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住房改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建筑工程需要,构造做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教材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书本中明显欠缺,加上构造做法变化很快,即使采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教材滞后这一问题?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时学习新的规范、新的构造做法,做到除旧补新,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构造做法,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不讲或可以在教学中简单带过,不做深入讲解。教师授课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连续性的情况下,自己适当调整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五、结论
1.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建筑工程需要,构造做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教材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书本中明显欠缺,加上构造做法变化很快,即使采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教材滞后这一问题?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时学习新的规范、新的构造做法,做到除旧补新,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构造做法,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不讲或可以在教学中简单带过,不做深入讲解。教师授课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连续性的情况下,自己适当调整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
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
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五、结论
2、将句子黏贴进论文修改助手的第一个编辑框内。
3、点击右边的”修改“按钮。
4、这时候就会生成四个修改后句子。
5、选中一个你认为合理的句子,复制到WORD中替换自己原来的句子。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农民,违法占地建房,原因分析,遏制对策
近两年来,通过国家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的违法用地图斑中,很大一部分图斑涉及农民违法占地建房问题。农民违法占地建房,特点是占用耕地比例高,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县的城郊结合部,尤其是被纳入城镇规划区,因国家征收集体土地而被撤去村民委员会的邻近村庄。
1.城郊结合部农民违法占地建房原因分析
1.1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不足以支付城市高额房价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郊结合部大量集体土地被征为国有并转为建设用地,失地农民数量巨增。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创业能力有限,许多人失地又失业。广大失地失业农民生活负担比失地前加重。首当其冲就是住房问题,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安居问题是民生之本。然而,多数城市正处于基础设施和城市规模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区内商品房开发方兴处未艾,旧房改建如火如荼,拆迁工地随处可见。各种原因造成经济适用住房紧缺,商品房房价和租房价格双双居高不下。失地农民手中有限的征地补偿费根本不足以支付城市高客房价,从而使一些失地农民不得不面临着居无定所、无处栖身的境地。
1.2村干部默许放任村民占地建房
失地农民无房可住,大部分(尤其是老年人)又不愿意改变传统的庭院耕作生活方式,纷纷到邻近村居民点附近寻找平整的耕地(或果园地)建房居住。不但居住,还要用围墙将大片耕地圈进院子,本来的良田转眼变成了他们家的“宅基地”。有的人家为了掩人耳目,沿墙并排支起若干铁架,说是建了“菜棚”,占地80-100平方米的住房也说成是“护菜房”。
那么从土地流转到建房,村里是不是就一无所知呢?据调查,不是的。无论是本村村民还是外来村民,建房者无论是使用自家承包地还是“转包”别人的承包地,都需要和村里打招呼。据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调查,外来失地村民与本村村民签定《土地转包协议》时,协议签定地点就在村委会,协议“中间人”就是村干部。因此,村干部对当事人(外来村民)承租集体土地来建房的目的,是完全知情的,只是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对外来村民建房行为尚且如此“默许”,对本村村民在自己家承包地上建房居住,村干部更是无心过问了。正是村干部的默许放任,导致了违法占用耕地(或果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建房行为大量发生。村干部在此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3农民不按正常审批程序建房
农民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是:一是申请人向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到乡镇相关部门领取《农村私人建房申请表》。经调查,符合审批规定,由乡政府审核同意,报县(市)建设局批准,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论文大全。二是到所在地土管所领取《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经土管所调查,符合审批规定,由乡镇政府审核同意,报县(市)国土资源局批准,发给用地批准件。凭用地批准件由县(市)建设局发给建设工程许可证。三是申请建房户向城建土管部门交纳有关费税。四是按批准用地要求,由城建办、土管所实地放样。五是申请建房户房屋竣工后,经城建办、土管所验收。建房后,可凭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到房管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证。
从建房用地申请到审批,需要很长时间。由于条件严,程序繁,时间长,审批难,致使一些农民不愿按照正常审批程序建房。论文大全。
部分农民至今仍对土地国法国策国情知晓不多,认识模糊,理解片面:认为建了房就是自己的,只要和村打个招呼,村干部点头就行了,土地证、房屋产权证补办不迟。有的认为未经批准占地建设不必小题大做,无需大惊小怪,顶多罚点款即可息事。一些被征地农民认为,征地补偿费太少,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不够解决长期生活问题,我是为了维持生计,为了解决生活出路才违法占地建设住宅的。正因为一些农民不按正常审批程序建房,才导致大量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发生。
1.4农民受经济利益驱使占地建房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出台后,很多人打着规模化养殖的旗号,大肆占用耕地修建所谓“养殖房”。论文大全。多数因规模不够办不下来农业结构调整手续,土地执法监察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起不到作用,由于确实是养殖项目,所以不好强行纠正。
城郊结合部被征地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补偿,以建养殖房、看护房、菜窑、气调库等为名,进行突击建设。土地执法监察部门在动态巡查中虽然发现一些,但仍有很多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发现不了。有的村民超面积建设“窑头房”、“看护房”,然后以看护为名全家人搬去居住,将村内原有住房卖掉牟取暴利。
2.遏制农民违法占地建房的对策
2.1对被征地农民进行有计划迁移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保障国计民生的高度,看待和处理被征地农民违法占地建房问题。要依法行政,高度重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充分征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意见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统一组织实行异地移民安置。政府在征地时,可以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有计划地建造一批经济适用楼房,建成后,将被征地农民统一迁移上楼,再对被征收宅基地上的民房进行拆迁。彻底改变现在的边交房边拆迁模式。
对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政府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2.2将“问责制”延伸至镇、村干部
土地管理秩序混乱、村民违法占地建房的源头在于村干部的“默许”放任,在于村干部保护耕地意识的淡薄和对集体地土的随意处置。村干部是管地用地最基层、最前沿,但其行为却不受“问责”约束。因此,市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根据“15号令”的精神实质,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将“问责制”延伸至乡镇、村干部。从基层、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线开始解决实际问题。
2.3引导农民审批程序建房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民住宅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对自然分户的农户要预留出适当的住宅建设用地指标,引导农民按审批程序建房。要健全农民住宅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严格申请条件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利用空地、荒杂地和存量土地建设住宅。大力宣传依法用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教育,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通过强化管理和正确引导,规范农民住宅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好。
2.4定期开展查处和制止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突击活动
针对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的高发期,为遏制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的势头,打击非法占地行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应当适时在本行政区域开展“查处和制止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突击活动”。主要针对近年来城郊结合部农民未经批准非法占地建房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依法严肃处理违法占地建筑物,不能让违法者得到便宜。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违法占地建房等土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宣传“突击”活动的意义。从源头上遏制城郊结合部农民违法占地建房行为。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住宅部品;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和部品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同时要求积极发展通用部品,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标准住宅部品体系。十多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符合产业化方向的住宅部品体系,一大批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实现了通用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部品部件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质量明显提高。
1 住宅部品的概念
住宅部品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建筑产品,是由建筑材料、单项产品构成的部件、构件的总称,是构成成套技术和建筑体系的基础。部品体系按照住宅部位分为结构部品、护、内装、厨卫、设备、智能化、小区配套七大部品体系。
模数化和标准化住宅部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住宅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住宅建筑成本、减少现场湿作业,缩短施工周期,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度,减少材料浪费,保证施工质量并有利于住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调换各种不同风格的住宅部品和住宅内部空间改造,有效提高住宅的使用寿命。对整合资源、集约经济、避免浪费以及共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2 住宅部品模数化和标准化应用的优势
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适应工业化需求,且抗震性能优越、施工周期短、钢材可回收、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多高层住宅建筑中采用钢结构住宅的仅占了很小一部分,这其中既有人们传统观念难以接受的问题,也有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自身的问题。
2.1 生产效率高
住宅部品模数化和标准化的应用易于将节能、防水、隔热的门窗等先进成品集合于一体,成套运用,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提高住宅产业化的水平。如果室内装饰工程如门窗、卫生洁具、厨房用品等全部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安装一栋200平米的独立住宅的结构只须5天。
2.2 施工难度小
传统施工的露天现场制造受客观、条件如施工人员素质、地形、水源、运输等的影响,控制建筑产品的质量就比较困难,也给建筑的验收带来很大的工作量。现浇钢筋混凝土需要连续施工,其结构产生强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全年能进行湿作业的施工季节有限,以致影响施工的整体效率。而模数化和标准化的部品及构件出厂时,已达到使用强度,其不存在强度滞后性,建筑物的建造更多的具有“平行施工”的特点,其整体施工速度是同时进行的数个相关工种的速度之和,而不像传统建造方式受串联工序的制约,建造速度是由单一工序决定的。另外,模数化和标准化的部品及构件能够承受较大的吊装荷载,使用强度与运输安装强度容易协调,施工现场作业量小,减少了施工临时用地,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对周围环境污染小,提高了施工的机械化水平。
2.3 综合造价低
工厂化建造模式相对于传统建筑模式,可节水30%,节电30%,减少木材损耗80%,能耗下降了30%,用工量下降了35%,建筑垃圾减少了70%,建造成本相对较低。由于是工业化生产,产品的缺陷率会大大降低,产品的保温、节能和舒适性都有很大改善,施工周期缩短一半以上;住宅工业化已成为发达国家住宅建设的主流技术,新加坡、日本等国住宅建筑中预制构件率均达到了85%。
2.4 部品易于更换
具有齐全的住宅部品,并执行一套严密的通用标准,集成化程度很高,完全可以保证所有部品都能够方便地对接,达到各种部品的最佳组合,开发商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住宅开发的附加值。消费者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完善的服务,又免了二次装修的麻烦和风险。
2.5 住宅品质提升
部品及构件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住宅的品质和性能。由于采用现代机械化大生产的制造方式,其部品及构件的性能会更有保证,实现了传统建筑模式厘米级误差到部品及构件工厂化制造毫米级的误差的转变。通过对部品及构件的标准性、通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等性能评估认定,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化技术要求的落后技术和产品,引导通用部品的生产和先进成套技术的推广,加快部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住宅品质。
3 住宅部品模数化和标准化应用的适用市场分析
由于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其模数化标准化的部品部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建筑质量,提高节能产品在建筑中的集成程度,节约劳动力、缩短建造周期。同时,模数化标准化的部品部件在后期改建和拆迁过程中容易进行材料回收和再生利用。因此可以预见,模数化标准化的部品部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1 中国市场
据预测,今后1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目标是“户均一套,人均一室”,人均居住面积将大幅增加。预计将新增住房面积55~60亿平方米,折合住宅7000万套,户均拥有住房面积从现在的70m2左右提高到90~12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现在的20.4m2增加到35m2左右。若按照10%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折算,今后10年建造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将达700万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3.1.1 城市住宅市场
目前,我国每年竣工房屋面积大约在20亿平方米左右。中国建设部房产所公布的全国人均住房面积显示: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人均住房达到30—50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2005年底我国人均住房面积20.4平方米。一般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从现在到2020年,人均GDP接近一番,高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释放出对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为满足需要,产品供应量必须实现几何级增长。
3.1.1.1 保障房市场
我国正面临保障房大规模快速建设期。同时,保障房具有政府主导并投资、户型简单或相对单一的特点,因此更容易在保障房中率先融入产业化的理念和内容。保障房与住宅产业化密切配合,互惠互利。在保障房建设中发展住宅产业化,不仅有利于提高保障房质量和性能,普惠于民,还有利于形成日趋完善的住宅建设结构体系和部品体系,通过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部品通用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等实践,推进住宅产业化向更高层次、更全面推广普及方向发展。
3.1.1.2 商品房市场
按照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都应该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中国现在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应属于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工业、服务业和政府就业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并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世界制造业工厂所需要的巨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膨胀的政府机构,都直接推动着整个中国城市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如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必然带来巨大的房屋需求量,同时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人均收入的增加,又同时带来城市人居住房需求面积的增加。因而仅从房屋的供求关系来讲,需求量持续上升也是必然的。
3.1.1.3 老年公寓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养老方式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对于现阶段我国而言,“未富先老”使我们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挑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大家庭被小型家庭、核心家庭所代替。城市正面临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市老龄人口,特别是“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发展滞后的老年公寓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老年公寓项目不同于一般房地产项目,它不仅包括住宅本身,还包括许多服务配套项目,并且在设施、设备设计、安装等方面都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模数化和标准化的部品部件能够较好地应对老年公寓的建造特点以及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既便于质量的控制,也便于未来的改造更换和部品升级。近年来,一些具有福利性质的老年公寓已在全国陆续出现,对于房地产商来说老年公寓将会是一项颇具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行业。
3.1.1.4 旧房改造
安居工程及危房改造也催生“住宅工业化”,在国务院不久前出台的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被列为首位,建设部表示,未来3年将建设200万套廉租住房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如何加快建设速度,向市场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保障性住房,成为摆在房地产业面前的艰巨任务。
3.1.2 农村住宅市场
农村城市化建设使得建筑量剧增。我国“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将建立3万个小城镇,每个小城镇容纳1~2万人,共可容纳4亿人。由此,这批新增的城镇居民,对商品住房的需求量也相当大,估计以1.2亿平方米/年建筑面积的速度递增。
3.1.3 灾后重建市场
汶川地震重建,新增约万亿元的建筑市场容量,2013年的雅安地震重建估计又将新增约数千亿元的建筑市场容量,包括受灾群众安居房、拆迁安臵房和公建配套用房等。从成都市对集体建设用地的解冻,到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再加之四川灾后重建中关于联建行为的许可,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
3.1.4 集成房屋市场
根据调查结果和有关数据,经有关专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预测,我国对集成房屋的年需求量约为500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占我国年度住宅面积的10%左右。集成房屋部品及构件的多样化导致了其必须是工业化、产业化大生产,才能更具有推广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由于高度的产业集成,带来的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也使得部品及构件模数化和标准化应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3.2 国际市场
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的商业、文化、医疗、宾馆与办公写字楼等用房的年建筑面积高达7.8亿平方米,而且每年仍以5.6%的比例递增。根据调查结果和有关数据,经过由关专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后预测,全世界对“集成房屋”的年需求量约为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全世界年度住宅建设总面积的13%左右。在澳大利亚,每年约建造6亿美元的轻钢龙骨独立式集成住宅120000栋,约占澳大利亚所有建筑业务产值的24%;在美国,采用该体系建造的房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55000栋剧增为2000年的325000栋。
结语
在房地产行业紧缩的形势下,许多开发商都表示,房地产行业应对“过冬”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房屋品质,从以前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产品质量为主导的增长方式。时至今日,依靠品牌、成本控制、产品品质的提升、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高价值,才是房地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模数化和标准化的部品及构件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羽柴义典.住宅部品集成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住宅部品怎样产业化、标准化[J].住宅产业,2011(06):54-58.
关键字: 既有建筑;改造;国外
引言
城市的老化和衰退是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和历史现象,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既有建筑的改造活动从欧洲奴隶制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不论是技术方面还是改造标准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与完善。本文概述了西方国家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发展的历程,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先进技术与政策法规等,希望能对我国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根据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本文将西方既有建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分为欧洲古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现代三个时期加以论述。
1 欧洲古代(~1640)
据现有的史料掌握情况,西方既有建筑改造的雏形始于欧洲奴隶社会时期。较早的改造活动是以建筑功能与类型不断推敲、加以完善为目的展开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致使建筑创作领域不断扩大,进而公共建筑类型增多。会堂、剧场、市场、浴堂、旅馆等一些功能性建筑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形制,如剧场、浴堂等(如图1)。
而中世纪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大多围绕宗教运动的更迭展开,改造的建筑类型比较单一,多集中于教堂、清真寺等。由于建造工期较长,建筑的改造活动存在着周期长、技法不一的特点。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出现了欧洲古代旧建筑改造实践活动的亮点,集中体现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体量、功能改造,对立面改造也上升到了美学层次,譬如阿尔伯蒂设计的安农齐阿教堂立面改造(1470-1477年)(如图2)。这一时期的建筑改造技术普遍应用当时的现有技术和成熟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
2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91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同时,也加快了建筑技术的变革,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催生了近代城市化,带来新功能,进而出现新建筑。对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活动始于19世纪初的巴黎改造。1811年,巴黎着手改建丢勒里宫北侧的李沃利大街,沿街是一色的房屋,连阁楼一共五层,底层是商店,前面有连绵的券廊,形成人行道。这条大街在19世纪中叶改造完成后成为商业街道的范本[2]。
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提供了改造既有建筑的新手段:钢铁,玻璃、钢筋混凝土和相应的结构科学。技术进步与设施革新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实践活动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有一些经典的改造技法得到普及,进而演化成为新的建筑形制,如玻璃廊的产生(如图3)。
3 现代(1919~今)
一战到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处于动乱的时期,两战期间虽然出现了屈指可数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项目,但是在长期战乱与经济萧条的影响下却难以为继。旧建筑的改造在这一时期显得无章法可循、支离破碎。
战争结束后,受到战争破坏的国家纷纷开始了战后重建活动。
战后的德国,以再造的方式保留传统。在那些已经进行重建的城市里,古老而传统的面貌残留下来的痕迹,往往是小心翼翼地被保护了下来。许多遗迹甚至被完全摧毁的纪念物,被精心照原样恢复,像科隆的圣马丁附近沿河住宅。可以说,这些真实作品的等比例模型自然不会真正取代原作,却使得重建工作更容易些,并在城市景观中重现它们的存在。
在这一时期,既有建筑的改造仍然大多局限于对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珍宝式建筑遗产的艺术化再利用,改造的类型局限性大,功能置换的自由度不高,改造仍然不是大量的、能够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再设计与再建造活动。
1970年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使开发商认识到新建建筑耗费巨大的能源,能源危机又迅速提高其成本,进而转求更为廉价的建筑方式――既有建筑的改造再利用。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对旧建筑的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既有建筑特别是普通老建筑的性能与功能改造,另一方面是延续一个时期对历史性建筑的持续更新与改造再利用。
比如,美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改造更新发展继续同城市复兴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旧金山渔人码头的戏剧性再生为例:从罐头厂到商业中心(如图4)。
4 当代
新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延续着上世纪的节奏,大有“将改造进行到底”之势。普遍从节能、绿色、生态等角度出发,掀起了新一轮既有建筑改造热潮。
德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推动旧房改造,如Kfw基金,对建筑改造工程提供资金上的优惠,使改造工程可以更好地执行。,以实现提高建筑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三大目标。
具体行动上,德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住宅改造,旧房改造的内容很多,包括:增加建筑外保温措施(住宅墙体增加保温材料),更换高效门窗(防止热量从门窗散失),替换高能耗的采暖措施(提高热能利用率),通过这些维护更新方法,德国的旧房改造取得了很高的成效。从政府公布的数字来看,德国旧房改造后,居民住宅每平米CO₂减少的排放量达到40公斤/年。
德国既有建筑具体的改造技术如下[3]:
(1)德国冬季多以燃油取暖为主。未进行节能改造的住宅,其燃油量在20升/以上。路德维希港的一栋示范建筑,主体为砖墙的住宅,外墙贴上20厘米厚的聚苯乙烯板做外保温,屋顶则采用29厘米的聚苯板保温,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措施。改造的结果,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情况下,采暖燃油降到3升/
(2)外窗采用了三层玻璃密封窗,采用Low-e玻璃,内充惰性气体,外设卷帘或窗板。
(3)将石蜡制成成分散的极小颗粒掺入保温材料中,抹于外墙内侧,利用石蜡相变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特性,起调节和保温的作用。
(4)外保温与装饰一体装配化。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说,尽量采取施工速度快,没有湿作业、对住户影响小的技术。在聚苯乙烯保温层外贴面砖,在工厂预制成块体,到现场用锚固件固定在外墙上,修补好预留的、错开接缝后,外保温与外饰面即可一次完成。该种技术可用于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英国的既有建筑量巨大,1970年以后的新建建筑仅占全部建筑的20.9%,住房基本已经饱和。英国政府每五年修订一次房屋节能标准,不断调整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并依次展开节能改造活动。如表1列出了英国住历年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值,可看出英国对围护结构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
以下是英国既有建筑改造的一些做法[4]:
对于旧墙加强保温来说,往墙内空气间层中填入高效保温材料,是最廉价、最迅速的解决方法。施工时不至干扰住户,缺点是热桥问题不能解决,有时在间层内还有结露的可能性。
基本上不动旧窗,只在窗户上加透明层,利用中间的空气层保温。该种做法是利用原有窗框,或镶在特制的轻质框内,再用螺丝拧上、铁钩构筑或用磁铁吸住。
结语
国外的既有建筑改造活动开始的较早,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在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设计施工、新型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以及建筑使用中的节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而且节省了宝贵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将日益成为我国旧城改造的关键。既有建筑的综合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而是立足于现有条件,新建与改造并重。故借鉴国外较先进的技术、建筑节能产品以及建筑节能法规等,创造出适宜的既有建筑改造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卢求,卓定疆. 德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J].北京房地产,2006(4),103-105.
正当人们瞩目曾经的辉煌时,垦区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10年,面对总局党委提出的“抓城提档、强工提速、带农提质”的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新思路,云山农场党委又以战胜一切的信心,无坚不摧的勇气,只争朝夕的干劲,团结带领全场一万二千人民,开始续写一段新的辉煌!
抓城提档厚积薄发定百年
云山农场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四好”城镇的建设要求,确定了“一场一区”的发展新格局。在规划好、建设好城镇的同时,积极探索小城镇经营管理方面的新途径,提升城镇建设档次,打造安居乐园。
云山农场十分重视城镇规划,着眼于百年垦区建设目标,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优势,按照“环境园林化、功能现代化、风格特色化、管理社区化”的总体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科学地定位在山、水、林、城相互和谐的基点上,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云山小城,思路确定后,农场根据自身实际,逐步构建起由旅游休闲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组成的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分布协调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力促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一个功能完善、靓丽宜居、充满活力的云山小城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农场不断加大管理区拆迁力度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快万人城镇的建设步伐。2009年,这个农场整体拆迁了4个居民点,并投资1 800多万元,建设综合住宅楼30 000多平方米,别墅住宅楼10栋3 200平方米,廉租房750平方米。为赢得拆迁工作的主动,农场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制定拆迁补贴政策,除上级规定的补贴政策外,农场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拆迁户经济补贴,职工可按工龄获得补贴,每年工龄200元,非职工身份的拆迁户可按在农场的种养年限获得和工龄补贴同等的补贴,退休职工可获得 5 000元的一次性经济补贴,拆迁户在场部购买楼房的,农场还给予10 000元的补贴。除此之外,农场还给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拆迁的住户每户1 5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补贴。2009年,这个农场用于拆迁补贴的资金达1 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农场有500多户拆迁户在场部购买了楼房。
2010年,农场将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农场将投资2 000余万元,完成第二、四、七、八、九、十二、二十作业站的整体拆迁工作,并多渠道筹资1.4亿元,重点实施6项民生工程:投资 1 200万元,实施40万平方米的场部供热中心扩建工程;大力实施康居工程,投资0.8亿元进行危房改造,新建场部住宅8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建设廉租房3 000平方米,改善60户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公路畅通工程,投资1 425万元建设二十至二十二作业站通村公路及场部地区北外环公路;实施绿满云山工程;继续完善中小学校建设,投资320万元完成小学体育及图书综合楼建设项目;投资670万元,实施场部地区数字电视工程。
在建设好城镇的同时,农场在城镇的绿化美化上大下工夫,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安居指数,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同时,农场还坚持“裸地覆绿”的方针,利用边角隙地和居民的小开荒地进行绿化,共清理收回边角隙地和小开荒地1 400多亩。在收回小开荒地的同时,农场还对绿化造林进行市场化运作,本着谁造林谁拥有的原则,动员全场职工群众参与隙地造林。农场还投资20万元,建立150多亩的绿化苗木基地,按季节培育城镇绿化苗木,栽种在公园、住宅小区和街道两侧,目前,仅场部就有绿化花草100多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目前,农场场部绿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40多平方米。
在突出生态特色的同时,农场注重城镇的文化底蕴,农场建场初期,著名作家丁玲、著名画家尹瘦石、著名戏剧家吴祖光,都曾经在云山农场工作和生活过,并参加了修建农场“五一水库”的劳动,今年,农场将对“五一水库”进行修缮,建设纪念馆,提升城镇的名人效应。为了让一些历史事件成为云山人民永远的回忆,这个农场还相继建设了文化馆、修缮了“四一八”烈士墓,提升了小城镇的文化品位。
云山农场还积极探索经营城镇的新途径,逐步将城镇作为一种资源和产业来经营。今年,农场在场部设立信息共享栏2块,为居民提供供求信息的平台,方便居民生活。农场还设立广告牌10块,用于有偿广告和对外展示企业形象。今后,这个农场还将大力发展和完善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让职工在城镇建设中得到更多更真的实惠。随着撤并居民点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场部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结合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农场还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努力抓好,加快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为农场跨越发展开辟新路。2010年,农场将以“五一水库”坝堤、闸门改建工程为载体,借助“五一水库”的名人效应发展集观光旅游、餐饮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区。
强工提速 只争朝夕谋大计
上世纪90年代初,云山农场曾经拥有量具厂、粮油厂、砖厂、腐竹厂等多个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隶属于农场,效益低下,增加了农场的负担,农场将这些企业推向市场,让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不但减轻了农场的负担,一些企业还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农场还不断加大对转制工业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艺改造步伐,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促进转制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农场还大力发展“低碳”工业,打造“低碳”产业链。云山农场位于完达山南麓,三面环山,拥有耕地47.2万亩,其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20万亩,所辖山10多万亩,山上盛产刺五加、赤芍、百合、猴头、蘑菇、木耳、黄花菜等野生草药和山珍产品。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发展“低碳”工业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农场引资建设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投资回报率高的新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2010年,农场确定了包括水稻加工、发电、供热联产、山珍产品加工、中草药种植等13个招商引资项目。其中,水稻加工、发电、供热联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加工水稻10万吨,年发电量达到250万千瓦时,可保证30万平方米的供热,项目固定资产将达到2 000万元,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1亿元。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一直是农场工业发展的瓶颈,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农场十分重视通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地厂商打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目前,农场已累计投资1亿多元,修建水泥路,使场内的白色硬化路面长度达到了100多公里,2010年,农场还将建设通村公路15.8公里,实现高等级硬化路面贯通全场。良好的交通条件,解决了外地厂商的后顾之忧。农场还着力破解用电价格、用地审批等制约发展的难题,努力创优发展环境,并用开放的理念与思路吸纳人才,集聚能量,推动了招商引资的进程。
随着资金的不断涌入,本着对落地企业负责的态度,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性、合理性和优越性,使和睦招商政策更具吸引力,同时,扎实推进“扶龙头带产业”工程,通过提供厂房、保证原料等措施,为龙头企业减轻负担,扶植企业的发展。农场为龙头企业宝兴亚麻厂提供厂房,免收3年的厂房租金,不仅如此,农场还为他们提供了6 000亩的亚麻生产基地,地租价格长期稳定,在农场的扶植下,宝兴亚麻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为扶持仁禾大米加工厂,农场每年为其垫付5 000吨优质水稻原料,待产品出售后偿还,大大减少了仁禾大米加工厂的资金支出,仁禾大米加工厂迅速发展壮大,每年实现利润总额700多万元。
为了提高对落地企业的服务水平。农场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企业做出了“五个一”的服务承诺,即服务行动一呼百应、服务承诺一诺千金、服务程序一路绿灯、服务政策一视同仁、服务措施一抓到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壮得大。农场还采取全方位“安商、亲商、富商”的主动服务措施,促成企业增资扩股,形成“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此外,农场大力宣传和推介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引资项目,积极拓展客商市场,多方面扑捉商机,扩大招商引资面,寻找新客源,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领域。2010年,农场将实现招商引资额2 600万元,力争完成3 200万元。
带农提质 扬鞭催马奔跨越
近年来,云山农场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等措施,铺设一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农场力争实现粮豆总产24.27万吨。
农场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综合实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2010年,农场将利用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低产田整理改造工程,投资680万元建设标准粮田3万亩,投资985万元对中游新河Ⅰ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投资180万元,进行水稻集中浸种催芽基地的建设;投资500万元进行水稻标准化育秧基地建设;投资600万元,进行管理区标准化农具场建设;投资290万元,完成农场配肥站建设项目;投资300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量50万方,水利建筑物45座。
近几年来,农场不断引进先进的大马力机械,让现代化的“宝马良驹”为绿色高效农业提供强大支持。2010年,农场用于农机更新补贴资金将达到3 500万元,将直接拉动农户直接向农机投入近 3 000万元。目前,凯斯等各类价格不菲的先进机械如今在农场已不是稀罕物,农忙时的田间地头,更是找不到100马力以下机械作业的身影。随着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云山农场的田间作业机械化率已由原来的93%提高到98%,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农场还将继续加大农机更新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整地机械、插秧机械和收获机械的更新速度,提高整地、插秧和收获的速度及质量。2010年,全场水稻割晒面积要达到50%,玉米机械下棒面积要达到50%,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节本增效提供保证。
在提高科技支撑力上,农场不断完善农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新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2010年,继续推广应用水稻“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叶龄诊断技术、大豆“大垄密”、 根瘤菌、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12项增产新技术,加快新技术的推广速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加快科技推广速度,农场还在各个管理区都建设一个小型科技展示园,目前,在牡丹江分局率先实现了区区都有科技展示园,科技展示园是农业新技术实验、田间课堂的重要载体,每年,农场在展示园举办田间课堂、现场会30余次,培训农户7 000多人次。今年,农场还加强了展示园软件设施投入,为展示园配备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可为农户提供现代化的科技培训服务。
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农场按照“扩稻玉、强经特、上品质、增效益”的原则,积极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及高效经济作物的面积,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水稻面积达到23.5万亩。
云山农场还通过提高农时标准、农业技术标准、农机作业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等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依靠标准化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大力推进农产品储放区、农机装备区、集中浸种催芽区和集中育秧区的标准化建设,抓好各项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农场通过高产创建活动,推行农业全程标准化作业。农场每年在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的种植户中筛选出200户文化素质高、服从管理、种植规模大、种植水平高的农户作为高产创建户。高产创建户可享受农场多项优惠政策,农场选择优秀的农业技术员20人专门负责对高产创建户的技术指导,1名技术员负责10户高产创建户,除此之外,农场还对高产创建户进行物化补贴,每年为高产创建户种植的全面积作物免除一次航化作业的费用,高产创建户的产量达到分局级以上高产攻关确定的产量标准,还可获得5 000元的奖励。今年,农场还对20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授牌,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进行挂牌管理,根据科技示范户在全年各个生产阶段的表现评分,不达标的科技示范户将被摘牌,其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随之取消。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内蒙古阿拉善盟在我国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模式——“农牧家游”。但潜在的如交通和服务设施有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等问题,对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旅游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 :民族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农牧家游”;阿拉善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4
1 阿拉善盟旅游发展概况
1.1 阿拉善盟旅游资源情况
阿拉善盟是一个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品质高雅、区位差异明显、文化内涵丰富、潜在优势深厚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拥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精品资源。
其中,以巴丹吉林为代表的沙漠地貌、西部梦幻峡谷、哈布茨盖怪石林、龙首山峡谷为主的地文景观;以贺兰山原始森林和额济纳胡杨林、梭梭林等沙生旱生植物与沙漠绿洲、荒漠草原为主的生物景观;以居延遗址与居延文化、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古寺(庙)遗迹等为主的遗址遗迹;以东风航天城、寺、策克口岸等为主的建筑与设施;以流经阿拉善盟的黄河、黑河、居延海和沙漠中星罗棋布的湖泊为代表的水域风光;以地方风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饮食习俗、宗教活动、节庆活动等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以贺兰山紫蘑、苁蓉及其制品、阿拉善奇石、水晶玛瑙及其工艺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是我阿拉善盟的主要旅游资源。这些在国内外少有甚至是独有的旅游资源在观光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阿拉善盟营造21世纪中国西部最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沙漠探险基地的资源基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2 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效。在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中,贺兰山南寺、北寺旅游区、腾格里沙漠月亮湖旅游区、东风航天城和额济纳金秋胡杨节等已取得比较好的效益。目前,该地区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点)20多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9家。贺兰山广宗寺(南寺)、月亮湖旅游区分别被评为自治区十大历史名胜自然景区,通湖旅游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旅游行业管理有所加强。各旗政府根据旅游发展的实际,建立了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各旅游景点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旅游接待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其中旅行社16家,持证导游员62人,景区讲解员256人;各类宾馆(饭店)400多家,具备了日接待游客3万人次的旅游服务能力;农牧区旅游接待户139家,解决农牧民就业850人,旅游直接从业6 200人,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
(3)旅游宣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重点加大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客源稳步增长。2002—2013年,阿拉善盟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发展迅猛。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98.82亿元,年均增长34%;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 507万人次,年均增长19.5%,增速高于全区平均速度。
2 独具特色的“农牧家游”旅游发展模式
阿拉善盟依托景区资源特色,按照“把握特点、找准亮点、形成卖点”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景区文化旅游内涵,把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农牧区旅游模式成为一大亮点。
2.1 “农牧家游”旅游模式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阿拉善盟地处最西端,与宁夏、甘肃、蒙古国接壤,深居亚洲大陆腹地,高原地形、远离海洋、群山环抱的地形特点形成了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多样的地貌类型。在此因素之下形成了阿拉善地区的生产经营方式——高原畜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2)人文因素:在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下,阿拉善地区形成了以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构成了以蒙古族、藏族为主的游牧文化,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文化,以回族为主的商品贸易文化。其中,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牧业并存的生产模式。
在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下,阿拉善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牧业相结合的产业经济、消费结构和生产方式。充分挖掘阿拉善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而“农牧家游”这种旅游模式恰好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经营模式当中,形成了一种分布范围广、服务模式个性化、经营模式独特旅游模式。
2.2 “农牧家游”的经营方式
(1)政府通过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福利性贷款的方式鼓励农牧民放弃传统的第一产业,从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第二、三产业。同时,政府统一出资在农牧民聚居区建设民族文化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由此来吸引外来游客。
(2)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家庭产业链,其中汇集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体系。这种家庭式的经营模式弥补了因劳动力缺乏、入不敷出等因素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家庭式经营大多将自己的居住房改建为商业用房,减少了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经营模式。
(3)“农牧家游”大多依附于旅游景区(点)而生存,依托旅游地所吸引的游客来保证自己的客源市场。在旅游旺季,景区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下,“农牧家游”则成为旅游区的补充,提供相应的住宿、饮食、休闲等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互惠、互补的经营结构。
2.3 “农牧家游”旅游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1)促进了当地农牧民的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保障了因退牧还林还草而丧失土地的群体更好的进入市场。“农牧家游”这种经营模式,以其管理方式简单、运作资金较少、经济收益较大等特点成为这些不具有经营管理和工业生产技能的农牧民首选行业。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抚养负担,也改善了农牧民群体的基本生活质量。
(2)通过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有效的改善了阿盟地区因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旅游景区(点)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的现象。“农牧家游”作为旅游区服务设施的补充,在此过程中,也分散了游客对旅游区或某个单一“农牧家游”依赖,防止了旅游区对餐饮业的垄断。
(3)大力发展农牧区旅游,可以加快提升“农牧家游”旅游文化品位。“农牧家游”旅游发展模式,在经营过程中以民族特色为其核心竞争力,重点挖掘和硕特、土尔扈特文化历史,丰富蒙元文化内涵,通过开发一些民俗特色节庆、民俗礼仪、民间艺术表演和实景展示活动,增加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这对阿拉善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过几年的发展,阿盟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按照“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要求来衡量,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功能仍然不完善。有些景区依然停留在门票经济的传统观念上,旅游产品开发单一,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的地旅游集散体系尚不健全,特色旅游产品供应不足,产业要素功能不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旅游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良性促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旅游业发展对于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活力未完全释放出来。旅游商品小散单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匮乏,缺乏创新和主导产品,新产品开发滞后,是制约阿拉善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之一。阿拉善是特色文化的“富矿”,应加快我盟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将阿拉善文化和旅游产品相互融合,加大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协调指导,下工夫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真正挖掘和体现特色文化内涵。
(3)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全盟目前取得国家导游证有62人,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缺口。专业旅游行业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外语人才、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更加缺乏。
4 促进旅游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阿拉善盟旅游业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结合实际,以打造独具阿拉善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以“苍天圣地阿拉善”为旅游文化品牌,全面推进旅游业的新发展。
4.1 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收
(1)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改造步伐,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对景区开发准入门槛、建设目标、奖惩措施以及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推动旅游景区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2)加快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接待水平,切实增强游客满意度。加强旅游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大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探索柔性引才引智的办法。
(3)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步伐,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文化旅游产品鲜明特色,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推出具有阿拉善文化元素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宗教文化朝觐游、民族风情体验游、胡杨观赏摄影游、航天高科技游、巴丹吉林沙漠生态深度体验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4.2 加大旅游品牌的营销与推广
(1)转变旅游宣传营销理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针对该地区客源地游客出游方式的散客化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网络化等新特点,利用新媒体及专业旅游门户网站等方式,拓宽旅游网络营销渠道,提高旅游企业整合营销参与度与网友关注度。
(2)大力推广品牌旅游节庆赛事活动。近年来,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阿拉善玉·奇石旅游节三大品牌节庆活动初具规模。在这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旅游热点和亮点,积极申办、举办中国·阿拉善沙漠挑战赛暨明星环保公益行、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骆驼节、广宗寺丁香节、敖伦布拉格阿拉善神驼祭祀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节会活动,增强阿拉善旅游节庆的吸引力。
(3)加强多方合作是阿拉善盟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区域合作、行业合作、产业合作,在旅游资源共享、促销联动、线路组合、客源组织、产业互进等多个方面实现共赢,才能做大做强旅游业。
4.3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阿拉善盟既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又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更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因而,更加需要开展适应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必须转变旧有观念,不再为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产业观、价值观,建立起全新的观念体系。
(2)科学规划,有效开发,持续发展。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优势特色,把满足旅客的需要和发展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3)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产业生态旅游是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它能够实现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阿拉善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2 唐胡浩.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社会学考察[J].宜春学院学报,2012(1)
3 赵承华.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2012(1)
4 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王金叶.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J]. 旅游论坛,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