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6: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工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在很多方面都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特别成熟,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提出公允价值应用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实际应用 问题分析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相关市场也不是特别成熟,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
1、公允价值获取和使用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市场经济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很难取得公允价值,这是由我国的具体情况所决定的,因为我国国家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发达的交易市场寻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交易也不是特别活跃,特别是加上我国金融工具没有很高的市场化程度,在交易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就很难取得公允价值。毕竟公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一个政权分析人员曾经指出,公允价值准则可以使用的地方是比较多的,但是使用的前提是需要有相随客观公正的评估机构存在,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但是,这两点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公允价值在一些发达的市场上相对容易确认,我国怎样进行公允价值确认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特别是交易市场不是特别发达的时候,还有交易市场被认为分割开来的时候,金融产品的价格必然会扭曲,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可靠的计量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认为操作计量的事件发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难以判断信息质量的可靠程度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作为会计计量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确定性和客观性,两者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财务报告中,虽然公允价值能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但是信息质量上却不能得到保证。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人员和使用人员来说,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些信息包括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等,根本不能保障信息的质量。加入财务报表除了使用人员之外没有其他的监督者存在,这样就编制人员很大的可控之际,编制人员在编制过程中是不是利用这个机会制造出一些虚假信息片区投资不得而知,这就使报表使用人员根本没有办法依靠这些信息来评判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不容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计量数据,也难以取得相关资料,计量过程就存在较大的主管随意性。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还不是特别高,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加上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低等情况,这些都是公允价值在推广中受到了影响。
3、公允价值计量容易导致价格波动
公允价值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出现变动的,这一点是跟历史成本法相比得出的结论,虽然公允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资产在这个时期的价值是多少,但是如果这个资产的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话,就会导致财务状况发生变化。这些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也许不一定能提供与之相关的信息,设置还会对财务报表的使用人员产生误导行为。尤其是对那些上市企业来说,假如市场上产品原料或者商品产生一点变化就引发股票价格的波动,会让投资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非常不稳定的。
4、关联方交易的普遍存在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产生了影响
在我国,上市企业跟一些大的股东之间的交易是相当平常的,特别是一些上市企业与母公司以及相关联公司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债务重组等交易中,经常发生交易价格变动的状况。一些上市企业可能会利用一些关联教育来虚报企业利润点。除此之外,市场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而公允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来确认的,这就导致了一些会计要素可能寻找到类似的交易价格,那些寻找未果的只能依靠估计,很难把握市场环境的预知性。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我国实际运用中面临多方面的问题,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1)树立公允价值的应用理念,找出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难题,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适合我国的公允价值理论。(2)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逐渐理清投资人员与经营人员的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断明细企业产权,使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起来。(3)不断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完善相关市场环境,利用专业机构的评估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健全产权交易市场。(4)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这些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培训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些都是公允价值全面实现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工程项目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107-01
1 前言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继实行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制度之后,又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并逐步开展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实施了建设行业注册准入制度,大大提升了建设行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水平。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不同的参建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就是施工管理,其核心是“三管三控一协调”。具体来说,三管就是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三控就是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一协调就是指全面地组织协调、沟通各方关系,协调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
2 以人为本,做好三项管理
春秋中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强调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管仲《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项目经理由于缺少对组织中人的行政处分权,要想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人本管理思想,也有等级服从之约。人本管理就是要发扬民主,在参建各方主体之间树立只有分工不同,没等级之别的观念。
合同管理贯穿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或终止等活动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的参建主体是由合同维系在一起的,项目组织是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组织,项目组织的运作是建立在授权的基础上的,高效管理也是要求充分授权的,项目组织是由不同部门、单位、组织的人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对项目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合同既体现了人的意愿,又服务于人的需要,人处于合同的最核心位置。所以,项目合同管理要想成功,必须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是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动态控制展开的,而安全则是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控制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在人与自然、与作为自然现象的天的关系上,体现为强调人与天地同尊,而人处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我的发展为核心,控制好环境风险,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与人身安全,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工程项目的共同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现代化的管理活动,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以及对大量信息的管理,并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以人为本意味着项目组织内部各参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项目组织内部,项目参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级别、规模、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是由其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项目参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平等透明的,在项目组织内部由于信息流通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对于参加各方来说,很少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拥有特殊信息而形成的权威,使得参加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和沟通,项目参加各方地位的平等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项目组织良好的运转。
图1
图2
图3
3 易变不息,抓好三大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包括: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控制,这三大控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计划制定,过程控制,对诸因素进行检测、核验,对差异提出调整、纠正措施的监督管理过程。这就是我们一直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推广应用的动态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定量的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的报告,系统地指导施工管理工作,这对于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易经》早就指出“道无常居,易变不息”,说的就是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随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易变不息,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控制目标也就随时会出现偏差,我们的调控工作当然也要随之跟进,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以使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与工程项目管理所强调的动态控制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4 和而不同,搞好各方协调
沟通协调也是项目经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参建各方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具体利益追求。儒家赞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他对人和的重视。人和作为企业伦理规范,积极倡导建立和谐的企业内外部运行环境,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也一样,在项目内培养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造就项目内部的和谐团队精神。在项目外部关注和气生财,良性竞争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与政府,与项目所在社区公众建立和谐关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关注环保,关注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儒家文化讲究人和的管理思想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我公司承建的广州市东漖城中村改造首期复建房(东和花园)B区工程为例,该项目建筑面积达8.6万m2,属于大型项目,该工程基坑实际开挖深度为7.8m,采用桩锚综合支护技术,专家原论证确定的施工方案里是每个支撑角设置两层支撑梁,二层撑梁距离坑底的净空仅3.5m,这样一来,梁下机械作业空间严重不足,以致土方开挖以及工程桩钢筋笼安装都将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第一层土方开挖后探明的现场土质情况,提出了把第二层支撑梁改为预应力锚索的施工方案,这样的修改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合符常规的,所以协调难度是很大,但由于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就建立了良的好合作关系,所以我们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是十分顺畅的,经过努力,我们很快争取到了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持,重新组织了专家论证,修改通过了这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保障了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出现很晚,至今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曾经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辉煌文化,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一中一西,一古一今,一个讲抽象的文化,一个讲具体的管理,看似很不搭界,实际上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工作中,到处都存留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早已不自觉地渗透进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我们在进行项目决策、选择项目时,经常会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在计划管理时,会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都是典型的儒家学说。当然,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现代管理思想是有一定消极作用的,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尚权威、喜欢集权等等,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冲突,并把积极有用的部分发掘出来,融会贯通,把有利于工程项目实施的行为习惯,转化为有效的管理活动。
【关键词】速冻食品、加工储运、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50-02
一、现状与原因
分析速冻食品行业频频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是监管疏漏,“散装水饺”事件呈现国家及企业对生产销售速冻食品的治理和监管没有做到法制化,制度化,监管有漏洞。出现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标准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企业执行不力,生产企业对各种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不能严格执行。三是恶性竞争导致的产品同质化高,尤其是速冻调制食品,从南到北除口味依生活习惯略有调整外,产品结构大致相同。初、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花色品种不多;缺少品牌企业与一批行业骨干群。四是降价降质、恶性竞争,失信于民,形成速冻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五是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一些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淡薄,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管理手段不科学,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不严;原材料进厂检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能够很好落实,检验室缺少器材并未严格执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六是利益驱动逃避责任,有些企业为增加销售额,拼命压低价格,降低成本,甚至牺牲品质,背弃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的原则,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葬送了企业的品牌。过度压缩商品的利润空间,企业也就无力投入新品开发,使产品单一、老化,致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也给社会带来沉痛的代价,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劣质产品使速冻食品失信于民。
二、速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其一、原辅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原辅材料的质量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要素,只有好的原料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原辅材料验收方面不规范,原辅料缺少相应的验收规则。加工企业片面追求高利润,降低原辅材料质量要求。对合格原料未及时加工处理,或未妥善贮藏,致使合格原材料变质。
其二、采用缓冻代替速冻或者加工处理过程中的技术参数控制不当,导致速冻食品变色、变味,造成营养成分过多损失;
加工设备陈旧或者根本没有速冻设备,不具备速冻条件,以缓冻代替速冻。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当,缺失应有的过程管理和监控。生产技术条件不过关,未能有效控制好相应产品的技术参数。
其三、微生物指标超标:来源于原辅料、设备、空气、工作人员及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企业疏于卫生管理,特别是微生物管理不规范。在速冻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各工序的卫生管理。
其四、食品添加剂超标:个别企业为了改进产品外观,提高产品的冻结效果,一味片面追求产品的口感、色泽,不加控制地使用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不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或超量使用添加剂。
其五、冷藏链不符合要求:产品中间运输及贮藏不能完全保证速冻食品所需控制的温度、湿度范围,出现结霜及干耗现象,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
其六、速冻食品包装及标签不符合要求:
速冻食品的包装不符合相应国家卫生标准(如GB4803等)。
标签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GB7718)。为节约成本,所采购的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忽视产品的包装,包装材料密封性差,不坚固,易破裂。
三、纠正和预防办法
一是抓好采购质量控制:
速冻食品所用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生产速冻食品所使用的畜禽肉等主要原料应经兽医卫生检验检疫,并有合格证明。猪肉必须按照《生猪屠宰条例》规定选用政府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进口原料必须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合格证明材料。不得使用非经屠宰死亡的畜禽肉及非食用性原料。如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
企业应该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按规定进行验收或检验。
二是抓好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冷却工序的控制:将热处理后的产品迅速冷却以达到可以进行速冻的要求的过程。此工序是保证速冻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冷却,降低物料的温度,同时吹干其表面的水珠,才能进行速冻,否则会使表面和中心的冻硬程度不同,缩短产品的保质期,或使产品之间发生粘接。冷却的方法有冷水浸泡、冲淋、喷雾冷却、冰水或碎冰冷却、空气冷却、冷风冷却等。
2、速冻工序的控制:这个过程要求低温、短时、快速,使物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大的冰晶生成带。掌握控制点为:冻结速度大于5cm/h~20cm/h;食品通过最大冰晶区所需时间3min~20min;形成冰晶的直径小于100μm。只有产品中所形成的冰晶体越小、数量越多,产品解冻后才能保持原有物料的色、香、味、形和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物料,应采用不同的速冻方式。
3、包装工序的控制:包装是贮藏速冻食品的必要手段,既可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又可以防止速冻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因冰晶升华而发生干耗。要求在环境温度能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快速包装,以免速冻产品发生解冻而变形。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并且坚固、无破裂、密封性好、透气率低,并经过预冷和杀菌处理后进人包装间。这个过程要注意防止包装和包装物造成的二次污染。
4、入库冻藏工序的控制:冻藏库的内部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相对湿度在95%~98%以上。冻藏间的温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波动过大易促使速冻食品中的冰晶体长大,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导致食品变色、变味、营养损失;同时还会导致产品表面出现冰霜,甚至整包产品出现冰渣、裂纹,影响外观和质量。
三是抓好储运过程的质量控制:
1、贮存过程的控制要求:原料仓库应远离水源,务必干燥,做到能防鼠,防虫。成品贮存要求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冷藏库,冷藏库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或更低(视产品而定).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以内,不得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或其他杂物混存。冷藏库的室内温度要定时核查、记录。最好采用自记温度仪。冷藏库的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以使库内得到均匀的温度为宜。冷藏库内产品的堆码不应阻碍空气循环。产品与冷藏库墙、顶棚和地面的间隔不小于10cm。冷藏库内贮存的产品应实行先进先出制。
2、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运输产品的厢体必须保持18~C或更低的温度。厢体在装载前必须预冷到-10℃或更低的温度。产品装卸或进出冷藏库时要迅速。产品运送到销售点时,最高温度不得高于-12℃。采用冷藏车运输时,应设有车厢外面能直接观察的温度记录仪,可经常检查厢内温度。
【关键词】低碳物流 农产品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物流业作为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产品物流作为物流业的分支,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农产品物流的变革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举措,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农产品低碳物流将势在必行,农产品低碳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物流企业即是能源消耗大户,又是碳排放大户。从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以及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石油、电力等能源的消耗。同时,在农产品的流通、加工过程中,农产品的运输、贮存、仓储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在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包装、销售都要造成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污染生态环境。
农产品低碳物流的运输方式采取低耗高效的组合方式,整体优化资源,合理安排运输,减少社会总用车量,进而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的能耗与排放,缩短流通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成本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效益;农产品低碳物流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能环节,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与品质,绿色、安全、无污染。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污染,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与企业形象;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多为粗放式经营,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物流成本与低效率的运作模式同时存在致使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造成能耗增加与能源的浪费,极不适应目前全球及国家推行的・低碳经济运行模式。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农产品低碳物流,切实做到节能减排,需要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宏观方面
(1)健全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针对农产品物流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确定科学、合理的奖罚措施,引导、约束物流企业的行为,为发展农产品低碳物流提供切实可循的法律依据;规范农产品物流行业的行业的标准于职业道德要求,逐步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建立严格,科学的农产品物流准则。
(2)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短期内大力发展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提高利用率,研发有效减排的低碳和固碳技术;注重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应用于农产品流通运输过程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2.微观方面
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抓起,解决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机废气排放多等普遍问题;加强乡村农产品加工厂的污染治理,改善禽兽粪便等畜牧产业废弃物处理难的问题;在种植与初加工方面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推进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品牌与规划效益,发展节能,低碳农业,把节能减排作为我国农产品发展的新消费点。
改进原有的仓储设施,建设新型农产品仓储设备。不仅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新鲜度,而且要坚持低能耗、低排放的原则。
农产品配送方式,采取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的各自优势,有机结合,减少不合理配送。
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减少空驶、空载、空返等物资浪费问题,总体调度,科学调控,优化农产品物流环节的低碳效率;推进“农超对接“的发,缩短流通环节,实现“无缝连接”;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发展,规避信息不及时、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与损失,积极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节约能源与流通成本。
低碳经营以高效、低碳排放为显著标志,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发展生态文明的创新之举,农产品低碳物流是物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变革之路,应当根据实际国情,针对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多等问题,分阶段有重点的稳步实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馨.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J]。中国商贸,2010(12):101-102.
论文摘要: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吸引客户、保留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能力并求得发展的关键。通过浅析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动因,使得营销实践者了解更多的该理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提升对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客户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得以实现。新经济的挑战包括经济环境的自由化,打破了国家的垄断、行业的垄断及对资源的垄断,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客户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企业如何保持竞争能力并求得发展,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如何吸引客户、保留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尤其对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切都随手可及的信息社会,客户可以极方便地获取信息,并且更多地参与到商业过程中。这也表明,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向的时代,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将客户意见反馈到产品、服务设计中,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深入化的服务,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1998年罗伯特·韦兰和保罗·科尔在《走进客户的心》中首次提出“客户关系价值”的概念,认为客户关系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开发客户关系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客户关系改善对企业价值的增加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彭爽,2005)。
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产生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高宇飞,2007)。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动因
(一)从企业外部竞争的角度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都已经能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使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具竞争力。
(二)从企业内部的角度
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维持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我们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20世纪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他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他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今天运行良好的企业实际上也面临着这样的战略决策,现在的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等,他们自然会对不提供网上订购的商家不屑一顾。所以说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投资信息系统常常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高宇飞,2007)。
2.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有助于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CRM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外,虽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平台需要巨大的花费。但是从长远看,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
(三)从消费者角度
1.消费者力量增强,培养消费者忠诚的需要。随着消费者的财富和知识的增长,特别是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不仅使消费者有更强的购买力,还使消费者对各类产品和企业的信息有更多了解,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所以如何建立消费者对企业忠诚成为企业的成败关键。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实施不仅有助于客户互动,即注重销售信息的反馈和投诉,企业与客户进行不断地互动,不断地分析提炼信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还有还有助于客户化,就是提倡个性化服务,从客户的需求、客户的喜怒哀乐、客户的一举一动入手,分析客户愿意掏钱买货的价值点,更好、更准确、更及时的满足客户需求,使顾客更愿意购买企业产品,从而建立品牌偏好,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2.维系大客户的需要。营销研究表明企业的产生80%效益的是由企业20%的大客户产生的,所以营销大户作为应该是服务重点。而这些大客户对企业保证条款、电子数据交换、优先发运、预先的信息沟通、顾客定制化的产品及有效的保养、维修和升级服务等都要求会比一般的普通顾客要求更高,只有客户关系管理高效的数据收集,整合系统能在今天这个需求个性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使企业能为这些大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更全面的服务,使这些客户愿意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企业长久的利润来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集体协商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关系市场化的特征已基本形成。特别是在以民营企业、港澳台及外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随着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企业逐渐取代国有企业成为劳动关系最不稳定的部门。如何解决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冲突,选择正确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成为影响到建立和谐的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一、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导致民营企业大量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地对待,劳资冲突成为民营企业内部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
1.劳动报酬过低,工资拖欠严重
我国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一直偏低。在民营企业集中的制造业,职工工资水平更是长期被严重压低。许多民营企业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员工的劳动报酬,一些企业甚至变相将工人工资压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之下。即便如此低的工资收入,广大农民工也难以得到保障,工资拖欠问题非常突出。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目前全国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如此低下的收入连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成为激发劳资冲突的主要原因。
2.劳动契约化程度低,劳动者权益缺乏保障
劳动契约化程度是与企业组织程度高度相关的。不少民营企业由于本身组织程度低,因此在与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关系上,呈现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很不规范的情况。据2004年、2005年对全国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50%左右,建筑业餐饮服务业仅为40%左右。
3.劳动条件差,强度大
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条件恶劣,工伤事故、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民营企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都高于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每天工作12小时~14小时者占45%,没有休息日者占47%。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农民工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劳动导致猝死的报道,也反映出农民工恶劣的工作条件。
4.职业培训少,社会保障缺乏
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脏、累、苦、差的职业,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和晋升的机会。据统计,农民工群体中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76.4%。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状况,农民工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及女职工生育保障的参保率分别为33.7%、10.3%、21.6%和5.5%,基本处于无保障的状况。
二、影响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因素分析
1.劳资力量对比失衡,劳动者缺乏谈判力量
劳资双方关系主体双方是两个独立的利益群体,有各自明确的利益要求。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双方凭借各自的地位和实力通过谈判的手段决定利益分配。在这一看似平等的过程中,面对单一的劳动者,企业居于强势地位,形成的是不平等的个别劳动关系。加之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就业压力大,劳动者在与企业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常常被迫接受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带有剥削性质的工资。
2.制度保障缺乏,劳动者权益受损
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下,绝大多数农民工难以取得城市户籍,无法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地方政府很难避免维护当地人利益、漠视甚至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偏好。这种深层次的制度因素首先导致在企业层面难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其次,地方政府很难从根本上关心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对劳动违法现象打击不力。第三,尽管中央政策相对完善,但地方政府贯彻落实的效果则大打折扣。由于制度保障的缺乏,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抑制,这是导致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根本性原因。
3.工会作用弱化,集体谈判难以实行
在民营企业中,工会的组建率较低。工会要想真正起到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就必须成为与资方对等的、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主体。不少民营企业因此视工会为损害资方利益的代表,不愿组建工会和支持工会活动。即使组建了工会,也容易成为企业的附庸或者员工的福利机构。工会力量缺乏独立性,起不到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劳动者也缺乏对工会作用的正确认识,一方面缺少维权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太强,很少被吸收到工会中来。一旦发生劳资冲突,很难通过工会集体出面与资方谈判,通常由劳动者采取个人行动或者自发的集体行动,非常容易演变为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劳资过激冲突。
4.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
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并不乐观。在政策待遇上,民营企业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在竞争实力上,民营企业资本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要素禀赋差,难以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抗衡。所以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更体现为相对的弱资本与绝对的弱劳动的矛盾。企业为了生存,只好把成本和损失转嫁到比他们更弱的劳动者身上。因此,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解决民营企业劳资冲突的一个重要环节。三、建立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集体协商制度
在民营企业,工会的建立缺乏制度保证,难以起到与资方平等谈判的作用。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缺乏依法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人口和劳动力严重过剩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劳动者不具备与资方平等议价的能力与条件。因此在选择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时,必须关注在中国的适应性问题,广泛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壮大工会力量。
2.制定相关法律,提高立法层次
制定完整的法律框架,为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提供合法的空间。作为市场化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专门的集体合同法律或法规以及罢工法等支持保障工会平等参与集体协商的法规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为了维护工会和企业双方平等协商谈判的原则,需要对涉及双方利益的法规和涉及集体协商问题的法规进行清查,补充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立法层次。
3.运用三方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协调监管和支持保障功能
政府以公正人的身份介入劳资关系,三方均保持独立身份,以平等的方式协商确定有关劳工标准和劳动政策。劳动行政部门还要起到监管和支持保障的作用,对于集体协商的程序合规性、集体合同的认证和管理、劳动争议的仲裁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监管和服务。进行相关的宣传培训,让更多人了解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培训提高劳资双方相关人员参与集体协商的技能,提高谈判效率。
4.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工会组织
重视农民工权益的保障,积极扶持民营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强化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功能,通过文化教育、法律知识培训等渠道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他们团结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5.把握谈判尺度,在双赢基础上共谋发展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并不仅是单方面强调劳动者权益,而是在处理劳动关系双方利益中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从长远来看,对劳资双方都是有益的。劳动者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后,可以减少纠纷和怠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在当前劳资双方力量不平衡的前提下,职工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时,应该把握好协商分寸,从双赢角度去谈判,更有利于得到资方的配合,就能更顺利地进行平等的集体谈判,保证集体合同的维权效果。
6.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覆盖程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行集体协商制度的基础,它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在维护公民的包括集体协商权等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生活支持,劳动者在与雇主进行谈判协商时,才可能真正做到地位对等、平等互利。加强对企业参保的监管力度,对于拒不执行国家社保政策的,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使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做到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平新乔:民营企业中的劳工关系[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5001
[2]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3]沈琴琴:和谐劳动关系与民营企业发展[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4]陈伯庚:论构建民营经济的新型劳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5]中国工运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个重大问题[J].工运研究,2007,(3)
[6]邵慧萍:工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7]姚惊波:非公企业中劳资冲突问题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文化因素;和谐劳动关系;作用
Abstract: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at the discussion, scholars generally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Seems to think, but to deal with the existing adversarial labor relations. Actually otherwise, fully mining enterprise cultural factors will become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of another important way. Function displays in: support staff cohesion between formation; The convergence of values between makes people; Realize the generation of identity between staff.
Keywords: cultural factors;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rol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西方学者在探讨企业非配置性低效率时,因无法获知其中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故而提出了“X—非效率”的概念。然而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X—非效率实则归因于对抗性的劳动关系使然。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其内在的资本主义特质也导致了对抗性劳动关系的存在。为此,如何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便成为包括笔者在内诸多人士的关注焦点。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学者们普遍聚焦于薪酬体系的设计。似乎认为,惟有这样才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对抗性劳动关系。但笔者认为,上述设计是建立在员工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而作为社会人形态的员工其实还存在着感情的需要。从而,充分挖掘企业文化因素便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又一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都处于初始阶段,歧见迭出,从理论到实践都远未达成共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解
之所以强调对和谐劳动关系进行理解,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关系更多指向“一团和气”,而这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关系。为此,以下将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展开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解。
(一)对劳资之间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解
企业作为具有科层结构的组织形态,必然存在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同时,这二者身份又是相互转换的。在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制度规定下,和谐劳动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拥有较好的上行、下行机制。所谓上行是指下级向上级进行信息沟通,当然下行则是上级向下级实施信息沟通。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前者主要以工作汇报为代表,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命令的来实现。不难理解,建立良好的上下级沟通机制不仅能增强下级的执行力,还能使得上级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务实。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2.拥有合理的授权机制。在处于金字塔状的企业组织形态下,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将有助于增进下级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产生不但形成于下级在自我价值实现上的满足,更是上级对自身信任的一种主观意识驱动。由此,这也构成了和谐劳动关系的组成要素。
(二)对员工之间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解
这里所提到的员工之间的和谐劳动关系,实则体现为企业员工横向间形成的一种劳动关系。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岗位素养要求很高,这本身也是对现代企业生产模式的一种适应。然而,在缺少信任机制的情况下,员工之间却难以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与劳资之间的情形还不同,员工间的对抗性往往表现的更加明显。从而在企业非正式组织推波助澜下,极易形成相对抗的两个派别,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正因为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对抗性更具有衡常性,进而也就构成了下文的主要考察对象。
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首先需要指出,文化因素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词语。19世纪中叶以来,“文化”一词成了学界和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引用词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对“文化”的定义已有200多种。要找到一个所有学科与角度统一的文化概念恐怕是天方夜谭,更不是笔者所能做到的事。为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将文化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依次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为了使得本文的讨论更加具体,这里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进行作用探究。
(一)支撑员工间凝聚力的形成
团队意识的形成、协作精神的养成,不仅依赖于员工自身的职业素质修养程度,还受到群体意识的推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若要形成相似、相近的个体心理素质,则需要人为建构起相同的愿景。个体通过对愿景的理解和认可后,便能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增强相互间的凝聚力。从这个方面来看,企业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之一便是,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二)促使员工间价值观的趋同
不可否认,个体价值观的形成直接与其社会实践相联系。从这个视角来看,员工之间不可能存在趋同的价值观。然而,在微观领域仍然存在着职业观的要件。所谓“职业观”可以界定为,是员工对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总的观念和看法。若是看法不一,则会出现工作效率的良莠不齐。为此,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在形成凝聚力的基础上又促使员工间的价值观趋同,便能让和谐劳动关系更加持久。
(三)实现员工间认同感的产生
解决团队意识形成和协作精神养成问题,还需要实现员工间的认同感。笔者认为,这或许与人的社会属性有关。在企业内部社会环境下仍然存在着类聚的形态,这就是管理学中所称作的“非正式组织”。在员工间缺乏认同感的情况下,员工之间必然存有相互排斥的心理感受。关于这一点,在集团化公司中普遍存在。为此,企业文化在构建适时引入区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便能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实现员工间的认同感。从而,达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以下,将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广东长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模式构建。
三、现阶段的构建模式思考
笔者所在的公司承担着大型土木工程的建设,从项目特征上可以看出团队生产模式成为了常态。这就意味着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性与否,将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为此,文化因素的引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要件
在野外作业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以及相互激励。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凝聚力、价值认可,以及员工间的认同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一线员工的文化程度和文化接受能力,可以将同事关系借助文化渲染上升为“兄弟姐妹”关系。通过这样的班组文化建设将拉近成员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实现和谐劳动关系进行铺垫。笔者所在“广东长大”对员工关心和支持,这也是企业文化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表现。如: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公司工会与行政部门会将员工家属接到施工现场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各个施工现场也会组织不同的节日庆典活动,丰富员工的娱乐生活,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二)合理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元素
公司的一线员工从区域上看来源广泛,为了增强他们在价值观上的趋同性和个体之间的认同感,则需要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习惯遵循的准则。如,和为贵、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成分,也是天南海北路桥人所认可的出世原则。因此,这样就能提升文化因素在其中的效果。为增强员工的集体感和归属感,公司积极帮助员工家属就业。在应聘者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通常会优先聘用本公司员工家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
(三)企业思想政治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
不可否认,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已被明显弱化,其根源不言自明。然而,从建立员工间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来看,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如:可以向企业新员工宣传公司的发展沿革;在公司荣誉室,可以将在企业发展时期,作出突出贡献员工的照片呈列出来。通过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能挖掘出青年员工的那种团队归属感来;从而,自然就能发挥出自身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重要的一环。路桥公司可以设立“党员小组示范岗”的形式,形成有形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既给其他员工作出了表率;也增进了员工之间的认可度。最终,有助于达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目标。
参考文献:
[1]深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管理[J].中国工运,2012(2).
[2]谭劲松.把握国企劳动关系特殊性构建国企和谐劳动关系[J].管理学刊,2012(1).
[3]丁志凯.对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4]隋书仪.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J].中国煤炭工业,
关键词: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70-02
一、引言
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利文化传播的载体,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成为传播水利文化的重要基础。自古以来就有各国人民勤劳治水、管水的记载与传说,我国的水利建设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水利文化形象作为水利风景区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视觉元素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水利旅游风景区对旅游形象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对自身文化形象缺少系统、科学的定位和设计。水利文化形象需要诸多历史文化和消费者需求或旅游感受来支撑和塑造,利用其自身独特地域性与多方面的融合,挖掘出丰富的视觉表现元素。
二、我国水利文化发展概况
水利文化是伴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日益衍生与传承的,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20世纪90 年代左右,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国家政策的支持,丰富的水利旅游资源,人们日益增加的收入和休闲时间以及人们休闲观念的改变都促使了水利旅游的大力发展。
水利文化是水文化的主体文化。它的内涵与外延比水利文化要宽泛。而水利文化是特指人类在水利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可以解释为与水利活动有关的文化。
“水利文化的定义应该沿用广义文化的概念,是指人类活动在除水害兴水利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如制度、技术和知识、思想与价值、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①
水利文化是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并具有广阔前景的重要文化。作为我国水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具体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水利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让水利风景区的的发展更有潜力与发展空间。使人们在旅游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底蕴,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甚至尊崇的情感。
把水利文化形象化作为水利风景区品牌形象塑造的关键与重点,挖掘进行文化形象设计的视觉元素是进行形象设计的前提。它以旅游地独特的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旅游地进行形象化的高度概括,使旅游形象消费者心目中扎根深化。许多旅游地和旅游城市都利用文化形象化定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发展。
三、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提取的必要性
(一)对水利风景区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塑造与设计的意义
水利文化形象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人们对水利景区的旅游印象和文化氛围的感受,是对当地水利景区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接受与领悟,在水利文化的视觉元素的挖掘与提取的过程中,对设计元素的多样化也是一个补充和归纳。不同的艺术形式也许会涉及到相同的视觉元素,对各种不同历史文化的题材与视觉元素的发现、提炼、塑造、利用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文化形象兼具文化传播与品牌塑造的双重意义。水利文化需要归纳演绎出自身的文化形象,将这种独具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品牌价值的视觉形象要素,以便进行更深入的水利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与研究。鉴于旅游地品牌形象的价值在旅游市场中的巨大作用,对当地的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形象也有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水利风景区的宣传建设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基础。
(二)对水利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
水利文化形象更是一种对水利文化古老精神的延续与传播。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自古以来水利问题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改水、用水、取其利,弊其害,创新管水治水方法,维护并传承水文化,水道德。这就需要加大各地水利景区水利文化的宣传力度,最直接的意义便是可以丰富水利文化内涵,做到很好的宣传与传播作用,发挥水利文化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功能,借助历史文化的力量达到醒今启今的作用。
四、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解析
视觉元素包括抽象与具象,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如何正确的利用有效元素进行更深一步的设计,还需要对视觉元素进行选择与区分。一些物质的形态、具象的元素可以直接使用,而对一些精神状态的,抽象的,隐形的元素可以加以概括和设计,转化为具象的形态元素,而后对这些具体的物态形象进行符号化与图形化,用于水利景区的形象标识之中。
对于视觉元素的提取,我们可以参照旅游地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相关方法来进行解析,所谓旅游形象的地域性,是一个旅游景区形象的本质以及核心属性,包含了一个景区最具有独特性的可视化元素,在实践过程中,旅游形象通常要体现特色,无论是旅游形象还是文化形象都必须能充分反映该旅游地的地域特征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那么,从地域独特性的构成要素来分类,可以从下列几点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视觉元素
自然地理特征是一个地域最容易与其他地区区分的物质形态。因地制宜,就要寻找并归纳当地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形态。独特的视觉元素,可以是当地水利景区或旅游地最明显特征或者熟为人知的特性,这些特质可以作为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大力的宣传和被人们熟知。甚至,在此之前,已经被人们作为当地的一个“代名词”,即提到这个“符号”或者“形象”,人们就会瞬间就会想到这个地区,这是具有高度辨析度的地域符号和视觉元素。
自然地理特征是一个水利景区最显而易见的标志性元素,包括特殊的土壤地貌,江河湖海,冰川、水文形态、特有的动植物、气候等。
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最大自然地理特征自然是气势磅礴独一无二的运河之水,其品牌标识运用了巧妙地将“运”“河”字结合在一起,用中国篆书的形式表现,流畅大气的笔触宛如气势恢宏的正在流动的运河,意境深厚(图1)。
(二)历史文化特征视觉元素
一个水利旅游景区的辐射和吸引力主要靠的就是其本身的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它是景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涵盖范围较广、内容较丰富的一类。历史文化资源中,可以利用的视觉元素包括: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古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园林庭院、古街城镇、石碑雕刻、社会风情等视觉元素。
另外宗教也是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由道德规范、信仰、宗教礼仪等要素组成,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宗教艺术等,例如宗教名山、道教名塔、石窟寺、摩崖造像、摩崖石刻等元素。例如具有佛教元素的敦煌莫高窟,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这些建筑都可以作为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资源视觉元素。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修建著称的完美、科学的水利工程,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的水利文化,例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饮水思源”石刻、二王庙、伏龙观等。
西兴安灵渠,同样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代水利景区,其中的水街是灵渠比较有代表性的景区与文化载体。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部分组成。另外在灵渠公园以及水街的各个区域景点,以雕塑,古建筑,石碑,姓氏文化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继呈现。陡门、秦堤、四贤祠、飞来石、三将军墓、等以及具有浓郁秦风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水街,都具有文化内涵丰富的水利文化视觉元素。
(三)民俗文化特征视觉元素
民俗文化是各地民族不可忽视的一项可利用文化元素,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来寻找水利文化形象视觉元素,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治水用水的水利文化,每一个民族传统图形或图案都具有其独特的寓意。其中包括:各地民族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图腾、剪纸雕塑纺织刺绣、以及一些非物质形态的传统节日及特定风俗、传统地方工艺、民族信仰、民间艺术、语言文字,水利精神、水利制度、治水人物,神话传说等等。
在上文中提到的都江堰,当地人民为了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以及为了感恩李冰修建都江堰而举行的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都江堰放水节,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文学等,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元素都组成了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利文化。
湖南的汨罗,因境内有汨水、罗水会合,其下游名汨罗江,汨罗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学家屈原投江殉节之地。当时,乡亲父老争相划船在汨罗江中,或以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亡灵,并藉此表达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这个习俗世代相传且演绎成汨罗江的龙舟竞渡,所以汨罗也称为是“中国龙舟名城”,汨罗的城市形象标识以江中赛龙舟这一风俗演绎为视觉图形,以龙舟作为主体,寓意承载着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图2)
(四)利用图形文字资源的视觉元素
很多旅游景区都会利用自身标志性文字或者旅游地的名称来对汉字或字母变形进而对自身形象进行设计,以简洁明了的视觉元素来表现旅游地区的整体形象,使文字的功能性与图形的写意相结合,同时也不失景区本身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如下图,杭州市的旅游标识,以中国篆体的“杭”字进行演变,既突出了杭州的城市名称,也指“京杭大运河”,而“杭”字古义也作“方舟”、“船”,,也有运河“航行”“起航”之语义,在字体上与图形相结合,整体图形又似一艘杨帆起航的船,独特完美的诠释了文化内涵。(图3)
五、结语
水利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文化形象的视觉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水平及经验的有限性,本文只是简单从水利文化的载体、背景、内容、形象概括、视觉元素等方面做了归纳和总结。在水利文化形象方面,借鉴旅游形象标志及城市标识的相关设计,归纳出一些寻找材料及运用素材的方法,希望能在水利文化对当地景区的旅游品牌以及视觉设计的运用中,创新并深化水利文化形象,使其更具形象价值与实用意义。
注释:
①李可可.关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J].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41-42.
参考文献:
[1]黄军.旅游地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13-15,2006.
[2]黄军.旅游品牌形象标志设计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3):235-23.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庄晓敏.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李可可.关于水利文化研究的思考[J].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41-42.
[6]毛春梅,陈苡慈,孙宗凤,张鹏程,朱丽向.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水利文化的关系[J].2011 年7 月,第29 卷第4 期: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