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戏剧教育8篇

时间:2023-03-02 14:59: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戏剧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剧教育

篇1

一、戏剧教育理念初探

众所周知,人们根据戏剧中的诸多元素在综合艺术中的组合状态及其地位来判断这些综合艺术各自相异的艺术特征。但是,就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而言,形式构成诸元素远远不是它的全部,只不过是它的最为直观、最易把握、最为外显的部分而已。在戏剧综合体中,形式诸元素不能脱离内容诸元、风格诸元、载体诸元而独立存在,这些戏剧的构成因素在创作、表演、欣赏的任何环节上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曾指出:“美育的重要功能是意志和精神转向生命本身,转向作为具体内在价值的经验生命。”因此,戏剧教育的实施,完全有可能使学生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使学生的各种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对生命意义的求索中,寻找到人生的趣味和价值,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双重戏剧教育模式

清华附中在百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形式,开发出了适合全体学生和适合有特长、有个性需求的学生的戏剧课程,为学生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1.课堂戏剧教育

课堂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贯穿到学科教学中,借助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我校高中校本课程“音乐剧赏析与表演”为例,该课程2003年开始在高中开设,2011年又延伸至初中创新班开设。教学特色在于学生参与音乐剧表演与创作。每学年36课时,共计2学分,一学年学习结束时,推出一台音乐剧专场汇报演出。音乐剧社设有表演组、演奏组、舞台美术组及宣传策划组(均可兼职)。不同组别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发展需求参与到全部教学活动中,为热爱音乐剧,在这些方面有特长,有责任心和一定表演能力的同学提供了充分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并体现团结互助、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总体协调、指导。课程中从认识、鉴赏、模仿、体验、排练到演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艺术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2.活动性戏剧教育

活动性戏剧教育指的是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戏剧活动达到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传统爱国教育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革命短剧展演,由校团委策划,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剧组,全班参与。整个短剧策划演出历时三个月,五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开展的工作有:确定演出剧目、召开启动会、各班抽签确定剧目并邀请老师作戏剧创作讲座。第二阶段的任务有:各班撰写剧本、准备道具、进行海报宣传、限定日期审核剧本等。第三阶段主要是各班组织排练与彩排、邀请艺术组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和比赛评委。第四阶段为展演,展演中不仅评出一、二、三等奖,同时评出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导演奖,最佳舞美奖等奖项。第五阶段为总结与成果展示。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学习兴趣。戏剧作品大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每一部戏剧作品都描绘了不同的情境、时代和文化,学生通过鉴赏、表演等活动可以认识各个时代的面貌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反思自我的存在,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其次,启迪学生的艺术思维,体验丰富人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化为有血有肉的舞台形象,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思考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继而对角色的思想进行深切的体验。最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注重学科交叉,提升艺术审美情趣。戏剧课程实践包含了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服装和化装设计、音响师等人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学科交叉的戏剧教育实践

1.戏剧与音乐

“音乐剧赏析与表演”课程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戏剧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实施模式研究”的主要艺术实践载体,坚持每届都成功推出完整剧目的音乐剧专场演出。2016年7月16日晚19:30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由来自清华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和美国爱达荷州尖峰舞蹈团的近200名学生联合出演的大型音乐剧《When I Grow Up ・成长的脚步》震撼上演。本课程学生创办的音乐剧社不仅是活跃在学校文化生活舞台中的一个特色艺术团队,还多次参加市区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1年和2012年音乐剧社获得 “海淀区十佳学生艺术社团”称号 。

2.戏剧与文学

“音乐剧赏析与表演”课程每年都推出完整的剧目演出,其中包括了法语版音乐剧《钟楼怪人》、英语版音乐剧《悲惨世界》《剧院魅影》《歌舞青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原创音乐剧《梦娃娃》和原创历史剧《万历十五年》的演出(首演时间分别为2012年和2016年),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艺术精品开启了新的里程。

在面对初中学生开展的语文课本剧活动中,由学生编创的戏剧《四世同堂新编》剧本共计一万两千多字,全部由学生完成。这部剧作采用了“戏中戏”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当代学生在现实语境下对传统经典作品的独到见解。与此同时,在面Ω咧醒生进行的纪念“一二・九”活动中演出的《》《红岩》《任长霞》《钱学森》,清韵话剧社的原创历史剧《万历十五年》这些剧目也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编创与排演。

3.戏剧与英语

英语短剧是清华附中“生态英语课程系统”中的拓展类课程之一。20多年来,学生共上演了100多部自己改编的英语短剧,其中包括根据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以及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名作改编的英语短剧。这些剧目的排演不仅锻炼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一般问题的资质和能力,而且还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加重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进行判断和行动。在活动中产生的优秀剧目,多次荣获CCTV “希望中国”校园英文短剧比赛北京赛区特等奖。

篇2

创新戏剧教学模式初探

近些年,随着演艺事业的大热,戏剧教育业迎来了艺术专业的极快发展,大批的学生进入许多艺术院校学习戏剧影视。何种教学模式最适合当前高校戏剧教学,才能使戏剧教学卓有成效?这是众多戏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考虑的问题。

1、情景型戏剧教学

就我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和传承来看,几乎大多数是通过一代代模仿和学习而薪火相传下来,千百年的表演技艺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失传,最主要归功于戏剧的具象表现形式和师徒式的教导与传承。因此,高校在进行戏剧教学时,首先要回归最原始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进行模仿。而要想真正地达到情景化效果,则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俗话说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是智慧的源泉。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怎样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或者再现经典戏剧的场景,以此来来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语言、角色以及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2、讲赏型戏剧教学

戏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丰富人类精神生活,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价值主要建立人们对戏剧的欣赏水平之上。在进行戏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戏剧的可欣赏性这一特征。现在高校的戏剧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尴尬情况:教师课上滔滔不绝,学生课下丈二和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以课上理论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赏析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掌握了诸多戏剧教学的专业术语、概念、定义等,却始终停留在戏剧“门道”之外,无法达到能赏能春泥唱,能听能讲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讲授戏剧相关专业知识时,可结合经典戏剧赏析,来达到讲赏结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感性地理解理论,并成功地将理论内化,提高自身艺术鉴赏能力。

3、编演型戏剧教学

以上两点主要停留在如何有效地学习戏剧,而演编型戏剧教学模式则注重于实践方面。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够自主地进行剧本创作,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师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所提倡鼓励的。原创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只会盲目地、贸然地进入原创的领域只会让学生的作品越来越像小品,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戏剧作品。因此,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这种冒进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教导学生学会赏析戏剧,然后指导其对戏剧作品进行改编。比如可以通过抽取经典剧作的某些片段进行简写,删除掉一些人物和情节设定,用最简单的场景和最适合的人数进行实地表演。甚至有些戏剧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因素,使其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通过不断地“改编———演练”,培养学生剧本创作的基本能力。等到学生改编剧本的能力成熟之后,再让其尝试创作一些戏剧作品,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精品、高质的剧作。

总结

篇3

【关键词】教育戏剧 戏剧游戏 角色游戏

目前,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2015年,国内开展了多场大规模的教育戏剧交流活动,如首都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迄今为止,业内人士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它着力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育当中,强调学员的参与和相互交流,旨在通过戏剧实践实现教育目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处于学前教育一线的教育戏剧实践者的反馈是:一方面,在实践初期,作为教育戏剧主要技巧的戏剧游戏,比较难以全面把握以及顺畅应用于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游戏与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较容易混淆。对此,下面笔者首先对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做一个界定和区分,然后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以帮助实践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戏剧活动。

戏剧游戏(Theatre Game)这个词最初代指一种培训演员的方法,后来延伸概指进行正式表演之前的各种暖身练习。在教育戏剧的范畴下,戏剧游戏是戏剧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活地运用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游戏在活动中可以实现的不同功能,戏剧游戏可以细分为破冰游戏(亦称为暖身游戏)、肢体游戏、情景游戏、团队合作游戏、即兴扮演游戏、舒松游戏等。角色游戏(Role Play)在心理学上指一种扮演特定角色的行为。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所扮演的行为一般要符合这一具体角色在其上下文中的预期。

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角色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经验的游戏。这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因为它让幼儿有机会验证和拓展自身对于现实的经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于幼儿如何通过角色游戏来发展多种能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也一致认为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同理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商合作能力等多种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而言,戏剧游戏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可以满足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所有需求,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同时还可以拓展、延伸为艺术学科乃至综合学科。

目前,教育戏剧实践者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无法融汇贯通教育戏剧的理念,容易受困于形式而忽略戏剧化教学法的内涵。特别是戏剧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很容易偏离到传统角色游戏的老路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刻意区分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而应该着重把握教育戏剧的精神。教育戏剧旨在用戏剧化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属于戏剧化方法,尽管戏剧游戏范畴的戏剧化方法和手段更丰富一些。作为幼儿园中存在已久的传统角色游戏,如果能发挥孩子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游戏性,就有可能让这种“老生常谈”的角色游戏更接近戏剧的本质,即游戏者不是在表演或扮演,而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自身本真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都是并行不悖的戏剧化教学方法。

其次,幼儿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的一些技巧完全可以借用在戏剧游戏中。角色游戏的前提是幼儿的经验,为此需要鼓励、引导幼儿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而这一策略同样为戏剧游戏积累了必需的素材。组织角色游戏时,教师在尊重幼儿自我意志的同时也强调服从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而这一原则也是开展戏剧游戏的黄金准则。例如在进行《白雪公主》的戏剧游戏时,有一位外形条件不适合演公主的孩子坚决要求演白雪公主。这时,有经验的戏剧活动指导者会找到新的戏剧切入点,引导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者设想出白雪公主被坏皇后毒害后,会变成面目全非的“黑雪公主”,这带来了戏剧张力十足的新型角色游戏。

再次,组织游戏时,要避免受困于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传统的角色游戏来说,很容易强调角色固有的属性,而不去挖掘角色更深层次的戏剧性。很多教育戏剧实践者已经开始了解以绘本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引发教育戏剧活动的方法,但在故事选择以及解读上,有时难免因循守旧,想当然地把某些说教意味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则是落入枯燥说教和表面化的角色扮演的窠臼中,而无法实现对于故事真正价值的开发,更无法使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如果让孩子入戏,利用戏剧活动真正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他们就能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部分,探究出故事的真谛。这样的感受和思考远比让孩子仅仅了解故事的表层含义要有意义得多。这就是戏剧游戏优于传统角色游戏的地方,它让枯燥的说教远离孩子,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并获得普世的价值观。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更多倾向于孩子自发或者自由的扮演游戏,其随机性和局限性有目共睹。而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戏剧游戏,也会有相应的角色扮演游戏。这种游戏则是在教育戏剧范畴下,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对于自由扮演的不足予以补充。

最后,无论是戏剧游戏还是角色游戏,孩子始终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为了图方便而完全听任孩子自由发挥,同时也要避免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游戏的所有主题、内容和角色。相反,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应该设计出一个极具伸缩性的框架,并且约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保证孩子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戏剧化的探索。另外,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来丰富情景或设定具体情境以避免游戏的冷场。如果游戏中的两个角色因为意见不同而争执起来,教师就要引导孩子找到解决之道,并让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在英语中,游戏、戏剧这两个词都叫做Play。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他们是天生的戏剧大师。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不能再用呆板的角色来框定儿童的游戏,而是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用戏剧化的教学法为儿童的游戏推波助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篇4

事实上,当今中国整体文化氛围已经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性文化一起汇入了社会文化主流,戏剧文化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趋势,这股潮流趋势被赋予一个响亮的名字——“后现代”。我们不能不承认后现代对于历史延伸的贡献,它促进了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更深层的认识,它体现的是人格自由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人对自身价值的进一步确认。然而,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后现代并不仅仅是“娱乐”的代名词,“后现代”不是让自己被娱乐消费,被娱乐绑架,更不是让娱乐异化了自我。同时,“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再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现代文化”“经典文化”层面是需要适当补课的。这个补课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教育。同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非仅仅体现在统计数字的增长上。更多的剧场、更多的演出、更多的观众人数、更多的票房业绩、更多教授戏剧的院校、更多戏剧专业的考生和毕业生,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一些更具本质意义和规律性的繁荣发展可能更重要,譬如文化产品的“精神品质”的提高,譬如戏剧学子对戏剧艺术从生命深处的热爱……

由此记者想到,当我们被所谓“全球化”裹挟着进入“后现代”的同时,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此之前有过真正的“现代”吗?何止“现代”,其实我们连现代之前的“经典”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多少有些积淀不足。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既能填补由历史原因导致的文化的空隙,又避免被“全球化”的潮流所抛弃,从“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这样一个课题中,或许可以厘清关于戏剧的“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有效衔接的思路。

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既保留了传统,又增添了新的元素

当今世界,全球化正迅猛发展,它一方面推动了形形的事件的发生演变,另一方面给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基本上,全球化就是认同生活新领域的成就,由此,各种成功的想法、创意能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扎根,不受其发源地的地域局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科尼鲁·杜米丘认为,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个辩证的过程,它并不排斥集权和分权、同一化和分裂化、普遍化和局部化的同时存在。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增添了新自由主义的元素。

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后现代”对于“国际化”的适应性。通过“求同”而找到发展的共同目标。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的话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国际化并不是趋同化,更不是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的一致化。事实上,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极力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国际化程度越高,就会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特性。我们一方面要有效地使自己置身于全球化中;另一方面要有决心保护不同国家戏剧教育系统的独特性,保护国家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中的主要元素。

通过以上观点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各国的艺术教育政策和艺术教育运行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应该共同倡导的,即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在相对稳定的政策框架下,努力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培养能够真正了解亚洲、读懂世界艺术精神,同时又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所在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艺术人才。戏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戏剧所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丰富,整合了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风土人情。因此,对于年轻一代的戏剧人的教育,应该树立他们保护本国文化的价值观,同时勇于抛弃过时、陈旧的观念,采取新的、富有创意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突破,才能在全球化中为本民族带来美好的前景。

全球化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

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由于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特性被界定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生命有机体,这种稳定性能够保留文化的形式,但会随着政策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各国文化虽各不相同,却可凭借其灵活的特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戏剧亦如此。

篇5

关键词:戏剧;教育;作用;地位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0-01

一、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教育

教育的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戏剧艺术。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下教育的目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性,注重人的智慧潜能的开发,注重人的健全个性的形成,其目标在于“立人”。这里的人,指的是是完满、富有创造力、丰富的人,而不是马尔库塞口中的“机械人”和“单面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有用的机器”,而是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懂得真善美、富有创造力的人。

忽视学生情感发展而过分注重学生理智发展的倾向,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仅把教育对象――人的发展理解为理智的成熟。这个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理智与情感或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理智成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学生发展唯一的方面,因为,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多向的发散,情感、感知、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的发展。片面的只注重理智的开发、培养也会使人的心灵丧失平衡,心灵走向荒芜。实际上,这种培养模式已经“颇见成效”,社会上一些不合基本价值观的行为,很多就出自青少年,而这与教育密切相关。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有着天然的艺术的需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曾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论证。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享受和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必然发展起来的。

戏剧艺术是一种较高层级的艺术,戏剧艺术的欣赏本就需要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而能够欣赏戏剧艺术的人,也必然是有着相应文化艺术涵养的人。戏剧艺术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无论是从希腊罗马发展过来的西方古典喜剧、悲剧,还是中国本土的戏曲艺术,无不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信仰精神等多个层面的文化意蕴。戏剧将抽象的精神思想具象化,内里包含着一个地域、民族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因而,对于初级教育阶段来讲,戏剧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对于模塑向善、向美的价值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人生大舞台,戏剧的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讲,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艺术中,可以进行人自身的观照。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影响生命。因而戏剧艺术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培养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才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不仅需要艺术,人们同样应该懂得艺术。缺少了艺术的生活单调、苍白;而如果不懂得艺术,我们则可能把艺术堕落成为私欲的工具。

二、戏剧艺术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样教学理论的传入和被接受,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逐渐为教育界所接受。在新时期的教育界,从何来实现教育的创造性,究竟如何将教育艺术付诸实施,在教育艺术理论中,相关人士提出了诸多颇有操作性的方法和要求,例如艺术教育环境的创设、艺术教育手段的使用、艺术教学态度;注重教学的形象性、表演性、即兴性、审美性、娱乐性等。应该说,戏剧艺术是拓展教育艺术性的重要手段。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思想性。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却可以通过戏剧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实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远持久,不能忽视。

树立人生目标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当完成的事情,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与之相对的针对性、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应试教育下,这样的目标就更被忽视。但是戏剧则可以通过其冲突展现、人物塑造、艺术渲染再现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对于高尚与堕落、深刻与平淡、卓越与平庸,在戏剧艺术中都会得到形象细致的展现,这必将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又如,学会面对挫折,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是挫折教育却始终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戏剧中,展现进步出色的人物成长史,展现他们面对挫折的态度,可以利用戏剧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引导学生思考挫折,在艺术中受到感动,增强精神力量,树立坚定的信念。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对于人生复杂的思考。当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选择多元,要在这个社会中坚持一条符合自己的道路,免不了对社会人生中的复杂现象进行思考。戏剧就有着这样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戏剧能够通过矛盾冲突展现社会人生的复杂,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材料,这些思考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戏剧教育的重视,一方面是出于教育对象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出于戏剧特殊教育效果。但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却有待提高。

篇6

关键词:3-6岁学龄前儿童 应用戏剧教育 教育技巧

目前,对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倾向,一个是艺术戏剧教育,一个是应用戏剧教育。艺术戏剧教育是指包括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音乐、演出活动、宣传等一系列内容的复杂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艺术戏剧滋养儿童稚嫩的心灵,通过给儿童内心造成的审美愉悦实现对其精神的洗礼与提升;应用戏剧教育是指通过建立戏剧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启发幼儿潜力、开发幼儿思维及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本文主要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研究其应用戏剧教育活动的技巧。[1]

那么应用戏剧教育活动具体一点到底是指什么呢?举个例子如国内幼儿园比较普遍使用的故事表演、儿歌改演、节日演出等都属于应用戏剧教育的范畴。应用戏剧教育对3-6岁儿童智识、思维及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应用戏剧教育也是幼儿老师使自己的课堂教育模式更加新颖有趣的有效手段,是掌控幼儿内心世界的艺术法宝。戏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灵活应用,会使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氛围更加优雅,也会润物细无声地在幼儿的心里建起艺术世界的圣塔。笔者通过走访、观摩、查阅资料、理论研究,总结出几种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比较适用的戏剧教育活动技巧以及应用策略,希望对幼儿教师有所启发。[2]

一、说故事

幼儿教师要先入为主地积极建立故事情境。比如,有一位小朋友不爱写拼音,老师发现了,主动地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蜘蛛吗?”小朋友们肯定争着抢着回答:“我见过”或者“我没见过。”老师继续说:“在老师家书房的窗户上呀,来了一只大蜘蛛。她是红色的,非常漂亮。她在窗户上结了一只大大的网,每天都在上面织出好多漂亮的拼音来。第一天织了个A,第二天织了个E,第三天织了个H。老师很奇怪,蜘蛛也这么爱学习吗?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个梦,梦见了红蜘蛛姑娘,她对老师说,她最喜欢和拼音写得好的小朋友交朋友。小朋友们,你们谁想和红蜘蛛姑娘交朋友啊?”接着下面的小朋友会依依的举手,趁此机会说服不爱写拼音的小朋友好好地写好拼音。并且等不爱写拼音的小朋友把拼音写好了,老师可以真的拿个红蜘蛛的道具来,将小朋友们一齐引入故事情境,鼓励和鞭策小朋友写好拼音。

这种说故事的戏剧教育技巧是目前幼儿教师较常用的,是幼儿教师实施教育的最基本的机智。[3]

二、教师扮装

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先将自己“预装扮”一下,让小朋友一看就基本知道是什么角色。老师再把其它道具、装饰都摆在小朋友面前,一件一件地向小朋友们展示,然后由小朋友们把这一件一件的道具或装饰给老师装扮上。老师装扮完后,直接与小朋友们互动,运用“说故事”的教育技巧与小朋友们开展一个小故事,达到教育目的。

三、漫画墙

在教室里空一面墙,由老师在最前面画一幅图,上面有环境、人物以及人物的对话,针对3、4岁的儿童可以设计得简单一些,5、6岁的儿童设计得稍微复杂一些,每天由一位小朋友在墙上继续剧情的发展,这样,任由小朋友天马行空地去想象,这样一个长长的故事就会一直在小朋友的心中继续。这不仅会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还会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你动我说”

老师进行简单的装扮,在小朋友们面前呈现不是老师的另一个角色。老师借助道具做一些事情,让小朋友们展开想象叙述老师所表演的这个“小故事”。然后,老师再“演”一遍,让小朋友做现场解说。这个技巧是“看图说话”的延伸,适合大班的小朋友做。老师扮演的角色也可以由小朋友来扮演,再由其他的小朋友做解说。

五、分组表演

老师提出一个主题,如“放学后的我”,然后提问一个小朋友,问他昨天你放学后都做了什么,是否愿意给大家表演出来。那么他表演时需要的搭档角色,如他的“爸爸”“妈妈”“奶奶”等,老师再从其他小朋友当中给他选出来,他们一起给大家表演出来。这个技巧非常锻炼小朋友的想象、模仿和表演能力。

六、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最能探发小朋友思维力、想象力、表演力的戏剧教育技巧。这个技巧的运用对小朋友来说可以难,也可以易。说它难,是有时候小朋友的表演从故事情节上来说不完整,不连续,天马行空地想到哪演到哪,有时不太符合逻辑,当然对于3-6岁的小朋友来说有点求全责备;说它易,当然就是小朋友不受逻辑思维的约束,表演起来比较自由。这个技巧的应用,需要老师运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小朋友把握故事大致的方向。

以上是笔者在走访、旁听了牡丹江几所幼儿园后,又查阅了一些研究资料,归纳出来的比较适合3-6岁幼儿使用的戏剧教育技巧,比较基本但是行之有效,幼儿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由这些技巧再引发出其他的技巧。本文参考的苗芳的硕士论文《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运用》中,针对5-11岁的儿童的戏剧教育技巧,她提到了集体绘画、故事接龙、界定空间、坐针毡、仪式、人体雕塑、口头声明、静像剧面、思路追踪等技巧,这对本文研究的3-6岁的儿童的戏剧教育技巧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苗芳. 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运用.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陈晴. 浅论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及策略――以1990-2011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张生泉. 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戏剧艺术,2009(03)

篇7

【关键词】教育戏剧 生命解放 礼仪教学 运用

一、为什么将戏剧引入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思索教育宏观理论,还得关注教育微观技巧,为了同时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笔者便将目光投向戏剧,戏剧可以将这些教育的大理论与小技巧有机融合起来。戏剧通过惊讶、刺激、游戏、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戏剧就是让人看见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因此,戏剧与现代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教育也是“让人看见自我、表达自我、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最本真的出发点就是把学生导向真善美,并且,将人类的过去、现在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文明一并呈现给学生。可以说,戏剧和教育的最本质最相通的一点就在于两者都是“育人”。正如伦敦剧院中心名家所说:“发展戏剧比发展人容易。因为衡量戏剧的成就易为,我们往往忽略了用戏剧去培育人的意念。”当然,用戏剧育人,重点不在培养专业演员,而是把人引向――独立、自主、理性和审美。

(一)戏剧解放生命

爱因斯坦有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其实一个人不仅要从自我解放出来,还要从所有的“他者”那里解放出来。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戏剧应该是一个良方。因为,“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将戏剧元素引入教育无论是对教育,对戏剧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新视角、新阐释和新发展。

1.身体上的解放。“身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的根本维度。身体形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最初视角,或者说,它形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融合的模式。”而传统教育过于看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极重书面训练和书面考试,“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从新课改开始,虽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陆续被介绍到国内,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教育评价w制依然是以应试为主,考试分数依然是衡量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的最重要指标,于是教师和学生都会为了提高分数而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书本知识”上面,学生因此不得不每天被捆绑在课桌上,青春活泼的身体也就不得不与课桌日夜相伴、分秒不离。长久下去,知识在学生大脑中是越储越多了,而学生的心灵是越来越麻木了。这种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教育,就是杜威批判的失败的现代教育而“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

而戏剧主要是以身体动作放飞想象,表达情绪,学生做各类戏剧活动的时候,身体自然就会得到舒展,从而把身体从课桌上给解放出来。学生只有身体健康了,身体感觉敏锐了,才能更好地认知自我、探究世界,在与他者相处时,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情感,更好地感受他人,体贴他人,以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和睦相处,获得幸福。

2.思想上的解放。

根据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李婴宁女士所提倡的“大戏剧”理念,她把戏剧分为“舞台戏剧和应用戏剧”两大类,她认为戏剧并不仅指舞台上由专业演员演出的戏剧;还包括“应用戏剧”,这是一种使用于社会其他方面需要的戏剧方法;这也是戏剧,而且是戏剧的一个很大的方面,有其独立的美学体系、理论体系、方法方式;是一个成熟的后现代独立戏剧学科。其特征就是注重打破舞台限制、打破专业技巧、观演合一,注重戏剧的使用意义和价值意义;也更注重戏剧活动过程带来的收获,而不仅仅是戏剧演出这个结果。平时的课堂就相当于一个的舞台,没有灯光、音响、服装等,如果按照常规的戏剧理念,戏剧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戏剧的“演员与观众”是始终都存在的,教师与学生可以作为演员,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可以作为观众。只要演员与观众存在,那么戏剧随时随地都可以上演。传统意义上的舞台戏剧属于专业演员的专利,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人员只能做观众,没有上台表演的资格和机会。而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为媒介,以教育为目的,则提倡无论是否受过戏剧专业训练,都可以上台表演。重点不在娱乐观众,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即让戏剧的娱乐功能过渡到教育功能。

(二)戏剧解放课堂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活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并且表现为: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上述教学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呈现如下特征:首先,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A中心任务。其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必备的教学任务。教学最终落在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上面。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当作一群抽象的群体,而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再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自主性不仅得不到尊重、保护和张扬,反而不得不臣服在冷冰冰的固有知识的权威之下。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戏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解放”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1.戏剧带来“公共空间”,唤醒民主意识。公共空间的出现,是人类“渴望对话”的产物,而“对话”的前提则是“自我意识”与“分享意识”的苏醒,试想,一群奴性人格又怎会去要求自我话语的表达?而一群封闭人格又怎会去与他人分享呢?戏剧是一项团队合作活动,在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展开剧情。没有绝对的主角和配角,所有的角色都只是为了剧情的顺利进行。学生搭戏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民主与合作的过程。

2.戏剧展现“社会万象”,激发角色意识。“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社会,孩子作为一个个小公民,正处在个性和自我意识不断苏醒和强化的黄金时期。在课堂这个微型社会里,每个孩子的话语和自我是否得到适切的表达和张扬,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行使。而公民意识又是一个独立自主人的基本衡量标准,更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扮演戏剧角色是学生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绝佳机会。

3.戏剧提供“交流舞台”,构筑参与意识。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应用戏剧,不以演出结果为目的,而是强调参与演出过程的体验和收获,它把未经戏剧训练的观众和演员的界限打破,做到真正的观演合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4.戏剧保证“体验安全”,培育创造意识。杨澜曾采访先锋戏剧家孟京辉,问他戏剧到底是干什么的,他回答道:“戏剧就是玩,往往只有在‘玩’的情境下,我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挥,而不用担心受惩罚。”在课堂里,学生通过“假定”,可以尝试各种生命味道,而不必付出任何“成长代价”,就可以体验到古今中外各类人物的表情、性格、人生际遇。戏剧的这种“假定特性”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幻觉”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生命体验,这种自由将会激发学生旺盛的创造欲望。

二、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的契合度

(一)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性质上的契合

1.都注重实践。从中职生礼仪大纲中不难发现,礼仪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课堂应用上应注重学生与人交往的形象、沟通行为举止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在礼仪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就能给学生创造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实践的场所和氛围,在这种真实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与他者进行交流、沟通与交往,并在交流与交往中体悟语言举止的功用和乐趣。

2.回归生活。礼仪课程所担当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应该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因为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礼仪课程本身,必须对生活有所认识、感受、体会。而戏剧具有现实世界的一切特性,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当自己遇到或再次面临“剧中人”的问题时,该如何决断?戏剧就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预演的机会和舞台。中话剧先行者、南开学校的创立者张伯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戏剧演出:“在戏剧里面可以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如果说礼仪反映生活经验,那么戏剧则是处理生活经验进而改善生活经验。

(二)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目标与学习方式上的契合

为了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礼仪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整个课程目标。整个礼仪课程目标彰显“学习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感的体验。

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彭勇文指出:“教育戏剧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教育或培训,而不是像艺术戏剧那样以艺术性审美或娱乐为目的。”因此,过程大于结果,更加强调学习者在每一个练习即兴表演或表达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感悟和收获。

(三)教育戏剧与礼仪课程共通的育人价值上的契合

1.培育审美力。鉴于美育的重要作用,那么礼仪教学该为美育实施承担的任务是什么呢?――通过礼仪教学“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戏剧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感受力和情感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戏剧呈现的是在紧凑的时空中,通过形象化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的“个体情感和类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2.培育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又是不容被忽视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礼仪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戏剧情节对小说进行续写或者改写等想象的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育文化力。对于礼仪课程,无论培育是“审美力”还是“创造力”,其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都将归结于“立人”。应该培育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有一种认识和热爱。而通过排演戏剧,也能培育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拳拳爱国之心,因此,在礼仪教学中不仅引用戏剧的技巧,还要贯穿戏剧的历史,让学生透过戏剧学习礼仪的同时,更要习得礼仪和戏剧的精髓――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操的文化人。

三、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戏剧基本方法下的教学法

1.游戏式训练。主要是上课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的有助于心情放松、注意力集中和团体协作的游戏活动,包括相互介绍,自我批评,分享,感恩,辩论,默契感应等。

2.角色扮演。即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运用动作、语言和道具去模仿某一规定情境中的人物,从而将该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等创造性地展现出来,这样参与者既是在扮演他者,更是在理解自己。

3.戏剧化情境导入。即设置多种情境,让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反映,尤其是在实际工作领域,可以提升职业人员处理实际情况的能力。

无论任何一种教育戏剧方法。都要做到“从戏剧和剧场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尽量趣味化、生活化以便于操作。

(二)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法在《金融柜面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以下是从“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时数、课程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六个方面对教育戏剧基本教学法进行解读。

1.课程目标:透过戏剧编演过程,学习金融柜面服务礼貌用语、举止的应用;认识社会与人生;提升表达、沟通、合作及解难能力;同时增强创意与审美之素养。

2.课程重点:通过观察、想象、联想等方式提炼在银行、税务大厅、电信服务行业等生活中之戏剧素材;学习剧本编写、戏剧排演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批判力和创造力及审美力。

3.课程时数:共20课时,每课时90分钟。

4.课程取向:旨在礼仪技能学习。教师不宜过分注重教授W生戏剧表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演出时的效果和结果,而应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礼仪技能,文明用语,行为举止的应用,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疑难问题能力的提升。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戏剧是群体参与的综合艺术创作活动,教师不宜过分突出个别条件优越的学生,而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以促进生生同济间切磋,相互启发。

5.课程内容:礼仪戏剧剧本创作。将学生分组,每小组6―8人,根据金融服务礼仪柜面服务章节知识点,根据知识点重点,难点,编写相关情景剧剧本。还要注意剧情与礼仪知识点的结合。剧本创作应根据行动是推动戏剧发戏剧行动的基本力量这一原则。行动源于感情,“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咏歌、手舞足蹈……”都必须以真实坦诚的感情为基础。有行动,其接受者乃有反应。反应推动反应,剧情便有了进展。

角色分配与扮演:戏剧离不开真实可感的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观察、模仿等形象化手段来塑造人物、构建戏剧的情节与结构。人物一旦确定,要求学生根据角色,掌握不同的人物在体态、举止、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好角色形象。

台词魅力:通过对不同场景、不同性别、不同角色的个性的分析与探讨,让学生知晓在金融服务工作大环境下,不同角色、不同性格、不同岗位的人的语言是不同的,各具特色又符合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需要。

排练与合成:学生在充分沟通准备后进入角色,集体创作,个人创新。通过课堂排练,回课,修改,二度创作,修改,形成作品初期架构。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排演进展进行干预,使戏剧小品结构完整,角色丰满,表演生动,寓意深远。

演出总结:各小组以彩排的形式“预演”礼仪戏剧小品,注意音乐、多媒体、道具、服装的配合,同时各小组相互观摩,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后正式展演,邀请各班班主任,教务科学生科、学校相关领导以及有关学生进行观看、点评、总结。

6.课程评价。能准确而规范地掌握礼仪基础及实践类知识,能运用方法编写剧本,能根据戏剧行动和人物性格,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情达意。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解决矛盾的能力,能加强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能从戏剧的“我一人”关系得到启发,懂得超越小我,理解关怀他人。

【参考文献】

[1]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李婴宁.李婴宁自选集(上下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篇8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大部分都是在室内进行,而有限的教学空间容易是儿童产生较强的拘束心理,这样就会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为孩子提供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是解除孩子拘束心理的有效手段。适当的戏剧教学穿插能够使儿童通过戏剧表演,并且表演中的每个动作都能够刺激儿童的神经发育,提儿童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比如小表演蝌蚪找妈妈戏剧,儿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体现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理,锻炼儿童如何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提高儿童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儿童在特殊情境下对自身肢体动作的控制能力。

(二)锻炼思维能力

传统的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只是能够浅层次的刺激儿童的思维,而戏剧表演能够深层次的锻炼儿童的思维,包括思维的灵活度好和连贯性。戏剧表演对于儿童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儿童注意力集中能力和记忆力。通过戏剧情节的反复强化记忆,还能提高儿童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戏剧训练能够将儿童的思维成长同语言成长同步协调进行,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成熟速度。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

根据长期幼儿教育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幼儿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师要让儿童感到对于自己的客观存在,也就是幼儿教育不能将儿童放在比成人低一层次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鼓励儿童开口说话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戏剧表演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言表达,比如常见的三个和尚戏剧表演活动,让儿童通过体会三个和尚挑水的心理活动来提高儿童对于具体词汇的理解程度,强化学前儿童对于相近词汇的辨析能力,并且三个和尚这种在儿童日常接触文化中常见的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强其集体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调动儿童全身的感觉器官,实现对于儿童语言体系的充分刺激。

(四)锻炼儿童的组织能力

在戏剧法教学过程中,孩子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全身心的投入到戏剧表演中,在戏剧表演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既有效摆脱了严肃的课堂学习氛围,也使得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为自由的展现内心的思想,通过在戏剧学习中与其他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建立起孩子在机体中的组织能力。在戏剧法骄傲学中,孩子之间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有效实现了对戏剧内容的组织与表演,并在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对孩子的组织能力进行充分锻炼。戏剧法教学在对孩子的组织能力进行锻炼的同时,还会在孩子内心中建立起责任意识,并在戏剧课程的组织表演中将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进而激发孩子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表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时,该童话戏剧表演由于人数较多,而且都是同时出现,能够很好的锻炼儿童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整个戏剧的表演。并且能够通过自导自演来更深的领悟戏剧中所表现的真善美,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基础。

(五)总结

推荐期刊
  • 戏剧
    刊号:11-1159/J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中国戏剧
    刊号:11-1767/J
    级别:北大期刊
  • 戏剧文学
    刊号:22-1033/I
    级别:北大期刊
  • 四川戏剧
    刊号:51-1087/J
    级别: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