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学习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学习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0-01
虽然相较于数学,语文这门学科不是那么让学生苦恼,但是小学教师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应用,还是使不少小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总是感觉“望而却步”,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未能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甚至有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也会产生排斥、厌恶的情绪,导致小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实践提示,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当中,关键在于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应当努力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要再当以往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应当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表示尊重和理解,努力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转变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且乐于学习,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情境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强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等,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1.基于小学生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
语文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当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时,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来指导学生理解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使抽象化的情感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利用情境的创设将教材所描述的内容、情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以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生动形象的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本中所展示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主人公说某句话时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理解主人公说某句话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个角色的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课本中涉及到的各种人物角色,让学生说每个人物说过的话,还可以添加些动作,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站在人物角色的角度上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适时适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变枯燥的知识灌输为生动形象的知识讲解,实现由单一刺激转向多种因素刺激,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使学生可以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感官刺激下激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传授,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实施设问,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幼稚的问题不要急于否定,或者说“教参上的答案就是正确的,你记住就行了,不要再乱说话了”,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也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大大地激发学生们探索语文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制造一些学习阻碍,让他们带着对问题的好奇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太阳》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和太阳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并询问学生“太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太阳有什么特点?”,告诉学生如果想要知道答案,就跟着作者进入课文当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想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使其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尤其是一写文章就感觉才思枯竭。怎么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教者。”孔子认为“乐学”是学习地最高境界。
快乐从听、说开始,学会聆听,学会说话,是语文学习地两大突破口。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听说训练,使学生轻松地形成各种语文能力,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害怕老师提问,老师从课堂教学中渴望得到学生的探究、研讨,似乎成为了一个矛盾共同体,无法逾越。
快乐在阅读中延续。要学好语文,就得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有益读物,让每个学生从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但是作为课业量很大的高中生,每天埋头于题海中,何来阅读?如何从其它的有益的书中汲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也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因此如何阅读显得更加重要。
快乐在习作中升华。传统地作文课往往流于形式:如何解题、立意、构思,如何写得有文采……这样的作文课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枯燥的写作技巧,学生很难将所学应用于作文中。写作时,学生只好搜肠刮肚地东拼西凑,这样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谓是“广种薄收”。
教师怎样让写作成为学生原意随时都付出的行动?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方面:
一是还原生活,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不仅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作文本身最直接地定义。因为生活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知识与素材都是最有生命力和最富时代感的。学生一旦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他们就会发现平静的心湖中荡漾着动人的激情,雄奇地深山里孕育着鸟语花香。
二是还原作文本质。作文的本质是抒写心曲,写想写的,写能写的,尽情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从而改变为写作而写作的被动局面。学生习作有内容可写,乐于表达,作文才能真正还原成一种表达自我的表达方式。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提倡了很长时间,但由于现实情况的束缚,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思路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原本应该活力十足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学习变成了机械式的填鸭教学,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被动,丧失了自身的自主学习思维。为了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笔者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浅析了几点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内容供大家交流讨论。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和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践行综合性学习的方式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有力指导下,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结合中学其余科目学习的合并式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空间,大大增多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在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中使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逐步地提升,塑造出具备先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的学生。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要想充分研究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良好地实施这一方法就需要首先了解其特点,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需要更加积极,摆脱过去俗套僵化的教学步骤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学习方式指导,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出最佳的学习方式,要做到从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上入手推动课堂教学进程,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第二,学科的开放性。和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同,综合性语文学习没有学科之间的限制,面对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学科范围内寻找更加合理的资料,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时间内,而是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课余时间。
第三,学习的合作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无论是老师和学生还是同学之间都要通力合作,保持良好的学习合作状态,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完整。
第四,知识的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加强调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方式探究
1.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中,学生在学习上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提出更多开放性思考问题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与时下热点或者生活实际等等方面紧密结合,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对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过于放松,在学生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指出方向上的错误,并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2.要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充足
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所展现的语文知识内容,其能够呈现给学生的内容远远超过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够向学生们讲述的内容。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学生需要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针对有关问题进行资料查找,之后进行充分地自身思考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以及最终的总结阶段。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这样的过程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肯定比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更长的时间。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好引导过程,保证学生们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杜绝偷工减料和学习方向上的错误,在每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结束后对学生们的表现做出评价。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尝试使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程开始之前阐述自身对于冬天的看法,冬天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注意怎样的问题,我们的冬天与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有哪些差别等等问题。这样难度适中的生活问题既能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保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间。经过整个查阅资料、自身思考和小组讨论总结的阶段,每个学生能够对本地和济南的冬天有更加系统性的认识,又能够学习到实用的冬季生活注意事项。
3.无差别教学,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中,教师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把学习机会尽可能均等地提供给学生们。特别是要给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和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引导,争取让所有学生能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不易过程和取得一定成就后的快乐。
例如,在课堂问题讨论阶段,教师要在旁仔细观察,防止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味地发表观点而其他暂时落后的学生得不到发言机会的局面。要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避免损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充分的集体学习感。
4.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广泛性很强,学生们能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学生们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兴趣放大,最终要帮助学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香山红叶》一课时,作者笔下的香山秋季的红叶美景一定能够使学生们产生神往之情,但是文章并不能给学生们直观的视觉感受,这样给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们展示香山红叶的美景,同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更多关于香山的知识以满足综合性学习的需求。
5.把握基本目标,多元化学习发展
我们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其他学科方面发的知识,比如地理、历史、生物等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把语文科目当作最为重要的中心点和基本学习目标,兼顾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但切忌将语文课程演变成为其他课程,在遇到过于专业化的其他学科问题时我们就点到为止,不应该浪费时间做过多的探讨。
一、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同学们都非常重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再来做练习,相当多的同学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定,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这着实不是个好办法。有的学生买来大量的习题集,废寝忘食、反反复复地研究,他们单纯地以为,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的突破,因此只是机械地为了做题而做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同一类型的题,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和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感到疲劳、厌倦,还会大大削弱其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二、阅读思考的内容
鉴于阅读思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尽快改良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边阅读边思考,这种思考。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1.认识上的思考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程度,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些同学在做题的时候,总是理解出现偏差,而且很容易在同一类问题上“栽跟头”,屡错屡犯,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此类题目,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跳过,因而会白白丢掉很多分数。笔者认为,遇到这样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总是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出原因,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进而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并仔细研究出题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
2.操作上的思考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讲究方法与顺序。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一点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含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学生们需要多一点相关的体验。要多回顾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经验,错误的,想一想原因,在哪儿出了问题。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第一,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第二,细审题意,明确要求;
第三,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
第四,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
第五,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三、阅读思考的基本任务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学生们都没有读过,尤其对于前两种文章,学生们普遍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学生们也可能不熟悉。因此,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那么,要想读懂并理解篇章和文段,学生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继续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哪怕只是了解皮毛,也有可能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在做这类相关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笔者倡导我们的学生,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多多涉猎百科知识,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从而为应付各种题材的文章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合而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造成理解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统领全文,没有找到文章的主旨核心,把文章的某段或某句话当成是文章的中心,结果在答题时,理解出现偏差,丢掉很多宝贵的分数。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先锁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句,在答题的过程中仅仅围绕主旨进行阐述,就算阐述得不够全面具体,老师也会给相应的分数,因为答案扣住了主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评价;测试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征地,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意识较强的青少年的重要方法,纵观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脱离了21世纪经济时代的需要,使得人们形成了封闭、片面的评价观。随着课程的实施,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于是建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学习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将评价改革的新的理念切实的贯穿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教学评价的涵义
关于教学评价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但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语文教学评价是根据语文教学目的,采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来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学活动中的对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决策进行服务的过程。
2.新课程下的学习评价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侧重定量评价,注重选拔和甄别功能,而新课程明确的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其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所以我们有必要树立新的学习评价理念。
2.1评价功能人本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指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以往的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知识评价和结果评价,而新课程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其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新课程教学还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注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防止公布分数、排名次等方法的负效应,不能因评价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中要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
2.2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新课程教学的评价提倡形式多样化,但是要尽可能的将诊断性和形成性以及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同时也将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一定要对各种评价之间的优势互补,特别应加强形成性评价,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例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学生写得最好的习作、周记,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2.3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以教材为中介而进行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评价的主体上,要改变以前只有教师才是评价主体的做法,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真正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3.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
这里仅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和内容的两个层面来加以说明。
3.1三个维度的评价
语文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一种共时性的表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难以分割的、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三个方面的目标的达成,其所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它们蕴含的“分量”,与实施的可能性也会有差异。
3.1.1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和以往的评价相比,新课程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在要素的构成 、侧重点和评价方法上部相同,它是在过去累积静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设置了三个尺度:一是广度,就是看学生在多大额范围内接触了语文作品,这便是对广度的要求。二是品位,就是从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选择来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阅读趣味。三是深度,就是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内化了这些语文作品,使它们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并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因此,评价语文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要一评知识文化的“量”,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3.1.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如果离开过程就无法将语文只是内化为语文能力,所以衡量学生语文学习一定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要看其是否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和资料,看其是否善于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并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看其能否应对口语交际,能通过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意图等等。总而言之,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主要看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和语文学习的操作以及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等,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积极参与课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注重学习方法和课外学习和练习。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突出体现,它既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机制和倾向性,又是语文材料蕴含的深层教育因素。评价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态度、语文学习的方法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和理解应用水平。
3.2两个层面的评价
第一个层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识记水平。识记即记忆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名言警句,要求背诵的课文等。
(2)理解水平。理解是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正确领会。它要求学生对他们所学过的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征、含义、易混的地方以及用法有清楚透彻的了解。
(3)应用水平。这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进行迁移应用。应用是对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最高要求。其主要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课内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掌握状况。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搜集相关信息、整理筛选信息、组织表达等。学习能力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提取需要的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4.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利用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不是评价的过程轰轰烈烈而我们评价的结果却被忽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利用,并得出一定的反馈信息以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评价的结果不能仅是定量化的分数信息,更应该有描述性和质性的过程分析以及改进意见,如果必须呈现给家长时则也要尊重学生,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要充满激烈和人文关怀。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自己的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不足,根据家长、老师以及同学提出的改进建议促进自我发展。
【关键词】培智语文 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28-01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孩子。这样的现状造成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词汇量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语言障碍,让他们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适应和生存。因此,提高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解决这些智力有缺陷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全面化、分层化的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1]。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语文教活动的具体展开方式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与导向标,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在教育部门对培智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具体生理与心理特点、接受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确立起全面化、分层化的培智语文教学目标。
1.1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新时代的培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理论,不仅要重视起对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还要努力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综合素质,寻找并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与学习技能,并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1.2教学目标任务的分层化
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接受、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后再加以整合,确定最终的分层化语文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二、语文教学过程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化
新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具体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因为智障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对学好语文知识的信心较差,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起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树立起学生们的学习信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①努力营造起轻松、和谐、互帮互助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教学小组,每组中一定要安排程度不一的学生,由轻度智障学生当小组长,负责帮助本组中程度较差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学习,共同体验分工合作后成功的喜悦[3]。
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的同学以平等的展示与表达机会,重视其对那些反应较慢同学的关注,并帮助其克服心理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三、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1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总体把握
每节语文课都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对讲授法、游戏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智障学生们在娱乐与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寓学于乐,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存的各种语文教学方法都是根据前人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来的,具有其自身不同的优势,针对某种类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此,在整节语文课中单独的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4]。
四、建立起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评价机制
及时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并给于智障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成就与荣誉的快乐,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培智学生们学习成效的一大法宝。
结束语:
由于智障学生在生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使他们较正常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因此在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重视起游戏教学法与以轻度智障学生带动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培智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康艳玲.创建和谐灵动的培智语文课堂[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12(5):48-67.
[2] 姜雪梅,宁雅芳,胡军旺.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13,15(7):77-89.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一、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学语文的兴趣和机会
第一、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备差,使学生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到,见少识少,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 第二、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少数学生及家长 “知识无用”的想法仍然存在。他们认为读书只是混张文凭,不如早出校门早挣钱。而且农村学生家庭、家长对课外阅读普遍不够重视。大多数家庭不能提供课外书。即便重视孩子学习的部分家长也由于错误的认识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是需要阅读的。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增加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提高能力。阅读包括课内资料的阅读和课外资料的阅读。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课外资料阅读。但许多家长认为只有课内资料的阅读才是正事,课外资料的阅读是不务正业。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第四、我们个别不负责的教师教学马虎了事,得过且过,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和兴趣。笔者考察过许多学校,个别语文教师不正常开设语文阅读课甚至从未开设阅读课,即便开设阅读课的也多是“放羊式”阅读,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可以想象这种语文阅读环境下的学生有多少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自身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我们每个学生开学之初都充满了希望,都渴望自己成绩好,可大多数学生未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因此,即使老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 “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自欺欺人”的情况。 其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是语文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学生学语文只盲目地学“课本,”课外阅读极少甚至没有。积累太少,不能 见多识广,使课内外知识不能很好结合,语文科与其它学科不能有机融会贯通,语文与生活脱节。这种方法学语文,面对时代的进步,学生早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 再次,少数学生性格胆小、内向,整天闷坐着,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沟通很是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极不如人意。 尽管如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学生学语文的机会,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只要找准病源,对症下药,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总结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肤浅的认识是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
发动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可能有的同学有这样的课外书,那个同学又有那样的课外书,如果放在家里,自己永远也只能读那一本书。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教室,设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我布置学生每学期拿新书换回上学期的旧书,借此不断更新图书内容。班级图书角由学期读书优秀者负责管理。如此,既能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这个办法我实践了很多年效果非常好。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室。虽然说大多数农村学校经过“普实”达标,图书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图书质量却值得商榷。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却不应该忽视这个相对丰富的语文资源宝库。
(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