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9: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校舞蹈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中等师范学校舞蹈专业的评价机制还是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学成果成败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掌握舞蹈技能的程度。首先来说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而言,仅仅用成绩来决定教师的能力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不能如实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尽力,另外一味追求高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仅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其次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它不能够如实反映出,既不能反映出学习之后基础不好的学生是否有了进步,也不能反映在学习后那些自身基础较好的学生舞蹈技能是否有所提高。
2针对舞蹈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舞蹈教学是一个涉及人文、历史、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我们要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以及和它相互关联的学科。实践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把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舞蹈的原因向学生们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更清晰地认识舞蹈的魅力,由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在理论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可以交叉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与多个学科,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把不同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的视野,而且创造一种艺术氛围,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舞蹈的含义,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逐步优化,以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师资力量,在师资方面,学校要着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教师队伍,选聘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在教学中能传达给学生充分的教学内容。学校还要强化教师的责任心教育,首先要本着教好学生的心态,这样教师才能上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绝不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同时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找出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以便进行改善,从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保证舞蹈教学的质量。
2.3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针对舞蹈教学的具体现状,对教学成绩进行全面评价,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实践方面,教师能否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在学生舞蹈实践中把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舞蹈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将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舞蹈的认识的目的;二是从教授理论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能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能否以学生为本,把其他学科与舞蹈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对这两方面进行评价,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被全面的反映出来,不仅让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足充分认清,以便日后进行改善,而且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有所借鉴,可谓一举两得。
3结语
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学生们对舞蹈动作的练习,不可避免地对对某些动作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练习时动作要领把握不到位,进而引起肢体和动作上的变形,出现错误动作。对此,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不可过于急躁地训斥学生,而是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通过正确的动作与错误的动作对比来教学,例如:可以将一位动作做得正确而标准的同学和一位动作做得不正确的同学同时进行展示,让其它同学亲眼见证什么是正确的动作和哪些是错误的动作,这种直观的比对可以让学生非常容易地发现合理动作技术和错误动作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非行之有效的纠正纠偏方法,进而建立正确动作的形象模型,可以减少教师很多详细讲解的口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采用这种正确的和错误的比较方法形式还比较灵活,例如:可以让学生来示范某正确的与不正确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亲对正确的与不正确的动作进行示范,还可以采用错误动作纠正前与纠正后对比示范,等等,从而让学生发现错误动作和正确动作之间本质上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学会并掌握纠正错误动作的要领。
二、通过不同类型或关联动作的比较,区分把握舞蹈动作
在比较教学教学法中,不仅可以通过对立面的比对进行对照式教学,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或关联类型之间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对类型属性的比对,这种比对可以查找相似之处,还可以找出本质差异。因此,教师在将不同类型的动作进行归类区分,将相关联的动作置于近似行列,从而让学生感受共性的深刻记忆,同时又体会到本质差异这强烈对比,进而让学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区分并掌握好不同门类动作的相似与不同特征、相似与不同内涵,体会相通的声乐、相融的美术和相联的技艺,体悟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这舞蹈的真正深刻含义,区分生活动作与舞蹈动作的艺术价值,提升舞蹈是通过人体外在的美呈现人的内在精神美这一认识水平,进而让学生真正将自己的最真最诚的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用自己蕴含丰富内涵的肢体动作表达出真挚的思想情感。例如:通过对简单而基础的芭蕾舞动动作和基本古典身韵动作地类比,让学生们区分几截然不同的舞蹈种类,排除几种感觉互相干扰,真正感觉、感受、感怀和感悟出“开绷直立”的芭蕾特色,“拧倾圆曲”的中国古典舞内涵。从而从全局上有力提升舞蹈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借物言情的形象比较,关联把握舞蹈动作
舞蹈最大的一个行为特征就是其常常采用“借物抒情、借物言情”的方式来表达各种意境,通过对世间各种类事物的模仿来表达某一主题思想或抒发某种情感。例如:在蒙古族的舞蹈中经常夹带着大雁翱翔、骏马奔腾的浩瀚场面,来表达蒙古族人民的奔放豪情。又如:傣族舞蹈中经常出现模仿孔雀的动作来祈祷吉祥如意和追求美丽善良,在幼儿园的舞蹈中常常富有非常多的动植物的模仿,展现出他们对万物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这种通过借物言情的形象比较可以很好地发挥传统优势,即通过比对舞蹈形象和生活形象之间的类似和差异,渗透不同的情感意境表达,传递不同思想情感,升华不同灵魂品质,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好模仿的要领。采到这种借物言情的形象比较教学法,特别适用于那些低年级或进行新动作教学,这是由于这种方法对于舞蹈知识比较薄弱,舞蹈技能储备不丰富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尤为明显。教师通过形象比较,将较为抽象的舞蹈动作通过生活化的形象对比,显得更加直观、更加简洁、更加通俗和更加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关键性和要领性的舞蹈动作。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舞蹈课堂都是教师通过语言讲授舞蹈专业知识和动作要领,配合直观的示范教学,随堂纠错,使学生模仿动作,并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掌握舞蹈的技术技能,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灌输,学生仅局限于对舞蹈动作表象的认识阶段,无法体会舞蹈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点,这种单纯的示范加机械的模仿过程的舞蹈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舞蹈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变观念,通过对舞蹈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根据受众差异性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因学生的生理、心理、生长环境所存在的差异性,使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在初次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舞蹈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以非专业新生为例,教师的第一节舞蹈课,教学内容应设计相对简单易学,通过教学,了解学生的乐感、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领悟音乐的能力、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根据所掌握的学情,教师需快速的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舞蹈教育的重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点在非专业班的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长期重复枯燥,辛苦的柔韧性训练会很快消磨掉非专业学生对舞蹈课堂的热情,应适当加入有趣有效地教学互动。比如:学生和学生之间形体上的互动,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动作,通过肢体接触,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鼓励学生敢讲,敢演,敢跳。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优秀的舞蹈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课堂大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赏析能力。因我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为实践课,所以理论课的空白对于专业班的学生是一大缺憾,这就要求教师会利用实践课堂穿插舞蹈理论知识教学。例如学生排演《我的偶像》这个剧目,学生对雷锋形象的理解就是好人好事的形象代表,教师可以播放关于雷锋事迹影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事件,讲解人物性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把雷锋当做自己的偶像,使学生在表演时自然地揉入情感,使表演更加真实动人。这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宣扬,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再比如给非专业学生讲解中国民间舞———秧歌,根据地区分类,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和陕北秧歌。通过各地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等解读不同地区秧歌的基本动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区别男女生动作,让男生也可以大胆的舞蹈,改变男生对舞蹈的认识。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深受非专业学生的喜爱,拉近了学生和舞蹈这门高雅艺术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舞蹈不是一门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艺术。
2.丰富学生的校内艺术生活,校外课程实践
舞蹈教师在促进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艺术修养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校内艺术活动,帮助学生组建艺术社团,开展各类主题的舞蹈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发建立和形成对舞蹈的热爱。例如我校每年一次的集体舞大赛,全院48个班级,各班参赛率达到90%。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次的比赛,都能够让老师惊喜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在集体舞排练过程中,鼓励有组织创编能力的优秀学生起带头作用,放手给予学生排演空间,与学生及时沟通创编想法,适时的给予指导,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在丰富校内艺术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师范院校的特色就是向社会输送教育人才。经过长期的校内学习,如何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走上社会,从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努力追求的方向。近年来,学校与校外单位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实习,组织大型招聘会走进校园,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年轻的优秀教师。
3.教学相长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与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如何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更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责任感。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性。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是指音乐学院舞蹈学的专业化,而是指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不再像以往那样随意性的教学,而是在各个方面都已经逐步的规范化,同时也在逐渐的形成属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特有的规范性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设施的规范化。目前我国很多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设施都已经纷纷开始建立,很多舞蹈教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场地,以及一些配套教学设施也已经开始引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专业性。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舞蹈教学的内容已经被限定了,例如选修课的设置,很多舞蹈教学都已经开始设置了“幼儿舞蹈入门、编排”等专业。同时要求舞蹈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
2.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是表现在教学对象和服务对象都具有针对性。首先,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对象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将会走上幼师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岗位,学前教育工作者与普通的教师不同,需要具备很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教育儿童。其次是服务对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舞蹈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服务。目前我国很多儿童的家长为了培养儿童的各项兴趣和爱好。因此,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舞蹈教学也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
3.创新性。所谓的创新性,就是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改变。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舞蹈的编排和舞蹈的主题两个方面的创新。例如:民族舞蹈中很多动作并能适应儿童的身体发展,现代舞等很多高难度动作也不能让儿童接受,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对难度高的舞蹈动作进行改良,以此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会动脑、会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舞蹈思维。
二、舞蹈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作用
(一)从学科涉猎范围角度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内容更加全面
舞蹈教学所涉猎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配合音乐把舞蹈展现出来,而是将很多民族舞蹈元素和相关知识与其相融合。从舞蹈产生时,很多人对舞蹈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德国著名的理论家恩格斯曾经这样评论印第安人的舞蹈“舞蹈俨然就是所有宗教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有很多民族舞蹈也是如此,例如藏族人民在藏历年的第一天举行藏历年的开幕活动时,有十多个舞童围城一圈跳起来了大斧头舞,以此来欢庆藏历年的到来。由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随着舞蹈教学课堂的不断改进和拓展,这些民族舞蹈走进了课堂,让我们的舞蹈教学内容越来越全面。
(二)从应用角度看,有助于将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舞蹈教学可以说是典型的教学案例。舞蹈教学主要是将与舞动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都知道,学习舞蹈不仅是要学习简单的动作,还有领略其中的动作要领,而每一个舞蹈动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只有按照规范去做每一个动作,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才能将一套舞蹈动作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舞蹈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去支撑,而舞蹈也恰好能够将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发挥学前教育的培养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对培养学生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编排舞蹈的能力。编排舞蹈不仅仅是按照音乐的节拍作出每一个动作,还要考虑多种因素,这样才能编排出适合学前教育儿童的舞蹈,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编排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舞蹈教学恰好能够满足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需求。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展现的能力。众所周知“台上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艺术领域亘古不变的道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还要学习自己创作作品,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到作品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舞蹈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作用。
(四)从课程设置角度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逐渐符合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置舞蹈教学,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逐渐与学前教育机构接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现阶段,我国很多师范类、中专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其教学内容考虑了很多元素,包括了学前教育幼儿年龄段身心和思维的发展特点等。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和“‘师、教、幼儿’的统一发展”。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更加符合学前教育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对舞蹈教学的课程比例安排,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范畴中,涉及到了很多民族风元素,那么很多舞蹈教师在安排课程时会将这部分元素作为主要学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配合学前教育工作的需求,也可以逐渐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工作的内容紧密联系。
“舞蹈教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舞蹈知识与技巧、提高舞蹈修养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传授舞蹈理论与技能来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及加速舞蹈文化得到普及的重要手段。
二、舞蹈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舞蹈教学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达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舞蹈的目的,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舞蹈教学具备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其能够充分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最终产生对艺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最终让艺术学习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二)舞蹈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艺术教育对人的道德情操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样,舞蹈教学在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形式上也都具备此功能。首先,舞蹈教学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并配上复合意境的音乐来塑造出各种舞蹈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训练及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善的一面。其次,舞蹈教学一般在学习、训练、排练及表演上都是严格进行的,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坚韧的意志品质的养成。因此,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三)舞蹈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知道,舞蹈教学是集教学、训练、排练及表演等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体动作及形态练习的课程,基本功的训练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基本功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美的体型。另外,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通过带有强度的身体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身体上肢及下肢力量的增强。由此可见,舞蹈教学是具备提高身体素质功能的。
(四)舞蹈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并培养艺术表现力及创造力的教育形式。同样,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教学在此方面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舞蹈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优美的动作姿态,并配上音乐旋律,塑造了优美的舞蹈形象,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这也就是所谓的美育教育。经过长时间的美育教育,学生的形体美和内心美就会逐渐达到统一,从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五)舞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舞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针对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索与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自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不断地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学生才能越学越轻松,教师才能越教越轻松。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出优秀的舞蹈苗子。
(六)舞蹈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舞蹈教学的内容一般会富有丰富的情感及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在舞蹈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创设愉悦、合理的教学氛围,适时引导学生多探索,鼓励学生多思考,灵活采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知识、技能与创造能力相结合,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提高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完善性,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艺术人才。
三、结论
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科学创新意识科学创新人才需要科学创新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否具有科学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首先,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师,是当今世界最前沿学科的教师,在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继续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科学创新教育的最前沿。为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紧跟科学的最新进展,要有教育的学术性、前瞻性和权威性[2]。要求教师要有现代化的素质,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最新的学科思想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不然就不能成为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合格教师。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具有积累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要改变过去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做法。再次,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某个角度上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3]。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兴趣。学科进展和科学家故事相结合:杰出科学家的经验教训、人格力量、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化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创新性与其人格力量紧密相关。
在生物化学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向学生展示和评点科学家的人格力量,尤其是其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进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例如,在讲授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标志的DNA双螺旋模型时,我们讲授了沃森(JamesWatson)、克里克(FrancisCrick)、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和富兰克林(RosalindFranklin)建立了DNA的双螺旋模型使生命科学从细胞水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个人恩怨。我们也讲授了艾弗里(OsvaldAvery)永远的遗憾,他是DNA遗传本性的发现者而未获诺贝尔奖。联系临床使基础知积实用化:在讲解氨基酸代谢时,讲解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肝昏迷的现象。在讲授核酸杂交和探针时,结合爱滋病和H1N1型流感病毒的诊断。在讲授DNA多态性和PCR时结合亲子鉴定和疾病诊断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讲座课相应增加了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芯片、现代生物工程等前沿学科内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这样,既加强了生物化学与临床课之间的横向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使抽象知识通俗化和形象化:(1)以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支撑,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5-6];(2)利用PowerPoint和Flash设计制作教学课件,例如我们利用Flas将蛋白质生物合成起始过程按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创造成连续的动画,生动准确地刻画生物体微观世界的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3)利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我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安徽省精品课程,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浏览课件、视频等,并可进行互动交流。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7]。我们在讲课中增加问题的设立、讨论教学和进展或问题解决的设想。我们的具体做法:提出问题—讲授内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讨论—学术进展或问题解决的畅想。我们鼓励学生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敢于发表自己思考后所产生的看法。学生提出的观点越奇特,越标新立异,说明于进行发散式思维,我们予以充分的肯定。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进行逻辑推理和总结。对于疑难和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生物合成时,先提出问题,例如提出生命如何将核酸的核苷酸序列的信息变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密码子为什么是3个核苷酸,而不是2个、4个等?接着让学生短暂思考,教师讲授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讨论,最后让学生畅谈第二套遗传密码(尚未完全解迷)能否被解迷?如何解迷?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教学,绝大多数同学不仅理解了DNA遗传物质—基因—基因表达、密码子—反密码子—(第二套密码)—氨基酸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科学发现的浓厚兴趣。
同时增加自主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争取在临床7年制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实验达到40%。例如我们给临床学生开设了基因工程的综合性实验,实验中运用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提取、琼脂糖电泳鉴定、回收、RT-PCR、DNA重组连接转化,基因的表达等。改革实验考核模式,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实验考核模式,决不能流于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科学探索和创新,对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主要看重思维,淡化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团队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并将其作为或替代部分实验教学,给予实验成绩,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和课程成绩加分。总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育工作者要催生的个性化创新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要敢于打破教条、挑战权威,为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秦宜德 许功林 顾芳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关键词:学议导练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展示点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2(c)-0132-01
“高效课堂”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起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1)明快,是课堂的节奏掌控,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每节课教师讲多长时间,学生讨论多长时间,展示多长时间,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设计什么样的习题来进行演练这都需要提前计划好,只有充分的掌控好了时间和节奏,才能达到明快的课堂效果。(2)热烈。指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引导,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具体的做法:一是教师的情绪,要有激情,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学习效果是最好的。二是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通过表扬,小组评议,以及讨论展示,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3)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1 合作探究、分层讨论
从学生来看,合作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学生水平相差太大,是很难在学习上达成合作的目的的,部分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基础有差距,而很难融入到小组里面,参与讨论。而对小组中水平最高的学生而言,在发言时是基本不会受到反驳的,因为差的听懂的很少,不好意思问,中间的部分同学可能有碍于大家围在一起,如果自己提出的想法被证明是不对的,那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羞怯感。对发言的同学来说,听不到反对意见,合作中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从题目来看,一组题目中往往基础的占多数,然而并不是这些题目并不是大家都能学会,往往是出错率低,分布在各种水平的学生中,弱科生相对来说出错率高;难题较少,出错率高,这些难题也往往会成为课堂上的重点。成绩中上的同学可以听懂,并在思维水平上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对弱科生而言,几乎是听天书。鉴于以上两点理论分析:(1)要解决在合作探究中出现的组长一人讲解,中等生受压抑,弱科生一知半解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要对学生分层。(2)题目难度与学生水平搭配不明确,导致弱科生,目标不明确,基础题都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中上水平的同学不能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鉴于此,我们要对题目分层。分层讨论:题目分层,学生分层。实施方案如下:第一步:小组组长和学科组长讨论要求讨论的题目、组员研究其它出错的题目注:根据情况需要,组间可进行相互交流第二步:小组组长和学科组长对组员进行一对一指导。
2 展示点评 明确主体
大家常说“成绩好,学生是根本,学生差了,成绩要想搞好几乎不可能”,意在说学生的成绩与自身素质关系很大,除去牢骚,冷静下来看,这一句话恰好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在教学中还一味的讲,而不是放手让主体(学生)去探究,这其实就是一种本位主义,认为自己讲了,学生就会了,而事实上学生是“听会”,而不是“领会”!这与大家共同认识的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是自相矛盾的。问题1:很多人在质疑展示点评中让学生展示讲解,难道学生比老师讲的还好?我的认识:学生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不如老师讲的流畅,讲的到位!先说流畅,讲的不流畅,自然就慢了,慢了就留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的老师害怕慢了,可是别忘了慢工出细活,知识的真正理解是需要时间的。你五分钟很流畅的讲完,学生也跟着老师的思维下来了,但这样的学习不是学生真正领会知识的学习。再说到位,老师讲的到位了,学生就能学到位了吗?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循的应该是自己学习的进度。如果老师把自己多年对题目的研究一下用几句精炼的语言直接点出来,学生如果没有做足够多的题目,学生领会的了吗?除此之外学生讲的优点。
(1)学生讲,可以体现初学者的思维过程。
(2)在自己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缺陷,一想大体明白就过去了,其实只是大体知道,一知半解,下次有模糊了。
(3)对下面听的学生而言,听老师讲,说什么学生就认为是什么,只会顺着老师的思维,不会辩证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对题目认识不深刻。而学生讲,听的学生则会给讲的学生提问题,会问为什么。
(4)我们总是常批学生,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太差,总是告诉学生要主动学习。
反思一下,在我们开会时,领导想让大家领会会议的精神就自己一个劲的讲,可是下面听的人主动性往往不强,分析一下原因,两方面物质和精神,足够的物质吸引可以弥补精神上的不足,强大的精神也可以弥补物质吸引不够强大而带来的懈怠!单纯的说教面对现实是苍白无力的,肤浅的语言更不能改变学生的想法,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点评,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问题:为什么进行专题专项练习重点题型仍没有解决呢?为什么重点题型没有攻破呢?因为一直是我在攻,学生在看!没有形成自己的攻略。反思――把战场留给他们才能真正历练他们杀敌的心智,杀敌的技能!问题:总有些题,考之前练了,考的时候错了,错了试卷讲评课上讲了,再变一变样子,接着考,又错了,或者是过一段时间又考原题还是错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认识:(1)讲的时候一听就会,一听就懂。但是仅仅停留在听会的层次上,而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没把解题思路整合到自己的思维中,没形成自己面对问题时而应该具备的心智。(2)基本知识不扎实,对题目考查点不明确。(3)忘了。老师方面:是不是讲的太多,没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学生方面:是不是只顾做题,没有静下心来琢磨,挖掘本质,体会思路?是不是没有把知识理一理,把题目分分类?最后再扪心自问一句,你真的想做好并为之绞尽脑汁,你把你自己为之做的列个表看看,你真的做了很多吗?应对策略:测试之后,传统做法:毫无疑问的自己改卷新做法:根据批阅情况,找出学生没吃透的考点,让学生复结。变讲评课为二次过关,变二次过关为讲评课!问题:总要求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却一直很难真正实现思想上的实质上的改变,错在谁呢?
总之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那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我们昌乐一中实行的学议导练高效课堂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课堂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只要坚持使用学议导练的模式进行教学,高效课堂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晓姝.探究元认知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小学舞蹈 舞蹈创编 教学 艺术特点
鉴于小学生思维发展及身体素质的特点,小学舞蹈艺术教育更重视以具体的舞蹈形象来进行教育,提高表现力,而不只是将舞蹈理论作为重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舞蹈的具体形象性。小学生舞蹈教学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源头,对后期学生舞蹈表演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而舞蹈创编质量则是影响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最终源泉。小学生舞蹈主题具有生活化、趣味性的特点,所以在创编过程中取材内容、创编形式等,都要适合小学生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舞蹈教师,掌握小学生舞蹈创编知识与技能以及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对小学生的舞蹈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一、小学舞蹈的特点
小学舞蹈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这个时期的儿童比较爱玩,娱乐性强的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小学舞蹈创编过程中要重视舞蹈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舞蹈形式的简单性,舞蹈题材的通俗性,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熟悉、常见的内容,增加小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舞蹈形象具有直观、具体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身体与思维都未发育成熟,对于直观、具体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而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象,通过人们的眼睛来进行审美感觉活动,所以舞蹈作品中的情景和人物心理状态、情感,都必须通过舞蹈形象直接表现出来,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发展,易于理解和学习。小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感受是非常直观、具体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舞蹈创编的具体性、直观性,过于抽象的舞蹈创编形象是不适合小学生学习的。
小学生的各种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成长历程中,各种行为表现、文化知识、语气表达等,都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小学生舞蹈的创编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采集,需要小学生模仿肢体语言,进而达到舞蹈学习的熟练性。所以小学生的舞蹈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在娱乐趣味性的基础上,模仿舞蹈的表演力,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及表现能力。
二、小学生舞蹈编创与教学艺术特点
舞蹈需要人体动作展现出来,肢体语言是传达舞蹈语言的工具,而舞蹈动作创编是舞蹈艺术的基础。在舞蹈表演课程中,形体动作是舞蹈创编的最关键因素,是舞蹈艺术表演的主要表现工具。舞蹈创编的完美程度离不开舞姿的充分展现,优美舞姿的呈现离不开形体的塑造,所以形体在展现舞蹈作品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人体结构主要分为上半身及下半身,在展现舞蹈作品时,上半身的主要作用在于塑造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调,下半身的作用主要在于塑造舞姿线条结构,全身各部位相互配合,统一来完成舞蹈作品的展示。所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加强身体各部门的训练,可以通过各种舞蹈种类有针对地练习,如现代舞、民族舞等经典风格作为练习教材,充分挖掘胸部、腰部、腿部、臀部等主干部位的表现力,提升部位的灵活性,并以规范的姿态、正确的手势配合节拍,并不断练习,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在小学生舞蹈创编过程中,应选择舞蹈作品内涵较容易理解的舞蹈题材,激发小学生的内心情感。每部舞蹈作品的形成,都有一部故事的缩影伴随,在舞蹈创编的实践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在思想感情上找到共鸣,激发内心情感,提升表演能力。没有感情的舞蹈,就像白开水,不会具有活力,很难获得成功。舞蹈的创编过程要有一个创造与训练的过程,内容要按舞蹈的特点来组织,如规定情境、想象、真实感、交流、情绪等,达到对内部心理技术的掌握,从体验中学会创造角色的方法,来练习感情与舞蹈动作的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组织学生尝试创编完整的舞句。
舞蹈创编过程中应重视舞蹈构思、主题、及结尾等内容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充分了解舞蹈编排的风格特点,对舞蹈创编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在各类艺术中,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是最为密切的,在音乐的配合下舞蹈才能更优美地展现出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节奏是连接舞蹈与音乐的媒介,二者都可以直接表达情感,音乐的表达方式是抽象的,舞蹈的表达方式是具体、直观的,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在舞蹈创编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类型的音乐作为舞蹈背景,引导学生将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也有助于舞蹈表演力的提升。舞蹈作品从表演开始到直至结束需要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与音乐的展现过程相类似,所以在实际训练中,配合相同基调的音乐,有助于提升舞蹈表演力,可以更好地传递作品情感,与观众引起共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舞蹈创编过程中,应重视舞蹈本身表现主体的本质功能,切忌盲目创编、滥竽充数,应采用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及方法,对小学生舞蹈艺术进行研究。如今的小学生舞蹈艺术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到深入探索阶段,小学生舞蹈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表演能力,并积极开发学生的舞蹈感知力及舞蹈表现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作品,在舞蹈创编过程中要有进步的思想,最终实现舞蹈的综合教育功能,使学生的身心在舞蹈中获得熏陶。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何群.校园舞蹈教学与创编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