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6: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通用技术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创设案例,提高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给出的是最低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一般学生能内化,尖子学生能深化;要注重多科知识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重构,把多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中有关“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所举的案例是“手电筒照明供电部分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较简单,让学生自习即可,教师可另外提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案例 “简易报警器的设计”:假设张三住在A幢的3楼,楼房前面有柴房,放有一辆较好的摩托车,为了防盗,张三想安装一套防盗报警器。如果设计无线报警器,信号的发送、接收电路复杂,不易制作,因而选用有线报警器,在柴房和住宅之间用导线连接。这时,有学生提出剪线怎么办?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预设与动态生成,提出设计要求:撬门、挖墙、剪线都报警(喇叭响)。
学生对剪线也能响感到很神奇,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进入积极的思考之中,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设计出利用电磁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实现报警功能的“简易报警器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其中开关K1闭合时,报警器处于工作状态,电磁继电器ZJ的线圈通电,其常闭触点ZJ断开,扬声器因无电流通过处于不响状态。当剪断线路(虚线框部分,即外电路连接部分),因电磁继电器ZJ的线圈无电流通过,常闭触点ZJ恢复闭合状态,扬声器通电报警。此外,如果撬门、挖墙,感应装置K2(相当于开关),接通电路,扬声器也通电报警。
以上提出的问题能设疑、激趣,激发学生去思维,把物理学的侧重发现规律与技术设计侧重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使学生感受了技术的实用性。
二、拓展案例,深挖技术思想
有的学生对案例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存在着简单的案例不想学,难的案例学不进的现象,对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不浓。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从实用性出发,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诱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蕴藏的技术思想,力求内化知识、外拓思维,并相应地渗透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到通用技术的课程内容对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有关“流程优化的条件”这节的内容,教材通过阅读材料“洗衣流程的优化”阐述了“少量多次”的原则的技术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进行拓展。顺向拓展为:根据“少量多次”的原则,请你设计一个高效炼钢的流程。在这个项目设计中,可预先给出一些资料让学生参考,了解炼钢的原材料和流程图。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原材料进入高炉冶炼,炼好后不是全部倒出高炉,而是倒出一半,另一半则留在高炉与新进的原材料继续冶炼,利用留存的钢液吸收的潜热加快热量传导的面积,从而加快传热速度。如此循环往复,达到高效的目标。逆向拓展为:洗衣流程有什么缺陷?请你利用缺陷列举法,构思新的洗衣机的方案。在这里,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有的认为现在的洗衣机用到洗衣粉,它含有磷,对环境有污染,有的认为二次漂洗,用水过多,不利于节约水资源。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原始的木棒敲击的洗衣原理出发,构思出不用或少用洗衣粉、节约用水的洗衣机的方案。
以上通过案例的拓展,让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点的应用,思维的拓展,初步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重构案例,构建多元知识
学生对技术课程的期望是学到专业一些的技术,当期望与实际有差距时,往往会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既要立足基础性,体现通用性,又要适时增加稍微专业一些的技术,让学生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的第三单元有关“系统的基本特性”的教学内容,教材以桥梁等不同的实体系统阐述系统的各个基本特性。在这些内容所举的案例中,与高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有些偏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知识点方面要依据教材,在阐述的案例方面可以重构,改用更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社会生活的“汽车系统”为案例加以阐述,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师预先编制的学案,上课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答疑解惑下,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增加了“汽车系统”的知识,起到一举二得的作用。同时提出如下问题加以拓展:1、蓄电池的电压只有DC12V,为什么经过电子线路后能在电火花塞形成高压放电进行点火?2、发动机通过水箱散热,当水箱温度过高时,又启动电风扇辅助散热,请你设计启动电风扇的控制电路。
以上拓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物理课已学习的自感现象等知识,形成对已有知识的融合应用。
关键词:恰当;技术设计;教学理念;教育规律;技术素养
“案例分析”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在课堂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它来说明技术问题,学生可以用它来理解技术内容,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材料,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但是,也有些不能正确理解“案例分析”的作用,不能辩证地使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的现象,或者是案例运用不当,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反而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苏教版的教材中两处案例有些疑惑,今天写出来和各位专家及同仁进行交流。
第一处在第三章的设计原则的实用原则中,引用了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的一段话(教材第59页)“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本意是想加深对实用性的理解。但我觉得这段话语运用在这里不太合适。首先,“卮”是什么?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如果漏了就不能盛酒,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丢弃不就行了吗?可是这个“卮”是“玉”做的啊!“至贵而无当”,怎舍得丢弃呢?在这里讲实用原则还勉强说得过去,那下面的经济原则怎么办?其次,“玉卮”只能是古代皇室显贵家族用的东西,老百姓如何用得起?如果是值“千金之玉卮”的话,可能就成了人们的艺术收藏品了,不应属技术设计范畴。第三,设计玉卮之初是考虑了它的实用性的,但不能说设计时没有遵守实用原则,只是后来碰了摔了才漏的,那任何技术产品如果损坏了肯定不能使用,这是人人都懂的事实。所以。我认为,引用该语有悖于教学大纲,“本教科书涉及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引用教材第27页语句)。其实讲授实用原则学生也容易理解,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教材第15页语句)。在这里有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给学生讲到的,就是由于相关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某些技术失去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例如BP技术的产物BP机,但不能说它没有遵守设计的实用原则。
第二处在第三章的道德原则中,案例分析“给瓜子美容”(教材第63页)。这也能算做设计吗?那诸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炸破皮的西瓜、粗大的黄瓜等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我认为在技术设计中运用这样的案例不太恰当。我觉得以计算机病毒的设计为案例来加深对道德原则的理解比较好,其设计的目的就是不道德的。还有,抄袭别人的技术也属于不道德的,如,在苹果公司还没有推出新品上市时,仿iPhone 5版手机竟然已经出现在市场上,这明显就是偷窃苹果公司的技术,严重违反了设计的道德原则。
我在这两个原则的讲解过程中运用了这样的案例,觉得还比较合适。这是我的一点拙见,写出来和各位专家、同仁交流,恳请各位批评指正,一起共勉,使通用技术教学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关键词: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利用;创新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源开发利用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它可以创造优越的条件,提高档案信息的传递技术以及档案信息的质量,是高质量快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使档案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和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成为现实,也能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打下基础。主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地传递信息,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主要途径。档案部门应让计算机迈进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领域,增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配备简易印刷器械和复印机,实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全程现代化。
2 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利用创造条件
档案管理者即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守护者,更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者、开发者。为档案利用创造条件,应积极开发档案资源,首先应完善道路交通运输档案,不然将直接影响对档案的利用。在收集开发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时,档案管理者应关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成套性,保证档案的完整齐全。其次应对档案信息开发编研。主动进行档案的编研工作,即能有效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也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一项措施。档案工作者应尽快掌握和了解用户的利用需求,经过对道路交通运输档案进行综合研究,编辑成具有科技含量二次、三次档案信息和较高经济价值文献,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
3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建议
3.1 思想观念的创新。管理创新的前提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就是使管理创新得以成功的基础,管理创新的过程将始终贯穿着观念创新的思想。管理创新应确立现代化管理意识,尤其是档案管理社会化、网络化、知识化,把创新和知识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渐渐改变之前“轻用重藏”的落后观念。因此应强化两种种意识。一是应进一步强化档案使用的效率意识。我们应当意识到,整理和收集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档案。二是应有积极的信息转化意识。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信息是比较零散地储存在众多的单体档案中的,只有按照需要,把相关信息规范地、系统地整理出来,方可体现档案的信息价值,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信息作用。故档案部门重要的职责是把档案内容通过加工整理变成更适应、更直接需要的信息。
3.2 服务方式的创新。档案工作的中心是档案服务,档案工作通过服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档案事业充满活力与生机,使社会经济与档案事业协调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档案服务创新,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经过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档案保管的条件得到改善,还有档案服务形式也比之前获得很大的进步。二是档案服务范围和内容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将继续扩大,为更好地适应并做好对需求者档案服务工作,提供最优质档案服务是一个必然要求。
3.3 管理方式的创新。档案室尽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收藏,可对于使用者的各样要求,还会感到资源的不足。故一定要在提高室藏质量的基础上来充实室藏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采集使用者的需要的档案资源,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地进行集成、组织、优化,使其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准确、及时地为使用者提供服务。还有,让档案信息和档案实体分离。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而现代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则必须顺应网络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3.4 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以人为主体的创新,就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概括说应依靠“人”来推动,同时也是为了推动“人”的更好发展,进而落实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故要求高度重视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3.4.1 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档案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所面临的自身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总结学习一切创造性的先进成果和做法,勇于实践和探索,用求实创新的精神把握档案事业发展规律,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交通安全;自动化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U6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29-01
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是展开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还是城市交通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城市轨道交通。这就需要借助自动化技术,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和技术,实现城市交通的安全管理,并促使城市交通安全体系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1 交通安全中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特点
在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车站系统中,可以通过构建网络监控机制的方式建立可靠管理站点和监控中心,实现全线网络覆盖点的监控与管理。网络监控机制的中央站点和车站网络中心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建立。在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利用分层分布计算机网络建立监控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监控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骨干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设计中考虑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在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监控网络的自动化水平[1]。
1.2 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分布广泛。对于交通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大多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这种操作与管理方式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引入现代化自动技术,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因此在交通安全管理中引入自动化技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
(1)提高交通设备操作和管理效率。在城市交通线的检测系统中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成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监控作用,实现实时检测和监控的目的,从而提高交通管理效率。(2)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发生。将现代自动化技术引入城市交通的各个部门和网络监控体系,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提高任务完成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城市交通拥堵,为进一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供保障。
2 自动化技术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
2.1 自动驾驶技术
城市进程的加快,对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加,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未来车辆的发展方向。在自动驾驶技术中,GPS导航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导航定位获取车辆道路行驶信息,或者通过电子地图和软件检索等方式规划车辆道路行驶路径、判断行驶方向等。最终使车辆到达目的地。
除此之外,定位技术也是自动驾驶技术中的又一重要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定位列车和控制列车轨道位置的方式实现。其过程为:首先,发送列车信号。其次,列车的一端可以接收完整信号表明在信号发射期间没有列车通过。列车的另一端不能接收完整信号表明信号发射期间有列车通过。由此可见,通过分析信号信息,可以完成列车的定位与检测任务,并实现提升列车自动化驾驭水平的目的[3]。
2.2 自动监控技术
将现代自动监控技术引入城市交通安全系统中,可以实现对固定设备的实时监控。硬件系统、软件设备是自动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动监控系统中的采集卡和计算机是硬件设备,图形处理软件是软件设备。无论是完成车辆行驶信息的采集工作还是交通路线的监控工作,都可以通过连接中央处理器与站点分系统之间的方式得以实现,从而对整个交通线路进行实时检测。现代自动监控技术在交通安全体系中的作用是交通设备的状态检测、火警预测等。从而进一步保障城市交通体系和线路监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 现代通信技术
交通安全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实现主要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通讯设备。通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交通讯息的共享、交通线路的计算等等。将现代通信技术引入交通安全体系中,可以加强各个城市交通站点的联系与沟通,并实现城市交通线路网点的综合管理与检测。如此一来,无论是管理乘客信息还是优化交通系统结构,都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实现高效管理[4]。
3 结语
交通安全管理是城市划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将现代通信技术、自动驾驭技术和自动监控技术引入城市交通安全管理中,可以提高交通轨道的管理效率,并实现全国各个城市交通网点的实时监控,不仅能够节约人力,还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使管理模式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纪文莉,洪翔,潘志福,等.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S1):39-43.
[2]刘运明,马全明,陈大勇,等.D-In SAR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62-66.
关键词:案例;生活化;实用性;典型性
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已有5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其中由于教材的质量不高,导致教师在选用课堂教学案例时,出现举棋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况。
众所周知,课堂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对通用技术学科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如果案例选择不当,相关因素处理不好,就会降低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那么,如何恰当选择通用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案例呢?
一、教材案例存在的问题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中案例分析有70个左右,近两年来,尽管教材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修订,但是这些案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很多教师中有较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性存在争议
教师对现行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的科学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比如,《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一节发现问题中的“伽利略与体温表”案例,“伽利略用手握住试管的底部,让管内的空气渐渐变热,然后把试管的上端插入冷水之中,松开手时发现,水在试管里被慢慢地吸上去一截;再握住试管,水又渐渐从试管中被压了下去。从水的上升、下降可看出管内温度的变化,于是,他就把一个很细的试管装上水,排除里面的空气,密封住并在试管上刻了刻度。”关于这段描述的科学性争议一直很大。
《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控制与设计单元相关案例中关于控制器、执行器的描述是否科学、正确,在教师中也有很大的争议。
2.针对性不强
《发现问题》中,“新式纺纱机的诞生”案例说明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可以发现问题,但是新式纺纱机的发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显然是还要通过收集分析信息、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才可以完成的,放在这里针对性就不是很强。
3.无技术含量
《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在讲述创新原则时,引用了“洗衣机的变迁”案例,此案例中既无技术性知识的介绍,也无原理的描述,连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读懂,不适合高中生阅读。
4.容易引起歧义
例如,《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在讲到道德原则时说明,“给瓜子“美容”的案例,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这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又如,在《技术的价值》中,“荷兰风车”的案例中讲到“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武器”,而这个武器现今已经对荷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类似上述的两案例会将技术设计矮化、泛化,如果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技术设计,或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无限度地使用技术,就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技术设计的情绪。
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方向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是人们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有意截取。那么,在通用技术课堂中什么样的案例才是适合的?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1.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
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尽可能考虑全体学生都熟悉的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技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使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的情感在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如,太阳能热水器、红外线水龙头、自行车、分类垃圾箱等等。
2.案例的选择要关注社会热点
限制塑料袋使用和北京奥运会火炬及场馆等热点案例的引用往往可以引起师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如,选择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的案例,来进行技术试验、发现问题、结构设计、系统设计等内容的教学。
3.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实用价值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例如,在教学《流程的优化》时,教师可以把班级课表、学生一天的日程安排表拿到课堂,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试着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把班级课表、个人日程表进行重新调整,让课程、时间安排最大限度地符合自身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研究的成果,提交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建议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期调整课表。这类案例的学习,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课堂当中取得的成果还在现实中得到了应用。
三、课堂教学案例选择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有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所以,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除了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在引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
问题。
1.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
作为教学案例,满足教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应突出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简单的事例介绍,又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叙述,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包含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探究点。通过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去思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总结出规律,由此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例如,在《简单结构的设计》中,教材利用简易相片架作为案例来论证先前讲述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2.要注意案例的适用性
教材和生活中的案例是否都适用于实际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在《系统的优化》中,教材“农业间作套种”是个很好的案例,介绍了多种套种的模式,但是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对案例中套种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案例也提不起兴趣。由此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堂中在选用案例时,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认知经历作出分析后进行选择。
3.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给学生以感官和思想上的冲击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案例;选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0-02
课程建设过程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它们属于三级从属关系,后者受前者制约。虽然课程教材知识与内容的编写必须遵循课程目标,但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各种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内容结构特点为“知识+案例”,案例的功效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达成。如何选择并优化教学案例是关键,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教材案例难以实现最优化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标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则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2013年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选择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简约性原则
简约,即简省精约。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因此简约性案例是课程素材内容的必然要求。古言:“质素简约者,贵而显之;乱化侵民者,黜而戮之。”简单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用技术教学案例不仅在文字表达方面要做到简约,而且在设计上也要做到条理清晰。
例如:“系统及其特性”中教材选择了“自行车的系统结构”案例。表面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但学生对诸多的机械原理仍感陌生。如自行车变速系统中的飞轮构造,它是单向的,其结构复杂。如果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或拥有动手修理的经历,便不知其中奥秘。又如汽车系统结构,汽车虽然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其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的系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充分了解,高中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如此复杂的案例,教师也无法将实物或教具搬上讲堂。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简约。例如: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概念。三明九中李成燕老师在市第二届教学技能比赛中,选择“简单电动机”(图1)来阐述“系统概念及其特性”。图示中的“简单电动机”,它由干电池、铜线(扭成单匝长方形线圈)、圆板型强磁三部分组成,结构简约,原理简单,在理解“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系统所显示的特定功能”等知识点中有很好例证作用,尤其将三个简单的器材进行适当的组合,可以让线圈转动起来的物理现象更是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二、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它指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通用技术课程是反映生活并体现生活的课程,因此生活性原则是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生活性原则的两个基准点:一是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二是学生具备了该案例有关的知识基础。如“系统的优化”一课,教材选用“田忌赛马”典故与“农夫带着狼、羊、白菜安全过独木桥”寓言故事来说明“系统优化”的意义,但从课程教育必须回归生活的角度而言,该案例就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
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泉州国光中学朱仕成老师选择“怨声载道泉州路”(图2)作为“系统优化设计”的教学案例。不到三公里的“泉州路”出现37起违规挖掘与6起违规占道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交通,泉州路更是国光中学学生进出校园的必经之路,对于道路的改造与管制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教学中选择“如何解决泉州路问题”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系统优化设计”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树立学生关注生活的思想意识。
三、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指要求教学案例能体现本地独有的风俗文化特色。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要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选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福建将乐县人喜喝擂茶已有近千年历史,已是将乐县独有的生活特色。擂茶的制作工具由擂钵和擂棍组成,制作方法是一人扶钵一人擂(图3),制作一钵擂茶至少要30分钟。在市第二届教师技能比赛中,将乐一中的刘思雅老师以“如何提高擂茶制作效益”作为将乐县人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系统的优化”将现有搅拌机技术与传统擂茶制作工艺的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思考,既能培养学生在技术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又能引发学生在技术领域的探究兴趣。
四、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技术特点。技术与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通用性的内涵之一就是符合时代生活特点,因此时代性是通用技术课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如“优化乒乓球团体赛选手出场的顺序”案例就比“田忌赛马”案例更具现实意义,再如教材中“木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的案例就不如“塑料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案例那样具有实际价值。
时代化原则,简言之,要求教师选择时下大众关注的热点或焦点作为教学案例。例如:永安三中刘平老师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技能大赛中,就“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一课,把刚刚发生的厦门BRT公交爆炸(如图4)热点新闻与教学相结合,提出如何设计公交车安全逃生系统,引导学生对安全门的现状提出优化设计,并大胆提出将飞机安全窗的设计迁移到公交车的安全门设计。这种极具时代性的案例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并攻关技术难题的教育效果。
如何选择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之外,还要始终贯穿兴趣性原则。离开了兴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就会缺少“动力源”,学生的思维创新就会缺少“催化剂”。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并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是教师“用好并活用教材”的实质体现。
关键词:传统图案;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设计院校的办学方向定位于本科培养全面型人才,硕士培养专门型人才,使得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面更广泛,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全面地胜任工作。这是为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方面:
1.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而基础课的教学形式没有根据课时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
2.学生为了尽快实践也比较排斥基础课的学习,主动要求直接进入设计创作的阶段;
3.生源是学校办学的一大基础,因此学校为了广求生源也倾向于尽量迎合学生的需要而非引导性地安排课程。
这些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影响着设计教学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思维单一化。专业设计和基础课程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学的充分落实。现就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传统图案教学来谈谈看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神话已逐渐被世人所喜爱,在各个设计专业都开始注重介入传统文化的运用。其中对于传统装饰图案的教学,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程每一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常常有学生说:“老师,我们不用了解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这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您应该主要告诉我们组织四方连续时怎样穿插好看,以后我们在包装设计中可以用做底纹。”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成为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为了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就要在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
1、首先激发学生对传统图案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可以利用暑假或安排采风课程,让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主题性实地学术考察。这样学习起来生动、真切而直接,更能了解传统图案在民间生活上的运用及其美学思想。开学后,在结合考察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作出考察报告。学生通过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掌握后,整理考察内容再做虚拟项目设计。这样通过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传统图案的教学目的定位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图案放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运,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解训练所不能代替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的理解。诚然,临摹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学生的心态和课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课时的大幅度压缩,使在有限的两三周时间里用临摹方法来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妨放在工笔线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并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对传统图案想象再创造,鼓励学生结合自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庞松、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徐鹏展、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功臣、中交集团科技部总经理王武勤、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院长张志明、党委书记陈韬等领导,以及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宇通集团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代表出席了此次启动会并致辞。
实验室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突发交通安全事件日趋频繁,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公共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危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政府监管和应急保障,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有力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为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按照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的共同组织和指导下,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牵头,与水规院及各理事单位一道,于2012年启动国家工程实验室申报和筹备工作,并于当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的批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成立,是我国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我国掌握交通安全应急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启动会上,庞松司长对国家工程实验室及水规院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要求:要从安全应急建设发展需求出发,加强新型信息技术在交通安全应急中的应用研究;要开展相关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制订等,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提高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不仅取决于实验装备硬实力,也取决于科研活动组织、管理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等软实力;要进一步发挥各理事单位的业务优势,进一步明确实验室工作思路,加强研究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建设,凝聚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
水规院实验室的独特行业优势
水规院实验室作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行业优势。会上,张志明介绍了水规院科技创新总体情况。水规院是中国第一家水运勘察设计院,历经60载风雨的发展,已形成纵横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业务结构,业务横向覆盖水运、信息、铁路、建筑四大行业,纵向涉及高端咨询、投融资、规划、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等全过程,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业务类型最齐全、专业结构完整的综合交通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拥有中交水规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交铁道院与中交建筑院四大行业品牌。
水规院一直坚持科技引领,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目前,水规院已经拥有一个交通运输部认定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智能港航协同创新平台和一个中交集团的研发中心。近几年,水规院相继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课题、科技支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科研和攻关项目50多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类奖70多项。2009-2013年,水规院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海上应急搜救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合应用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航海学会特等奖,并已在中国海上搜救和人命救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为水规院实验室后期开展相关科技攻关、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水规院实验室的成立对提高水规院科研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人才培养以及全面落实中国交建"五商中交"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水规院实验室下一步工作规划
水规院实验室是水规院拥有交通运输部认定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智能港航协同创新平台》和中国交建《综合交通虚拟仿真研发中心(港口和城市)》之后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提高水规院科研水平、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人才培养以及全面落实中国交建"五商中交"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明院长表示,水规院作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理事单位,对能够承担这一任务感到荣幸又觉得责任重大,将继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应用优势,从安全应急建设发展需求出发,开展相关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制订等工作,为加快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我国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凝聚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提高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