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桃花源记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职的学生多数中考失利,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对于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且养成了没有压力不努力学习的心态。针对以上情况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上届学生做出的椭圆实物以及生活实际应用及数控专业的专业要求等所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降低难度:知识点中的每一步继续拆分成更细化的具体步骤,以便于学生的操作;(3)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些小的压力游戏等,促使学生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椭圆长轴、短轴的含义。
2.掌握基本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基本作图的常用方法:垂直、平行、连接等。
4.理解“四心圆法”的含义。
5.最终通过“四心圆法”作出一个完整的椭圆。
6.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教学设计思路】
1.实物引入:椭圆球。
2.课本阅读,动画演示。
3.细化拆分,内容讲解。
4.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5.团队协作,上台展示。
6.强化练习。
7.归纳总结。
8.知识拓展。
【学习活动】
一、情境引入
谈话导入:谁能举出椭圆在生活中使用的例子?
生1:橄榄球。
生2:跑道。
师:对,下面大家请看一个实物(拿出上届学生所做出的椭圆实物),这是你们的师兄在技能大赛中所做的工件“椭圆球”!
生:(略)
师: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椭圆球是怎么做出来的?
引出本节内容。(板书:椭圆的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对椭圆的认识来源于生活。通过以上方式,使学生识认了椭圆的生成与用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阅读
师:好,请大家将书翻到第29页,先看看书中有关椭圆画法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阅读书本3分钟。
师:同学们,能看懂吗?
学生不说话,甚至有的学生低下头,生怕老师点到他回答。
师(微笑):不要紧,下面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来完成一个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对椭圆画法的步骤方法有一个粗略的认知,同时对于学生予以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观看PPT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一个动画,在这个动画中演示了椭圆画法的详细步骤,请大家仔细看。
师:通过PPT演示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
【设计意图:针对书上椭圆画法的方法步骤,老师通过动画来演示“四心圆法”画椭圆的具体步骤方法,使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认知。】
四、任务分解
师:好,动画看完了,下面要请大家把刚才动画上的步骤自己画上一遍。首先请大家把目光切换到书本第29页,大家看到了,对于椭圆的画法步骤,在书上一共有4步,那么老师把这四步细化为14个更小的步骤,下面就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14个步骤,首先老师把任务布置清楚。
1.画出相互垂直且平分的长轴AB和短轴CD。
(1)画一条水平线,并在其上任意标注点O:两位学生完成。
(2)过点O做水平线的垂线并延长:两位学生完成。
(3)利用圆规在水平线上截取长轴OAOB和短轴OCOD:此任务交给赵样(化名)来完成。
2.连接AC,并在AC上取CE=OA-OC:
(1)连接AC,并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交OC于点F:两位同学完成。
(2)以点C为圆心,CF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E:两位同学完成。
3.做AE的中垂线,分别与长、短轴交于点O1、O2,再作对称点O3、O4:
(1)以点A为圆心画弧,以点E为圆心画弧(两弧半径相等,且半径大于),两弧相交于两点,连接这两点,并延长,分别交OA于点O1、OD于点O2:两位学生完成。
(2)以O为圆心,OO1为半径画弧,交OB于点O3:两位学生完成。
(3)以O为圆心,OO2为半径画弧,交OC于点O4:两位同学完成。
4.以O1、O2、O3、O4为圆心,O1A、O2C、O3B、O4D为半径画弧,即得近似椭圆。
(1)分别连接O1、O2、O3、O4,并延长。
(2)以O1为圆心,O1A为半径画弧:两位学生完成。
(3)以O2为圆心,O2C为半径画弧:两位学生完成。
(4)以O3为圆心,O3B为半径画弧:两位学生完成。
(5)以O4为圆心,O4D为半径画弧:两位学生完成。
(6)四条圆弧相交,擦除多余线段既得完整椭圆:两位学生完成。
师:好,任务给大家布置清楚了,现在老师给每组学生10分钟的时间,用来自主学习,当然期间允许大家相互讨论、向老师咨询、也可以翻看刚才的PPT。但是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如果待会儿有学生画不出来,那么就要接受一个小小的惩罚,每个人10个俯卧撑!行不行?
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利用相互讨论、咨询老师、翻看PPT。
【设计意图:首先要将书本上的4条步骤细化为14个更细的步骤,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强绘图的可操作性;同时对于每一步要明确到人头上,让每位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考虑到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尽量以两人为一组,使学生在心理上互相有所依靠,不会紧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相互帮助、探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在每组学生任务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小动力――10个俯卧撑,使学生带着压力去学习,使其更为主动的学习。】
五、成果展示
师:好,可以开始了吗?
师: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分组情况,按顺序一组一组上台来完成任务。
学生上黑板展示学习成果,逐步完成各自任务。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在黑板上进行充分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强化练习
师:好,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椭圆,下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整个椭圆,从头到尾再练习一遍,当然长短轴可以自定。
学生开始自主练习。
【设计意图:强化刚刚学到的知识内容。】
七、教师小结
师:好,通过大家的学习,基本上都掌握了椭圆的画法,那么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书上要把这个画法称为“四心圆法”呢?
生:四段圆弧,四个圆心!
师:非常聪明,咱们的这个椭圆明显是由四段圆弧所组成,而四段圆弧是由四个圆心决定的,所以称为“四心圆法”。那么,老师再问一个问题,我刚才在转着看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的椭圆不像个椭圆,四段圆弧相接的地方出了“岔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疑惑?
师:老师告诉大家吧。在上制图课之处,咱们最先讲的是制图的基本规定,里面包括的图线、标题栏、字体、绘图工具怎么用等一些标准?那么你们想想在刚才画图的过程中大家是否照着标准去做呢?比如说,铅笔的粗细、三角板做平行线、垂线等。
生:没有。
师:这就是出现“岔子”原因,因为你起步的时候就没有按照标准走,刚开始就有误差,往后慢慢积累误差越来越大,最后导致椭圆不是椭圆了而变成了“椭扁”了。所以,大家在制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标准要求去做,才能保证图形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促使学生掌握“四心圆法”的含义,明白其要点;其次,通过对图形偏差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制图方法和工作态度。】
八:作业布置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9
为了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承前启后”的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对象自动自觉地提高语文各项能力,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将从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三个方面来阐述主体参与型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选题广泛,而且都出自经典古籍,难度不言而喻,对课本中的文言到完全理解需要学生主动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和领会。通过课前的主动预习,课堂上的主动思考和课后的主动复习,加深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认识,对重点段落反复阅读和理解,抓住其中心思想,对于之后的解题就能够游刃有余。教师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将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内化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课前将预习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收集作者柳宗元的背景资料。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会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通过问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如对文中的“篁竹、清冽、为、怡然、m尔、翕忽、参差、寂寥、幽邃”等重难点词汇进行注音及注释,总结课文每段的中心思想,翻译段落等。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进行解答,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在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复习任务,让学生反复思考复习,并不时对学生进行抽查,督促学生主动复习课文。通过不断地督促学生,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过渡到主动学习。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从课前到课后都作为参与主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需在课堂上由教师不停地灌输知识。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体主动地学习。
二、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或者分组讲解课文等,使教学双方有一个位置的改变,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采用更新颖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灌输知识,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通过事先的安排,将课程计划分摊给三个学生小组,分别负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字词部分、大意部分和意境部分。各小组选派出一名学生充当本堂课的“小老师”,讲解诗词的大意,分析意境,而小组成员对课堂中所出现的漏洞给予补充。利用学生授课的方式,督促学生在该部分做好充分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小老师”讲课可以结合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来帮助学习。在这堂课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授课顺利流畅地进行,在学生小组授课完成后进行必要的补充,对学生不理解及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分析解释,起到引导的作用。
主体参与型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形式上是参与主体,而且在课程内容甚至授课上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此外,在教师的推荐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是对课内学习内容的有效补充,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药。
三、主体参与型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在新世纪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的填鸭式教学中,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主体的特性,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性。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为用小话剧的形式演绎陶渊明的经典《桃花源记》,其中人物对话须引用原文,要演出陶渊明在桃花源中的种种遭遇,如“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诣太守,说如此”等。每组依次进行表演,由场下观众及教师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并给予奖励。这种方式的创新性在于学生不能照本宣科,照搬辞典或课文内的解释,而是要自己消化理解,并表演出来,不仅仅是在脑子里记住这些知识。学生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内容,并以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创新性。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挖掘人文内涵
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这样,既让学生感到“身份”的合理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在问题情境中实施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案例:有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母亲》教学片段。
思考问题1: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
学生明确1:“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思考问题2: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学生明确2:“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思考问题3: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样做的?
学生明确3:“请了几位本家来……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
思考问题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母亲?
学生明确4:由母亲的身份决定的。母亲的身世——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
教学这篇文章,教师一般从“恩师、慈母、严父、严师”这些品质去解读,事实上,作者是把母亲摆到中国封建礼教背景下去写的。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了母亲“身份”这一特点,用文体特征的“刀”去解读了文章所写的不一样的母亲。
二.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构建人文课堂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和谐的教育过程。而和谐的课堂,就要教师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儿得来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做有效的生成催发者,做生成信息裁剪者,使学生思绪飞扬,使课堂和谐非凡,使我们的教育精彩无限,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案例: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教师按照预设讲解到第四自然段时,学生忽然站起来提问:“老师,渔人真不讲信用,桃花源中的人好酒好菜招待他,并再三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为什么还要向外人说呢?”
教师顺势引导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某位同学的回答“因为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好地方,他是忍不住告诉了外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料,又有学生提出“渔人既然抑制不住好奇心,那他为什么不告诉‘邑人’,让大家有福共享,而要告诉太守呢?”这一正击中要害的问题。该教师当机立断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疑问的解决融入了同学们对文本的进一步认识,学生也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眼中的渴望,课堂才会闪耀创造的光辉,涌动生命的活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增强人文体验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有一位教师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教师问:“从这则故事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不料,回答“孩子”与“骗子”的声音不相上下。此时,教师没有下“权威”结论,按自己的教学步骤“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举行一场即兴辩论赛:“好,我们来看谁的理由充分。”回答“孩子”的为甲方,回答“骗子”的为乙方。经过唇枪舌剑的思辨讨论,大家渐渐明确了认识,课堂气氛和效果极好。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实施效果与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质量有较大关系。依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模板,课程的设计包含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第一次课梗概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其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要将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考核整合于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注重过程考核的各种检查记录表。
在目前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五花八门,令人有些眼花缭乱,本人在参考范本设计《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课程的考核方案时,发现“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并非在设计的各方面都有借鉴性,有的考核方案设计过于简单,不能较好体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过程考核;有的考核评价表过多,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考核方案设计好,但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课程。本人所设计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定位于化工生产中的工控岗位,在分析了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后,设计了两个A线项目和一个B线项目,在每个项目下均有对应工作过程的七个工作任务,任务间为串联关系,想要设计一个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表且能适用于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并非易事,在经过肯定、否定的循环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因本人的单元(对应一个任务)均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步教学法来设计,所以就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考核设计,设立了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均适用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项目任务考评表,体现对学生参与性、学习效果、能力及素质形成等方面的考核。
本人针对《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考核方案的设计包含了两张表,一是考核汇总表,将A线两个项目、B线一个项目、期末的操作及理论考试分别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得到课程总分;二是最能体现过程考核的项目任务考评表,如表1所示。
因任务考评表的归档资料一栏中有对作品的考核,占到了单元考核的30%,而项目中七个任务的作品均不相同,因此补充了相应的作品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编写;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0-02
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一种学习方案。它依据的是初中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目的是指导初中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中语文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坚持教师在学案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在学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准确定位,才能保证学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认真备课,将学案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
2.坚持将知识点问题化的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对它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更好地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消化。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注意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问题要简洁,不能太烦琐。
3.坚持层次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注意研究教材知识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杂乱的学习内容有层次地整理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案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的学案编写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方向。明确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有方向地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哪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熟练运用等。
2.学习的主要过程。这是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的形式和学习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一般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再对相关的片段及文章的整体进行品味与赏析,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迁移。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再对课文深入研读,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再对文中优美的片段进行欣赏,感受桃花源的美。
3.课程重难点。教师在学案中要对教材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与强调,这是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不仅要突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要的学习方法。对本节课主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歌式背诵《木兰诗》,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进行轮流背诵,不仅引起学生背诵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课下运用这种方法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背诵任务。
5.学习反馈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
二、初中语文学案的使用
1.课前学生自学,初步练习。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等进行预习自学。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学案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课程讲解的重点。这一环节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特点。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疑点。此时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课堂的氛围可以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合作,通过探讨,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的疑点。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文中白杨象征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仍存的疑点进行点拨和探究。到了这个阶段,很多问题已经被学生的合作探究所解决,还有个别难度比较大的,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探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将问题解决,还要注意对学习的方法进行点拨,培养初中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训练检测。这一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将知识掌握透彻,并能将知识点进行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
5.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留出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适当的延伸,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三、初中语文学案应用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过程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在教学中要设计好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3.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
一、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在《桃花源记》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三、善于引导,以教学提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提纲只是主线,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以后才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文言文词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提纲去归纳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一大课题。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2.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3.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4.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分析文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是文章的主要提纲,让学生据此去分析文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纠正后再让学生自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外作业,把归纳的内容系统化,形成课堂内、外一条龙。
5.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