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主任医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望远镜意识:素质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意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建立自己的“望远镜”意识,在工作中摒弃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定势思维和“一俊遮百丑”的偏颇思维,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动态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驾驭、自我锻选能力的培养。我们学校的校训“为四十岁做准备”就是这种“望远镜”意识的强化和体现。
放大镜意识:对于学生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的优点,那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作为班主任都应该善于捕捉和搜取,及时而充分地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影响,不失时机地用“放大镜”意识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的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的激励,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
显微镜意识:面对全班同学数十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偶发的、突发的不足言道的心理信息和行为迹象,并进行由微知著、由表及里的剖析。但是,这些信息常常是呈现强度弱、持续时效短、传递范围小、显性程度差,甚至还会伴有其它信息的于扰混淆,往往不便于观察,极易被忽视。班主任必须建立“显微镜”意识,悉心观察,尽力做到坏苗头立即灭止,好萌芽及时培养,因势利导,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燃”。
三棱镜意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智力条件、学习意志、道德价值、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必然存在一个德、智、体等方面既不落后又不突出的学生群体。他们升学少有把握、特长难得鲜明,很像一束人们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白光,朴素无华、平淡无奇,极易成为教育淡漠的对象。事实上这个学生群体更需要老师的重视和关爱。根据三棱镜的“色散效应”,对其进行“色散”分析和“折射”处理就是一着妙法。所谓“色散效应”是指:一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形成一个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彩带。如果班主任能够具备三棱镜的“色散”意识,善于用“尺短寸长”的辩证观点和“奇伟寓于平凡”的/!/审美理念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他的身上所隐含的各种色彩和闪光点,应该用表扬的武器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多创设一些让他们发挥才能、表现自我的情境和机会,不断地运用心理暗示、行为鼓励等方式进行“能量”补给和自信心的培养,使之始终处于不甘平庸、昂扬进取的“激发态?,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让他们跻身先进行列,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关 键 词:现实主义 油画艺术 审美拓展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作为流派和运动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是从西方产生和发展而来。在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指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以及巴比松风景画家的艺术创作,历史上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列宾、谢洛夫、怀斯以及当代英国王家弗洛依德的绘画都可归为现实主义艺术。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中西文化各有侧重,但中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致的,由此,油画才有“汇中融西”表现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wwW.133229.cOM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 它具有人文精神、可解读性、开放性和民族特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当前社会的新观念,要求画家的作品内涵应当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对山水、花鸟的生存,以及自然生态美的维护等,都透视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风貌。可解读性是指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雅俗共赏的品格,要表现民生、民情、民意,要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题材和社会生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作品。开放性是指吸纳一切有益的艺术营养,形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实主义不是封闭的,要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品格,从而使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民族特性是指我国艺术特有的“意象”体系。构成艺术作品的三个要素是客体的形和神、主体的情和意、本体的形式语言,三者处于辩证统一之中,无论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应忽略其他要素,要在形神兼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现实主义要以其独特的现实针对性,崇高的人文关怀、品格,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创作思想为准则,以现实的审美视角,赞美人生,并把劳动人民作为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特征总是要求审美主体站在群众关怀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精神俯视,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意识典范,以忧患、崇高、悲壮为这种意识的审美形态。现实主义艺术的审美主体必须到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作为艺术创作的经典原则,现实主义不仅承认美在于审美客体,而且充分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提炼、升华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决定了现实主义艺术不是只有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语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才是现实主义艺术语言、风格和个性形成的根本,“真、善、美”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一般是用现实主义原则来要求写生。写生需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特征,捕捉一些细节和有关创作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运用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原则和典型化原则进行艺术创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但作品内核都是由美术家按照自己的艺术特长和逻辑来构造的,是具有当代文化特征与品格的新现实主义,同时也要符合当代人对于图像的接受要求。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移植到东方文化土壤中,它所吸收的是这一特定地域土壤的营养,应该诞生出带有鲜明东方地域色彩的油画艺术。带有地域浓重特色和这一地域长期形成的审美倾向和习惯的作品,才会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油画,才能赋予油画艺术鲜明的风格与个性。我国著名油画家罗工柳创作的《地道战》《哥萨克老人》《报告》等,以真实、质朴的手法再现了作品的主题内容情节,并将我国传统的写实艺术和欧洲的写实技巧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创作境界。董希文的《山歌》《拉萨河边》等创作,真实而又具体,生动而又细腻,他在油画中引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实践了他所追求的油画民族化道路的艺术风格。靳尚谊创作的《医生》《画家》和《塔吉克新娘》,既有古典油画技法的艺术语言,又有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在成分,以具体的结构代替了简单的概括,以生动细腻的描绘和逼真的写实艺术手法,充分显示出画家特有的个性审美倾向,蕴含着鲜明的东方地域特色。
从这些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不同的追求导致了不同的油画表现技法,使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展现出较为多样的个性风格面貌。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造就了绘画题材的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艺术是意象、意境、象征、观念及符号性质的主客观结合的艺术。作为我国的写实艺术,也是这个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关注社会人生的倾向,在当代油画创作中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现实主义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本方法,具有永恒性和不朽性,它不仅仅是再现客观存在的真实,还要能揭示现实中民族、时代的本质精神,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善和美的原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既具有美好的物质状貌,又有健康真善的内在精神实质;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现实生活的典型性。艺术家应坚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再用自己的技法描绘所看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的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才是现实主义。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如,罗中立反映乡村农民生活的系列组画,孙为民的朴实无华、充满情趣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陈坚和艾轩的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等,优秀画家在总的现实主义方向上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技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同时,每个画家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艺术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有阶段性的侧重,因为艺术需要博广,也需要专深。
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在当代既是一种艺术思想倾向,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不能将其单纯归结为一种艺术样式,一种艺术语言系统,一种艺术主张,一种人文关怀精神。现实主义艺术具有面向人生的精神,有着永远的价值,它采用便于大众理解的直接写实手法,作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方法。艺术家要研究现实,还要如实地反映现实,真实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主义中的“现”就是强调其当下性和时代性,而“实”则是强调其真实性,不对生活加以美化和粉饰。 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造型方法来丰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语言内涵,使之呈现出一种与时代息息相通的审美面貌。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面对新的历史局面,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观念与实践上有效地拓展现实主义绘画。求实、实证、人文、独立、自信和无畏精神的集合与弘扬是现实主义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最大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10)
[2]章文熙 《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
[3]吴葆伦 《油画技法与鉴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8)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整合
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到整合,-是一个内在必然的过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是对科学主义霸权的一种回应。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来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两个理念形成的初期,彼此都注重人的主体性,承认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和力量源泉,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两重性逐渐彰显出来。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缩减等等一系列的严重社会问题。另外,由于文主义哲学的消弭,致使人文精神滑坡,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人类社会在精神层面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两者冲突产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两大哲学思潮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整合的前提
2.1“人工自然’的本体论前提
“人工自然”泛指人类所能感知和变革的自然界,包括人类所能认识的自然以及人类所能变革的自然。对自然界的研究不仅要使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而且调节文化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必须采取人文主义的分析方法。
2.2实践前提
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整体的一部分,它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十世纪的科学是社会化的科学,它所创造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事物,逐步成为人类时代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技术可能性。文化的统一需要各种传统的交流和互动,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人类科学和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3价值性前提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对象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价值的基础存在于对象中,它的尺度存在于人的需要中。“人工自然”的价值是人的需求与人工物的性能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的需求是价值的尺度,人工物的性能是价值的载体,当用价值尺度去量度价值载体时,就形成了关于“人工自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所以,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对同一载体所作出的价值评价也将随之变化。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3.1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
科学思维是人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和追求,其实质性要素包括: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不仅是人文主义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科学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如果单单依靠实用理性思维,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把伦理观念而不是事实当作出发点,必然导致对事实的歪曲,产生出缺乏科学性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我们必须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经验主义和实用理l!生思维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必须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起来,不能以科学的决定论和因果关系来看待人的思维活动,应该给事物主体留下空间,否则就违背了科学精神。
3.2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统一
自知识体系被划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来,现代社会一直继承了这种分工,由于两种理念的本质不一样,不同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使命,这样一种知识生产体制最终造成了两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的极端状态。由于科学技术的霸权,人们单纯地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知识的丰富内涵出现缺失和偏执。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两者的支撑才能健康和平衡。只有全面科学地理解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构建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说,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3.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及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工业社会开始,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发展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已充分的意识到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双方是一把双刃剑。人必须成为科技发展的主人,科学技术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和社会为代价,要以人的长久生存和发展作为根本理念,社会发展有赖于人文观念的引导和推动。
3.4构建新型伦理规范
人文观念目的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于充实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共享全球知识和技术资源,人类个体必须克服传统的狭隘保守自私的理念,要与大家共同创新合作和进步。在新型的市场观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决策行为不能单以经济行为为主,还需要注重人文行为,因为科技革命必然会给一个国家的性质、政治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社会的运转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是通过科学技术带来的经济价值规律产生作用,而且还需要人文理念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维持规范,否则这个社会不仅缺乏道德,而且也是无科技无效率的。
参考文献:
[1]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郑玉君,徐天铁,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前提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09).
[3]李侠,试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断裂与整合[J]齐鲁学刊,2004(05).
[关键词]年轻班主任;反思自我;调整心态;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74-01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原因大多相似,而反思失败却能让我们发现问题之复杂、道路之曲折、成功之遥远,对每一个摸索中的人来说,失败给予我们的或许比成功更多。在此,笔者想以一个年轻班主任的身份,回首工作中值得笔者反思的地方,总结几点经验教训,与同行者共勉,与大方之家共同探讨班级管理的奥秘。
反思问题一:假如班级学习上没有领头羊该不该重视?这样的情况一般反映为班级的第一名总是轮流坐庄,考试成绩的最高分往往与本班同学无缘。因为这是班级的自然现状,所以这个问题很可能会被像笔者这样的年轻班主任忽略,而采取放任自流、“无为而治”的办法。但这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在和其他班的比较中笔者渐渐发现,任何一个班级中的领先者,他在同学中的知名度都是很高的,比如笔者所在年级中有一个被戏称为“光哥”的同学(他叫“××光”),他的成绩总是能引起其他同学阵阵欷,“啊,竟然能考那么高!”在一片崇拜声中领头羊起到了一个参照物和鞭策的作用。当领头羊的位置稳固后,每次考试大家会关注他,并暗暗以他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对同学们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他就在自己身边。
领头羊能带动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而与之相反的,没有领头羊的班级,有的同学会产生诸如“最高分也不过如此” 、“老师出那么难,当然考不好啦!”这样的想法。如果缺乏强势的对手,同学们容易自我满足而缺乏竞争危机感,就好比一个缺少狼而羊群泛滥的草原一般。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及时让同学们打破“井底之蛙”的意识,可以以年级最高分作为标准。全局观意识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衡量自己的水准,这种正向的激励对他们来说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反思问题二:怎样对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同学因材施教?在此就以笔者班中的一位转班生为例。在高一上半学期,他因承受不了理科班的学习压力而主动要求转到平行班,转班后他又主动要求坐最后一排(之后文中我代称他小D)。在接触小D后他很快暴露了他最大的特点:每当给他指出错误时他态度极好但屡教不改。比如小D时有发生上课走神的情况,经我指出后,他的第一反应必定是承认错误并满口应允,但事后不久马上就“旧病复发”了。连续发生几次类似事件后,笔者意识到小D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容易受教,如果相同的模式(教导―应允―重犯)反复出现,他的“恶习”可能会变本加厉,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有不好的影响。然而,小D的软磨硬泡甚至落泪总能一次次麻痹笔者,而每当笔者想“下狠心”管教他时,他却偃旗息鼓特别安分,让人抓不住他的“小辫子”,看来他已经摸透了班主任的心思!于是,后果可想而知,早上迟到、缺交作业、上课走神等情况不仅屡有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另外,笔者工作的难度还在于小D父母亲对孩子也比较纵容,例如在和小D父亲沟通后,连迟到这样的小事也并无改善。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小D对写书面承诺特别反感,笔者明白了,习惯不好的孩子之前经常与班主任“斗智斗勇”,长期的“作战经验”让这类同学明白不能留下白纸黑字的犯错证据!笔者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写保证书。终于,累积到一定次数后,笔者当着他父亲的面向他开了一次火,在那么多“证据”面前,他好像一下失去了所有的“武器”,深深低下了头。
巩固成果必须要趁热打铁,笔者和他父亲商量让家长监督回家做作业,每天检查、签名。
直到这学期结束,他没有再犯什么错误,而笔者终于意识到了笔者对他这份宽容的错误。
因为小D和一般同学不同,当屡教不改对他而言成为家常便饭,当老师的宽容对他而言成为理所当然,当他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而又不想改变,他可能就是一个不适应自律的高中学习的高中生。这个时候需要班主任加强监督,宽容并不能成为他自觉改正的良机。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并借助他的父母等持续的外力督促,让他逐步把一些基本的学习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
笔者想这可能就是笔者这样年轻的班主任容易犯的错误,我们误以为他们长大的同时也拥有了自觉,我们更倾向于宽容,让他们自觉改正而非惩罚。同时面对他们,我们勾起的是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青涩年代,和那个并不成熟的自己,心想“小小的错误何必那么较真呢?”小D的失败经验提醒我,对这类同学需要令行禁止,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并且要有作持久战的准备。另外,如果对待某些同学,到了必须板起面孔时,那不如最初就当“恶人”!不适当的宽容就是纵容!
当然,宽容的尺度是灵活的,笔者对他辞色严厉的同时,一旦发现他的进步就及时表扬,如今他的学习习惯已改善了许多。
反思问题三:班主任和同学的关系是近些好还是保持距离?笔者想,像笔者年轻的班主任因为年纪轻、资历浅,最大的焦虑就是怕在同学面前失去威严,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平日里不懂幽默的自己在班里变得更为不苟言笑。这样的班主任同学们自然还是有点畏惧的,看见笔者进班会在五秒内安静下来。只是,笔者的内心总好像缺了点什么,良好的师生关系肯定不是光有威严就行。正在笔者困扰之际,有一位老师给了笔者启发,我想我应该大胆一些。
情况是这样的,笔者的班级理科不佳,但物理却可以称得上强项,物理老师很受学生欢迎。在我班的班级日志里几乎篇篇有他,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老师。有的同学写道:“物理老师经常会发表一些‘经典言论’,全班时不时爆发一阵欢笑,下午的课睡意全消了。”还比如“今天物理老师给我们讲课时举例说‘如果我们不穿太空衣踏上月球,那么我们就成了一个。我以前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活蹦乱跳的老鼠放入真空玻璃罐里,再抽掉一点空气,它肚子膨胀了,再抽掉一些,估计罐子就血肉模糊了。’尽管有点恶心,但我们全班都明白了压强差是怎么回事儿了。”有一次,课上到中途窗外开始飘雪,这是南方城市上海下的第一场雪,他见大家都瞪大眼睛不自觉地朝外张望,竟决定中途停课,让大家看雪去也!所以,这样的老师的课学生自然是喜欢听的,上课的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笔者想,是不是我应该改变想法和方法了呢?班主任严肃和魅力并行,能成为同学喜欢的班主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在信息传送的过程中起到的是桥梁和纽带作用,桥梁越坚固,信息传达更高效快捷;桥梁不稳,信息传送就会有误差甚至会产生误解。对于同一个人物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不同的节目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当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成功的一针见血,失败的不痛不痒。这其中主持人的“提问”对于节目的质量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广播电台支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一)深厚的知识底蕴
渊博的知识是主持人应有的修养。主持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这样才能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渊博的知识来自工作中的积累,也来自平时勤奋的学习采集。主持人的工作常常面对观众访问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士,要对时事做评述。他们的采访活动能力,提出问题的深度,对问题的分析见解力,都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渊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使主持人能在镜头前神态自若的采访播讲,作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从而另人佩服。主持人虽各有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气质,但在博学多才的素质上应该是相同的。
(二)主持人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是语言要通顺流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主持人要口齿伶俐,表达清楚,尤其较长篇幅的串场词更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有信服之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严密清晰的逻辑思维。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刻意培养出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使脑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以利于更好地表达,更好地与观众沟通与交流。
在语言表达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富有感染力。根据当时氛围下的语言表达需要,可以适当运用夸张、含蓄等语言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语言表达上的技能,如分寸、节奏、语气、重音、停连等等,只有做到了这些,主持人才能对语言驾驭自如,使语言表达富有自己的特色。
(三)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
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情况时,在客观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思维处于高度运动和思考状态,从而做出迅速快捷的反应,能够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使变故巧妙地朝好的方向转化的能力。因此,主持人不仅要避免自己言语表达上的不当,更要做到处变不惊,要积极活跃思维,培养自己快速反映的能力,只有这样,主持起来才能做到从容镇定、挥洒自如。
二、主持人提问艺术的有效性分析
在电视或广播这种视听效果很强的媒介中,决定一期谈话节目是否成功的根本因素就是访谈提问是不是很准确。但是主持人需要很长时间积累才能让提问具备艺术性和精确性,不同的节目方式,主题和风格,也有不同的提问技巧。
(一)精心设计首句采访语
提问不是表演或者作秀,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倾听的质量,印证某些实时性信息或者获得更多的事实性信息而不是质疑。所以想要被访者给出一个你想要的或是受众期待的答案,就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技巧。
节目主持人提问的第一句话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采访会不会很好的继续下去。第一句话应该比较具体,不要提很大的问题,尽量避免提有怎样的想法这种开放问题。从信息传播接受者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引导开来,可以持续进行。
(二)直奔主题进入提问
直奔主题式的提问最适合消息类新闻,节目主持人对此类提问要具体、明确,既节省时间,又简单明了,让受众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像《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极具社会性的节目,在访谈时就不必绕弯子,直接提出问题即可。这样让观众直接了解到具体的信息,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
(三)寓问于谈,讲究策略
大量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访问者要尽量采取聊天心、讨论的方式,用求教式、商量式、探讨式的语气同对方交谈,而不要搞那种“答题”、“审问”的方式,特别是比较深入的采访提问,更应该像生活中的交谈,自然得体。让对方在不知不觉的闲谈中就回答了问题,这便是寓问于谈。寓问于谈主要是采取潜问法,让对方“意会”到应该谈些什么,再加上巧妙的引导,使采访提问不至于漫无边际,而是沿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下去,有时候再机敏地抓住某个有意义的话题,因势利导的“点拨”一下对方,就能把提问引向深入,带进。可以说,寓问于谈是双方达到心灵沟通的一个体现,是双方高层次的感情交流和知识的互换,也是提问中的最佳境界。以上这些方面是建立在平日知识的准备和基础之上的,这种要求如同播音理论里的“广义备稿”那样,只有上下吃透,正反摸清,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为整个节目锦上添花。
(四)语言风格的把握
我们长期做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用正面说理的方法施教,学生可能会说:“别讲大道理,我不听!”。如果你用粗暴生硬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震慑住学生,但造成的逆反心理却很难消除;有时则会造成学生的“顶牛”,让老师无法下台。可是,如果老师巧妙地采用暗示的方法施教,却能够使师生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进而促使他们在思想上消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谴责;在行动上主动自觉地改过,实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力呢?很简单,那就是暗示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暗示效应。
一、切莫忽视暗示效应
提起暗示效应,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一个实验。他把同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两段作品交给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但却告诉学生说,第一段是狄更斯所写,这第二段是一位普通作家的作品。形成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应庭:对前者倍加赞美,而对后者则是百般挑剔。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暗示的信息不同,产生的效应就不同。另外,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还证明,影响暗示效应大小的因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暗示者的权威性有关。权威越高暗示效应越大。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像产生爱恋,期望能赋予其生命。后来,塑像果真变成了活人,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
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又利用这个神话喻义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又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没有说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R·罗森塔尔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并与非实验学生和实验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20%随机抽取的学生的智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增长。众所周知,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现实,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而R·罗森塔尔的预言却变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R·罗森塔尔作为心理学家的权威性,使老师对来自他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并对自己的学生的发展寄予了同样的期望。从而,对这些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亲切的关注、热切的激励、耐心的帮助。无形中教师教育权威的暗示期望又作用于学生,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以及发奋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更加喜欢教师的授课。R·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暗示效应。当然R·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的“虚假信息”,如果由普通什么人传递给校长和老师恐怕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因此,有人称这些随机抽出的20%的学生是“权威性谎言下的幸运儿”。
二是与暗示者的年龄和阅历有关。一般情况下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记得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心理学与行为实验室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着一筐苹果,教师甲指着这筐苹果对依次进入房间的孩子们说:“这筐苹果不但不甜,而且非常苦,你不能吃!”每带一个孩子进来,他都说完这番话后自己出去了(他自己并没有动这些苹果),让孩子独自在房间玩了十分钟,然后带下一个孩子进来。事后经过检查,约有17.8%的孩子禁不住大苹果的诱惑,偷吃了苹果,并把果核装进衣袋里带出去扔掉。教师乙也做同样的实验,对每次进入房间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只是他每次离开房间时都从筐里拿出一个苹果,大大咬上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了房间。事后调查,约有96.3%的被实验的孩子等老师走后,就去偷吃苹果,并把苹果核要么藏在筐里的苹果下边,要么扔在屋子角落里。为什么两位老师的实验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教师乙说完要说的话后,“拿起一个苹果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房间”的神情、行动给了孩子们一个能吃、好吃的暗示。但是,假如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做这个实验,其结果就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判断能力绝不会相信两位老师的话,对教师乙的行为暗示甚至会提出批评。应该指出的是,有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却容易犯教师乙的类似的错误,给学生反复强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然而,自己却有意无意地这样做,结果惹得学生一旦有机会,就非要尝尝“禁果”的味儿不可。学生这种接受暗示的心理,我们绝不能忽视。
积极暗示能够满足学生的积极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是很难化解的。积极的暗示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自尊、自重、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心理需要。
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开始他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回来。此后他改掉了偷窃的习惯。马卡连柯正是采用了暗示的方法(我相信你),使教育者的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这些特点的奇妙处就是通过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暗示的技巧。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掌握暗示技巧
暗示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运用好了也实在不那么容易,本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试作陈述。
1、语言暗示要体现含蓄
师生的心灵沟通要靠语言这一工具,语言暗示也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方法。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语言太直白了那就不是暗示了。当然,语言的含蓄也不等于含糊,让学生听了如入五里雾中,甚至会产生误解,这样不仅收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用好语言暗示,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你的暗示就没有什么针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作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都要考虑“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暗示效应。例如,小康平时写作业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任课老师多次批评帮助也不见效。一次,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张贴出去,小康十分生气,立即把作业撕了下来。课代表把情况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肯定了课代表的责任心。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小康的情绪有些紧张,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是,班主任却平和地说:“你们知道小康为什么把自己的作业撕掉吗?他是在为自己作业写得潦草而生气(暗示他应该自责),撕下来正是为了把作业抄写工整(暗示他抄写工整)。小康的作业是能写好的(暗示他要努力写好),我们应当相信他。”只见小康惭愧地低下了头,(取得了初步的暗示效应)可同学们的脸上却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样子。第二天,小康真的把一份抄得工工整整的作业重新贴在了“批评栏”内,并在作业下面写到:“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看,暗示有多么大的“神力”。这位班主任把小康的错误行为具有的正确动机作为一种希望,提出来进行激励,并暗示他应该怎样做,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激励他去实现老师的希望,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暗示艺术。
语言暗示,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据说美国有一新兵训练营,招进一批素质很低,还沾染了不少坏习气的新兵,军官为这些新兵印发了一些家信,说他们在训练营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起刷牙、晚上睡觉前洗脚、衣服鞋袜放得有条不紊,让他们阅读后抄写。说也奇怪,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竟逐渐克服了不良习气。这个例子就是书面语言暗示的结果。我们班主任与学生用书面语言交流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评语(作业评语、期末的操行评语、学生周记评语)、有书信、有赠言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如,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刘晓婷说:“写评语要讲究艺术,闪光的地方要一目了然,缺点的提出要含蓄、委婉。人往往能够直接地接受优点,至于缺点最好让他对老师的评语细细品味。”因为含蓄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如下面这段评语:“国旗下讲话,你在两千师生面前展示了自己,也展示了我们这个班集体。‘第一’难得永远,好成绩永远力争。‘敢’字当头,是成功的宝贵条件。如果再‘敢’于叫‘谦让’和‘宽容’在自己心中成长,‘敢’于把他人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你会看到更完善的成功在向你招手。”
2、神情体态暗示要适度
班主任除要重视语言暗示外,万万不可忽视神情体态的暗示功能。神情和体态是师生交往沟通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更能体现暗示的示意性特点。我们应特别重视神情体态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颦一蹙、一愠一嗔、一个手势、一种姿态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例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开了小差,教师不必点名批评,可在讲课的同时向他投去专注而严厉的目光,学生自会从教师的目光中理解其含义,而停止思想开小差,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目光暗示,即通过教师目光的传递,示意学生立即纠正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的跟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头,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示意效果。
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强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当成为这种强人。因为有的时候耐心倾听学生讲话所传递的暗示信息,可以代替甚至胜过向学生说话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这种暗示信息更为强烈。如果班主任再善于营造倾听的氛围,其效果会更好。营造这种氛围一是善于运用倾听的语言,把学生的谈话引向深入。如,“你的话我很理解”,“你说得对……”,“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等等;二是善于运用神情体态等非语言因素,向学生传达自己正在倾听的信息。如专注的目光,点头、取前倾姿势、微笑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这些发乎自然的神情体态不仅能够形成班主任整体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能够传递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促使师生心理相容。神情体态只有发乎自然才适度,因为,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在作戏,作戏就容易夸张,就失去真情,就达不到暗示的效果。这种真情的流露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有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3、环境暗示要营造氛围
家访过程中必须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就以往教师家访中出现的问题谈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家访前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
其次,要尊重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 ,一好百好,一差皆差。应该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学校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特别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
再次,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 。 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锋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把班主任工作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概括出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应具备的几种意识,并对这几种意识进行了分析性的阐释。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班主任就是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而设立的专职教师,学校的经常性德育工作和制定的德育目标,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和落实的,因此,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发挥好这个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位班主任应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师表意识
班主任居于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因此,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不带有影响性和教育性。人们常说班主任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班主任的影子,充分表明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班主任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美好的师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影响学生,将道德说教用自身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与言教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者形象,感到可敬。一个班主任博学多才,就自然为学生所敬佩和信服,也为自己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优势。班主任应是长者的形象,让学生感到可亲。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班主任应像长者一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关心、体贴和爱护。平等是爱的基础,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厚此薄彼,特别不能歧视后进生,相反要给他们更多友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位班主任熟知的道理。站在讲台上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以自己人格作为手段从事教育的,我们应当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照射在教室里的一束灿烂阳光。班主任还应是朋友形象,让学生感到可信。班主任要学会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尽量多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从而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戒备心理,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班主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使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二、管理和服务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师,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一个班级的整体面貌如何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高低和成绩大小的主要标志。班主任怎样把一个松散的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组织、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建立班集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可通过集体教育集体,集体教育个人。这是因为,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它一经形成,便又成为教育的主体,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能向集体提出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和领导核心,有严格的组织和很强的集体舆论,还有融洽的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样必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对他们的言行产生同化力和约束力,所以,良好的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紧密配合班主任工作,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民主,倾听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要避免“一言堂”和“长”作风,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班干部管理的动性和班级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教育班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树立服务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管理意识
三、协调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也是班主任的职责之一。班主任是连接学校各方面关系的梁和纽带,教育成果也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形成教育的力,给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环境,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处理好班主任学生的关系。如果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则班主任与同学的关系应该是40+1的关系,而不是40∶1关系,班主任应将自己置身在班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经常找学生谈心,增与学生的沟通。二是处理好班干部与学生的关系。教给班干部管理的方法,教育班干部树立为同学务的公仆意识,在同学中起表率作用,主动热情地关心帮助同学。三是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教育生以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的态度来培育友谊,敢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互相了解的基上相互理解,使班内保持一种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四是协调好本班学生与各科任课老师关系。班主任一方面要经常主动征求科任老师对班级管理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们对班级情况的反映,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配合;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尊重科任老师,指导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对教中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应通过分析,将合理意见通过合理方式反馈给有关科任老师,并积极协助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而不应在下面随便议论,而影响师生关系。五是协调好平行班之间的师生关系六是要协调好同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目标是一致的,但果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或不进行经常的必要的沟通联系,也容易产生分歧。只有与学校管理部门的体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四、竞争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正确的指导思想,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参与竞争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安于现状,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班级作就会平平淡淡。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的动力,只有互相竞争,才能使先进者不固步自封,后进者不安理得,才能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更要重视活动的过程,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锻的过程,即使一些活动没有取得成功,也培养了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懂得应付失败,并从挫折和败中也有所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内在潜力,但在竞争这个问题上,班任应正确地引导和把握。因为过度的强化竞争,容易削弱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影响同学之间的人关系,因此,教育学生除了学会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合作。
五、科研和创新意识
班级教育是个丰富的、活跃的、动态的科学领域,许多教育规律尚未揭示出来。针对当前生源差实际,我们要面对新情况,探究新问题。每一位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就是进行科研的基础。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都源于对学生的研究。我们应真学习教育理论,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发现和研究学生的需要点、闪光点和薄弱点,创造新的教育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实际锻炼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从而避免工作的盲性、一般化和简单化。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