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化需求论文8篇

时间:2023-03-01 16:24: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需求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需求论文

篇1

【关键词】化疗患者;健康需求;护理

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普及,化疗患者的健康宣教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重新认识了健康教育在癌症化疗患者的地位。对癌症化疗患者进行适宜的健康宣教,可使患者了解化疗的必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与稳定各自的情绪,提高饮食质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以预防或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充分发挥化疗的药理作用。我们从2003年7月~2005年5月对我院外科收治住院的127例癌症化疗患者或家属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的随机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组调查对象127例,男68例,女59例,年龄42~82岁。

1.2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表结合本科临床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分特别需要、需要、不需要、无所谓4个等级,做出评定,内容包括:(1)入院时患者的健康需求:需要了解环境、住院规章制度、认识病区医护人员、了解病情、注重接受健康教育的形式(口头、书面、图片等);(2)住院期患者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化疗期):需要了解化疗的作用、化疗不良反应、保护血管方法、静脉输液注意事项、营养、休息、心理状况对化疗的影响;(3)出院时患者的健康需求:了解用药指导、下一次化疗的时间、保健指导;(4)化疗患者家属的需求:需要了解化疗患者所需要的健康需求、如何调配饮食、如何帮助患者渡过化疗期等。

二、结果

各时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需求等级评定,见表1~4。表1入院时患者的健康需求等级评定(略)表2住院期(化疗期)患者健康需求等级评定(略)表3出院患者的健康需求等级评定(略)表4化疗患者家属的需求等级评定(略)

从表1~4可以看出:不管是化疗患者在入院时、化疗期,还是出院时,不仅他们对疾病的健康需求很高,而且他们的家属对健康的需求同样很高(特别需要与需要两者相加绝大部分>90%,只有需要了解住院规章制度的<80%)。

三、讨论

3.1热情接待患者,满足健康需求护士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使化疗患者尽快适应病区环境。针对患者入院需求的特点,应适时适度地做好住院规章制度、主管医生和护士等的介绍,如对医院规章制度的介绍,应采取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介绍;而喋喋不休地介绍,不但效果不佳,而且还可引起患者的反感。只有选择适当的时机或待患者稳定后再做详细介绍,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从而满足化疗患者的健康需求。

3.2调整好化疗患者的心态心理状态的好坏在治疗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护士应充分了解化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因素,耐心地解释化疗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多与患者沟通,去了解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迎接化疗。

3.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对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护士应与之建立指导合作型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解释化疗或术后化疗的目的与意义,使他们明确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特别应强调化疗必须足量、按期、有规律地进行,不能半途而废;应提高患者的自身防护意识,告诉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作用如恶心、呕吐、胃口不佳等胃肠道反应,告知相关的护理知识,从而减轻对毒副作用的担心和恐惧。对多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在治疗中护患之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护士应与之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由于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有一定的认识,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疗效果。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不宜过分强调,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应强调饮食、卫生、休息的重要性,部分患者或家属对饮食休息作用等不够重视,应耐心解释它们在化疗中的作用,帮助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休息习惯,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

3.4突出教育的多样化、个体化根据患者对化疗知识的知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通过讲座、宣教手册等形式,来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强调个体化教育,做到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因化疗方案而异。如同一种化疗方案,一方面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化疗反应会有所不同,有的剧烈恶心、呕吐;有的反应轻甚至无反应。另一方面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应对化疗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害怕化疗的不良反应产生心理拒绝,而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反应;有的甚至因害怕恶心、呕吐而拒绝进食等。因此,化疗知识的宣教应贯穿于整个化疗过程,依照教育的个体,注重方式,体现个性,加大力度,积极引导,针对性、指导性地解决问题,满足个体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3.5强调教育的持久性与延续性,保证化疗的疗效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体现出化疗患者教育的持久性与延续性。不仅在入院与化疗期患者有教育需求,而且在出院期同样有教育需求。出院指导应切实可行,做到详细、具体,做好用药、下一次化疗的时间、保健等指导,让患者在康复期间能充分调整好身心,积极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应对疾病,增加信心,完成整个化疗过程,保证疗效。

3.6重视教育范围的延伸,提供支持化疗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患者。假如有一个细微的动作,患者与家属、家属与家属的交谈若表现出不耐烦、不关心等,都会影响到患者,使之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随之带来配合不积极,甚至拒绝治疗等后果。因此,家庭成员的教育应列入重点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及化疗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患者与家属的每一位成员都抱有积极的态度配合化疗,共同去应对问题,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一般而言,90后是指整个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随着2008级新生入校,高校迎来了第一批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群落的主体。90后大学生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美国大片、麦当劳、电脑网络等丰富的物质和发达的资讯环境让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过去的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应地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1.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时代环境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期,相对稳定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不同文明和多种宗教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距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90后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并存的现状相应也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2.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展开的广泛竞争使易于指标化的经济、业务价值凸显,而精神、道德价值面临挑战,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内容与方式由过去的精神鼓励为主转变为以物质利益为主、精神鼓励为辅。[1]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 “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性转折阶段。这一特殊时期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急功近利,诱发了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我国社会内在机制的这些转变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形成的网络环境

9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从小就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网络世界为90后大学生开启了全新的精神文化空间,为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但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角色的虚拟化、信息收集的无限性、信息的交互性等特点增强了90后大学生对信息识别和选择的难度。网上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交融与冲突,特别是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必然会对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媒体技术全面介入的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让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殊性和多变性。本文将从心理发展、审美需求、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心理发展

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和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90后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均有了自己独立的认识,他们不再轻易苟同他人的见解,他们要求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希望得到尊重、信任和肯定。但90后大学生生长在温室里,从小到大衣食无忧,很少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挫折耐受力低,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心理失衡,容易导致思想和行为的波动。 转贴于

2.审美取向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极为丰富的新时期,他们对类型迥异的的审美对象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对美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会结合自己的个性生活进行选择。他们的审美取向广泛而有个性,只要能满足需要的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种兼容并蓄的审美取向有利于开阔视野,但他们盲目追求高消费的享受型审美取向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美缺乏深刻的理解,审美具有盲目性。

3.道德判断

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来说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基本能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表示认同,对于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也极为赞同。但是,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道德现象和形形的道德评价标准,许多90后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他们的社会道德内化还不深,道德行为方面也存在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等。

4.价值取向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念的交融和碰撞让90后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并向获取功利的方向发展。他们正由重虚轻实转向重实效、重现实、讲效益。价值取向上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上的享受,合理的利己主义在90后大学生中很有市场。他们既不崇尚无私地为社会做贡献,也不接受以自我为导向取舍一切,而是选择以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相结合,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但基础是个人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相吻合。

5.政治理想

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总体是积极的,他们关心民主政治,爱国热情高涨,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非常关注。他们关心社会政治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个人理想,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希望社会政治发展的同时个人的事业、家庭、生活理想也能够实现。9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性,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倾向呈现出了追求实用与实效的心态。

三、基于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特征的思考和建议

篇3

论文摘要:论述了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提出了企业实现基于客户需求的个}生化信息服务的措施。

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企业信息服务的发展方,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的真,是企业“以客户为本”的真实体现。

1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及特点

基于客户需求的电子商务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更加突出的表现是不仅要能对客户提出的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依据客户个性特征,主动收集客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甚至预测客户可能需要的产品的信息需求,提前收集相应的信息,最后以个性化方式提供给客户。

1.1信息服务的主旨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区别于传统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客户为中心包括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和安排服务功能的模式;创建适应个人心理和行为的信息环境,按照客户或客户群的特点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信息服务。

1.2信息服务的交互性与可定制性

通过提供友好界面,方便客户充分表达个性化需求,对客户需求进行挖掘,方便客户反馈服务结果。客户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和习惯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实现“量身订制”,电子商务企业为客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全过程提供“个人信息咨询助理”,提高客户的检索效率。

1.3信息服务的主动性与及时性

要及时主动地根据客户的信息活动行为分析客户需求,并能主动将客户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推送给客户。

1.4信息服务方式灵活多样

提供给客户的信息不仅要及时准确,而且要按照客户指定的方式灵活服务,如信息的显示方式(纸质版、电子版或者其他形式)、使用的语种(中文还是外文)等,还有服务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等。

1.5信息服务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推送时在充分挖掘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保障客户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针对性、专业性、有效性和目的性。提供服务中主动协助建立客户信息系统,提供该检索事项与其他资源进行有机链接的平台。进而,客户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根据自身特点“定制”的信息资源,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客户需求以及自己提供信息的不足,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生产营销策略、信息服务模式等,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2基于客户需求的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类型

在企业个性化服务系统中,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内容。

2.1个性化信息分类定制服务

(1)个性化信息内容定制服务。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通过客户需求调研与分析,形成符合客户个性需求的按一定形式规范的信息服务内容,继而按定制规范组织信息资源。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定制信息资源、显示界面和推送方式等。可通过提供一些参考信息资源供客户选择的方式,也可让客户指定某一目标地址,系统地提供相关的系列服务。

(2)个性化信息检索定制服务。不同客户有不同的检索知识背景、检索行为习惯和检索要求,因而其选择的检索策略以及对检索结果的选取原则和排序方法都可能不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个性化。检索定制服务需要充分支持客户在检索策略、检索方法和检索结果处理上的个性要求,比如,个人检索模板定制、检索工具定制、个人词表定制、检索历史分析定制等等。

(3)个性化界面定制服务。个性化界面定制服务是让客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风格选择定制信息界面的布局结构、显示颜色、显示字体和显示内容的排列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客户能按照自己对产品的需求确定页面显示的资源内容,并随时可以根据企业工作人员的推荐更改资源的显示状态,按产品的型号、价格等进行归类,使客户不必在使用资源时把与自己需求无关的信息也纳人页面或者是出现遗漏现象,保证客户的方便和对信息的利用率。

2.2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通过数据挖掘和需求分析,确定客户的需求和行为偏好,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实时信息推送服务。它突出强调了服务的主动性,使“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方式有多种类型:一类是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一类是借助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移动QQ、飞信等并依赖于人工参与完成的信息推送服务。实现用户一次输人请求,便可不断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2.3个性化信息智能服务

当客户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息需求或是检索要求时,通过智能技术跟踪客户在网络空间的活动,自动捕捉客户的兴趣和爱好,主动搜索对客户有用的信息并提供给客户。对客户在利用企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呼叫回复服务。这是集电话、传真机和计算机等通信和办公设备于一体的交互式服务系统,如人工坐席、自动语音设备等,客户通过各种通信工具随时获得咨询服务及疑问解答。

2.4个性化信息水平扩充与垂直加工服务

水平门户服务注重信息服务的全面性而不是片面地向客户传递信息。而垂直门户服务则要对网上的专题信息资源进行收集、鉴别、筛选、过滤、控制、描述与评论,组织目录式索引提供源站点地址,并带有专业搜索引擎。它通过汇聚网上某一特定商品或服务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挖掘及加工,以满足客户对某项产品或服务较为专业的、深人的信息需求。

3企业实现基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措施

3.1搭建企业知识库及构造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和共享平台

首先,企业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将各种类型的企业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数字化技术到网上,构建企业的数字资源库。其次,构建一个广阔的动态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树立“大企业”的科学发展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消除各个独立的异构系统屏障,建立统一的标准系统平台,便于信息的网络传输,为客户提供方便统一的检索界面,使其不但能进行单库检索,还能进行跨库检索,最大限度地实行资源共享。同时还要实现信息服务整合,将浏览检索、预约、产品订购、电子资源传递、账户结算等服务按照用户工作流程进行统一布局,各系统之间实现无缝接口,从而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有效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3.2加强客户信息需求分析与研究

只有加强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研究,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客户需求常分为:能明确说出的“显性需求”和没有说出来的“隐性需求”。相比之下,识别客户“隐性需求”较为困难。分析客户信息需求可以通过调研机构直接调研的方式,建立客户关系的信息库,分析客户数据信息来确定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消费习惯。还要通过多种间接调研方式随时随地关注客户需求,比如日常的销售反馈情况、客户对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抱怨、售后服务人员的电话记录及研发人员的创新思想等都是客户需求的反映。此外还要加强客户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客户的信息素养,大力宣传企业知识库,使用户了解企业知识库的基本原理以及服务内容,让客户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企业知识库的服务模式。

3.3进行企业竞争情报收集与分析

企业的竞争情报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竞争对手的分析,同样包括行业内很多关联问题的分析,比如包括客户关系和具体需求的客户群,包括客户需要与购买模式的客户职能等等,这些因素的分析都能为企业挖掘客户的购买意愿程度和相关信息需求提供可靠依据。在企业内部,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竞争情报分析机制和反馈体系,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培养或者引进竞争情报分析专门人员,培育互利互信的企业文化,将竞争情报分析工作有条有理地落实到每个环节和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每一个服务过程中的实际价值和作用。

3.4加强用户交流及提供在线参考咨询服务

人们对企业知识库的应用已不仅仅是简单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而是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够从网上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在线参考咨询服务是基于互联网通信和数字资源的基础上,由专业咨询员对客户的提问通过E-mail}QQ.FAX}BBS}Tel、实时咨询、网络语音协议等方式,提供方便快捷的现代知识服务,通过Internet搭建客户与咨询员之间互动沟通的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使企业、计算机系统、数据库和客户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以客户为中心、集信息咨询与信息提供于一体的主动服务空间。

3.5运用电子商务营运模式完善客户推广策略和服务反馈机制

应用电子商务的服务模式和网络营销理念来推广个性化信息服务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选择。企业设计自己的个性化网页,搭建企业知识库的“门面”。企业网站的“个性化”设计原则是以客户为中心,其核心是为用户提供快捷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网站必须做到布局合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检索能力强等。应用软件应选择高智能化、交互强的成熟软件,尤其要选用个性化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系统。

在用户调查反馈方面,企业可在网站上设置预先设计好的客户调查表,供客户填写后直接点击提交;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开展在线交流等方式获取客户的反馈信息,同时要让客户了解其反馈信息的解决方案和最终处理结果。对于反馈消息以及问题,应及时给予回复和恰当解决,让客户满意,树立网络环境下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良好形象。此外,对于用户注册、付费下载最新产品信息、在线购买交易、支付宝使用等方面的具体功能实现,电子商务系统都可以提供庞大的支撑,使服务更加高效合理。

3.6利用Web2.0技术提高企业个性化信息服务效率和质量

Web2.0是以Blog(博客),Wiki(互联网百科全书),RSS(简易信息聚合).SNS(网摘),''''Tag(标签)、即时信息(IM)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主要特征表现为个性化、交互性和及时性。企业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时,充分利用We62.0的各项应用服务,既可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又可更有效地捕捉客户信息需求。Blog或是Micro-blogging(微博)是一种类似于网络日志的自由形式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微博客中每个人都可以发起话题,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并具有丰富多样的跨平台途径,满足客户随时随地的消息需求,这样就为客户构建了一个个性化的移动交流平台,也容易形成一个网络社区的交际圈。而利用其不仅可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企业Blog和客户Blog之间的链接扩大企业的宣传。Tag则为客户反馈信息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客户可以对商品和服务进行标记评论,有利于企业收集信息需求、改善服务质量。RSS可以将定制的信息按照客户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直接传送到客户的计算机上。客户不再需要不停地访问企业网站获取新产品信息或是其他的通知,而可以通过一个浏览窗口或阅读软件,将大量具有RSSFEED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信息门户,这样便可得到网站推送的信息。

3.7寻求高或科研机构的支撑以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或情报研究机构在信息服务方面有文献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以及社会形象的优势,容易获得社会认可。企业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领域的科研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利用他们强大的信息组织和情报分析能力,一方面获得有特色的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获得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定制信息服务,包括简单的定题信息(比如国家行业政策法规信息,国内外相关产品专利发明、数据手册等科技资料信息),还包括比较复杂的专题信息咨询(比如企业新项目的论证、企业技术改造的可行性研究、企业规模扩张的可行性分析)。

3.8提高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信息服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在职人员要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其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及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炼、转化和传播的能力,同时还要针对现有人员队伍的情况,制定引进紧缺人才的措施,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科学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专业队伍。

3.9加强对客户隐私安全的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

在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中,许多信息需要通过网络获取,其中必然涉及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对客户隐私信息安全的保护非常重要。首先,客户要有保护自身隐私和知识产权归属的意识,防范隐私被泄露的危险。其次,制定完善的隐私保护政策和知识产权法规,制定个性化服务工作人员保密条例,使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问题在政策上有据可依。同时,利用相应的软件技术进行有效控制,比如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数据加密存储与传输技术,保证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个人信息仅限于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未经授权保证不能用于第三方使用。又如允许用户通过专门软件下载产品图片和说明,但过了某一时限或超过限定的使用次数,则下载的文本无法阅读。

篇4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后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金融需求,即农民市民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产生的金融需求[9-10]。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主要涉及到住房、就业、养老、医疗和基本生活消费保障等问题。金融服务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大方面:①生产服务设施,②社会服务设施。对工业化建设而言,一方面,工业园区建设会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这其中包括工业园区建设土地储备整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物流体系与环境保护建设、园区职工生活配套体系建设等;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的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金需求和技术改造升级融资需求的特点,为其提供定制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转化过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初资金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产方式将发生转变,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因此,根据上述分析,详细需求分类如下。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需求的预测

为了更好地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课题组在梳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后,拟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量进行简单的测算。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报告将主要以重庆市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金融需求量进行测算。由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所以这里的金融需求量着重强调的是使现有的准市民在身份地位、思想意识、社会权利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向市民转换所产生的最低资金需求量。本报告的金融需求测算模型主要依据微观意义的人口城市化成本结构,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然后按照以下逻辑推演该测算模型。首先,新型城镇化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其中关键的金融需求来自于住房建设和消费领域。其次,准市民即将作为城镇居民应该享受与正常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这样就产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最后,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两方面建设的作用在于解决准市民就业问题和拉动经济发展,所以其产生的金融需求量可以从城市就业投资成本的角度出发予以测算。因此,为准确清晰地测算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需求量,本报告将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从农民市民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需求量进行测算。具体的思路是先分别计算2006—2011年上述4个方面的单项数据,汇总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2—2020年的数据进行测算。

(一)市民化产生的金融需求量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市民化产生的金融需求量分为住房、就业、养老、医疗和基本生活消费保障等领域,但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各个领域的需求规模,本报告将只对住房建设和消费领域产生的金融需求进行测算。所谓住房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就是说为确保农民在转换成城市居民后,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正常居住而付出的最低资金投入成本,居住产生的金融需求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需求之一。现阶段在测算准市民居住成本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部分研究人员认定的准市民居住产生的成本要求比较低,它不是支付城市人均标准面积的房屋价格,而是只需要付出取得城市最低标准住房面积的人均房租成本。另一部分研究人员认定的农民市民化居住成本指的是该城市城镇住宅投资总额除以年末总人口数。本课题组结合前文对农民市民化的描述、界定,认为解决农民市民化居住问题有自购住房和租房两种途径,但由于现阶段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存量不足,所以无论是自购住房和租房都需要新建住房才可满足其住房需求,因此这里的人均居住成本更接近于城市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平均建设成本,而非房地产商所定的将成本与利润相加后商品房的平均价格。因此,重庆市农民市民化居住成本测算,可以用城镇人均住房面积(Q)乘以城镇单位住房面积造价(P)得到,用公式表示为C住=Q*P。按照以往的经验数据,重庆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约保持30m2/人,同时从重庆市统计信息网查得2006—2011年相关数据并计算得表2:消费产生的金融需求C消是指准市民在成为城镇正常居民后,为满足正常的生活水平而需要的最低资金需求量,本报告将借用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予以表示,并根据重庆市统计信息网查询相关数据并计算得表3。

(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量指的是为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农民市民化转型后,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建设交通运输、给排水、通讯、能源、环境清洁保护等设施所需的最低资金投入成本。由于重庆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尽管农民已经进入城镇工作生活,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还十分匮乏。鉴于数据收集困难,本文将重庆市年固定资产投资扣除住房投资后的余额视为重庆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成本。同时从重庆市统计信息网查得2006—2011年相关数据并计算得表4。

(三)工业化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量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的重要目的是解决准市民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镇生活。所以,对工业化的金融需求测算可以基于工业化的目的———解决准市民的就业问题,换句话说,工业化产生的金融需求可以用解决准市民就业的成本来代替,具体的做法就是先估算城镇化背景下准市民在工业领域的人均就业成本,进而测算工业化产生的成本(金融需求)。按劳动经济学观点,劳动资本量与劳动力的需求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所谓劳动资本量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单位生产资本所对应的劳动量。劳动资本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和劳动密集程度。劳动资本量越大,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就越高;反之,则部门劳动密集程度越高。因此劳动平均资本量还可以用来估算一个区域的就业投资成本。由此本文用公式A=E×(C/D)计算区域城镇化的平均就业成本,其中E为平均劳动资本量,C为平均每户城镇家庭就业人口数。D为平均每户城镇家庭人口数,设K=C/D,则K为城镇人口的就业系数。以上公式可简化为A=E×K。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报告拟用第二产业的数据代替工业化的相关数据,L代表第二产业从业人数,重庆市第二产业的劳动资本量E可根据公式E=L/H计算,其中L为重庆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H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通过查询重庆市政府及统计局信息网站,收集整理到2006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并计算得表5。

(四)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量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样也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准市民的就业问题。所以农业现代化金融需求的测算方法与工业化测算思路一样,先计算城镇化过程中准市民在现代农业产业领域的人均就业成本,进而测算农业现代化产生的金融需求(成本)。借鉴公式A=E×(C/D),其中E为平均劳动资本量,C为平均每户城镇家庭就业人口数。D为平均每户城镇家庭人口数,设K=C/D,则K为城镇人口的就业系数,以上公式可以简化为A=E×K。同样用第一产业的数据代替农业现代化的相关数据,L代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总量,重庆市第一产业的劳动资本量E可根据公式E=L/H计算,其中L为重庆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H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通过查询重庆市政府及统计局信息网站,收集整理到2006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并计算得表6。通过前文的分析计算,求得2006—2011年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成本(如表7),包括人均市民化成本、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工业化人均就业成本和现代农业化人均就业成本。基于上表,本报告将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分别对上述四项成本在2012—2020年的数值进行预测。限于篇幅,本报告仅以人均市民化成本为例,预测过程如下。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规划,2012年至2020年,重庆力争每年新增户籍城镇居民90万人,则2012年至2020年市民化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分别等于各自平均水平乘以90万,工业化成本和农业现代化成本分别等于各自人均水平乘以每年新增人口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领域的就业人数(此次按较低口径计算,分别取20万人),则重庆市2012—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的总成本(即金融需求量)为表9所示。如表9所示,依据灰色预测模型及重庆市政府未来9年内的规划,预测到重庆市未来9年每年的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分别约为1846亿元、1949亿元、2061亿元、2165亿元、2277亿元、2389亿元、2502亿元、2614亿元、2726亿元。由此可见,本文预测的金融需求量占到重庆市GDP(2013年约为1.3万亿元)的较大比重,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为重庆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所以,根据预测结果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那么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结论

篇5

论文关键词:电力需求电力分析供电策略

一、引言

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好转.作为基础设施的电力行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近年来电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电力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供电是电力系统的中间环节.由于电网通道资源的限制.加上建设投资大、技术密集、运行复杂,使得供电一直是国家的垄断行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供电企业已开始面I临着竞争.因此必须加快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走上良性循环。

二、邢台电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以居民家用电器增长情况分析邢台市居民家用电器每百户拥有量表明,家用电器的增长情况直接决定了城市与农村人均生活用电量的变化近十年中邢台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消费支出有了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用电量增幅从1995年起大幅增加.但农村用电增长缓慢。随着收入的稳定增加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进一步向提高生活质量.选择享受型的生活用品转变,空调、电炊具、电热水器等高耗能家用电器将大量进入城乡居民的家庭,数年后可能会形成规模可观的“空调负荷”.“电炊具负荷”

2.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电价作为联结电力供应和电力需求的纽带.显然对电力需求或负荷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使用适当的电价水平和电价政策的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让客户从经济角度上更合理地调整其用电需求的时间,以达到移峰和填谷,提高客户电负荷率.使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曲线发生有利的变化

三、邢台电力市场供电对策思考

1.进行市场细分、强化市场意识

(1)电力市场的细分

电力市场中有同质市场和异质市场同质市场是电力满足基本需要的市场.如家庭.学校的照明.农业的灌溉.工业的电机等;异质市场是电力满足偏好层次需要的市场,如家庭热水器的使用,特种机械的使用等。

从总量上看,当前邢台电力的主要客户仍属工矿企业,占75%从电力市场的潜力看,发展较快的方面是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和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其原因在于:

1)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离市场饱和相差甚远;

2)邢台市大部分家庭用电集中在照明、电扇、电视和电冰箱等小用电量电器上,而电炊具.空调、电热水器等大用电量的电器普及率有限,而在邢台各县的农村使用得就更少;

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的大能耗电器还会不断出现..如蓄电池交通工具等。

(2)强化市场意识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电力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商品。电力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和营销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经营观念应该是:

1)竞争观念:要降低发电、供电成本.为降低电价打下基础,要有风险意识.要与煤、油、燃汽销售行业比高低;

2)价值观念:电力进入买方市场后,价格成为主要因素.要按价值规律,科学合理地确定电价;

3)供求规律观念:电力市场的最佳状态是供求平衡,适当超前,把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作为扩大电力市场的重点;

4)效益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视市场调节供求,用价值引导客户需求;

5)法制观念:明确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

6)优质服务观念: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

2.推行峰谷电价、调整用电结构

(1)电价制定的原则

电价是电力市场的运行核心.电价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电力市场中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和需求曲线的幅值、波形变化。电价的制定应遵循如下两个原则:转贴中国-1)平等原则:该原则是指相同的客户均享有相同的电价;

2)经济效益原则:在每千瓦时实现的价值大于供电成本时鼓励客户使用.以便保证经济效益

(2)实施峰谷电价

峰谷分时电价是财政手段中电价鼓励措施的重要内容当实行单一制电价时.在用电高峰期.会形成用电缺口而在低谷时期.又产生用电剩余若执行峰谷电价.在高峰期将价格上调.使客户效益转化成电力部1.-1利润:而在低谷期将电价下调.电价刺激了用电量的增加.并使客户效益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总效益

3.依靠技术手段、开拓低谷市场

采用新技术优化电力需求特性.实际上是削“峰”填“谷”电力经营部门应积极推广实用型蓄能技术,鼓励使用电热锅炉.大力普及绿色照明等

4.降低电力成本、实行优质服务

电力市场营销实质上是一种“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优化电力需求特性.不仅要在硬件上采取措施.而且在软件上也要积极采取需要对策。

(1)积极降低电力成本

我国的电力成本和电价居于较高的水平美国的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每千瓦时8美分.每月用电800千瓦时.占家庭收入的2%。我国家庭三口之家.每千瓦时6.5美分.电费占家庭收入的10%这说明现行的电价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必须积极降低电力成本进而降低电价

(2)贴近顾客的服务

电力企业应该想顾客之所想.而且要比顾客想的更周到、更细致、更超前.它不仅要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而更要研究顾客的消费心理.将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具体做法是:1)积极采用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为千家万户服务,使客户在办公室和家中24小时都可以享用各类服务;

2)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为扩大电力在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可以在大型商场设置电力销售、培训中心;

3)建立电器展示中心。专门展示各式各样的节电设备.特别是在照明、空调和煮食方面,示范如何应用最新科技以节省能源及提高效率。

篇6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于 2013 年 6~9 月进行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专项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农户问卷与合作社问卷两部分:农户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服务情况以及带动非成员情况;合作社问卷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管理、经营和服务情况。项目组在重庆市、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海南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吉林省、河南省、浙江省、陕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河北省等 15 省市中随机抽取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村,然后在被调查村中随机抽取 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合作社82 个,并按照 3:1 的比例对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进行随机抽取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 400 份,覆盖37 个区县的 83 个村镇,回收 396 份,有效问卷 394 份,有效率为 98.5%。

(二)分析方法国内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农户需求角度研究优先序的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即通过对受访农户按照自身意愿迫切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选出相关选项,然后根据各选项的频数大小进行位次判断[16];均值法,对不同位次选项赋予分值,根据加权总得分来判断序次[17];系统聚类法,孔祥智等[18]认为各选项出现在不同位次上的频数不同,无法进行有效排序,可以运用聚类分析弥补不足,之后孔祥智等[19]采用最优先选项无权重转移进行改进,提高各选项位次不同的排序有效性;崔登峰等[20]认为频数法忽视了农户对各位次的效用有不同评价的现实,依次对所有选项进行排序可能更优于仅选出前三项或前五项,应综合运用几种互补的方法得出相互佐证的、具有共性的优先序,才能更符合农户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综合参考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①、加权频数法②和系统聚类分析法③,利用 SPSS22.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类型,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存在很大差别,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次序可能存在不同;在农户的家庭经营过程中,家庭收入的高低对于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诉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前瞻性,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选择有着较大影响;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民自愿性合作组织,相对能提供更为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成员更能够表达出自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诉求;农户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类型不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偏好也可能存在区别,并影响其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因此,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合作社成员、不同经营类型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优先次序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全部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本文首先比较了全国受访农户根据本人需求的迫切程度针对以下 12 项服务类型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 SPSS22.0 软件计算出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同位次上出现的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1 所示。注:本调查要求受访者选择其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给出排序,为更真实了解农户偏好,允许农户根据意愿对于部分服务不作选择,因此表格的实际有效频数因统计变量不同而不同,总计可能小于总体有效问卷 394 份。类似地,表 2、表 3、表 4 的有效频数也可能小于 394。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和加权均值法得出全国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如表 2 所示。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农产品销售,其次为种苗提供;而依据加权均值法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虽然两者得出的结果稍有区别,但是始终位于最优先需求的前两位,且在实地调研中,相当部分农户对其迫切需要的几项社会化服务无法给明确的先后次序,故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层次和优先序,具体结果见图 1。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数据导入 SPSS22.0,选择系统聚类,根据数据之间的距离确定类别,再综合经验分析得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明显聚为六类,结合表 2 得出如下结论,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其迫切程度可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由表 2 和图 1 可知,排在前两位是种苗提供服务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这两者的频数和加权均值要远优于后面的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因此是农户最为迫切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良种对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受访农户的良种 47.33%从合作社采购,这表明了合作社作为良种提供的有效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农户来说,现代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其自身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服务作为走出 量大价贱伤农 怪圈的重要途径,是农户最迫切的服务需求之一。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被排在第二层。这四项服务作为农户产前、产中的重要服务内容,对农户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了解市场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农民自身局限性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于市场的前景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因此更专业和及时的服务必然能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第三层为生产管理服务,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有助于农户提高产量,降低损失。第四层为农业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农业金融获得的难度较大且农户对其认识不足以及保守型生产的限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要求,故处在较后位置。第五层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产品加工服务,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形成针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机械服务需求较低,调研显示农民选择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服务比例为 31%,其原因是调研农户中一般性农业机械拥有量大,且当前农业机械大户的有偿服务较易获得。第六层为除列出服务内容外的个别其他需求,本文不作深入分析。

(二)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限

1.东部地区。由首选频数和加权均值得出的具有共性的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被排在前五位,其中种苗提供排在第一位、农业信息排在第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东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为其他。

2.中部地区。具有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以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第四层农业信息,第五层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金融,第七层为其他。

3.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都排在前四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西部地区农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可依次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农业技术、种苗提供、农业金融、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综合以上对比分析发现,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三个区域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排在前四位,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排在最后;区别在于东部地区受访农户对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技术,对农业金融的需求高于农业机械和农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受访农户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较低,对生产资料采购较为迫切;西部地区受访农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需求要高于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并且相对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急需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较为靠前,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服务需求则较为靠后。这样的区域需求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经营者更关注生产规模扩大、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农户以保守经营为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市场环境较差,农户迫切需要产品销售服务、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改善其生产经营环境。

(三)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依据我国 2013 年统计年鉴,农村家庭平均总收入为 42643.80 元,本文根据样本分布情况,将受访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按照 4 万以下、 4~8 万、8 万以上划分为三组,不同组受访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首选频数及加权均值如表 3 所示。

1. 总收入 4 万元以下受访农户。共性的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排在前五位。结合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家庭总收入 4 万元以下的受访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生产管理,第六层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其他。

2. 总收入 4~8 万元受访农户。共性结果是前五位需求都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依次分为六层, 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提供,第三层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

3. 总收入 8 万元以上受访农户。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三位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后两位农业机械和其他相同。结合聚类分析谱系图,可以顺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由以上对比分析可知,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差别较小,前六位需求内容与全国整体状况相同,后六位需求优先次序稍有区别;通过三个收入水平层次的优先序和均值大小来看,受访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迫切程度越低,三者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为接近。中低收入受访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的需求更为迫切,收入较高的农户则更关注生产计划的安排。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农户收入水平与其经营规模存在紧密联系,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拥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其对于优秀品种的选择、产品销售有着更迫切的要求,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这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是否合作社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合作社成员。对比首选频数和均值,具有共性的结果是前六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包括农产品销售、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相同,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种苗采购,第二层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信息、生产计划安排,第三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为其他。2. 非合作社成员。该部分受访农户的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存在较大区别,依据首选项决定法得出非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先序存在区别:依据首选决定法得出的最迫切需求是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其次为种苗提供服务;而依据加权均值得出的最迫切的需求为种苗提供,其次为农产品销售。本文参考实际调研状况综合两种结果结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第四层生产管理、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结果,合作社成员和非合作社成员的受访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对比发现,合作社成员对于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农业金融的需求相对于非合作社成员更为迫切,这体现了合作社成员受访农户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发展前景;非合作社成员农户对于生产计划安排需求尤其迫切,这是由其自身生产盲目性和承担风险能力较弱所决定。

(五)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小学以下。根据首选项和加权均值得出,具有共性的是前四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相同,包括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第二层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与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第七层为其他。2. 初中水平。依据首选项和均值优先序共性的结果是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都在前五位,差异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采购的位次。考虑实际调研的解释误差,本文倾向于加权均值的结果,综合聚类分析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计划安排、种苗提供、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资料采购,第三层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五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3. 高中以上。该部分的共同部分是第一位和后四位相同,第一位为农产品销售,后四位为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其他。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计划安排、农业金融,第四层生产资料采购,第五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第六层其他。根据以上数据,农产品销售和种苗提供在每个教育水平的受访农户处在最靠前位置,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和其他在三者中都是处在需求紧迫程度较低的水平。此外,从教育水平来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计划安排与农业金融的需求迫切程度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农户对于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的需求越高。这说明农户受教育水平对于其农业生产的计划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六)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优先序

1. 自给自足型。共性结果为前三位的最迫切的需要次序为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综合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七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种苗提供,第二层为农业技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生产计划安排、农业机械,第四层生产管理,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农产品加工,第七层其他。

2. 追求利润型。共性结果是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和生产计划安排都处在前五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依次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农业信息、生产管理,第三层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第四层为其他。

3. 劳苦规避型。对比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该部分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先次序具有共同特征的是前五位相同,包括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种苗提供、农业技术、生产计划安排。另后六位排序相同:农业信息>生产管理>农业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其他。由聚类分析,依次划分为六层:第一层农产品销售,第二层种苗提供、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第三层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管理,第四层农产品加工,第五层农业金融、农业机械,第六层农业基础设施、其他。

4. 风险规避型。综合两种方法,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依次分为六层:第一层种苗提供、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信息,第二层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第三层农业金融,第四层农业机械,第五层农业基础设施,第六层其他。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种类型受访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依然有着共同的最迫切需求。自给自足型农户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程度较为迫切,追求利润型农户占受访农户的 59%,此部分农户对于种苗提供、农产品销售有着相对更为迫切的需求。劳苦规避型农户的农产品加工的需求相对较高,风险规避型农户对于农产品销售需求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生产计划安排有着较为迫切的需求。这些结果与其自身的农户特征是相吻合的。三、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综合运用最优先项频数法、加权均值法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 15 省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状况,并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排序,从而反映出农户的真实需求,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提供参考。从研究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优先次序为:第一层种苗提供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第二层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计划安排服务;第三层生产管理服务;第四层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第五层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第六层为个别农户特别提出的其他服务。这要求在建设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要根据农户需求迫切为农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关注新品种的引进,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多种途径,从而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得出的共性结论是种苗提供和农产品销售是当前农户需求最迫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其次是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和生产计划安排服务,最后四位的是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和其它,这与全国农户的优先序一致。而针对不同群组受访农户各自的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有侧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区域层面,对于东部地区农户应注重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部地区农户更应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的西部地区农户,更应注重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收入层面,应更多的对高收入农户群体提供生产计划安排服务,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采购服务;在合作社层面,相对于普通农户,应有侧重的对合作社成员农户提供更多的农业信息和农业金融服务;在受教育水平层面,应对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农户进行生产计划安排指导和提供详细的农业金融信息,对教育水平在中学以下的农户应加强对产前的生产资料采购指导;在经营类型层面,应为自给自足型农户提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农业信息,对于追求利润型农户应更多的提供种苗和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销售渠道,对于劳苦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提供农业机械服务,对于风险规避型农户应引导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篇7

【关键词】 文化产品贸易 需求偏好相似 需求偏好差异

Abstract : Since the 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we should amend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 using it to explain cultural products trade: The relativity between some cultural products trade and the average income level is insignificant; the cultural products trade still exists when the demand preferences difference of cultural products is large between nations.

Key words : cultural products trade; demand preferences similarity; demand preference difference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品贸易行为。该理论认为两个国家对工业品的需求偏好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贸易可能性越大,而需求偏好相似程度取决于一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贸易虽然印证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科学性,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使其在解释文化产品贸易现象时出现了障碍。因此,在运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解释文化产品贸易时需要对其进行修正。

1.影响文化产品需求偏好相似程度的主导因素的修正

一般来说,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会达到或超过30%。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与中国的人均GDP差别很大,分别是中国的12.66倍和10.88倍,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美国和日本的需求偏好相似程度更大,而中国与美国和日本需求偏好相似程度小。但在文化产品贸易中,这一结论不完全正确。以韩国电视剧出口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电视剧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40%的幅度递增,作为文化产品消费大国的美国虽然是韩国努力争取进入的市场,但是韩国电视剧主要市场还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而且,韩国电视剧向中国和日本的出口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说明一部分文化产品出口主要取决于文化相似度和认识度的高低,而不是一国平均收入水平的高低。这是由于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电视台,实际消费电视的每个受众的成本很低,因此,只要收视率高,广告效益好,在低收入国家同样会有较大的市场。

2009年人口总量与GDP总额

资源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7月公布的世界各国GDP总额及各国相关机构统计的人口数量计算

但是,在文化相似度和认知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一些需要个人支付费用的文化产品,如演唱会、书籍等在高收入的国家更有市场。例如,韩国歌手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开演唱会,但是在实际地点选择时与一国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首选演出地为日本,其次是香港、台湾等中等发达地区,最后是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在文化产品贸易中,一国平均收入水平在贸易流向与流量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图解的修正

鉴于文化产品贸易中文化相似对出口目标市场的影响,可以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图解做部分修正,如图1所示。在图1中,横轴表示两国的文化相似程度S;纵轴表示两国贸易可能性P;EF线表示文化相似程度与两国间贸易可能性之间的一般关系。OE表示即使两国文化不存在相似度,两国之间贸易的可能性。由图1可以看出,AB两国文化相似程度越高,两国重叠需求范围越大,两国进行文化产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图1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图解的修正

图2 基于不同偏好的文化产品贸易

3.基于需求偏好差异的文化产品贸易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强调具有相似需求国家之间存在贸易可能性,但在文化产品贸易上完全可以反其道而求之,“差异美”同样可以赢得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青睐,这也符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说法。

在成本递增情况下,假设中国(A)和美国(B)的电影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但两国消费者对功夫电影和科幻电影需求偏好不同。在图2中,QA为中国两种题材电影的相对质量;QB为美国两种标题电影的相对质量。由于QA

由以上分析可见,即使两国文化产品生产条件完全相同,只要两国对文化产品需求存在不同偏好,其产品在对方国家同样存在一定的市场,这是文化产品可以进入完全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赵有广.文化贸易中重叠需求因子的分析与设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70.

[2]霍步刚.中国文化贸易偏离需求相似理论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 2008,(7):15-18.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了更加高远的战略目标,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中资商业银行的战略重点之一。如何在与国外大型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其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能力,无疑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首要问题。因此,学习战略是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选择,中资商业银行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以全球为市场、以知识为源泉、以学习为手段来培育和发展国际核心竞争能力,构筑国际竞争优势。

一、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所需人才的特质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一是要能够制定投资并购策略和方案并推动战略落实;二是要能够组织领导中资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新设、对外参股、兼并收购的实施工作;三是要能够根据授权代表总行或集团公司对被投资并购机构行使股东权利等。这就要求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三种国际化能力:

一要有国际营销能力。面对外资银行抢滩中国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应迅速培育自己的国际营销能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全球化的市场网络体系。

二要有国际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对于一个跨国经营的中资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培育本土化的国际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搭配,直接决定着国际化的成败。

三要有国际研发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本土化的国际研发能力是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成功拓展全球市场的关键。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研发力量进行本土化研发,不断开发创造新的产品和技术支撑,提升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国际化为广大中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学习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新型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新意识等隐性知识的机会。这些隐性知识植根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的组织内部,只有通过本土的、互动的近距离学习,才能为中资商业银行所获取,从而延伸其国际营销、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研发能力。

(一)外向国际化与本土学习

一是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并且大多已经做到经营本土化、研究与开发本土化和企业风格本土化。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这些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过程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二是通过跨国并购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跨国并购可快速获取被并购银行的客户、网络及人力资源等,进而培育和发展新的核心能力,实现自身国际化能力的迅速积累。

(二)内向国际化与互动学习

一是中外资银行合作中的互动学习。中资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有三个:补充资本金、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虽然实际效果有待改善,但总体上看,中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还是良性发展的。尤其是各中资商业银行伴随着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合作而开展的一系列培训合作,如RBS集团为中国银行提供了在司库、财务管理与战略规划方面的培训支持,汇丰银行向交通银行审计部派遣了专职技术专家进行了6个月的咨询培训,华侨银行向宁波银行提供了500万美元的培训款专门用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在中外资银行合作中,中资商业银行从管理经验与能力、文化影响、学习控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与外资银行的互动学习,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二是中外资银行在竞争中的互动学习。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不仅在合作中互相学习,而且业务竞争中也会互相学习,因为竞争会使外资银行的“市场示范效应”、“金融创新的示范效应”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外资银行在华的快速发展,使中资商业银行清晰地认识到竞争是学习过程的开始,中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竞争中的学习机制,提高互动学习的效率,可以实现国际化知识的获取与内化。

(三)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和整合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使其经营活动与学习活动分布在全球不同的环境,并以此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支点,但这些分布于不同环境中的活动必须彼此联系和协调起来,才能获得全球扩展的优势。

1.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中资商业银行利用外向国际化中的本土学习和内向国际化中的互动学习,并使两个过程中分别掌握的国际化知识进行协同,即充分利用能够获益的各种潜在机会以及这些潜在机会与公司技能之间的紧密关系,实现成本减少或收入增加。从这一意义上讲,动态环境中的中资商业银行必须协同其内外向国际化的学习路径,通过持续的培训学习过程维持国际化人才知识与能力的独特性。中资商业银行在实施互动学习与本土化学习路径的基础上,应迅速构建全球的培训学习网络,通过内外向学习培训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机协同和国际化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全球学习培训网络协同内向国际化中的互动学习与外向国际化中的本土学习,使中资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化知识存量重新组合协同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如果这一组合所创造的新知识与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相匹配,中资商业银行就基本实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因此,在全球学习培训网络的支持下,中资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国内外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可持续的战略发展。

2.双向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整合效应

全球学习培训成功的关键是要使国际化人才进入世界主要市场以获取竞争能力和当地知识,同时在全球市场对竞争活动和各地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全球学习培训战略能帮助中资商业银行摆脱把各国市场分割对待的做法,从而在中资商业银行内部整合分散在各国市场中的资源与优势,以争取最大限度地有效配置国际化人才资源。在全球学习培训网络中,包括总部和海外机构在内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在国际化知识的获取、转移和创新中发挥作用,而来自于每一个节点的国际化知识都被整合进整个网络中以便产生出新的知识并将其转移到需要的任何地方。

内向国际化的运作与外向国际化的运作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合更加强调全球学习培训过程的本质应是将中资商业银行在世界各主要市场上的竞争行动和知识技能整合起来,服务于全球经营战略的总体目标。具体而言,中资商业银行可在内向国际化中通过与来华外资银行的互动学习,吸收并积累适应于外向国际化阶段的必要经营知识;同时在外向国际化中实施本土化学习,由各个海外分支机构学习和汲取当地的经营知识并与母公司现有知识互动融合,以有效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存量和本土化能力;最后再进行内外向学习培训的整合,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地生产和转移新知识。

三、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国际化知识将在知识基础层被重新分类和去情景化,再融入到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的共同愿景、组织文化和技术中。这就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和增设知识主管,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就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了解银行国际化的知识需求,建立适于国际化知识共享的环境,监控国际化知识库的内容、质量、风格以及这些方面是否与银行走国际化道路的方向一致,并进行强制性的批量化的培训。

第一,与国际化战略相配合,构建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一般地讲,国际化人才培训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相配合的兼并收购和海外投资新设相关的培训需求;第二类是与海外机构的目标和业务相关的培训需求;第三类就是与个人绩效、个人发展相关的后备人才的培训需求。中资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国际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安排资源整合国际化战略框架的实施。

第二,与时俱进构筑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内容。从内容上看,中资商业银行职工培训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知识补充与更新,技能开发,观念转变,思维技巧,以及心态调整与潜能开发。目前中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范围已经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领域,故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内容应围绕这三方面内容的五个层次构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化人才培训新内容。尤其要注重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的培训;注重中资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和发展前景的培训;注重专业知识培训、业务技术培训、基本素质培训、能力开发培训、思维技巧培训等。

第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全球培养网络。网络的出现为国际化人才的培训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培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依托于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课程在线培训,为员工提供全新的在线培训平台。这种培训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实现全员培训外,使培训项目质量可以得到事先控制、培训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机构遍布全球的银行职工可以立即接受最新的和一致的培训。

第四,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规划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生涯。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并结合国际化人才的发展需求,制订其职业需求战略、职业变动规划与职业通道,以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与国际化人才职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国际化人才培训的职业生涯管理,既要考虑“缺什么培训什么”,更要考虑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国际化人才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国际化人才的不同层次和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的不同,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使培训既满足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又充分考虑到国际化人才的个人发展。

第五,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的评估机制。鉴于商业银行国际化培训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素质,严格考核是保证国际化人才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因此对受训人员要择优奖励和升迁就成为调动其培训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培训机构应遵循方向性、相符性、实用性、连续性、客观性、可靠性等原则,采用检查学习记录、实际表演评估、工作验证评估等多种方式,通过培训机构的事前评估、培训学员的事中评估以及培训机构的事后评估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以此判断培训是否取得预期培训效果。另外,还应该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档案,为以后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总之,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除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来加强内向国际化的互动学习和外向国际化的本土学习外,更要注意加强理论基础和宏观层面的学习培训,对学员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有可能更有利于国际化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GrantRM,Baden-FullerC.Acknowledgeaccessing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4,411,41(1):61—84.

2.何庆明等.战略并购与知识联盟的学习效应[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p36-37.

3.吴波等.企业间合作经验的学习效应研究[J]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p14-19.

4.顾庆飞.构建职业生涯管理的银行员工培训体系[J].人口与经济,2009,p85-8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