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机械与自动化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当前三大机械子行业工程机械、船舶、机床行业都正在经历高速发展过程,各子行业发展具备不同的推动力。在全球产业转移、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机械行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个名词没有确定的定义,但目前公认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经过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机械类行业紧跟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
三、就业范围与岗位分析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处在武汉、九江、鄂州等大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起重运输、矿山机械等产业群,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自2008年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业以来,组织了一批专业教师深入机械行业的工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获悉很多黄石及周边制造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应用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人才需求旺盛。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产品工艺编制、机械产品设计、机械生产管理,数控机床操作、计算机绘图及辅助设计、质量管理、质量认证、质量统计等多种工作。部分学生经过两至三年的锤炼,可以成为各类机械生产企业的机械设计人员、高科技企业的产品造型设计人员、机械制造企业的工艺员、数控加工单位的编程操作人员、中小型机械企业的管理人员。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整合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建设,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使学生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需求,而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对此,要深入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
一、“校企深度融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制造2025”全面深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但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毕业后不适应企业需求,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能够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实训内容不够丰富以及缺乏创新的现状。特别是通过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专业,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势,进行实践操作,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二、“校企深度融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加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校企深度融合”得以顺利实施,应当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要想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战略性以及深层次性,而“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企业根据自身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高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进而使校企合作步入更高级的阶段。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设立专门的“订单培养班”,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二是开展“实训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模式,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加强实训教学。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既要增加企业的数量,又要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的实训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加强。比如可以采取“2+1”的模式,学生进行2年的理论学习以及校内实践,第3年则重点在企业进行实训,这样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在企业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三是开展“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所谓“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将“企业模式”引入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共建方式。通过“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解决职业院校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做好利益的分配,如职业院校免费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则提供设备、技术等等,这样能够使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企业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否则就会制约学生的就业,这一点需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学校在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性,特别是在开展“订单式”“实训式”“共建式”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取得新的成效,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银锋,Z兴书,杨启耀,雷声,雷经发,陈雪辉.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9-141.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33-01
一、导论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机械高级技能人才所需的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面向应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而课程是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为根本要求,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需求为取向。
二、存在的问题
国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专业课程设置过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关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比重相对较小,不能适应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性应用环节弱。教学还是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三是实验条件、设施落后,实验、实践环节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四是计算机教育落后。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与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五是考试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改革热点。许多学生仅凭考前的突击复习便能获得高分,而其真正的水平却不高。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实践,最终导致与实际脱节,眼高手低。
三、教学改革的探究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职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黑龙江职业学院对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培养高素质人才。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重基础”是指重视学科基础,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要加强,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由现代工程实践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所决定。就制造技术领域来看,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工程师的知识宽口径。“多方向”是指每个专业有多个以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道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高职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首先,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周边地区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对毕业生的择业意向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技能教育,科学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第四,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承瑞,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6):90~9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课题组成员对省内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一是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需要;二是课程设置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为主,缺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经验;三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虽然也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有些院校也引入了大量的企业资源,但未能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难以很好地解决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衔接问题;四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入学要求较低,因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则出现学习能力较低、思路僵化、后劲不足等问题。
2 构建符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
2.1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正确全面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课题组所在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先后与郑州日产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院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专业定位,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本专业主要培养机械制造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设计等工作。次要就业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能够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合理调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2.2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教学实践。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行业、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关键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生产部门的各工作岗位过程作为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技术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2.3 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构建并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双主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其课程体系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构建,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新模式。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及素质课程教学体系,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建设水平,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3.2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及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建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模式,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使用性,一直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因此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职人才需求量很大。为培养市场急需的、符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本文以学生就业为主要出发点,从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出发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按照“针对职业定岗位,针对岗位定能力,针对能力定课程”的原则,依据“教室与生产车间功能一体,作业与企业产品标准一体,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教师和师傅角色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机械制造类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近年来以呼、包、鄂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正在向风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载重汽车、非公路矿用车、铁路车辆、矿山设备、工程机械、风电设备、煤炭机械制造与维修、矿用设备、煤化工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自治区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需求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来看,大专学历和高级工、高级技师的需求量较大。根据近年来调查显示,生产车间一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人数仅占1.5%左右,工程技术人员只占企业总人数7%;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对提升内蒙古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面向行业企业一线实际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维护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机械加工、机械设备维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融;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在课程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规范、规程、法规等,使课程标准与机械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依托“校中厂”、理实一体化教室与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
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实施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训教学平行交替进行,三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
根据各阶段的培养特点设计工学结合的学习进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实现学生识岗实训、单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三年不间断的实践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中厂”、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能感受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实施“四个一体”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在第一、二学期进行。以校内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资源为平台,完成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机械识图与绘图、公差的应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选择等专业基础能力。结合识岗实训、机加工实训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等环境里,对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主要设备、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在第三、四、五学期进行。依托校内实训室、“校中厂”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校中厂”,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弹性、灵活地安排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等实践教学,在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车间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即学生以工人身份接受生产任务,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识读图纸、编制工艺、机械加工、零件检验、部件装配等生产流程,使学生亲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典型零件普通加工等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在校内实训室和教学实习工厂,每学期安排4周以上时间进行机械加工实训、机械装配维修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等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第六学期在用人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聘用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结合岗位工作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定期派遣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学生顶岗情况,并作出综合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浓厚的校企合作育人氛围,始终把安全教育、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职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核心贯穿始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四、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1.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项目中,使学习与生产相结合,课堂与实训车间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课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包括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方面。建立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参加的考核组进行课程考核。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增加企业考核权重。
3.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满足专业建设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与其他院校合作,积极开展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要。
4.建立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开发突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的教材,以满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聘任企业兼职教师,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岗位群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普通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与维护等岗位或相关岗位工作,具有机械制造行业加工、装配、维护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且面向基层专门人才。从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机制专业职业岗位群某一种或几种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2 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课程体系构建从机制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分析机制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对岗位群岗位进行归类,以此为依据,构建机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再转换为行动领域,然后选择有教学价值的行动领域,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排序,进行教学转换。
3 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
3.1 岗位调研,确定工作岗位群
通过对广机海事重工有限公司、中泽重工有限公司、鑫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50余家临海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分析,装备制造企业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普通机床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机械产品设计与测量、CAD绘图、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操作与维护等岗位。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面向基层岗位的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机构创新等高技能人才需求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3.2 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与装备制造生产企业的一线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分析归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3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开设课程
分析机制专业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后,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依据典型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开设金工工艺与实训、机械加工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等12门课程,其中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器人应用技术属特质学生选修课程。
3.4 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岗位与所需职业能力、课程性质,对开设课程进行梳理分类,将12门主要课程分为金工(通用)加工类、现代制造类、机械设计类、CAD类、故障诊断与维修类、自动化控制类和机械创新类等7大类能力。将上述7种能力作为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机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考虑装备制造专业群通用性,将金工(通用)加工类、现代制造类、机械设计类、CAD类等4大类职业能力作为专业通用能力,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共享建设成果。将故障诊断与维修类、自动化控制类归纳为机制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作为选修课程。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机制专业开设道德与法律、体质与发展、数理与科技和文字与语言等4大类素质能力训练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高职数学与应用文写作等11门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与素质能力训练课程体系一起构建了机制专业能力训练体系框架和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紧扣行业职业能力要求,课程建设参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标准,并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性实训校区企业合作。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从岗位典型任务出发,对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梳理,融合国际和国家最新行业标准,把握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和技术,以“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
4 结语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系从2009年开展了按照“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建设成效。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取得国家财政支持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立项和学院国家骨干建设院校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
参考文献
[1] 罗健文.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计算机专业群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75-76.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
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对当前课程进行引导,能将学生引入创业教育领域。当前,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面对较大复杂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化更明显,无法促进教学组织工作的实施。所以,在新形势发展下,要渗透新理念,以达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
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包括的知識较多,其具备的就业范围更广。在当前人才培养目标下,重点实现制造生产,增强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保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以及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高职机械和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各个方面都提出要求,在就业期间也需要掌握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当前发展下,需要以学生的专业要求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化,保证学生为自身选择出有效条件。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案
基于我国的教学标准发现,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还没有过多关注,也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该发展下,需要对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细化。比如: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基于专业的基本要求,实现合理划分。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促使专业能力的扩展性,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合理的发展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要对课程进行分级,保证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也能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学分,实现不同等级的考核。因此,在该发展方向下,需要为其构建合理方案,以保证在以后教学中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一)公共课
公共课程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增强技能的基础条件,能促进学生的长期进步和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该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是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计算机应用与操作,重点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学生要掌握软件的应用,并在实践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应用技能。在公共课学习中,还可以增加法律知识以及经济法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二)专业基础课
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课程,能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发展。在机械制造学习中,需要掌握普通切削加工、电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等技能,但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还无法把握。面对多种变化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使其在短期内适应。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还可以对其分级教学。第一,掌握基本原理,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得以增强,保证在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下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掌握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能够充分分析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也能学会使用相关的电气测量和维修工具等。
(三)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
促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程思路的优化改革,能引导学生自主选课,也能使学生根据岗位对专业课程自主选择。如:学生要从事常规的机械加工工作,可以学习机械加工工艺、高速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要从事增材加工方面的知识,可以选择三维建模、快速成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
(四)选修课与素质课
为了能在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需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比如:在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增加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对知识自主选择。还需要对课程数量进行扩展,不仅将课程进行分级。
(五)创新创业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可以折算学分。可折算学分在项目创新工作中,能获得国家的发明专利,对工艺设计进行优化,并促进生产与服务工作的执行。创业项目是一种独立、合作的小微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提出申请。同时,在创新创业中,也能积累更多经验。还要增加与机械制作和自动化专业相似的专业,构建设计兴趣小组,也要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时展下学生的差异化培养。
三、结语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
0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属于专业实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工科专业尤其是工程应用性质较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新形势下这类专业的生产实习进行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困难大
机械加工类企业大多为铁制件、机床设备,危险性大,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比较长,企业不愿承担学生实习的风险;而学校希望建立与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完全匹配的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但又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关利益;再加之实习学生人数较多,企业担心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任务完成,故许多企业不愿接待学生实习。
1.2 生产实习工作趋向简单化
随生产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小型企业没法接待大批学生实习,大型企业可以接待,但其机械加工技术装备往往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操作过程傻瓜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要是了解产品加工工艺、参观、听讲座,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难以吸引学生认真对待,很难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1.3 学生对生产实习的认可度差
随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当今大学生对于工作的挑剔程度远远高于以往,因实习单位工作强度高,劳动环境差,学生不愿意吃苦,再加之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对生产实习缺少兴趣,对待实习敷衍了事,没有全心投入到实习中,从而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1.4 学习与生产实习不相关
绝大多数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现场员工只是机械的执行操作指令,并不清楚产品技术原理、工艺设计等,或由于生产任务重不愿与学生交流;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人数不多且大多数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缺乏,很难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实习中渴望了解已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关系,可面对生产线上的陌生产品,茫然无知又无人详细解释,从而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实习质量。
2 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生产实习的探讨
2.1 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适应学生的实习需求,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学校根据自身所在的周边区域的工业发展情况,优化生产实习内容,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内实习转为校外实习,把生产实习基地建在本地整体综合实力和素质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地理位置离学校近,可以缓解不少实习经费带来的压力。另外,这些企业相对技术力量较强,些企业中具有良好素质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能够把生产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学生。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适时安排生产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事可做。通过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让企业、学校及学生通过这种教学过程都能受益,从而开发与利用更多的隐性教学资源为学校服务。
2.2 对生产实习内容的改革
生产实习要根据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实习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实习的内容。在实习期间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其生产机械装备、生产的组织及管理等,如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生产该产品所用的机床、刀具、夹具等装备,熟悉零件成品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及产品的装配流程等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所定的实习任务,必须对实习内容和过程进行仔细规划。实习时将学生分组定岗,鼓励学生尽量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课本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在实习内容安排上学校要和企业做好沟通,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企业在兼顾生产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跟随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工人师傅学习,熟悉产品从零件毛坯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掌握工件的生产工艺过程,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在实习的后期,安排学生轮岗,相互轮流到企业的其它车间或岗位学习、参观,了解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
2.3 完善和加强生产实习中的管理?
生产实习中的管理主要是生产实习教师队伍的管理、对学生的组织和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原先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生产实习教学工作中,由于年轻教师很少有时间到生产第一线去,自身的实际生产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实习时一般安排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合带队。为了避免年轻教师对实习过程不熟悉不了解,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前,没有带过实习的教师事先与领队教师到实习厂方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参观, 熟悉环境和有关人员, 了解生产产品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在实习现场指导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是我国一些学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来,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逐步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机械类人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登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2010(7)365-367.
[2]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
[3]周建华.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35-137.
[4]董小平,王青,杨丽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