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摄影教育8篇

时间:2023-03-01 16:27: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摄影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影教育

篇1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时,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牵引着人类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运用摄影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运用摄影语言体现出来。摄影美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摄影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发掘提炼,并以摄影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摄影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更应该启迪他们对摄影的感觉,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人类悲苦感同身受的大爱。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们关于自己作品的表述。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帝格有句名言:“我用爱来拍照,所以我试着使爱成为艺术的对象……”出生于沙皇时代俄国的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是推动《关心摄影》最为有力的人之一,而《关心摄影》的主旨是:“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如果我们观看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只有拥有一颗挚诚挚爱能够感知宇宙之博大、生命之美丽的感恩的心,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撼人心弦的画面:如果我们了解摄影作品及影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持续、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我们更会深刻地意识到摄影美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迫切性。

很明显,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摄影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尤其是做人的根本。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摄影艺术的趣味和评价摄影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摄影美学教育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空荡荡的摄影教育,将会是怎样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摄影教育,是与实际不相联系的空洞美学。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以考虑学生的未来生存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关注他们现在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将同样重要。摄影作品应该囊括了人生和自然的灵魂。而这一理念,正是通过摄影美学教育所要首先提及的。

今天的摄影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成果,但却忽略了摄影过程中情感和精神的内容。由于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许多学生的人文情怀日趋淡薄。这是摄影美学教育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美好感情,令他们真正意识到:获得哲学、文学、诗歌、绘画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强有力的支持。

发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也同样是面对摄影美学教育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历。去体会自然的美丽与世事沧桑……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充满情感的美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摄影美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或思考,他们就可以把握自己或其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次,进而,将其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篇2

关键词: 艺术 摄影教学 美育教育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1.利用摄影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摄影审美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感觉器官开始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和个性思维;从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和掌握到写实拍摄,从对事件的真实再现到摄影理念创新,从模仿到摄影个性的形成,都可以找到美育对教学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取景和构图、光影和色彩,都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和审美素养关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最初的点、线、面、影调、色彩、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入手,尝试通过人物的表情、光线的运用、影调的体现、构图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美感、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为把美育教育融入到摄影教学中,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摄影艺术史、美学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品质。在摄影实践中要广泛涉猎风光、人像、广告、新闻,以及商业摄影领域,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摄影对审美的要求,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感悟能力远比传授知识,培养摄影技能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造型理论,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和对美的结构及形态的鉴赏、识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开设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课程有利于学生开展二次摄影创作。通过对作品的画面剪裁、光线及影调的处理、颜色的搭配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取舍能力和审美素养,以便学生能将创作个性和风格在二次创作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增强。

2.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作品欣赏在摄影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从模仿到创作,作品欣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掘本质,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和审美教育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同时,作品欣赏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政治、经济、人文等视角赏识作品;要结合拍摄者的审美取向、创作背景、社会效果来发掘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摄影美育教育的目的。

开展多种形式的摄影体验交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的习作交流和点评,可以消除摄影美育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在摄影中感受美、创造美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在作品欣赏活动中,学生要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听同学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敢于直面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使自己的作品赋有美的韵味。

作品鉴赏的方法很多,分门别类地欣赏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流派风格的准确把握。比如,航天摄影可以展示宇宙的浩瀚、微观摄影能展示自然生命的美丽和复杂、动物摄影能展示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等等。通过对摄影图片的分析,让学生在了解主题、主体、构图、色彩、场景等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关心,对摄影美的探索和追求。

3.开展摄影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开展摄影创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摄影的乐趣、积累创作经验和激发创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比如:运动会、球赛、文娱活动、会议,等等;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农村和城市发掘题材、寻找素材,尝试新闻摄影。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创作机会。摄影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社会、感受自然,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在摄影活动中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最后成为美的创造者,这是摄影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娴熟的摄影技术,渊博的摄影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摄影的美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摄影作为大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简单、方便、实用和效果明显的特点,让学生从走入社会和自然变成关心社会和自然,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学生通过摄影活动,感受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最后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摄影教学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这种现象既成为一种新兴的摄影文化产业业态,又为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与之相结合甚至衍生出的出版物市场、摄影界“网红”品牌打造等现象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曾经有一段关于“粉丝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网上的转发量很高:

有100个“粉丝”,你就是本校园读物;

有1000个“粉丝”,你就相当于一个公告栏;

如果你的“粉丝”超过了1万个,你就是一本时尚杂志;

如果超过了10万个,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报;

如果超过了100万个,恭喜你,你已经晋升为全国性报纸了;

在“粉丝经济时代”,如何让自己或是企业、产品成为“网红”?如何增加“粉丝”的数量及质量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另外,对于“网红”的分辨也检验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拥有“火眼金睛”?

有一阵子,圈里的大咖们被称作“大师”时都开玩笑地回应:“你骂谁?你才大师,你们全家都大师。”那么究竟什么人才能称为大师呢?摆弄摆弄手指就能数得过来,譬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相声大师侯宝林、京剧大师梅兰芳……开宗立派者方为大师,“大师”不是自己叫出来的,而是后人对其艺术造诣、品德修养总结之后的认可。今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仅刺激了新兴产业的崛起,也让本就浮躁的人们更加抓耳挠腮。这厢刚刚拿了一个不知什么名号的奖,那边就开始广收门徒、教书育人。在商业市场化的运作下,确有不少摄影人渐渐成了“摄影活动家”,像明星一样地到处“赶场子”。

篇4

市场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分工逐渐细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类应用型商业摄影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大。商业摄影是指应用于商业用途的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一种摄影活动。学好商业摄影,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商业活动的艺术性表达以及艺术表现和商业氛围的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在得到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的高校摄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育服务方向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忽视了对于市场环境变化和需求的了解与分析,导致学生的市场应用技能以及创造力培养不够理想,从而无法和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尤其在艺术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的高校,受到专业硬件设备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等制约,课堂注重理论教学,且内容相对雷同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市场文化的融入,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三是目前教学载体单一,使得学生对社会实践环节存有距离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现阶段商业摄影教学因为未能达到专业细化,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细分进行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缺乏针对性和积极性。

如何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新的突破,从而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基于商业摄影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上述弊端,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该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该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确立新型教学服务的方向定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服务的方向务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努力从传统的强调对研究性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需求,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并强调实践与市场文化的结合以及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力培养具有技术性、创造力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构架

商业摄影是一门融艺术性、实用性、商业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学科,该课程教学内容构架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具体来说,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式创新:

(一)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内容

商业摄影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因缺乏艺术氛围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的认知,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高校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尤为突出,再加以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严重匮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等等原因,造成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商业摄影是一门技能型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当十分注重实践部分的训练,使学生更充分地把理论内容融入实践操作当中,让学生以理论为铺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技术性以及构思创意表达的问题并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达到“理论为铺垫、实践为主线、讲评为补充”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市场文化内容

商业摄影的理论教学除了我们熟悉的用光、构图等理论内容,市场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应该适当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市场文化的融入,既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市场文化、环境和需求出发,充分了解一个完整的商业活动流程,这对学生的心智开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内容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了前期策划、创意和准备阶段,没能对课题进行详细的剖析。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品牌文化的调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的特征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商业活动进行定位和创意,使学生能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去进行课程实践内容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三)调整数字暗房内容的比例

数字时代数码影像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数字后期处理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商业摄影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更直接地面向受众,适应更多的媒介及商业活动,同时也需要有更为优秀和成熟的后期处理技术。数码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摄影教学内容中数码摄影技术的主导地位,图片处理技术教学内容也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课题。

所以,我们应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逐渐增设数字暗房的课程内容,应有效地结合PS、3D等数字媒体教学,调整传统照相机、胶片的等教学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后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三、坚持不断探索教育载体的创新

在商品竞争激烈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类商业信息无处不在,商业信息的传播要靠借不同的传播媒介与载体。所以在商业摄影教学中我们也要开发更多更有效的载体,以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一)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发教育新途径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图文并茂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在视听关系中直观形象地进行授课,提高了板书时代的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介也不断地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型的媒体作为教育的新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互动关系,如可借助大家所熟悉的微信、QQ等平台进行教学相关内容的分享和交流。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开发应用,可以极大地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学地引入市场氛围,营造新型教育环境

在商业摄影教学中还应强调市场氛围的营造,科学有效地将教学环境进行调整。除了实际操作示范授课以及现场指导学生拍摄的授课方式外,还应适时模拟市场经营模式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创意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通过构建虚拟客户,调动各个专业的学生互相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利用“专业服务专业”的方式,根据模拟客户的诉求点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分析并探讨其可行性后进行实践,并完成商业活动效果评估。这样完整的商业模式运作,既调动了各个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商业化效果。

(三)积极聘请专业能人言传身教

成功的专业能人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样板。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增加专业人士定期讲座和交流的内容。如可通过专业能人的现身说法,对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能使学生对整个商业活动过程有全面、感性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熟悉和掌握市场环境和商业运作流程。

(四)大力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实战平台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一同承接并完成商业项目。校内外协作的机制建立起来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又能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储备力量。还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让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商业项目的全过程,从而增加教师的实战经验,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

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不断的发展和需求的日益增长,商业摄影的范畴也越发广泛,它可以涉及到产品、环境、模特、服装、工业、科技等专业领域。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产品宣传样本、包装设计表现、平面广告表现等;动画专业中定格动画、动画周边表现等;产品设计专业中产品形象的表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表现、环境表现等等,均与商业摄影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所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上应着眼于专业领域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融合。针对不同专业,应认真分析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构架,明确其教学的特征、目的和教学需求,以便在商业摄影教学内容设置上和教学方向上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篇5

摄影器材,作为一系列复杂的工具,不仅包括照相机,还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无论社会人士或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经济条件,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机型,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它集物理、机械、人体工程、电子、材料、数学等学科为一身,融科技知识和专业学问为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拥有着多种功能,良好的效应,便于入门,充满趣味及那神奇的奥秘,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在通识教育中,选择摄影工具来培养与提高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

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维力外,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观察是诸种智力因素的先导。常言有云:摄影是一种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纷繁复杂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华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可以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择取神圣。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因此说,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摄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其创造能力。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实践不但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会了他们去欣赏美,享受美,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与成长,而通识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为人,也就是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评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学生“成人”,从而可以独立思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映照伟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现实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作为弱势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几乎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课堂上还存在着一种灌输式教学,把所谓的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从而在他们的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刻板迟钝、思想僵化。在校大学生二十来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阳光洒脱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这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响,也有学校自身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而作为大学生通识主要内容的摄影艺术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瞬间的领悟和捕捉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摄影艺术是个“我影照我心”的艺术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镜头释放,就一定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进而使大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艺术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就是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进一步开阔摄影艺术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摄影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把美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作结合起来,使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就是让大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他们亲自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摄影;教育;设想

1、要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育思想的实施,使教育经验的总结,是教育实践的精华,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教材建设实际上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和反映,由教材反观整个教育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视角。大学教材更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其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就必然给摄影教育和摄影实践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促使对视觉文化的要求日新月异;在这种环境下,一成不变的教材显然不能满足高校摄影教育的需求。

鉴于当今全国普通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应有相关权威部门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摄影教育大纲:一方面可以规范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大纲可以作为教学标准,以此来平衡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现今,由于摄影教育观念的深刻裂变,摄影教育与时代进步、人类素质、文化构成、学科建设都发生着空前的密切关系,摄影要集时代观念、学科观念、素质观念、文化观念于一体的“大摄影观念”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而高校摄影教育的教材内容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文化需求。摄影所涉及的社会资源、艺术文化、大众传媒、高科技和产业经济等都应纳入到摄影教学的内容中。

我国的摄影艺术教材存在很多的弱点和不足。比如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尽管理论的系统学习会使基础扎实,但是会导致学生具有一定的概念思维倾向,即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因不够重视个体个性的发展,对摄影构成元素的独立解析显示出综合性不足,与影像相关的边缘性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联系比较贫乏。

而国外的摄影教材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摄影教材很多是综合了影像、影视、计算机,甚至是平面图象等多种相关的媒介共同特点,这是符合现在大影像媒介的宏观趋势的。美国大学教育很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还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给予学生大量的独立空间,对个性的维护及对个体参与的互动在摄影这样一门艺术性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教材最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教材的实用性,它不同于国内摄影艺术专业教材单纯的使用,美国的教材首先把读者放在用手操作的位置,实战性强,活用知识。其二是创新性的培养。创造力是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创新就要创造力。国外教育专家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非常规范,也特别注重中国家庭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由于这些因素虽然我国的孩子非常刻苦,但是孩子的创新能力差。

中国的摄影教育有关教材内容的更新:首先是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当今,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已从形象记录和唯美的形式欣赏发展为富有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的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手段,也成为许多现代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新型创作媒体。因此,现代摄影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而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人文艺术素养的课程。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摄影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

2、改进教学方式

在摄影教育中,摄影教学方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在深入的摄影教育观念,以及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相互渗透,深度得到拓展,都对摄影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摄影教学方法上已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对摄影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及推动作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从以往的知识传授向方法教育转变,它包括培养学生掌握摄影知识的方法、应用摄影知识的方法、创造知识的方法。此外,在摄影教学手段方面也应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

由于摄影与高新技术具有相伴相生的特点,也就决定着我们既要能够分析、欣赏摄影作品中的各种寓意与情节,又能举一反三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影像作品。在素质教育模式下,高校的摄影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无论是从学科规划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文化艺术的层面还是从信息传播的层面,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新的教育改革的到来,深入研究高等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战略,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何有效的良好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例如:所选取用于鉴赏的影像作品要符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能力以及学生当前用语言程度。

建立多层次的摄影教学方法,既是高等院校摄影教育日趋正规化的需要,又是进一步深化摄影教育改革的必然。有些专家提出高校摄影教育可有如下三种模式:

第一、建立素质教学模式。由于摄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全面讲授摄影知识、理论、技能的概论型课程和通过摄影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欣赏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但由于摄影观念的不断变革,这种教学模式要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比如在当前的摄影教学中我们就应增加摄影与大众文化、摄影与高科技、摄影与传媒等新的内容。

第二、相近专业教学模式。相近专业教学模式又称“拓展、融合”型模式,比较适合某种特定专业,此种模式的特点是紧扣本专业的基础,抓住本专业与摄影有紧密关联的部分,将二者水融的结合一起,从而达到拓展专业视野的目的。

3、改善教学设备

摄影艺术课因其视觉艺术的独特性,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摄影画面讲解影像知识,边看边讲,所以开设摄影艺术课的普通高校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放映室或多媒体教室、影棚、暗房等。

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面对所有的大学生,教育面广,难度较大,如何能更好的传播文化和文明,对整个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高等院校摄影教育所面对的挑战是严峻的,所充满的机遇也是巨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求人格的完美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摄影教育应该为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承担应有的责任。通过科学的引入别国发展摄影教育的经验和理论,促使人们改变旧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观念,以新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自己和世界,扬长补短,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本国具体国情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

4、注重师资培训

教师们位于摄影教育的最前沿,他们的基本素质,知识的更新与创新意识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抛弃与吸收,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当前大量普通高校的摄影教育的教师是半路出家,这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不能很好的挖掘大学生的摄影艺术潜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约束。而美国影像教育系统的负责人和绝大多数教授都是资深的影像专业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工作中积累经过提炼和升华,形成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把这些理论再传给学生。

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比如:香港的大学他们会经常邀请著名的影像艺术工作者来上课,一般长达一学期。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影像工作者来我们学校上课,这些专家与学校的老师可以相互探讨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授课应是有一定课时的系统授课行为,而不是单单的讲座。同时利用外来文化的学习给教师以有利影响,进而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压力为动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数码摄影;美术教学;摄影实践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随着IT技术的飞跃发展,数码摄影技术以其高科技集成与独特的魅力改变了传统的摄影观念和摄影方式,传统的摄影技术正在被先进的数码摄影替代。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相机也走下了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数码摄影便捷,设备携带方便,不用胶卷又可以即时观看摄影效果,还可随时删除,不需要后期暗房冲洗,转存印发方便,基本上不用考虑拍摄成本。依据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案,广东省进行了小学课程科目设置的调整,小学美术课由原来的一至六年级每周两节,调整为三至六年级第一学期每周一节,第二学期每周两节;一、二年级不变,仍为每周两节。在课时的总量上,中高年级的美术课减少了,学生在校直接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不足,导致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忽略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决课时量减少与学生美术活动需求增加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摄影教育发展的特点,开展适合小学生的数码摄影活动。摄影课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实践、创意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是摄影应用和人文艺术的融合。对于教师来说,在小学进行数码摄影的研究,就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范围。首先,数码摄影应倡导校本摄影文化,让学生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学校的各种活动,用相机讲述身边同学的故事,展示同伴的个性风采。其次,教师在数码摄影课程中要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人文景观,表现家乡的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最后,教师应善于搭建一个良好的摄影创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开展摄影作品鉴赏、摄影专题展览、各类摄影竞赛等活动,在网上学生作品并邀请专家点评,通过具体的摄影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

一、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探索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激发学生摄影的兴趣和热情

虽然许多家庭都购置了数码相机,但很多学生在摄影时还是感到很迷茫,手拿相机不知道拍些什么好。为此,美术教师举办了摄影讲座《用我们的双眼去发现美》,让学生明白美到处都有,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许多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就能转化成不朽的艺术形象。春天万物苏醒,学生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力量。“五一”劳动节,学生通过对劳动者的追踪摄影,体会生活因劳动而变得美好,劳动能创造财富。通过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六一”专题摄影、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户外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摄影活动,学生增强了学习摄影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提高摄影水平的兴趣和热情(图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他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而摄影正是“开向世界的一扇窗户”,摄影者可以借助摄影这种科技手段观察世界并从中发现美。学生能在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摄影过程中,培养真挚的情感、严谨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数码摄影知识,提高学生摄影技能,活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

摄影也是一门艺术,是更加形象的视觉艺术。学生在初学摄影时,对数码相机的功能不了解,有些学生还不会使用。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摄影对象放入镜头拍下来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取景构图不合理会影响照片的质量和美感,导致摄影作品存在缺少主体、构图呆板、图像模糊等问题。小学美术教材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提到美术作品中的比例关系,重点介绍了黄金分割率,其不仅适用于绘画、建筑等方面,同样适用于摄影。笔者从黄金分割1:0.618的比值分割引申到摄影的九宫格构图法(也称井字式构图),指导学生从构图的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摄影作品。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黄金分割比例,同时也学习了摄影知识,提高了摄影技能,在后来的拍摄活动中,再没出现摄影主体全部挤在中间或靠边的构图现象。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摄影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立足课堂,大胆创新,在美术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渗透数码摄影知识,教给学生构图、色彩搭配、利用电脑软件处理数码图片等方法。

三、拓宽学生活动范围,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生活情境中享受到美育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活泼好动,身体发育很快,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美术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美术总课时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摄影活动,引导学生聚焦班级、聚焦校园、聚焦社会等,用镜头展示在韶关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德国啤酒节、端午龙舟赛、汽车博览会等,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摄影作品鉴赏会、展览等活动。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摄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印证的过程,学生学习数码摄影的途径具有生活性,而更多的则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在美术教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生能在数码摄影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开阔视野,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实践和创新。

四、紧跟时代脉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堂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学生具备独立上网搜索新知、使用数码产品的能力,渴望美术教育能有全新的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音像交融的感官刺激,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数码摄影也是新时代的产物,数码作品的产生、传输、制作、打印等过程,都离不开电脑媒材的支持。美术教师借助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发达的网络设备,结合人美版美术教材中电脑美术的内容,介绍数码摄影作品的储存、制作等过程,教授学生运用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处理数码图片的方法。根据数码摄影活动的进展情况,美术教师依托校园网络和家庭网络,建立学校的数码摄影交流QQ群。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群相册里创建相关的相册文件夹,学生可以即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上传到相应的相册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登录网络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和建议。对于一些网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注册个人摄影网页,将自己优秀的摄影作品发到网页上,让作品在更为广泛的网络环境中得到欣赏,建立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通道(图2、3)。

五、加强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亲子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和人格特征。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学习压力开始加重,不愿意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长感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沟通却越来越困难,两代人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少儿数码摄影的许多外拍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带领和辅助,户外摄影活动为家长和子女提供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一家人在摄影过程中其乐融融,度过了许多轻松愉快的美好时光。少儿数码摄影是新鲜事物,不是单纯的摄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摄影应用和人文艺术的融合。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生活背景的渗透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视觉审美文化教育体系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在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结合少儿心智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美术教育的时代特点,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的数码摄影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数码摄影活动。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还有更多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镜头去创造。

参考文献:

[1]杨品,罗伟翔.数码摄影轻松入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胡继渊,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4).

[3]魏建培,梅迎春.皮亚杰与构建主义.济宁学院学报,2009(4).

篇8

关键词:摄影教育 中职学校 师资队伍

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不理想,但有着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摄影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使中职生从枯燥的文化课中得到学习、生活和情感的共融,把对学习失去了的激情重新找回来。摄影教育为中职学生逐步成长和学到更多的技能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一、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必要性

(一)摄影教育可提升中职生的技能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也越来越普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摄影器材现在早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且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摄影操作更加简单化。只要心中有美,眼睛就能去发现,就能去捕捉。每个中职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能够使用很一般相机拍出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照片,并能掌握和正确分析拍摄照片的相关数据。这就说明了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已经得到了提高。

(二)摄影教育可提高中职生欣赏美的水平

摄影创作是一个技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美、定格美、审视美、欣赏美的过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每个人存在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自然的,把美带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接受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珍惜并珍藏自己的作品,而且愿意把美的东西拿来与大家共享。如今网络如此的发达,鼓励同学们参加影展、影赛和在网络空间的展示,都会获得一种满足审美心理的荣誉感。

(三)摄影教育可增进中职生自我了解

摄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和情趣。中职生由于成绩较差,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存在惰性和厌倦,甚至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而每一次摄影实践都是一个技能的培训和对美的发现的过程,这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技能教育,能使同学们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进中职生自我了解。

(四)摄影教育可以促进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摄影自身就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心理功能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经过不断的使用、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即使没人教的时候,自己也会不断的琢磨和思考。而每一次拍摄活动都要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怎么样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运用什么样光线,如何确定光圈、快门、感光度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这些都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乐于其中。

(五)摄影教育可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摄影行业蓬勃发展,国内平面媒介的报纸扩版增容及摄影艺术机构(如影楼婚纱摄影、人像艺术摄影、广告摄影)、摄影股份制企业、照相馆等数量迅猛增长,还有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媒介传播部门、企事业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等,对摄影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摄影专业人才市场前景甚好,尤其是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更受欢迎。摄影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同学们学会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潜能拍出好的作品,就业也就不再会是难事。

二、在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摄影兴趣小组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室内讲座,学习照相机工作原理,照相机基本结构,初步了解和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使用照相机照相作准备;学生自带相机户外练习拍照,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照相机的使用方法,针对学生练习情况,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要领,使学生都能用各自的照相机成功拍照;收集整理学生拍摄的照片,针对照片讲解学生在拍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再次练习,直到问题解决,拍出较满意的照片;室内讲座,讲解摄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使学生初步懂得摄影不光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学习摄影知识、具体摄影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拍摄技巧,从摄影的角度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开设摄影技能入门课程或选修课程

在各个专业或相关专业开设常态化摄影入门类课程,摄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周约2~3个课时。通过欣赏与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摄影的特性与基本功能,能够了解摄影术发明的历史,能正确地认识到摄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学习摄影技巧,感悟摄影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能够掌握摄影的基本理论,体验并掌握传统暗房与电子暗房的操作使用,而且还能够独立进行摄影创作与实践,拓宽摄影的使用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摄影作品的交流、展览活动,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爱好摄影的情感。

(三)开设摄影专业

摄影行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的技能人才,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具备的中职学校开设摄影专业,既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又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关内容如下:

1.专业情况: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代码:140400,文化艺术类。

2.课程设置:学校要根据“2+1”办学模式和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构建中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学年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主要课程有摄影史、美学、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计算机应用、数字摄影原理、摄影用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景物摄影和人像摄影等。第二学年为必修专业课,主要课程有摄影美学、风俗摄影、广告静物摄影、室内外环境摄影、时装摄影、工业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广告策划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数码摄录像与多媒体应用等。第三学年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三、中职学校开展摄影教育要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不自觉地走进了数字时代,相机的革新也瞬间也改头换面,自动化程度令人目瞪口呆。即使一个不懂摄影的人也会按快门、拍出影像。如此简单的摄影自动化,为中职学生学习摄影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于是很多同学感觉到,数码相机不用学习那么多技术知识。这是个错误的看法,视觉的疲劳告诉摄影者,走进摄影并非花花绿绿,而是新意和情感。

(一)学会相机操作技术

学摄影首先必须要有相机,有条件的要有好的相机。其次要掌握相机操作技术知识和镜头的成像原理,这才可能在正常曝光的前提下拍出你想要的照片来。就像学习绘画,只有在临摹的基础上掌握画笔的用法、画纸的特性、颜料调和方法,才可能慢慢走近绘画的领域。摄影也一样,要懂光圈、快门速度等,才能使设计的效果得到完美的表达,拍摄的对象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会运用摄影技法

首先,要学会用光。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没有“光”的作用如何转化呢。“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运用“光”,平凡便会化为“不朽”。

其次,就是构图。构图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对于一个摄影者,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构图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它不但使画面更加整洁完美,突出拍摄的主体,理出与配体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的勾勒,体现出了摄影者的思想和拍摄意图。

再次,是对比关系的运用。色彩对比、大小对比、虚实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等等,它可以通过光线、景深、曝光等不同技法来实现。如此等等,都是摄影者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掌握了它,你的照片便会独具风格。

(三)学会提炼摄影主题

提炼新颖的主体,磨练你有发现能力的眼光,提高你独具创新的思维能力。完美的摄影作品是要具备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结合。所以被摄对象的选择便是你表现主题的关键,加上艺术的渲染,作品自然就完美起来了。技术与技法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主体服务的,而主体的表现又是为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一个新颖的能反映社会现实意义的题材,即使选择大家都熟悉的表现手法,也会是一幅好的作品。所以一幅成功之作,是摄影者长期经验的积累,是深入社会活动中发现的,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内涵吸引人们的视线,激励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

四、中职学校要为开展摄影教育提供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有力保证,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评估的要求。

2.加强摄影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充实设备设施,创造良好实训条件。要依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摄影实训室(或摄影棚),购置中、高档次的摄影器材,并从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3.要精选教学内容。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并对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用、够用,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方式,并要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使学生通过实训,熟练照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摄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练掌握摄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构图方法,掌握人像、风光、花卉、新闻、体育、广告等各类摄影的拍摄技能及拍摄技巧。

5.开展顶岗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学校要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校外实习基地,如摄影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新闻媒体单位、广告宣传等部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自动手拍摄、亲历一线管理,以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并在顶岗实习中实现预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使更多毕业生在职业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