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工公司商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2-12-27 01:28: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公司商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公司商管理论文

篇1

(一)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足

在过去,企业资金管理主要将重点放在事前预算以及事后核算上,无法针对企业资金使用状况实施全面监管。部分公司发生认为控制资金预算的行为,出现企业资金遭到私自挪用的现象。虽然大多数企业均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根据制度要求进行有效的贯彻落实,执行力度有待提高,造成资金使用存在很大随意性。对于某些重要项目的投资,部分上市公司没有充分执行约束机制,内部控制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相当一部分母公司没有及时了解子公司的资金运转状况,针对子公司采取的是统一化的预算管理,缺乏真对象,管理措施不够科学和详细。上市公司部分管理人员忽视财务管理工作,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工作,不断干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二)未能建立专门的营运资金管控机构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营运效率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负责营运资金管理的专业机构,无法针对营运资金管理实施专业的统筹管理。虽然目前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建立营运资金管理控制机构,但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机构内部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有相关调查显示,到2012年12月为止,我国境内A股上市公司一共有2494家,但是已经建立营运资金管理部门的仅为34家,占据的比较仅有1.36%。这就导致营运资金管理与投资无法得到专业人才的指导,很难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及建议,造成投资分析缺乏合理性,引发严重的盲目投资现象,使投资失误现象大量增加,不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严重的导致破产的发生。

二、加强上市公司资金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不断加强现金流预算管理

其一,遵循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全面发挥预算在资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我们不但要注重上市公司成本费用预算编制工作,而且要兼顾收入以及利润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其二,对不同责任中心的每年的现金流量定额进行确定。不同责任单位应综合分析年度总额情况,结合生产计划,科学制定月度现金流量具体额度,通过这种方式促进预算编制工作过的有序开展。其三,预算编制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但要包括经营预算,同时还要包括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只有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内容,才能保证上市公司资金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针对经营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针对资本性预算,必须不断加强项目所需资金以及公司资金资源总额的平衡管理。最后,加强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强化执行力度。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收入项目以及具体支出项目实施动态监测,全面掌握公司不同责任中心的经营收入进度以及支出情况,保证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顺利完成相关预算指标。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执行力,科学控制费用开支

上市公司必须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对制定出来的各项制度以及措施进行贯彻落实,构建科学、系统的监督考核体制,确保不同阶段的现金流均能得到有效监控。加强预算管理,实施定额考核,推动现金流动态监督控制工作的开展,针对开支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在对公司资金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轻重缓急的工作原则,将营运资金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生产经营资金,第二部分是非生产经营资金。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公司内部不同单位实施年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统筹管理,科学调配,确保生产经营资金能够正常供应,避免出现挤占现象或者挪用现象。针对非生产经营资金,由于此类资金不会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过大影响,两者联系不是很密切,我们应该要对其进行有效节约,坚持适度原则实施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总额开支。现阶段,生产经营企业的销售、管理以及财务费用在总成本中占据着20%到30%之前的比例,我们必须要加强该类费用管理,有效开发企业潜力,增加企业收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同时减少产品成本,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针对上市公司各项费用,建议开展预算管理,在制定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对固定性费用以及变动性费用实行有效划分。预算方案制定完毕后,一定要为维护其严肃性,假如企业业务经营量变化较小,则通常不应进行预算调整。针对预算,应以部门、月、季等为依据进行科学分解,按月开展检查,按月实施考核,针对节约现象给予奖励,针对超额行为进行处罚。

(三)成立财务公司,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科学的资金信息控制网络化平台,成立财务公司,专门负责上司公司的资金筹措、投放工作,管理资金周转等,对公司的资金实施全过程监测,有效控制资金使用。其次,财务公司应充分发挥其职能,针对集团企业实施集约化资金管理,采用多样化方法针对成员单位开展贷款业务管理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管理。最后,构建公司内部结算中心,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一,上市公司内部应构建科学的责任中心。不同结算中心在开展各项经济业务往来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市场规律来实行。不同责任中心在开展业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依靠公司内部结算中心实施计价结算。不同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往来以及资金管理活动应该交由内部结算中心负责,实现对上市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其二,内部结算中心应充分发挥其结算职能,针对不同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活动实施结算,促进产品价值实现有效的内部转移,为不同部门的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其二,内部结算应依法履行其信贷职能,有规律地针对不同责任中心的流动资金实施核算工作,同时根据定额要求进行资金下发。其三,充分发挥控制作用,针对不同责任中的经济结算业务的具体资金流向实施实时监控,评价其合理性以及合规性,尽量避免违规使用资金现象。其四,内部结算中心应积极寻求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两者在财务信息方面的共享。按照内部结算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促进财务公司投资功能的有效发挥。从组织层次角度上看,内部结算中心属于财务公司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篇2

从宏观角度看,公司管理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北京零售业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徐永强从行为金融学中管理者非理性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了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企业存货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2009年3月公布的道琼斯88指数股样本企业2004-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风险厌恶的管理者选择了更低的存货持有水平和更高的存货周转速度。行为金融学是结合了心理学和金融学的新兴研究领域,该文的研究将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融入到对企业存货管理行为的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开拓意义。本文综合借鉴徐永强和步丹璐的研究,将高管薪酬黏性与企业的存货管理效率联系起来,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具有一定的进步。

2研究设计

2.1提出假设

根据最优契约理论,高管薪酬应当体现“赏罚分明”的特征:高管在企业绩效上升的时候应当获得薪酬上的奖励,而在企业绩效下降的时候同样应当受到薪酬上的惩罚,这样才能真正督促公司高管为了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努力改进经营管理水平,使得高管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因此,高管薪酬越是表现出较强的黏性特征,越是偏离了最优契约理论的要义,不仅会助长公司高管对自身利益的过度维护,而且可能滋生高管人员的工作惰性,因为他们无需为投资失败或经营低效而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因此,“重奖轻罚”高管薪酬黏性特征很可能会带来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下降。在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如下。H:高管薪酬黏性程度与企业营运效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样本选取

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中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生变化或者出现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已经或者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的公司、未准确披露高管薪酬或其他数据的公司。剔除这几类公司之后,最终共得到464个样本公司。本文所用到的样本公司年报数据主要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主要利用样本公司2011-2013共三年的相关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的处理主要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和Excel办公软件。

2.3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模型以存货周转率(IT)为因变量,高管薪酬黏性(ECS)为自变量。借鉴王雅琴、徐永强、刘晓雪等研究,存货周转率与成长能力、盈利能力、总资产规模、偿债能力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模型中添加销售增长率(SG)、销售净利率(ROS)、总资产规模(Size)和资本负债率(Lever)作为控制变量,另外补充控制代表公司基本特征的股权集中度(OC),并以行业(Industry)和年份(Year)为虚拟变量。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19.0软件对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结果。高管薪酬黏性程度最小值为-2.49,最大值为14.33,平均数为1.04。高管薪酬黏性程度呈现负值的样本数为336个,约占全样本的24.14%,可见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少部分不存在黏性特征,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其他变量情况如表中所示,不再叙述。

3.2回归分析

根据所建模型,运用SPSS19.0软件对全样本进行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存货周转率与高管薪酬黏性呈现5%水平上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接受本文的假设。高管薪酬黏性本质上是对管理者的“重奖轻罚”,即公司业绩上升时公司高管获得薪酬上的较大奖励,而公司业绩下降时高管却并不会受到薪酬上的惩罚或者只受到较小的薪酬惩罚。这样的薪酬机制不仅会增加管理者的非理性和冒险精神,更加会助长国企高管的工作惰性,不利于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实证结果还表明,存货周转率与销售增长率和股权集中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资产规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销售净利率的关系不显著,对提高国有企业存货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研究结论

篇3

我们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国上市公司应用24种管理会计方法的程度。我们的调查与以往的研究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我们不是简单的让答卷人回答某项实务是否在应用中,而是请他们选择1一5中的一个数(1代表“根本不用”,5代表“广泛采用”)。第二,我们所列示的管理会计实务更为全面。最后,我们把这些方法拆分成详细的步骤。例如,作业成本法被分为三步:(l)分析经营过程,将其分解成多项作业活动;(2)将经营成本明确的追索到各项作业;(3)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产品成本。全部采用了这三个环节的公司才能被称为作业成本法采用者。我们通过地方证监会将问卷发送到中国七个行政区域内的337家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问卷调查在2004年六月至十月底,共收回230份答卷。除去5份无效问卷之外,剩下有效问卷为225张,回复率为66.77%。答卷人中仅有四人不是高级会计或财务经理,而这四人也是高级经理。答卷者在目前的职位上平均工作了3.9年,在其所在公司平均工作了近9年。这些数字表明他们有充分的资格来提供可靠的答案。

二、调查结果

1.横截面差异

我们检验了管理会计实务是否因区域、行业、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比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仅发现一个重要的(p=0.05)区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计划。不同行业在采用以下实务中存在显著的区别:成本分摊、目标成本、生产预算的编制、业绩评价中使用平衡记分卡、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和创新评价指标、在企业层层落实业绩指标。与非制造业企业相比,制造业企业更多地应用了13种方法,如目标成本、质量成本报告、销售预算、平衡记分卡。同时与我们的期望相符,公司规模的不同导致了更多的差异,管理会计方法在大公司中应用得更加广泛。

三、总结及讨论

篇4

通过束缚管理者的行为,在委托和关系中,经营者行使权利从中获得益处和企业的财务指标息息相关,关于盈余管理会计政策的选择,就是企业会计信息不全面性。

1、变更会计政策。

股票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多样,其中,有许多种可以选择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的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改变来实现股权激励机制的改变,实现了公司盈余。

2、变更会计估计。

会计变更是指企业有效利用信息或事务处理不确定性评价的结果,会计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本身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出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使得会计评估有效地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

3、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将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变化来调节利润,当企业需要提高利润的企业将不在销售确认条件确认收入的实现将未来收入转移到这一段。

4、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常常使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时间有效性,对企业内部的亏损进行适当调整,因为它不需要指数计算ST,P公司盈余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因此许多公司使用收益管理的项目,为了避免连续亏损造成的特殊待遇,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风险。?

5关联交易。

企业采用调整脱机模式实施项目的盈余管理,但这种方式很容易检测,因此公司开始采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按照协商定价原则,价格取决于需求的变化。

二、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的策略

(一)对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的策略。

虽然会计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激励合同,但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所以结合经营者绩效评估和其他指标的充分考虑委托人一旦性能指标和市场价值等。

(二)对证券市场运行严口监管的策略。

市场价值指数是反应性能的主要途径,提高股票市场的效率,可以创建激励制度,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将严格控制上市接近确保质量的同时加强公司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证同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策略。

做的顺利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加强控股股东的监督,除了采取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最后积极构建公司治理文化促进诚信的发展文化。

(四)对管理者市场层面的策略。

专业素质的人员、管理者是企业走向健康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一,股权激励制度有效的建立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选择一个高水平的经理,其次,通过市场手段扮演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的角色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才竞争机制。

三、总结

篇5

一、管理者收购(MBO)---优化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制度创新方式

进入2001年以来,粤美的、万家乐、宇通客车、深圳方大等上市公司就股权转让一事先后的公告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这些公司的股权转让都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者收购(MBO)。据报道,还有不少上市公司正在着手MBO计划。可见,管理者收购已经走上我国资本市场的前台,作为一种优化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制度创新,MBO将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1、MBO及其发展状况

作为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Buy—outs,缩写为MBO)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外部融资机构的帮助来收购其所服务公司的股权,从而完成由单纯的企业管理者到股东的转变。管理者收购是资产剥离的一种形式,是主要通过借贷融资来完成的“杠杆收购”,即LBO(LeveragedBuy—outs)。国外管理者收购的实践证明,MBO在降低成本、改善企业产权结构、激励内部人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美联储1989年的统计调查表明,MBO的融资额已经占了大型银行所有商业贷款9.9%的份额。到了90年代末期,MBO在美国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美国800家大公司中,管理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其中111家公司管理层所持有股份已占总股份的30%(接近于控股)。

近期我国进行MBO的上市公司中,从粤美的看,MBO是“一个政府逐渐退出,管理逐渐突现的过程”;从深圳方大看,MBO是“小老板”(管理者)享受到“老板”权益的变革。由此可以看出,MBO在中国的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其作为降低成本的有效工具变得较为次要,而明晰产权或者说给历史问题一个交待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从更大的范围看,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的时候,MBO在明晰产权的同时也不失为上市公司建立高管人员激励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预见,MBO将在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缺陷,促进公司完善治理以及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2、我国上市公司产权结构及公司治理中的缺陷与问题

截止2001年12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1154家,总股本为4820.4亿元。而其中流通股本仅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0.58%,非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9.42%,并一直处于绝对控股水平。并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也较为复杂,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流通股等多种股权形式并存。在这种股权结构的安排下,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各种股东行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国家股东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所有者权能严重弱化。作为国有资产人的国家股股东(包括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国资局、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公司等)要监控其下级人,但由于国家股股东与其下级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激励制度的无效性等原因,国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体现其所有者的权利,形成了国家股股东权力缺位的问题。

第二,法人股东结构不均衡。一是关联法人是法人股东的主体;二是投资公司是第二大法人股东,使得相当数量的法人股份具有非银行金融的性质;三是诸如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微乎其微。目前,法人股东的国有成分仍占优势地位,但相对于国家股东其问题较弱。

第三,流通股股东对参与公司治理的兴趣不大。一是主观上绝大部分的流通股股东只对短期利得(即买卖差价)感兴趣;二是客观上的限制,流通股股东(大多为散户投资者)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现行法规也限制了个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使得他们一般都拥有企业较小的股权份额和极度的分散性特征,由于监控的成本与效益不匹配的原因,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因此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小。

第四,内部职工股东也不关心公司治理。一二级市场的巨大溢价差额使得职工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兴趣也不大。另外,我国的内部职工持股制度作为一项福利措施可能并没有对职工起到想象的激励效果,这表现在:一是数额较小;二是只要具有公司正式的员工资格就可以取得股份。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绝大多数股份处于不流通状态且多种股权形式并存及实力分布极不平衡的产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以下主要缺陷:首先,国有股权所有者的监督职能处于弱化状态,政府为减少成本对企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政干预,形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政府干预下的股东治理模式,结果使我国公司治理过程存在仍留有行政干预的痕迹,政企尚未彻底分离,政府行为的引入公司导致内部监控失去平衡,国有产权虚置导致内部人控制。其次,无法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与制约是通过有效率的公司价值评定、公司控制权转移以及其他一些制度安排(如股票期权等)来加以实现的。规范的股份制度与股票市场可以通过一系列市场手段,如公司控制权之争、故意接管、融资安排等来变动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别是转移公司的控制权,以新的管理者组织制度达到以强制性约束公司管理者的治理失误,迫使管理者努力工作的目的。但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运行机制下,国家股、法人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重较大且不能上市流通,因而占总股本比重较小的流通股在股票二级市场上的买卖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发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3、MBO—优化上市公司产权结构的有效途径

通过MBO将上市公司过于集中的股权有偿转让给公司管理者,引起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使上市公司管理者通过产权制度的这一重新安排,获得所管理公司由于经营业绩提高使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升值的好处和参与公司剩余分配的权利,有助于公司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MBO公司往往是具有巨大资产潜力或存在“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的企业,通过管理者对目标公司股权、控制权、资产结构以及业务重组来达到节约成本,并给投资者超过正常收益回报的目的。MBO和一般公司收购在内容和程序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MBO的主要投资者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和管理人员,他们往往对本公司非常了解,并有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MBO,他们的身份由单一的经营者角色变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双重身份;(2)MBO主要通过财务杠杆来完成的,收购资金的来源需要大规模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显然,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公司在完成MBO后,其治理结构因产权结构的变革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其资产结构中,管理者的个人资产比例大幅上升;在权利结构中,管理者拥有了绝对的优势,其资产所有者和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链被内部化,通过管理者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管理者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公司委托成本;在公司实际运作中,由于管理者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比例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他们会强化自我控制。因此,MBO实际上是对过度分权导致成本过大的一种矫正,同时强化了对公司管理者激励机制;对于非公有制上市公司而言,专业管理者的介入将推动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MBO可以有效促进非公有制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第二次创业和持续发展。

4、适当鼓励一部分上市公司进行MBO的尝试

现阶段已有3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大胆地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管理者收购计划(有的上市公司称之为经营者持股计划)。不少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新年度经营计划时,不忘加上一句“要建立健全对高级管理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对于实施管理者收购(MBO)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意愿。

因此,为达到使“上市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先行一步”,应适当鼓励一部分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用MBO完善公司产权结构,在促进公司完善治理的同时建立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上市公司的情况,以下三类公司可成为先行者:第一类是民营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将有可能成为MBO方面的主流。由于民营企业涉及的股权转让无须报财政部审批,不会牵扯到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因此,实施MBO的程序比国有上市公司相对简单。第二类是一些涉足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这些行业多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同时,由于新兴行业竞争激烈,管理者的才能和组织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实行MBO的可能性更大。第三类是一些行业竞争激烈,对于技术创新及更新速度要求较高的传统企业,如家电等行业。随着国有股减持方案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以及股权激励法律法规的出台,将有更多处于传统行业的国有上市公司走上MBO的道路,促进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国有资本的经营风险,从而为上市公司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二、MBO面临的问题

MBO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的许多空白点,实施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其面临的突出问题有:

一是政策风险,产权改革思想上还不够解放。

二是高素质管理者阶层不成熟,MBO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对收购主体即整个管理团队有很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有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管理才能和资金力量方面均显薄弱。

三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上,缺乏MBO推行的制度保证。从国内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文看,完全意义上的MBO,其合法性尚不能确定。具体到操作细节上如收购主体、融资等环节都有可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在具体操作中可引用的部分规定只是临时性的、地方性的和政策性的办法和条例,且各地区的规定不尽相同,不具备统一性和立法的权威性。特别是对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MBO涉及到国有股权的转让和国有股减持问题其政策障碍就明显多于民营企业,因此如果不能针对MBO制定相应的股权转让法规,必然会影响到它在国有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四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机构发育不良是的融资难度大以及缺乏专业水平很高的中介机构。

MBO是杠杆收购,因此融资能否完成是整个MBO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但国内目前的融资环境较难满足这种需求,表现为:

第一,商业银行对具有较大风险的管理层收购,往往需要有充足的资产做抵押,而根据目前规定,收购方不能以被收购公司的资产作抵押,虽然国内已发生的几起MBO中都采用了银行贷款或民间资本融资,但毕竟是一种变通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既不允许也没有这个能力介入这种融资业务。目前出台的《信托法》使信托公司可以进行定向委托贷款,信托机构将有可能成为未来MBO融资的主要形式;

第二,融资品种少,收购方的风险和收益不能合理配比;

第三,MBO完成后的还款渠道单一,在国内的实践中,由于企业产权转让市场还很不活跃,MBO融资的还款来源主要依靠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而国外企业的融资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转卖或发行上市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部分资产的变现、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

第四,由于我国MBO收购的股份均为非流通股,其价格的确定多以协议方式,因此公平地确认MBO中股权的转让价格,是防止出现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的流失、成功完成MBO的关键。具体的价格的确定则必须遵守严格的资产评估的规范化过程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规定进行评估和量化。而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执业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

第五是在MBO完成后,如果监管没有跟上,上市公司有可能出现新的以高管人员为基础的“一股独大”,存在转移公司利益的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职工发起的职工持股会或投资公司的法人代表一般为公司现有的高管人员,MBO完成后公司大股东与高管人员之间如何保持独立、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就成为了新的问题。

三、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大对MBO的监管

应该说,尽管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对管理者收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管理者通过融资收购所管理公司的股权,完成了管理者向股东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理顺产权关系、降低成本、建立高管人员激励机制,都具有有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管理者收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对它的实施过程和进一步发展还需在制度上进行规范,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监管,防止创新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1、尽快制定针对MBO的股权转让法规。

管理者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形式,但由于独特的收购主体使MBO具有不同于一般上市公司收购的特点。监管部门应在准备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对MBO做出专项规定,对其收购主体、融资、股权转让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实施MBO的合法性。

2、关注收购价格的公允性。

从现有案例来看,大部分MBO的收购价格低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如,粤美的MBO中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2.95元,第二次股权转让价格为3元,均低于公司2000年每股净资产4.07元,转让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是考虑了管理者对公司的历史贡献等因素而作出的决定,也不违反现有规定。但因为我国长期存在着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如何界定管理者对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贡献就成为确定收购价格的关键,同时,在确定收购价格时,如何保证对管理者原有贡献积累进行补偿,同时又不损害其他股东的权益就成为监管收购价格的重点关注点。上市公司应需要聘请具有专业水准及资格的中介评估机构,按照一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评估,公平地确定MBO中股权转让价格的合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客观的交易价格,这样才能避免集体与国有资产的流失。

3、严格上市公司实施MBO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

从已经发生了MBO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有的没有披露交易价格,有的在收购的原因(意义)方面的阐述过于简单、笼统,没有针对上市公司各自的具体情况说明此次收购活动的原因(意义),有的虽然披露了收购价格,但对收购价格的确定依据未能做进一步说明。另外,在收购资金的来源披露上,一般都是披露为由受让方自筹或自行解决。我们知道,管理者收购所需的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讲,这个收购活动的完成是需要管理者通过融资方式来解决,这也是管理者收购属于杠杆收购的一种的原因所在。为此,应要求上市公司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披露,详细披露收购原因、收购价格、收购价格的确定依据、收购资金的来源等问题。

4、监督MBO上市公司的完善公司治理,防止出现新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

篇6

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等,以期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尽管会计盈余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与未进行任何盈余管理时不同(并非就是失真),但会计盈余管理与会计盈余作假有着本质的区别。会计盈余管理是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而会计盈余作假则是超出了相关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而进行的会计欺诈行为,如违规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无中生有地虚构经营活动或交易(隐瞒和删除交易或事项,伪造、变造交易或事项及相关凭证记录)。

二、会计盈余管理的有益性

一方面,从个别公司来看,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难免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某物件市场供需不平衡价格大幅度升降、某些优惠政策的颁布、某准则条例的修改等,而需要更换从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更大化,减少违反债务条款、失足配股门槛等带来的风险,即经营者能够利用会计自由选择权进行会计政策合理选择、会计估计的合理判断以及信息的恰当披露,可以保护公司免受现实状况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从整个市场来看,盈余管理并不会扭曲公司当期税前的账面价值,并不会误导报表使用者,反而可以使账面盈余更准确地表示公司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认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反而更容易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警惕性,报表使用者能够坦然、理性地面对公司盈余管理,而且更青睐于盈余比较平滑的公司,也正如斯科特所认为的,盈余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使股价更好地反映公司前景的机制。

三、中小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1.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相关研究表明,中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在IPO过程中。为中小上市公司2004~2012年年度报表ROA分布图,图2、图3、图4分别为中小上市公司2004~2013年1季度、半年度、3季度报表ROA分布图。其中:ROA为报告期净利润与期末资产总额之比;图中的条柱为报表中ROA的分布;横轴为ROA;纵轴为公司比例。我们可以发现,在0处ROA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跳跃现象,即样本比例在0的右边突然增多,与在0的左边样本则突然减少形成鲜明对比。在我们看来,此现象的产生就是盈余管理的结果。

2.盈余管理公司呈现增长趋势

从中小上市公司2004~2012年各年年度报表ROA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从2004至2012年,在0处ROA分布的跳跃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2010~2012年,0右边附近的样本数急剧增多。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近几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盈余管理公司数量的急剧增加。从中小上市公司2004~2013年各年1季度、半年度、3季度报表ROA分布图,同样可以得出此结论。

3.盈余管理呈现季度差异

小上市公司2004~2013年各季度报表ROA分布图,从左往右的四个图依次为:1季度ROA分布图、半年度ROA分布图、3季度ROA分布图和年度ROA分布图。从图9可以看出,在0处ROA分布的跳跃现象在各季度报表中表现得不一致,1季度ROA分布图的跳跃现象最为明显,半年度和3季度的次之,年度报表ROA分布图的跳跃现象则较为缓和。即1季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多,而年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少,可能是由于年度报表需要审计的缘故。

四、思考与建议

1.投资者是具有信息判断能力的

从上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小上市公司1季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多,年度报表反映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最少。而许晓芳和方略(2012)研究发现,中小上市公司1季度报表的信息含量最少,股价波动与其报告盈余偏离最大,年度报表的信息含量最多,股价波动与其报告盈余拟合度较好。这说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使用了年报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而很少使用1季度报表披露的信息,他们能够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年度报表由于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相对更具有真实性和规范性,而1季度报告存在更大的盈余管理程度。因此,投资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判断能力,中小上市公司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应当明确此点。

2.会计盈余管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一方面,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管是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还是重组事项和交易等,都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思考如何进行盈余管理、如何进行披露将增加公司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且还会引起诸如证监会、媒体、相关利益群体等的关注,从而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契约成本(如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投资者较为保守,比较排斥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或通过自己直观地发现公司存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方法变更,或通过一些专业分析师或学者研究发现公司存在其他隐蔽性的盈余管理行为,则公司盈余管理幅度一旦超出了他们预期或接受范围,他们就会立即放弃该公司,甚至加入投资黑名单。

3.尽可能保持公司盈余平滑性

篇7

(一)实证模型与研究变量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本文设定如下回归模型:(1)式中,α为需要检验研究假设的待估系数,C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其余相关变量具体解释为: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DA)指利用Jones修正模型(Dechow,1995)估计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具体为:DA=TA/A-NDA=(NI-CFO)/A-NDA(2)(2)式中,TA为当年度的应计利润值,由当年度净利润(NI)与当年度经营活动现金净值(CFO)的差值求得,并由上年度资产总额(A)进行平滑调整,NDA为本年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值,需通过下式计算求得:NDA=β1(REV-REC)/A+β2PPE/A+β3/A(3)(3)式中,REV为本年度与上年度营业收入变动值,REC为本年度与上年度应收账款变动值,PPE为本年度固定资产净值,而β为变量待估系数,为求得β具体数值,需要构建以下回归估计模型:TA/A=γ1(REV-REC)/A+γ2PPE/A+γ3/A+ε(4)通过(4)式求得的γ估计值即为(3)式中的β具体数值。解释变量:社会责任(CSR)参考肖作平与杨娇(2011)构建的社会责任指数衡量:CSR=a1政府贡献率(X1)+a2员工贡献率(X2)+a3股东贡献率(X3)+a4债权人贡献率(X4)+a5供应商贡献率(X5)+a6客户贡献率(X6)(5)在(5)式中,X1=(支付的各项税费-受到的税费返还)/经营现金流入值,X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营业收入,X3=应付股利/营业收入,X4=财务费用/营业收入,X5=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现金流出值,X6=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而a为各利益相关者指标的权重,借鉴沈洪涛(2005)的研究结果,a1=0.0053,a2=0.0117,a3=0.4637,a4=0.2516,a5=0.1138,a6=0.1539。控制变量:总资产(Size)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总资产衡量,并对其取自然对数;盈余操纵(ROE)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虚拟变量,若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位于6%-7%之间,则ROE=1,否则ROE=0;资产负债率(Debt)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当年度总负债与总资产比值衡量。

(二)数据选择创业板上市公司于2009年正式上市,同时考虑到变量指标需要利用上年度数据,因此本文样本年度选择为2010-2012年,并剔除样本期间缺失数据的样本,最终得到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462个样本。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一)统计分析表1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社会责任程度为0.184,而且各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较为平均,3年的CSR均值分别为0.179、0.189以及0.183,并未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2012年较2011年却出现了降低。同时也发现,不同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差距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差距逐年扩大,这说明创业板不同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投入不同,这与不同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企业发展理念及企业实际经营能力存在差异是相关的。表2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基本状况与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存在不同,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状况。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正向的盈余操弄状况,平均盈余管理程度为0.008,这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并不算高,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并不存在相对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但2010年与2012年盈余管理程度均为负值,仅2011年盈余管理行为为正值,这说明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波动程度。另外,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大最小值间差异较大,盈余管理程度最大值达到0.368,而最小值为0.210,这说明不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较大,不仅盈余管理方向存在差异,而且操弄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表3列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DA均值为0.008,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呈现正的盈余管理趋势,但不同的创业板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方向均有较大差异。解释变量CSR均值为0.184,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较好,但同样不同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而在控制变量中,变量ln(Size)均值为20.817,表明创业板公司资产规模均值约为10.983亿元,创业板公司规模相对主板公司要小;变量ROE均值为0.104,表明样本内约有一成左右的创业板公司的ROE为负值或在6%-7%之间,更多的创业板公司并没有主动操弄盈余管理的动向;变量Debt均值为0.194,表明创业板公司的负债总额约占资产总额的不到两成,创业板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高。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4列出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较小,基本都在0.30以下,这就说明在本文实证模型中的变量间共线性问题较小,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认为后文实证结果是可信的。

(三)回归结果利用(1)式及样本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为(6)式,本文实证检验软件为EViews7.0。从(6)式的实证结果来看,首先整个回归结果的调整R2值为0.071,虽然该值并不高,但是在公司金融的研究中,通常调整R2值需要结合F统计量共同检验,并不能单纯地看调整R2值大小,而F统计量是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整个实证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实证结果可信。具体到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解释变量CSR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是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这就意味着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在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与长期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之间,选择更加适合长期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会更加重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而较低程度的进行盈余管理操弄。也可以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更好的责任心,会为股东、为证券市场、为市场普通投资者负责,并不会高程度地操弄盈余管理。而在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中,控制变量ln(Size)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大。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有可能操纵盈余管理;控制变量ROE与被解释变量DA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处于6%-7%之间时,也就是说具有盈余管理迹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操弄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增加;控制变量Debt与被解释变量DA间同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负债压力越大,操弄盈余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四)稳健性检验为证明研究结论并非是因特殊样本而得到的,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样本中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极端值进行剔除后进行回归检验;其次,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即盈余管理变量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Jones原始模型计算被解释变量DA后进行回归检验;最后,考虑到影响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即可加入的控制变量很多,本文继续加入如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大股东持股数量等控制变量后进行回归检验。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与前文实证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研究结论并非是由特殊样本而得到的,即研究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三、研究结论

篇8

1提出假设

一般来说,现金比率高代表着公司拥有较高的变现能力;存货周转率高,代表资金周转速度快,可获得较高的资金效益;应付账款周转率低,表明公司延长了利用信用融资所得资金的时间,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账款回收周期短,资金被占用的成本低;流动资产周转率高,对流动资产的利用就越好,盈利能力就越强;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代表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作出以下假设:H1: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现金比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2: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3: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H4: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5: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H6: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为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研究,

2相关性分析

首先,运用SPSS软件对45家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现金比率与总资产报酬率的系数值为0.266,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应付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系数值分别为0.205、0.237,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的系数值分别为0.209、0.257,概率P值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它们在0.05水平上微弱正线性相关。应付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系数值为0.292、0.348,存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的系数值为0.521,其概率P值均小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应付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在0.01水平上微弱正线性相关,应付账款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在0.01水平上低度正线性相关,存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线性相关

3回归分析

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在5以下,数值处于0~10的区间内,各自变量的容忍度都在0.1以上。这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不会因为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而出现失效或者不合理的问题。可以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235+0.707X1-0.185X2-0.164X3+0.028X4+711X5+0.247X6由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知:总资产报酬率与现金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总资产报酬率与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根据各自变量的P值可以看出,现金比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在0.1水平上有显著线性关系,其他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均不显著。本出的6个假设中,H2、H4、H5、H6没有得到验证;其余2个得到了验证,H1、H3显著成立。H2不成立,表示存货周转率过高会降低财务绩效,原因可能在于企业为了追求高存货周转率产生了赊销。H4、H5、H6不成立,表明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虽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资金过多地流向了外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减少了相应的现金流量,以致于减少了盈利。由以上分析可知,合理的存货周转率,合理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对于提高企业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二营运资金管理优化措施

1加强对现金的管理现金管理制度的完善

现金日常管理措施的优化,能有效提高现金管理水平。包括定期核查库存现金,定期核查银行存款,定期与银行进行对账,及时了解资金流向,保持合理的银行存款,进行合理的投资行为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措施。目前我国主要通过经验模式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经验公式为:最佳现金持有量=(1±销售收入变化%)×(上年现金持有量-不合理占用)。企业也应合理采用实行这一模式来确定现金量。

2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存货的周转是否及时

决定着公司是否能收回成本获得利润。然而一味追求高存货周转率而盲目增加赊销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加强存货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存货控制制度,不仅财务部门对存货的资金进行管理,仓管部门对存货的实物进行管理,共同对存货资金与实物的综合协调管理,这种制度可以让公司对存货的各方面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保证存货账实相符。其次,原材料采购要就近合理采购,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再次,要合理安排作业,控制在产品数量,控制生产成本。最后,要通过分析市场行情制订合理的销售计划,扩大销售。

3加强对应付账款的管理

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利用其他资金进行生产经营,但是企业也应该慎重地做出决策。如果企业当前开展新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但又缺乏资金时,就需要将生产活动和购置固定资产未来的收益,与延期付款失去信誉的风险结合起来考虑,在确定收益大于风险时,才能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避免将来出现因无力偿还资金而导致信用降低的情况。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企业进行赊销时

需要客户确认收货单据上的内容,并签字盖章,这是未来进行收账的证据。做好跟踪工作,了解客户的偿付能力。在赊销期间,要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根据以往的购货付款情况以及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调整信用额度,在应收账款即将到期时提醒客户付款。如果应收账款已经逾期,不是客户的责任,就是企业没有做好信用管理工作。客户出现不能支付账款的原因可能是恶意拖欠或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暂时无法支付,或是习惯性拖欠等等。这时企业为了追回货款,可以采取法律程序或是与客户沟通等。当账款不能收回是企业内部原因时,包括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评估,盲目急切地想销除货物,或是没有做好后期跟踪时,企业就要完善自己的信用政策,通过与信用评估机构的沟通来了解客户的信用级别,决定企业对客户的信用期限长短和现金折扣的大小。

5保持合理的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规模

不合理的流动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规模会导致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减少公司其他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流量,企业资金短缺可能会导致企业倒闭,就更不用说有利于营运资金管理和企业绩效的优化。所以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规模。

6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