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习项目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ISM分析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逐渐引入基础教育。项目化教学,简言之,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工作任务结果的产品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从一定层面上来讲,可以被理解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据项目化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热门话题。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流程如下:
(1)项目内容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
(2)项目任务分析:教师根据内容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3)制定项目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4)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5)评价: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各地区计算机软硬件配备不均衡,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起点的差异性较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不同对象,内容的呈现要有灵活性,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内容设计分析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减少对未知教学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学习者在认知上的不完全、不理解和不确定变为完全、理解和确定。项目内容设计实质上就是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前提的教材内容分析。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吃透教材”,对学习的理解是学生“掌握教材”,但是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对教材内容缺乏科学的分析。大多数教师或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是依靠教参得出教学重难点,然后写出教案;有的老师干脆就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灌”给学生;还有的老师完全抛弃教材,打字、玩游戏、上网就是他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在项目化教学的内容设计环节,要求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确定合适的项目知识内容;其次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所含知识点的关联,适当调整和加工为下一步项目任务设计做准备。
二、基于ISM分析实施项目内容设计的实践
从教学的视角来看,教材内容设计作为教与学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很多科学教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探究活动时,特别是实施项目化教学时,没有把握好知识的结构和呈现的先后顺序,会导致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或者探究活动序列混乱、探究偏离主线。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将教材中各知识点信息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将它们关联起来是授课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目前重点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求教育者对教育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分析,并基于这种分析,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地进行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递、存贮、利用等各种有意义的操作。而课程教学其实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过程,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基于教学信息的教材内容分析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实施项目化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基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结构解释模型法或解释结构模型法)是Waffield将图论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并将内容结构用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图形予以呈现,是目前教材分析方法中运用较多的一种,ISM能够将教材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分析方法。以南方版的《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Flas制作模块为例进行ISM分析:
1.抽出要素,确定教材中的教学信息。在本教材涉及的Flas制作模块中抽出:①动画原理;②时间轴;③工具栏;④帧类型及应用;⑤图层;⑥库面板;⑦元件;⑧补间动画;⑨文本和声音,九个重要教学目标作为行为要素,进行ISM教材分析。
2.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根据目标行为的决定性前提行为,若学习目标A之前必须进行目标B的学习,则称B为A的直接下位目标,两者具有直接关系,表示为BA。例如,本例中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②的直接关系表示为:①②。据此,以上九个学习目标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如图2。
3.根据上图的各教学目标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列出以高级目标为横轴,直接低级目标为纵轴的目标矩阵。如上图1所示,教学目标①是教学目标②的直接低级目标,则相应的目标矩阵第1行第2列的值为“1”;教学目标②和教学目标③没有直接关系,则相应的目标矩阵第2列第3行以及第3列第2行的值为“0”(在矩阵中表示为“空”)。
4.对如上图2所示的目标矩阵进行分析,第1列、第6列均为空,则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⑥不存在直接低级元素,即教学目标①和教学目标⑥为第一层级的学习目标。去掉矩阵中的第1行第1列以及第6行第6列,在得到的新矩阵中可确定位于第二层级的教学目标②和教学目标③。如此类推,得到教学目标④和教学目标⑤为第三层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⑦、教学目标⑧、教学目标⑨为第四层级的教学目标。所有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如上图3所示。按照各教学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层级关系,得到各教学目标之间的层级分布如图4所示。
5.确定教学序列任务。根据以上的分析,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时,可根据实际的学习者特征、学生起点能力、课时分配情况,按照层级之间由低层级向高层级、同一层级的不同要素之间按照先易后难、应用性由大到小、基础性由低到高的原则,灵活、合理地设计、安排教学序列任务。有了确定的教学序列任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教学内容有逻辑性、有效地向学生传授。
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分析能够使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性,更有效地设计学习任务,并将序列任务关联起来,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干扰信息的出现,减小课程安排的不确定性,灵活把控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进度。
综上所述,项目内容设计作为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科学的方式来设计项目内容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梳理知识点结构,结合学习者特征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用、删减、调整和加工,有效地提取教学信息,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内容设计,确定合理、科学、最优化的教学序列,不拘泥于教材特定的内容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最优化的教学路径,提高处理教材内容中的教育信息的能力,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师不仅应注重项目内容设计,而且应该更多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傅德荣.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处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2(04):41.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enior School IT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Research
FENG Z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In 2014 the NMC horizon report,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s predicted to be widely used technology within one year in the futu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re concern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 from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enior school IT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in project teaching, the impacts on students and the impacts on teachers.
Keywords: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Senior School Project Teaching; feasibility analysis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活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提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以项目成品为导向结合小组协作的形式设计项目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达到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化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设计和向导的作用。为了及时把握教学进程,教师需要设计很多表格,学生填写表格,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们引入学习分析技术,以更好地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
学习分析技术是一个综合运用合适的分析工具促进学习的新兴技术应用,学习分析以学习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教师知识,以定量的结构性分析作为研究线索,结合了质的研究并提供了意义理解,将情境细节丰富化,在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之间建立了关联。
1 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15岁~18岁)特点来看,他们有逐渐加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勇于探索并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内心强烈希望和别人不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希望按自己的意愿探索知识以摆脱控制,但是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第一次使用计算机,基本不会操作计算机。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习差异和需要,实施学生分层、施教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和学生分组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另外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反馈,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的这种新型思维、方法、形式,在教育教学中必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 学习分析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各环节中可用于分析以下几个内容:项目主题、学习情况检测、学情记录、阅读资料数、项目完成进度、课后作业提交情况、测试结果以及精华作品数等。
(1)选定项目。在项目教学中,项目主题的选定很重要,它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也是项目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不能把某个项目硬塞给学生,而是可以预先提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多个项目主题,然后学生进入调查页面投票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主题来进行学习探究。
(2)制定计划。项目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相关的计划安排由学生自己制定。此阶段教师在线提供课时安排表、小组任务分工表、任务安排表并对学生制定的计划给予指导和评价,方便教师对学生整个项目活动进度的掌控。学生在线制定任务计划,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填写好小组分工表等,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调节活动进度。
(3)活动探究。该阶段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持续时间较长。在整个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有步骤有条理地完成相关工作,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活动进展、活动的感想做必要的记录并进行相关活动反思。教师在此阶段,主要给学生提供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包括学生课堂学情检测比如说监控学生在学习页面的停留时间,学情记录比如说记录学生学习各阶段的得分,查看学生阅读资料数,发现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品制作。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典型特征就是制作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这一阶段体现了杜威“从做中学”理论。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图片、录像、幻灯片、网页等。作品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所获知识的直接反馈,也是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信息技术每完成一阶段的作品,学生均要上传自己的电子作品以让教师了解项目完成的进度以及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
(5)成果交流。项目成果的形成是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教学的重要特征。项目教学模式注重阶段性与最终性成果、个人与小组交流、自我与他人交流的良好结合。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就是一个项目成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项目过程记录资料。
对于作业成果采用自评、他评和师评等方式,结合学习分析就能得到作品得分。精华作品应当堂展示作为榜样,欠佳的作品可以由全班师生探讨改进,共同进步。
(6)活动评价。活动评价是对学习参与度、作业情况、测验成绩的综合测试结果评价。学习分析作为非常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它可以清晰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过程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与过去只关心评价的结果不同,它是考虑到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式。当提交最终学习成果后,学习分析给予学生一个最终的成绩等级评定,履行了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学习分析兼具基于表现和价值追求,显示学习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以及基于成果激励,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评价的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具有极强的教育指导意义。
3 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1)学习分析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反馈信息。它通过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成绩、测验成绩等资料,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单独的学习档案,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报告,这样就可以分析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其提供学习支持。
(2)学习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学生将自己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项目作品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作品鉴赏能力,尤其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他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也能够促使自己进行反思,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我。同时,学习分析将可视化的学习表现结果反馈给学生,有望使学生利用这些数据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者。
(3)学习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如: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以肯定他们的价值和努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完善最终项目成品的期待;利用分组教学、在线测验的形式组织学生作品竞赛或进行作品的演示和投票,以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作品的积极性;通过评选最佳作品,树立学习榜样,以达到增强学习动机的目的。
4 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1)学习分析有利于教师管理数据的自动化。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包括学生项目完成进度的记录与教学管理,比如说,分数管理、奖惩管理等。可想而知,记录和统计这些数据的过程是相当持久的,手续也是相当繁琐的。学习分析技术使教师从原始数据的记录、统计以及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学习层次,便于教师管理及开展因材施教的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学习分析有利于教师追踪学生学业成就。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个体和整体学生学习进展状况,还可以获得包括学生对主题讨论感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等一系列活动状态在内的容易理解的、可视化的报告。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危机学生进行识别、警告和干预,也可以改进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
(3)学习分析有利于减轻教师评价的工作量。由于项目教学大部分都是在自我或者同伴中获得评价。所以,在最后的评估阶段,教师只需根据学习分析平台生成的详细的研究报告,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活动实施的效果,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概括化的评述。并按照评价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即可。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与技术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工程师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注重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概念、方法等基础知识讲解,学生由于缺乏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而难以理解。传统的实践内容涉及到多种软件工具的使用,内容安排零散而不成体系,学生无法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贯穿于具体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作过程中,并设计完整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参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整个过程。
2.课程教学中的现有问题
2.1 理论教学枯燥
本课程理论教学知识点多且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信息系统的概念、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多种方法、系统分析设计报告的编写规范、软件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等。课程讲授的理论、方法、模型技术都十分抽象。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使用传统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1]。高职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往往比对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弱,因此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欠佳。
2.2 实践教学零散
目前很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材缺乏配套的较完善的实训教材,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实训通常设计为使用若干种辅助系统开发的CASE工具,粗略讲解每种CASE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几个组织结构图、业务流图、数据流图、用例图、类图、活动图等练习[2]。实训安排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作流程不匹配,实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仅仅掌握了几种CASE工具软件的简单使用技能,但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全过程,没有经历一个系统从需求分析、需求转换成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最终形成表达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模型的流程,因此并没有真正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CASE工具实训主要是练习使用Microsoft Visio、Rational Rose、PowerDesigner等工具软件辅助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3]。高职院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强调实验过程中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实际运用,不要求学生进行过于复杂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学生参与分析与设计的信息系统一般是小型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相对简单,采用大型的软件分析设计工具如Rational Rose、PowerDesigner等过于复杂,需要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使用。并且多种软件分析设计工具的使用也使得课程的实践环节缺乏连贯性,往往导致每种工具的使用技能都没掌握牢固。
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整个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通常以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和过程为重点,实践教学中通常以讲授CASE工具的使用为重点,目的在于让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与技术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实验环节的设计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能一一对应,实验内容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程理论知识。学生的感受是抽象的理论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实践操作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方法的支撑[4]。
3.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3.1 课程内容构成
随着上海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职业能力较强、与工作岗位对口的职业教育人才由于实际针对性更强将成为农业信息人才的需求重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对培养具有农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农业信息复合型人才有重要作用。针对本课程知识抽象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农业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两个农业相关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
以第一个“农业生产管理”项目为引导,使用项目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针对此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每个环节进行教学和实训。以第二个“农产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为强化,设计工作任务,完成对该信息系统详细的分析与设计工作。第一个项目设计得较为简单,主要是以该项目为载体进行理论教学。第二个项目设计比第一个项目复杂,侧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分解与实施。两个项目由易入难,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进行了两轮,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课程内容覆盖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项目可行性分析与项目计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通过以上工作过程的分析,将项目分解出多个工作任务过程,按学习情景(学习项目)的教学顺序描述教学内容。以72课时为例(其中包含实训36课时),具体项目及任务内容及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3.2 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工作任务确定实训内容,工作岗位确定任务分工。项目一是理论教学的主要载体,做为入门级项目的实训注重基础技能的掌握,实训环节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二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应用,做为提升级项目的实训注重岗位技能的掌握,实训环节要求学生成立项目组定岗进行。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实际是一个建立信息系统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的过程,基本采用图形方式表达所建立的模型。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模型的可视化效果,便于与用户交流,分析原系统中存在问题,验证用户的真实需求,为最终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提供基本的模型与规范,也为用户提供验收信息系统的依据。因此,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利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可以提高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提高系统开发的质量。使用Microsoft Visio提供的常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的模板能绘制Gantt图、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框图、UML图、数据库模型等,利用这些模板可以快速建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模型。Microsoft Visio与微软的其他软件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直接将生成的图表为网页文件或将图表插入到Word文档中,也可以在Word文档中打开Visio对图片进行编辑修改。另外,该软件操作界面简洁、操作方法方便、图形修改便捷,使用拖放式建立标准图形,功能数据与图形的有效结合能方便在进行模型建立时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选用Microsoft Visio做为实训环境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
以36课时为例,具体实训内容、实训目标、实训安排如表2所示。
3.3 考核方式研究
本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理论进行笔试,对CASE工具的使用进行机试。这种考核方式只考核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系统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需要对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实训文件与实践报告相结合
每次实训课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训文件,课程结束要求学生将所有实训文件归纳整理后形成“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和“农产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既可以考核每次实训的结果又可以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掌握。
(2)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项目一的各次实训及最后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实训文件和实践报告的完成质量,检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基础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需要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合作,因此课程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二的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组成项目组,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和提交实践报告。课程结束时让每个项目组的学生进行讲解和答辩,根据其讲解和答辩的情况实施组间互评,结合教师评价来确定该部分考核成绩[5]。最终,将项目一的个人考核与项目二的团队考核结果加权平均做为课程的考核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实验计划;项目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44-03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苏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2007年全国首批入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60所高校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本文以我校200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及园艺专业的学生小组的项目为出发点,结合项目学习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项目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二、项目学习
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的专家将项目学习定义为: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究完成开放性任务的过程。其要素有:①任务: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②活动:执行项目的步骤和执行项目过程中一些具体安排。③情境:支持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环境。④结果: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制作的产品或解决的问题。⑤步骤:明确任务,项目导入;制定计划,项目设计;执行任务,项目实施;达成目标,项目展示。
三、案例呈现
《一种草坪自动浇灌控制装置》
1. 明确任务,项目导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日益增高,城市绿化建设因此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有限的水资源严重制约着绿化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节水型绿化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之前也有一些节水浇灌系统的专利发表,但是其湿度采集点固定,在使用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还由于草坪草正常生长所需水分会随草种与季节的不同而改变,因此本项目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性广、使用灵活的草坪自动浇灌控制装置。
2. 制定计划,项目设计
本项目预计是一个基于ADSP-BF537的节水型绿化自动浇灌系统。系统主要由两大模块组成:土壤湿度采集控制模块和中央控制模块。其中土壤湿度采集控制模块主要包括TDR型土壤水分传感器,无线收发设备nRF905,水阀控制设备,下位机AT89C51RD2。中央控制模块则由ADSP-BF537和无线收发设备nRF905构成。
系统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信息,信息经AD转换后交由AT89C51RD2保存。当下位机收到中央控制模块ADSP-BF537的查询信息后,将湿度数据送出。BF537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是否需要开启或关闭浇灌设备,并发相应命令给AT89C51RD2实施控制。系统中上、下位机之间采用射频收发器nRF905进行数据通信。
在绿地浇灌系统中,不仅要考虑土壤的湿度,还应该考虑浇灌的时间点是否合适。若土壤缺水,但此时正值温度较高的正午时分,则不能实施浇灌。因此中央控制模块在发送浇灌命令前,还必须核查系统的实时时钟。
由于相邻湿度采集模块的采集值同时低于湿度下限值的可能性极大,这容易造成无线传输中的冲突以及竞争问题,因此为使算法简单,易于实现,系统中中央控制模块对各点湿度信息的采集采用查询方式。
3. 执行任务,项目实施
(1)组织实施: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同时加强分工协作。认真做实验记录,查阅论文资料,加强对实验结果理解,每周汇报与工作讨论,撰写论文、申报专利、进行学术交流。
(2)过程管理:实施主持人负责制。课题组定期进行进展汇报、存在问题讨论以及学术流。
(3)教师指导:在实践创新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原理与使用、性能测试与优化工艺、论文撰写等方面提供全面指导。
(4)对项目进行子项目划分:
子项目一,单片机对土壤湿度信息的采集与保存;子项目二,实现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子项目三,调试、完成单个采样点与中央模块间的数据传送,水阀控制等所有功能;子项目四,实现中央控制模块对单个区域中多个采样点的综合处理控制功能;子项目五,实现中央控制模块对单个区域中多个采样点的综合处理控制功能;子项目六,设计中央控制算法,实现中央控制模块对多区域浇灌的控制;子项目七,进一步优化算法,完善系统功能。
下面具体以子项目一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食品专业;中职组;
一、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至今,赛项几经更迭,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该项目强调设计理念。鲁中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共有18名教师进入国赛,其中教学设计赛项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国赛二等奖7个,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推广经验。笔者2015年作品《食全食美》于获得中职组国赛一等奖,轻纺食品类组内第一的成绩。现以该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选题是关键
食品专业课程很多,选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工艺类、检验类方向。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调配饮食以促进身体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因此我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中第二部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开篇之作《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该课题中营养配餐过程数据处理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正是信息化手段的着力点。同时,课题的名称很重要,要一下引起听者的兴趣。推敲课题的名称的时候,团队成员推敲了很多,如《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全食美》最能凸显营养配餐的目的,营养素全面、适量,食物搭配合理,才能既美味又健康。
三、设计是灵魂
第一,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其确定要有理有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懂知识、会操作。因此本课结合课程内容、公共营养师岗位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知识目标①: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②:掌握能量、营养与搭配的相关知识。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标志就是能编制食谱,营养配餐,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①:利用配餐软件,灵活编制食谱;进行公众营养改善,是公共营养师的岗位职责,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②:利用营养APP软件,助力公众营养改善。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从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入手,情感目标①: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让孩子利用所学,为父母制定食谱。这样,孩子们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以及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情感目标②:利用“微时代”工具,增强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营养知识,时刻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配餐时对于“食物到底应该如何搭配才能保证能量摄入均衡、改变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难以掌握,因此将“把握食物的搭配与平衡”其确定为本课重点。而营养素的计算繁琐,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难以编制出合理的食谱,因此将“编制营养食谱”确定为本课难点。第二,教学策略要符合我国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运用和实施。本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结合学校学生集体用餐的情况,与学校膳食科合作,设置真实工作任务“为学校餐厅编制一周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配餐软件进行练习、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是实现了课堂的延伸,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根据上述课前准备。课前,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动员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或者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微课,并完成在线测试,从而掌握学生知识能力上的薄弱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本课的课前准备为:①信息准备平台任务——搜集社会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加强职业岗位认知。平台任务——通过校园网调查问卷,获取我校学生群体信息。②知识准备平台任务——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平衡膳食”的记载,并尝试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对照解说。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图片、视频、FLASH动画、微课、课程网站、虚拟仿真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①必不可少;②合适使用,切勿“堆砌”。本课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①学营养理论:本部分由三个环节组成——探能量、论营养、习搭配,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能量、营养与搭配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达成知识目标。所用信息化手段:FLASH动画、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必要性:场景串联、寓问题于情景,使学生灵活掌握三餐搭配要点,突破重点。②配平衡膳食:本部分由四个环节组成——探需求、选食材、列食谱、做调整,引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利用食材手册APP挑选食材,利用配餐软件列出食谱,并通过量的调整和类的更换,对营养素过量或不足情况进行调整。所用信息化手段:营养配餐软件(食材手册APP辅助)必要性:营养配餐软件是本课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它依据服务群体身体状况,确定其营养素需求量。之后学生选择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会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营养素含量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学生通过更换食物的质量或者种类,实现营养素含量与推荐摄入量之间的平衡。这有效的解决的营养素种类繁多,计算繁杂的问题,轻松化解难点。③评一周食谱:本部分主要由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定基础,不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果,更多的关注到自我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所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平台。必要性:实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情况,实现过程性评价。课后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四、见解是境界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展示时间只有10分钟,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参赛教师必须对知识点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信息化手段有灵活的运用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具体地说,在选题确定以后,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经验基础上,要借助网络,查阅他人的博客、论文,了解其他人的经验以及当今社会对该方面知识的研究进展情况,集众家之长而深化认识,形成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要观摩各种信息化赛事,揣摩信息化手段应用技巧,提升眼界。2012年—2013年,微信任务,QQ流互动,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化手段。2014年,专家目光就开始关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时时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015年的《童言语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同步课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将教室与幼儿园实时同步连接,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结果的好坏由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评价,是将“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的优秀作品。《单嵌钱袋的缝制》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以模拟生产活动为目标,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销售,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需要教师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中国教育信息化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项目;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终身探索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能够解决各种复杂工艺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其载体是“项目”,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自己负责收集信息,自己负责设计方案,自己负责实施项目,自己负责最终评价,通过该项目,学生了解和把握这整个过程的基本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师,我们则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
2.项目课程设计
2.1设计理念
(1)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去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通过到企业实践,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企业生产的工作流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了解这些,我们则可以确定有针对性地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对于优秀的团体,我们则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工作的完整性。
(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只是针对性地讲授、示范、引导。
(4)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将管理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提高综合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习惯中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2.2设计思路
如果采用项目化教学,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设立教学项目,该教学项目的主线是典型的工作任务,其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地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好地认识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体验工作任务的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课程内容的选取
多次去机械加工企业调研后,我们选择了以下3个贴近工厂实际的典型项目:
(1)项目1:制定、加工以及检测轴类零件,针对这一项目,我们计划安排8学时的理论课,12学时的实践课,总计20学时。其能力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分析零件图;制定工艺流程;检测成品;确定工艺路线。
(2)项目2:盘套类零件工艺的制定、加工以及检测。我们计划安排8学时的理论课,12学时的实践课,总计20学时。其能力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分析零件图;检测成品;工艺路线的初步确定;工艺规程的制定。
(3)项目3:机械装配工艺的基础知识。我们计划安排4学时的理论课,6学时的实践课,总计10学时。其能力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熟练掌握装配的方法;正确分析装配工艺的特点;能够正确计算装配尺寸链。
2.4课程的重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适度”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是使学生掌握“够用”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零件工作图制定相应地零件的加工工艺,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本课程的难点则是制定零件的工艺规程、使用专用夹具以及选择装配精度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项目形式来设计内容的办法来解决该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积极地为学生营造相关地企业工作环境,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多种途径来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从多种途径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3.1实施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改造,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实训基地,实施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亲身体验工作,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
将实训基地模拟为工作车间、下达任务及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以及项目验收和评价是“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四个主要的环节。通过完成这四个环节,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4.课程考核
4.1考核内容
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对学生进行考核,因为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被分开的,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虽然不同的项目考核的内容是不相同的,但是它们都包括相关的知识要求、相关的素质要求以及项目能力这三个方面。
4.2考核方法
在评价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作业质量以及其参与活动环节的表现都应该纳入测评内容。考核方式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在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项目的进行情况,随时进行考核。我们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考核:
(1)学习小组考核(30%)。这种考核方式的负责人是学习班组长,也就是说由学习班组长负责该小组的考核。这个考核是最基本的。
(2)指导教师考核(30%)。这种考核方式的负责人则是指导教师,由于学生的人数比较多,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考核,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抽查该小组的几位学生来进行考核,但是,这几个学生的成绩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小组的人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期末闭卷考核(40%)。该种考试的进行是在结束学期全部课程以后,这种考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科]
【参考文献】
[1]吴振国.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2]龙晓庆.基于“项目驱动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05).
[3]雷术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项目化 机电技术 触摸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笔者观察了很久,发现周边的学生都是游戏高手,特别对网络游戏玩得出神入化。出于好奇,笔者也尝试玩了一些游戏,最终发现现在的网络游戏都有一个强大的教学系统。刚进入系统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并有详细的提示,指导游戏者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当完成这些小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技能也就熟悉了。可以说这是游戏厂商很好的利用了教育技术并通过网络、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加以完善的完美体现。它给笔者的启发是,作为职业学校工科类专业,我们的课程以技能教学为主,类似于游戏技能学习,可以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课程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探索一种以学生做主体、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为此,笔者在机电专业课程中选择了部分课程作为实践对象,利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把实践过程与做法与大家共享。
1 把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变成学习资源
把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变成学习资源,这是完成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主要包含三层意思。
(1)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也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
(2)充分利用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和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
(3)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
要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就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加工和提炼,笔者的做法是先把学习内容项目化、任务化。这是要把学习的内容围绕职业能力养成来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对应的知识、技能,使学习的内容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直观体验,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情境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这里常采用的手段是实际的工作案例,通过图片加文字说明、视频加音频解说,用故事或现身说法的形式来表达更有吸引力。
第二,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操作示范所选择的小项目很关键,就像玩游戏入门教程一样,它的任务要有示范性、启发性、容易被吸收和起到举一反三的功能。例如,在触摸屏控制机械手运动项目中,选择的示范项目可以是其中的一个动作的控制。表达的手法可以是微课视频、图文引导、现场示范等方式。
第三,探索尝试。这是学生吸收和消化的过程,让学生反思和模仿,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行动做引导,但可以不具体,笔者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编写操作指引的方式来指导,以不至于使不能消化的学生中途放弃。
第四,完成工作任务。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它指的信息化处理主要是通过文字处理、图文解说、视频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可线下自学的仿真软件或可自动操作的方法。
第五,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可对照的评价标准,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物化和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这既是一种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碎片化的学习、网络的学习、微小化课题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把知识重整和加以应用的能力。
我们要做的是把传统的知识组织系统在内容、结构、形式上进行改造,创建可应用于网络数字化环境,支持网络知识组织和检索的知识体。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阅读的参考文件,如教程、产品手册、网络说明书、电子书等形式的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知识重建提供帮助。又如,在机电一体化综合技术课程中变频器的教学项目中,三菱变频器使用手册(应用篇)就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在教学策略上创设情境,借助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内容、多媒体呈现形式、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探索、合作协商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信息技能及学习方式
信息技能是指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现在的时代是网络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表达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化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正确的学习方式,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技能,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在操作中教师给予学生的信息要适当,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来有效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4 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信息化环境更多指的是多媒体应用和网络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教学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试验、创作实践等环节。教学活动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触摸屏的应用模块其中的一个教学项目为例,说明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案如下:
教学项目:触摸屏控制气动机械手的手动运行
课堂模式:“自主―探究―合作”模式
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通迅环境
4.1 课前
(1)课程教学过程:①课前课前教学项目通知,表明本次课程工作任务;②学生线下活动。
(2)信息技术应用:①通过微信平台任务书和以图文解说方式完成任务的示范案例指导(触摸屏控制一个气缸的伸出缩回);②学生线下可利用触摸屏软件Eview和三菱仿真软件对示范案例进行初步验证;③微信平台回答学生问题。
4.2 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工作任务
(1)课程教学过程:①以工厂的实际应用案例作为情境导入;②真实操作环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
(2)信息技术应用:①利用提前在工厂录好的小视频作为课程导入;②以系统触屏损坏更换为由提出工作任务,并播放气动机械手原来的动作及手动功能。
4.3 操作示范
(1)课程教学过程:①通过典型的小项目示范单个气缸的触摸屏画面制作及程序编写来启发学生编写整个任务的实施方案;②指导学生观察项目的特征、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
(2)信息技术应用:①播放微课视频――单个气缸触摸屏手动控制系统制作;②视频后不理解的学生重新看微信平台的图文示范。
4.4 制定方案,完成任务
(1)课程教学过程:①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②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完成任务的技术方案并实施。
(2)信息技术应用:①利用信息技术的可点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②网上查找资料;③上机查看Eview的软件说明书。
4.5 任务学习评价
(1)课程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小组互评,了解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应用:①通过多媒体提供评价标准供学生参考和对照;②提供评份表量化学生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③通过网络平台“晒”劳动成果。
5 结语
Abstract: In the course exploration on Architectural Mechanics and Structure, it implement a project teaching, takes the actual projects to introduced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entire teaching process centers on the project's working process, takes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o make students learn by doing. It highlight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ximize the mobilization of students' initiative, participation and the spirit of explo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s better.
关键词: 《建筑力学与结构》;项目化教学;高职院校;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Mechanics and Structure;project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ctual operation;skill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66-03
0 引言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最核心课程,突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工作联系很紧密,其重要性自不必说。但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学生都有,同时学习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较大,对课程又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本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建筑力学部分知识抽象,存在概念、公式、系数、符号、构造规定多的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该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必须、够用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提高学生积极性根本在于让学生重视本课程,让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有用的,本课程所讲解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会用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探索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所编排的教学项目都是源自工程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展开,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精神,使教一方面的主动性变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1 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见不如一练”。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坚持与企业共同发展,以实际的项目教学,把知识融入一次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使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距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的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认真分析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吸收了企业、行业专家的一致意见,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施工员、监理员等岗位群进行工作内容分析,《建筑力学与结构》要培养学生三个能力目标:
①能验算基本构件的承载能力,具有一般设计能力;②具备对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③能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
针对以上能力目标,本课程设置了四个教学项目,各项目设计出与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多项学习性任务,循序渐进,融教学于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2 项目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程主要有四个知识目标:①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和内力计算;②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及结构位移与变形的计算;③熟悉结构设计的程序与一般方法;④掌握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剪力墙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基于以上知识目标,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本课程设置的四个项目的构思见表1。1:1建筑模型见图1。
3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项目的完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个学习任务的组织程序:下达任务分析任务(支撑知识渗透)讲解、演示(带领学生做)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部分课外完成,教师追踪检查完成情况)上交成果成果考核学生答辩,教师点评出现的问题。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分“讲、演、练”三个阶段。以外伸梁设计为例。
3.1 “讲”的过程 即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基础理论通过老师课堂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与项目相关的建筑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