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5: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教辅组教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组合作 高中总复习 组织策略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高考总复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在现有的大班额环境下,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总复习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运用。但当我们审视这种复习方式时,发现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高中课堂复习教学之中,比如盲目实施,流于形式;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讨论中放任自由,教师缺乏指导和监督。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分组、提问、指导、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采用如下几种对策以提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复习方式的复习效率。
一、分组的策略
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小组的划分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小组学习的效果影响很大。不同的分组形式不仅会影响到讨论的效率,也会影响到讨论的最终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每一小组成员应是有调配的组合,照顾到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程度及学习成绩的差异,尽量让每一小组的成员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取长补短,有效协调。同时人数上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男女生人数也要搭配均衡。此外,小组成员要经常变化,使每个同学之间都有交流的机会,吸取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也可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维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问的策略
有提问才有讨论,而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复习效果与教师提出问题的特点和提问的时机密切相关。
1.问题的特点
问题的设计要一方面要有发散性,也就是说题目要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发散式提问,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开启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其思路,而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学生可以掌握一系列密切相关联的知识点,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或小或大的知识体系。但切忌把问题设计得过于发散,没有边际,因为耗时较多。另一方面小组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清晰、明确,也就是说教师应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职责、具体任务或要求,规定他们在课堂讨论时的活动,切忌模棱两可。
2.提问的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小组讨论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展开,一些重点内容,抽象内容的复习还是不适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当所学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时,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实现资源、思路共享。从学生的角度讲主要就是当学生产生疑惑,思考出现困难、意见出现分歧有主动探讨的意识时,要及时进行讨论。
三、指导的策略
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导演,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要对对讨论小组中的人和事直接进行的指导与监督。在这个阶段, 指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1.方法上的引导
小组讨论时,教师实施教学调控是关键,指导要适时、谨慎、必要、有效。小组讨论的问题呈现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自学,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适时的给学生提供一些讨论的方法和策略,使得讨论得以顺利进行;对一些疑难问题要适时进行点拨,提供思路;对讨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或是新的问题,要及时调控和应对。
2.要有检查
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到好的观点鼓励一下,偏离话题的提醒一下,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要通过启发诱导,使讨论得到深化,即由现象到本质,又由个别到一般,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必要时还可以适时插嘴,引导小组深入讨论。
3.控制好讨论时间
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定,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能充分的展开讨论,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和任务。,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赶时间而赶学生,随意打断学生或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四、评价的策略
1.全班交流,及时反馈。
结果是小组讨论效果的最终体现,教师的讲评是对讨论效果的最终定论。所以,对小组的讨论结果,即时给予肯定和纠正,有利于提高讨论效果。只讨论,不反馈,学生不清楚问题的答案,也不利于检查讨论情况,全班交流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以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讨论质量。
2.坚持赏识,解决实质。
教师讲评要做到公正公平,,要有条理、综合性,突出问题解决的实质,但要以鼓励为主。坚持赏识教育的原则,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讨论中的闪光点,从投入的程度、发言的次数、论的质量、是否达成共识、是否有新的见解等方面来评价。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讨论中的不足,以达到完善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另外还要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合作形式的评价和讨论成绩的评价结合起来,强调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全面化。
一、组织绩效与绩效管理
在管理学中,绩效一般被公认为是组织中个人或组织内的部门在特定时间内的可描述的工作行为和可测量的工作结果,以及组织结合个人或部门在过去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其改进完善相关工作方法、技能和态度,从而获得或预估该个人或部门在未来规定周期内所能取得的工作成效的总和。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各级管理者和组织成员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等工作所构成的一个持续循环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目前,最常用的绩效管理手段就是绩效评价。我们认为从组织绩效视角入手,将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工作中,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优化和改进绩效管理手段与方法,可以构建更为科学的高校志愿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志愿者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质量的创新途径。
二、组织绩效视角下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评价
从组织绩效视角来看,任何绩效管理都是导向提升各类绩效提升的,服务质量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志愿服务是否需要实施绩效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第一,志愿服务在覆盖对象上符合绩效概念的内涵。目前在高校领域,还很少存在纯个人化的志愿服务,因此一般来说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两个方面一个覆盖的是高校青年志愿者,一个覆盖的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这与绩效的概念是一致的,即包括组织和个体两个绩效管理对象。
第二,志愿服务本质上包括“绩”、“效”、“评”两个部分。开展志愿服务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社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设定具体的服务目标和对象,使志愿服务搞得扎实有效,不流于形式。志愿者的积极主动参与是志愿服务开展的基础条件。开展志愿服务要健全制度,坚持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服务越来越要求专业化和标准化,因此开展志愿服务要把握标准,加强能够弘扬志愿精神的导向性。
第三,志愿服务的步骤事实上与绩效管理工作常用步骤和流程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志愿服务一般有三个大步骤。一是制定志愿服务规划。内容包括:服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对象和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活动方式、方法以及活动的组织领导措施等。二是活动规划的实施。活动中经常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三是评比表彰(这一点在高校尤其突出),采取自下而上,民主评选,集中审议的方法,评选出各类志愿服务相关的奖项。而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作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分为四个环节,即: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前两个步骤与绩效管理过程的前两个过程是一致的,其第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
综上,可以看出,志愿服务管理与绩效管理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认为绩效管理的若干理念、方法可以借鉴应用到志愿服务、志愿者以及志愿者组织管理之中。
三、高校志愿服务绩效管理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众所周知,质量工程向来都是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中国在志愿服务发展上起步较晚,很多地方尚处于数量提升的阶段,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就显得任重道远。当前,高校在加强和改善高校志愿者组织工作方面已有所收获,扩大了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发挥了高校志愿者组织及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引领和模范作用,稳步提高了高校志愿者的素质,各个高校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工作机制,一些地方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这些进步离高校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期待还有不少的差距,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质量、覆盖范围、专业化程度、服务总量等方面还存在显著的不足。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要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照原有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改正或者制定新的措施,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顺利进行,力争使高校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向整个社会传达和弘扬志愿精神。
如果从绩效管理来看待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绩效管理工作中非常强调的一个问题,即绩效管理不仅强调工作结果,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更强调目标、辅导、评价和反馈。上述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概念的理解层面,显然对于真正形成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绩效管理理念、方法、技术引入志愿服务的各个步骤,做到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绩效评估体系之中,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才可以切实有效的实现,这个实现过程事实上也是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刘欣.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志愿者服务绩效管理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2] 曾媛,王婷.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建构论纲[J].改革与开放,2010(12).
[3] 蔡玉凤,唐恒书.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环保组织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3(5).
[4] 余震.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和职能绩效——杭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HZYVA)的实例分析[J].观察与思考,2001(12).
[5] 陈天祥,叶彩永.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绩效评估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6] 陈文胜,熊茂湘等.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体育志愿者组织绩效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22).
[7] 江汛清,郑瑞涛.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者服务团项目绩效评估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8] 赵晖.提高党员志愿者服务绩效[J].党政论坛,2012(6).
[9] 张春旺,严娅等.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探索——基于绩效管理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30).
一、更新教学理念
小组合作课堂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高中新课改理念有深刻的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强调高中化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自主能动的互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多边互动,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学生有疑必解,师生关系和谐发展;通过多边互动,学生与学生交流,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多边互动,小组间成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在一起合作学习,学习会变得更加愉快,并增进学生的友谊。愉快的学习,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合作学习课堂在一些地方如山东省、上海等地开展得轰轰烈烈,效果也很不错。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些教师并不太接受此教学方式,认为课堂脱离了教师的“主讲”学生是不会“主动合作学习”的。学生学不会,考试不过关,怎么向学校、家长交代?于是在新课改已基本全面展开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 仍然有部分教师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 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大受影响。而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改革,小组合作课堂也只是形式上的分组而无实质的合作探究。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这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师应具备的理念,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有效分组,进行合作学习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采取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方式,以全班教学为主。全班教学的优点主要是教学效率高,但它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全班教学在实际中往往搞“一刀切”,不个别对待,也不能因材施教,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小组合作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要达到此目的,有效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性格各不一样。从农村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孩子,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性格不太开朗,不爱交流,甚至有些非常自卑。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习成绩及学生的个性进行分组。一般4-6人为一组较为合适。分组时成绩不宜太悬殊,否则合作讨论时,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自卑,成绩好的学生又会因为无竞争性对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高。成绩相近的学生交流讨论的效果好,共同进步快。学习小组可以成绩的好、中、差或中、差结合或好、中结合。在小组分组中,每一组均应有相对活泼开朗、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这样分组增强了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中小组间的竞争性,更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自信心。通过交流,学生能在各方面形成互补,共同进步。
三、做好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也有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大解放”了,可以不备课,在课堂上随便拿几个问题或参考书的几道练习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最后小结即可完成课堂教学。殊不知这看似轻松课堂的背后教师要下苦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合作学习,实现能力的提升。而学案导学法正是针对小组合作课堂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法。
首先,教师要注意运用学案导学法让学生做好复习课的课前预习。教师要根据教纲、考纲,精心编好学案,并印发给学生,也可以让科代表将要预习的问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带着学案上的问题有意识地看书,记下自己对学习内容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合作探究更有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点拨。通过预习,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预习,学案的导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主体先行”。对于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以便使课上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索学案导学法提出的问题。农村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那么大胆,在合作探讨问题时,有时显得较沉闷、保守。这时教师的积极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因此在化学复习中,教师要设情激趣,问题要深入浅出,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实践证明通过以综合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复习效果最好。如在复习《盐类的水解》时,我对习题进行了如下精选。
方面让学生巩固所学,并能体验付出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可直接获得反馈信息,促进课后的教学;同时,堂上完成练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
最后,课堂上教师要具有慧眼。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分组讨论、课堂提问、堂上练习应统筹兼顾,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学习后进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给予他们发言和活动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及时肯定。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善用慧眼,充分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丰富的发展潜能,每一位学生总有值得表扬之处。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只有体验过由于获得成功而满怀喜悦的心情,才可能认真地考虑学习上再进一步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因此要多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可在课堂中适当创设成功体验。如在复习中,教师可充分运用高考题作为复习情境,适当加工,让学生真正体验高考并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使他们能积极迎接以后的学习,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具有慧眼,实施鼓励性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地主动学。
四、小组合作学习复习课堂手段多样化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小组合作 复习课
分组分层教学,它强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教师的教尽量适合学生的学”。复习课是初三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分层教学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薄弱地方进行复习提升,分组教学能加强同学间的协作,提高课堂效率。它的核心是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层次分明的小组合作模式的组织和管理
1.1 学生的分组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智力水平、求知欲、意志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复习成效。因此分组前的调查尤为重要。本人在教学中采用集体问卷调查、个别谈心、其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平时的表现及测试情况等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然后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A层是特优生。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常规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其求知的需要。B层为中上生,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C层是中下生,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或能力,但受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以致成绩不理想。D层是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对学习活动感到的困难或对学习不感兴趣。
分层完成后,按层次进行分组。每一层次内有1~3个小组,每个小组则由学生自由组合同一层的4~6同学,课堂上,同一小组的围在一起坐(如图1示)。另外,为了确保课堂纪律和课后的跟进,每小组内设有学和纪律组长各一名。学在组内成绩好且有责任心;纪律组长要有能管好纪律的能力。
1.2 学案的分层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地划分出基础、达标、理解和拓展四个层次。表1对这4个层次作简单介绍:
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好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仔细考虑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提问和板书等具体问题。
1.3 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高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经过长期实践,采用积分量化进行评价管理,按积分的多少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评价。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细则:
(1)C、D层上课认真,积极加1分/节/组,否则扣1~3分/人次;②课堂积极举手发言,并回答正确,视情况加1~3分;(3)D层能按时完成作业加1分/组/天;(4)作业认真受表扬加1分/次;(5)对于平时的测试,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求达到的成绩不同,能达到自己层次成绩的同学视超出分数情况加1~3分或扣1分。
计算积分时,每人有60分的起始分,小组没有起始分。评奖按小组为单位统计,组内则以个人为单位统计。评价周期及具体操作总结如表2所示:
1.4 激励制度
为提升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氛围,采取一些激励方法和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介绍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1)物质激励:通过积的办法对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进行物质奖励(指奖励学生学习用品等实质性的物品)。(2)精神激励:①当众表扬学生个人或小组,目的是渲染“一人进步一组光荣,一人落后一组受影响”的氛围;②通过校讯通平台,对要表扬的人和事发送至家长手机,让家长分享孩子的进步或成功的喜悦。③通过班宣传栏表扬优秀个人和小组。如:展示小组照片、优秀组员心得体会。
2 初三复习课中的操作模式
2.1 课前自主复习
初三复习课容量大、纵横联系广,学生遗忘内容多,学生课前根据老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在设计课前导学案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学案,使学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表3以“相似三角形判定复习课”为例进行分析:
2.2 课堂的分组学习
在学生主体分组分层、目标分层和课前预习分层之后,课堂教学中实施分组学习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的关键。实践证明,课堂实施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更高。学生能更高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巩固和提升,具体流程如下:
(1)统一讲授。课堂前5~10分钟集体讲授,目的是营造群体学习氛围以及为后续的分组学习作准备,集体讲授的内容为:①知识的梳理及纵横联系;②课前自主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2)分组分层学习。时间约为20~2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分组练习及讨论。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课前复习中自己所在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同一层学生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在这个过程教师切记: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发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出现的问题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教师就要及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这期间,纪律监控是课堂质量的保证。
(3)收集意见,再次升华。课堂的最后5~10分钟,收集各组收获方式有:①由组长或组员反馈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问题由老师统一点评、小结,提示重难点,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分组结果得到整理。②同层次的小组(以组长为代表)相互交流各组的见解,从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2.3 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后作业分层就更有针对性。其原则是:(1)帮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2)采取布置个性化作业的方式。鉴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础的不同,布置作业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完成作业的可能性及实效性。因而,更正当天自己在课堂上及作业中的错题是全班的共同作业,每层又有具体不同的作业:D层:设法弄明白错题,做2~3题的同类型练习;C层:设法弄明白错题,同类型题目跟踪训练;B层:同类型题目跟踪训练,适当增加综合题训练;A层:增加综合题训练,举一反三。
针对每天复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认知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作业。
3 总结与完善
关键词:高考题;课本;变式;学生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前不久在我校举行了全市对外公开课,笔者有幸被选中,通过前期的准备、课堂的呈现及反思,收获颇多,故将教学设计与思路整理成章,以之作为我们今后高三复习借鉴及推广之用.
基本情况
1. 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再次接触到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已经不太陌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四星级高中的理科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但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加之少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因此,教师要变换常规的复习模式,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2. 教材内容分析
作为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重点内容,它是江苏高考第18题常选考题,08年、09年连续两年考查了直线与圆的知识.《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指出:直线的方程(C级)、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C级),直线与圆、圆与圆的性质关系(B级). 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之处:①直线设成点斜式来处理切线、弦长等问题时,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易漏;②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为此,如何立足教材,结合高考风向标,利用教材来解决以上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课本问题的变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对切线、切线长、弦长、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例题的变式与类比,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水平和想象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做”数学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积极思维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切线、切线长、弦长、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
教学过程实录(简案)
1. 创设情境(以高考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前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分别探究了直线的知识和圆的知识,那么直线与圆在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美妙火花呢?(板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首先让我们先到高考战场上看一看,高考考什么?(2009江苏卷及2011江苏卷第18题,题目:略)
学生1:弦长问题、定点问题、定值问题. (教师板书)
评析:以高考考题为引导,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的知识点,使学生直观上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2. 回归课本(整合课本题,让学生参与变化课本题,从而达到提炼的效果)
教师: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今年的考试说明. 直线的方程(C级),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C级),直线与圆(B级),要求还是很高的. 圆与后面的椭圆将是我们江苏第18题产生考题的一块良土,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还是先请同学们回归课本P101-P103.
课本例2:求过点A(-1,4)且与圆相切的直线方程;
课本例3:求直线x-y+2=0被圆x2+y2=4截得的弦长.
请预习,然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断?(2)课本介绍了哪几种题型?
学生2:?摇d>r?圳相离?圳Δ
(几何法)d=r?圳相切?圳Δ=0(代数法)
d0
(教师板书,用几何画板展示运动过程)
学生3:例2考查了求切线的问题,例3考查了求弦长问题
评析:课本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地,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重视教材的态度尤为重要,而且教材往往也是产生考题的一块热土,不容忽视.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两道课本题还有点遗憾之处,同学们能否将例2中A点坐标改变一下,对例3反向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易错题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完成.
例2变式1:求过点A( , )且与圆C:(x-2)2+(y-3)2=1相切的直线方程;
例3变式:若过点A,5的直线l与圆C:(x-2)2+(y-3)2=1交于B,D两点,BD=________时,求直线l的方程;
对例2变式1:学生4:取A(1,4),学生5:取A(1,5),学生6:取A(3,3)……
教师用几何画板展示取点过程.
教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7:过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条数情况,可先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外一定有两条,若只求出一个k, 则还要考虑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易漏……
对例3变式:学生8:取BD=,学生9:取BD=2……
教师: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10:过一点作圆的割线的条数情况,可先判断弦长:如果弦长小于半径一定有两条,若只求出一个k, 则还要考虑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易漏……
教师:那么弦长又如何求呢?
学生11:d2+2=r2. 其中d为弦心距, l为弦长.
评析:通过学生对课本两个例题的变化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强化了对k不存在的认识及切线、弦长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此时教师只需坐享其成即可,课堂效果显而易见——高效,较之让学生死板看例题或做题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教师:对例2的价值我们还可以再挖掘,问题:例2变式2,求切线短AB的长.
学生12:由AB2+R2=AC2得:AB=3.
教师:例2变式3:若过点A(-1,4)的直线与圆C:(x-2)2+(y-3)2=1分别相切于点B和点D, 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学生13:可转化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SABCD=2SABC=AB.
教师:老师觉得还不够味,如果将A点放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那又如何呢?(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课堂达到一个)
学生14:4x+y=0,学?摇生15:x=-1……
教师:例2变式4:若过直线l:4x+y=0上任一点A向圆C:(x-2)2+(y-3)2=1引切线且切点分别为B,D
(1)试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2)求证:经过A,B,C三点的圆过定点(异于点C). (学生板书)
图1
学生16:(1)思路一(代数法):
(1)设A(x0,-4x0),可得AC2=(x0-2)2+(-4x0-3)2,
所以AB = .
当x0=-=-时, Smin=·.
学生17:(2)思路一(代数法):证明:因为∠ABC=90°,所以 ·=0. 设B(x,y),?摇可得(x-x0)(x-2)+(y+4x0)·(y-3)=0,所以(-x+4y-10)x0+x2-2x+y2-3y=0.?摇?摇-x+4y-10=0,x2-2x+y2-3y=0?圯x=-,y=,
或x=2,y=3. 因此A,B,C三点的圆恒过H-,.
此时可以请两位学生分别点评以上两位学生的解答,同时请问有无其他考虑途径.
学生18、学生16:最终转化为函数来求解最值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此时教师不着急让他回答,而是另外请一位学生,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19:(1)思路二(几何法):
由学生13解答可知SABCD=2SABC=AB=,所以当AC最小时SABCD有最小值,由数形结合可知AC的最小值即为C点到l的距离,易得:Smin=.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kCH的值将有何发现?请告诉我.
学生20: 此时学生很容易得出CH与l垂直,由平面几何知识易得:通过作l的垂线,垂足H即为所求定点.
此时教师可板书求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①代数法;②几何法; ③利用不等式.求定点问题的一般方法:①代数法(先整理为f(x,y)+mg(x,y)=0然后由f(x,y)=0,g(x,y)=0求出定点);②几何法等.
评析:此题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板演与学生互评互点、自身实践,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较数与形及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优与劣.
3. 高考试题的巧妙处理与研究(深化重点)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定值问题的处理方法.
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O:x2+y2=4,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结AC,并延长交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对任意k>0,求证:kPA·kPB=-2.
图2
此题可以课前让学生预习,然后教师从以下三种解答中选两种进行板书,还有一种可以用投影展示出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容量.
思路一:(利用圆特有的性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设P(x0,y0),则A(-x0,-y0),C(x0,0),所以kAC==. 因为PBAC,所以kPB=-. 又因为kAP==,所以kPA·kPB=×-=-2.
思路二:(利用点差法,注重式子的结构特征)
证明:设P(x1,y1),B(x2,y2),则C(x1,0),A(-x1,-y1). 易得kPA=,kPB=.
因为x+y=4,x+y=4,所以(x1-x2)(x1+x2)= -(y1-y2)(y1+y2),变形得=-. 因为kAB=kAC,所以=,所以kPA·kPB=-·2=-2.
(投影,让生21点评)思路三?摇:(通过设直线,求出点坐标)
设A(xA,yA),P(xP,yP),C(xP,0),设lAP:y=kx. 由y=kx,x2+y2=4 得C,0,A,-.所以kAB===,kPB==-,于是 kPA·kPB=-2.
评析:通过前两种解答,教师可以提问:结论是否与半径有关呢?
学生们会很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定值.
教师:我们知道圆和椭圆是一家,那么推广到椭圆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此题进行改编.
学生22: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1(a>b>0),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 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结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 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对任意k>0,求证:kPA·kPB为定值.
图3
学生23:(师生互动)按照思路二的方法易得:kPA·kPB=-.
此时再让学生看2011年江苏高考第18题,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那么双曲线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形成结论.
评析:对高考题我们可以加工后再用,本题的处理可谓神来之笔,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深化了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通过解决圆中定值问题,让学生类比到椭圆,再类比到双曲线,得出一般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类比到椭圆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即2011年江苏高考18题的求解,从而达到了课堂的最高点. 同时,又为下一节课复习圆锥曲线埋下了伏笔,激起学生们对下一节课探究的兴趣与好奇,起到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良好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思
1. 立足“教材”,玩弄教材——基础知识,一网打尽
作为一堂高效的高三一轮复习课,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更不能读课本或单纯地做题目. 这样既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用出新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可对教材作一全面的整合,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而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利用好教材,更没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然后用之即可,久而久之,学生便觉得无味、也无趣. 这就要求教师从备书本与备教材做起,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立足“学生”,突出主体——尽显纯天然课堂
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为之思考的问题.在高三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不放心,进而导致教师一人讲课精彩,满堂灌. 长此以往,效率低下,学生厌学.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投学生所好,贴近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 教师可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现有学习能力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从课本出发,以及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参与变式、归纳、类比、总结,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人人参与,从而达到了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
3. 立足“高考”,突出目标——精确击破各个重难点
思考一: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的发展——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课堂生命的律动——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思考二:从学生的角度看,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
“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1)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以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讨论学习为主。
(2) 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程度。
(3) 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刻度,解决的问题是否深刻丰富。
(4) 学生当堂达标率。
思考三:从教师的角度看,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
(1) 设计教学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2) 讲课精炼有效。
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
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3) 学法指导得当。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25分钟。
(4) 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
(5) 主导作用(组织、启发、激励、调控、授业)明显。
二、 实践
1. 尝试:边做边改。
(1) 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 修订教案评价标准。
突出对预设的要求:自学能懂——课堂检查;自学模糊相互讨论能懂——交流讨论、展示;学生自己无法弄懂——启发、点拨,师生共同解决。
(3) 学生分组:4~8人一组,好差、内外向搭配。每个人有明确的分工。
2. 总结:形成“指导·自主·合作”模式。
(1) 指导的核心内涵——实现教为了不教。
① 指导的阶段:教读阶段,导读阶段,自读阶段。
② 指导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1) 凡能由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应讲;2)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提;3)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应答。
③ 指导的要点。
一是自学深度——学生经常出现自以为然,认知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二是学习疑难——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或能力无法弄懂的地方;三是知识延伸——学生只是弄懂眼前的问题,不会对问题进一步拓展的地方。
(2) 自主学习。
① 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② 管理阶段:外力管理,共同管理,自我管理。
(3)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起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和组织能力。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爱、需要付出、需要协作、需要沟通。提倡在允许的时间、地点,根据需要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
(4)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① 自读教材;② 小组交流、展示成果;③ 师生研讨;④ 当堂巩固。
转贴于 3. 注意的问题。
(1) 课前准备。预设充分,分三个层次,学生自己能解决的、相互讨论能解决的、需要老师帮助才能解决的。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才能应对自如。
(2) 课堂讨论。上课时针对学生做的情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师生共同讨论。不是简单的“满堂灌”,而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实行探究与合作式学习,从而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简单问题迅速解决;对重点题型或学生错的多的题目,师生重点开展讨论。要留足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说、写、讲)。
如果学生做得好、讲得对就给予真诚地表扬和鼓励,学生表现欲、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良性循环,肯定会做得更好。
对于学生错误的做法,绝不能责怪,而是鼓励他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与其他同学一道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他说,错得好,只有发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防止再犯,引以为鉴。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先让学生试着回答,看能否解决,如果不能,再由老师分析解决。
(3) 课堂反思。对于学生的讲解,等他们各种做法讲完后,首先肯定他们思考的价值,再引导学生比较几种做法的优劣,选择最优做法。
(4) 课堂提升。最后和学生一起反思、点评、升华、归纳出本节课网络体系,注意点板书在黑板上,总结出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学生切实感到能上升到一定高度看待问题,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适当补充一些有一定水准的当堂思考题,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 课堂气氛营造。树立这样的课题新规范: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和欢迎学生提问;允许学生否定教师的观点;允许学生间的探讨和交流;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课堂应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
(6) 课堂调节。尝试让学生主持上课,用表演、游戏等形式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老师在下面巡视,看看学生接受、掌握情况。
关键词 小组长辅助教学 中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Group Leader of Auxiliary Teaching" Experiment Research of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CHEN Lihua
(Gushan Area of Fuzhou Gezhi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14)Abstract Adopted wit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to the group leader of auxiliary teaching o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were analyzed, and the heads of auxiliary teaching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group leader auxiliary teaching experiment, subjects wer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mates to adapt and self acceptance scor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p0.5)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by the heads of auxiliary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on the level of mas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Key words group leader of auxiliary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0 前言
自体育新课程提出了“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与课程目标后,关于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成为了课程与教学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组长辅助教学”与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的实验被试福州市某中学随机抽取一个班级42名学生,其中男生26人,女生16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社会适应”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相关研究论文7篇,了解关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支持。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①
本实验的设计模式为: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由于本研究要考察的内容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而,本研究把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实验的指标。
(3)实验过程:被试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干预前,先进行一次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前测,前测后,体育教师在被试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长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指导全班学生在教师和小组长的辅助教学下,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在进行试验干预时,体育教师除了教学方法的改变之外,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教学时数、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条件都与前测相同。在经历了一个学期34次课的教学后,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再一次进行测量,并对两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差异检验。
(4)“小组长辅助教学”及其教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的“小组长辅助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任命每个小组中个别体育技能水平较高、领导才能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在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统一的示范讲解后,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小组长按照事先分成的小组,分别辅助教师对本小组成员进行体育技术指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研究的“小组长辅助教学”,主要有以下要求:①按照自愿和友情分组的原则,办全班学生分成5~7个不等的若干小组。②任命每个小组中,体育技能水平最高,领导才能最高的同学为本小组的组长,并授权小组长辅助体育教师对本小组的成员进行技术指导。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学生在实验干预前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本研究采用《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一在校行为子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学生进行测量。该量表由台湾学者昊武典②编制,用于测量初中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状况。③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接纳五个维度。量表由50个题目组成,所有题目均采用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适应状况越好。余红宁川、④廉串德等⑤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在大陆中学生群体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由研究者本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小组长辅助教学”实验处理前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被试学生在实验前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状况,分别于实验前后,采用《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一在校行为子量表》对被试学生进行测量,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前后被试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得分及差异检验(n=42)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变化情况不尽相同,但在“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接纳”等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别是在“同学关系适应”维度上,差异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因此,认为“小组长辅助教学”教学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
2.2 “小组长辅助教学”实验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量
表2 实验处理提高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效应量
虽然对被试被试学生在“小组长辅助教学”实验处理前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此时,但这种提高有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此时我们仍然无法知道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量,即“小组长辅助教学”对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效应量,因此,有必要对被试学生的前后测数据进行效应量的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小组长辅助教学”对被试学生影响的效应量为0.4365,根据科亨等人所使用的衡量效应量规模的标准:⑥0.5以上的效应量可视为大效应量,因此,表2的数据表明,“小组长辅助教学”对被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大规模的影响。
2.3 “小组长辅助教学”提高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因分析
人总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展开学习并求得成长的。⑦因此,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培养并获得提升的。“小组长辅助教学”方法的运用,促使体育课堂形成了一个个的学习者共同体。从本质上讲,一个学习者共同体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的文化,⑧在这样的一个文化集体中,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尽情的交流和互动,并在交流与互动中学习良好的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能力与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小组长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由于在上课的分组过程中,体育教师已事先对小组长的职能进行了授权和规定,在小组长辅助教学中,小组长就会行使其组长的辅助教学的职责,利用自己较好的运动技能,对本小组的成员进行技术指导,而小组成员也会就体育学习中的技术问题,请教小组长,并从小组长处获得技术的支持。这种指导与被指导的行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的和技术的交流,使得学生从中体验到了交往的经验,学习到了交往的技能,促进了同学关系的和谐,提升了同学关系的适应;同时,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也能在集体中良好地融入和学习,体验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了自我肯定的心理,从而强化了自我接纳的心理品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长辅助教学”,能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 建议
在以“社会适应”为主教学目标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小组长辅助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多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
注释
① 佟立纯,李四化编著.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② 吴武典.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J].教育心理学报,1997.29:25-50.
③ 刘旺,冯建新.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29:78.
④ 余红宁.初中教师和学生对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态度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⑤ 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1-64.
⑥ [美]萨尔金德(Salking,N.J)著.爱上统计学[M].史玲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1.
【关键词】高校办公室;学习型组织;服务教学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职能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纷纷提出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校“转型”的发展方向。高校的 “转型”使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日渐繁重和复杂,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高校办公室建设,提高其服务教学的能力关键就在于高校办公室“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能够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进高校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创新,以提高办公室服务教学、服务学校中心的工作能力。
一、高校办公室必须为教学服务
高等学校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的集散地和创造源,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决定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离开了教学,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学永远是学校的工作中心。而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综合管理部门,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沟通左右的枢纽作用。它的职能主要是参谋、协调和服务。无论哪种职能都要求办公室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展开,为教学服务。办公室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必须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理念。而事实上,由于高校办公室工作冗杂,所以工作人员平时很少深入教学,对教学一线的工作动态知之甚少。这样办公室就无法为领导搜集到第一手的教学信息,无法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也就很难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
二、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的必要性分析
(一)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组织,是让全体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也是通过学习创造、不断开发潜能的组织,主要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该理论对我们高校办公室建设同样也有指导作用。笔者就是要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与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以此提高其服务教学的能力。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就是要办公室的每位成员都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投身终身学习的实践,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学习必须贯穿于整个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全过程和每项工作的始终,并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学习与工作的协调发展,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推行。
(二)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是提高办公室服务教学能力的关键之举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如何联系高校实际,贯彻落实新思想、新理念,是当前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的关键。而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的综合性管理部门,高校教育创新的实施与高校办公室各项工作的开展必然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办公室成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努力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创新的推动者,才能真正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服好务。
另一方面,从高校办公室成员自身构成来看,在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高学历、高职称,这就为在高校办公室创建“学习型组织”奠定了知识基础。而高校办公室服务的对象,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他们都是以学科为脉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研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将办公室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跟上教学的步伐,跟上学校发展的节拍,最大限度的为学校服务。
三、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的主要举措
虽然各个高校办公室都有其特殊性,创建方式可以采取不同方式,但总体上都需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环节,处理好一些共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型高校办公室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领导转换角色,带动全员学习
学习型的高校办公室,需要有学习型的领导。要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首先办公室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美国心理学家斯托格迪尔认为,领导者在社交能力、首创精神、毅力、知道如何行事、自信、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力、合作性、知名度、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10个方面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被领导者。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其必须是设计者、服务者和表率者。只有领导带头推行全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高校办公室内部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建设。领导必须在学习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自身模范作用带动办公室全体成员,进而在组织中提高自身的领导力,促成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二)树立共同目标,激发个体学习意识
要创建学习型高校办公室,离不了共同目标的激励和引导。高校办公室共同目标,是指建立在高校办公室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一致基础上的能激励个体奋发向上的愿望或理想。这个共同目标只有清晰明确、切合实际才具有感召力。共同目标的提出,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广泛集中民智。只有这样提出的共同目标才能被大部分办公室成员所接受,才能能使全体成员为目标努力奋斗,激发起他们个体的学习意识和创造力。
(三)加强团队合作,发挥团体合力
学习型组织十分强调团队学习,发挥团队的整体合力优势。为此学习型办公室必须积极组织成员进行团队的学习,不但要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要注重全体成员的合作学习和团队智力的开发。以形成大于、高于个体能力智慧的观点方法,从而发挥团体合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集思广益,创建适合高校办公室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办公室管理结构层次过多,严重影响了信息传递、工作决策的时效性、即时性。建立学习型组织,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等级权利控制型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办公室内部的管理层次,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但是,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服务跨度也随之增大,管理服务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变革,从而使办公室成员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及时发现、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这样才能在临时事件、危机来临时迅速应变、做出安排部署,才能使高校办公室服务教学的能力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