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6: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蒙药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方法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
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二、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蒙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本专业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从事药物及其制剂的设计、制备和分析检验、新药开发及药品注册、合理用药、药品营销等工作的实用型药学人才。精选课程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重点部分,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丰富、理论复杂而深刻、实验性较强、与不同专业和多门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必须把教材的选择和教材建设做好。有机化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有机化学授课内容。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征性地引入蒙药的有机结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等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系统总结,将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蒙医药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与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准备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准备每一堂课时,教师都必须为保证所授知识的准确性而翻阅足够多的参考类书籍,并在讲课当中以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并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教材,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学科的专业,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选材上需要注重专业特色,选用与之适应的教材内容和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掌握要领。另外,尽可能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时代性。
二、教学方法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三、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关键词】:启蒙教学, 国学, 创新,课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都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之相比,我们的文化领域却日渐受到西方暗潮的腐蚀,正在逐步的丧失我们文化的独立性,我想这必须是一个民族应该警觉的问题,因为我们民族最为根本的东西就凝聚在这种民族共同心理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之中,这种软实力也同时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
最近,我们可能从各方面的信息中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学大师”,“XX大师”的光环和头衔,我想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到了一个繁盛时期,相反,我觉得这正好说明我们的传统正在面临着一个衰落的时期。正是因为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冷漠,让我们都丧失了基本的文化判断力,认为只要是读过几本国学典籍的人,有点拙论的就是某某大师了,产生了一种盲目的推崇之风。殊不知,在古代,汉代和清代这两个被认为是经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却也没有人提出过什么大师之说,有点也只是那一本本足够可以压断我们现在学人脊梁的骇世之作。因此,我希望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现实境况,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传统延续这一重大问题。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自己也可以把这种现实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之言。这些人往远有郑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细数每个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有这方面的基础,我们就根本别想在将来有什么大师级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而已。
但是,毕竟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
另外,这一阶段的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一点到具体落实上就应该体现为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欢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乃至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5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相反,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时间仍然是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用课外的一些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相反,我们首先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是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学到的东西,例如团结,勇敢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这要求我们应该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蒙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学,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蒙医药作为民族特色医药,它还没有进行过现代医学的系统研究,所以其质量标准实际上还较为粗浅,药材的基础研究资料很少,有关每味药材成分的研究更是稀少,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大量的蒙医药科研人员就成为蒙药研发不可或缺的因素。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研究院院长那生桑就是蒙医药研发大军中的佼佼者。
在近30年的蒙医药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那生桑教授主编或参加高等统编教材4门,主编或参编专著近20部,承担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成果多项,发明专利4项。为此,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和“自治区科技标兵”称号。他始终致力于蒙医药学教学、科研工作,在蒙医药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为国家“321人才工程”对象,那生桑教授被选定为医药卫生“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参加工作以来,那生桑教授担任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降血脂蒙药的开发研究”,药典委员会下达的“草乌叶等四种蒙药材”药典标准研究起草,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亚甲二氧基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脂作用研究”等研究项目,以及“蒙药本草《识药学》整理研究”、“《内蒙古植物药志》的编著”等文献整理研究项目。其中,《识药学》(NK-99168)―蒙药本草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得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5年以来,那生桑主持了政府(资助260万)蒙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蒙药炮制规范化研究”。该课题第一批完成45种常用蒙药材炮制规范的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制订,研究品种现已通过药品检验所标准复核,首次制作了30余种蒙药炮制品实物标本。该项目完成之后,将为首版《蒙药材炮制规范》的出台奠定基础。那生桑教授在全国民族医药学会组织全国35个少数民族医药专家、用中文编撰出版的大型科技专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中担任副主编,为国家民族医药的发展和民族大团结又献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蒙医药;知识管理;数字资源
蒙医药学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和中医药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和中医药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药的取材上,多数来自于植物、动物,在指导理论、制作技术及配方上又有各自的特点。现今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成为蒙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讲,知识是抓住机遇、拓展事业的最重要的资本;对企业而言,知识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保障。网络信息的高度发展,呈现出信息海量、复杂多样性的局面。蒙医药学信息也迅速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入,出现了多种蒙医药文献数据库,也有许多蒙医药的单方、验方公布于互联网上。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广泛的重视。
1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
蒙医药学知识作为一个组织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蒙医药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累积,成为蒙医药学组织中智慧的循环。这种循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蒙医药知识管理系统来完成,进而使蒙医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得以不断地转化、综合、升华,使蒙医药学不断壮大和发展。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已发表、出版的蒙医药文献信息的管理,即通过记录、整理、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支蒙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信息的检索、分享、开发利用等,形成蒙医药学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升华。例如:我校近年建成的《蒙药文献全文数据库》,完成了我区蒙药文献的储存和管理,同时为全校师生、全社会提供蒙药文献信息服务。
3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中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对依附于人头脑中的蒙医药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迈氏定义是这样描述的,“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人技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综合的结果。个人经验的提升、转化,单方、验方的开发在蒙药领域已经有许多的成功案例,然而,还有许多蒙药的单方、验方,只存在于特定场景中,没有被开发出来。“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即对蒙医药隐性知识创造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也包括蒙药知识的专业论证、鉴别。隐性知识不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也包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隐蔽在一定空间,未被公知公用知识。许多蒙药单方、验方是按照蒙医药理论、技术、方法组方的,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疗效的,然而,个体单独实践难免狭隘片面,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论证,阐明其优劣成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显性知识体系。也有些蒙药知识由于语种限制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形成相对的隐性知识。这些蒙医药知识需要交流、验证、分析、整理、综合,形成新的思想、新见解,上升为显性知识。尽管任何新思想都是由某一独立的个人产生的,但其成果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协助有关,因此创新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蒙医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同样离不开群体合作的元素。
4 蒙医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关系
如果说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那么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都属于显性知识,却都来源于隐性知识,是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经验提炼、升华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其大脑中属于隐性知识,通过著书立说,出版了影响世界科学理论的巨著《相对论》,就形成为显性知识。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通过阅读《相对论》,受到启发,经过实践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本,被用于改造世界,建设世界。蒙医药知识存在于大脑中的属于隐性知识,单方、验方没有公开发表,没有经过科学程序论证也不能算作显性知识,只能算作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一个阶段性知识。有些蒙药的单方验方虽然经过一定范围的一定人群的实践检验,但是,对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的论证,在治疗应用中只有特定的医生,特定的环境,才能有效,也不能完全属于显性知识。没有公开的成方的单方验方,需要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科学技术的论证,把经验提升到学术研究的状态,才能算作把经验变成知识,把隐性知识升华为显性知识。
数据库的可视化系统,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工具具有鉴别、管理显性知识的功效,能够鉴别信息的质量,统计学术成果的数量。例如,文献出版形态的分类,文献内容的学科分类,对文献信息的质量就有鉴别功能。期刊论文的级别(核心与否)、会议论文的水平是否是国家级、文献的索及率、引用率、下载率等均可作为鉴别的指标。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隐性、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速度也急剧加快,离不开数字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蒙医药知识也只有加入到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才能实现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5 结语
蒙医药知识管理工程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蒙医药知识管理的前期收集整理,分类、组织和存储,可视化图谱的多层次揭示。也包括每个个人的实践探索和各种组织、单位的研究的知识,还包括政府的基金项目的投入导向,都属于这个系统工程的一部分。这些研究探索中有依据传统蒙医药理论进行的,也有依据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药学形成的,这就使蒙医药研究文献丰富多彩、同时也具有复杂性,需要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现行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对文献信息的整合、检索、获取已经很容易给出。蒙医药知识通过数据库、搜索引擎的整合、知识图谱化、聚类分析等手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揭示,大幅度的提高了蒙医药知识管理质量,为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从而更快地促进蒙医药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隐性知识 [DB] 百度百科 / 2013-11-1
[2] 朱祖平 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 科研管理 2000 (1)19-25
[3] 知识管理_百度百科 / 2013-11-6
[4] 朱祖平 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 科研管理 2000 (1)19-25
专题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为具备一定的带教经验,理论和教学水平较高的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教一线人员承担。要重视指导教师的培养,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实施及论文撰写等问题进行培训、经验交流和总结,并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进行跟踪、监督、评价,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2耐心引导收放有度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
毕业专题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在指导专题实习时要耐心引导,收放有度。在指导学生时应该从最初的选题、文献检索、方案的确定、实施过程中,要耐心的引导,勾画*通讯作者出课题的蓝图,让学生明白实习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敢于放手把课题交给实习生来做,在掌握实习进度前提下,重在启发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在选题、文献查询、实验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力,按实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和实践,鼓励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勇于奇思妙想,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剖析重要实验发现,总结试验中获取的经验,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的科研思考与操作能力。
3严格管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也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科研专题实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带教老师要带学生熟悉实验室的实验环境与仪器设备,向学生介绍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基本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等,同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 民族药; 药性; 标准化
Standardized investigation on medicinal nature of ethnomedicine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 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 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 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 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 quality)、“药味”(medicinal flavor)、“药势”(medicinal tendency)、 “药属”(medicinal tropism)、“药力”(medicinal degree)、“药能”(medicinal 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 骆和生 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 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4):1798
[9] 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 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 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 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 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 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 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乔延江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32] 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68
【关键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抗肿瘤
五环三萜是天然产物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大多以游离或苷类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依据苷元的不同,五环三萜皂苷可分为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烷型、木栓烷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大量的研究表明,含齐墩果烷型三萜母核的皂苷化合物大多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前景十分诱人。随着齐墩果烷型皂苷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药理学作用机制的阐明和新药研发已成为此类化合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抗肿瘤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由于肿瘤的多重耐药性日益严重,寻找高效低毒的天然抗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迄今为止,已发现并报道了大量的三萜皂苷具有防癌和抗癌活性。近些年的研究发现,3位羟基连有a-L-吡喃鼠李糖-(l2)-a-L-吡喃阿拉伯糖结构单元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包括齐墩果酸皂苷和常春藤皂苷,后者的苷元是23-羟基齐墩果酸)往往抗肿瘤活性较强,由此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如a-hederin(1),?-hederin(2),hederaeolehiside A(3),hederaeolehiside A1(4),以及皂苷5-7等[4-7]。近来研究较多的两个齐墩果酸皂普1和3,对人的几种肿瘤细胞均表现显著的细胞毒作用。
就体外活性而言,从中药五加科木属植物木(Aralia chinensis Linn)中发现的齐墩果酸皂苷7(8),对人类KB肿瘤细胞和Hela-S3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2ug/mL和0.02ug/mL[8]。西南银莲花(Anemone davidii Franch)中的三个三萜皂苷9-11对人癌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9]。从娑罗子中提取的皂苷钠盐,主要有效成分为escinA(12)、B(13)、C(14)和D(15)能明显抑制SMMC7721,HepG2,Hela,A549,HL-60,Hep-2,SGC-7901及BGC-823八种人癌细胞的生长,且抑制效应随浓度升高而增加,细胞死亡数也随之增加[10]。从珍珠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capilliposide B(16)和D(17)对卵巢癌肿瘤株A-2780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和0.2ug/ml[11,12]。Foenumoside A(18)、B(19)、C(20)和D(21)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13] 。陈书红等[14]从两头尖中分离得到2(22-23)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皂苷,通过MTT法,结果表明化合物22和23在极小剂量下对BGC823,K562,Collon-26,MCF-7,Hela,9L,PANC-1,SK,Bxpc-3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凤锷等报道[15],竹节香附中RIII(24)对艾氏腹水型肝癌有显著地抑制作用,30ug/mL时抑制率达到81%,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癌细胞的RNA转录模板。张嘉岷等[16]利用竹节香附中皂苷和单体皂苷进行体外细胞药效试验,采用SMMC-7721,Hela和L929细胞株,结果显示3种细胞的IC50数值大小顺序均为:混合物大于单体皂苷,随着碳链增长,活性降低,推测竹节香附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存在协同作用。
就体内而言,来自于植物Maesa lanceolata 叶子中的3位苷化齐墩果酸型皂苷25-30体内作用于绒毛膜癌时,可抑制肿瘤组织诱导的血管生成作用[17]。
图1 化合物1-17的化学结构式
图2 化合物18-30的化学结构式
此外,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化合物还具有抗HIV病毒、保肝、抗炎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随着五环三萜皂苷体内药动研究日趋活跃,了解药物体内代谢后结构的变化与疗效和毒性间的关系,发现并确定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掌握药物代谢规律,有利于设计更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以及新药结构和制剂的改良。
参考文献:
[1] 蒙药学家占巴拉道尔吉生平与著作及其版本考.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5(3):64.
[2] 松林.蒙药学现状中存在的突出实际问题分析.内蒙古药学院.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分卷[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36.
[4] Mimaki Y, Kuroda M, Asano T, Sashida,Y. Triterpene saponins and lignans from the roots of pulsatilla chinensis and their cv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HL-60 cells[J]. J Nat Prod, 1999, 62:1279-1283.
[5] Barthomeuf C,Debiton E,Mshvidadze V,Kemertelidze E, Balansard G. In vitro activity of hederacolehisid Al compared with other saponins from Hedera colchica against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arcinoma and melanoma cells[J]. Planta Med, 2002, 68: 672-675.
[6] Jung HJ, Lee CO, Lee KT, Choi J, Park HJ.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oleanane disaccharides isolated from Akebia quinata versus cytotoxicity against cancer cells and NO inhibition[J]. Biol Pharm Bull, 2004, 27: 744-747.
[7] Park HJ, Kwon SH, Lee JH, Lee KH, Miyamoto K, Lee KT. Kalopanaxsaponin A is a basic saponin structure for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hederagenin monodesmosides[J]. Planta Med , 2001, 67: 118-121.
[8] Xiao K, Yi YH, Wang ZZ, Tang HF, Li YQ.Lin HW.A cytotoxinc triterpene saponin from the bark of Aralia dasyphylla[J]. J Nat Prod , 1999, 62:1030-1032.
[9] 廖循,李伯刚,高小平,等.西南银莲花的活性三萜皂苷[J].中草药,2001,32(6):493-496.
[10] 周雪莹.七叶皂苷钠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 Tian J K,XU L Z,Zou Z M,et al.Three nove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Lysimachia capillipes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J].Chem Pharm Bull, 2006, 54(4):567-569.
[12] Tian J K, XU L Z, Zou Z M, et al. New antitumor triterpene saponin from Lysimachia capillipes[J].Chem Nat Comp, 2006, 42(3):328-331.
[13] Shen Y H, Weng Z Y,Zhao Q S, et al. Five new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effect on the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zing enzyme[J].Planta Med, 2005, 71(770-775)
[14] 陈书红,任凤芝,李丽红等. 两头尖中的2个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5] 吴凤锷,朱子清.中药竹节香附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学学报,1984, 42(7):126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