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学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心理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心理学引导着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方向,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教学展现出最优良的形式,收获最佳教学成果,就要仔细研究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原理,能够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另外,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索学生的个性与共性,也能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有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主要心理活动,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进行学习,这是其共性所在。而由于先天条件有所差别,后天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生理、兴趣爱好、思想、记忆力、想象力、性格特点、气质、认知、家庭背景等。教育者应当发现并掌握这些差距,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这些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协助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便是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心理可能产生某些障碍,使其表现力得不到发扬,并且思维无法外显,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几乎都尚未成年,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容易使心理问题扩大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五点。
1、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成绩欠佳,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动力。例如,初一英语第五课“Halloween”,涉及到西方文化,也包含一些较难的生词,如“Mid-AutumnFestival”“trickortreat”等,属于学生不易了解的范畴。这时候如果有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有的同学能很快理解而自己却不能,就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2、急躁心理。英语属于语言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走马观花,情绪浮躁,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的正处在叛逆阶段,不理会教师的指导,甚至与教师产生冲突和矛盾,长此以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三)运用心理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1、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的不同。学生的客观条件存在各种差异,老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不同,因材施教。例如初中英语课文“Schoollife”,是书信的格式。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很快上手,将课文理解通透。而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其到讲台上大声阅读课文,把自己当做“Millie”,读出对“DearTommy”所要描述的多姿多彩的“schoollife”。当学生能够完全读通课文后,再教其学习英语书信的格式。如“Bestwishes”的用法和落款位置等,循序渐进,缩小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影响。
2、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初中英语课文“WelcometoClass1,Grade7”,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可能会对里面的生词产生畏惧。教师可以将同学分成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Simon,Sandy,Daniel这3个不同的角色对话。还可以交换角色进行,以这种交流对话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活动协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比如初中英语课文中的“WhatisthisinEnglish”,为了避免枯燥无聊,教师可以准备好各种道具和物品,例如学生回答出“It’sanorange”,就拿出一个桔子,说“Yes,it’sanorange”。有了教师的动作和实物对照,学生就更容易紧跟老师思路,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育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着重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探索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理论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能够推动英语课堂教学良好发展。高效教育模式下,教师对英语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领悟、学习方法、目的、态度和成绩等种种因素之间,都有着规律的关系。运用教育学实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建立起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解决英语课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运用教育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育学的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特征,针对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总结出运用教育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理性主义教育学强调研究应当具备正确的逻辑,忽略了研究存在历史性,因此英语教学应当重视其历史背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2、实证主义教育学看重研究的实际性,忽视了研究具有价值性。英语教学要重视其价值,利用其价值性实施教学。
3、文化教育学强调的是教育学具有价值性和历史性,忽略了教育学的事实性,英语教学要注意运用其事实性,以事实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
三、结束语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0、“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1、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2、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3、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运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思维相对靠前,观念比较新颖,敢于向旧观念说不,勇于创新,善于质疑,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1.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 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3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
3.1 强化激励,放大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但是曾经有一个叫德西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就是让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首先,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答题。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答题进行奖励,另一组答题不进行奖励。虽然在结果中发现在答题过程中奖励的那一组学生答出来的比较多,但是在他们自由活动时间,却发现受到奖励的那一组的同学基本没有进行自觉的解答;而不奖励的那一组学生却都很积极的解答问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注意控制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
3.2 强化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该强化师生的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断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3 强化互动,造浓学生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多、学生听得多,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与素质教育、新教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授某课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3.4 强化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呈现出各式各样优劣不等的学生,差异在于往往不能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强化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对各门学科的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掌握新的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记忆、学会理解、学会策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5 强化认知,促进学生自身管理
教师应该着力在班级中确立进步同学为榜样,不断鼓励其他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榜样学生,推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向榜样学生学习。教师要强化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管理班级,应该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经常性地激励榜样学生的积极行为,并及时内化为其他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3.6 必须注意适时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遗忘作斗争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适时复习。实践证明,对所学的知识能及时的复习巩固,就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一般在课时结束时,要有“凤尾之笔”以强化记忆并留课后思考问题,新授之前,可通过提问有目的地复习上节重点或与本节教材有关的内容,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计划之一,当学完一章节或一个阶段时,要组织较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扼要复习,也可进行小型测验等,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4 结语
探索人类心理是 21 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不仅对教师教学过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对教师来讲,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积累工作经验。教育学中还有很多规律需要完善,我们期待着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教育来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张岗英.管理心理学新论[J].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2]纪秋发.北京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状况[M].当代教育研究,2005.7.
[3]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教育心理学[J].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2.
[4]辽宁等四省编.儿童教育心理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应用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传授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身修养。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等等。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教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二)加强对学科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于对学科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彻学前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有效的传授技巧,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情感的教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情感相联系,增进学生的学习亲近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例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啊。”通过对歌曲的理解,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爷爷。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关爱老人,如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位,等等。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孩子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做出合理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在学前教育学中,全面合理地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对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克平.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31):24.
[2]夏丽洁.以情优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4(3):187-188.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应用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传授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身修养。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等等。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教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二)加强对学科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于对学科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彻学前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有效的传授技巧,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情感的教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情感相联系,增进学生的学习亲近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例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啊。”通过对歌曲的理解,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爷爷。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关爱老人,如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位,等等。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孩子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做出合理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在学前教育学中,全面合理地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对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克平.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2(31):24.
[2]夏丽洁.以情优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4(3):187-188.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科情感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从情感维度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并为优化教学提供操作上指导的一门学科。它把情感教学心理作为教学手段,利用情感心理因素优化教学。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根据中专生认知规律,从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情感心理的独特功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以学科情感培养为起点
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要通过学习《学前教育学》,了解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保教工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为将来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学好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信念,在新学期的第一堂上,我将当下热销的《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书的作者刘称莲家庭教育的故事引进课堂,用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启发学生。
“刚到北京的时候,只能租房住,所以总在搬家。然而,无论怎么搬,在我的心里都有一个准则,住在北大清华周围。因此,租房住的9年间,我们在北大西门附近住了三年,在清华大学里住了六年。不为别的,就为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因为一直住在北大附近,北大的百年讲堂变成了女儿接受艺术熏陶的殿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刘称莲教女的故事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位母亲是多么深谙教育的真谛,虽然孩子还在读小学,但因为她教育的智慧,她的孩子其实已经在接受名牌大学的教育了。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这位母亲将一个在世俗眼中的很平常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综合素养很高的人才,后来同时被北大和中国香港大学录取。我们学好这门课程,即使将来不做幼儿教师,也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还会对亲戚朋友提出积极的教育建议,善莫大焉。
也正因为从学生的情感心理出发,重视了学科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对《学前教育学》产生亲近感,为他们今后的课程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如今的课堂,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的听课热情很高。
二、以教材情感化处理为突破
《学前教育学》学科的理论性较强,显性情感因素不多。如果教师将理论知识、社会生活以及富有情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教材中介绍了几位中外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抽象、深奥、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陶行知这一重要的教育人物,我用心收集了他教育实践的故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强化了情感色彩。上课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经典教育故事,以及两则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的故事,后来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阅读材料:
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则故事,气氛相当热烈。最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领悟了大师的光辉思想。然后,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再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了。
三、以情感型案例分析为抓手
《学前教育学》中的有些理论知识,很难创设相应的情境来进行教授。例如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任务、幼儿园课程等教学内容对学生将来的实践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有大量的学术性语言,理解起来很吃力,味同嚼蜡,学生并不喜欢。对此,我巧用情感型的案例,用分析、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幼儿教育的教育原则”时,我选用了这样一则案例。
为了激发孩子爱妈妈的情感,老师设计了“红花送妈妈”的活动。老师先念儿歌,引出主题:“红花美,红花香,我要做朵小红花,要问红花送给谁?红花送给好妈妈。”“红花为什么要送给妈妈,什么节日快到了?”孩子们齐声答道:“三八妇女节要到了,所以要送妈妈大红花。”老师出示一朵大红花:“妈妈的节日要到了,我们做朵漂亮的红花送给妈妈,好吗?”于是老师示范做大红花的方法,然后孩子们回到座位尝试制作红花,最后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大红花围坐在老师身旁一起学念儿歌。老师总结道:“妈妈很辛苦,所以我们要爱妈妈,把做好的红花拿回家送给妈妈。”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让学生自学章节的内容。有同学指出: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忽视了儿童情绪的感受与体验,只是一味地用认知替代情感学习,没有关心儿童的情感经验积累、体察儿童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激发儿童爱妈妈的情感上是无效的。
怎么才有效呢?我再组织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有同学说,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儿童体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积累被爱的点滴经验,孩子自然而然会升华出爱妈妈的情感,而不是机械地通过做红花送给妈妈,来言说爱妈妈的情感……学生的悟性如此之高,令我感佩;思辨力之强,令我叹服。原来,我们一旦把握了学生的情感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勃勃的生机。
总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这一特殊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愉悦、自觉的心理状态下求知,是情感教学心理学应用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加强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学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097-02
1.前言
先从我们自身发展身心过程研究的话,6岁之前发展过程非常迅速以及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小看就这么短短几年的发展,其影响是很大的,说是影响人的一生都不为过,我们国家有个谚语是这么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关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让青少年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其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艺术以及科学成就发明。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教育绝对是公共图书馆应该担负起的重任。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必须作为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的重心内容。
2.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缺陷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几乎一切的学习基础都要以阅读起步,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专家研究表明:零到六岁的幼儿时期,非常适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因为在这个时期,幼儿记忆力强,对知识或行为非常敏锐,记性好,感知强,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阅读一定要重视娃娃时期,越早进行,就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绘本的主导就是图画,语言精炼活泼、绘画好看、故事幽默,幼儿就会喜欢上阅读。绘本如果是优秀经典的,光看图就能明白故事在说些什么,就算是不识字的儿童,也可以根据图画内容明白故事含義,自己发掘乐趣。
2.1图书馆工作人员绘本阅读理念不足
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不充分了解儿童有多么需要绘本阅读,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反而会觉得绘本很薄,整本也没有几幅图,内容所表现出的信息量太少,比不上有些文字比较多的少儿图书,它们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知识,图书的售卖价格也比较贵,性价比不高。另外,图书馆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大部分是对于三岁到六岁的幼儿,不太重视零岁到三岁的幼儿。调查数据显示,三岁发展好了,未来也才能发展好。我们必须有效实现教育儿童,培养有才之人,在初生时期就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影响,促进幼儿更好的身心发展,因为如果等三岁之后再开始教育的话,时间上就太晚了。零岁到三岁之间的婴幼儿真的需要好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因此,图书馆推广绘本阅读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零岁到三岁幼儿和三岁到六岁幼儿的书籍材料[2]。
2.2图书馆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的专业人才不够
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工作其实是很难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达到一定的水准,比如熟悉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针对幼儿的阅读心理。还要非常了解绘本内容。推广绘本阅读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工作方向,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3.绘本阅读对学前儿童的意义分析
绘本属于一种由图画作为主导的书籍,其语言非常精致化,图画比较有趣以及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孩子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阅读优秀以及经典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故事主要情节的阅读以及理解,就算是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在图片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阅读,并从中找到乐趣。
3.1绘本培养审美能力
绘本是一种艺术形式,擅长通过绘画讲故事,专门给儿童设计的。如果是很优秀的绘本,需要插画家精心手绘,绘画的技法与风格要格外重视,还有图要精美,注重细节。优秀的绘本中每一页都能彰显出艺术。图画精美、故事精彩可以让幼儿不仅能享受文学,还能感知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培养欣赏美的能力,然后才能表现美。
3.2绘本丰富幼儿知识,推动多方向发展
大量的绘本融进人格教育与智力开发,图像生动形象、情节生动,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领域知识给儿童展现出来,让幼儿利用读画,开心地把握故事含义,感受读书是有意思的,同时读书时,利用不太直接的体验,让情感与知识更加浓厚。而且,幼儿语言表达与观察记忆能力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加强。
3.3绘本便于亲子关系更亲密
儿童喜欢依赖父母,与父母交往,父母让幼儿感到安全。数据显示,在很小的年纪就能有安全感的儿童,将来能非常迅速地适应新环境,专心学习,探索环境。亲子阅读有助于亲子之间增进感情,两者之间沟通交流便于亲子间关系更好。
4.为学前儿童选择适合的绘本
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绘本读物对于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要熟悉绘本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关于绘本的具体阅读技巧,充分地掌握关于儿童的一些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在学龄前儿童绘本的推广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具体发展心理学以及学前教育学,并且需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儿童的阅读心理学方面完成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可以对绘本有更多的了解,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相适应。没有人天生就会阅读,儿童阅读需要父母的陪伴以及相应的指导。与儿童一起进行阅读属于一种比较简单、有效以及经济的教育方式。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父母更好地学会与孩子共同的阅读绘本。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把学前儿童分为以下几类:新生儿阶段(0至28天),婴儿阶段(28天至1岁),幼儿阶段(1至3岁)以及学龄前阶段(3至6岁)。阅读绘本的年龄限制不是特别清晰,0岁的孩子同样可以阅读3岁孩子阅读的绘本,3岁孩子同样也可以阅读0岁孩子阅读的绘本,但是关于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具体阅读要求具备不同性,会按照儿童的具体年龄特点进行要求,比如年龄越小那么要求就会越低。
4.1学前儿童0至3岁阅读绘本特点
0至6个月的婴儿具备较弱的视力,他们非常喜欢鲜明色彩的一些图片。这些图片非常利于婴儿视力的训练,这种绘本主要包含:《颜色》以及《脸,脸,各种各样的脸》等,操纵实际物体属于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大约1岁的孩子在拿到绘本之后就会出现撕咬的状态,因此家长应该进行适当指导,大致在2岁以后,孩子们就会了解绘本的具体作用,因此为6个月至2岁孩子进行绘本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完成孩子视力的训练,提高阅读兴趣,培养相应的感知,为后续想象力以及言语等能力的开发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2至3岁的儿童可以在思维以及语言的基础上认知周围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重视给予孩子比较多使用语言的机会,他们可以询问一些关于绘本内容的具体问题,让孩子学会观察以及思考,并鼓励孩子利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总结答案。
4.2学前儿童3至6岁阅读绘本特点
3至6岁的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了相应的思维,并且可以在具体的形象或者事物方面来表示自身的联想,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大致都进入了幼儿园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以及与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智力以及语言技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时候父母可以为他们选择具备连贯性的绘本,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会对喜欢以及不喜欢进行区分,他们会寻求他们喜欢以及认可的角色,并对某种类型的书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非常多适合3至6岁儿童阅读的绘本,比如,如《方格子老虎》以及《宫西达也恐龙系列》。儿童大致在3岁左右就具备性别意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实施性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绘本主要包含:《乳房的故事》以及《我可爱的身体》等。要对3至6岁的儿童实施生殖方面的教育,保障儿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时候,他们可以阅读《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出生的那一天》等系列绘本。
5.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的步骤
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的步骤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认真看一遍绘本,不讲解,让他们自己领会绘本故事。儿童先看封面,最后看封底,由于不是正文的地方内容和正文关系密切。要让孩子看图画色彩与人物表情。之后,家长关注儿童自身的体验感受。第二步,家长声情并茂地朗读绘本文字过程中,儿童仔细观察图画[3]。一边听有声言语,一边看精美图画,脑海中自行结合有声言语与图画信息,形成活动性强的连贯故事。此时,孩子心理在发展,他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都将有很大的提高。亲子共读时,家长需要引导儿童与自己一同走进故事,用游戏演绎故事,不仅拉近亲子关系,还可以推动儿童发展自身。第三步,和儿童沟通。孩子阅读时一定会产生不少感受与想法,应该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家长注意观察,抓住儿童感兴趣的地方,与儿童互动沟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过程描述如下:幼儿在三岁到四岁时,通常可以主动讲述生活,不过如果围观人数较多,表现会有点怯场。到了四岁到五岁时,孩子大概可以独立讲简单的事。通常来说,到了五岁到六岁的年纪,大部分儿童可以准确表述,同时表现较多,一般可以大胆自然地生动表述。所以,阅读亲子绘本时,需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不一样的阅读要求。比如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引导孩童看图说话;等到了四岁到五岁的年龄,引导儿童按照图画信息,简单讲述;而五岁到六岁的呢,孩子应该可以完整描述故事,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
6.指导孩子阅读绘本时的注意事项
学前教育学表示,儿童在活动中发展,操作事物时促进情感、认知与个性发展,不可以让他们一直坐着,必须通过听书或看书等方式提升自我;教育内容与方法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前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不要太幼稚,也不要太成人。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绘本对孩子进行教育。共读过程中,孩子是教育的主體,他们自己需要充分调动感官积极参与阅读,才能读懂故事,绘本绝对不能仅仅是一本故事书的存在。孩子阅读时,家长不要经常参与。由于成人和学前幼儿思维特点不同,成人阐述与准备问题,很容易与孩子感觉不匹配,很容易影响孩子进行纯正阅读。儿童感兴趣的地方与成人也不同,阅读过程中建议引导孩子自由想象,毕竟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前期想象非常活跃,基本贯穿所有的活动,有利于儿童发展认知、情绪等。因为认知水平约束,学前儿童十分擅长想象,拥有丰富的想象力[4]。天马行空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尊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干涉,也不要急于灌输大人的思想。只有氛围宽松,才能营造出积极情绪,激发儿童更丰富的想象,消极情绪只会阻碍儿童的想象。家长应该支持儿童大胆观察、大胆想象,欣赏孩子的个性想法。
摘要:
心理学知识普及与推广;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提高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学会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加强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高三 中学生 压力 梦想 气质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到健康发展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上的健康。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心理知识的了解需求也越来越大。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企业组织也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心理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
现如今,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业压力、升学压力、竞赛压力成为了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而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如何将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便成为了一个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利用我们的现有知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帮助中学生(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生)面对压力、克服困难、缓解压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便成为了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
想要用我们的所学去帮助那些有困惑、压力大、需要帮助的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究竟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因此,我们的暑期实践是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开始的。暑假的某一天,我们如约来到厦门市同安六中,向65名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分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由我们小队成员从资料室搜索查找发现,并由全体队员根据高三毕业生具体学习生活情况加以修改,使其更适合高三应届生,提高了问卷的信效度。问卷分发答题过程非常顺利,同学们很配合,结果令人满意。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高中毕业的压力主要来自升学的困扰,面对复杂困难的学习任务表现出烦躁倦怠的情绪,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对于高考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
针对了应届生这种心理状况,我们开始了本次暑期实践的第二部分——以此针对高三学生缓解升学压力,放飞心中梦想的主题段对综合素质拓展训练。
本次团训一共由货币组织疾风劲草蜈蚣大翻身三个主题小游戏构成,精致而充实。参与游戏的同学充分感受到了心理小游戏的魅力,在心理游戏中充分放松自我,排遣压力,愉悦身心。在游戏中穿插的说出自己心中梦想环节,让同学们勇敢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最后的分享环节中同学们深入交流了在这次素拓活动中的体会与感触。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将这次游戏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高三学年更顺心,更轻松,更有效率。
通过前两个部分的顺利进行,同学们对心理学、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都希望我们通过这次暑期实践为大家进一步介绍心理学,使同学们对心理学对自己都有一个更身层次的认识了解。
借此契机,我们展开了本次暑期实践的最后一个部分——心理沙龙。
在心理沙龙中,我们位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心理学中对日常生活有所帮助的小常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们着重介绍了有关气质类型方面的知识,并向同学们发放了气质类型问卷,同学们通过这份问卷了解了自己的气质类型,接下来我们针对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取长补短的可行性建议,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了自己,并且让同门们通过这次沙龙懂得了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对自己进行调整提高。沙龙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并亲切的邀请我们有机会再去学校和他们一起分享心理学知识。
本次活动顺应学生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的需要,对校园心理健康建设有积极的意义。前期准备工作安排合理、到位、活动可操作性强、可行性强,能引起学生兴致。活动地点都在教室或操场,活动内容没有危险性项目,安全系数高,且不会浪费学生太多不必要的时间。加上有学校内老师或学生干部从中协调,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十分顺利,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