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基层农业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02 15:00: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基层农业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层农业技术论文

篇1

1.1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

推广效果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2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

袁增加了推广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

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结语

篇2

1.1基层农业成果与生产需求不对应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现行科技成果仅仅注重于宣传单一技术,并未与产业形成配套体系,导致农业成果与产业出现割裂局面,这样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并不强。另外,某些基层农业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农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与不对应,无法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数为其他岗位调转过来的非专业人士,缺乏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也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此外,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偏老龄化,他们掌握和接受现代化新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更不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更多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无法较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1.3基层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由于受到农村传统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基层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另外,基层农民心存顾虑,担心收益率受到影响,仍然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和采用新设备进行耕种,也严重地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2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农业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规定,力求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专项农业资金的投入,为了加快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国家和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同时,改善推广条件,并不断完善基层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多渠道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和融资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2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拓宽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引导各方面的人员积极参与并对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通过国家政府的引导和帮助,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中来,并根据我国“三农”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体向着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创新工作理念与工作机制,对现存在的农业技术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的优化,拓宽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有效地得到推广和应用。

2.3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农业技术有效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离不开生产需求,只有符合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农业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才是成功的、实用的,才会在基层农业得到普遍的推广和适用。为了促进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的对接机制,促进基础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使优秀的农业科研技术成果向农民群众的实践应用进行转换,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价值,使科研人员以及生产群众得到实惠,同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地快速发展。

2.4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积极吸收引进一批科学理论知识扎实、农业技能熟练的高端人才,在加强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对于多种农业技术有一定见解和掌握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扩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福利等措施来改善农技人员的生活质量,以保证其更加高效地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5注重基层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是要深化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以便于农民的接收和应用实践。在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同时,更要注重基层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并享受到农业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接受这些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开展农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篇3

1.体制不顺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个很苦很累的职业,从业人员要有吃耐劳的敬业精神,更需要长期学习实践、摔打磨炼才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相对稳定,有较为独立的工作和成长环境,有健全的机构、顺畅的体制作保障。但部分地区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还在乡级政府,工作考评、提拔使用均由乡里说了算,直接导致编制职数被挤占,专业人员还会被调去搞其他方面的工作,很难集中精力潜心钻研本职专业和工作。

2.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相对其他行业较少。农技人员推广经费、办公经费、公务用车等方面应有的投入严重不足,不安心自己的农业推广工作,没有能力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的技术服务。

二、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是弱质产业。要确保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

1.大力加强各级农技队伍建设,激发农技人员的专业潜能

第一,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切实保障农技推广服务。理顺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制,实行行业体系化管理,确保从事专一农技推广工作。第二,录用农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充实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提高待遇,改善办公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切实抓好农技人员绩效考评。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让农技人员的业绩与效益挂钩,重奖有贡献的科技人员,提高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大力实施农技人才战略,壮大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能讲明白、实践能干明白的“土专家”和“明白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继续大力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培养科技创高产大户、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3.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继续着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强化技术服务,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育苗基地,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注重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大力推广投入少、效益好的实用技术,为此,要继续着力实施农业先进技术普及工程。

5.大力实行财政助农方略,加大财政为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加大各级财政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强农业科技经费监管使用,提高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6.大力抓好农业科技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兴农氛围

篇4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二)专业岗位目标。县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80%,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达到100%。

(三)知识更新任务。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5年内至少参加1次省级以上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或按计划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1个月以上的实训;每年参加1次以上县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参观交流活动。

二、提升队伍素质

(四)合理配备专业人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应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种养规模、服务范围,合理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专业技术人员。要确保农技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加强和规范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对新进人员实行统一公开招聘。

(五)逐步推行准入制度。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

(六)突出开展竞聘上岗。对聘用期满需要重新竞聘的岗位,可打破原专业技术人员限制,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单位内部采取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岗位。

(七)重点支持学习深造。对不具有大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只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近3~5年内要重点鼓励并支持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八)不断强化专业培训。每年组织100人以上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我省每年组织不少于1000名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培训;各市(州)、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工作需求,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培训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少于本地农技人员总数的1/3。

三、落实工作职责

(九)建立服务制度。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培育3~5户科技示范户,确保每个示范户能辐射带动10~20户农户。每名基层农技辅导员负责指导2~3个行政村,联系10名左右的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

(十)完善岗位管理。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细化各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及具体任务要求,使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每一项公益职责都有相应岗位承担。

(十一)健全考评机制。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要对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制定绩效考评办法或考评细则,推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实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客观、公正考评的对照参考。

(十二)着实考评结果。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评定要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向服务对象公开,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考评结果应作为农技人员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的主要依据。

四、创新服务方式

(十三)创新兼职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可通过探索担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养殖技术顾问,以及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办、承包或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辐射带动并服务于基地周围的广大农民。

(十四)创新联合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要积极探索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横向联合方式,通过新技术转让承接或明确责任分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十五)创新信息服务。根据我省统一安排,探索在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接入“12316”语音呼叫、视频和短信彩信等系统,畅通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扩大服务范围,方便服务农民。

五、强化激励措施

(十六)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各地政府要全面落实并强化乡(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十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工资向基层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切实提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支持和鼓励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按照技术服务约定,领取担任技术顾问、领办或承包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成果等获得的相应报酬。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证广大农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吸引力,从源头上解决基层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素质以及稳定问题。

(十八)突出职称业绩评价。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结合县级及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际,重点把农技推广工作实效、服务对象综合评价、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业绩等内容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熵值法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迅速[1]。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科技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2]。然而,仍有多种因素制约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受这些因素影响很大,故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文献综述

2.1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向仕容、罗华伟分析研究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在其运行机制中构建博弈矩阵[4]。李博等研究发现,推广主体不同,所运行的推广机制也会有所不同[5]。周娟指出,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更适合以最接近农村和农民的基层政府为主导,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整合、引导和支持作用,发挥农村社区的组织作用,发挥农民拥有地方性知识和实践的优势、作为主体的参与监督的作用,以及自我吸收和改进的积极性,实现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权利自主性[6]。2.2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经过梳理各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发现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独具特色,历时200a多,主要采取的是“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7,8]。整体来说,西方的农业技术推广早已走向产业化模式和合作化模式的道路,其中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是一项系统的农村教育工程[9]。

3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构建原则

3.1.1针对性原则各区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条件各不相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应符合针对性原则。3.1.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应采用数据获取方便、来源可靠的项作为指标,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检验指标是否存在交叉重复,不能量化的因素也要尽可能的兼顾到[10]。3.1.3可比性原则农业技术推广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空间环境的差异性。为了区别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性,需要建立定量化评价指标[11]。

3.2指标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众多的农业推广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后,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实证分析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为使论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更具专业性和合理性,采用以下方法把原始数据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正项型指标: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子对农业技术推广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权重系数,见表1。设有m个评价项目,n个评价指标,xij是第i个评价项的第j个指标值(1≤i≤m1≤j≤n)。建立原始矩阵[15]: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矩阵:为了使问卷可信有效,笔者在收集问卷数据后,对所获得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用科伦巴赫(Cronbach'sα)一致性系数来进行效度检验,根据α系数的检验标准可知,α值越高,表明问卷设计可靠性越大。问卷信度系数为0.777,大于0.7,各个维度的α系数也均大于0.7,说明研究数据总体与维度信度较好,基于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得到具有可靠性的结果。效度分析中KMO值为0.738,表明数据亦具有较高效度[13]。使用熵值法对推广能力等总共4项进行权重计算,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推广能力、推广效果、推广满意度、推广创新度4项,其权重值分别是0.252、0.216、0.294、0.238。各项指标的权重都在0.250附近,分布比较均匀。综合得出,在重要性程度方面,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推广满意度、推广能力、推广创新度、推广效果。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各维度二级指标的权重值,综合得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表,见表4[15]。

4.2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结合平度市农技推广实际情况,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得分汇总表,如表5所示。笔者认为平度市农业技术推广在推广能力、推广方式方面应重点关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保障情况、乡镇农机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技术推广信息化水平。

5改进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看,“三农”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平度市应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人才的契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平度基层工作;近年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已经逐渐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平度市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推广机制。

6结论与展望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96-1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概况

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其中县及县以下属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这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推力,是我国实施与实现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 我国农业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职能不清

职能的混乱,会造成很多问题的产生。经营、公益性的技术推广及执法监督管理3个功能混淆。造成技术推广部门重经营轻推广、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严重发生,有些地区的农技推广部门甚至只有经营性活动,没有履行服务性推广的义务。因此,出现了农民不满意,领导不满意,农技人员也不满意的局面。

2.2 体制不顺

农技推广体制的不顺畅直接导致农技整个系统的工作不顺、信息不畅。例如:很多农技人员的一大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乡镇中心工作上及在编不在岗、混编混岗现象普遍发生。

2.3 保障不足

我国乡镇的农技推广系统中,有2/3的机构存在着有钱养人、没钱干事的现象,另外的1/3甚至无力养人。据统计,2007年,我国财政全额拨款的县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中,其中约36.8%的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都有财政保障,而50%的机构只能保障人员经费,相关工作经费(例如:开展试验、示范等)则主要靠经营创收来保证。

2.4 理念不新

目前:以技术为核心,行政推动,自上而下,产中服务。未来:以人为本,市场引导,自下而上,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产加销一条龙。

2.5 机制不活

竞争上岗、职业资格准入、绩效考核等科学管理措施在客观上较难推行。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奖惩并举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在推广机构中很少实行,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就无法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某些实行大综合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着由于人员身份不同导致待遇不同的现象,有些人员是全额的,有些是差额的,还存在着自收自支的,这样就很难统一管理,虽然是综合,实质还是各自为战。

3 大力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3.1 加强机构建设,确保职能有效履行

明确公益性职能任务。加强对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服务性定位的管理,细化公益性职能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和职责,细化到每位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

科学核定编制。本着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科学测算、合理核定并落实乡镇或区域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竞聘上岗。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将真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吸纳到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以增强队伍的战斗力。

强化人员培训。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对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选拔骨干农技人员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建立学习的动力机制是关键)。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逐步实施。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或经县级以上相关部门正式考核培训从而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才可以进行竞聘选拔,尤其是公益服务性的推广机构一定要严格把好准入关。

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创新用人机制,引导鼓励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基层推广体系注入新生力量。

3.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合理确定岗位责任,明确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推行由农民群众、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等挂钩。

创新农技推广的手段。为了全面推开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大力推行农技工作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模式;要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条件发挥试验示范园、高产示范区等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高农技推广公益信息化建设;推广专家、农技人员、农户即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有效形式;采用委托服务、招投标制、政府订购等方式,摸索农业公共服务等多种实现形式。

3.4 加强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乡镇或区域性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和多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重点加强仪器设备、办公条件、交通工具、业务用房的建设,实现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探索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模式。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服务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逐步建设村级服务站点,探索对农民的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 何伟进.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困难及对策[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2] 袁文,张一帆.试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的难点与对策[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

[3]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