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3-01 16:24: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角色

一谈起数学,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影响了几十代人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是孩子王、是搬运工,是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

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在初中一节“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课,教师不是直接的把求和公式呈献给学生,而是循循诱导,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探索,以三四个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逐步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负责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倘若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起到对学生情感的共鸣,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的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三、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起数学课,就感觉很无聊,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一连串的数字符号,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比如,在讲有理数加减运算时,会涉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课本上常用的就是向东走,向西走的方式,期初学生还是能够跟上教师步奏的,若是多次反复,就容易出错。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改用输赢比赛计分的办法导入。相比较东正西负的导入,青春期的更愿意接受后者。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班级管理上手段,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倘若教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了。

在课堂上,教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教师好厉害,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上愿意和教师探讨数学问题,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亲近,不敢主动找教师交流数学习题,在和教师有不同意见时,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

初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比如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探索。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课堂上的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甚至记恨教师。

六、实行多元有界的评价方法

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早就为人们所诟病,因此,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既要注重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表扬他正面的进步的地方,发现他的闪光点,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到指导者转变,让学生从我不太想学变得我想学、我会学、我愿意学的转变,让教学课堂从师讲生听到师生合作探究的转变,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多元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配合学生的青春气质,使得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课堂,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苏科版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对策探讨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人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lO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lO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1 教师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模式就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课主要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由浅到深系统地进行系统性讲解。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但是这种讲授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状态,一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可能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师讲授模式可创新的部分不多,即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也无法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一事实。此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刚接触一个知识点的时或者复结时候使用。

3.2 师生问答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另一种便是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进行解答。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运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另外一种情况则可以检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苏科版的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真实数据和案例,在习题的环节也安排的较为科学,例如有“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可根据教材上给出环节和不同的版块让学生亲自做题,独立思考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对书上的例题举一反三向学生提问,同样的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自行设问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是授课者也成了解惑者。在这种模式里,老师的答案并不是绝对权威,同学给出的多种解题思路,老师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确实比标准化答案简便就全班推广,即便是错误的思路但是有一定的参考性,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指出,这样方便同学们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师生问答模式适合在已经接触知识点一段时间后进行,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这种模式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

3.3 学生互助模式

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比以往更高,要求学生更多的时候能够协同自主学习,而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像主持人,主持学生之间的讨论,安排流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这是一种发展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使同学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的题目。通常要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讨,这种小规模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疑问也能在成员互相帮助下解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不仅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人也获得了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经验。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可以观察和监督,如果有小组讨论的有些沉闷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请小组的任意一位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将全部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再进行评述。这种教学方式有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适合在讲授一些抽象问题时进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不同的,抽象问题老师给出的解答未必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理解,而通过讨论,学生在倾听其他人的看法时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充分体现了互助式学习的好处。

参考文献:

篇3

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

1.数学教学的课程要求。我国在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新出台,其中明确提出“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其中重点指出了数学教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不同年龄进行不同的教材设计,要求数学教材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上的有关资料介绍,通过这种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数学的有效运用,并由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类似于《九章算术》《几何原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同时,教材设计者需要严格按照数学的课程标准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核心文件作为教材编写的最基本依据,以此来推动数学课程的全新教材改革。另外,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材中的深入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直觉以及人格个性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对于数学教学的课程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教学史成为数学教学体系中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学史在我国20世纪以来就受到众多数学教育家的重视和关注。在学术的研究领域,数学教学史和数学教育关系都各自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然我国在教学方面关于数学史的设计和研究运用都相对较晚,但我国也在2001年前后开始有数学教育的研究人员加入到研究数学教育关系和数学教育史的队伍中来。各个地区都有针对性的举办HPM学术会议,对数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各个数学教育家经过讨论研究,得出了不少成果性的数学教学成果,同时我国在多个平台有关数学教育的新闻和专栏报道都有蓬勃发展。因此,近年来数学教学的这种趋势,将其推入更加受人关注的领域,越来越热点。

二、我国数学教育中的精神实质

1.数学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的长时间影响,各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学生各个科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失去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学者更多的是通过单一的传授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灌输,给学生带来的是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者只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上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并没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分析和引导,与学生失去教学内容的互动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这样的应试体制所形成的趋势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能对数学的重要作用产生重视和真正地带着思考进行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方式,这种直接的通过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进行灌输式的学习,最终会导致学生学无所成,无以致用。

2.加强对数学教育问题的科研素养标准。作为当代的教育教学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科研素养,包括对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的能力培养,还包括对教学者通过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安排和提高式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对此,我国在数学教学领域,一定要教学者主动通过关注各个类别的数学教学研究项目,认真做好论文的知识结构分析,并通过拓展自己的数学教学研究视野,找到更适合当下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者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提高教学者的科研素养来达到对学生的教学目的。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g时代的发展,为教育科学资源提供了新型教学方式.相关文件中指出:“信息技术可以从多种形式表现,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形式下进行学习,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能够有效地适应各种教学内容,对于数学探究尤其重要.”可想而知,信息技术时代,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信息技术和数学科学地进行融合,对于数学教育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内容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设计形式单一

教师在备课时会对教材进行处理,在教学中以完成教材内容为主,虽然很多教师会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但是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方式上也过于单一,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一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为主,大多数教师不会在课堂中提及问题反馈或者总结评价.

(二)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较缺乏

教师用PPT和视频教学比较少,一般还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减少时间,加快教学进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必须在课堂上不能分神地听教师讲课,对于学生来说,害怕有些知识在课堂上漏掉了,影响自己的学习进度,这样只能被动去学习,而且学习压力大,最终的结果就是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不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对于目前的数学教学,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学习的结果,对于学生数学的能力并不是很看重,教师们认为自己只要将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加工后传授给学生,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就是一直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的感受和反应未关注过,是否真的已经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学到的知识,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忽视,学生不能自主探究学习,不能独立思考,更不能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紧张,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培养,长期下去学生的创造能力薄弱,并遏制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

二、翻转课堂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课前

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设计教学活动时,理论支持应选择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严格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课件的设计当中,应适量利用动画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展示.不然会让学生对动态事物更感兴趣,却对知识的重点内容不能有效地掌握.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上传,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并且做好备课,能够在课中和学生进行更好的分析和讨论.

课前学习就是学习新知识、完成进阶的时刻.学生应该按照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哪些是自己掌握的,哪些还有问题未解决.发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必要前提,它是课中阶段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

(二)课中

课前学习后就是课中阶段,这是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刻,这也是学生个性化特点养成的关键时刻.

课堂中师生的沟通很关键,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知识深入理解,并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合理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及时的解决.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自我意识强,教师应该多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

(三)课后

内化知识的环节,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关键.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但是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内化.想要很好地内化这些知识,学生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对视频和教材反复研究,或者进行交流探讨内化知识.最后,对课程学习进行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给数学教学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创新,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结合,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教学设计中的缺失

1.“情境创设”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IX"。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教学中,使本来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失去了内在的联系。

如,某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从算式到方程》时,避开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对教材中的这道行程应用题,你们可以熟练地解答出来。本节课,我们要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方程,求得问题的解决。”接着,以多媒体演示,展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样设计,虽然简约,但是,缺失在于“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算术方法过渡到方程的应用,让学生去领悟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原有知识、经验形成有机联系。

2.教学中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在教学设计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如,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变量与函数》。教学中,某青年教师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列举了汽车匀速行驶中行驶时间与行驶里程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及当在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时质量的变化与弹簧长度变化的对应关系,随即得出结论:在两个变量中,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确定一个值。接着进入课堂的训练环节。而教材中列举了生活中的五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执教者急功近利,却忽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展示。因而,学生不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去建构由自己归纳出函数的概念。这样,教学仍未能脱离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窠臼。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教学设计中缺失的对策

1.设计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情境的创设常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为结合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一章,提出了一些诸如随机摸球、掷骰子等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建构有用的知识。

2.教师分析问题时,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模仿教师一系列思维活动并进行反复实践来实现的。因而,我们要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这既是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的需要,又是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需要。教师只有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从中学到探究问题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应用

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更加繁琐与复杂,涉及到有理数与无理数、几何图形、角的关系、一次方程和多元方程的学习,繁多的数学公式及系统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摸不着头脑,对数学学习无从下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将系统的数学知识以导图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不仅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还有条理性的将知识的相互关联与区别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将抽象复杂的信息具体图像化,方便人类记忆、理解、掌握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能将杂乱繁多的知识单元进行高度的概括归纳总结,并通过系统、逻辑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方便理解记忆;同时能在构建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生自己所构件的思维导图也不尽相同,所以思维导图借助图形直观展示时不需要遵循特定的要求,可以使用各种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工具,例如,文字缩写、特殊数字组合、逻辑关系图示、几何图形、英文字母等。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不应拘泥于成规,应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准确设计、表达思维导图能力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思维导图的关联与构建的创新设计。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繁杂性和逻辑性,使数学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较为吃力,无法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正确、及时的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尤为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2.1应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服务于这一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点、线段、直线、两条直线关系、三角形知识、四边形知识”以平面上直线数目为索引进行数学知识逻辑化的系统构建,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线、与角度的抽象定义,将外角规律、内角和规律、等松散知识融入整个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学会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跳出单纯某一知识单元框架进行观察与思考,学会从宏观出发,选择不同角度对图形拆解、组合、构造满足解题条件。

2.2应用知识导图优化笔记

思维导图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笔记,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数学笔记,将知识系统化的记载在笔记上。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多元方程时,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公式以思维导图的主干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将多元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关联性的构图,将整个方程关系的转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客观的展现出来,这种思维导图的笔记形式将繁杂的数学公式系统、直观的展示出来。学生在笔记中对知识的梳理,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牢牢掌握,同时思维导图的笔记形式也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2.3应用知识导图提高复习效率

数学作为自然学科中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不同知识单元之间具有极强的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能建立完整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面对数学课程中大量的公式定理以及解题规律时就会对知识的记忆感到吃力,同时对这些数学知识单元单纯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与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复习,如果建立知识导图,将数学教学内容以知识导图的形式系统化展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一目了然,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论:

长久以来常规数学教学多是一个“读死书”的过程,学生学不得其法,数学的学习倍感吃力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挫败感,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的引入“思维导图”设计,能帮助学生将繁杂、反复的知识单元进行简单系统的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记忆;同时对数学知识单元逻辑化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加以灵活应用,使学生学得其法,事半功倍,使教师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商庆平.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中学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3(03).

[2]商庆平.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3(01).

篇7

具体情况,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起点应从学生的头脑中的真正基础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教材的逻辑体系上去考虑问题。例如,教学打折销售问题,如果按照按惯例出示书上的引例:一家商店将某种衣服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八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衣服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由于刚上初一的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历的局限,他们不可能知道这些商业名词,这样教学只是盲目地照本宣科。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举例:老师想买一件衣服,我来到了一家时装店,看见门口有一块牌子:本店商品一律六折出售。店里有外套200元、上衣120元、裤子80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件衣服实际售价是多少钱?老师便宜了多少元?这样就能让多数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不能凭直觉凭经验设计教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学真正起点,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方式和相关经验。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学过多,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特别是教学起点的差异。三是教学设计要关注部分超前学习的学生,既要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以引发他们更深刻、更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

二、教学设计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段话揭示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高效有力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灌输式的传授知识为发现知识,避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和对知识片面理解,要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吃透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实质,加强理解和记忆,真正理解数学,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

教学数学概念,不能把定义直接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必须要重视形成概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如在教学“无理数”概念时,可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揭示“无理数”产生的曲折历史,然后再由“有理数”概念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二)注重数学规律形成的思维过程

数学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规律的教学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猜想”得到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为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结论,还要鼓励学生寻根问底、追本溯源,弄清结论的由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参与结论的导出,对结论经常多问为什么,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教学设计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的思路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评学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即经个人努力后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导学

在自学之前,教师应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母有理化”时,出示自学的目标和要求:A.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B.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根据;C.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D.思考分母有理化的目的。开门见山的导学能给学生自学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对所要的内容一清二楚。

(二)自学

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始自学的时候,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可以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捎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明方向。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扬速度快、结果正确,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学生。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为“评学”做好准备。

(三)评学

通过自学,学生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弄不明白,需要通过教师点评或生生互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提醒或讨论学生易出错的地方,以免下一次走弯路。评学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关键,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训练

篇8

数学故事中蕴含着快乐轻松的元素,也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数学知识.故事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探索、奇妙世界中,学生在好奇、新鲜中融入了自己的知识,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对其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解释,从而由感性的认识过渡到理性的思考上,让学生进入一个不断攀登的状态.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来建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领略数学家的魅力和精神.故事情境:1876年的一个傍晚,菲尔德正在漫步,发现有两个小孩在讨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的边长为多少?加菲尔德告诉他们等于5;如果两直角边分别为5和7呢?加菲尔德不假思索的回答到:斜边的平方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加菲尔德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但是在他的潜心研究下,终于给出了一个简洁的证明.情境的创建,使学生感受到了著名的数学家也可以被两个小孩问住,从而使故事格外的亲切、自然,顺势学生也向老师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对勾股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通过图形组合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故事情境中蕴含了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亲切、活泼,逐渐养成了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媒体情境,展示数学形象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将图像、文字和声音融为一体,使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直接.多媒体情境的建立,容易形成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过多关注视频的美丽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展示,那么教师就要把握好课堂重点,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数学展示中收获新知.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直观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而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图形面积,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些相似,能不能将其转化为长方形,当学生说道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进行剪开时,教师点击鼠标屏幕上就出现了一条高,分出来的小三角形随着鼠标的移动而移动,从而顺利地平移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就构成了,同时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形成对比.多媒体完成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平移,实现了学生对图形的要求,从而顺利地使学生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边长乘以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次观看,重新演示割补过程,使学生清晰明了地观看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融会贯通,提高了课堂效率.多媒体建立的情境,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数学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真正起到了增效减负的作用.

三、生活情境,拉紧数学距离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生活情境又是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来建立情境,消除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胆怯感,从而积极从情境中探索数学元素,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体会数学魅力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绝对值”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建立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熟悉的生活背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的自由、轻松学习.生活情境:王老师从家里出发,向东200米就可以到达学校,放学后向西300米就可以达到菜市场,然后回到家中做饭.如果规定向东为正的话,那么用有理数表示王老师所行的总路程?如果每米消耗25卡路里的话,那么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情境建立结合了王老师一天的生活,让学生感觉非常的熟悉、真实,明白了问题只要关注具体的数值就可以了,正负性无关,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利用“画数轴”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数轴上标出了王老师的家、学校和菜市场,结合图形,很快便实现了问题的解决.生活情境的建立,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取了数学体验,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明白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从中找到了相关的数学规律,整个课堂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接受.

四、问题情境,提升数学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