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测绘高级工程师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防洪工程 筑堤土料 勘察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勘察的技术要求。
山东黄河大堤防洪工程是一级堤防工程,目前的堤防加固均涉及到大量的土方工程,按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第六章规定,对新建堤防,不同设计阶段勘察精度应按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执行,对加固堤防筑堤土料勘察可一次性初查或详查。并针对堤防工程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土料场的勘察精度做了具体规定。
1.1勘察的内容
(1)土场位置:查明土场所在的行政区位置,临背河地点和对应大堤桩号,调查土场道路,查明上堤辅道及对应大堤桩号,调查土料场中心距大堤的垂直距离,进行土场平面位置测绘和现场勘探。
(2)详细查明土场的土层结构和岩性,上覆无用层厚度和性质,有用层的储量、质量、地下水位和开采条件等。
(3)储量不少于设计的2.0倍。
(4)勘察储量误差不超过15%。
1.2勘察点布设及勘探方法。
(1)勘探网(点)的布设应根据土场实际情况布设,一般间距为100米。
(2)勘探方法应采用现场踏勘结合麻花钻和坑探的方法进行。
作者简介:李方才(1963- ),男,山东济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公路工程的勘察和检测工作。
李祥(1965- ),男,山东济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公路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
(3)勘探点描述:土层名称,颜色 ,结构,成份,湿度,可塑性,地下水位,开挖难度等。
1.3取样与试验
(1)取样组数宜为每万方土取一样,每土场不少于5组。
(2)取样位置应在土场范围内均匀布置,并以麻花钻与坑探相结合,以能够控制整个土场岩性为原则。
(3)取样方法采用探坑取样,每次分层提取,混合土样。
(4)取样数量为每一土样不少于25kg。
(5)试验项目为:天然含水量、颗分、液塑限、击实试验、击实后剪切、压缩、渗透试验
1.4土料的要求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一98)之6.2条中有“均质土堤宜选用亚粘土,粘粒含量宜为15%~30%,塑性指数宜为10~20”。从山东黄河的情况来看,达到这一条非常困难也不现实,根据土质情况及多年的工程经验,采用粘粒含量3%为标准,大于3%的土料可作为筑堤土料。且根据压实度0.94要求,土场土料筑堤时控制干密度应大于1.50g/cm3。
2.筑堤土料场勘察中的经验及建议
2.1筑堤土料场的一些特点
山东黄河防洪工程需用大量的筑堤土料,如此大量的土料,只能就地就近选择土料,几乎所有的筑堤土料场都位于临河的滩地内,而滩地多为耕地,为了便于复耕,各土料场的取土深度一般不超过1.2米。
黄河临河滩地内地表土层,受来水、漫滩、地形,大堤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一般沉积黄河临河滩地内地表土层的土类以粉质砂壤土、粉质轻壤土(属粉质少粘性土类)为主,其特点是粘粒含量,少粉粒含量多。壤土及粘土(尤其是粘土)仅在特定的来水、地形条件下沉积于局部区域,由于沉积环静的影响,在沉积的粉质少粘性土类中,往往局部夹有未风化粘土和壤土等,这类土的沉积年限较近,呈软塑或淤泥状。一般来说,黄河临河滩地内沉积的表层土的粒度成分与距主河槽的距离有关,粒度组成随着该区域离主河槽的横向距离的增加而变细,主要表现在粉粒含量的增加。
经大量土料场土料的试验分析,黄河临河滩地内粉质少粘性土主要由0.074~0.05,0.05~0.005,小于0.005mm的颗粒组成,三个粒组一般各占20%,70%,10%;粉质少粘性土的液限一般在27.1%~31.6%,平均为28.8%,塑限一般在18.6%~21.9%,平均为20.4%,塑性指数一般在7.5~11.8,平均为8.7。
筑堤土料的击实特性:采用国际规定的轻型击实仪进行的大量击实试验表明,最大干密度一般为1.58 g/cm3~1.65 g/cm3,平均为1.62 g/cm3,最优含水量一般为17.5%~20.0%,平均为18.8%,最优含水量一般比塑限含水量小0~4%,平均约小1.6%。
控制干密度条件下的一些物理力学指标:在满足筑堤压实度Pds=0.94时,筑堤的控制干密度一般为1.52 g/cm3,土料的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ωop±3%的范围内,以此标准制备土样,得出筑堤土的一些物理力学性质:饱和固结快剪强度参数,凝聚力CBcq一般为19~39KPa,平均为26.7 KPa,内摩擦角φBcq一般为22.9~28.7度,平均为25.1度;渗透系数k20一般为4.6×10-6~4.2×10-5cm/s,平均为1.85×10-5 cm/s。
2.2勘察的重点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勘察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仔细确定土场的位置、属地、面积、地下水位,土场中心距大堤的垂直距离,运输条件(上堤辅道的数量、位置),土场的储量,有用层,无用层的厚度分布,及土质的评价。对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土场可根据土质的不同进行分区,分别进行统计和计算,以便能更好的评价土料的质量。
在选定的土料场内,应重点注意淤泥质壤土及粘土块检测,必须剔除或弃用未风化的淤泥质壤土及粘土,因未风化的淤泥质壤土及粘土上堤后,不但难以压实,而且易形成干缩裂隙,对大堤的稳定性极为不利。同时也应注意对植物根系及腐植物检测,特别是河口地区的芦苇、荆棘等根系埋藏较深且含量较多的植物,应剔除或弃用;对于该地区存在的盐渍土等不良土料,不宜作为堤防填筑材料,如采用时,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填筑质量。
2.3建议
对于山东黄河防洪工程筑堤土料场勘察,笔者建议:
(1)土料场的选定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就近开采,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在堤基安全保护范围之外取土。
(2)土料场的选定开采,不能影响其堤基和堤身稳定。
(3)由于土料场的开采,未能留下保护层,其结果虽然是保住了堤防,但也会造成大片农田被破坏,不易复耕,可能产生砂化,使未来就有限的土地人为的减少,所以开采时应留下一定厚度的可植层以备复耕。
(4)河道内采取土料应尽量在主河槽内,且开挖深度高差不宜过大,在河道弯曲和狭窄段不宜取土。
(5)筑堤土料场的开采由于基本上是顺堤防平行分布,其开采后,场区地势较低,在洪水其间可能影响河水流态,引起顺堤行洪等新问题,应予以关注。
3.结语
以上通过对山东黄河防洪工程筑堤土料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总结,并根据笔者的认识和对有关规程规范的理解,提出了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同行和专家讨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体制创新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实践创新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形成典型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和师徒制、云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管理,形成制度与范式。
3.评价与考核机制创新
基于三个标准建立产学评价体系。以测绘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产学互通评价体系。考核通过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据双师要求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设计专业教师成长路径,建立师徒结对、工程实践、职称评审等制度;规定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与业绩。教师团队对本成果理论贡献:论文15篇(中文核心8篇),专著1部;实践贡献:8项工程获得10个省市工程质量奖。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于2001年创建股份制公司:南京大地测绘院,秉持“生产育人”理念,在江苏率先实施“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立“四合一”(系主任与测绘院院长合一、专业带头人与总工程师合一、专业教师与项目经理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材组织与项目任务、教学与生产的“四同步”。2.基于教学与生产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测绘生产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3.以“三个标准”(测绘行业标准、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等)为依据,创新产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4.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系列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本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除有工程和教师系列职称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注册测绘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登记人等证书。
一、研究特色
1.按照素质、产学合作、生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素质教育与职业培养渗透式、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校企合作构建了工程测量专业的“三维”课程体系。
2.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等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每个生产项目的特点,适时修订和补充专业课程内容。产学结合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师徒制、云课堂的方法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
3.基于三个标准制定产学评价体系。吸收“三个标准”中的规范操作、熟练程度、质量等级之精华评价学生,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产学互通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是质量标准,但又有所侧重,测绘行业标准侧重考查学生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侧重考核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侧重学生成果质量差异的考核,实现了产学融通。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工程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过工程实践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颁发的工程实践证书。
4.鉴于双师要求改革教师成长路径。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建立流程,完善制度。通过工程项目,产、教、学结合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本专业教师在参与、主持或获得一项省级工程项目优秀奖后可依次申报工程系列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此基础上再申报教师系列的助教(助讲)、讲师、副教授(高级讲师)和教授(正高级高级讲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
二、研究成果
1.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统筹实施与安排“校内基础知识学习―校外专业认知和体验―校内专项能力培养―校外综合能力提升”的工学多轮循环交替式学习与培养。
2.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和生产课程各有侧重,素质课程注重国民素质教育;产学结合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生产课程注重企业文化、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顶岗实习实施。
3.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形成了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机制。新课程具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多轮交替)、素质教育与职业要素培养渗透式(如体育课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技术设计、总结、创新);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动态化(以精度和速度为指标,打破年级界限,动态考核)、教学组织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班组合作学习、在线资源学习);人人能成才的目标”(简称“三式二化一目标”)。出版教材5部,主持工程测量专业国家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项目制、师徒制和云课堂,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瓶颈;在市场项目与教学不能衔接时,以校园地形图测绘等典型项目课程模拟真实项目,进行生产、管理与教学,并实现标准化考核。
5.形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指导方针,建成融产、教、研、培、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含江苏省内首个职业院校GPS-CORS站)。基地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和助教助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教师还利用实训基地设备承担了100多项工程项目,年创收近100万,实训基地现已具备“造血功能”,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程测绘系统;研究;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is also constantly toward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design, then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his, finally summarized the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features of research.
Keywords: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Research;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管理,都离不开测绘技术的应用,工程测绘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技术,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近几年来,工程测绘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测绘技术到数字测绘技术再到信息测绘技术的转变,建立了建设工程测绘自动化系统,减少了劳动量,实现了最高的经济效益。
一、 工程测绘系统的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测绘系统的工作效率,工程测绘系统的设计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 应用的实际化。测绘系统的界面设计要尽量简单化、便利化、易于理解。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最先研发生产现实生活中最常用以及最急需的系统功能。
第二, 地域化。根据不用地方的地域特色,针对测绘机关具体规定以及具体数据采集、生产流程,研发带有本地特色和针对性的数据生产系统。
第三, 兼容性:完全包容原有数据,对曾经的操作习惯进行保留,使操作员顺利实现操作。
第四, 可拓展性。为了使未来生产与发展能持续进行,要针对未来五年内社会发展的需求,预存保留适应未来的系统功能和数据接口,确保系统的便利性。
第五, 可操作性。积极发挥掌上机快速、便利的特点,实现建设工程放线、检验、掌控、数据采集,并能随测随显。
二、 工程测绘系统的作用
首先,工程测绘数据采集子系统实现了以下几方面作用。支持数据输入的仪器包括Leica,Topcon和Sokkia系列;他们使测绘人员可以在仪器上读取数据和并能进行手工输入。被输入的错误数据能够及时得到提醒和改正,各类数据包括:观测数据、计算数据、仪器信息、天气情况等,他们都源自数据库管理方式,可以积极连接后续开发的工程数据管理系统。与此同时,他的功能还扩展到精确地计算功能,包括:测绘结果的提取、平差计算以及线路测算是否精准等方面。
其次,CAD为工程测量数据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功能提供了条件,例如:展点、采点、面积报表数据输出、横断面生成、符号的查询、批量图幅的插入,还有重复实体检测功能等。
再次,这个数据测绘系统是对原来的工程测绘项目文件管理模式的变革,采取了数据库管理工程测绘方法;并在功能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成果数据录入管理,录入分类见册,项目类型分类,有利于读取各异的字段模版,技术说明书,测绘结果表,成果对比表格等所有结果表格的输入和编辑,CAD文档和其他相关文档的上传,复制,成果数据的流转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项目跟踪、成果查询输出管理、成果查询打印;实现了已有系统的连接,而且也实现了资源信息的共享,有效利用了系统间的关联性。
三、 工程测绘系统新的个性特征
第一, 普通的工程测量软件只是面向某一硬件平台或特定仪器来进行特定功能的开发。为了排除硬件平台的不确定性特征,工程测绘系统实现了各种操作系统的全领域支持,例如:Windows Moble、WinCE等等,也增加了数据采集硬件平台的选择范围。同时采用了网络页面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联系.
第二、工程测绘系统通过电子文档刻录测量数据,采用CAD画出图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工程测绘系统还赋予用户登记、编辑、等功能,实现了成果汇总报告,测绘成果表、CAD图形、项目跟踪单等数据的录入管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把成果报表以纸张的形式打印出来,使内外业务有效地连接起来,并且不同的工程测绘项目图表也统一了样式与风格。
第三、通过把数据成果上传或下载至数据库,为用户搜寻信息提供了方便,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工程测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与相关系统的连接与资源共享。工程测绘系统通过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认证,实现了与测绘项目管理系统,元数据服务系统、数字档案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连接。
第四、工程测绘系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常规工程测绘项目。其中的测绘项目包括:距离测量、导线测量、放羊测量等,从项目的类别上看这个系统涵盖了建设工程规划检测,开功放样复测等等,
总结:
工程测绘技术是我国科技发展中一项基础性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了支持性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测绘系统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运行机制也越来越健全,操作走向便利化,系统功能也越来越实用,在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总结测绘技术发展的经验,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更先进的工程测绘系统。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吴信才,郭际元,郑贵州,王琪,刘修国.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2.
工匠精神——我毕生追求的信仰
中孚炭素公司总经理 王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炭素公司的王力。今天,作为一名党员能在党旗下作汇报,感觉到非常的神圣和光荣。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工匠精神"——我毕生追求的信仰》。
工匠精神,是我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信仰。今年初,集团公司提出了大力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对我们这一传统制造业来说,无疑是点睛之笔。回顾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把专注、坚持、敬业作为"工匠精神"的灵魂,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受益匪浅。
专注必有收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背后无不凝聚着专注的力量。去年12月中旬,为预防混捏机变速箱事故再次发生,我提出了加固变速箱十字偏心轴的意见。因是美国的进口设备,其结构精密,多出的4个螺栓孔的定位和加工难度很大,外方技术人员认为不可能实现,公司邀请的中信重工集团的高级工程师也不能定出方案,而检修进度和生产任务的压力容不得时间的拖延,我就暗下决心要搞清楚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我复印了一份图纸带到家中,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研究,并在电脑专业软件上模拟定位加工数十次。为了确认模拟效果,我夜间还带着图纸到加工厂对实物进行测绘,从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7点,经过反复试验确认,终于制定出了4个不对称螺栓孔定位和加工方案,并一举改造成功。经过半年多的实践验证和设备的负荷考验,此次改造加固对设备不仅起到了重要保护作用,也使各项工艺技术指标不断优化。今年1至5月份,成型车间生阳极沥青单耗完成173公斤/吨,比预算降低9公斤/吨,增效39万元。这件事情让我更加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我们只要认真钻研,专业上追求精益求精,就能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增长新知识。
坚持就能胜利。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锲而不舍的坚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去年5月份,公司焙烧车间开始168小时焙烧短周期生产,在6月份第一个大循环结束后,就遇到了阳极批量裂纹的外观质量问题。短短几周时间,炭素生产陷入极其被动局面:一是合格阳极库存大幅缩减,影响到铝业使用;二是过去10多年的阳极生产,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不知如何改进;三是国内没有如此大规格阳极短周期焙烧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困境,我如鲠在喉,寝食难安,是放弃还是坚持,进退间曾犹豫不决。就在最困难之际,集团公司领导和铝业公司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鼓励,公司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坚持大规格阳极168小时短周期焙烧生产的目标不变,并制定攻关方向和具体措施。焙烧车间主任魏国阳带领车间干部员工,在2个月的时间内,加班加点,坚持创新理念,跟踪方案落实,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适时调整工艺技术参数,至8月份,终于完成了创新攻坚,开创了单重1吨以上阳极短周期焙烧的国内先河。168小时大规格阳极焙烧周期的意义,不仅在气耗上达到了国内一流,还大大提高了炭素产能。今年1至5月份,预焙阳极天然气单耗完成比预算降低1.3立方/吨,预焙阳极产量比预算增加2825吨,两项合计为公司增效240万元。同时,预焙阳极成品率也达到了98.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困难面前,我们只要目标明确,坚持到底,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也是在这种精神驱动下,2015年焙烧冶金焦填充料的试验取得成功,目前冶金焦使用比例已经达到了30%,相比煅后焦年可创效100余万元,为公司降本增效再立新功。
敬业则专业。精耕细作,心无旁骛,播下敬业的种子,突破专业的藩篱。公司#1回转窑内,窑皮高温和窑体震动裂纹常年存在,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近几年多次请外部专家调整校验,但一直未有根本改变。今年3月,我带头组织技术攻关,提出了"要实现2个在线检测、1个在线调整、达到2个目的"的攻关目标,决心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团队,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为尽快取得突破,减少生产损失,我们集中了各部门优势资源,把有关技术人员集中在一起研究制定方案,从设计图纸到历史运行记录剖析再到现状分析,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生产科长翟红卫和专工崔华明带病工作,每天到现场组织分析技术方案。检修车间主任许炎锋和责任工程师徐枫,为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收集数据上百组,校验数据数十次,并对窑内衬修复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正是有了这种敬业精神,才使得技术攻关目标提前半月完成。目前#1回转窑运行一月有余,窑内长期高温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窑体震动基本消除,窑皮裂纹没有发展,窑皮平均温度较以往下降25摄氏度以上,窑体自重较以往减轻20吨左右,这些都为回转窑的安全长周期运行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前言
2014年,我国高等院校将由“学术型”向“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转型,重点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于1999年以后新成立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肇庆学院就是一所公办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立足肇庆,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园林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而毕业设计是在校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2]它是对学生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还是衡量园林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针对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将对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还对其他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参考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同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近年来,肇庆学院园林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学技交流、双导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调研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的园林专业都是自行制订教学大纲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与其他研究型高校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3],主要在于毕业设计的“专业技术性”和“地方应用性”。现针对肇庆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问卷调研结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本研究对肇庆学院2008届到2015届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改革的建议。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教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1.毕业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重结果、轻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留学有帮助,但只有11%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提升了他们专业技能。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目的方面(图2),有52%的学生选择“为了对自己四年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应用”,也有44%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完成学习教学任务,获得学分,顺利毕业”,还有4%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具体目的”。2.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如图3所示,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科研项目指定和由指导老师指导而定的占了6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是由指导老师来确定选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就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以约见和QQ聊天等方式为主,而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考察、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很少。3.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参差不齐根据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设计的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差别较大,有些题目甚至脱离实际和地形地貌现状,没有应用性价值,也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大多数毕业设计内容仅仅停留在某个公园、广场等特定的几个城市绿地地块的改造规划和设计上,缺乏设计深度和广度,也没有与行业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某个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
(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的撰写部分都进行了指导,但主要是修改设计的合理性和图纸的规范性,也有少部分教师没有给予指导,仅仅帮学生修改格式和结构。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有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但也不排除有些青年指导教师因为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和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其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考核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加强
1.毕业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应更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需要完成的工作量适当,且完成它所花费的时间需要3个月左右,希望答辩时间能安排在毕业前1个月。因此,答辩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和学生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且不应该与大学生就业的大型招聘会和研究生考试等时间相冲突。2.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不应该流于形式,要具体且细化考核标准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标准不科学、不规范、不具体、可操性不强等问题,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评分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也很难客观评价学生的作品。由于考核标准的不规范而导致学生成绩出现偏差,这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三、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课程体系完善
1.加强课程教学方面管理要进一步修订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主要针对教学目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与常规课程不一样,原本就是无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的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学,真正起到综合性、实践强、应用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构思、讲解方案;也可以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现场进行调研、考察、现场测绘,回校后再一起探讨,确定设计定位、方案初稿等;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建立毕业设计群,就学生的问题和一些想法进行实时联络和跟踪教学。对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学校在第六个学期就应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在第七学期开展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再在第八学期开学进行答辩申请、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程序。这样才能使程序更合理,工作更细化,时间更具体,有利于敦促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完成任务。2.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定位针对这门课程特点,指导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对待其他课程更高的责任心和热忱去完成课程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非主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探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检查。3.课程教学学生的定位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该主动参与教学,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学,否则在学习中很难有创新精神。园林专业应用性非常强,要随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企业紧密联系,与社会接轨。企业中采用的设计软件是多种多样的,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及时跟进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设计技术手段,以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社会对接。
(二)毕业设计应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
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去企业第一线以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而毕业设计也是一门体现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课程。故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时候,企业中的师傅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并结合企业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来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操作如下: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方式应该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5],选题内容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和实习企业中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应对选题进行论证和把握。选题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直接选择的与社会、企业挂钩的一些项目,也可以以指导老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为背景来设置毕业设计内容,把握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还可以以指导老师承接的一些工程或设计项目为题。2.毕业设计导师确定“双向导师”制度是指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6]校内的指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术性理论知识方面,校外指导教师则强调实践应用工作能力的指导。为保证毕业设计新模式顺利运行,且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应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聘请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第一或者第二导师。同时,院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共同商量并实施选题。3.毕业答辩应聘请地方企业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技术人员当评委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知识,这些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内容,也是我们学校教师所缺乏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特聘这些高级技术人员来当答辩评委可以让校内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直接跟市场挂钩,这样就更好地避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针对上面提到的现象,肇庆学院专门制订了一套考核标准。园林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了专业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的总评,每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来评定,它们分别各占20%、40%和40%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要求、文献资料与实践能力、外文翻译能力等方面,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评定。论文成绩主要考核论文的工作量、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水平、研究成果、结构与文字表达等。这部分成绩主要由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各自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包括陈述设计内容部分(60%)和答辩部分(40%),每位评委各自给出评定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答辩成绩。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直接采用或实施,或作品在专业比赛中获奖,该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评为优秀等级。(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对于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校内、地方企业、同等地方院校等地方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应该包括设计图纸展板、设计作品模型展示、设计作品三维动画展示三个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校内和同等院校的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也可以让企业了解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学校和企业相互沟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小结
从此次整个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应该要合理,学校应尽早公布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等方面。选题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需要,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单人工作量太大、项目完成的深度和创新性很难有所突破,甚至有些毕业设计选题没有实际应用意义。而学校安排毕业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增强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希望学生能更好、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式框架如图4所示,具体特色是采用“一对一”课堂教学、现场实地调研测绘教学、网络平台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园林专业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首次强调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各自在课程中的定位,将毕业设计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将优秀毕业作品在校内、同等院校、企业单位中进行展示,展示作品包括图纸、模型和视频动画内容,让园林专业教学成果最大限度的被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孟贤军,翟振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4(12):4-6.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3]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关键词:岩石工程;勘察;对策
1 岩石工程勘察方法
1.1 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首先是岩石工程勘测的一种基础工作,这一方法比较简单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一般用在岩石工程勘测的初始阶段。这一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对地面地质的观察,然后简单的分析,运用规律来推测岩石的地下地质情况,来为其他的勘测提供可靠的依据。工程测绘比较简单同样也适合在一些简单的而且场地较小的工程中,工程测绘是岩石工程勘探方法中最经济、见效最快的方法。如果测绘的质量比较高质量完成测绘,那将会对接下来的工程营造良好的环境。
1.2 勘探与取样
勘探的本质就是根据一些辅助工具选择一个地方对其进行坑探、钻探两种勘探方法,通过勘测来取样观察,然后分析取样物的特点,以此来确定地下的地质情况,并且能够很准确的掌握。勘探的坑探和钻探又称为勘探工程,他们在岩石工程勘查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是直接勘探方式,通过对取样物的分析来直接得出结论,得出的结论相对比较准确。其中钻探比较常见,相对于坑探钻探还是稍微的降低了一些要求,在勘探现场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场地不同的地点进行钻探。如果钻探结束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地下地质情况,那么就需要把钻探该为坑探。坑探就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需要借助很大的动力来进行坑探,而且坑探消耗的时间也比较长,在一般的工程中不提倡采用坑探。如果进行坑探,在选择地点时可依据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的结果。在勘探工作中还有物探一种方法,物探比较适合一些时间比较紧但是又必须要了解地质情况的工程,物探时一般还会和工程测绘一起进行,物探的结果也可作为钻探和坑探参考依据。但是物探受到地形的限制而且物探的结果也有可能存在多种情况。
1.3 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
原位测试可以分为土体原位测量和岩体原位测试两种方法。土体原位测试有旁压测试、静力触探、抽注水实验等。岩石原位测试有波速测试、现场直剪实验等。通过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为以后的工程评价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其中包括参透性参数和应力、岩石的物性指标和强度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借助于勘探工程运用在详细勘察阶段,比较详细准确的掌握地下地质情况。原位测试的测试式样在原来环境的基础之上,对原始环境中借助原位应力确定岩土体积尺寸,大体上反应岩石性质,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掌握采样岩土层的情况。相反原位测试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复杂的路径中。室内试验在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和应力应变条件下可以大量取样。
1.4 现场检验与检测
由字面意思就可知这种检验方法是一种在施工现场进行的检验和监督,保障在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完成的质量和速度,提高整体效益。现场检验也不只是简单的看,同时还需要对岩土的随时监测,观察在施工的过程中岩石的反应性状以及地下的地质情况有无变化,根据测试的资料综合分析,可以随时监测出并作出及时的调整。防止意外的发生,使工程性能更加良好,工程的过程更加安全。
2 岩石工程常见的问题
2.1 勘探质量达不到要求
再好的勘测方法在实际勘探中难免会存在误差,不可能完全的准确,有时的误差就会较大一些。这些有时候是难以避免的,还有就是人为的疏忽放纵,有些单位或人员认为勘探没有必要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就会放松对勘探的要求甚至有时为了利益只是简单的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有些必要的任务并不去执行,在勘探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并不去实际切实严格的进行勘探工作。还有一些真的在勘探但是有些指标到不到要求,一些细节就忽略不去执行,只是希望工程的能够尽快的完成,并不去仔细的研究、分析。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勘探的质量达不到要求。
2.2 勘探没有完整的纲要
在写文章前都会有自己的提纲,同样在做项目之前也会有项目的纲要,每个人负责的任务都会比较清楚完整。而在有些工程项目中都没有完整的纲要,如何负责、哪个人来负责等都是未知,就算日后有问题都没有线索可依据,这样就会使工程存在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对工程负责,可以想象做出的工程就会不尽人意。所以在勘探纲要上各个勘探单位有待重视。
3 强化岩土工程勘探的措施
3.1 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地方都需要有自己的规则,在市场这个复杂的环境下就更需要根据法律法规来处理事务,建设工程要做到“先勘探、后设计、再施工”,同时在从项目招标到建筑物的建设严格监督支持法律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工程的安全可靠。在工程前、中、后全程有人监督有人负责,实现工程监督全程化,杜绝工程中的不合法行为。
3.2 规范市场准入、加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的步伐,增强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
当今时代是知识技术的时代,一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由于勘探资质的门槛很低,有人就会趁机钻空子,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对勘探行业进行整顿,设计资格证的兑换,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衔接过程还未能很好地完成,而只是有高级工程师资格证并不能较为真实的反应相应的技术水品,有必要让真正的勘探人员进行注册土木工程师,通过企业资格和个人执业两个方面规范勘探市场、营造更好的勘探市场氛围,加强勘探人员的技术水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3.3 加强有关勘探单位的质量认证
每个合格的单位都需要有自己的认证,在勘探设计单位同样要有国家给予的相关质量认证,只有完善了质量认证管理,才能遏制不健全的勘探设计单位上市,这样才能够保障勘探市场的规范化,让人们都能享受到正规的勘探设计单位服务。这样也能督促勘探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勘探设计单位的整体专业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3.4 为了满足先进的岩土工程勘测避免勘探点布置的不规范性可使用克里格法
高级的岩土工程勘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就需要格外的注意。在岩土分析过程中可使用高密度点和多道瞬态勘探方法来提高精准度。勘测中使用回归分析法来确定地基的承受能力值。另外在运用资料数据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可以使用计算机。
在实际工程中地形会不同,面对的对象会不同,设计的要求会不同,所以想要很好地做出满意沿途勘测和建筑,还需要根据地形和要求来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措施,也希望勘探市场能够更加的规范化。岩土工程勘测方法和强化对策也是在不断的实际行动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在不断的揣摩和更新,以上的几种方法和策略也是个人之见,当然也还有更多的方法和对策,仅此只是想能做出更好的工程。
【参考文献】
[1]仝胜科.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2):28-29.
关键词:工程监理;勘察技术;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15.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工程监理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监理也随之兴起而受到工程人员的极大重视,其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岩土工程监理现状就是专门的岩土工程监理基本没有深入、全面的开展,结果导致岩土工程监理水平良莠不齐,监理效果无法满足客户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准确的推动施工稳定性和适宜性可为工程监理实施提供有力的方案,使工程建设顺利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岩土工程监理的相关概念和要求进行了简要阐述,旨在为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一、岩土工程监理的相关理念
1、岩土工程监理的概念和内容
岩土工程监理也叫岩土工程咨询,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委托合同,对在某建设工程项目与岩石和土的相关的研究、调查、利用等方面,实行必要的监控、协调和约束,从而达到实现岩土工程各方面的工作有序进行的目标,可以保障有序施工、保护环境、拔高质量、提高收益的成果。
岩土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是指对房屋建筑岩土工程,公路、铁路、机场、地铁岩土工程、水利、电力、矿山建井工程等的岩土工程监理,实现岩土工程设计监理、勘察监理、监测监理等。
2、岩土工程监理的特点
岩土工程监理根据其工程性质具有复杂性、隐蔽性、风险性、独立性、综合性这五个特点。
二、岩土工程监理中的勘察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多种多样,勘察工作最基本的方法是勘探和取样,勘探是运用特定方法了解地下岩体的相关特性;取样是为了提取岩土样品进行鉴定,获取第一手的岩土特性资料。常见的勘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规钻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察;遥感技术;示踪试验;模型试验;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
1、钻探技术
钻探技术依靠特定的岩层钻探设备,钻入岩土层中,提取岩土样品做进一步的分析,以便揭示工程地下岩体的特性。钻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早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使用,钻探技术分析出的最终结果将作为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以及评价中重要的基础资料。岩土工程钻探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1)鉴别岩层岩性,确定岩层埋深和厚度;(2)查明勘探范围内的地下水的分布情况;(3)提取符合要求的岩土样品、水样品并进行各种试验。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是一种以地下岩石的性质或地球的某些物理特性为理论基础,运用相关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地下岩层的构造及岩层特性的方法。常见的物探方法有电测井法、浅层地震勘察以及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电测井法是一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确定地下含水层厚度、位置以及涌水量等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雷达和层析成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广泛应用于岩溶地区塌陷区、溶洞等分布情况及形态的勘察。地质雷达的优势在于能直接及时地了解岩溶形成的空洞管道系统中的水气压力变化情况,能有效对岩溶地区地面沉降量进行监测。地球物理勘探有利于大范围岩溶分布情况的勘察,该勘探技术准确度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工程地质勘察与测绘技术
工程地质勘察与测绘是一种实地调查的方法,需要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喀斯特岩溶地貌、地下水分布情况、岩土的岩性,并进行测绘工作。工程地质勘察与测绘能够对喀斯特岩溶的分布情况有个整体性的了解,有利于地质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相比于其他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与测绘技术操作性强,简单实用,能够取得所需的有效数据。
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建立在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上的一项较为新颖的技术,常见的遥感技术,大多是借助运行于地球外空间的卫星,对地面地貌进行测绘。遥感技术还包括航空遥感、雷达遥控传感及红外线遥感,长期的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对岩溶地貌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作用,大大提升了科研的效率,适用于大面积区域的遥测。遥感技术主要适用于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比如三峡水坝等,而普通的工民建项目不提倡使用该技术,成本较高。
5、示踪试验
利用示踪元素等对岩溶地区地下水进行一定时期的观测试验,查明地下溶洞的分布范围以及联通情况。示踪试验操作比较简单,对人员素质要求不高,最终的试验结果可靠,但该法只适用于地下溶洞存在流水的情况,没有地下水无法进行示踪试验。
6、模型试验
在实验室,模拟实际岩土、水流的现状,制作一定规模的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地下岩溶地基的侵蚀程度及侵蚀后的整体稳定性,该法适用于理论研究。
7、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
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主要依靠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这两项试验,对地下溶洞及岩溶塌陷区的堆积物进行测试分析,以便于了解其工程地质性质和岩层的承载力。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是一项应用时间较长的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为工程人员所接受。
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勘察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低价承接勘察业务,许多勘察单位不愿意采用先进手段和先进设备,导致勘察质量和技术进步有停滞不前的趋势。根据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提供准确、合理、经济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任务,认为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主要有:
(1)界面划分问题:不同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地质形态问题: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3)岩土参数问题: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4)综合能力问题:部分勘察技术人员对勘察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不够强,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需要;
(5)技术素质问题:勘察技术人员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能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难题。
四、如何优化岩土勘察技术
1、按照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不做越轨工程勘察,不在人为可监管因素上犯一点原则性错误才能提高岩土勘察工程的质量。
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勘察方应该设立主动监管系统牢牢控制住施工前准备到位,施工时操作正确严谨,施工后控制细致完善。这样可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
2、严格市场准入、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勘察人员专业培训考取合格的勘查证件,对于市面上不合格的勘察单位予以严肃处理清除害群之马以提高勘查工程市场的质量。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
3、严格认证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提高质量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质检的规定执行,提高审查质量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4、多元化进步的勘测技术。岩土工程勘测行业到今时今日的发展已经十分先进,配合计算机的使用、结合数据分析可以有效的避免随意选择岩土勘测地点的弊病,另外运用工程软件详尽详细的计算可以使岩土勘测的准确性更高,但是即使再先进的岩土工程勘测软件都需要人机的结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人工的主动性,因此,多元化高科技结合的岩土工程勘测才是最适宜于未来岩土勘测工作的,也是推动岩土工程勘测发展的动力。
结束语
我国的岩土工程监理中的勘察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存在问题也比较多,而这一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既是一项较为细致和繁琐的工作,在遇到大的项目各复杂工程时要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难题。也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很关键的工作,整个项目的运行质量与之息息相关。更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研究,逐渐提高勘察技术,尽快完善岩土工程勘察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丽云.唐伟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55-56.
关键词:工程测量;以岗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24-02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工程测量,它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施工,乃至运营管理阶段都离不开测量工作。在设计阶段,场地地形图、平面图是设计的依据;在施工阶段,将工程设计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测量放线等都属于测量的范畴;在其运营管理阶段,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离不了测量。目前,像我们这类二本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现场从事项目施工工作的较多,即使几年后晋升为工程师甚至高级工程师,也离不开测量工作或管理工作。因此,测量技能就成为了土木类专业学生的最实用、最急需的基本技能。
一、工程施工测量人员的岗位职责
所谓“岗”就是指任职岗位,即从事这个岗位的职责、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1]。对于建筑行业的施工测量岗位,基本可归纳为三类[2]:一是测量工,他们只负责仪器具体操作,是在技术员、测量员的详细具体操作指令下,应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或RTK等测绘仪器设备来完成具体测量任务,而自己并不具备独立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在工程中往往只是作为测量辅助人员来使用的。二是测量员,既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巧,也具备独立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的能力。在工作中,他们只需技术员发出简单总体的任务指令,而无需详细的具体操作指令,便可完成一定的测量任务。在工程测量实际中,他们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三是测量工程师,他们既具备仪器操作技能,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测量任务,也具备完成一定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能力。在实际工程中,他们无需别人发出工作指令,自己可以根据工程进展来安排相关的测量具体事项,可以独立完成单项工程的测量工作。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具有双重身份,即测量员和技术员或施工员。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特别是一线施工人员)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都需经历从低到高的岗位转变工程。第一阶段,就是一般的“测量工”,这个阶段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与毕业生掌握的仪器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所接触的工程项目难易程度有关,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当然也有1~2个月的。跨过这个阶段,就进入了“测量员”阶段,这时他们就成为技术部的一员,与技术员一起工作,其所需时间长短同样由个人的工程素养及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决定。最后阶段,即成为“测量工程师”=“技术员+测量员”,也成为了技术部的主要成员、骨干甚至负责人,开始指导其他技术员、测量员开展工作,这个阶段时间的长短主要与个人的具体岗位升迁有关。
二、工程测量教学的现状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测量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各种测量仪器工具的技术性能、操作方法及其使用技术等,具有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测量和放样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测量技术问题,使其毕业之后达到就业“零适应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科学领域的理论、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土木工程测量工作中电子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数字水准仪、GPS测量、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等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高程传递等技术已经与传统方法截然不同,而目前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多数仍然使用传统模式,以测量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为根据、以高差、角度、距离测量为内容开展教学,对新兴的工程测量仪器、技术等内容介绍甚少,即使有些院校已经购置了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现代测量仪器,单由于课时、场地等原因,只是在实验课上以观摩的形式进行,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了解往往仅限于简单的使用,对一些深层次的原因甚至不知,更谈不上结合岗位、部位、阶段的具体要求来制定测量方案并实施,致使很多毕业生工作后遇到工程实践时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和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了“以岗导学”的“三段式”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
三、“以岗导学”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1.“以岗导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教学为实际工作服务的目的,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要求,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出发,以岗位执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递进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教学模式。将他们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与工程测量的三个不同层次岗位要求对应,将其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即基础理论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实习)、综合任务实训(专业实习)三个阶段,以项目作为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全过程考核,引导学生在真实生动、严谨有序的训练中提升测量综合技能,加快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实现岗位提升。
2.“以岗导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工程测量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对应,开展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①根据行业特点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具体情况,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将岗位技能需求与教学内容对照,设定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要求。②通过对同类院校和企业调研,对测量工作各层次岗位和一些典型测量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职业能力需求不断优化项目式教学内容。③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按照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需求,选择对应的教学内容,构建了“三段式”的模块化课程。④组织编写“三段式”教学方案并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同时,不断总结优化,与企业技术骨干、相关院校专家一起编写“三段式”教学的配套教材,共同使用。
四、结语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现场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内容[8],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将现场测量人员的不同层次岗位要求与教学各阶段相对应,构建了特色鲜明、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的“三段式”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模式。自2001年以来,我们按照“三段式”教学模式在99-13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课堂、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教学,使学生的测量技能实现阶梯式提升,逐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使其毕业之后达到就业“零适应期”,直接步入第二层次(测量员)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明浩,田秀政.基于以岗导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20):130.
[2]梁斌,沈杰.“三阶递进”培养“准测量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0):145-146.
[3]毛颖.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7(1):115-117.
[4]马咏梅,.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3(2):132-134.
[5]赵盘珠.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建筑科学,2013,4(3):60.
[6]刘锦涛,王士革,张伟,等.《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四川建材,2015,(6):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