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8篇

时间:2023-03-02 14:59: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最后一头战象课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

篇1

关键词:导学策略;朗读;品评;想象;拓展

“导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包括传神的语言描写、逼真的动作描写、隐形和显性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写等等。品读好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感受情节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摇头”细节的片段很值得学习。执教者是这样教学的,“从始至终,严监生都在做一个什么动作?”学生回答道:“摇头;”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道:“作者每次都像你们的回答这么干脆,只写他在摇头吗?”随即教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组是“他摇了摇头。”“他还是摇了摇头。”“他又摇了摇头。”第二组是课文中描写三次摇头的句子。老师让学生边品读、边比较。学生在品读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时说到:“作者写出严监生的表现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越绝望了……”教师在总结时点评道:“作者妙就妙在通过动作细节写出严监生的心路历程,写出他临死前的样子,写出他心情的变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学小说恰到好处地品评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

二、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对于小说学习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策略,因为有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重回战场”这个细节时就运用了发挥想象的方法。她先通过课件出示语段内容――“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语段一出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文本;再用品读细节、想象画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望见了……”有的则从这块龟形礁石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选择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想象他也许是在呼唤同伴,也许是在告别村民……补白的语言精彩生动,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

课堂上有效的想象补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能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三、推测猜想

编入小学教材里的小说(节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但因是节选,内容及情节就不及原著的完整丰富。由此,教学小说节选时,推测猜想这种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唤醒继续阅读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头战象》中写到“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执教者引导学生针对嘎唆亲了又亲的这块龟形礁石进行猜测,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孩子们读后,证实了自己猜测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战象为何对其充满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师在《少年闰土》的结课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推测猜想“作者和中年闰土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本与课外阅读进行链接。推测猜想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期待,对学习文本、阅读原著有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从原著中节选或者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强,也不全面,还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因此,学完小说节选,还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结束时,就可以运用推测猜想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出示《故乡》中那段作者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默读思考:为什么两个年少的朋友经过几十年的离别,见面却是这样的情景?当学生的阅读热情被调动起来时,立即推荐阅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书。再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拓展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好恰当的、合适的策略,可帮助学生感悟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可带领学生揣摩表达顺序,表达独特感受;可引领学生推测猜想并走向课外阅读,最终让小说的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篇3

一、巧借课件导入,让语文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新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并为学生接下去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教师课始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课文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愿意接近文本,走进文本。

1.画面展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课始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往往能主动探究,思维活跃,高效地学习。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课前,我先播放了许多美丽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看,学生耳听舒缓动人的音乐,眼观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仿佛置身花海,徜徉其中,一个个满脸的愉悦,满脸的惊叹,快乐的话语如活泼的清泉喷涌而出:“哇,太美了!”“哇,我仿佛能闻到花香了!”……看着他们向往的神情,我趁热打铁,说:“花儿美吗?在德国,家家户户在临街的窗子上都种了美丽的花儿,人们走在街上,入目到处花影绰绰,入鼻到处花香馥郁,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季羡林先生到德国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俗,好吗?”学生马上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2.资料导趣,渗透学法

课前除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注意讲求方法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先简单地介绍了作者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接着课件逐一出示他给马鹿喂食、怀抱珍珠蜥、颈缠黑尾蟒、手掌上喂食孔雀等与各种动物亲密相处的照片,讲了他与动物间的小故事,作家富有冒险传奇色彩的经历听得学生心驰神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望着他们惊奇不已的小脸,我再用课件出示作者的两句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我写动物,表现的却是人的情感。”我对学生说:“那么课文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有着什么样的惊人心魄的战斗经历?它有着什么样跟人类一样的震撼人心灵的丰富情感?课文又是怎样表现它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吧。”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写人的文章谈一谈学习方法,学生稍一思考、讨论,很快就掌握了学法,而后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嘎羧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怀旧、忠诚。这样的导入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借作家的话实现知识迁移,渗透学法指导,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学得主动轻松。

二、借助课件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添得黄鹂四五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一些祖国语言文字知识和表达技巧时,还能在读书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使情感得到浸润,情操得到熏陶感染,进而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习。

1.巧用音像,创境促悟

多媒体课件能为语文课堂提供最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录像、感染力强的乐曲中置身教学情境中,心灵受到撼动,情感得到唤醒,生活积累得到复苏,调动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智慧,让他们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神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放大形象的感染力。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读课文“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了解到居里夫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实验的艰难后,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我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中简陋的工棚下,浓烟滚滚的大锅旁,柔弱的居里夫人拿着笨重的大铲在锅里不停地翻搅着,汗珠湿透了她的鬓角、衣衫,浓烟呛得她眼泪直流,忍不住地咳嗽……播放后,我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学生说:“妇女们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美丽容貌。可是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却任由酸碱烧伤自己的衣裙、双手,愿意终日生活在烟熏火燎中,她实在是太可敬了!”有的学生说:“冶炼工业废渣的工作十分劳累辛苦,可居里夫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科学设想,一锅又一锅地搅拌提炼、再溶解、沉淀、分析,坚持了三年又九个月。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坚定执著呀!”……学生的感受十分深刻,言谈之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2.变化文字,传情达意

对多媒体课件中文字的变化处理也能传达出文字的情感、温度,我们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那闪烁变化的文字与文意相协,从内容到形式上一致,给学生产生情境的美感,烘染文本传达的文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他挖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想象父亲不顾危险、不顾饥饿劳累坚持挖掘的动人情景,神情之间有着许多感触,如何“助一臂之力”,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发对爱的感受呢?我说:“是啊,多么感人的伟大父爱呀,你们看,这位父亲在余震还不断袭来的废墟上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的行动抒写了一首最真实、最动人的父爱的颂歌!”随即抒情感人的背景音乐飘出,这段文字改换成纵行,成了一首诗歌,学生无不动容,再次朗读时声情并茂。从他们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学生的感动、感悟,那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学生灵魂深入文本的回声。

篇4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也试图以这样的思维指导教学行为。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管是家常课或是公开课,“以教定学、教师演主角的内容分析式课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要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教师需从词语教学、概括内容、迁移训练和拓展延伸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以生为本;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要想实现纯正有效的“生本课堂”,教师就必须把手中教学这一条线还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这条线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甚至这条线该放多高。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预习单让学生先走进文本,充分自学、自研、自得。在学生的具体学情之上,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难释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价值理念。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实现生本课堂呢?

一、“生本课堂”之第一锤:词语教学乐中学

(一)创设平台,积累运用

案例:《火烧云》

(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

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茄子紫 梨黄 葡糖灰

(2)给词语归类,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引导学生寻找构词规律:ABB、ABAC、事物加颜色)

(3)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4)课件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借助这样的句式,你能连起来说说吗?

通过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而且在具体的运用中加深印象,真正内化。生本课堂就应该以学生的词语积累运用为着力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创建词语运用的平台,为孩子们以后的句子运用、习作表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归类综合,对比延伸

案例:《桂林山水》

(1)出示这一课中描写山和水的词语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危峰兀立

(2)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3)课文中,描写山和水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4)在平时的阅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山和水的词语呢?

(5)能用上面的一个词语写个句子吗?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不单单关注学生的读,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在同类对比中积累,在谴词造句中积累,比起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词语教学当中,老师尽量唤起学生的记忆,不断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让学生以词想词,以词用词,摈弃传统的“满堂灌”,这才是生本课堂的有效体现。

二、“生本课堂”之第二锤:概括内容寻方法

(一)角色串联法

案例:《金色的脚印》

(1)课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些角色?

板书: 小狐狸

老狐狸 正太郎

(2)这些角色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3)你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把课文概括一下吗?

六年级的课文,大部分是长课文。长课文该怎么概括呢?如何立足学生的实际,切实提高六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呢?在这种情况下,传授学生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用角色串联的方法既帮助学生梳理了这篇长课文的主要角色关系,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又让学生通过这种别样、感兴趣的概括方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二)段意叠加法

案例:《尊严》

(1)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板书)

(2)哪些自然段的意思差不多?(指导学生去除重复的段意)

(3)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借机指导学生练说)

(4)方法回顾:先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说出来,再进行有效组合,删除重复的,剔除多余的,叠加有用的,这就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即段意叠加法。

教师千万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标准答案,只要合情合理,说得通即可,学生所概括的合理与否,教师请学生来做评断,做到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与交集,等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完毕,教师点睛一下就可。教师将学生所概括的每一段的段意都写在黑板上,这种线性的文字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同时降低难度,无形中教会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当然,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课题扩充法、摘录归纳法等。不管用哪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生本课堂”之第三锤:迁移训练显神通

(一)合作探究,学法迁移

案例:《夸父追日》

(1)交流文中想象神奇、描写精彩的句子。

(2)品味其中一个句子。

预设: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3)请说出这个句子的学生先来分享这个句子中表现神奇的词语。

(4)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在屏幕上做上批注。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和风比赛跑步,快!

速度快,路程远,神!

(5)请学生总结学法。

(6)小组合作,学以致用,共学其他句子。5人一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再由组长进行总结,总结完毕后,其他4人分别把批注写在书上,而组长则完成这一张“共学报告单”。(见表)

[《夸父追日》精彩的描写共学报告单\&句子1:(哪一段哪一句)\&重点词语:(把对词语的理解直接写在词语的下面或旁边)\&我们的奇想:\&]

所谓共学报告册则是由每一课的共学报告单组成的本子,按课文的目录粘贴上去,汇集了小组共学的结晶,由组长先写,写好后,组员们再一起斟酌、修改。为了节省时间,不需摘抄原句,只需记录哪一段哪一句即可。在重点词语这一栏,为了保证记忆的完整性,只需在下面或旁边做上最精辟的批注,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我们的奇思妙想”这一栏记录的是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其他见解,然后组长就可以根据这一张报告单来汇报。在听其他组汇报时,也把有价值的想法记录在上面。这张报告单是小组合作的见证,也是评价生本课堂的标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二)寻找共性,写法迁移

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1)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要连用3个句号?(为了突出时间的漫长,以及父亲内心的焦虑)

(3)你能在每个时间段,感受到父亲的心情吗?

(4)出示: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5)总结:刚才,我们就是通过这3个句号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及文中父亲内心的焦躁。那么,废墟中的儿子呢?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用这种写法来写写废墟中的儿子的心情。

(6)学生练写片段,用上表示时间漫长的3个句号。

新课标非常强调语言的迁移运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触摸、发现、体悟言语的特点,教师顺势而导,导在学生迷惑处,导在学生情感的迸发处,并且利用文本的情景迁移写法训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真正的生本课堂就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文本语用价值的挖掘和探究上来,方能走出窠臼,做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四、“生本课堂”之第四锤:拓展延伸情升华

(一)利用情境,想象练笔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当父亲把作者写的诗歌扔回原处后,她的委屈终于爆发,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

她冲进了自己的房间,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2)出示: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在感人的音乐声中书写作者的心声。

(4)学生交流。

这是笔者在聆听了锦园的杨吉瑞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记下的教案片段。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生本课堂中抓住语用点,以练促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

(二)续写结尾,总结写法

案例:《最后一头战象》

(1)配乐朗诵最后3段。

(2)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百象冢陷入一片宁静之中,可是看到全部过程的波农丁,他的内心也同周围的世界一样宁静吗?

(3)出示:望着坑下的嘎羧,波农丁___________。

(4)总结写法。课文学完了,回顾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沈石溪是如何把嘎羧的形象写丰满的呢?

(5)正如同学们说的,沈石溪紧扣嘎羧这条线,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了有着人类情感的嘎羧――最后一头战象!

课堂中的拓展延伸应教在学生的不懂之处,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不但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语言,而且要学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如此日积月累,方能在今后的习作中,驾驭文字,运用自如。生本的课堂理应是学生有所生成、有所提升的课堂。

所以说,教材中重要的谋篇布局、典型的结构形式、精巧的句式表达、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都是语言运用能力培训的点,只要我们熟练地把握教材、充分地利用资源、灵活地运用训练方法,做到顺势而为,方能体现“生本课堂”的实质。

总之,要想实现纯正的生本课堂,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放下自己这个“本位”,在心中真正拥有学生这个“主体”。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学,从站在高空观摩课堂行为到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的信念去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这是探索新型生本课堂的应有之义。

[参 考 文 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1. 抓住读写结合点,构建习作支架。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在讲《蜀相》一课时,结合《三国演义》、《出师表》引领孩子深切体会“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的慨叹之后,引导学生选取感受最深的一联,结合你的理解、想象和思考进行改写。孩子们因为情浓意切、曼妙、凄婉,亦或是大义凛然的文字便如涓涓小溪一般从心底里流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2. 挖掘文本空白点,搭建读写桥梁。西方的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其意义具有一定的空白性。这样的空白,就是文本未写出来或未写明了的那部分,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能给人制造一种回味无穷的空白艺术,是学生放飞思维、大胆语言的天地。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古诗,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并且做了情境的渲染,搭建了写作的平台: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在写作上你发现了什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美情悲,景的美更是为衬托情的悲凉。)

师:那么景和情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场面描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空白。现在请你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画面,想一想,他们会有哪些动作表情,分别之际,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帆船马上就要离开了,李白心中不禁翻腾起滚滚的热浪,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帆船渐渐远去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心中不禁涌起:帆船渐渐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此时此刻,课堂内仿佛有一种流动的质感,文本活了,语言活了,孩子们的心活了。勿需言语,一触即发,作为教师,必须穿透语言表层洞悉文本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把生命的律动化作最真切的文字。

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分别的场景改写成浓浓的作文。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像李白一样,写一首分别的五言诗或七言诗,更可以创编诗歌或是小散文,突出难舍难分的情意。

这样的语言训练澎湃着学生的心潮,引领着学生的坐标,会使他们今后的习作之路越走越宽。

二、拓展课外阅读,丰厚读写基石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教学;促进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最为关注的,同时对于学生而言,“有效教学”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的重要指标。就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而言,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观点;

1. 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实现真正有效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并不仅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死板的跟着朗读,也不是老师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硬生生的灌输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教的法子也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既要教学合一。’所以“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等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从每天课堂教学的情况中去分析每一个学生需要什么,在哪些方面有欠缺。通过日常的观察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真正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修改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在学生的身上如果不肯下“大力气” ,不肯花时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会是“盲人摸象”,没有头绪和方向。

同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渐渐发现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知识的内容吸收也各不相同,但很多老师却忽略了这一因素,最后教师在课堂中虽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延续,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各种可能存在的情况考虑其中,在课堂上要照顾到学习进度快的学生,也要照顾到学习进度慢的学生,缩小彼此间的学习差距。

2. 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教学盛宴

小学生的思维方法存在闪忆化,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很快容易吸收也很快会忘记,在英语教学中许多的基本对话和课文内容不容易记住和掌握,针对其记忆特点教师应当立刻转换教学,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住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不过于死板,就此情况提出了“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教学盛宴”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运用设计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的展示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也可以将讲台变换成舞台,设定简单的场景,学生扮演课文中或者是课件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亦或者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轻松娱乐之余学生还可以学到知识,帮助他们加深记忆,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例如:做一些画有图案的大卡牌,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台上随机抽取出一张卡牌让学生举手回答,正确的给予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在小红花积攒到一定数额时可以兑现一份小组礼物。学生在学习英语是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认可,还可以激励其他的学生一起学习,何乐而不为之呢?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课外有声教材,例如英文动画、英文歌曲,或者是电影,学生学起来也较为方便,也可以提高集中力,能轻松的记忆单词和简单的句子,同时也可加深印象。

只有教学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才会觉得学习的课本是有声有色的,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乏味的,只有让课堂变“活”了,学生才会真正的用心去学习。

3. 引入良性竞争,获得更多

不管是怎样的年龄层,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小学生当然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作为教师将这一特性运用得当,会给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带去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可适当的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小组竞赛,组合竞赛、个人竞赛等方式,其一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其二又可以培养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例如:做一些简单的单词接龙,单词模仿等。当学生获得胜利沉浸在喜悦中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是什么帮助到他们赢得这次竞赛,在这一次竞赛中自己获得怎样的新知识等,学生在良性竞争中不但巩固了以往学习的知识,还从中学会了对知识点的分析。

4. 明确课堂教学活动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自如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参与和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避免一些没有作用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其他学校听课时,教师在教学单词look English book ,math book, school bag,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就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乱扭,学生大多会认为这个是一个游戏,并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而其他的老师就像是在看热闹一样,这样的活动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作用,长久下去课堂活动也仅能体现成互动而不是任何教学,所以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准备的时候就应当全方面的考虑,考虑这一场课堂活动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什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是否能满足教学目的。

5. 教学课堂中合理分配,寓教于乐两不误

有些老师也会在一开始试着让教学课堂变成“舞台”但是却没有能控制好“度”,让“娱乐”占据了较多的部分,耽误了课程进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弊端是控制好了时间但内容却过于“空灵”不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本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反而没有达到, 这样反反复复几次却不见成效后,很多老师就放弃了教学课堂活动的想法,又再一次将课堂变回和以前一样的“生硬”“死板”。

新课程中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遍开设的影视作品鉴赏课程进行分析,了解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的教改方案和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鉴赏教育的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 影视作品鉴赏 教改

1985年4 月25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当把电影课程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现阶段,我国众多综合性高校普遍开办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影视作品鉴赏课程则是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提高影视鉴赏能力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打好了影视鉴赏的基础,才能对影视作品和电视栏目的创作技巧有一定的提升。

一、影视作品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设备老旧影响观影效果

影视艺术被人称之为“第七艺术”,是一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艺术。在“静态”方面,影片的色调使用,明暗对比度变化都是影片鉴赏的重要要素,同时演员的化妆技巧、服装造型也是关注重点,另外舞台搭建和道具的使用也需要学生的学习。在“动态”方面,镜头景别使用、景深变化是学习的基础,不仅要关注演员表演的层次性、后期剪辑的蒙太奇使用手法,还要注意声画同步、声画对位等细节问题。只有“静态”“动态”完美结合,才能构成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因此对教学所采用的多媒体设备要求较高,但是在很多院校存在着多媒体设备老旧的问题,不仅没有办法体现出影片色彩的层次性,甚至个别情况下出现多媒体损坏而无法上课的状况。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板书来替代多媒体课件,但是因为课程的特殊性,此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授课进度。

2、授课时间过短影响学习效果

“影视”是电影和电视的总称,电影可以分为故事片、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纪录片等。而电视广义上则包括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电视剧包括古装剧、偶像剧、伦理剧、抗战剧等题材。电视节目则包括新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类型。“影视”是一门博大精深同时又分工极细的艺术。

据调查,影视作品鉴赏课程在高校一般开设为为期十八周共计三十六个课时的专业课,但是对于“影视”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电影百年,每年都会有精彩的影片诞生,用三十六个小时对百部影片的讲述是杯水车薪的,而用两个小时来解析一部影片是没有办法做到深入理解的,因此授课时间过短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更何提鉴赏能力的培养呢?

3、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

“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表现主要体现为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如何把学生留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则是任课教师的思考重点。影视作品鉴赏是一门性质特殊的课程,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思考理解,因此影视鉴赏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程。所以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利益教学内容的展开的,同时打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二、影视作品鉴赏课程教改方案

1、整合多种媒介,提高学生上课兴趣现阶段,纸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也要跟随时代潮流,不仅要使用常见的“拉片”方法进行讲解,更要整合多种媒介,丰富上课内容,使学生乐于接受新兴事物。

首先,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与新闻相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在对影片进行分析时结合当下热点新闻可以达到不一样的观赏效果。例如在讲解韩国电视制度专题时,结合当时刚刚出现的“岁月号”沉船事件,韩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停播的新闻作为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授课目的。其次,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与网络相结合。网络是包罗万象的,可以弥补电影资料的不足。例如在3D 电影的讲解中,枯燥的专业术语使学生理解起来一头雾水,而当时《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网络中很多本片的高科技拍摄手法的解析,因此把网络中的热点视频作为本专题的补充资料,深入浅出,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2、“说影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如何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并且能对影片鉴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直是笔者工作学习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说影评”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所谓“说影评”就是在每节课开始前预留二十分钟时间让三位学生点评电影,主要包括课件展示、评述影片、随机提问三个环节。首先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可以表达对于影片的独特的理解,把“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变为主动学习。例如有同学讲解《肖申克的救赎》,可以从导演构思、获奖情况、演员表演、镜头调度、剪辑手法等角度切入分析,而在固定的时间讲解有限的内容就变成了困难问题,因此学生会主动地对影片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其次学生在讲台上用授课的方式对影片进行讲解,使其对本门课程重视,同时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公开发言,也是锻炼学生胆量的一个良好途径,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例如有些女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是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顺利的对影片进行评述,从而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这是在她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也是极为有用的。最后在第三个环节会对影片的基本信息或者视听语言进行随机提问,旨在考查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及对影片的评鉴能力,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运用主题教学法,扩大教学内容深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主题教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方法就是按照不同的专题(类型)对影片进行划分总结,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影片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热门影片鉴赏。经典影片的产生环境往往与现在社会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影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当下热门影片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入门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2011 年11 月11 日,《失恋三十三天》热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对学生进行影片剖析,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题讨论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同主题影片鉴赏。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老师在影片的筛选上要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优中选优。在3D 影片中可选择《阿凡达》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美轮美奂的特效技术事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在二战题材分析时可选择《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虽然同为表现纳粹在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屠杀,但是一个是严肃中带有温情,一个是轻松中饱含父爱深情。在爱情题材中可以选择《泰坦尼克号》或《罗马假日》,虽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是真爱的主题是相通的,学生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觉、领悟。因此同主题影片的分析在主题教学法中是必不可少的。

(3)同国家或同导演影片鉴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定的区域下相同的种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及精神信仰,所以再同一国家的不同电影会存在“共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取材自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影视作品又有其“个性”,因此分析同一个国家不同影片的“个性”与“共性”成为了主题教学法的一个环节。例如讲述伊朗影片时,对《小鞋子》和《一次别离》进行分析,其共性是独特的历史、政治环境及精神信仰造就了特殊的伊朗电影特色,没有花哨的剪辑手法,通过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折射伊朗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小见大。但是在《小鞋子》侧重于通过儿童的视角进行影片分析,而《一次别离》更侧重于故事的叙述手法及细节描写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开阔学生分析影片的视野。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从而造就了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因此我们看到了王家卫的特立独行、张艺谋的色彩凝重、陈凯歌的文人气质、冯小刚的幽默逗趣、徐静蕾的女性主义……因此不同导演的风格分析也成为主题教学法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在张艺谋的专题中,就把“红色三部曲”和“武侠三部曲”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张艺谋在不同的时期的影片风格的转变。例如在冯小刚专题中,就以“贺岁片之父”为切入点,对《大腕》、《手机》、《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影片进行相似性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档期对于影片票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上关于影视作品鉴赏的教改方法探析,是结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基础之上,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认真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层次,从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高,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①王大清、王代言,《谈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J].《电影评介》,2006(16):66-67

②马春林,《电教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5(3):20-22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2:61

篇8

一、立足实际,据文特点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特别是优美的散文、古诗词、部分记叙文等都很适合想象画面教学。

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教学散文时,可抓住散文的精美片段,结合图片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老舍散文《草原》,作者描绘了一幅充分诗意的秀美草原风光,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通过欣赏草原美图,结合“一碧千里”,想象草原美景,学生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如诗如画,“深蓝的天空,无垠而又不茫茫的碧绿草原,成群牛羊在草原上快乐奔跑,似绿毯上绣了一朵朵白花,又似一幅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

古诗词是祖国国粹,其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扣住“诗眼”,发挥想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可围绕“绿”字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想象长江南岸什么绿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春天美景在学生脑中构建,有了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有了画面,让学生更加读得有滋有味。

二、点拨引导,创设情境想象

想象画面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更要老师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引导。当学生想象的画面比较单一时,可采用变换空间法,如想象画面教学《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让学生想象画面时,学生想象的画面都是茫茫大戈壁,白杨树高大挺秀,可点拨引导,变换空间,白杨树还可能在哪儿生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画面顿时丰富起来,白杨树在街道旁、在学校、在公园,各种画面的白杨顿时构建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白杨适应性强的认识。

想象画面教学还要善于变换时空,如教学《山中访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早晨时、傍晚时古桥人影绰绰、嬉笑欢闹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古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寻章摘句,于关键处想象

1.词组想象,建构画面。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词语是一幅画、一串词语,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文质兼美的文章,其生动优美的词语就像璀璨的星星点缀夜空之中,如果把这些词语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更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在检查预习环节,就可以课件出示一组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四组词语对应文章的四个场景(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四个画面,以词为线,串起画面。

第一组:威风凛凛?摇?摇?摇?摇排山倒海?摇?摇?摇?摇势不可当

第二组:焦躁不安?摇?摇?摇?摇久别重逢?摇?摇?摇?摇英武豪迈

第三组:久久凝望?摇?摇?摇?摇震耳欲聋?摇?摇?摇?摇炯炯有神

第四组:长途跋涉?摇?摇?摇?摇越来越稀?摇?摇?摇?摇越来越慢

2.文题想象,建构画面。

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文题不仅要入于眼,更要入于脑,入于心,形成画,以画面入情,为文章的学习理解铺垫基础。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想象画面,“暖暖的冬阳、悠悠的骆驼队……”,精彩的画面随着想象喷薄而出,从一开始,课堂教学就因美好的想象而进入,为后面的诗意教学奠定了基础。

3.句段想象,构建画面。

优美生动的文段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要真正理解体验文本之情,有时借助想象画面,能真正地让学生循其形、入其境、悟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用笔画出脑中画面,用读读出脑中画面,形态万千、姿态优美的桂林山顿时活灵活现,精彩纷呈。

4.标点想象,构建画面。

标点符号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标点也是一首首抒情诗、一幅幅优美的画。抓住关键标点,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教学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片段时,就可以紧扣文段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老人的外貌神态就很自然地浮现,特别是文本中未呈现的老人形象也通过想象画面在学生脑中构建出来。

5.补白想象,构建画面。

许多优美的文章,就像精妙的书法绘画艺术,往往在文章的一些地方留有“空白”,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抓住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想象,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这些“空白”之处,往往经过补白画面想象,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

四、开发资源,丰富想象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想象画面教学要注重开放课程资源,利用一些与文本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以便盘活文本,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起来。

1.充实背景资料,铺垫想象之基。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与文中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关联的,但在课文中没有展现或完全展现的资料。它通常包括文章中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状况、写作目的,当然包括作者生平等。幼小的年龄,单纯的生活经历,肤浅的社会阅历,再加上不太丰富的知识面,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课文感到陌生,这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就可以在课前简介萧红,了解萧红的童年生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也可以相机介绍三国历史和赤壁之战等小故事。

2.补充图像音乐,创设想象情境。

“图文并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使用的就是图片资源,课堂中,图片的出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片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就可以出示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想象田园风光美景,等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