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绩效管理培训8篇

时间:2023-03-01 16:25: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绩效管理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绩效管理培训

篇1

(一)内容广泛、实施复杂

酒店内部门众多、岗位繁多,不同的工种对员工的要求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部门、同一岗位也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的员工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势必导致酒店的培训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但有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的类型之分,更涵盖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不同的学科范畴。酒店培训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酒店在制定培训课程计划时统筹兼顾,坚持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的结合,因人、因时的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二)方式灵活、形式多样

酒店培训的对象层次复杂、类型多样,既有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线的服务人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存在很大差异,同一类型的员工也由于所在工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另外,由于酒店是全天候营业的特殊企业,员工轮班、加班等情况普遍存在,要在保证酒店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实施员工培训课程计划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酒店的员工培训课程必须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坚持多学科、多层次的原则,实现培训方式的灵活化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进而实现预期的培训目的。

二、酒店员工培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需求分析缺失

作为酒店制定培训课程计划的依据,培训需求的有效分析能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很多酒店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是否开展培训以及开展什么样的培训等并不是通过对受训员工的调查和征求意见结果来决定,而是由管理者主观意志而定。在忽视员工作为培训主体的同时,导致培训内容与需求不符,降低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员工参训的积极性。

(二)培训课程计划制定和实施不力

制定合理的培训课程计划并加以实施,是影响酒店培训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酒店行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培训计划与实施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将计划落到实处的魄力。其次是培训的内容和员工的需求相脱节,重常规培训而忽视个性化培训,重基础培训而忽视员工潜能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计划的实施带来了难度。第三,培训方法陈旧而单一,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员工年轻化所带来的对新的培训方法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培训效果打折。

(三)培训效果评估有待深入

很多酒店的员工培训工作以培训计划的实施为终结,后续对培训所带来的员工态度、行为、技能的变化缺乏相应的跟踪和测量,满足于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培训评估在整个培训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不但阻碍了参训员工知识、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培训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四)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酒店培训制度尚不够健全,尤其是与培训挂钩的激励制度、奖惩制度、考核评估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酒店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在已有的培训制度中缺乏科学论证,没有考虑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员工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现有培训制度的落实增加了难度。

三、提升酒店员工培训课程绩效的对策

(一)开展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对酒店员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科学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能够帮助酒店明确培训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酒店应借助多种方法对企业及其员工从技能、知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进而决定是否开展培训和培训的具体内容。在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时,首先要明确分析的重点。对于星级酒店来说,通常可以从组织、工作和人员三方面进行。通过对酒店的经营、管理、环境等因素的分析,从组织的角度明晰酒店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决定是否开展培训以及开展什么样的培训;就工作的角度而言,可以依据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确定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使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相契合;人员分析的重点是员工个人能力、现有的技能水平等,评估员工的素质与其所在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从而便于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提升培训效果。

(二)制定并实施系统的培训课程计划

制定、实施培训课程计划是酒店员工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决定了酒店员工培训目标能否实现、培训效果是否理想。因此,酒店在制定和实施培训课程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酒店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结合现有的各种培训资源条件,扎实而有效地将这一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培训的软硬件。

基于培训对酒店的重要意义,酒店应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在保证培训经费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酒店培训的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及时更新落后的培训设施和设备,提升培训场所环境;在软件方面,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不光要保证培训经费数量,更要关注经费投入的深度,着力于岗前培训、文化培训、管理素质培训、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培训等,多为员工提供脱产进修、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

2.不断丰富和创新培训内容。

一方面,要扎实做好酒店常规内容的培训。如基本的技能技巧培训、外语运用能力培训、对客服务礼仪培训等,保证员工提供合格的服务,满足岗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握现代酒店业发展的趋势对培训内容提出的新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培训内容,逐渐将培训的重点由原来的业务培训向员工素质方向转变。在重视员工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员工素质拓展、潜能挖掘、职业生涯规划,尤其要注重员工管理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素质的培训,引导员工将个人的职业规划和酒店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选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

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半脱产培训和脱产培训等是目前多数酒店采用的培训方式。各个酒店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半脱产培训和脱产培训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应给予员工更多的脱产培训机会。同时要特别重视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切实实现员工“一专多能”,以应对酒店员工高流失率的现状。在培训方法上,可以将传统的视听法、讲授法、示范法等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加大网络培训力度,在提升学员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培训效果,实现培训方法的多样化。

(三)加大培训绩效评估力度

培训的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参训员工的服务行为上,并进一步影响到酒店服务质量的高低,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纠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是酒店员工培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首先要采用灵活而合理的评估方法。酒店应根据培训计划中明确的培训目标来确定相应的评估方法。当前,尤其要注意避免在评估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反应层和学习层两个层面,忽视对员工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估。一方面,要关注参训学员对培训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迁移程度。迁移程度受到诸如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技巧、员工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酒店方面应采取系列措施,从培训课程计划制定、组织氛围营造、强化绩效管理等方面提高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干预程度,切实提升酒店培训绩效,提高酒店经营效益。

(四)建立规范的培训配套制度

篇2

高校继续教学培训管理内容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而且也涉及到高校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招生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制定需要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而培训教师的选定则需要不同专业或者院系来指定。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的从属关系和属性模糊。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属性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个别高校把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仅仅作为学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高校有的将其归属于院系,有的将其归属于机关。而在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办学层次多、培训专业分散、招生对象学历参差不齐等诸多实际困难。仅仅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划属于某个院系或者直属于机关,将会出现部门职责不清、协调沟通不畅甚至工作推诿扯皮的不利局面。这就导致高校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不仅导致机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极大地打击了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

2)培训过程中的跟踪监督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具有业余、函授等多种形式和专科、本科、专科升本科等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办学体系,以及短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因此,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直接面向社会,是高校名副其实的“窗口”单位,在组织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教学质量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继续教育培训面临有培训对象学历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授课形式多样化等实际特点,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质量应是培训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部分高校仅仅将继续教育定位为学校的附属产品,没有将继续教育作为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真空死角,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问责制度尚未形成,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由于高等院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授课任务的不重视,往往都是安排完院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后,才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这就直接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教师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另外,在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型教师的招聘流程、标准也不够透明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此外,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仍采用相对集中、“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方式,形成老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课的局面。这种灌输性极强的授课制度是一种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传播手段保守、单一。

2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建议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现行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

1)高校应端正继续教育培训的思想认识。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认清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高校应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继续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例如江苏大学,作为较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2005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办学单位的非全日制教育实施归口管理,专业院系从事针对相关行业组织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了管理和办学相分离的基本框架。这种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

2)加大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办学质量。针对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对象负责、区域分散等困难,各高校可跟进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模式。以浙江大学为例,自2006年建立继续教育处以来,为提高过程管理效率,浙江大学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实行专业院系与继续教育管理处的二级管理制,管理处作为学校职能部门。所有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及广告的申报、审批、教学计划的制定,学员电子化注册、证书登记、发放、查询,学员成绩的录入、查询及各类统计等操作均在系统内实现,真正做到跨地域、跨时空的网络化管理。各类项目信息及学员的部分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查询、认证,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篇3

【关键词】士官升级;学员管理;思考

一、士官升级培训学员管理的主要特点

由于学校士官短期培训专业系管理学员队模式是今年第一次试点,没有经验可取,没有套路可循。因此,在学员队日常管理教育中,必须针对士官升级培训学员特点,理清思路,认准目标,把好学员的“脉”,下好对症的“药”。

1、发挥“三长”作用,使管理具有群众性

升级队的“三长“指区队长(含副)、班长(含副)、党小组长。管理教育工作的终端还得由“三长” 去落实,“三长”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管理工作。因此,要充分发挥“三长”的管理作用,激发其动力,变被管理为主动管理,使管理工作具有群众性。一是选配好“三长”,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单位性质、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工作作风等因素,做到政令畅通、上行下效。二是要发挥“三长”在管理教育工作中的长处,调动积极性,使其尽职尽责。三是要理解、信任和支持“三长”工作,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努力为他们创造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四是做好帮带引导工作,使“三长”管理工作符合院校、贴近部队。

2、强化自律意识,使管理具有自我性

自律指自己管理自己,依靠学员自身的主动性,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做到遵章守纪。升级班学员普遍兵龄长,对部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比较熟悉,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有数。因此在升级队的管理工作中,在不影响和违背正常管理秩序前提下,主要以学员自律为主,使管理具有自我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强调自律是建立在思想觉悟高、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基础上,由于人员构成的差别,在实行自我管理时,要把好“度”,对自我约束能力差、作风松散的学员,要严肃纪律,不能迁就照顾。

3、深化管理层次,使管理具有效益性

管理工作的效益性不仅体现在让学员接受管理,而且要让学员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学会管理。针对升级班学员特点,要想管理效益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民主管理。让学员积极、主动参与管理,多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以情带兵,在制度上坚持上下级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在生活上建立兄长关系、朋友关系,在对学员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办实事、实干事,使学员在短期培训中感受到院校温暖和领导关怀,自学服从管理。三是因人管理,分开层次,区别对待,要注重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广泛开展谈心与交流活动,了解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因人管理。

二、士官升级培训学员管理模式思考

士官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岗位指向性,突出强调任职的管理能力。传统“群队”式管理模式虽有自身的长处,但对升级班学员管理还有局限性,因此,更新管理观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以适应培训对象的特点、需求和培训目标定位迫在眉睫。

1、更新管理观念,构建有效的思想管理模式

升级班培训学员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但有些同志角色转变较慢,遇到具体问题时认识上会发生偏差,导致行为失范,因而首先要强化思想管理。一是教育上要坚持高起点,要以贯彻十精神为契机,以关于“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梦精神为牵引,以党员的标准引领学员,以培训的责任激发学员,帮助学员定好位,尽快实现从部队岗位任职向院校学员的转变。二是思想上要坚持高标准,要及时引导学员从军队建设长远发展和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高度,正确认识从严治军、从严治校是军队院校管理的铁律,使他们从思想深处对从严管理产生认同感。三是方法上要坚持多启发。坚持以启发式、鼓励式和个别疏导为主,要通过开展比言谈看举止、比作风看养成、比觉悟看律己等活动,不断强化学员的形象意识、楷模意识和窗口意识,启发学员学习自励、生活自律、管理自觉。

2、改变管理方法,构建严格的法规管理模式

法规管理实质上是依据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升级班学员很多是第一次进入军队院校进行培训,对院校的很多规章制度不了解、不适应、不习惯,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明显弱化,对自我管理有放松的倾向。因此,要针对升级班学员的共性与特性,改变管理方法,用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一是抓日常管理要不留死角。通过完善制度规定,明确骨干责任,形成全过程链条式管理模式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交叉管理“网络”,确保管理工作在人员上不失控、时间上不脱节、过程中不走样,全员额、全时空、全过程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二是抓安全落实要不留隐患。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始终把安全稳定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定期分析安全形势,扎实进行隐患排查,定期组织“回头看”。三是抓违纪处理要不留情面。要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较真。对违反规定的,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不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执行规定“一把尺子”、一视同仁。坚决防止“拖过一件、消极一片;迁就一人、打击众人”的多米诺效应。

3、转换管理思路,构建温馨的服务管理模式

服务管理实质上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和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一种高境界管理。作为短期培训班的管理者和施教者,必须转换管理思路,坚持服务岗位和服务学员的原则,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想方设法为学员搭建学习平台,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和讲评学习心得,精心设计和组织现地教学活动,千方百计为学员创造学习的便利条件。日常管理中,要多到学员宿舍走一走、聊一聊;学员身体出现不适及时请医送药,关心体贴;设身处地为学员排忧解难,满腔热忱地提供服务,想方设法排忧解难,用倾注真情的帮助给学员带来温暖。

“办好学、育好人”是全校教学与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士官升级培训班的管理模式必须端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基于过程的管理模式,从思想层次、法规层次、服务层次等方面着手,正规化升级班教学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我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并对士官短期培训的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文生,孟楠,周萌.进一步加强院校士官学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安通信学院学报.2011.10

[2]谷亚平,王怀栋,郑皖苏.短期培训学员管理问题探讨[J].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11.06

篇4

各地、各技工院校对培训管理的思路和政策不尽相同,审批流程、报批数据大相径庭。校内二级系(教研室)或部门开办横向班,在校内逐级审批完后,与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部)开办的纵向班等办班数据、培训计划、收费标准等审批表需要从学校层面向当地人社等部门报送。技工院校为了方便管理,都根据自己的教育培训办学方式开发或购买管理软件。这些软件专业性较强,使用独立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其数据与学校统一规划的OA办公系统无法直接接入,导致培训相关数据游离与监控之外,成为了数据孤岛。

2技工院校技能培训管理现状

2.1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来已久,长期的实践证明,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较好,得益于顶层设计科学和组织机构健全。技工院校培训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培训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二级系(教研室)设置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的培训管理工作,同时,二级部门还为培训提供师资和培训项目。

2.2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模式

基本成熟培训管理主要抓住项目开发、培训过程及评价反馈三个主要环节,由此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训管理模式。加强主要环节的管理,能够较好的控制培训质量,有效解决培训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差、培训方法不当、培训效果缺乏检查和评估等问题。项目开发主要由承办培训的二级部门负责,主要开发环节为:(1)组织市场需求调研;(2)确定受训群体;(3)拟定培训方案;(4)组建培训队伍;(5)制定培训计划;(6)培训实施准备。培训项目评估评比是培训后期管理的关键,不仅给受训者带来知识上的收益,亦使培训实施部门在不断开拓培训领域、培训项目过程中积累经验。

3培训班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几所技工院校培训办班管理模式,存在项目开发、审批、运行、监督、分配等环节。将现实业务规定按照审批政策和时间顺序进行工作流建模,在工作流的各个节点对数据逐步采集,记录审批痕迹,生成数据报表,为管理者监控和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科学的数据。培训管理业务流如图1所示。

3.2设计目标

根据现实的业务规定和工作流程,利用完善的网络和成熟的.Net开发技术,实现技工院校校培训办班管理系统无缝接入OA办公系统。可靠的进行数据实施交换,达到公用、开放、共享的目标,推行网络审批制度,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4培训班管理平台设计

4.1总体设计

培训班管理平台设计主要的功能是实现网上协同办公,通过工作流完成审批、管理、监控、共享和反馈等业务。主要功能有:(1)添加培训项目(2)设置项目参数(;3)流程审批(4)生成报表(5)查询统计。公文管理模块、短信交互模块、信息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档案管理模块等都能为培训班管理服务。

4.2安全策略

培训班管理系统涉及受训者个人信息、考评成绩、财务数据等敏感信息,务必在设计初期制定信息安全策略,预防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整体安全策略包含主动策略和被动策略两部分。最终的目标是维护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主动策略主要用到角色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技术、电子签名(电子公章)技术等。被动策略主要采用双机热备份技术,配以反应安全计划,能够很好地保障系统从灾难中恢复到常态。

4.3整合与实现

篇5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校本管理;校长素质能力;校长培养计划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质性地实行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这是美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变革。校本管理是美国教育分权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学校在自身管理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和均权化,促使学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地负起责任,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管理的实践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美国许多州修改了校长许可标准和证书制度,随之,作为校长培养培训单位的研究生院和学区相应地制定或修改了校长培养培训计划,从而使美国掀起了一场新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

一、实行校本管理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校本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指向

在美国,校本管理首先是由弗莱希曼委员会 (Fleischmann Commission)于1973年在纽约州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出来的,但当时这一主张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1986年全美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ication,简称NGA)重提弗莱希曼委员会报告的主张,校本管理才作为一项政策和制度在学校管理改革中落实到实践层面,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截止到1993年,肯塔基州和德克萨斯州已经明令在全州实行校本管理,此外,至少还有44个州在部分地区实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美国实行校本管理的中小学的比例约在25%-33%之间。因此可以说,校本管理已经成为美国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学校管理体制。

美国的校本管理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学区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把人事、预算、课程等重大事项的部分或大部分权限下放到学校,这样既扩大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决策自主权,同时又增加了学校的相关责任,这即是放权与问责的统一;二是学校的决策实行权力分享,亦即学校设置由社区居民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只在高中设置)等组成的学校委员会(School Council)或类似组织,这些代表在学校委员会内分享决策权力,其权力行使方式和程度由学校委员会的构成原理和地位所决定。在这里,“权力下放”、“自主决策”和“家长、社区参与管理”是三个关键词。另外,实行校本管理就是要使学校实现由外控式管理转变为民主式自我管理。并且,校本管理的成果应当反映出学生学习成果的改进。诚然,作为教育分权化改革之一环的校本管理,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正如美国会计总署(C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和大卫(J.L.David)所认为的那样,校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学校层次的参与自主决策过程,达到最终提升学生学习表现的目的。

(二)校本管理背景下校长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的转变

实行校本管理首先意味着中小学管理的重心发生了下移,学校在自我管理上扩大了自主权。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校本管理改革实践以后,中小学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由学区教育委员会及具体执行者教育局长(superintendent)转变成了校长或学校委员会。这样,实行校本管理使校长的角色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地说,在实行校本管理以前,校长是以分担学区教育局长权限的形式,负责执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政策,管理本学校的设施设备和人事等的“行政官员”(administrative officers)。而现在校长则演变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权的学校经营责任人。

正是由于实行校本管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能作用发生了转变,才使得其角色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校长是受学区的委派,对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官员。其学校管理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政策和制度,管理方式是受学区教育委员会控制的,所管理的事务是受学区教育委员会限定的。而现在,校长则成了负责学校全面管理,对学校行使经营职能的责任人。亦即,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育委员会)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地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全方面地负责学校的各项经营。这样,校长由过去的从属地位相对地变成了现在前主体地位,校长的职责由过去被动地管理学校转变为现在自主地经营学校。

日本学者小岛弘道在谈到由校本管理的实施带来学校自主权的扩大,从而使校长的职能作用相应地发生变化时指出,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对校长形成了这样的期待:与过去所发挥的管理职能相比,现在更期望发挥经营职能;与过去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相比,现在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与过去只思考战术性的局部问题相比,现在更需要作出战略性的全局思考;与过去只注重学校的教育经营相比,现在更需要谋划包括教育经营在内的学校整体的综合性经营。这一论断也适合于说明美国实行校本管理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职能作用的转变。

(三)实行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

实行校本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学校管理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学校内部权力实行分享,同时还意味着学校要承担更大的绩效责任。这也要求作为学校经营管理责任人的校长要在学校经营管理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此,校长要在相应素质能力上做好准备。

1996年11月,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 (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简称ISLLC)颁布的《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of School Leaders)明确提出了学校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这个标准包括6项大指标和200项小指标,其中6项大指标为:1)促进制订、表达、实施并服务于学校共同体共享的、共同支持的学习的愿景;2)倡导、培育和保持一种有助于学习及教职员工专业成长的学校文化和教学计划;3)保证组织的管理、运作和资源服务于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4)与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回应各种社区的利益与需求,并调动社区的种种资源;5)将正直、公平和符合伦理的态度融于行动之中;6)能够理解、回应并影响更为宽广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背景。《学校领导者标准》不仅是在倡导推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制定的,而且其内容也力求适应实行校本管理对校长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应该说《学校领导者标准》草案的制定者强烈地意识到了“从事促进性、共同性行动这种(学校)领导者的责任”,这种对学校领导者的把握是与近年美国实行校本管理、推进教师专业化、扩大家长的学校参与等教育改革方向相吻合的。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州也在校本管理背景下,为适应培养、遴选和任用校长的需要,而制定或修改了自己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例如,弗罗里达州早在1984年就颁布实施了由“弗罗里达州教育管理委员会”(Florida Council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简称FCEM)制定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即《弗罗里达州校长的素质能力:基础的与高级的》(Florida Principal Competeneiec:Basic and High Performing)。可是,随着弗罗里达州于1992年发表《2000年蓝图:学校改善与绩效系统》(Blueprint 2000;A System of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并相应修改了相关法律,而在全州实行新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系统,即引入校本管理体制,于是该州于1994年修改了上述校长素质能力标准。仅以其中能力标准中的“决断能力”为例,1984年的规定为:“作决定时要表现出刚强和自信。无论所作出的决定质量如何,要能够为作出决定、提出判断、发起行动、约束自己和他人做好准备。”而1994年的规定则为:“要对能发起行动进行适度干预,要灵活利用自己和别人所作出的约定,要具有用适宜方式作出决策和与有关人员共同作出决策的准备和自信。”从后者的规定中我们可以体味出对校长“决断能力”的要求包含了学校领导要“适度干预”、权力分享、共同决策这一校本管理所秉持的方针原则。再如,加利福尼亚州在《加利福尼亚州教师许可委员会标准》(CCTC)中对校长的能力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具体包括:1)“教育领导”能力(第21条);2)“组织管理”能力(第22条);3)“教学计划”能力(第23条);4)“学校管理”能力(第24条);5)“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第25条);6)“财源与工作服务管理”能力(第26条);7)“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第27条);8)“政策与政治影响”方面的能力(第28条);9)“学校与社区合作”方面的能力(第29条);10)“技术利用”能力(第30条)。此外,加利福尼亚州对校长候选人还作出了两项规定,一是“现场经验的内容”,二是“(校长)候选人的能力的决定”。各州的校长资格标准对于本州及其学区的校长培养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施行都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二、研究生院和学区的校长培养与培训

众所周知,实行校本管理是教育行政分权化改革层面的问题,而校长培养培训是教师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两者几乎没有天然的联系。但是,由于实行校本管理使校长的角色地位和职能作用发生了重大转变,这要求校长要做出新的素质能力上的准备。同时,在美国,想取得校长资格必须有在研究生院学习的经历,想成为称职的校长需要参加学区组织的培训计划,所以校长适应实行校本管理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而相应地参加有关培养培训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校本管理改革的推进,美国就在改善校长许可标准和研究生院及学区的校长培养培训方面展开了种种议论,有关机构和组织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一些研究生院和学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

(一)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

1.对研究生院校长培养的要求

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向大学的研究生院提出改革校长培养的要求,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校长许可证制度要求取得校长资格要有研究生学历。研究生院参与校长的培养是与美国独特的校长许可证制度分不开的。在美国,虽然各州规定的校长资格标准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也存在以下共同之处:1)持有教师许可证;2)有一定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一般为3-5年);3)取得硕士以上的学位;4)在研究生院修满规定的学分。其中后两项要求是和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想成为校长的教师,在从事一定年限的教育教学工作后,根据所在州的法律对校长资格标准的规定,在研究生院学习“教育行政”和“学校经营”等方面的课程,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即可以取得校长的基础资格。

其次,现在美国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水平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层次,因此也要求校长候选人去研究生院学习。根据1993-1994学年的数据,该年度全美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校长共计79618人,其学历分布情况如下:有学士学位者仅占1.4%,有硕士学位者占63.4%,有教育专家(education specialist)证书者占25.8%,有博士学位者占9.3%。在美国,如果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没有在研究生院学习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类课程,是很难争取到校长职位的。

第三,校长培训尚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准校长的培养相比,美国在职校长的培训明显存在不足。也就是说,学校领导发展在职前和职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对此,全美教育管理卓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简称NCEEA)也承认,“缺乏系统的学校管理者专业发展”是美国教育管理的缺陷之一。因此,它建议加强学校领导者的职后专业发展。

第四,在研究生院培养校长是注重校长的专业性、进一步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美国在研究生院开设教育管理课程,首先是从培养校长的专业性和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出发的。实行校本管理,更要求校长要具备“作为学校组织的经营者的独特‘专业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否则将很难适应被授权情况下学校管理的需要。

2.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

美国各州之间在校长培养上所采取的政策、制度和做法差别很大,因此在较短篇幅内全面阐述美国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仅以个案形式对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作以考察。

弗罗里达州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校长的素质能力标准、校长许可证制度及校长培养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到8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大学、学区教育委员会和中小学广泛参与,涵盖校长培养培训、资格认证、遴选和任用的校长质量保障体系,这为90年代以后在全州范围内实行校本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校本管理体制的全面推行,弗罗里达州按照1994年修订的校长素质能力标准的规定,要求相关大学研究生院对校长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即“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实行的。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是按照州的校长培养方针制定并实施的。该州在1985年制定的《新任校长培养方针》(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New Principals)的基础上,于1994年10月修订的《弗罗里达州各学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方针》(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Development System Guidelines in Florida’s School Districts),明确提出了培养“促进型领导”(facilitative leader)的方针。“教育领导与管理”(educational leadership/administration)课程是为准校长取得校长许可证而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想到中小学、学区教育委员会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初期阶段的管理职位就职的教育工作者”,同时“进行强化学术训练,对作为(学校)领导志愿者的各位(校长)候选人进行职能开发”。

“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由四部分构成:A.核心科目(Core Courses);B.调查研究性科目(Research Component);C.经验性科目(Experiential Component); D.硕士综合考试/硕士文件夹(Master’s Comprehensive Exam/Master’s Portfolio)(见表1)。其中,A类课程是按照弗罗里达州教育部(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规定的取得校长许可证需具备的8项标准而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准校长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这8门课程并修得相应的学分是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的必要条件。B类课程是为使准校长基于学校现实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决策而开设的。在C类课程中,开设“领导能力开发入门”一科的目的在于,使准校长在充分理解教育领导知识、教育领导的作用、学校经营的效果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潜能。修习“领导理论的应用”科目的前提条件是修完A类课程中的“公立学校管理中的各种法律问题”、“教育中的人事管理”和“学校财政”,开设该科目的目的在于培养准校长的综合应用能力。D类课程是美国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表1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课程的构成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的学习者几乎都是在职教师,修业年限基本为2学年。学员在学完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修满36学分(semester time)并通过“综合考试”,以及通过州的校长资格考试后,可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即取得担任实习校长或副校长的资格。

(二)学区中的校长培训

1.学区培训校长的必要性

在美国,修完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课程,取得相应的硕士以上学位以后,只能获得担任校长职务的基础资格。教师要想担任正式校长,还必须参加由学区组织的校长培训。例如,弗罗里达州规定,准校长在取得一级校长许可证后只能担任实习校长或副校长,要成为正式校长(其前提是取得二级校长许可证)必须有10个月(1学年)以上的实际学校管理经验,同时参加学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校长培训计划(即校长职务实习)。因此可以说,与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一样,学区组织的校长培训也是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这种培训对于校长掌握在学校经营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具有实际意义。在实行校本管理的背景下,这种培训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2.学区教育委员会在校长培训中的领导作用

在美国,各学区不仅是校长培训的一个基本舞台,学区教育委员会还在校长培训中起着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例如,弗罗里达州就十分重视学区在校长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弗罗里达州教育管理委员会”(FCEM)积极鼓励各学区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校长培训计划。该审议会于1985年提出的《新任校长培养方针》明确指出了建立校长培养体系的方向,主张通过老校长、大学和学区教育委员会对新校长进行持续性的共同的支援。关于学区如何培训校长,弗罗里达州教育部于1999年修订的《弗罗里达州各学区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体系方针1999-2000(第三版)》(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System Guidelines in Florida’s School Districts 1999-2000 Third Edition)明确指出:“学区要奖励担负领导作用的所有人的持续性的职能成长和开发,实施面向取得校长许可证的认证计划”,“通过根据每个人的职务经历的连续性过程,提供学习领导能力的机会,扩大校长培养的概念。”这就是说,各学区不仅要重视以取得校长许可证为目的的校长培养,还要注重提供日常性的掌握学校领导能力的培训机会。

3.弗罗里达州布罗瓦德郡(Broward County)学区的校长培训计划

弗罗里达州布罗瓦德郡学区为了有效地规范本学区的校长培养和培训,首先根据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ISLLC)1996年制定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和本州1994年修订的《弗罗里达州校长的素质能力》的规定,制定了本学区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即《布罗瓦德郡学区(学校)领导者标准》(Standards for Broward Leaders),并且根据这个标准,制定了本学区的校长领导能力开发计划,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计划2000-2003》(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lan 2000-2003)。这项计划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作为领导者的教师”(Teachers as Leaders,简称TAL)。这个项目是以在学校内的各种委员会、学科组、年级组等担任领导工作的教师为对象,为使其掌握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而开设的;2)“领导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开发”(Leadership Experiences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简称LEAD)。这个项目是以有志于成为学校领导者的教师(或者为取得一级许可证正在研究生院学习,或者已经取得一级许可证的教师)为对象,为使其掌握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而开设的,研修时间为3年;3)“临时任用的副校长”(Interim Assistant Principals)。这个项目是以想取得二级许可证的副校长为对象而实行的为期3年的校长职务实习。这三个项目中,第二和第三个项目正是以校长培训为目的的。

三、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特点

近20年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改革是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和促进其基础教育改革的行动。这一时期的校长培养培训改革可以从多方面来总结归纳其特点,但从与校本管理相联系的观点出发,这里仅对以下两点进行说明和分析。

第一,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其间接目的是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这与实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从美国校长培养培训的政策、制度规定和现实行动看,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准校长取得校长资格,获得就职权;二是促进校长在学校经营管理上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是围绕促进校长的专业化进行的。然而应当认识到,近20年来,美国校长培养培训以专业化促进为指向的前提背景是,美国整体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是追求“卓越”,提高学校效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教育“卓越运动”中,受美国新的社会政治思潮(分权化、民主化)的影响,实行校本管理成为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实行校本管理的根本目标追求仍然是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因此可以说,实行校本管理是美国教育“卓越运动”的一环。在校本管理体制下,被赋权的校长适应新的学校改革需要而接受和参与培养培训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制定的《学校领导者标准》把校长定位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把校长的作用规定为始终促进“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的成功”,以此为指导开展的校长培养培训,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所以,校本管理和校长培养培训虽然不属于同一层面上的问题,但细究起来,两者具有同一目标指向性,前者为后者的改革提供了前提要求,后者为前者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基本支持。

第二,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的基本原则或价值取向是谋求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校长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注重促进校长在学校经营管理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后者,即注重校长在实际工作中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近年美国校长培养培训的重点,这与美国实行校本管理具有内在一致性。

过去,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管理课程具有注重学术性的传统,结果致使其学校领导者培养出现了理论性过强、不能适应他们实际工作需要的状况,一些校长抱怨“在研究生院学习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不起作用”,所以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当上校长以后,向前辈校长学习”。但是,这种经验式的学校领导者成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美国目前学校改革的需要了,美国的学校改革实践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因此,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阿什比(D.Ashby)教授指出,在研究生院的各科目教学中,向学员们提出与特定理论相关的中小学内需要解决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阿什比教授阐明了校长的培养培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理念。

事实上,近20年来的美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突出体现了实践取向的特点,在谋求理论联系实际上迈出了一大步。早在1989年全美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National Policy Boar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简称NPBEA)发表的《学校管理者培养的改善——面向改革的课题》(Improving the Prepar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An Agenda for Reform)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方针:在校长的培养培训上,研究生院和学区要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二者的校长培养和培训要以临床研究和现场实习为指向。以此为指导,美国一些州表现出了研究生院和学区联合建立校长培养体系的趋向:研究生院的校长培养计划重点是让校长掌握在学校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校长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学区的校长培养计划核心是使校长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学校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开设8个“核心科目”,其目的在于让准校长掌握关于教育管理的理论背景和相关知识,而它又开设“调查研究性科目”和“经验性科目”,这意在使准校长掌握实际学校经营管理能力。该州的学区校长培养计划更是具有强烈的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的特征,如布罗瓦德郡学区校长培训计划中的“领导经验与管理能力的开发”项目和“临时任用的副校长”项目就是实践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再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自2000年6月开始实行的“校长领导能力讲习”计划,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近年的校长培养培训之所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强调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一方面是因为此前的校长培养培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用弗罗里达州主管校长培养计划认定的哈瓦德(G.N.Howard)的话说就是,“美国研究生院(校长培养)计划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处理好”;另一方面,实行校本管理要求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校现实问题,要用长远眼光谋划学校的经营和管理。因此可以说,实行校本管理对于美国校长培养培训起到了规约作用。研究生院和学区分工合作的校长培养培训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以人(准校长)为本、以问题为本、以实践为本的校长培养培训内容,无不体现了校本管理的主旨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俊生,林新发。学校本位管理及其实施成效评析[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1):379-412.

篇6

[关键词]培训业务;高等院校;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43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1 培训市场及业务概述

1.1 培训的概述

在知识型经济与学习型社会的驱动下,使人们能够通过所有可能的形式,满足其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需求,其有两种类型的培训,即个人技能培训和企业培训。个人技能培训类型繁多,企业培训分三类:①公共课程;②企业内训;③企业业务咨询。这使培训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就当下而言,传统学校的教育和培训业务,之间不断融合,并为培训市场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服务,如,高等院校给企事业单位派送师资教学,提供有助于员工素质提升培训课程的体系设计,建立各种职员培训中心、研讨会等。

1.2 培训机构的业务管理模式

管理培训业务,培训机构往往参考企业管理的操作模式。有负责市场开发和运作的营销部门,有负责金融财务和行政管理的财务行政部门,还有负责开展教学课程研究开发、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的教务部门,有统一的业务管理制度,教学激励奖励机制。作为一个行业,教育的发展不应局限于教学本身,因此,在这方面培训机构做了一些探索,优化了资源配置的业务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联合合作;增加了培训的投资,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着力链条式发展;面向市场、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培训对象,为学生及企业提供了更高标准、全面、周到的服务。

2 高等院校下属培训机构培训业务管理存在问题

2.1 对培训项目存在认识误区,重视不够

高质量的社会培训项目,应该是高等院校和下属培训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高等院校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高校走向市场、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社会培训项目应该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而,高等教育从属培训机构往往对培训业务的投资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对培训业务存在认识误区,领导只是简单地把培训业务服务相当于增收服务培训工作,不仅不注意建设标准化的社会培训,也没有考虑培训业务和合作单位的全面发展,缺乏对社会培训业务服务质量的需求和创新的追求,有了经济效益便忽视了社会效益,只重视最后的收获,不要求培养过程。对培训业务的认知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深入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也是培训业务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2.2 营销方式过于简单,组织宣传费用不足

高等院校下属培训机构通常只有单一的培训产品,采取的营销传播方式不够多样化,往往只是在校内宣传,针对学生提供考证辅导培训以及通过合作企业单位为其提供企业咨询、员工素质提升培训业务等。由于存在培训业务的认识误区和异化问题,导致其没有形成ι缁崤嘌狄滴窆ぷ鞯耐骋蝗鲜叮因此它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是宣传和组织成本投资的不足,让培训工作自生自灭,而一些数量大、具有良好社会反响的培训项目,在短时间内可能有好的发展,而另一些需要单位和相关部门增加投资支持,在短期内不一定有经济效益回报的培训项目,即使对这个行业、社会工作者是非常有用和重要的,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所以培训业务的增长缓慢。

2.3 培训课程开发及师资缺乏

培训机构及其业务的广告宣传与项目的外部包装,是当下大多培训机构的发展重点,且大多数机构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讲课形式,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方法。但现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在其时代性、体系化、实用性、创新性上面,依旧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各大培训机构缺乏专门教学研发人才,教学研究少。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在某些方面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积累上,也就是说,教师具有丰富的、广泛的以及精准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多特殊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细腻、精湛和科学的教学能力,是会非常受到学生欢迎的。高等院校下属培训机构的教师往往是学校的全职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任务外,在对培训工作的精力投入中,只是简单做到完成其基本任务,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训工作中并将其思考和扩大。

3 高等院校下属培训机构业务管理的改进方案

3.1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推出合适的培训项目

任何培训机构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和欠缺之处,如何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进一步有效消除劣势,抓住机遇谋发展,这些都是培训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培训中心需进一步分析其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特长之处,建立与周边培训机构差异化战略发展实施方向;运用学校的师资优势发展特色,有效整合学校特色资源,围绕“特色”进行培训业务的项目开发、推广,从而达到差异化与培训需求之间良好的匹配。同时,也要不断进行劣势的优化,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推广一个新培训项目之前,要对区内各方人员、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时间需求是很有必要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地处广州北大门的花都区,附近有工业企业5 000多家,相对完整的工业类别,形成了以汽车、皮革制品、金银珠宝为三大特色产业并与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服装纺织、贸易和物流等优势行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工业企业数量繁多,也预示着人才培训市场广阔,特别是对其中的一大批中小企业来说,开展企业管理咨询培训项目有着巨大的市场。

3.2 加强培训课程的开发及培训质量的提升

培训机构的一个重要核心竞争力是课程的设置。培训机构的课程设计一般是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用和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新奇、信息量大、源自权威机构和人士,内容创新紧跟社会变化,会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绝大多数培训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其更加重视市场对传统教育之外的教育模式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调整教学方向、方法,根据学生自身需求,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己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高等院校下属培训机构不仅要吸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校教师,而且也必须吸收企业、行业和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培训教师,组成一支以高校教师、技术人员、熟练工匠为骨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培训专家队伍。

3.3 树立培训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培训机构的品牌,是社会公众、服务对象对培训机构培训服务项目的内容、服务水平、培训机构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等产生的一个总体印象,因此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态度。创新手段贴近客户,形成个性化培训咨询项目服务,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可以增加培训机构的竞争优势。品牌和服务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创立自己的培训品牌,并使其形象不断得到提升,是靠培训机构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获得的。且市场上产品和价格容易被对手效仿,只有在情感方面进行努力才有可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3.4 建立合作联盟,与其他机构实现互利共赢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与区内各大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开展相关项目的咨询培训工作。相比起其他专业培训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培训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有着一定的劣势,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与其他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进行产学研用资源互补也是很有必要的,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平台,进行一系列的互利互惠合作。培训中心要想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需要具备多个长久稳定的,对双方都有帮助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培训业务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企业咨询人才培训项目,扩展企业市场空间以及赢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社梅.中国培训市场研究[J].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石.对我国教育培训市场运作模式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培训,2002(12).

篇7

关键词:培训;机房;管理;维护;策略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special training computer lab

Li Shuku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Many universities have special training computer lab to undertake some training activities today. The special computer lab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ublic computer lab. I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articipants’ identidy are complexit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twork is controlled at any time. Therefore, it will bring problems to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This paper will give some feasible strate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training; computer lab; management; maintenance; strategy

依托于计算机的各种培训,普遍存在于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和非课程规定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各高校都建立了一些专门用于培训的计算机机房,由于这些培训活动所涉及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都是不固定的,并且针对不同的培训,对于机房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都有特殊的要求,这就增加了机房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针对这些培训专用机房管理的研究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1 培训专用机房特点

专用的培训机房有别于公用机房,由于其特殊的作用,在使用和管理维护上都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1.1 培训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从参加培训人员的身份来看,可以大致分为3类: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从培训人员的年龄来看,年龄跨度很大,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老、中、青三代,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水平,一起培训会对管理和软件环境的设置带来难度。

1.2 系统更换频繁

由于培训的任务不同,对于培训所用机器的操作系统也会有选择。这就会造成在现实中要经常更换机器的操作系统。一般主要集中在Windows XP,Windows Server版本和Linux三种操作系统,除了根据要求安装实体软件环境,有时候还可以根据情况安装虚拟机以降低工作量和对硬件的要求。

1.3 软件安装和版本调整无规律

计算机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运行速度,是机房管理和维护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这种稳定性和快速都是相对的。而专用的培训机房,由于培训任务的不同需要经常更换一些应用软件,如果不采用相应的策略,势必会造成机器空间的浪费和性能的降低。另外,由于现在应用软件升级很快,需要更换软件版本的频率也加快。另一种造成频繁安装软件的情况是从高版本降到低版本,究其原因是高版本的软件不是很稳定,或者熟悉的人不多,因此需要重新安装低版本的软件。

1.4 网络访问控制复杂

网络现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在进行各种培训教学过程中,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下载学习课件,搜寻相关内容的教学资源。但是,对于专用的培训机房来讲,需要根据培训活动进展,在不同阶段对网络的访问进行不同的控制(如上课时,需要断开外网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时要屏蔽QQ和只允许访问允许的服务器等)。

1.5 教师机桌面共享

培训专用机房一般会需要投影仪以提高讲课效果,然而如果机房比较大,坐在后面的人员就可能看不清大屏幕。在机房安装网络教室软件,共享教师机屏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 管理与维护策略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专用培训机房有着自身的特点,下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2.1 系统安全性

2.1.1安装硬盘保护卡

为计算机安装硬盘保护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计算机系统。

从形式上看,保护卡主要有3种:集成在主板的BIOS或硬盘的保护卡、纯软件保护卡、板卡式保护卡。板卡式保护卡长期使用,容易引起与主板接触不好,纯软件保护卡与BIOS结合不紧密,不能控制系统启动顺序,因此最容易破解,可靠性较差[1]。国内品牌电脑目前一般都提供集成的保护卡,如我校机房使用的联想品牌电脑。保护卡可以对不同的分区设置不同的属性和复原方式,有的还具有网络复制功能。

2.1.2定期升级和杀毒

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存储设备的大量使用,会加剧计算机感染病毒的几率。其中大部分病毒都是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入侵和攻击,因此在平时维护时就需要经常给系统升级和修复漏洞,并进行病毒库的升级和病毒查杀。

2.2 系统的安装与还原

为了组织好一次培训,系统和软件的安装是必需的前期工作,而对大面积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进行安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会耗费很大的人力。前面提到的联想电脑保护卡就集成了网络复制的功能,只要事先安装好一台计算机并作为发射端,通过这个功能,就可以为整个机房的计算机进行IP地址的分配,复制分区或者整个硬盘数据,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安装后的系统由于各种原因遭到破坏,可以使用Ghost进行备份恢复,它支持分区和整个硬盘的恢复,是机房管理和维护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有时候机房的培训是周期性的,因此有必要把某一类的培训系统做备份,这样在下次培训时,无需重装系统,只要还原系统就行。因此在平常的管理中,需要做好规划和整理,把不同系统和软件环境都做成镜像包备份到服务器,需要的时候直接下载镜像进行还原。

2.3 网络教室软件

如前所述,网络教室软件可以解决机房过大,后排学生看不清投影屏幕的问题。网络教室软件一般由学生机客户端和教师机服务端组成,教师机通过教室管理软件可以监控学生机屏幕、广播教师机屏幕、发送文件、远程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则有举手提问等功能。简单的桌面共享软件有VNC等,比较专业的有远志多媒体教室软件等,但一般专业的网络教室软件都需要加密狗配合才能使用。

2.4 网络管理

互联网能够为培训带来便利,可以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源。但如果不能根据培训进展而灵活控制网络,会给培训带来负面影响,如学生在接受培训时,上QQ聊天、玩网络游戏,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会利用网络作弊等。

一般学校的网络控制权限属于网络中心,如果需要自己控制局域网和外网的连接,可以自己增加一个具有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功能的设备以达到控制网络的目的。

ACL分为基本ACL、高级ACL、二层ACL和用户自定义ACL。一般机房管理中用得多的是基本ACL和高级ACL,基本ACL只根据报文的源IP地址信息制定访问规则,高级ACL则可以根据报文的源IP地址信息、目的IP地址信息、IP承载的协议类型、协议的特性等三、四层信息制定规则,所以比较适合于过滤某些网络中的应用及过滤精确的数据流。在考试的时候,只允许机房所有计算机访问考试系统的网站,而其他外网网站都访问不了,这就需要定义高级ACL。

3 结束语

高校培训机房管理和维护是培训活动中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管理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科学、高效、灵活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上的策略,可以大大减轻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计算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灵活地控制网络的连接,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篇8

一、培训工作

(一)认真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具体实施培训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谁需要培训和培训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培训。

1.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定了企业发展的长短期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实现持续有序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智力做坚实保证,因此,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储备工作,使企业增强发展的后劲;其次,员工培训必须为实现企业的近期目标服务,必须贴近生产经营实际,做到施工生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2.以员工现有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基础,确定企业培训需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培训管理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培训不仅要提升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适应岗位需要,还要关注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培训需求不仅要反映组织发展的需要、岗位的需要,更要反映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3.在平衡组织的长短期目标与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培训资源的状况开展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强化培训需求分析就是要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员工培训规模及培训方式,在掌握各方面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培训的各种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同时,员工培训的开展需要财力支持和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培训师资、场地、设备、仪器、教材等),因此,确定培训项目,还必须考虑培训的客观条件等因素。

(二)精心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培训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对控制培训质量举足轻重。所以,制定培训计划是培训管理极其重要的环节。

1.结合实际,优选培训项目,编制公司培训计划。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认真分析各类人才培训需求,精选、优选培训项目,经过综合平衡,形成公司培训的项目计划,做到需要什么项目就参加什么项目,能送尽送,保证不浪费培训资金和人力资源,又满足了重点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培训的需要。

2.深入调查分析,反复论证,科学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二级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员工能力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企业人力资源五年发展规划及员工培训规划要求,结合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施工生产与经营管理实际,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为目的,以培养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重点培训内容,对确立的培训项目进行科学论证,该立项的项目一定要立,可立可不立的项目暂缓立项,内容空洞的项目决不立项。

3.严格审查,加强监督,做好二级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指导工作。二级单位培训计划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需求以及自身培训资源制定的自主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培训计划不具有、而又必须开展的培训项目,大部分为常规性的适应性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提高培训。二级单位培训计划依靠二级单位自行制定,企业对培训项目立项给予适当指导、审查,对培训过程进行严格考核,使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三)强化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

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是整个培训过程的最主要环节,也是决定培训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培训计划的每个培训项目都是一个培训工程,要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组织实施。怎样设计、怎样落实,都关系到培训项目最终培训效果。公司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合适的培训者;二是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三是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四是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五是利用先进的培训工具,从而有效提升培训质量。

(四)加强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

多数企业较为重视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的实施与管理,却忽视了培训效果的评估,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培训效果评估的目的是确认组织目标和培训目标是否实现,即确定培训的有效性。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这是一个闭环的流程,要使培训有效,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培训效果是指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培训评估是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检查和评价,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下一步制定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分析的依据之一。

二、绩效管理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在物质层面较多,主要表现在对员工资、福利及职务晋升需求的满足上,缺少从人的内心需求寻找对员工的激励方法,缺乏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以及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激励,难以满工深层次需求。为了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整体战斗力,就势必要把竞争与激励机制引入员工内部管理之中,打破传统的“吃大锅饭”和“论资排辈”思想,在员工中树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观念,把收入与能力绩效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上进心。

(二)绩效管理的建构原则

采取全员参与原则,上下级深入沟通,各部门相互协作;公开公正原则,绩效考核过程严格按照考评程序进行,根据明确规定的考核标准,客观评价;及时反馈原则,每一级考核者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肯定成绩和进步,指出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帮助被考核者寻找有效改进业绩的方法,使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创造共同价值。

(三)激励机制的途径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物质激励是企业文化的“硬件”,包括职工的发展、机会、培训、待遇,它具有一定的刚性。好的“硬件”要匹配好的“软件”,那就是精神激励,它具有很强的柔性。只有“软”“硬”结合,“刚”“柔”并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有商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方面应该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方法。赋予优秀员工以企业荣誉,增强其对工作成就感等等。古往今来,攻心始终是激励人的真啼,随着生产力水平和职工素质的提高,应该把激励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以满足职工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上去。

2.外激与内激结合根据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中包括两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也叫外在激励,简称“外激”,如工资、奖金、福利、人际关系,其作用只是消除不满,但不会产生满意激励因素叫内在激励,简称“内激”,如工作有乐趣或富于挑战性,或者能使职工产生新鲜感、自豪感、光荣感、成就感、自我实现感。“内激”产生的动力远比“外激”要深刻持久,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和职务任职期,杜绝和减少国有企业员工晋升中“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使国有企业的职位晋升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增强国有企业员工参与程度和透明度,扩大晋升层面,增加晋升机会,起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功能,有效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腐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