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6: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园社会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活动名称:我会自己穿衣服(社会)
活动目标:1、知道我长大了,要自己穿衣服。
2、学习自己穿衣服的方法。
3、萌发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愿。
活动重点:1、知道我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穿衣服。
2、掌握穿衣服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愿意尝试自己穿衣服
物质准备:教学PPT、图片、幼儿穿衣服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出示户外大自然的图片。
引导语:春天来了,小花开了,小草绿了,乐乐一家要去郊外野餐。
2、出示妈妈在厨房做饭图片。
引导语:一大早,妈妈就在厨房忙着准备食物。乐乐起床了,对妈妈说:“妈妈,快来帮我穿衣服。”妈妈说:“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穿衣服。”
可是乐乐不会穿衣服,怎么办呢?
二、展开部分
1、小猫喵喵对乐乐说:“我来教你。”
2、播放小猫喵喵穿衣服的视频。
3、依次学习如何穿衣服、裤子、袜子、鞋子的方法。
4、播放一位小朋友自己穿衣服的视频。
三、延伸部分
1、引导语:小朋友,你学会穿衣服了吗?
我们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你愿意自己做下面这些事吗?
2、观看小朋友自己吃饭、自己背包、自己刷牙、自己睡觉的图片。
四、结束部分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还会自己做哪些事呢?
2、活动准备:活动前要求家长配合了解一些电台、电视台、报纸的名称,有目的地观察或了解记者的工作。收集本园部分工作人员的照片并对他们发出邀请,自制的简易话筒、照相机、字卡、音乐、小卡片、笔等,“会议”场地及布置物品。
3、活动过程:谈话活动,引入主题。“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记者吗?”(引导幼儿回忆日常经验)“你们知道记者有什么本领吗?他们去采访的时候,通常要带上什么用具?”引导幼儿了解如何做一名“小记者”。“你们想当小记者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照片,你们去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让幼儿自由观看。提问:“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谁呀?在干什么?谁先来说说?”“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把照片上的一些园长、老师、阿姨请来了,你们都想当小记者,那么想问些什么问题呢?”让幼儿自由说一说。
4、“哦!小记者,你们想采访的事可真多呀,这样吧,等一下,你们商量决定,愿意采访谁,就和他说说,问问你们想知道的事。不过,怎样才能让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呢?”请幼儿学习记者使用礼貌用语:我可以问你问题吗?你能接受我的采访吗?谢谢你的合作。“如果你真的是一位记者,你喜欢在什么电台、电视台或报社工作呢?等一会儿,有礼貌地告诉你要采访的人。”“采访完后,我们开个‘新闻会’把采访到的事告诉大家。小记者们记住啦:主办单位是 ,地点是 ,时间是 ,请准时参加。”
5、“为了工作和联系方便,麻烦各位记者先登记一下单位,再带上采访用具去采访。”请幼儿自报自己的服务单位,工作人员即时登记,****。老师和幼儿一起,自由去找自己的采访对象谈话。师生共同采访时,“工作人员”布置会议场地,音乐响后,集中幼儿开“新闻会”。开场白:老师代表“主办单位”欢迎各位的到来并宣布“新闻会”开始请幼儿自由发言,把采访的事告诉大家。老师小结。请幼儿代表“主办单位”向幼儿园工作人员送上一份简单的礼物,谢谢他们对采访工作的支持,并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让小记者们与各位“大合照”结束。
幼儿园小班社会分享教案一:分享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等。
2、懂得抢别人的玩具是不礼貌的行为,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故事《明明的变形金刚》、幼儿自带的一些玩具或食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还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吧,请你们认真听完故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
2、教师讲述故事内容,请幼儿认真倾听。
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知道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1、教师:好啦!老师的故事讲完啦,请你们说说明明的妈妈为什么会开心的笑了呢?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明明有了新玩具,而且还邀请了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一点也不自私,妈妈为他的行为感到自豪,所以高兴、满意的笑了。
3、教师:小朋友,瞧,明明会把自己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那当你们有一件新玩具的时候,你们会怎么样做呢?你们会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吗?
4、幼儿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大家现在知道了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明白了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三、请幼儿和别人分享自己从家里来的东西,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你们愿意和别的小伙伴一起分享吗?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并且说一说愿意和谁一起来分享。
3、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请幼儿与自己伙伴一起分享自己所带来的东西。
4、教师小结:小朋友,因为大家都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你们都开心吗?其实与同伴分享也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四、结束活动
1、教师:小朋友,你们在家里有没有和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呢?懂得与别人分享,你们会感觉到更开心哦!
2、教师对今天的活动内容进行总结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分享东西。
3、结束活动。
幼儿园小班社会分享教案二:小猪的野餐(分享)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受与同伴共同分享的快乐。
2.大胆的介绍自己的想法,能有礼貌的与同伴分享。
3.知道郊游所需物品,会主动与同伴交换、分享好吃的。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音乐《一起去郊游》,课件,每个幼儿3-4种食物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
(一)出示小猪:这是谁呀?
1.今天小猪要去郊游了,你们猜猜看猪妈妈会给他准备什么好吃的食品?
2.出示图片:看,妈妈给小猪准备了一大包好吃的东西,都有些什么呀?
(二)通过猜猪妈妈准备什么食品这一问题,让孩子的思维进一步发散。
1.猪妈妈给宝宝准备了哪些食物?
2.为什么要准备这些呢?
3.理解事物的关联性。
如:准备面包,因为它能填饱肚子,准备水,因为旅游时会累,会口渴,准备饮料,告诉孩子我们要少喝饮料等。
4.出去郊游的时候除了带吃的还要带些什么呀?
5.教师小结出去郊游还要带上擦手的湿巾;遮阳的帽子;小背包,垃圾袋等,外出我们还要注意安全呀!
二、想想、做做
(一)今天妈妈也给宝宝们准备了好多食物,我们戴上它和小猪一起去野餐好吗?(放音乐《去郊游》走一走选一个位置坐下来进行野餐)
1.“喳喳喳,我想吃面包。是谁来了?”小鸟闻到香味来了,小猪可喜欢吃面包了,小朋友说小猪会怎么做呀?
2.引导幼儿想办法,如:把小猪的面包给小鸟吃,把自己的面包给小猪;或者大家一起分着吃等,学会分享。
(二)出示几种小动物
1.小朋友们看又有谁来了?(小猴子、小猫、小狗等)
2.“来了这么多小动物,他们都没有食物,怎么办呀?”你怎样和小动物说呢?
引导幼儿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如:猴宝宝我请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开心。小猫咪我请你吃薯片,好东西大家一起吃真开心等
3.我这里有很多糖果,小朋友们一起吃吧?老师把糖果分给小朋友
4.你想和你的好朋友分享什么好吃的?
5.讨论: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你们心情怎么样?
(三)教师小结
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好朋友一起吃,和大家一起分享是最快乐的。小猪看到小动物吃的那么高兴,心里乐滋滋的。引导幼儿互相交换好吃的。
三、结束、延伸
我们回去把好吃的再分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吃吧?让大家都感受一起分享的快乐,走吧!(音乐起《去郊游》)出教室
幼儿园小班社会分享教案三:一起来分享
活动目标:
1、知道分享就是将自己的玩具等物和同伴一起玩,愿意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
2、知道和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件快乐的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PPT、幼儿自带玩具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知道和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件快乐的事。
2、难点:知道分享就是将自己的玩具等物和同伴一起玩,愿意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瞧瞧这是谁?
师:对的,这是巧虎。今天是休息天,巧虎邀请好朋友来家里玩,会有谁来呢?
【评析:通过幼儿喜欢的巧虎形象导入本次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活动氛围活跃起来。】
(二)初步感知“分享”的意思
师:“叮咚叮咚”会是谁呢?
师:我们一起来开门看看吧?
师:原来是琪琪和她的妈妈来做客了。琪琪给巧虎带来了什么?
师:“琪琪,把蛋糕分给巧虎吃吧”琪琪妈妈说(播放录音)
师:小朋友你知道“分享”是什么意思吗?
让幼儿说一说
【评析:第一次出现“分享”的录音,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对分享这个词的认识与了解,对分享有初步的知识准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琪琪是怎样做的?
师小结:琪琪将蛋糕一分二,一块给巧虎,一块给自己,大家一起吃蛋糕。原来分享就是不小气,愿意把自己的好东西给好朋友一起吃。
师:琪琪分享了自己带来的蛋糕,她的表情是怎样的?巧虎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呢?
师小结: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琪琪和巧虎都是笑眯眯的,他们都很开心。
【评析:通过图片的观察、感受,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发现原来分享并不意味着就是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够让两个人同时感受到快乐。】
(三)帮助多比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感
师:“叮咚叮咚”又有谁来了呢?
师:原来是多比来了,巧虎看见多比来了,马上拿出了自己的火车玩具和琪琪、多比一起玩了起来。可是多比怎么老是去摸自己的口袋呢?
【评析:出现两个不同的形象,一个是愿意分享的巧虎,一个是不愿意分享,并且独占心理比较重的多比,通过两个不同行为的对比,再次感受“分享”这个意思。】
师:(出示多比口袋的图片)原来多比口袋里有两个玩具小兵,但是他愿意拿出来分享一起玩吗?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出示玩具小兵从口袋里掉落的图片)
师:(出示多比握住玩具小兵的图片并播放录音“这是我的”)多比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吗?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师:听听琪琪是怎么说的?在琪琪的提议下,多比又是怎样做的?
(师播放琪琪的录音:让它来做火车的列车长吧,一定很好玩。)
师:这时的多比是怎样的表情?琪琪和巧虎又是什么表情呢?
师小结:在琪琪的提议下,多比发现原来将玩具分享出去,会让游戏更加好玩,所以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分享真是一件开心的事。
【评析:最后出现的情节是在琪琪的提议下,多比愿意分享自己带来的玩具小兵,不再藏在口袋中,同时也发现原来将玩具分享出来,比自己藏在口袋带来的情感体验更为快乐,发现和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开心。】
活动延伸:
让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和身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的玩,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感。
幼儿园小班社会分享教案四:我们做个好朋友
活动目标:
1、知道对待朋友要真心,能与朋友共享美好事物以及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2、体验“朋友越多越快乐”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情景剧《好朋友》;
2、《好朋友》小海报20份,大海报1份;《朋友船》大海报1份;
3、布娃娃、遥控汽车、小汽车玩具各一个;
4、场地布置:铺上桌布的方桌,上面放一盆花。
活动过程:
活动前给幼儿额头贴上动物贴纸(类似头饰作用)。
1、教师以狮王的身份出现:小动物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在一起真开心。你们的朋友来了吗?他是谁?
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为什么是我的好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怎样。
(此时,幼儿的回答仅是某某一直给我好吃的,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或者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好朋友之类。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边游戏边思考。)
2、(授旗课件)一巫婆坐着扫帚在怪笑声中出现:“我看见前面森林里有许多的动物,啊哈!我正愁我的长生不老药没原料呢!”
师:天呐!我从头被森林里的教参巫婆看见了,也要把我们制成长生不老药怎么办?
(幼儿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躲起来,有的说我们一起把老巫婆打跑,还有的说请仙女来帮忙……幼儿已进入了魔幻情景。)
教师进一步让幼儿思考:与朋友遇到危险怎么办?
3、师:我知道森林的那边有一位仙女可以保护我们,我们出发吧!前面有一条小溪,我们必须跨过去才能到仙女家,但周围没有树木的遮挡,巫婆很容易发现我们。
4、(课件播放)仙女再现:动物们别着急,我为你们准备了隐身衣,你们只要把它套在身上跳过小溪,巫婆就看不到你们了。
(幼儿纷纷找朋友套上隐身衣,但第一对朋友跳过去时隐身衣便破了。于是,大家讨论:怎样才能既跳过小溪又能让隐身衣不破。教师在旁引导,直至发现问题的关键—两或三个幼儿要步伐一致同时跳过小溪。)
5、全体幼儿跳过后,来到几锅蔬菜汤前。
师:小动物们真能干,安全地跳过了小溪,躲过了巫婆的眼睛,前面就是仙女的家了。
(播放课件)仙女出现:勇敢机智的小动物们,你们跳过了小溪,可还有一个难题在等着你们。你们必须用勺子喝完锅里的汤才能来我这里。记住,手必须抓住勺柄的顶端。
(幼儿纷纷拿着长柄勺喝汤,但怎么也喝不到。教师在旁引导:“你的朋友遇到了困难,该怎么办?”最后,幼儿互相喂完了汤,欢呼雀跃,感受到了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6、集体讨论、小结:朋友是什么?
幼儿园小班社会分享教案五:分享玩具
教学方法:
情景表演法
示范讲解法
行为辨析法
活动目标:
1、愿意将自己喜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
2、在分享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轮流分享与“先宾后主”的分享规则。
3、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仪仪。
核心要素:
小玩具、真新奇、大家玩、才有趣、懂谦让、知爱惜、共分享、更知礼
活动准备:
课件《一辆小汽车》
基本活动:
(一)导入活动
老师:“小朋友,你家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吗?”
“你让别的小朋友玩过自己的玩具吗?
(二)关键步骤
1、情景表演或课件演示:《一辆小汽车》
2、组织幼儿讨论:
(1)
假如明明喜欢玩汽车,那么你们为明明想一想,到底是一个人玩有趣,还是和大家一起玩有趣?
(2)
他们是怎样玩的?为什么要谦让?为什么明明要让军军和甜甜先玩?
(3)
玩别人的东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结合核心要素,让幼儿讲述与同伴共享玩具的方法。
活动延伸:
1、在班上设“玩具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朋友共享。
2、建立分享的规则。
3、规范自身行为,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意事项:
1、要防止孩子在分享玩具的同时,产生攀比的心理。
2、注意解决分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幼儿爱惜玩具的好品质。
活动反思:
1、孩子对活动的哪一环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附:故事《一辆小汽车》
明明边走边高兴地看着手中的玩具电动车。他是多么喜欢电动小所车啊!
这时,他看到军军和甜甜正从对面走过来,他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打起了招呼:“军军,甜甜,我爸爸给我买了一辆新玩具车,我们快来跟我一块玩儿吧!”
军军和甜甜高兴地说:“好啊!”
于是,明明、军军和甜甜一起来到一块空地。
明明说:“军军,甜甜,玩具车是我的,你们先玩吧。”
军军说:“甜甜,你是女孩子,还是你先玩吧!”
甜甜愉快地接过玩具车。她轻轻地将玩具车的电门开关一按,小汽车飞快地向前驶了出去。大家都拍起手掌跑起来。不好!要碰到一块大石头了!大家都紧张了起来。可是,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小汽车居然灵活地绕过了石头,慢慢地停了下来。
轮到军军玩了,他想让小汽车越过面前的小土沟。军军将汽车用力推了出去,可是,小汽车没走几步就翻了个跟头。明明心疼极了,赶快抱起小汽车看看摔坏了没有。
甜甜责怪军军说:“看,你也太不小心了吧!”
军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走到明明面前说:“对不起,都怪我不小心。”
明明望着军军满脸内疚的样子,心里也感到很是过意不去,于是,他又把玩具车递给了明明,说:“没关系,你快接着玩吧。”
这次军军可小心了,他接过汽车,将汽车放在了离小土沟不远的地方先用手轻轻地推了一把小汽车,小汽车摇晃了一下身体,但是很快地而且顺利地越过了土沟。
明明想玩汽车的方法更特别,他想让汽车爬上一道斜坡,但是玩起来可费劲了,他几次打开汽车的电门,小汽车都从高处滑了下来,明明急出了满头大汗。
甜甜说:“不要着急,我们先想想办法吧。”
军军想,汽车爬不上去,主要是车轮打滑的缘故。他突然想起了科学活动中,让小蜗牛爬坡的原理,用小棍子在斜面上画了一道一道的横道,“嘟嘟嘟……”小汽车还真的爬上了高坡。
明明说:“军军,谢谢你帮我!”
【关键词】儿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
一、绪论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之一,它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语言节奏符合儿童的朗诵特点,琅琅上口,容易理解,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像《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知道了雷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那时并不懂什么是优秀品质,《红绿灯》告诉孩子们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去遵守交通规则。儿歌其实包含了社会教育价值,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幼儿的品格,促进幼儿在个性、道德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因此儿歌在儿童的社会教育中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笔者选取成都市幼儿园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分析法调研教师们对儿歌的社会教育价值的看法;儿歌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原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影响因素。
二、儿歌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1)关于对儿歌的重视程度。①通过对儿歌教材的统计,90.07%的班级有儿歌教材,大多数幼儿园对儿歌的重视程度还比较高;②53.57%被试者认为儿歌对幼儿发展很重要,50%的被试者认为儿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很重要。教师们认为儿歌与社会教育活动相结合既能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也有利于以后在学校甚至是社会的立足。
(2)关于儿歌与社会教育活动相结合的认知。关于儿歌与社会教育活动相结合,75%的被试者认为利用儿歌能满足社会教育活动的教学需求,并提升活动效果。儿歌的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能很快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活动导入环节;儿歌活动组织方式,超过6成教师利用儿歌进行活动组织时,既会使用指令式,也会使用互动式方式;利用儿歌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教师们既重视与孩子们的互动,能把握好课堂,让课堂更生动,同时也在利用儿歌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组织时,希望幼儿理解儿歌蕴含的价值,能对他们的社会性有一定发展;从活动组织策略上来说,教师虽然以幼儿为本,但是却没有优先考虑做好社会教育活动教案设计的同时儿歌应该怎么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儿歌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因素多种多样,涉及到社会性儿歌的创作,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的观念和幼儿园重视程等等方面。
(1)儿歌创作方面。儿歌的创作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很多优秀的儿歌都是以前流传下来的。特别是社会领域方面的儿歌更少。很多优秀的老一辈作曲家已经去世,然而新一代的儿歌作曲家没有跟上步伐。像《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分钱》这样的作者已经去世。现在的作曲家也很少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并不能很清楚的感受到孩子的内心,写不出孩子真正需要和喜欢的儿歌。导致孩子们无歌可唱,甚至将儿歌改编成了“灰色儿歌”,像《上学歌》就有了这样的版本:“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因为新儿歌的缺失,使得很多经典的儿歌被恶搞,因为很多老的儿歌已经不具备时代性了。
(2)幼儿园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认识到儿歌对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但是专注于研究儿歌在社会活动领域的课题却是基本上没有。调查的所有问卷中,有专门的社会领域儿歌课题研究比率是百分之零。这足以说明在儿歌社会活动领域这方面,幼儿园重视得还不够。幼儿园社会领域儿歌教育本土和园本教材更是缺乏。
(3)教师素养方面。教师教育观的不一样,会导致他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大小。从此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如果是坚持儿童为主体的教育观,那么大多数时候会对孩子采用互动性的儿歌对唱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儿歌组织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为了让孩子达到一种自己期待的理想状态,不知不觉,就会演变成强制性的指令性方式。
四、结语
儿歌伴着孩子成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她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需要,也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重要途径,儿歌渗透的社会教育活动更生动、直观、形象,简易又充满着童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儿歌是否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乐于接受的方式方式进行组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越.儿歌带来的精彩――论儿歌的教育功能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A0:191.
[2]徐甜甜.论幼儿园儿歌的教育作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7:63-64
[3]韩妍容.儿歌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J].世纪桥,2013,05:79+92.
困惑一:我在教学中设计运用了调查表,可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没话可说,怎么办?
在社会教学活动中,调查表的运用能帮助孩子有目的地提前了解教学内容,丰富孩子的感性认知,引导家长介入教学。教师也能从调查表中预知孩子的已有经验,为教学提供指导。
教学片断:
李老师在执教大班社会活动“南京的地铁”时,为全班35位幼儿设计了一张有关地铁的调查表,内容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的地铁是什么样子的?
问题二:地铁里有些什么?
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带着这些调查表进入了课堂,教学开始了,当李老师分别提出这两个问题时,她发现了一个现象,由于大家调查的内容都相同,所以答案也几乎一样。交流时发言的孩子比较积极,但听讲的孩子不够专心,而且当李老师希望能够拓展这两个问题,丰富相关地铁经验时,孩子的思维始终还停留在那两个问题中,回答的内容不断重复。然后课堂上就只听见李老师介绍讲解地铁的声音了。
分析:
该教学片断中老师通过设计调查表来丰富孩子感性经验的做法是非常好的,那为什么课堂上还是出现孩子们无话可谈的场面呢?我想问题就出在那张调查表的设计欠合理上。不合理在于:有关地铁的信息调查过于单一,造成孩子们的谈话不丰富。可是李老师又担心:如果让每个孩子调查过多的问题不仅会给家长添麻烦,同时也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能力。
教学小窍门:
1.教师可以围绕地铁的信息设计出多个调查表,增加信息量。如:地铁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地铁的车厢里有哪些设备?地铁站和地铁里有哪些标志?地铁和公交车哪个速度快?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是怎么为大家服务的?等等。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负责完成一张调查表,这样问题少而集中,便于孩子和家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如:在完成地铁外形的调查中,孩子们发现了车头和车厢的外形不同;还数了数地铁共有几节车厢。
这样的调查方法,会形成围绕地铁开展的多个话题,一组孩子在交流中可以通过相互补充充实感知内容,而其他的孩子则会更专注地倾听,孩子们的交流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当孩子们有话可谈时,教师则可以对孩子们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从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困惑二:对于参观后的谈话,为什么我的组织方式总是不能调动孩子们交谈的积极性呢?
社会教学活动是孩子丰富社会认知、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组织孩子参观社区、超市等场所,增进孩子们的感知体验。参观结束后通常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分享交流,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孩子把零星的、粗浅的经验加以整合和提升。
教学片断:
孩子升入中班后的第一个主题是“我的幼儿园”,虽然孩子们在小班已经对幼儿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幼儿园的了解只停留在自己曾活动过的范围,为了让孩子们全面了解幼儿园和幼儿园的文化,王老师带领大家参观幼儿园的每一个地方,并拍摄了一组照片做成了教学PPT。同时老师还设计了一节社会活动“我爱我的幼儿园”,拟对参观活动进行分享交流。
试教稿教案第一部分
一、回忆参观幼儿园的过程,感受幼儿园环境、生活的丰富
1.展示幼儿园大门口的照片,认认读读幼儿园的名字。
2.看课件再现参观活动中的幼儿园场所:上次我们参观了幼儿园,来看看我们都到了哪些地方?(教师播放PPT,幼儿根据图片回答)
小结:我们的幼儿园真漂亮,有宽敞的操场、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有好玩的大型运动器械,还有许多可以做游戏、学本领的活动室,我们都喜欢在幼儿园里玩游戏。
修改稿教案第一部分
一、回忆美丽的幼儿园,感受幼儿园环境、活动的丰富多彩
1.展示幼儿园大门口的照片,认认读读幼儿园的名字。
2.幼儿人手一张幼儿园景物及活动照片,结伴交流。
3.播放PPT,带领幼儿一起介绍“我们的幼儿园”,如美丽的花草树木、多种运动器具、好玩的活动室、丰富的角色游戏、可亲的老师们。教师围绕谈话内容设计多个与幼儿园有关的小问题。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我们的幼儿园真漂亮,有宽阔的操场、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好玩的大型运动器械、活动室和游戏,还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
分析:
不难看出,这两稿教案中的教学环节,虽然学习的内容相同,也同样借助参观经验,但在学习的方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稿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带领孩子进行参观后的谈话,教师的问题比较笼统,缺乏谈话的线索,因此孩子们的谈话内容不断出现重复。第二稿的学习方式则是教师让孩子们成为谈话的主人。同时孩子们手中的照片是教师PPT的经验拓展,因此王老师明显感受到第二稿的设计,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参与谈话的积极性。
教学小窍门:
1.细化提问聚焦谈点:参观活动一般内容比较丰富,如果问题笼统、单一,谈话容易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将谈话内容分解成多个小话题,这样教师不仅提问比较具体,谈点集中,也便于幼儿交谈和拓展内容。
2.运用照片留住记忆:我们知道参观的过程是流动的,谈话则需要回忆,而照片作为直观教具,能有机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孩子有话可谈。教师在拍摄这些照片时,可以围绕谈话内容,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玩具、游戏和人进行亲密合影,因此留住的瞬间既是美好的,也是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困惑三:我很喜欢在课堂上采用互动交流的交谈形式,但交谈的结果如何才能达到促进孩子表达、分享经验的作用呢?
交谈片断:
我曾经遇到一位年轻教师,她告诉我她很喜欢这种交流方式。接下来就是我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我: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交谈环节?
她:一是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二是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三是觉得这个环节会带给自己短暂的轻松(尤其是在观摩课上,孩子自由交流时,感觉听课的人就不再关注自己了)。
我:那这个环节你应该做些什么呢?
她:我就是来回巡视,提醒幼儿专注交谈不做其他的事。
我:对于这个环节的组织你有什么困惑吗?
她:主要的困难是孩子们交谈时不知道该怎么捕捉他们交谈的信息,集中交流时,结伴和小组交流的经验不能有效地进行分享。
分析:
从我们的对话中不难看出,这位教师虽然意识到互动式交谈可以为孩子提供表达和吸收信息的机会,但是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谈话形式的表面上。特别是对自己在这个环节应该发挥的主导作用认识不清。
教学小窍门:
1.合理分工。在孩子进行小组或结伴交流时,教师和配班老师应该有所分工,各自倾听一半的孩子的交谈内容。交谈结束前配班老师迅速地向主班老师提供孩子交流中的有效信息,为上课老师的下一步组织交流提问帮助。
2.有效倾听。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孩子交谈中的有效信息,
具体来说,一是运用扫描法,了解大部分孩子对谈话内容的基本经验;二是运用定点法,找寻孩子对谈话内容存在疑惑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有新意的内容。
【关键词】幼儿教学;社会教育;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223.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07-01
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些问题,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志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二、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经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例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个社会教育活动,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一、追随目标,环环相扣
目标就像指南针,起到导向作用,做任何事有了目标才能成功,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加强目标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1、宏观目标塔。宏观目标是指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目标体系,层次清晰,核心文化“走好每一步”是总目标,是统帅,统领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总方向,总目标下分幼儿园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其中幼儿发展目标共有四维一级目标——德正、性灵、智慧、健体。每维一级目标下面又有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具体的二级目标,这些目标再分解进课程目标中,并分解落实到每个教学活动中,这样的目标体系像金字塔,我们称为“目标塔”,又像连环套,大目标统率小目标,小目标牵制大目标,大目标是实现小目标的动力和催化剂,小目标是实现大目标的阶梯,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每一学期,我们都认真对照大目标制订出各级小目标,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主要追随“德正、性灵”两方面,再具体分解到每个社会教学活动中,宏观目标塔能起到对教师把握目标的掌控作用。
2、微观目标控。微观目标是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每周每天的教学任务上,这是实现目标的最好方法。因此,只有把控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完成实现大目标的任务。首先,把握目标是关键。我们通过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让教师知道社会课的目标如何制订,不仅掌握三维目标的制订模式,还掌握目标制订的可操作性原则,把德正、性灵方面的目标具体落实进教学活动目标中,确保每节课有重难点。集体备课时加强对目标的审议。其次,落实环节是根本。目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与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就像目的地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我们总是通过路程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也是通过教学环节达成目标,因此,我们在审议主备课老师的教案时对目标和环节是否上下呼应严格要求,确保目标不落空。
二、追溯幼儿,层层递进
1、内容梯度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上有五大领域方面的幼儿发展目标,但没有对三个年龄段作具体划分,我们的社会教学内容根据本园的幼儿发展目标体系从蓝本教材《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上有针对性地选取。我们开展了《指南》目标解读研讨活动,引导教师纵向分析孩子的发展,就同一大目标如“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比较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发展小目标,并就同一大目标如何设计有梯度性的三个年龄段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并在三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即同一主题内容分别设计成小、中、大的社会教学活动方案展开研讨观摩,通过研讨,大家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规律更加心中有数。
2、评价层次性。幼儿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不了解,导致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评价要求也不合理,比如小班出现大班的评价要求——在交往中能与同伴合作,大班出现小班的评价要求——乐意跟老师打招呼等。开展课题研究后,我们与教师共同制定出幼儿发展目标,并让小、中、大三个教研组在组长的召集下讨论制订幼儿发展评价方案,小班侧重乐意怎样,中班侧重能够怎样、大班侧重会怎样,从要求上体现出层次性,因此,小、中、大的类别分别是“乐宝宝”、“能宝宝”、“会宝宝”的评价,内容分别有6项,如小班的“乐宝宝”有:乐运动、乐上学、乐问好、乐分享、乐午睡、乐进餐;中班的“能宝宝”有:能运动、能动手、能发现、能交往、能整理、能表达;大班的“会宝宝”有:会运动、会学习、会下棋、会合作、会管理、会创新。项目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项目的评价标准会不同,体现小、中、大的层次性。方案先教师制订,再交行政班子审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又反馈到各个班级实施。
三、追寻体验,缕缕花香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课程;家长参与
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班级幼儿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更加理解支持我们教师的工作,我们班级在这个学期开展了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助教,就是家长进课堂,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协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我们的共识:坚持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完善班级课程结构
以往传统的家园共育,虽然与家长有了联接,但是,在这些过程中的主导者仍旧是班级教师,而家长助教这种新型的家园共育模式为家长们提供了直接参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契机,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导课程,将实际生活融入课程,丰富了幼儿的眼界和班级课程结构。
瑞吉欧课程将家长参与视为“家长与教师、孩子创造的深度、信任、互惠联盟”的共建关系。美国的开端计划研究也证明,孩子的学业成就与其父母对教育的参与程度有关。在实践中,这些好处显而易见,因此,我认为,坚持并提高家长助教活动的积极性,会帮助我们开发更多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
二、家长助教过程中构建课程的重重阻碍
在家长助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带来的课程新颖,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家长缺乏教学经验,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自信
在回访中,家长C这样描述当助教时的心情:“我以前只上到小学,在教他们折纸的时候,一遍教完,他们还有很多人不会,跑上来问我,太多人了,我怀疑我不会教,教太差了,才导致那么多孩子不会。”这类家长缺乏一些教育方法和策略,同时文化水平较低,上课时表述不够清楚,幼儿无法完全领会他们的意思,同时,他们也会产生很不自信的心理,这些都降低了再次参与家长助教活动的热情。
(二)家长助教课前与班级教师交流较少,准备不充分
家长们在上课前,很少主动与班级教师交流,致使一些家长课前准备很不充分。访谈中,当被问及对这节课的感想时,家长A说:“小朋友们居然不会绑蝴蝶结,所以后来绑的时候,我就手忙脚乱了。”家长D说:“应该先和你们说一下,我要用PPT的。”他们觉得上课应该比较随意,没有意识到课前是需要准备经验和材料的。这样的状况出现,一方面说明他们对幼儿园课程要求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参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部分家长家园共育意识不足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教师就应该被消费,所有的保育和教育都应该由教师负责。平时很少和教师交流,只关心幼儿的吃饭、睡觉以及学到的知识量,但是缺少对幼儿心理上的关怀,亲子活动常常不参加,缺少家园共育意识。
三、家长助教参与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
在家长助教过程中,他们是幼儿信息的提供者,是活动的督促者,是课程材料的提供者,同时还是幼儿园活动的参与者。当家长助教活动暴露出问题时,我们要积极思考相应的改进策略,让家长助教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家长助教进行方法指导
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参与,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双方的平等互动,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班级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助教们分享一些教育方法、教育经验,这也是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本着互相学习的态度与家长探讨适宜的教学
方法和经验,然后从家长的角度提供适宜于他们这节课的方法性建议,让他们有信心和能力参与课程开发,一起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二)教师要加强其他方面的家园合作,促进家长助教活动顺利开展
家长助教活动可以看成是更加深入的家园合作,但是在助教活动前,一些家长没有与班级教师提前联系的意识,导致许多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才暴露出来。比如,在纸工课“国旗飘飘”中,家长在教小朋友们画好国旗后,没有准备小棍子当旗杆,致使最后一个环节“国旗飘起来”没有顺利展开。这位家长在上课前没有先与教师沟通,所以,出现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在访谈中,问到这位家长为什么不提前与教师沟通时,他这样说道:“一个是这段时间工作比较忙,还有一个是怕提前说了后,老师会教案,重新来过。”从家长的反馈可以看出,家长们是在百忙之中准备课的,也对教师是否认同自己的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在助教没有上课之前,我们教师可以多利用其他的家园合作途径与家长们交流,打消他们的顾虑,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主动和班级教师交流开展课程的方法。
(三)让家长从内在认同家长助教的积极效应
香港研究者在对一些国家访谈后发现,在家长参与的幼儿园课程中,如果家长不能敏锐发现自己孩子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互动分享的感受或体验,那么家长成为一个积极的课程参与者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家长助教的活动教案中,应该至少有一个环节是鼓励孩子互动分享的,这种互动和分享最好是双重的,助教与幼儿积极良好互动,幼儿与幼儿间也进行一些互动,这样不仅整个活动会生动起来,而且家长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活动给幼儿们带来了欢乐和成长,这样就容易从内心提高家长们对助教活动的认可度,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到开发课程的队
伍中。
正确引导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可以让幼儿更加充分地汲取社会资源、更加全面了解社会文化;同时把教育的权利赋予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但是,家长助教活动的开展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家长来说,要多与教师交流学习,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准备及反思工作。对于班级教师而言,应该多理解包容家长,并且给他们提供情感和方法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助教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同时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形成教育幼儿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刘彤.解读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执行标准[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2]虞永平.幼儿园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3]肖春梅,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导刊,2013(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