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8篇

时间:2023-03-01 16:2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功能厕所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破坏,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基于节约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适用性和功能性原则

“适用性”是指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利用园林景观设计技术和工程设计技术创造科学性的适用于服务对象的园林景观。因为“因地制宜”不仅能够帮助设计者了解服务对象需求,使适用性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够最小化投资成本,使“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得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功能性”是指园林景观能够提供给服务对象和生态环境最有效的功能,其体现形式包含:视觉观赏、环境净化、庇荫、土壤进化等。针对不同的设计需求,功能性的体现形式不同。同时,“功能性”中的环境净化、土壤进化等能够充分体现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经济型”植物配置、“经济型”植物管理模式、保存现有植物、建立损害植物恢复系统等方面。“经济型”植物配置是指在满足植物的适用性、生态性前提下,选择成本偏低的植物进行植物配置;“经济型”植物管理模式是指选择植物剪枝、浇灌、养护等管理程序和成本较低的植物。

3、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指通过植物的多样性构造,对绿化空间进行生态合理化配置与设计。通过构造乔、灌、草和地被植物的复合群落结构,实现叶面积指数最大化,光合绿化效率最大化,创造适合人居住和生活的最佳环境。在构造复合群落结构时,应充分考虑群落稳定性、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其中,群落稳定性是设计的核心;种间关系是设计的关键;多样性是设计的基础;多样性保护是设计的前提。

4、美观性原则

“美观性”原则是指园林景观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能够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能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

二、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2、物种合理配置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2.1了解地域特点与气候特点

在明确了用户需求和设计目标之后,设计者首先需要做的事便是了解当地的地域特点与气候特点。设计者一般可以从地域特征构造出独特形式的景观,从而实现当地乡土景观的延续。以绍兴市镜湖新区北部的镜湖景区为例,其设计目标是将其打造成绍兴市的绿色核心。通过调查发现,它包含大量的地域特征信息,如鱼塘、农田、水利工程、居民、树林、小桥、石板路等乡间文化气息。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设计者首先应该确定区域内要保留的信息和地面肌理,得到现状层面规划图;然后将生态层面、社会层面和视觉层面的规划图与之叠加得到最终的规划方案。在节约型景观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符合气候条件的植物;而且还应将适合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即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植物。

2.2合理配置植物

园林绿化中经典乔、灌、草的配置模式是模拟大自然中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群落的组合方式,它从生态效益与审美角度诠释了自己的优势。所谓乔、灌、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这种绿化配置亦被称着立体绿化。在选择乔木树种时,最好选择四季常青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在亚乔木和灌木的配置上,元宝枫、碧桃、迎春、女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二月兰、紫花地丁等具有耐旱、耐践踏、抗虫、好管理,抑制扬尘的作用,更适合做复合式绿地里的地被植物。

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景观中植被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来选择,可以选择那些已经经过国家改良的优质品种,用来代替外来植物。外来植物不仅难以在本土成活,还需要花费较多资本,这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资源浪费情况也因此加剧。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选用本土优质,具有层次感的植物进行种植,不仅有着美观的特点,还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本,所建设出来的园林景观也将是具有本土气息的经济性建筑景观。

三、节约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设计中的水资源节约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土壤之外,还需要有水进行灌溉。园林景观中植物居多,需要用水的地方也就多,所以,一定要能够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1.1因地制宜,设计水景

例如,在北方的一些城市,水资源比较缺少,应该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在园林中建造出一块多功能水景观赏区,可以是溪流式的水景,充分利用雨水,在雨水充足的天气,城市居民可以在溪流边戏水玩耍。

1.2多次利用水资源

若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喷泉或者是瀑布水景等,就可以利用潜水泵,将水潭中的水加压后提升,重复利用水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景观的需要。冬季来临,这些景观难以开展的时候,还可以将这些水用来浇灌植物或者是冲厕所等,充分利用水资源。

1.3打造意境水景

意境水主要是利用一些造景元素,包括水车、假山、石桥等来代替水,创造出意境水,让居民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受到园林景观中所具有的水。

2、设计中的能源节约

2.1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利用生物能、太阳能等,这些资源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装置将太阳能、风能等转化成可利用能源,不仅减少了电能的消耗,而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可形成一道别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2.2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本土特色,园林景观应当与本区域条件相符。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本区域的风土民情以及乡土文化特点,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多下功夫,根据现有的一些材料展开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与浪费。

结束语

总之,在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倡导走节约型园林建设成为趋势。节约型园林建设是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是避免铺张浪费、建设华而不实园林景观工程的必要保证。坚持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构筑城市生态美好新家园。

参考文献

[1]徐倩,周建华,王艳等.节约型城市园林与植物景观设计[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3).

篇2

推荐:克里斯蒂安•班德加德(Christian Bundegaard)

项目文稿:雅各布•舒弗(Jakob Schoof)

摄影:迈克尔•莱施(Michael Reisch)

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众多数据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项目――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平均有70%以上来自建筑物。在全部建筑当中,新建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针对现有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翻新和改造是任何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重要选项建设计划的重中之重。

联合国有关数据表明,建筑物的升级换代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对80多项建筑和能源利用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UN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认为,根据对2020年的估计值,在建筑中采用的高性价比节能措施可以将建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30%。

然而,迄今为止,研究和发展主要集中在新建建筑上,而“绿色改建”这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很少有人关注。导致这一现象原因十分明显,改造现有建筑非常复杂,例如有关法律规定、保护法令、结构改造方面的技术和设计问题、住户的利益(因为现有建筑常常处于使用状态),以及众多其它方面等等。绿色改建发展不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因素,由于可持续发展改造措施会增加租金水平(业主将成本转嫁给租户),所以租户的抵制心理也较为强烈。此外,投资超过标准节能措施的经济收益往往是有限的或者是长期之后才能显现的。所以,要想让建筑业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需要出台积极的政府政策、提供项目补贴、推动全方位的研究与开发等等作为后盾。

下面将介绍的四个项目都是威卢克斯(VELUX)集团与秉承绿色改建理念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项目展示了重视现有建筑改造的众多充足理由,以及从综合分析角度来看它们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建造的住宅有着巨大的改造发展空间。从很多方面来看,那些年代的建筑标准相对较低,如果我们希望这些建筑继续使用50年,很多住宅需要进行结构的彻底改造。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措施和技术问题进行建筑结构上的更新改造,提供更大的居住空间和更好的室内气候。

对于需要改造的建筑,从其建成之日至今,建筑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导致了新型家庭模式和休闲文化,这些都能从建筑中得到直接反映。人们需要更大更亮堂的房间,满足住宿、做饭、孩子学习等目的,并达到一定的美学和实用标准。人们需要以美学和实用方式满足以多样且复杂需求为目的的更大更明亮的房屋,这对住宅设计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

随着人们在家花费时间的增长以及在家活动的增多,必然要求更美好、更健康、光照和通风效果更佳的房间――但是,必须仍然处于他们可以负担的范围之内。有趣的是,与此同时,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住宅化”,突出表现在类似住宅环境亲和力和舒适度等品质需求。为了满足生活中的这一更高要求,办公室和工厂环境必须满足一定的生活舒适度。

这种物质环境拓展的需求不仅发生在建筑物内部,还发生在城市空间中,因为城市空间是住宅和工作场所的进一步延伸。

文化层面的建筑构造(architectonic element)不只是一个美学问题。通过将功能、美学与环保、能源的有效利用,包括日光和自然通风的有效利用相结合,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就会清晰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现有建筑维修改造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在继承传统的框架内,建筑结构不同层面的关系就会清晰起来;不仅包括时间层面,还包括功能层面。建筑过去的功能――例如一座车间具有的功能,将永远影响人们对它改造后可能具有什么结构的认识。老建筑过时的特征和结构既是挑战,同时又是启示,可以指导我们的改造过程。事实上,由于层级结构对设计的影响,有时建筑的新结构可能就是传统价值直接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要讲述的四个能源改造项目就是建立在全局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因为现代住宅和工作场所都必须满足所描述的变化性需求,改造项目的各个设计方面与结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才着重强调全局性设计理念。虽然建筑改造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很有必要进行试验,进一步验证新方案和新经验。

汉堡的LichtAktiv Haus和哥本哈根阿尔贝特斯隆自治市(Albertslund)的Solar Prism都是对战后住宅建筑的改造项目,都以综合规划为基础,建筑师和能源规划师通力合作,结合使用、室内气候、日光照明和能源供应等概念进行的。当初,两座建筑都被认为采取了系统性设计方案。所以,这两个项目的改造理念完全可以广泛推广。两个项目的目标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筑的社会价值。

在哥本哈根,欧司朗文化中心(Osram Culture Centre)经过改造,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令人愉悦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改造过程使用了隔热玻璃,威卢克斯的新型太阳能动力屋顶窗的使用,创造了两层高入口大厅形成的烟囱效应。

哥本哈根Guldberg学校采用互动式触摸面板和触摸屏让学生们了解学校建筑的能源消耗以及安装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产生的能源数量。

在所有四个项目中,环保、设计、功能和新知识被巧妙地结合进综合改造规划的筹备和实施环节。项目设计重点是优化室内气候,目标是在城市环境下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生活,通过提高能耗效率和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1.LightActive House:城市租赁住房的改造试验场

建筑类型:独户住宅改造与扩建

业主:威卢克斯集团

概念设计:凯特琳娜•费伊和蒂姆•贝阿卢恰(Tim Bialucha);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建筑系设计与能效建筑教授曼弗莱德•黑格尔;

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建筑系设计与建筑技术教授克劳斯•丹尼尔斯

项目位置:德国汉堡市威廉斯堡区Katenweg 14号

建筑年代:1954年

改建时间:2010年

“打造绿色的隐居生活环境”是Katenweg住宅区的核心规划理念,至今仍然很有生命力。保留这些品质,同时又满足21世纪的舒适性和节能效率是LightActive House改造项目的主要目标。

位于汉堡市威廉斯堡区的LightActive House项目是威卢克斯集团在欧洲推行的样板之家2020计划VELUX Model Home 2020所建六座建筑中的一个。此外,这座建筑还是International Bauausstellung(IBA,国际建筑展)的一处官方办公场所。

与样板之家2020计划所有试验性建筑一样,LightActive House致力于实现零碳排放目标,利用最少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愉快健康的室内气候环境。对于汉堡的项目来说,这些目标意味着一个特别的挑战,与其他五个“样板之家”项目不同,威廉斯堡项目是对一座现有建筑的改造工程。

Katenweg 14号的住宅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居住着两个家庭,是当代住宅建设计划的一个典型代表:一层半楼面,三角形屋顶,接近方形的平面布局。在山墙一侧,两户共用墙壁,另外一侧向外延伸,建有杂物间、厕所和洗涤室。地块面积约1100平米,住户可以在房屋前面自己种植水果和蔬菜。与外面的大片土地相比,室内结构显得狭窄昏暗。显然,改造设计不仅要解决能源消耗问题,而且还要明显改善空间利用和日光照明需求。

自给自足的设计主题

原有建筑为小区住宅以及住户自行供应食物的特征是LightActive House项目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在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TU Darmstadt)设计和能效建筑教授曼弗雷德•黑格尔(Manfred Hegger)的指导下,建筑系学生进行了一场非公开比赛,提出了开发思路、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型。获奖者卡特琳娜•费伊(Katharina Fey)采取了自给自足和独立性理念,并将其转化为21世纪住宅设计构思。除了蔬菜以外,现在能源也采取了“种植”方式。大尺寸的起居空间和窗体将未来建筑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

“对于我来说,样板之家2020实验项目的独到之处是将居住品质、功能性、气候保护和优秀设计结合起来的思路。对于所有综合规划来说,虽然这一观点有些老生常谈,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用户舒适、节能高效、材料优质和美观耐看是环保建筑的基本要求。”

曼弗雷德•黑格尔教授

1. LightActive House

独栋房屋的生活轨迹:建成55年以后,Katenweg的众多住户都对房屋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显然,每一栋房屋都有自己的特色。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

整版插图:大面积屋顶上开设了几个天窗是该处建筑的突出特征。所以,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屋顶引入光线和空气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阳光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个基础因素。从科学角度来说,阳光又是一种能源,可以帮助建筑师和规划师建设环保型建筑。威卢克斯集团Model Home 2020 示范项目在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完美结合。”

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彼得贝伦斯建筑学院

照明规划师和荣誉教授彼得•安德雷斯(Peter Andres)

2010年改建之前地块进行了重新分化。虽然建筑的基本结构大部分得到了保留,原来的附属建筑被彻底改建,将庭院划分为一个休闲娱乐区和一个菜园。另外,这个新分区大大增加了起居空间和LightActive House的有效使用面积,在整个能源概念设计中担负着中心角色。

这个新建的开放式垂直房间结构担负着日光灯作用,屋顶窗将自然光引入住房,使住户在一天之内体验不同的光照效果。楼梯像一件家具一样摆放在中心区域,通过前面一个长约五米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庭院。

新建附属建筑取代了过去的配房,由预制木质框架结构支撑,通过门廊与原有建筑相连。在附属建筑内部,设计成为一个开放式空间,起居空间、厨房、餐厅等区域通过不同家具进行分割。在这个新建的长方形建筑西端,有一个敞开式车库,东端有一个建有顶棚的户外区域,方便用户进出花园。新建筑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可以按顺序建造,可以分别按不同造价模块建造,也可以按预设要素建造。

零碳排放目标,能源概念设计

为满足《德国节能法案》(German energy-savings directive, EnEV)规定的标准,在建筑原有的石灰石外墙上加了保温绝缘层,现代幕墙代替了老式窗户,新型预制屋顶结构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屋顶。

附属建筑保证了LightActive House的能源供应,弥补了现有结构分配上的不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取暖、热水、房屋设备、照明和家庭用电等所有能量需求。由太阳能集热器驱动的气水两用泵是建筑所有技术设备的核心组件。整个系统全年都依靠太阳热能和区域性供暖提供热源,采用自然通风和太阳热能取暖。安装于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弥补了热泵和所有家用电器的能源消耗。威卢克斯的太阳能动力电控窗系统让所有房间实现了自然通风,完全无需采用机械空气调节系统。前院中安装的储水池收集的雨水可以为卫生间、清洗院落和洗衣机提供水源。因此,水的消耗也得到了大幅降低。

以住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这个实验项目的结果说明,现实中完全可以在确保最佳居住环境的同时,实现令人愉悦的室内气候、日光照明和最佳能耗效率。这一设计理念的前提是,规划过程应该以建筑用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提供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满足他们未来的生活需求。

威卢克斯集团推出样板之家2020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建造满足未来需求的零碳建筑,它们可以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自我动态调整,以创造最佳的室内气候条件,这就是积极住宅(Active House)的原则。德国样板之家项目是对现有住宅的改造工程,这些目标的意义尤为明显。

2. 欧司朗文化中心改造:用日光代替灯泡

建筑类型:文化中心

业主:丹麦哥本哈根市

设计师:Karl Weidemann Petersen, T. Marke,丹麦哥本哈根

设计师(改建):Tegnestue T-Plus设计事务所,丹麦哥本哈根

施工:Højgaard & Schultz

位置:丹麦哥本哈根Valhalsgade 4号

欧司朗文化中心始建于1953年,位置在哥本哈根市郊区nørrebro,这里住着很多工薪阶层和移民家庭,原来是灯泡制造商欧司朗公司丹麦分公司的一座行政楼兼库房。欧司朗公司的名称和徽标是一盏由彩色玻璃做成的灯泡,仍然挂在大楼正面入口的墙壁上。不过,它原来的用途已经很长时间不用了。

与周围环境相比,这座昔日的工业建筑明显矮小,让人们马上联想到它的特有地位。今天,在过去这座储存电力照明设备的建筑中,正在频繁上演着各种文化活动。

1982年,它被哥本哈根市政府接管,改造成了一座文化中心。2008年,有关方面决定重新改造这座工业建筑和21座其他城市建筑,以提高它们的能耗效率。一方面,哥本哈根市希望象2009年底召开的气候峰会释放一个积极信号,另外一方面,建筑用户将得到一个更加愉悦身心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具有更好的室内气候和更多的自然光照,如果需要,还可以获得更好的隔音效果。

欧司朗文化中心是丹麦最早采用预制混凝土的建筑之一。它入口处的墙面具有明显的墙面支撑结构,充填了异型混凝土板和由极细小混凝土断面构成的“窗格”。由于现在是受保护建筑,因此,规划团队(T-Plus设计事务所和Wissenberg工程公司)甚至都没有考虑增加一个外部保温,而是在一层临街的墙内壁上安装了高至天花板的隔热玻璃,作为第二道内置防护层。其他墙面内侧采用了矿物棉作为隔热层。只有建筑物的后墙,因为拆除了一个原来用作仓库的附属建筑出现了“敞开式伤口”,才使用了外部隔热层,并在外面加了绿色和灰色嵌板。

现在与改造前相比,文化中心内部的房间宽敞明亮了许多。任何人第一次进入这座建筑都会马上注意到这一点。从临街一侧进入,来访者会首先会看到楼梯。沿楼梯而上左侧进入入口大厅。这里,一部分天花板被拆除,安装的威卢克斯太阳能动力屋顶窗将更多日光引入室内。一条与临街平行的走廊通向一个大型多功能厅和三个小会议室。这些房间均由自然光照明,光源有的直接来自面朝花园的竖窗,有的则是间接通过顶部的天窗。

这种内部分割方式有利于室内气候调节。尽管有内侧玻璃幕墙,走廊并未采取其他区域的隔热措施,所以只是起到了内外缓冲区的作用。入口处的两层楼空间起到了烟囱作用,陈旧空气变暖上升,通过高处位于屋脊下的屋顶窗排出室外。

在顶层,原有空间布局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中心部分是一个大厅,可以容纳120人,通过新安装的16樘屋顶窗引入自然光。这些屋顶窗在天花板上形成了两个大型开放区,使屋顶桁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多年来,这些桁架一直被一个假天花板遮盖着(至今,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这一状态)。

除了采光功能外,威卢克斯智能电控窗还有利于改善室内气候,因为在一些特定场合它们可以确保大厅具有充足的通风效果。朝北的屋顶窗采用了双层中空高性能隔热玻璃,朝南的则是普通的双层中空低辐射玻璃,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日光。夏季,配套的智能电控遮阳窗帘有效避免了过热和眩光现象。这些遮阳窗帘既可以直接由用户控制,也可以由威卢克斯智能电控系统控制。

威卢克斯智能电控系统也是建筑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威卢克斯智能电控窗是集节能窗、智能电控及遮阳系列于一身的世界首个一体化智能型电控窗。强大的遥控器可控制多达200个电控产品,高频无线电控制技术,远达30m~300m控制区域。中央微处理器控制技术,可根据内外温差、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建筑在特定时间的具体用途,控制28个屋顶窗及其遮阳窗帘和四壁的窗体,实现定时开关通风。

文化中心被划分为几个通风区,每一个都有自己不同的通风参数,并安装了相应的传感器。此外,建筑也安装了具有热量回收功能的机械通风系统。该系统主要为会议室提供新鲜空气,在极热和极冷季节,起着备用系统的作用。

整座建筑配备了LED照明装置,通过控制系统它的照明指标与日光摄取实现了均衡。供水和供热充分体现了奥斯陆文化中心的能量概念设计理念:南侧屋顶安装的太阳能集热器最高可以满足70%的大楼热水需求。在花园一侧,有一个雨水池收集从屋顶流下的雨水,用来浇灌花园,从而有效较低了水消费指标。

3. 古德贝格学校:气候保护主义者的新教室

业主:丹麦哥本哈根市

项目顾问:丹麦哥本哈根EKJ Rådgivende Ingeniører AS公司

设计单位:丹麦哥本哈根nOVA5 arkitekter AS公司

总承包人:丹麦哥本哈根Søborg区Mt højgaard A/S公司

合作伙伴:丹麦Hørsholm市威卢克斯(VELUX)集团公司

哥本哈根Nørrebro区正在经历变化:该市政府正在对这个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区加大投资力度,以维持其社会结构的多样性,鼓励有孩子的家庭继续在这里生活。他们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对古德贝格学校内(Guldberg School)相距500米的两所建筑Sjaellandsgade和Stevnsgade进行改造,这两座砖结构建筑建于1913-1914年,用于小学和中学教育。改造工程的竣工日期进行了精心安排,以迎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召开。

为举办这次盛会,哥本哈根市政府以气候保护和节约资源为主题实施了几项展示性项目(古德贝格学校改造项目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联合国青年气候变化论坛(UN’s Youth Climate Change Forum)的一些代表入住这所学校。会议结束后,这所学校也成为了一所“气候学校”,将世界气候大会主题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改造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具体应用上。此外,该项目还希望告诉人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不意味着人们必须永远选择放弃,有时反而可以获得更加舒适和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建筑中的每个角落都有互动式触摸面板和触摸屏,向学生们展示具体的能源消耗指数(例如,改建房间中照明和热水的能源消耗情况),以及新安装的可再生能源装置产生的能量指标。

改造措施并非完全根据建筑类型、建筑位置和光照程度等等具体因素确定的,同时还考虑了整个项目的教育作用:Stevnsgade的教室是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室墙壁上安装了光伏模块和LED照明设备。朝南的教室采用了直接采光理念。这个采光理念涵盖“低端技术”和“高端技术”,而且能耗情况得到了持续监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行体会日光、人工照明和能源消耗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关系。

顶层教室也从改造中获得了好处,屋顶原有的采光构件得到了扩建,窗户的位置进一步降低。新安装了威卢克斯屋顶窗。将来孩子们可以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眺望外面的世界,房间的照明质量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屋顶窗对控制室内气候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屋顶窗与安装在外面受监控的遮阳窗帘一起集成在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当中,用来调节室内温度和通风效果。控制系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引入新鲜空气,降低阳光摄入量,或者最大限度地提供保暖效果。三个顶楼教室被划分为三个气候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房间传感器,监测室内温度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屋顶上还安装了一个天气检测站,报告风向、风速和室外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日历模块按日期和季节调整通风情况,例如,利用其(新鲜)换气功能在即将上课和下课前启动系统,就可以确保教室的绝佳的换气通风效果。对于夏季较长时间的通风,另外还有一个程序确保房间实现(新鲜)空气的恒温和流动。“夜间凉爽”模式下,窗体开启以排放建筑物内聚集的热量。通风时间长短根据建筑物白天通过窗体获得的太阳照射热量大小自动调节。

当然,如果用户愿意,所有这些功能都可以手动干预。在暴风雨或潮湿季节,窗体也自动关闭。所有控制参数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和更改。此外,孩子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学校里安装的触摸屏查看能量供应和室内气候关键参数,例如温度、二氧化碳含量和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等等。

4. 太阳棱镜系统:重新发现的相似性

建筑类型:利用预制模块系统改造和翻新的住宅

合作伙伴:威卢克斯集团,丹佛斯公司,BO-VEST公司,KUBEN物业管理公司,ROCK WOOL公司,技术研究所

顾问公司:RUBOW建筑事务所,CENERGIA私人有限公司

物资供应商:Racell Solar公司,EcoVent有限公司,Kingspan丹麦分公司,DTU Byg公司

绿色改造原型。“太阳棱镜系统”第一次安装在阿尔贝特斯隆的一座住宅上,它是一个能源控制中心和日光照明来源。

几十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能源改造工程过于复杂,而且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最为常见的还是资金缺乏,在小型建筑项目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所以,人们无法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具体规划方案,确保改造的必要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至少针对所有现有建筑中的一部分来说,威卢克斯集团与丹佛斯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了太阳棱镜技术(Solar Prism),一种建筑组件模块系统。这一系统的目的是,让人们摆脱节能就要牺牲某些利益的老观念,让大家将能源改造与大幅提高居住舒适度联系起来。

太阳棱镜系统远非一个屋顶技术中心那样简单。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结合,安装在平面或斜面屋顶上,包含了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的全部关键组件。一个普通家庭的能源消耗,例如项目合作者家庭的能源消耗,即使不采用进一步的改造措施,通过隔热处理,也可以降低一半左右。屋顶窗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中心部分,消除了过去采光不足的缺陷,而这些屋顶窗还可以对建筑实现有效通风,在春季和秋季效果尤其明显。

太阳棱镜系统的其他组件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和用于储存太阳热能容量为160升的水箱,两个用于供电的太阳能光伏模块,一个3.5千瓦的热泵和一个装有热交换器的通风单元,可以回收已经使用空气中90%的热量,并用来对新流入的空气预热。其实这些技术已经在改造项目中经过了数千次检验,但通常要分别安装在十几个不同系统当中。太阳棱镜系统则集中在一个完全预制的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建筑构件中。这大大节约了规划、建筑和时间成本,从而有效促进了新用户对现有建筑能源改造计划的接受程度。鉴于业主需求各不相同,该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添加扩展模块,可以提供不同外形表面,也可以对内部装置重新配置。内部组件更换也可以在以后任意时间进行,例如,如果家庭情况发生变化,能源消耗和针对舒适度和室内气候的要求也随之变化,组件就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太阳棱镜系统模块化结构是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sation)的一个最高典范,现在已经在建筑业占有了一席之地。为了开发它的潜能,项目合作方希望在未来几年开发一个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配置和预订自己的太阳棱镜,满足自己的具体需要。

在哥本哈根阿尔贝特斯隆的第一次应用。建筑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太阳棱镜对住宅空间质量的巨大提升作用。过去使用的小尺寸墙面窗只能引入微弱的光线,现在安装的新型屋顶窗带来充足的自然光照亮了各个房间。

太阳棱镜系统在根本哈根阿尔贝特斯隆的一座住宅建筑进行了第一次应用。这个地区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众多卫星城中的一个,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Hyldespjaeldet和阿尔贝特斯隆,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座混凝土清水饰面和斜坡屋顶同样类型的住宅。成千上万的建筑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日照匮乏,室内舒适度低下,过高的能源消耗。将来,为了提高能耗效率,将有2200座此类房屋进行改造。

Hyldespjaeldet区是验证太阳棱镜效果的一个理想场所: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住宅区,建筑改造市场需求十分明显,同时它也为简单低廉的改造方案提供了市场机会。太阳棱镜系统可以满足这两类需求。在随后的几年中,威卢克斯集团和丹佛斯公司计划在丹麦的其他地区推广它们的合作理念,然后再推向最终用户。

篇3

1、古城新颜

这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历史的脉络在这里缓缓呈现,流淌着中华千年的文化血脉,贯穿南北。矗立河畔,依稀能听到艄公起锚的号子声,在吆喝声中唤醒了现今的车水马龙。

2、城市新贵

提及北京,通州是绕不开的话题,她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四通八达。今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通州经济发展实现了逆市飘红:全区经济生产总值实现234亿元,增长10%,税收总额实现83.6亿元,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6亿元,增长2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321亿元,增长10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5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234元,分别增长9%和10%。数据往往是枯燥的,却是最能说明真实情况的,这些数字,在低迷的经济时期显得格外耀眼。

古老的通州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大放异彩,以城市新贵的姿态引得世人瞩目。在通州,扑面而来的,是悠悠历史岁月带来的厚重之感。而繁忙的地铁、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汽车,节奏紧凑的生活方式让人有一种时光交错之感,朝气蓬勃的城市新贵的气息,却又是如此真实地环绕周身。

3、通州印象

我们不妨通过以下的陈述来仔细品味通州。在北京城市规划确立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中,通州是首都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示范区,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化会展等功能,是中心城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

通州拥有地缘优势:它是距离中心城最近的新城,处于长安街和中轴路组成的十字轴的东端,新城集聚区距天安门24公里,到达CBD、首都机场只需15分钟。拥有京通快速、京沈高速、京津塘高速路等交通要道的通州新城纵贯南北、四通八达。通州东距天津塘沽港100公里,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通州新城区建设紧紧依靠北京和“环渤海经济圈”,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要基地。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通州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通州始建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声名远扬的水陆都会,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美称。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有三教庙、燃灯佛塔、大光楼等众多名胜古迹。提到通州,宋庄更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在的宋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朝圣者来到这里。目前总共聚集了3000多名原创艺术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家群落基地,包括黄永玉、冯其庸、韩美林等一批文化名人。艺术和商业的博弈一直是个悖论,但在这里却呈现出水融般的和谐。

谈发展,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09年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通州速度

走在通州的街道上,让人感受到的是通州的巨大变化。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经济》记者,通州他并不常来,可是每次来,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近几年,通州跨越式的发展有目共睹:2005年初,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通州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东部发展带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北京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2007年北京市政府批复了《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此后通州区政府致力于新城的改造建设,在市容、市貌和各项公共事业方面都有较大改善。新城交通设施的完善,邻近CBD的区位优势及其房价低廉的特点吸引了较多CBD白领到此置业,使得通州新城房地产市场有较好的表现。2009年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据记者了解,通州将以“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为建设目标,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大型、重点企业的商务需求,大力支持现代流通、总部经济、金融后台服务、信息服务、专业中介咨询服务和商务会展等高端商务业态的发展。

通州区区长岳鹏向记者描述了通州发展的远景蓝图:一是新城定位上是北京市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新城建设要承担拓展和补充北京中心城功能,建设成为最具人文关怀、最具文明风采、最具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精品城市。二是建设标准将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上都要利用国际顶级资源,引进一流合作伙伴,高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新城。三是建设理念要成为践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典范,采用一系列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以生态、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建成践行人文、科技、绿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范区。四是建设内容要以文化为魂,以绿水环绕为独特景观,突出运河文化和滨水生态特色,建成白天因商务而繁荣、夜晚因休闲娱乐而繁华的“不夜水城”。五是发展模式要走出新路,充分吸收国际国内新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城市功能上要体现开放性和国际性,在城市布局上要体现协调性和合理性,在产业发展上要体现可持续性,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州新城城区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未来人口承载能力将达到百万左右。新城核心区(即运河中心区)面积48平方公里,位于运河两岸,京哈高速、六环路、朝阳北路等交通干线在此交会。核心区将依托优美的水系景观和丰富的运河文化元素,建成以总部形态为特征的“运河-北京文化商务中心区”。

据悉,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将包含文化商务休闲区、高端商住区、会展综合服务区共3大区域、14个项目的地块。其中核心区占地约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500万平方米,沿河重点区域约为9平方公里,已于10月13日正式破土动工。文化商务休闲区将位于运河源头五河交汇处,占地面积170公顷,地面将建有高起点、高标准的星级酒店、企业总部和区域地标、14.7公顷的特色博物馆,以及以主题水景酒店等为一体的运河水乡区。高端商住区位于百里长安街的东延线上,占地面积约为37.6公顷,建设用地为17.1公顷,规划建筑规模68万平方米。该区域将主要建成高端水景公寓、时尚餐饮、影院等,还将设置完善的医疗、教育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场所。会展综合服务区位于运河、六环路、京秦铁路的夹角区域,东至六环路、西南至滨河东路,北至京秦铁路,占地面积约154公顷。区域内将建设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城市博物馆、艺术展览馆、商务会馆、酒店为一体的会展综合体,该区域内将

主要建设生态型居住社区。逐步建成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的典型示范区。

2015年,这里将成为首都北京新地标,承载能力将达到100万人,会极大地缓解北京城区的人口压力。

小城镇建设――国际新城的一抹亮色

走在通州的道路上,不同于北京市内的拥挤和繁忙,会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的超脱之感。在“大城市病”日趋严重的今天,来到通州,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小城镇。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似乎已毫无疑问,但农村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政府在其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始终是各界探讨的重点。而通州的小城镇建设,能带给我们不少的启发。

过上城市生活的“农村人”

梨园镇位于城乡结合部,依托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通州较早进入城市化的乡镇之一。记者乘坐八通线来到这里时发现,这里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全然没有了鸡犬相闻的村落痕迹。梨园镇西总屯村党支部书记方起华介绍说,该村拥有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等软硬件配套设施,拥有足有10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和数千册图书的图书馆,拥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样样俱全的健身场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村民都已搬迁上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安居乐业。

占地400多亩的北京国际图书城给合湖带来了商机。许多住在村口的农民,占据着地理的优势,改造自己的住房作为门脸房,将其出租,不少村民仅靠收租,年收入就能达万余元。

时值深秋,记者在北京国际图书城看到,农民李大爷正在书架上找自己喜欢的书看。李大爷告诉记者,虽然很多书他看不明白,但是,他依然喜欢到图书城来遛遛,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个书城带给村民的巨大变化,让他感慨万千:“哪里见过那么多书啊,要不是图书城就开在村门口,怎么会知道书里写的那么多文化知识啊!”对于台湖的发展思路,当地政府部门有着清晰的定位:建设节能生态型特色小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低碳经济,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产业发展。图书城的建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为了形成聚集效应,图书城周边还配套了物流配送中心、酒店等,村里还建设了新华联工业园。人们来到这里除了可以看书、买书、做生意,还可以到农村的园子里采摘水果和蔬菜,感受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

“城乡一体化不单单是经济上的一体化,还是社会、文化上的一体化。”区农委主任李柏松告诉记者,通州共有478个行政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州区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农村宜居新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惠民变成一种习惯,让农民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比如教育、医疗,我们现在有的乡镇卫生院、学校正在改造升级,比市里的一些条件还要好。比如农村改水、改厕,建设图书馆、数字影院,这样,农民在村里就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通州区新农办负责同志说。2010年,除了坚持把十二项全覆盖工程作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庄街坊路硬化和两侧绿化、供水老化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五项内容)和“三起来”工程(即“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也将推向深入。

记者在通州看到,区农委主任李柏松说的这些新农村建设工程正在成为现实:整洁的村街坊路已经开始铺设水泥路,两旁是修剪好的绿化带,自来水,卫生厕、节能灯齐全。目前,通州区农村垃圾密闭化管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级主干路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亮起来”工程、农村便民连锁超市、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九项工程全区覆盖率已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达到98%、农村有线电视人户达到80%、农村村域林木绿化达标率72.3%。今年年底,这三项工程全区覆盖率将全部达到100%。

为了确保农民权益得到长久保护,通州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后管理,修订完善了《通州区新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办法》,对公益性设施,确定产权,明确管护责任,落实区、镇、村三级专项管护资金,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和运行机制,走上了“日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

在曲折中前行

从2006年开始,通州的小城镇建设一直被人关注。正如所有的新生事物都要历经痛苦的成长过程一样,通州的小城镇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土地无疑是最为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占地问题,加上村里情况的复杂性,很多村民由于不了解情况,产生了抵触心理。”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立军(时任台湖镇党委副书记)说,“当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我们想尽办法。尤其是让涉及两个村400亩地的图书城起到带动当地村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作用。”图书城建成后,村里没有技能又需要照顾家庭的4050人员被安排到了保洁、绿化等岗位,过上了每月拿工资的日子。村支部书记刘文德告诉我们,现在村里90%以上的人都在附近打工。

专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经常会涉及到土地问题。通过给农民补偿费来征回农民土地,把农民扔向市场,一时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几年以后问题就会显现。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惠民,这就必须让老百姓手里持续有钱,有活钱,也就必须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必须有产业的发展作为根本支撑。农民有了稳定的工作,对以后的生活有了好的预期和保障,生活来源不再主要依靠土地,农民“上楼”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让农民手里有活钱”,台湖的发展只是通州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个个案。为了加快农民增收步伐,通州区在搞活经营权分配,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上下功夫。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农户达5万户,每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达2400元,农民到企业打工就业获“薪金”收入近万元,以土地人股的形式实现“股金”收益达8000元以上。同时加大培训农民力度,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培训农民2.4万人,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实用人才。

梨园镇面对近些年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集体资产不断增加的状况,探索出了另一条发家致富之路。

集体经济是通州农村发展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初期,通州因此名噪一时。但是由于集体资产所有主体的抽象性,往往出现村民共有却人人没有的状况,容易滋生腐败,也不利村级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向农村扩展,产业项目下乡,紧邻市区的通州城乡结合部集体资产如何盘活、土地流转如何进行、农民权益如何保护等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

便很自然地被推向了改革的前沿。

为了解决快速发展中的难题,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带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通州区以确定所有权、明确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保障分配权、实现民为原则,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保障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为了消除农民的顾虑,通州还在农民中开展了农村要不要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要不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讨论。2009年,通州区59个村完成了产权改革。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达到121个,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土地征用款管理使用和分配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些改革措施使农民向股民身份的转变速度加快,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

区农委主任李柏松介绍说:“通州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撤村不撤社’的模式,保证转居后的农民必须带有产业,确保股民长期稳定的分红收益,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确保农民上楼后有稳定的收入,解决农民上楼后的长远发展问题。另外,区里还同步推进了这些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老百姓能够真正过上好日子。”

2005年初,西总屯村开始启动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历时半年时间圆满完成改革工作,在产权界定、股权设置,资产量化中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利益。量化资产1.28亿元,设置为12%的集体股和88%的个人股。个人基本股占个人股本额的98%,劳龄股和贡献股占2%。基本股按年龄结构设定股权系数,15周岁以下系数为1,每5周岁系数增加0.3,年龄越大,股权系数越高,56周岁以上系数为3.7。细致明确的方案使各个群体利益均得到有效保障,赢得全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可。改革使农民成了集体经济“股东”,真正实现了当家做利。

随后,西总屯村实施旧村改造工程,一次性高标准建成村民自住楼6栋。村民搬上了新楼,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而且搬迁后户户有余款,真正实现了“富住楼”。为妥善安置富余劳动力就业,西总屯村成立“就业指导站”,加大对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集体出资对不同年龄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并通过开发社区服务岗位,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安置村内100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全就业”。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通州农民增收的过程。通州区积极鼓励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通过参与新农村工程建设增加收入,凡是农民能参与的建设项目,都要求各施工队和中标公司让农民参与进来。截至目前,使用本地农户劳动力共计11041人,预计总收入达6258万元。

“城乡一体化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和农村分别发展到了什么阶段,面临的问题就会不同,就要采取符合这个阶段的相应的措施,不能落后,也不能太超前。”区农委同志如是说。

未来的美好家园

现今的通州利用自身的优势,借着建设国际新城的东风,开始了一二三产业的大跨步地融合发展。

近年来,通州切实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业稳步发展。并且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了三条设施农业产业带,新建和改建各类农业设施1万亩,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万亩。

据了解,发展优势高效产业,提升产业水平是通州今年重要的工作内容。通州区继续壮大观赏鱼产业,重点落实了观赏鱼产业化提升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樱桃产业发展,种植总面积达20000亩,规模位居北京首位。继续扶持食用菌产业,目前,全区形成了工厂化生产、温室设施生产、林地生产三种食用菌生产方式,年产白灵菇、金针菇等各类食用菌16500吨。区农委相关领导介绍:目前,于家务乡西马坊村蓝莓园、永乐店镇东何各庄村的食用菌主题公园、马驹桥镇小杜社村的“金果冠”、台湾果蔬种植采摘园等产业发展典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同时,通州还在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发展订单农业生产基地上下功夫。以开展农超对接、参加农交会提升企业知名度等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截至目前,全区有70家基地133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8家基地获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近百个。

为了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为“三农”发展储备力量,通州还别出心裁地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截至目前,已开办蔬菜、食用菌、生猪、观赏鱼、花卉,果树等田间学校68所,培训学员2040人。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都市农业经营主体。2010年初至今,新建合作社15家,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9家。其中达到区级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有50家,北京市示范性合作社10家,农业部示范性合作社2家。目前,通州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种植、养殖、农产品等多个产业。现有核心成员9287户,带动涉外农户18000余户,占全区14万农户的19.3%,占全区一产6.5万农户的42%。

“我们争取到了市区两级财政扶持合作组织资金,为合作社配备了运输车辆和小型农机具,支持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有机认证和开设专卖店。”区农委主任李柏松说。

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承认农村和城市间的联系。北京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到通州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为通州的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契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通州着力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加快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

深秋的通州,显得格外动人。绿色尚未褪去,大片的瓜果、粮食等待丰收。这里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些昔日再普通不过的农作物,今天既扮演了城市“绿肺”的角色,也成为农民们吸引城里人前来消费的一种天然资本。

实施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建设一批旅游专业村和农业主题观光园是通州的一大特色。目前通州已发展市级民俗旅游村3个、民俗旅游接待户100个,新增5个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示范园总数达11家。每年举办的花卉节、捉蟹节、梨园采摘节、樱桃采摘节等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有市场认知度的观光休闲农业品牌,使通州旅游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