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学晋升论文8篇

时间:2023-03-01 16:26: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晋升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晋升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文化意识其实也就是对本国与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必须突出英语的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好语言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风俗、宗教、物质、制度、观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2.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用好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必然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存在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容易将母语文化直接应用在外语上,这样也就造成了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困难,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英语。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词汇,拓展英语教学

每个语言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而每种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绝不能按照词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就要求对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学英语时,教师可结合不同的词汇,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使用差异。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中英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扮演两个通电话的角色,运用英语的标准表达方式进行通话,这样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英语练习,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英语表达方式的印象。

3.结合节日文化,体会英语文化背景

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西方英语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这些节日的表达方式时,不应仅仅只是讲授其基本知识,而应当利用这些节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

4.借助多媒体资源,感受英语文化

随着多媒体英语资源的发展,人们身边时刻都能接触到英语,潜移默化当中感悟到了英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学生fork,knife等餐具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餐具。学生们凭借着他们对影视资料的影响,争先抢答,教师不做评定,可以先给学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礼仪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学细节,渗透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再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唱歌等。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西方英语国家常见的“Bingo”游戏、唱英语歌曲等。还可以在西方节日时,举办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活动等等。

总之,教师应当恰当地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乐意了解和学习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吉哲民,李冬梅.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

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人才流动;引才;留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前言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众,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承载着新技术、新思想。大学毕业生集聚的地方往往有更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大学毕业生作为后备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是各方争相引进的对象。当下我国正值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研究如何引进大学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温州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和民营经济发源地,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一些新问题,为加快转型发展,对于如何更有效的吸引、留住大学毕业生在温工作,更是实际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温州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温州政府部门统计,温州籍大学毕业生档案回温数2014年至2016年呈增长态势,2016年更突破3万份,但回温率连年下降,2015年已跌破60%,年均近2万名温籍大学生外流。另据温州统计部门调查,温州本地高校温籍毕业生中80%-90%留温工作,外地生源仅10%左右;外地高校温籍毕业生回乇壤不超过50%。

近三年温籍回温大学生中平均约84%在非公企业就业,超过13%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2.5%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从学历层次分析, 95%以上博士、64%以上硕士进入事业单位,加上流入国有企业的,该比例将更高,可见高学历毕业生在非公企业就业占比明显偏低。外地生源毕业后在温州工作人数平均在3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博士、近50%硕士进入事业单位。另外从毕业生素质分析,毕业于名牌院校毕业生在温州就业人数偏少,且主要流向金融行业、国有企业等。

三、毕业生外流原因分析

据相关机构调查,大学毕业生最看重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企业文化和地域等方面。当前温州转型发展,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但未改人才外流趋势,人才需求与供给间矛盾依然突出。

1.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自中西部人才回流至今,温州薪资水平有明显提升。根据201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温州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013年1.14倍。但在浙江省仅列第七,增长率也仅高于台州。另据温州宁波人社部门近三年的分学历工资指导价,硕士学历平均年薪宁波为温州1.8倍,本科学历1.4倍,大专学历也达1.1倍。可见温州薪资水平在浙江省内缺乏竞争力,与杭州宁波等地差距更在扩大。加上温州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高房价,许多人才即使工作多年依然选择离开。

2.缺乏人才发展平台和空间。首先,人才缺乏好的发展平台。温州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加上技术、产业升级上投入不足,发展空间有限,以致缺乏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结果是外地毕业生难引进,高学历、优秀温籍毕业生也不愿回温。其次,对外来人才重视不够,空间有限。温州以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民营企业能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但外来人才往往很难升到中高层岗位,发展面临瓶颈。

3.外来人才较难融入当地社会。温州开放较早,思想也活跃,一度是创业热土。然而外来人才与本地人之间的隔阂使其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这无形增加了引进人才难度,也加剧了人才流失。

四、引进大学生的一些措施

引进大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做好政策引领、为引进人才提供支持;关键是要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为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和发展机会;全社会要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特别是要关心关注外来人才,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

1.进一步完善政府招才引智政策措施

为引进高学历人才,温州出台了专门政策,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奖励和补贴,奖励引才的单位,还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于各院校研所,为使更多人才和单位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应扩大政策对象,特别是纳入紧缺专业、优秀大学毕业生群体。鼓励企业引进紧缺、名牌院校大学毕业生,并在住房、社会保障等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如提供廉租房、公租房,鼓励企业自建员工宿舍等,落实大学生住房补贴政策。

2.统筹规划,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

由政府部门牵头,基于人才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引进大学毕业生规划。编制引进大学毕业生紧缺、亟需专业目录和院校名录,引导高考专业填报,指引各在温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并从中观层面,协调人才供给与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平台,在已有人才市场、人才网站、校园招聘会等平台基础上,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实现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强与人才集聚地区人才交流平台的合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将毕业生需求信息到大学毕业生身边。

3.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除大学自身改革外,离不开家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交由市场已经十多年,但不少人就业时还是“崇国轻民、重脑轻体”,不愿到民营企业和基层一线就业。

4.鼓励企业提升管理,打造人才发展平台

引进大学生的关键和主体是用人单位,90后大学生除看重薪资待遇,也愈发关注企业文化。温州不少企业已经自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增强企业吸引力。但多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亟待提升企业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本文以温州为例探讨了引留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紧缺、优秀毕业生的一些举措,认为不仅政府要有政策支持和引导,社会和个人也要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意识,更需要用人单位提升管理、为人才提供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希望通过对相关措施的探讨助益温州招才引智工作,进一步壮大温州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文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

议论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确定学习议论文的具体目标。按系统论整体化的原则,议论文教学应确立整体学习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整体目标是指整个高中阶段学习议论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是指整册教材、单元、课文的目标。阶段目标的有机组合便是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应把三年学习议论文的目标告诉

他们,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思想情感目标等。以后再把每册书、每单元以及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目标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目标明确后,备课时就要突破单篇教材备课的框框,把每篇课文都放在整个单元、整

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宏观角度去考虑,从而确定讲什么,怎么讲,一方面要把握好每篇议论文各项训练之间的横向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其共性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纵向把握训练序列,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层次性,使学生不断增加新鲜感。如此纵横交错、新旧沟通,就会使教学活动获得整体效应。

把具体的议论文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就开辟了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把学生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二、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是由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议论文教学担负有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所决定的。例如,教学《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杂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两文在批驳敌论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分析比较,设法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选择表述自己观点的最佳论证方法,智力活动异常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轻易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学生喜欢讨论,讨论能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满足其表现欲,保特愉悦的智力情绪,讨论能使学生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交锋,在思想上造成碰撞,因此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状态。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高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要求自主,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

具体做法如下:

(1)生疑。教学议论文,我把预习引进课堂,通过课堂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生疑”。(2)激疑。就是开启学生的疑窦,激发其探究精神。(3)释疑。这是关键一环。首先要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准确抓住应发现的问题。为使学生容易掌握问题的线索,老师必须提供若干资料、知识;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假说,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可要求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这是通向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再次是验证总结,使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对事物认识的两次飞跃必须由认识者去实现,学习议论文也是如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师讲是外因,学生质疑问难是内因,只有内因真正起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应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实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有一点点正确的地方都应肯定,因为学生的看法并非科学发明,他们善于动脑,大胆质疑问难,这其中便包含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四、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高中学生学习议论文,不满足于只学懂课文,老师应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1)不断刺激学生的求成心理。这是向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挑战。给学生的刺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新的刺激时必须将新知与旧知加以联系,并提供必要的例子,让学生从中悟出一般道理,此外还应突出重点。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的学习内容,也便于使所学内容系统化。例如《讲讲实事求是》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论证方法,既是新知,又难掌握,老师就结合学生易理解的生活实例,结合学过的课文实例让学生分辨,并补充课外的有关练习。由于求成心理的驱使,学生想方设法弄懂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差异,并用来解决这课的思考题。学生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解决问题遇到阻碍时,老师适时点拨。这样多次反复,学生逐步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以后遇着其他用到这两种论证方法的议论文,也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了。

篇4

【关键词】文化意识;自尊心;自主学习

现阶段,我国在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功效,可在一定程度上仍满足不了世界整体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跟国际间交流持续增多的需要。培养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作为教育事业最终的目标。最近,对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改革重点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整体综合性的语言运用力,并且这一改革首次将文化意识当作综合性语言运用力主要组成部分中的一项。

一、培养学生在文化意识方面能力的重要意义和急迫感

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条件,国与国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可现实却是,文化差异所引发的失误、矛盾及冲撞,使我们有种距离虽“咫尺”却“隔天涯”的感觉。有时候一句话在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中是礼貌友好的表达意思,可在另一种历史文化下却被认为是没礼貌的。在2003年,国家教育局就颁布过指令:“文化意识在综合性语言运用力中是一项重要的组成,同时也是合理运用语言文化的一项保障。”然而实际上,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理念及评价系统等各种因素的干涉,高中英语课程文化在教学实施的进程中仍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整体的文化意识还是很薄弱的。由此可知,在高中英语改革进程里,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意识变得尤为紧急。

二、培养学生在英语新课程里的文化意识

1.老师是培养学生在英语课程中文化意识能力的一大关键

1.1调整老师教学理念

(1)重点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因为一直受到语法翻译办法的干涉,在英语教学过程里,老师总是过分强调单词记忆及语法的讲解上,认为学生主要的任务也就是必须掌握每个单词拼写和语法运用。这种教学理念致使英语课堂过于重视语言而轻视了文化,直接阻碍了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意识。在英语新课程实施改革的进程里,老师必须要及时调整传统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文化知识教学,进一步重视对学生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

(2)重视学生情感。将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改革的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重视学生情感变化,使每位学生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包含在情感中的因素主要有动机、学习兴趣及自尊心等。另一方面,渗透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1.2多加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多媒体信息的社会,老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各式各样的多媒体工具,例如:互联网,投影仪,多媒体,书籍和杂志等,将之加入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有时候老师可以多用计算机给学生们放映一些有关课程内容的视频或者一些非常经典的有历史意义的影片,举例:The Titanic, Gone with the wind,罗琳的 Harry potter, The lords of the Rings等,并且让学生们在观看的同时注意主要人物对话的内容、方式及历史背景,仔细观察其表演姿态、表情及行为模式等,从而了解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性。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集体阅读英文版书籍和报纸,比如:China Daily, Longman’s English stories, Crazy English 等。

课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多收看英语节目。比如《洋话连篇》的内容分类较为详细、精确;其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整个情景设计得幽默、诙谐;还有十分丰富的英语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接触。同样地,学生也能利用互联网观看欧美电视,大众最喜爱的《成长的烦恼》,可以让学生从国外真实的生活环境里体会并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

2.学生是培养其文化意识的保障基础

2.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最初的出发点和终点,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应落实在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上面。在21世纪,信息网络增长速度较快,更新的频率也较高。传统学习模式早已满足不了人们对知识文化的需要。每个人都应该要与时俱进,所以及时获取知识是必要的,这才是终身学习的良好心态。

高中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阶段,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对整个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所当然,学习英语的自主能力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后天加以培养获得的。学生因为是学习的真正主角,所以要更加重视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要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主动预先确定学习的目标,设定学习计划,筛选学习资料。文化知识整体信息量大,涉及的面较广,如果单纯依靠老师课堂上的教学是肯定不够的。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在高中英语新课程下的文化意识。

2.2在日常英语沟通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尽可能多地举办学校的或班级内部组织的文化知识活动。就如每天在课前读读News repot, English corner,看看英语版的手抄报,举办英语沙龙比赛或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里去,使他们在多样化的活动里愉快地吸收文化知识,提高英语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在英语新课程实行的过程里,教师必须高效率地运用课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能力。学生才是学习教育的真正主人,要知道培养英语文化意识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样地,专家、学者也应积极出谋划策,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霍静静.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篇5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大学生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重视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礼仪养成有效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素养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它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文明礼仪具有道德功能,它可以通过文明要求、礼仪规范来规范、调节、修正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可以系统的引导其思想和行为,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行为规范在可控的道德规范之内。在不断实践中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文明礼仪养成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为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意味着马上要向职业人、社会人转换。这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设计自身的形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等文明礼仪规范。这不仅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应对招聘单位考核要求的需要。现实表明,具有较强道德修养、较高文明礼仪素养的大学生或者职业人,更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对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学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但是很多同学进入大学还是抱着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态度。因此,打架斗殴、网络谩骂等行为时常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建设。因此,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个有优美的环境、处处有文明、人人讲礼仪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势必也会促进师生的身心和谐,愉快工作、快乐学习。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通过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是较好的,总体得分79分-70分段占56.10%,及格分以上占92.68%。但是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意识淡漠,以自我为中心

部分同学无视学校的规章和制度,不尊重他人,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同学、舍友关系紧张;在公交车上遇见老人、小孩熟视无睹。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导致个人责任意识的严重缺乏。

(二)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言谈举止不规范

部分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睡觉,在公共场合不爱护公物,男女同学的举止不文明和舍友、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问卷中“你平常举止文明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涉及自己的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还好占59.49%,在小利益损失情况下也会保持得体的有教养的举止占36.26%。在“你平常的语言文明吗?”的调查中,语言文明一般的占63.55%。由此可见,同学们对大学生的群体举止语言文明程度的认知在正常情况下仅处于及格线左右,在涉及利益时举止文明程度时则给予了基本的否定。

(三)仪容、仪表不符合大学生形象

在“你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学生的基本装扮?”问卷调查中,仪容、仪表总体评价基本符合学生的装扮占66.95%。同学们对大学生外在的衣着还是不太满意,仅达到及格分。在“你对学生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穿拖鞋、睡衣、背心等进教室无所谓占9.95%,偶尔穿进教室可以原谅占18.04%,别人穿与不穿与我无关占6.75%,不能穿进教室占37.10%。从对大学生仪容仪表的认知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对奇装异服习以为常。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着装问题和日常的仪容仪表还是令人堪忧。

三、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优势

高校国防理论教育以军事学科中最基本技能、知识和理论为内容育。除了专门的军训以外,还包括集中的课堂理论知识的教育。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以典型战争、事迹,先进人物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国防理论教育中包含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使大学生掌握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包含着国家安全形势、国防的重要性、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内容。使学生胸怀全局,让学生关心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让学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学生只有自觉践行历史使命,才会从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方面来约束自己。

其次,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团结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军营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每个学生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后,国防军事理论教育给予学生生动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通过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大学生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对于克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以国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推进高职高专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以国防教育理论教育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了解军事思想、军事技术,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且通过国防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加强个人纪律、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仪容仪表符合大学生形象。

(一)加强国防军事理论课对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文明礼仪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存在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文明礼仪课程的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纪律观念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忽视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交往礼仪和公共场合礼仪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作为文明礼仪教育载体的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加大对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投入程度,完善国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防、军事和国家安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文明礼仪不仅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一定在程度上解决文明礼仪教育建设的短板问题。在教学中,可以突出介绍军队对军人站、立、行的要求,展示标准的军容军姿并进行相关练习;通过军人礼仪规范和外交礼仪讲述引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礼仪及注意事项;突出讲述军队或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三)提高国防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礼仪修养,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经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文明的礼仪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威信、示范作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耳濡目染国防军事理论教师符合礼仪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必然有助于修正学生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国防军事理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内修道德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在形象上要做到整洁的仪容修饰、良好的体态、合理的着装、得体规范的语言。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国防理论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篇6

关键词:先进性别文化 女大学生 主体意识 强化

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女生在高校的比例中逐年上升,甚者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深受主客观因素特别是主观因素的束缚,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及问题日趋突出,阻碍着女大学生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成长成才。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为背景,以大学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强化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必是先进性别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的题中之义。

一、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内涵界定

女大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是一个关乎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内涵即指女大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所处客观世界的地位、作用、价值的自觉权义感知,包括对自己外部生存空间现实处境的把握,自己内部生理、心理运转变化的协调,以及自己生活道路可持续发展的争取。其内容具体包括:第一,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主要体现为一种对自我生存空间的认知以及认知后的进取精神。它要求女大学生在现实的生存处境中要消除“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思想的影响,为了自身发展要有敢于争取,力争上游的一种进取精神。争当敢作敢为的“新女性”。第二,自强意识。自强意识,就是一种担当,一种要求女大学生在变化发展的社会激流中“匹夫有责”,“匹女也有责”的自强不息气概。它要求女大学生要发奋图强做好女,要拥有独立的人格精神,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社会主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个性;要对事物能具有自己的主见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并承担。第三,善待意识。善待意识,即“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女大学生作为在校知识性女性,要学会主动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要做生活中的“工具”型女人、怨妇。而是要学会优待自己、宽容他人,学会“孤芳自赏”的同时把快乐也感染他人,做生活的主人。第四,权义意识。“权义即谓守原则又能变通。行事合乎常道曰义,应时变通曰权。”[1]它体现的是一种在遵循道义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力的精神本质。这就要求女大学生要打破惯于“三从四德” 束缚模式及从众的心理弱势和墨守成规的保守状态,在遵守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道义的基础上又要在所在领域有所创新的意识。使自己具有超越前人的无畏勇气与意志。

二、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及分析

在先进性别文化背景下,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及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实现。“所谓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及,是指女大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时,以自我消隐为存在方式,有意无意地放逐自我和自我边缘化,表现为:依附、自卑、无为等主要特征。”[2]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固然受客观因素诸如美女经济发展等的影响,但女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及即主观因素应是最为关键的。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及,所表现的依附、自卑、无为等主要特征实则是女大学生对自我定位、自我作用、自我价值在现实环境生存与发展中被动的与不确定的自我认识。首先,依附性强,没有生利能力。生存与发展的延续,需要一种能力。生利能力强调的就是在活着时能够自我生产利益和财富。部分女大学生习惯把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仅仅放置在依附男性主体的范围内,不主动的去创造财富,认为“女不如男”。而乐于在所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理念下傍大款或追求“富二代”,做男人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其对象性活动的范围及水平。其次,自卑心理重,不善于社交。部分女大学生学业能力及成绩较之男生会很出色,但其综合素质大部分会不及男生。所以,在面对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等现实问题不如意时,总是引发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绪,甚者扩及自我封闭。纵使现在女大学生占校人数比例比较高,但是女大学生对于社团活动或是对外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惯于主动参加,缺乏“参政议政”的意识。她们不乐于“参政”表达意愿,不愿合作共进,而是局限于纯个体的被动性学业活动中或是被动的“相近”交往中。这种自卑封闭交往方式必然导致社会交往中主体间交往水平的低层次性及低发展性,使得女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缺乏不同主体间交互信息的互补性、发展性。再者,无为无所谓,随遇而安。由于社会刻板印象对女性的印象以及传统文化心理积淀所形成的“男优女劣”、“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不自觉地以男性世界歧视性评价女性的标准作为自身对象性活动的动力支撑。面对多方压力的涌向,女大学生惯于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过得去就好”的与世无争的随遇而安心理。她们害怕变化,乐于守旧。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只求安稳多日子。甚者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 的传统观念作为自身价值实现路径方向。这便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女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及发展。

三、强化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关键词:专业能力 考试 思考

2013年6月我省职改办制定下发了《陕西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就实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结合制度向全省征求意见。这是我省职改部门在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方式上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在充分考虑现行卫生人才结构和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一、目前卫生高级职称晋升体制与存在问题

从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到现在,职称评审工作已走过30多年的路程。评审条件、评审工作程序、评审实施措施逐步完善,评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目前仍采用答辩评审的方法,从2009年起提高了评审条件,除了以岗位空缺为前提外,在学术论文和科研能力要求上不断加强,这些举措在保证评审质量的同时,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以单位空岗数作为晋升申报的指标限值,使基层单位考核推荐工作竞争愈演愈烈,不利于职工的安定与团结。近几年来由于岗位总数的限制,各单位符合条件而不能参加评审的人员越来越多,使得单位在晋升前所做的考核推荐工作由以前的资格审查变成了竞争性淘汰,单位内部由于高级职称晋升而造成的同科室、同专业职工之间的竞争气氛越来越紧张。

第二,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后,职级工资差距加大,对岗位工资划分多个等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职工晋升职称的积极性高涨,一些不曾想过晋升的人员加入了晋升人群,加重了由于指标限制造成的竞争压力。

第三,现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评价指标中偏重对论文的要求,使评审工作不够科学与严谨,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表现为,评委们根据申报者上报的材料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与判断来投赞成票或反对票,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做到对评审标准执行的完全统一;过于注重对论文科研成果的要求,而忽视对申报者思想品行、学识能力、工作实绩和劳动态度的评估;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为了晋升不得不去搞科研、写论文,最终导致大多数科研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少论文脱离实际,造成时间和经费的巨大浪费,并且近些年来学术论文抄袭、剽窃、造假等不断行为时有所闻,使学术论文作为反映学识水准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第四,正高职称晋升除论文要求外,从2011年起根据所在医疗单位级别不用要求必须获得或完成一定数量、相应级别的科技奖励或科研课题。这对非教学医疗单位职工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大的障碍。

二、考试制度的正面效应

实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对推进卫生高级职称晋升工作的公平与科学,改善目前单纯答辩评审制度存在的不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了职称晋升中挤独木桥的现状

晋升“指标不够”是目前高级职称晋升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实行评前考试制度,如同评审前的一次资格初筛,使一部分人通过公平的考试被淘汰出局,缓解了职称晋升工作中“僧多粥少”的局面。

2.增强了职称晋升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所以对一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评价应更多地测评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的论文、科研技术评审制度不能做到这一点。专业实践能力考试作为一种更具刚性的评价方法,可以排除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基础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和经验。考试内容以医学基础知识、病案分析、病例分析为主,相对答辩评审而言难度更大,从而能够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避免了评审中鱼龙混杂、浑水摸鱼情况的发生。考试成绩作为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先决条件,同时纳入评审评价指标体系中,在评价人才质量上显然更科学、更合理。

3.更多地体现评审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诉求,是考试发展的主旋律和考试实现其价值的根本所在,更是考试科学性的基本前提。考试相对于其他方法,除了其突出的标准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外,最重要的还是考试本身不可替代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平等性,是社会公平的集中体现之一。

目前的职称评审方法,由于评委在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申报人进行评价时对标准把握存在差异,及受职称指数量、人际关系、地区或部门平衡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使得评审结果公平性不够。采用人机对话方式的专业技能考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考试,并实现考试结果计算机自动评分,其特点是既可方便地对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同时确保了考试数据的准确性,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考试成绩真实可靠。在职称晋升制度中引进技能考试方法,更多地体现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性。

4.有效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我国卫生专业中、初级考试从2001年开始实行,多年来的实践结果证明,其在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行业水平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结合其他省市实行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制度的成功经验,我们确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践能力考试必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考试制度实行的必然性和成功经验

实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技能考试在我国已有许多省份进行了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山西省2007年开始与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合作,对参加当年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晋升人员进行人机对话考试,广东省2006年将资格考试作为高级职称评审的入门资格。这些省份在考试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要不断满足社会对选拔优秀卫生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实行考试制度是大势所趋,是我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政策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

四、推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1.专业设置细致,适应学科发展

目前我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涉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卫生技术专业、基础研究专业6个门类109个专业。要全部实行技能考试,必须考虑到专业技能上的差异,分别设置考试科目,在专业设计上尽可能地细化,以满足不同专业人员的考试需求,增加反映参评人员实际操作技能的病案分析题,保证考试结果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参考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

2.体现考试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充分考虑和分析影响考试成绩的客观因素,制定合理的考试合格线

目前我国各省市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还没有统一,合格线由各地市卫生考试管理部门决定,这对高级职称技能考试制度又是一个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定合格线是确保考试制度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有力保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考试对完善高职评审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不能把考试成绩简单地看成是人员工作技能的全部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年龄及区县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因素的影响,针对不同人群划分不同的合格线。原因,一是年龄对考试成绩的影响非常大。实践表明年龄越大的人其学历层次一般越低,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有所下降。相反年龄越轻,工作经验越少的年轻人通过技能考试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学历层次偏低,高素质的人才较少,参加技能考试势必处于劣势。但不能表示其业务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就不如层次较高单位的人员。所以说,成绩固然重要,但也要区别对待,合理地把握运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技能考试的意义。

3.取消考试人数的岗位设置限制

《关于陕西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申报人员必须符合省职改办、省卫生职改领导小组本年度规定的全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条件。今年各单位报考人数最多不能超过岗位空缺数的1.5倍”,本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首先,1.5倍是人为划定比例,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其目的是控制参加考试人数,预测通过人员数与岗位空缺数一致,但事实上没有任何意义。不管是1.5倍还是3倍5倍其都有通过人数的不可知性,即使在划定合格线时进行调控,但同样存在单位考核推荐环节的二次评审。同时存在通过人员数少于岗位空缺数造成指标浪费的可能性。其次,在考试前即进行人员资格的筛选,考试后若参考人员考试全部通过要进行二次推荐评审,增加基层单位评审工作的难度与负担,政策难以得到单位职工的理解。与其如此,不如不做限制,凡是符合条件者都参加考试,让考试成绩来说话。

4.加强考试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考试没有实行全国统考,对各地考试中心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卫生考试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果的选择上具有绝对的决定权,其管理上的违规违纪发生率较全国统一考试大大提高。尤其是首次实行卫生高级技术资格考试,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更要加强考试的监督与管理,人事部门、纪检部门、考试中心要三方互相协助、互相监督,在监管上更合理、也更严密和安全,确保考试及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使我省首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技能考试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旭光,王晨.2007-2010年山西省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5):622-623

[2]蔡海燕,刘岩,张晓懿等.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9(374):53

[3]王含晖,黄珍娟.论职称评聘工作中的弊端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90-191

篇8

实际上,此次涉嫌抄袭的医生多来自县一级的基层医院。唯一承认自己抄袭的那位医生对记者坦言,这样发论文跟评职称有关系,小医院没有更多的科研条件,只能依托于临床。问题是,有时候通过抄袭发表的论文也不能换来职称,因为评委看过以后也会觉得“没价值,过时了”。

尽管并不认同抄袭者的做法,那位被抄袭的医生仍然对这些同行表示理解。“这个问题是体制造成的。”她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只要发表3篇文章就能评上副高。结果后来有同事发表了6篇,那再后来就要写9篇,才能在积分上超过同事。这种竞争关系导致过去两三百分就能晋升,现在有的临床医生要攒到三四千分才能晋升。该医生认为,科研确实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水平,但如果作为晋升的门槛,没必要太苛刻。她甚至提出可以改革现有体制,让医生选择两条路,一条走科研,一条走临床。“医学工作者大多对现在的体制有很多意见。”她说,大家都很羡慕从高校出走的艺术家陈丹青,因为在学术领域,这些弊端是共通的。但是谁也不敢真的像陈丹青那样洒脱。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对医学界这些学术不端现象的举报,最终是由尚未走出校门的医学院学生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