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普通居民健康档案8篇

时间:2023-03-01 16:24: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普通居民健康档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居民健康档案

篇1

按照国家“信息惠民工程”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要求,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居民健康卡全覆盖,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和介质,推动和促进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优化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工作流程,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最终,实现以居民健康卡为钥匙,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展现形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活动记录、管理,为群众提供连续有效、便捷可靠的人口健康服务,方便群众针对性开展对自身健康的管理。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手一卡、服务一生、全国通用、开放兼容”的居民健康卡发行原则,贵州省居民健康卡发行后,将逐步替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卡)、现有各医院自行发放的诊疗卡及与卫生计生服务相关的证卡,实现卫生计生服务“一卡通”。随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持有健康卡的居民将陆续享受到持卡就医一卡通、实名预约挂号、自主查阅健康档案、就诊期间便捷支付、自助打印检查报告、远程医疗、跨机构电子病历借阅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一系列便捷的卫生计生服务。

贵州省卫生计生委与建设银行联合率先推出的居民健康卡目前已在7家试点医院开通使用,实现了以下功能应用:一是对原有诊疗卡的全面替代,居民持健康卡可看病就医并调阅自身健康档案,并在持卡就诊时实现本次就诊情况实时上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便于居民享受连续的医疗服务;二是可持居民健康卡预约挂号,除可预约省人民医院、贵医附院等省内大型三级医院,还可持卡通过建设银行渠道预约挂号国家级重点医院;三是本次发行的居民健康卡具有普通建行借记卡的所有功能。

篇2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减轻参保居民门诊个人负担,方便参保居民门诊就医,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59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若干政策的意见》(冀人社发〔〕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坚持基本保障,从低水平起步,逐步减轻参保居民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负担;统筹调剂使用门诊医疗费用,统一基金管理,提高基金的共济保障能力;坚持依托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严格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坚持费用合理分担,实行当次门诊即时结算的原则。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三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城镇居民(以下简称参保居民)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以下简称“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第三章基金筹集和核算

第四条参保居民按成人每人每年50元、学生儿童(含大学生)每人每年30元标准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所需资金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划拨。

第五条普通门诊统筹基金实行专账管理单独核算,按季度预拨,年末结算。

第四章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选择和变更

第六条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

(一)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确认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有能力为参保居民提供普通门诊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从中审核认定为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

(二)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年签约门诊服务参保居民不足1000人的,下一年度不再列为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

(三)已确定的承担在校大学生普通门诊医疗服务的机构不再重新认定。

第七条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选择和变更:

(一)参保居民在办理参保或续保手续时,应在居住地就近选择一家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认定的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本人的协议普通门诊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协议机构)。未成年人可由其监护人代为选择协议机构;大学生的协议机构由各高校确定;参保居民一个业务年度内原则上不得变更协议机构。

(二)参保居民在下一保险年度需变更协议机构的,应在下一个业务年度开始后三个月内办理变更手续。未办理变更手续者,原协议机构继续有效。新年度已经与原协议机构发生医疗费用的,协议机构不再变更。

(三)参保居民变更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的,持本人身份证(或医保证)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病历》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四)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增、减变动人数调整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统筹医疗费用额。

第五章医疗待遇与费用结算

第八条普通门诊统筹医疗费用支付范围:

(一)属于《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中的甲类药品。

(二)属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中的甲类项目和与之相关的一次性材料。

第九条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标准:

(一)普通门诊统筹实行确定起付标准、超过起付线以上费用按比例支付以及最高支付限额控制的办法。普通门诊起付标准为200元,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50%,一个业务年度内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300元。

(二)参保居民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待遇年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年度相同,参保居民因欠费等原因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期间,不能享受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待遇。

第十条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为签约参保居民提供以下服务:

(一)普通门诊治疗、出诊、巡诊和双向转诊等门诊医疗服务。

(二)负责门诊医疗统筹管理,按规定结算、垫付参保居民的门诊医疗费用。

(三)健康调查和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展政策宣传。

(四)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参保居民进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疾病治疗方面的指导,开展跟踪、随访监控管理和老年人健康咨询、社区护理等服务。

(五)参保居民到协议机构就诊,协议机构不得拒绝,要为就医的参保患者填写《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病历》,建立门诊治疗档案,详细记录门诊治疗方案、处方以及治疗过程。

第十一条费用结算:

(一)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与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普通门诊统筹服务和门诊医疗费用结算协议,明确普通门诊统筹服务范围、签约人员及人数、门诊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年度结算费用总额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二)签约参保居民在指定的协议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实施即时结算,应由个人负担的部分由个人支付协议机构;应由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报销的部分,由协议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

(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各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签约人数,按季度预拨普通门诊统筹费用,结余或超支在年度末统一考核结算。当年普通门诊定点机构普通门诊统筹医疗费实际发生额低于签约人员全年门诊统筹预付总额的,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使用。高于签约人员全年普通门诊统筹预算总额的,由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承担。预付费用逐年滚存直至服务协议终止时,结余部分退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

(四)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签约参保居民门诊医疗的管理,认真做好与参保居民的门诊医疗费用结算工作,不得在门诊医疗费用超标时拒绝收治参保病人门诊、或将应由门诊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改由参保人员负担。

(五)参保居民因病未在协议机构就诊,所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普通门诊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社区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我市医疗保险有关政策,严格审查门诊就医人员身份,同时应当做好就诊记录、门诊处方归集等备查的基础工作,接受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建立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社区普通门诊统筹医疗管理机制。

享受社区普通门诊统筹治疗的参保人员应自觉遵守门诊统筹治疗的有关规定,不得将医保卡转借他人享受门诊统筹待遇。

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居民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单位的监督和考核,要把控制医疗欺诈行为、套取医疗保险基金、社区服务标准执行情况等作为监管的重点,不断提高居民社区普通门诊统筹定点单位的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三条普通门诊定点医疗机构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或参保人员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普通门诊统筹基金的,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及签订的医疗服务协议进行处理。

第七章附则

篇3

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可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服务水平。

社区居民健康保障,是一件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涉及民众的基本利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是信息化社会中居民各类健康事件所产生相关健康数据的详细历史记录,该项工作的成果直接体现着现代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

2.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多档合一,有效提高了信息应用效果。

社区居民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可以将医疗、康复、保健记录等信息进行自动归类。居民健康档案种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显得非常重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自动存储相同信息模块内信息,实现多档合一,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可以实现双向转诊以及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践中可以看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组织和集合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而且还可以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上实现健康信息在社区与医疗机构间的双向传输。通过信息双向传输,不仅可以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我预防和保健,而且还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无法有效诊疗的病人情况及时传送到医院,在上级医院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诊疗或根据病人患病情况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在医院治疗时,社区居民无需重新做重复的体检,只需根据就诊人员的信息从档案系统中调取健康档案资料,了解其以往病史、就诊状况,并且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社区健康档案建立对深化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录居民医疗、康复和卫生保健信息,因此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显得非常重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录入到信息平台之中,而且还可以顺利实现不同信息平台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建立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普通的、儿童的以及心脑血管方面的健康档案,而且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又包括五个功能模块,即档案管理、信息服务、家庭监护、信息传输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对于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而言,该模块为普通健康档案、儿童健康档案和心脑血管健康档案提供档案添加、修改以及删除和查询等功能,还包括档案报告的统计与打印。对于信息服务模块而言,该模块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整个社区内的居民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在一起,方便社区居民通过网络获知所需各种信息资料,并且及时将个人的信息告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便后者及时作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家庭监护模块而言,该模块主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实现对整个社区独居老人、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病人,进行家庭监护。对于信息传输模块而言,主要是建立健全社区医院服务网络,从而使社区医生通过网络得到多家医院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如果社区居民病人需在大型医院接受相关诊疗,则只需通过该网络系统,医院医生即可方便快捷地获知该病人的病历及病情。对于系统管理模块而言,主要用于病人资料的添加、删除以及修改和权限设置;同时还具有用户密码修改、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等功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基本信息表、体检表、社区医生表、居民辅助检查表、儿童信息表、家庭信息表、儿童体检表、妇科保健信息表、孕妇信息表、妇科检查治疗表、常见疾病表、慢性病人信息表、保健信息表以及慢性病人和发病记录表等;在该系统中,社区居民的个人信息资料,主要存放在基本信息表中。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采用三层体系架构———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在数据交换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客户端的请求;将服务器处理结果及时地返回到客户端。在此过程中,数据库服务器只是根据客户端的请求,把处理后的数据反馈给业务逻辑层,这样就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社区居民档案数字化管理

社区居民档案管理过程中,为进一步适应现代管理要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所有信息资料需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处理,即实行数字化管理。在社区居民档案管理系统中,各数据信息之间既保存着一定的关联性,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其中,数据又可以分成与系统相关的应用数据、与系统管理相关的管理数据。其中,应用数据主要有家庭档案、保健档案、个人档案、儿童档案以及死亡和残疾档案等。上述数据记录差异性信息,具有各自相互独立的特性,但这些信息彼此之间又互相关联。用户进入系统时,首先需进行登录,其采用的是双密码验证模式;双密码分别用于连接应用、数据库两个系统,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利用用户授权密码打开数据库,泄露病人及家庭信息。同时,对数据库访问系统,采用的是角色管理以及分级授权模式进行控制,并且设有存取权限。应用程序级功能控制,通过控制应用程序菜单项应用权限来实现;利用SQLServer建立社区居民病历信息备份与转储,一旦系统遭受破坏或者出现了误操作现象,可将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全面提高工作管理质量和效率。笔者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掌握的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利用软件技术实行数字化管理。其中,家庭档案信息数据管理,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而个人的档案数据管理,主要体现在个人基本健康资料的记录;对于保健数据管理而言,其中主要包括病历数据、免疫数据、体检数据、妇女保健数据以及儿童保健数据和残疾登记等;实用的数据查询:能根据自定义从系统查询各种数据,对提取的数据可以进行整理并输出为EXCEL文件;数据统计分析:能根据自定义从系统提取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动生成统计图;灵活的报表打印:系统提供多种报表格式,可根据自定义从系统提取所需数据以形成各种报表;数据备份:能进行数据库备份,数据不易丢失;数据合并:能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集中合并到数据处理中心。对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而言,各数据信息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又保持相互独立。数据信息分为与系统有关的“应用数据”和与系统管理有关的“管理数据”两大类。其中,应用数据包括家庭档案、个人档案、保健档案、儿童档案、残疾档案、死亡档案等。这些数据记录不同类别的信息,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特性,但是这些信息又是互相关联的。通过这些信息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查询。同时,为了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笔者建议利用区(县)、市级居民健康档案计算机网络平台,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网络用户包括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资源共享,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开放。统一使用省级开发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全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为医疗服务、医学研究、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四、结语

篇4

方案

1.应用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B/S和C/S结构相结合的模式,在各服务站和服务中心安装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卫生局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并安装应用服务程序。

社区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体系构架如下图所示。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集中安装在市局(可以电信托管),各下级单位和普通居民在Internet上通过浏览器浏览政策法规或接受健康教育。各下级单位使用本地局域网内的管理系统进行日常业务管理并按规定的制度及时上传居民健康档案。

2.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总体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的功能由基本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决策支持和健康宣教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

作用

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在2005年完成,通过近两年的使用,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上,信息化工作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1.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水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具体表现在:内部员工的管理和考核、实现药品进销存管理、实现了财务管理一目了然。

2.支持了宏观社区健康诊断,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信息化建设,全市居民的健康档案都集中到了中央数据库中,可随时查看石家庄市社区人口金字塔,了解全市慢病人群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3.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规范、可控的管理中,实现了信息共享。

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可以通过网络或IC卡呈现在转诊医院医生、医保中心管理者面前,也可以携带到外地就诊时使用,原来纸张的“死档”变成了“活档”,提高了健康档案的使用价值。

问题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基层卫生服务,依靠服务站投入资金对服务站来讲很难接受;

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员工IT知识薄弱,流动性强,不易培训;

篇5

社区服务中心年度工作计划2021

1、继续严抓医疗质量,落实奖惩措施,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一站式”服务落实到位,继续在住院部实行“五个一”的服务模式,每个医务人员都要置身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的思维出发,想方设法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服务。

2、抓住机遇,落实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规定,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广泛宣传我院门槛费低、报销比例高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积极申报成立二级肿瘤专科医院,突出办院特色。

4、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

继续做好孕产妇及儿童建卡工作,做好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高危孕产妇的追踪管理,要继续做好妇幼信息的收集、上报,加强妇幼信息漏报调查和基底资料调查。继续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下社区开展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和摸底造册工作,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提高流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疫苗接种率,加强本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5、加强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我中心在20XX年居民建档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

20XX年度将达到辖区居民建档率80%,确保健康档案的真实性。规范化管理健康档案,并及时完成健康档案录入工作。

6、加强我中心的绩效考评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工作,健全各种制度。

7、20XX年度为居民提供的免费服务项目包括:

(1)根据辖区居民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2)为孕产妇及新生儿建立《母婴保健手册》,提供孕期检查、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为3岁以下儿童建立健康档案。

(3)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基本的体检项目、每年至少随访X次、进行一次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的评估。

(4)对高血压、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体检项目,每年随访4次。

(5)对居家的重症精神病人每年进行X次全面评估,至少随访X次,做好康复指导。

8、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

(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认真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甲流等其他传染病的防治宣传。

(3)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加强消毒处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严格执行《医用垃圾处理办法》,医用废物处理率100%。

社区服务中心年度工作计划2021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xx"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篇6

综观民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现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档案观念方面,存有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著名人物轻普通人物,对涉及人的档案收集不够;在利用档案方面,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普通群众服务。由此一些部门面对涉及人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重视不够,管理也不到位。如村级建档涉及人的档案还没有纳入归档范围,甚至少数村每年产生的材料仍是装着袋子、打着捆子、放到屋檐子,普通百姓查阅档案很困难;社区建档范围过窄,分类不科学,管理条件较差,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档案栖生于临时搭建的房屋;国有改制企业和破产企业档案归属五花八门,一些涉及职工人事方面的档案和一般档案资料混同一起,’有的移交给当地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有的破产国有企业档案打捆装箱,流向不定,这些职工想查但不知到哪里查。

要充分认识服务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把民生档案工作作为当前档案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具体落实四个要:

一要把民生档案作为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综合档案馆要以民生需要为导向,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的收集力度,把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档案,以及相关数据纳入接收范围,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体系。加快民生档案开放工作,优先编制社会保险、医疗改革、土地管理、消费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破产国有企业职工基本情况等民生档案专题目录,优先建设婚姻档案、公正档案、知青档案、农民工档案、退伍军人档案、人才交流档案等民生档案数据库。

二要加强对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重点抓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险档案、就业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旧城改造档案、新城区开发档案、环境检测档案、学籍档案、企业职工档案等民生档案,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档案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工作法规体系,完善民生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

篇7

在福建省内,普通患者都可以像这位年轻妈妈一样,手拿一张就诊卡,在所有医院通用诊疗,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贯穿一生的个人健康档案。福建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正在实现区域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会保障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IT提升医疗服务水准

根据记者了解,福建卫生信息化建设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全面实现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目前,福建省社会保障卡能够实现四大功能:首先,成为居民就诊的身份识别,避免医疗信息差错;其次,成为医保(新农合)结算凭证;第三,可以作为居民健康档案个人信息的索引,通过卡号进行信息共享;第四,融合了电子钱包的功能,可以实现医疗支付功能。福建省社保卡一卡通彻底改变了看病“一院一卡、一人多卡”的状况。

厦门妇幼保健院是福建省“一卡通”建设的试点之一。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厦门妇幼保健院,病人通过医保卡和市民健康卡就能实现自助挂号、自助预约和自助查询医院相关信息。其带来的结果,不仅让病人挂号轻松便捷不再排长队,而且能对每一位出诊医生、出诊单位时间精确核算,进行不断地动态测量。2012年,厦门卫生信息网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调查老百姓对过去一年政府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1。1%的投票者将票数投给了“预约挂号,方便群众就医看病”,仅次于“建立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位居满意度第二位。

“预约挂号”的推广背后其实是福建省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2009年,福建省提出以居民健康信息系统为主线,在全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并将其列入“数字福建”建设的重点项目。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是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与健康相关的各种信息(这其中包含了母婴保健、出生档案、儿童保健、成人保健到老人保健等所有的健康过程),进行收集、保存和利用的贴近社会的民生工程。目前,系统已经存储了2000多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和1000多万份人次的医疗就诊信息记录。

打造厦门模式

在福建省全省内,厦门市在数字化市民健康管理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方面颇具特色。甚至有业内的专家认为,厦门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完全可以称为“厦门模式”,向全省、全国推广。

2009年,厦门市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市卫生局就启动了对数据有效利用的研究探索。在医疗业务方面,厦门市对医疗数据的采集涵盖了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住院、医技、手术、药品等方面的医疗服务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对把握医疗、服务业务的工作量和费用、医疗费用构成等提供全面的分析支持。相关专家对记者表示,厦门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区域信息化能够实现对全区域医疗数据的把握及对门诊工作量、预约挂号分析、住院量、医技科室工作量、药品使用量等每一个指标的分析细致时,信息化对于医改的支撑作用落实到了实处。

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其中包含了297万社保卡、20万正式卡,收集的就诊记录数达5686余万条。以此为基础,厦门还在居民健康系统中还建立了慢性病管理子系统,筛选出慢性病,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出台了一体化的防治管理工作。通过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筛选出来放到特定的服务器上推送给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进行跟踪随访,做到慢病管理。

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表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优质的数据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市,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促进卫生资源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不同行政辖区之间的合理配置。”

以厦门附属大学第一医院为例,这是一家由医院本部、3所分院及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的医疗集群体。如何让社区和分院的医疗水平接近医院本部,一直是一个问题。依托厦门市健康信息系统,厦门附属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平台,有效解答了下属机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当社区的病人到社区看病,医生认为他应该转到医院本部进行诊疗时,在联网系统中点击转诊。病人来到医院本部后,拿着就诊卡到客服前台确认,他的名字就可以自动跳到接诊的首位,如果病人挂的是普通号,医院还免收挂号费。此外,厦门附属大学第一医院的检验协作平台,将所辖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起来。每天有固定的转运车把6所社区中心血液标本统一转运到医院总部,总医院做出报告之后,社区可以直接把报告打印出来交给病人,医疗资源更加便捷地实现了合理的分配。

“双向转诊即实现下级往上级转诊、同级之间的转诊,这是区域信息化建设好坏的关键之一。”301医院医务部副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常务副会长陈运奇说。

篇8

对于医改方案中8500亿的投向,陈竺介绍,一方面投入保障体系,一方面投入服务体系,“首先是基本的保障,比如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但保障和服务的具体比例还在进一步研究中,陈竺说,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保障水平都会有所提升。

太原市卫生局2009年10件惠民实事

与两会“民生”主题步调一致的是,太原市卫生局早在年初就确定了2009年要为全市人民办好10件实事。这10件事是:

1、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济困门诊、济困病房、专家医疗援助、医学检查检验“一单通”、单病种最高限价、处方最高限价、药品统一配送、卫生支农等多项利民惠民服务举措。

2、由太原市人民医院、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明眼科医院、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清徐县人民医院、为全市贫困白内障患者、先天性外科疾病贫困患儿提供医疗援助。

3、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完成12个国债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 改造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对社区50名医师进行4个月、150名护士进行2个月的全脱产岗位培训,对500名社区医护、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4、免费为全市2000名农村儿童进行健康体检、3000名妇女进行乳腺病筛查。

5、免费对800名村医进行专业培训和50名乡村卫技人员到市直医院免费临床进修半年,80%的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标准。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建立新农合市级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行

定点医院“直补”方式,缩短住院农民报销支付时间。

7、市农村巡回医院年内深入全市54个乡镇卫生院、1006个行政村巡诊,确保三县一市行政村不少于2次;协助乡镇卫生院逐步建立农民健康档案。

8、全面完成乡镇卫生监督站建设,配齐卫生监督员,落实设施,将卫生监督延伸到最基层,为农民朋友提供健康保障。

9、为新发现涂阳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抗痨药物治疗,免费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为城市低保和农村贫困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治疗。

10、对常住、流动人口95%以上适龄儿童实施免费预防注射11种疫苗,预防12种传染病。在全市开展儿童计划免疫个案信息管理,为异地提供信息查询平台。

太原市卫生工作从这10件实事的部署上,就可以看出关乎民生的要则,每件事落到实处,精确扎实有力度,老百姓的利益看得见摸得着。

引领“二八”工程善举先行

为了圆满完成太原市卫生局的惠民计划,康明眼科医院担任着为全省和全市贫困白内障患者、先天性儿童视力残疾提供医疗援助,同时,伴随着国家卫生部2008年4月10 日颁布的《中西部地区儿童先天性疾病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救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内容是对中西部地区这两类患者,中央财政按每人800元的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补助,实际治疗费用在补助标准以内的,据实报销,故简称“二八”工程)在山西省的实施,康明眼科医院早早走在前列,为社会力担责任,为百姓弘扬善举。

2009年3月2日,记者从康明眼科医院了解到,从即日起,全省各地县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只要有当地乡村开具的贫困证明,到指定医院――康明眼科医院实施手术,就可享受免除800元手术费用的中央财政救助。

今年69岁的李祖德是平遥县七洞村的一位普通村民,患白内障已经有两年多了,得知现在做白内障手术可享受国家800元的补助,他赶紧来到平遥康明眼科医院进行手术, 李老汉很欣慰,又重见光明。

根据山西省最新眼病流调结果显示:山西省有大约20万白内障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其中有一半患者因经济、地理等原因可能长年无法得到治疗,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针对这一情况,国家适时启动了“二八”工程,以减轻贫困患者的负担。康明眼科医院被确定为山西省国家“二八”工程指定医院。

目前,普通白内障手术的花费大概为3000元左右,享受国家“二八”工程救治的贫困患者,除了可以享受合作医疗的补偿外,还可获得800元的现金补助,这样自身所付费用将控制在1000多元左右;而对于低保户、残疾人、五保户、三无户、特困家庭、各类优抚对象、贫困家庭及其他特殊贫困家庭,康明眼科医院将对其实施全部免费救治。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补助外,国家“二八”工程和太原市卫生局还针对儿童先天性疾病给予就医补助,其中包括小儿疝气、唇腭裂、尿道下裂等外科系统先天性疾病。

“慈善促和谐,光明进社区”活动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两会后将马上公布。他还透露,新医改方案实施后,将会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在今后3年时间里面,要为全国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有几百万的白内障盲人将重见光明。中央下大力气加大医院基建,预计投入370亿对全国70%以上的县级医院进行扩建。

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3月~2012年3月,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普及居民眼科保健常识,进一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眼科防治水平,及时为社区居民开展眼科疾病的救治工作,为贫困患者提供优惠服务,康明眼科医院拟在全市十个县、市、区开展“慈善促和谐,光明进社区”活动。

通过长达3年的不间断工作,发挥关注民生、关爱民生的社会责任,他们将做到:

1、在全市10个县、市、区范围内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的各种眼病展开优惠救助,惠民检查活动;

2、对全市10个县、市、区社区医生进行眼科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长期稳定的“太原市社区医生眼科专业培训基地”;

3、在太原市范围内为300个社区的居民进行眼健康普查,并建立“社区居民视觉健康档案”;

4、为重点眼病家庭建立“重点眼病家庭眼科档案”和“重点眼病追踪档案”,并发放“光明进社区眼科服务优惠卡”,让患者在享受光明和健康的同时享受优惠的检查治疗;

5、举办10期社区医生眼科实

用知识及技能培训班;建立10个“光明进社区眼科专业服务基地”;

6、创建20个“无白内障光明社区”示范点,举办80场眼健康教育专题。

这些慈善之举,不但认真落实了太原市卫生局要求为惠民而做的实事,而且延伸了一份爱心和责任。记者在康明眼科医院见到了院长杨连静女士,她向记者具体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方案。

第一阶段的 四个进社区活动

光明培训进社区

光明培训进社区行动的第一个阶段(2009年3月~2010年3月),主要是对社区医生进行眼科专业培训,内容为:重点致盲眼病相关知识,白内障、青光眼、斜视弱视、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眼底病变、高血压眼底病变、夜盲、中浆、中渗、泪道狭窄迎风流泪、泪道堵塞流脓流泪、常见眼科急诊的知识与处理等;对眼科医疗设备和技术动态的基础了解。

光明普查进社区

2009年3月开始的光明普查进社区行动,将为社区居民免费进行眼病筛查 ,组织“光明进社区眼科服务巡诊车”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各社区,为社区居民免费眼病普查;为参加筛查者建立“光明进社区视觉健康档案”;开辟并定期更新社区眼保健宣传专栏,并派眼科医师为社区居民进行眼科保健教育知识讲座;为重点眼病人群(如高血压及糖尿病人、超高度近视眼、青光眼、眼底病、小儿斜弱视患者等)建立眼病专案并每半年定期回访指导;帮助社区医生尽快掌握本社区眼健康状况并建立“社区眼健康档案”。

到2010年3月,将筛查全市10个县、市、区,包括小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迎泽区、万柏林区、杏花岭区、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娄烦县。重点筛查:白内障、青光眼、小儿斜弱视、眼底病、糖网病、高度近视眼、全身病与眼病。

光明优惠进社区

2010年1~3月开展的光明优惠进社区,是脚踏实地为百姓献爱心。为社区居民发送“光明进社区眼科服务优惠卡”,就诊免挂号费;白内障手术(有医保患者在医保报销基础上政府直补800元;无医保特困患者由政府直补800元外,医院承担其他全部手术治疗费用;无医保非特困患者由医院直补800元);准分子手术费在医院执行价格的基础上优惠200元;其他眼病手术费在医院执行价格的基础上优惠200元。

光明评选进社区

在最后阶段进行的光明评选进社区中进行总结评选,将由太原市卫生局、太原市慈善总会、各区卫生局、慈善会、康明眼科医院共同组织检查和总结,评选出10个“无白内障光明社区”、5个“光明社区眼科服务基地”,举行隆重挂牌仪式并享受“慈善促和谐、光明进社区”眼科保障服务。

通过评选的方式促进社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宣传百姓对社区医疗的信任,能够将“两会”精神和医疗改革的主题贯穿到活动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