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机械类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了“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顺序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起咨询和辅导的作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
【关键词】论文分类;主要任务;写作步骤指导;典型题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8―03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编写的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通过毕业论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1]。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现有很多毕业论文缺乏科学和规范,论文质量并不高。本文参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将论文分类,并就每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展开探究,列举出典型题目,以求为毕业生提供参考。
一 综述/评述类论文
1 定义
查阅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述或评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选题
选题首先要内容新颖,且近几年确有进展,为本专业所关注的焦点;其次题目不要过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难深入研究核心问题,往往流于泛泛而谈。
(2) 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献资料。
(3) 提出综述/评述的问题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指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阐述所综述/评述问题的资料来源、历史、现状及发展动态。如果所选题目属于争论性课题,需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4) 进行具体综述/评述
首先,通读、细读、精读文献资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分类摘记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其次,对摘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可以从以下顺序进行综述[3]:①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各家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指出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一般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描述。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评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5) 总结
对综述/评述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评议,对文章的特色和不足进行总结。
(6) 参考文献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参考程度排列参考文献,引用的国内外文献必须真实。由于现在的综述/评述多为“现状综述/评述”,所以70%的引用文献应为3年内的文献。
3 典型题目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综述/教学设计的国际前沿研究/从网络教育的发展看回归教育现象/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评述/教育技术研究范式与发展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以及启示。
二 实证类论文
1 定义
针对教育技术领域的某一问题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试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得到系统的观察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比较等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的论文。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量表(常伴有访谈)、文本分析、观察法,实验法等[4]。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研究的问题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影响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问题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关支持理论。其次,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鉴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说明作者拟从哪些创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设。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运用实证方法展开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设计,以求对实施研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如下:确立研究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和观测指标;确定研究方法;明确已具备条件和尚需创设的条件;明确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设计必要的问卷、调查表、测验题、实验过程等。
(4) 实施实证研究
依据方案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时,研究过程也有差异。例如在以调查/访谈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需要进行预调查,然后根据预调查结果修改调查设计;实际调查中注意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录,不把主观倾向带到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在以实验为主的实证研究中,首先,进行实验前测;控制实验的各个环节、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实记载自变量的操作情况、无关变量的控制情况、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和其他相关情况;再次,进行实验后测,了解实验后被试在所研究的特质上达到的水平[5]。
(5) 整理资料,作出总结
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用适当统计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详细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或改进性的策略或建议。
3 典型题目
(1) 课程/课堂教学
幼儿园动漫环境创设效果的研究/非语言符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组讨论学习在**课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调查和研究。
(2) 学生学习
**地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与调查研究及推广措施/概念地图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写作的实验研究/**市在校大学生博客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调查研究。
(3) 教师专业发展
对**市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研究与建议/中学对教育技术师范生能力与素质需求调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应对策略/**地区高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展望――以**地区为例。
三 设计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设计类论文是设计课堂活动、模型、系统等一些应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应用或检查理论,并依据理论进行分析设计,得出直接的设计成果。本类主要是设计课堂活动及一些应用平台模型,对于以编程实现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在第四类论文中阐述。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对选题背景进行描述,指出设计的目的;对相关概念和支持理论进行概述。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深入调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和要素,并重点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初步确定本论文中的设计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3) 对设计进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经初步确定所做的设计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后,紧接着就要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果可行,则要进一步具体回答“本设计要做什么”的问题,细化设计任务。
(4) 进行具体的设计
根据细化的设计任务来进行具体的设计,作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详细描述具体的设计过程。
(5) 应用所做的设计
应用分两个阶段:试应用和真正应用。前者主要检测所做的设计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据试应用结果对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直接检测所做设计的应用效果。不管是哪种应用,都需要记录应用的具体过程。
(6) 分析成果,总结和展望
对应用成果进行分析,将成果与目的对照,看有没有实现设计目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设计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基于三维动画技术的视频课程片头设计/基于协作学习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学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与设计/多媒体界面的创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整体设计/绩效观下的企业培训教学系统设计。
四 开发类论文
1 定义
本文界定的开发类论文是描述为解决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过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所以可以参考各类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导下融入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实现教学过程思想对软件开发的指导,以及软件应用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与建议。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对选题背景和依据理论进行概述
同“设计类论文”,着重描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简要解决办法及对系统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同“设计类论文”,并对该软件系统解决特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期。
(3) 进行软件需求分析,
首先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确定系统可以实现怎样的功能,即系统“要做什么”,从该步骤开始,可以参考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来安排系统开发的过程和进度,采用常用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并且撰写相应的文档,例如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说明以及补充材料等[6],为设计过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4) 设计过程
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对(3)中的系统功能进行细化,进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库的设计,产生若干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5) 编码与测试
即软件开发中实现的环节,可以独立进行,撰写相应的文档,总结一些实现方法和技术优化上的体会。
(6) 系统的应用和反馈
类似于系统开发的调试阶段,即让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运行,看系统的运行是否能够适应软硬件环境,是否真正满足预期的要求,并记录反馈信息,以再回到阶段(4)进行优化设计,改善系统的性能;在最终成品的应用中记录最终的应用效果。
(7) 总结和展望
对开发成品及其应用成果进行评价,将成果与开发目的对照;对比目前同领域中的其它系统,总结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出具备更完善的条件时开发还能改进的地方。
3 典型题目
网络教学交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基于Web2.0的在线搜索系统的开发/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
五 比较类论文
1 定义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审查、判断并列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同类与异类、定量与定性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特征或现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时间序列、不同空间结构上的特征或现象[7]。它广泛存在于上述四类论文中,本文探讨的比较类论文是指通篇以比较为主要手段,展现和分析比较的内容,以揭示事物本质的论文。
2 主要任务和写作步骤指导
(1) 确定比较的主题
首先,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的主题。其次,在头脑中产生对此主题比较目的的假想,比较目的需要立足实际,且在比较研究中可验证。再次,确定比较的具体内容和比较标准。
(2) 获取相关资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文献、调查访问、座谈讨论、实验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但考虑到所选材料对达到比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选择最优的渠道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 描述比较内容并进行差异分析
对每一项比较内容进行描述,进而列举比较对象间的异同,站在历史、辨证、多维的视角上来分析比较对象间形成异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较结论
对所比较事物的本质进行进一步揭示,并验证笔者的假想有没有实现,得出比较结论。
3 典型题目
信息时代电视传播的嬗变/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多媒体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比较/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对比研究/大众传媒信息与学校教育信息比较研究/Web2.0应用国内外现状比较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监督机制中外比较研究/农村受众媒介素养习得差异性研究/**和**区域信息化差异比较/**市重点小学教育网站主页设计比较研究。
六 总结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术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种分类及各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写作步骤,只是在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上的一种探究,必有不足之处。在论文实际写作中学生还需综合地、灵活地选用各种研究方法,在各类论文具体写作步骤基础上学会变通,不能固化在这些框架中,这样才能写出创新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理学卷/电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写综述论文全攻略[EB/OL].
[4][5]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96-204.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环节。机械类专业更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技术不扎实。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其实并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机械类专业中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属于被动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谓被动实践,就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都由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套路进行实践,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效性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
众所周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也多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充实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提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两类课程,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理论类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能力类课程体系。在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将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力学知识、工程制图技术知识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应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习、机构设计实践、制图设计实践等活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刻意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实践活动和步骤,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实践自信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实践能力。
2.推广阶梯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要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推广校园科技文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阶梯式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平台基础上的。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上优秀的机械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向学生开放部分创新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生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等活动,使学生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高职生科技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平台。教师要将高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反馈意见,光靠教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必须指出的是,企业评价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生也在企业中进行过实习,所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而且企业往往是基于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参与到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在职业生涯内发挥应有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关键词: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1-02
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在近年引发了多方思考热议,其中高校分层次办学的决定和做法得到普遍支持。在这一大趋势下,主要面向二本、三本分数线录取生源的应用型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遭遇的提高人才实践能力以满足行业要求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对此,许多地方院校都在结合自身条件积极进行探索,而本文也重点介绍了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几年来以“校企协同育人”思想为指导开展的一些办学实践与思考,以供同行交流,相互促进。
一、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企业需求调查
众所周知,制造业在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其中由于所有种类的制造企业都不可避免涉及机电产品或者装备,所以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常年保持着极旺盛的需求。所以要全面提升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强机械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校是最好的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1]。目前我国1600多所高等学校中大多数开办了机械类专业,每年产出毕业生数十万。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给出的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仅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当年毕业生近8万人,但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获得满足感。仔细分析企业方面的反馈,“不满足”应该包含两层原因:首先由于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所以人才供求始终存在数量上的缺口;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所谓高级应用型人才展现的综合能力还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着质量上的缺口。对此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期,增加了企业需求调研环节,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与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关联起来,确保人才培养计划更为科学合理。众多受访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专业能力方面强调复合型特征。当下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都面临转型升级、提高自动化程度的问题,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操控和维护先进设备的能力、质量控制和检测的能力、现场管理的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追踪能力。显然这些能力与对应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可以分解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知识、信息控制理论知识、外语等。
第二,综合素质方面最为企业所看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谈到大学生群体要努力增强责任心、合作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克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企业建议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力度指导和帮助他们提升这方面的素质。
总而言之,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及理念的学生才是企业最欢迎的人才。而上述两点,在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课程课时压缩精简的大背景下,要在校园中通过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学习来达到恐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的达成度,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地方、校所的资源,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实践途径进行改革,建立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2]。
二、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五邑大学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是一所由地方政府和海外乡亲共同创办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建校30年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坚持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密切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用得上”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校企合力、协同育人、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行业综合试验班为抓手,其“综合”的含义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综合吸纳了多个专业的学生;其次是强调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而非单一的机械专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均需要通过企业阶段的学习得以提升;第三是校企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始终由校企共同组织、管理、实施和保障。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必须设计一系列环节来保障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首先校企就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具体要求进行商谈达成共识;接下来安排企业举办校园推介宣传活动,共同选拔学生,形成行业综合试验班的建制,签署相关协议,校企分别委派专人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管理综合试验班;同时校企共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发企业阶段的学习课程并确定师资条件;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定期接受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考核,定期举办恳谈会沟通思想;综合试验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定是来自企业的实际生产,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并在企业进行答辩。2009年以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每年都坚持开设综合实验班的育人实践,由于效果明显,参与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上门寻求合作的企业也逐年增多,但是遴选合适的企业是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珠三角地区虽然有成千上万的企业,但不是任何一家都能真正理解校企协同培养的真谛。机械类专业选择合作伙伴时,要求企业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企业与学校应该在地缘上方便联系。交通快捷能便于学院经常到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出现一些突发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前往解决。
2.企业应在行业中属于佼佼者,应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至于目前是否具备很大的资产规模或者经济效益不是关键。
3.企业应具有一定的技术人员,最好有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或设计师,这样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企业应确保有专人负责管理综合实验班的学生。
事实上,不仅是企业的因素直接关系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成败,学生因素也是另一个关键点。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因此首先要做好综合实验班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目的和实施计划,明白参与这种培养模式对今后工作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其次要及时与企业、学生三方沟通,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业计划(培养计划),例如开设哪些针对性的课程、课程教学如何组织、毕业设计怎样开题与展开等,总之过细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对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安排放心,真正做到学得专、学得深、学得透。此外,学校应将一些权力下放,让学院在实施综合实验班改革试点工作中有更多的灵活度,允许人才培养的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和适应性,突出岗位的针对性、实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学有所长,顺利就业。
三、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与乔登(卫浴)江门有限公司协同育人成果
乔登(江门)卫浴有限公司是台湾世引国际有限公司在大陆建设的以生产高档龙头和卫浴五金的企业。该企业从2009年开始与五邑大学建立产学协作关系,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得到了该公司的鼎力协助。近两年,公司在了解到五邑大学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之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同年九月与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联合开展“卫浴行业综合实验班”工作,首批有七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和三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入乔登企业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学业。实践证明在这段时间里,这批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活动融入企业环境,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提出的真实课题开展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台面龙头上装式安装装置的设计”的课题,学生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结构,实现了龙头上装,具有一定的专利性,受到企业的肯定。还有学生完成了“卫浴五金铸件缺陷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的课题,将铸件分析软件引入公司,也得到了企业的赞扬,撰写的论文已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还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协助企业参加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主办的“金勾奖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在提交的十余件作品中获得五个入围优秀奖、一个优秀组织奖。
四、结语
在国家发展、企业转型、教育变革等多种原因下,原来由学校独自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现在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合力方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教学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协同的模式体现了“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指导原则[3]。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院校,唯有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协同培养模式,才能在人才质量这个问题上交出一份让社会以及企业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吕明明.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机械专业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就业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83-03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才需求,高职机械类毕业生普遍受到机械制造企业的青睐,就业率名列前茅。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机械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本文通过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届机械类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就业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之策。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专业对口率、职业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五个方面内容。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要求,高质量就业是指收入较高(底薪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用人单位给员工办理“五险一金”;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毕业生有较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较高,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2012年1~6月,笔者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2008届、2009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选取了315名学生进行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特征为: 2008届101人,占31.96%,2009届115人,占36.40%,2010届100人,占31.64%。专业为:焊接专业19.5%,数控专业18.5%,模具专业20.4%,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0%。
(一)工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问卷调查显示,80.28%的毕业生办理了“五险一金”。2008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41.36%,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2.67%。2009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5.44%%,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47.57%。2010届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30.65%,月薪在2000~3000元以下的占50.38%。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1647元,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823元,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66.1%。从数据上看,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月均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收入水平较低以及部分毕业生就业地为广西地区,而中新网财经频道统计,广西2011年月平均工资为2848元,全国倒数第三名。
(二)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78.71%,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57%)。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工作和专业相关度较高,这得益于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机械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职业稳定性较差。职业稳定性可以通过离职率来反映。离职率是指有过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有多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离职率=曾经发生离别行为的毕业生人数/现在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毕业生人数。离职可分为主动离职和被雇主解职两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离职率为70.23%,接近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离职率为80%)。毕业生离职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岗位技术含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工作压力大、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求学深造、想改变行业或职业等。
(四)职位晋升比例不高。职位晋升方面,由在职的毕业生回答是否获得职位晋升以及获得晋升的次数。职位晋升是指享有比前一个职位更多的职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由毕业生主观判断,包括不换雇主的内部提升,也包括通过更换雇主实现的晋升。调查结果显示,有42.23%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低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为62%)。职位晋升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不够高及制造企业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
(五)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满意度方面,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共四项。其中,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的毕业生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82.89%,高于全国高职高专水平(《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对自己就业现状满意度为31%)。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综合反映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指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关系到机电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乃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所以机电类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且努力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因素,下面主要从学校层面提出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广西“14+4”千亿产业升级,坚持特色办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普遍认可,学院声誉和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是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机械类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一步加深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行业企业合作,加大工学结合力度,建立具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是学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骨干院校建设单位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更是学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目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正菱第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机械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机械教学团队是提升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群应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机械专业教师队伍。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应从机械制造企业聘请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能工巧匠等,专兼教师比例应达1∶1,建立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来传授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机械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每年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机械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鼓励机械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机械专业教师到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机械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实践环节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高职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环节比重,使实践环节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50%以上。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制造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针对机械各专业的特点,在学生低年级可开设各专业基础理论课,让学生有较宽的理论基础,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基础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文科类专业而言,工科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是由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教、产、培、鉴、研五合一的功能定位,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建设校企实现双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契机,按照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核心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一直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机械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有焊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CAD实训中心、设备实训中心、机加工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多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应该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大学生创新。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立足于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各项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单一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采取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撰写学术创新论文等创新活动;创立创新奖学金,设立创新学分等措施,表彰和奖励有创新能力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总之,高职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职业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对自我、企业认知不足,以致适应职场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生的职业指导,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2]汪晓红.试论高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个性化学习素材
引言
电大开放教育自诞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效的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为渴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的人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学习平台。但是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及各类社会办学机构的兴起,电大开放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生源竞争。但是在需要终身学习以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背景下,基于自身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优势,只要把握好人才市场的需求,针对社会热门人才需求专业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教学资源,电大依然可以在巨大教育市场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一)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及其特点
电大开放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式教育平台,首先其学生的来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生源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工作背景以及学习时间和地点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向具有不同学习要求、渴望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所有人敞开了大门,并且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技术基础的人提供了多种选择。换言之学生能够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专业[1]。其次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结业时间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大多数的课程能够通过远程教学方式自学完成,一些按照专业要求需要学习的课程只要通过测试就可以免修。最后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是开放式的,学生只需登录官方平台就能够获得教学课件和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由的学习。
(二)电大开放教育的社会意义
电大开放教育在近四十年的历史当中利用远程教学手段,为普遍提升国民的文化水平、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以及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解决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改革开放后的补偿教育方面,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受广播和电视的定时远程教学的限制,利用网上平台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教学,并且能够让师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和建立网上讨论群组。教学课件也有了更多样的存储与传播形式。而在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的社会要求下,电大开放教育依托自身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能够给各个工作岗位上希望继续学习的人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
二、电大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机械类专业的生源特点及培养方向
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于制造业的生产企业,也有部分来自其它行业或社会上希望从事机械制造类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由于几乎所有新的科学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推广应用,都离不开制造业。因此制造业所需要的机械制造专业技术虽然看起来枯燥无趣,却是受到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影响最广泛的专业。因此机械类专业生源的学习动机往往是希望能通过电大开放教育,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电大机械类专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使其适应不断提高的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成绩考核
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包括专业理论以及实践教学,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时间。由于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大多数课程通过远程教学完成,只有少量的时间能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集中交流。成绩的考核依然以笔试为主,辅以部分实践课程的报告与专业设计的考核。
(三)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前文所述,机械类专业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由于机械类专业与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出现的深度交叉和融合,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生源亟需学习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在不断的变化,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一方面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机械类专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实训教学难以开展。与此同时电大开放教育的相关教学专业与课程设置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要求,
三、电大开放教育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一)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
机械类专业涉及的就业面非常的广泛,既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汽车企业、过程装备等与机械制造直接相关的行业,也包括了运用现代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广大制造企业以及机械设备使用单位。而这些行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专业技术的岗位要求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机械类专业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根据生源背景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进行与之需要相适应的调整,增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岗位适用性[2]。并且密切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信息,让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能够跟上行业发展。
(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以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训机会
由于学生大多从事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作,因此其所学知识和理论必需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和实用的技术,才能达到学生学习和电大教学的根本目标。所以实践教学和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机会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才能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正确的运用,真正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虽然受限于实践教学时间和场地安排,但是应当通过挖掘社会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寻求建立与具备实践教学资源的企业或者院校合作,在假期利用其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教学。其次通过培养具有丰富企业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并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请企业一线生产人员配合教师制作实践教学课件提供给学生学习。虽然通过网络视频学习无法达到与亲身实践等同的学习效果,但是观看他人实践操作并结合教师的专业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实践工作获得更多的直观认识,并且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学习。最后要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学生毕业前为学生安排实训机会。
(三)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
接受电大开放教育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一线生产岗位,因此其学习的目的往往十分的明确并且具有个性化特点。这也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带来的岗位分工细化造成的,所以学生有时会对特定领域的最新技术有着迫切的学习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且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便了解其具体的学习情况[3]。体现电大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社会价值。
(四)改革教学考核体系
现有的教学考核方式以为学生安排笔试为主,考核结果无法体现出对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准确评价。因此应当改革教学考核体系,首先增加能够体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水平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考核,布置更多设计和实践调查类任务,通过对学生的设计论文或报告打分并计入学分考核[4]。其次在笔试环节减少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而增加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相关的试题。
关键词:专业认证;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课题支持: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项目(湘教通[2015]291)。
Abstract:some problems about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in mechanical majors in the current were indicat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reform measures to improve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selection,implementation and deepening the graduation guidance and other aspects to real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gradu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graduation desig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and it has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graduation design.
Keywrods: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mechanical majors;graduation paper; reform and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期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升华和拓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承担着由学校模式向社会模式转换的桥梁作用[1]。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修订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的规定,在课程体系一项别加强了对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的要求。通过对目前我校机械类毕业设计的调研,要使学生将过去3.5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完成毕业设计,并体现出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从毕业设计的的选题开始到毕业答辩的各个环节,都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如要求二级单位成立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对选题、指导与中期检查、论文抽检、评阅答辩等方面均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学科差异、教学管理工作繁忙、教学一线老师工作量大等多方面的原因,二级单位组织实施毕业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机制将工作执行到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当前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缩短,毕业设计期间,学生面临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此外有相当多的学生需要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复试等一系列非常耗时、费力的问题。因此,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相对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大打折扣;
(二)毕业设计选题有重复,2013届选题重复人数达32人,重复率达13.7%,2014届选题重复人数达18人,重复率达8.2%,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一人一题;
(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建模软件应用不熟练,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质量不高,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答辩成绩不甚理想,无法对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达成度提供有利证据。
上述几个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与指导教师平时疏于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当前的大环境也有关系。针对我校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结合2015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探索了一些实实在在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二、改革内容及对策
(一)研究由企I导师参与选题、指导和评价等毕业设计各环节的专门机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中,有四处提到了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本科教学的要求,其中两处与毕业设计有关,其中一处在通用标准之课程体系,具体规定如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另一处在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中,其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有详细的规定:指导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据此,学院聘请了15名企业专家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被聘指导老师来自于10多家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企业专家都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同时在所在企业有一定的职务。企业专家的主要工作为:①作为第二导师(学院指导老师为第一导师)指导10%左右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②作为企业联系人,协调学生毕业实习现场参观等事宜;③作为专家参加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并对毕业设计工作改进提供建议。
(二)严格选题,突出培养目标的指导作用,落实以工程设计为主的指导思想。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中,有两处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出了要求,其中1处在通用标准“课程体系”中,具体规定如下:“毕业设计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处在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中,其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做个更加详细的强调:“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
据此在选题环节,召开小范围的讨论和会议,对每位指导老师制定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讨论和完善,严格要求指导老师所出题目不能与近三年毕业设计题目一致,至少设计参数不能相同,以确保该题目适于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落实毕业实习指导环节,规范实习程序,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支撑。根据本科毕业生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认证的要求,毕业实习环节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对选题建立更加直观的认识,以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实习由指导老师按照选题带学生去企业或实验室完成相关的认知、现场讲解、甚至拆装操作等,指导老师应提交实习记录及效果分析。可以采取多位指导老师名下学生集中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单独带学生实习,实习地点由指导老师指定。
(四)深化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创新能力。根据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对照专业认证的毕业设计方面的标准,我院机械类毕业设计尚有差距,鉴于本院毕业学生数量大,而指导老师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本科毕业指导老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尝试由该指导老师和其硕士生和指导的本科毕业生组成团队,建立两周一次的工作汇报,所有学生参加汇报和讨论,指导老师把关和指出问题,具体修改和完善由硕士生和毕业生单独沟通完成。这样通过面对面讨论,学生收获很大并且迸发创新思维,能够在毕业设计进程中更好地把控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尝试集中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完善中期检查与论文制度,减少学生的侥幸投机心理。以前的毕业设计一直是分散状态,学生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设计效果不佳;目前我院各专业也在执行中期检查与论文制度,但对于中期检查结果没有具体的处理办法,因此对学生形成不了实际约束,需要完善中期检查制度。论文抽检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为此,学院安排专用的毕业设计教室,在规定的时间段,要求所有学生在教室集中设计;中期检查进行匿名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毕业设计总人数的40%,成立多个小组对毕业设计进展进行中期评价。
(六)在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过程中,引入企业专家和其他高校专家参与,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图纸质量不高,设计说明书拷贝痕迹较重的问题,引入外单位评价机制,凡不通过者,一律延期毕业。以此进一步督促指导老师和学生,切实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重视行文的基本规范,引用文献资料、注释、表格、中英文摘要等内容的规范性。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由学生转换到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W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强力驱动下,通过近两年的持续改革和实践,我院对毕业设计进行了过程跟踪和全程管理,不断贯彻既定的改革内容,使毕业设计的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得到了一次完整的思维训练,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同时更加融洽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师生感情。
参考文献:
[1]王智明.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高教论坛,2012,(2),64-66.
[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版)[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3.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2-02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荐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帮助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学院均将顶岗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顶岗实习实施与控制是指在实习全过程中建立校、企、学生三方有效沟通机制,以达到监控并保证实习质量这一目的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有其自身特点。机械类专业适用面广,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和节能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才需求遍布机电、数控、钢铁和汽车等制造行业,而这些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都快速发展。通过对本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一次性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不多,且工作内容会随其经营或生产的需要而变化,所以这些企业不适于集中、大量地接受机械类学生顶岗实习。但这些少量、工作形式灵活的岗位反而对从业者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所以这样的岗位往往只邀请优等生去参加顶岗实习,并多数带有培养与挑选后备人才的目的性。被调研的企业中,也有许多资质良好的大、中型国企与合资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数量较多的、岗位类型和技能要求相对稳定的实习岗位。这些企业资源配备完善、技术先进,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现场组织教学活动,便于实现实习教学目标。所以,这类企业可以充分体现集中实习的优势,多数具备与学校建立可持续顶岗实习合作的可能。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企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校企双方有专人负责联络,处理具体事宜,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建议系部领导牵头,涵盖专业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参与企业应是与学院建立长期、稳定顶岗实习合作关系的、能够包含机械类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业。企业参与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牵头,包含企业指导实习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在实习人数较多的企业中选取,并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为加强顶岗实习的内涵与管理,学院应组织以专职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修订完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职责》、《顶岗实习考核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守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与成绩评定的管理方法,规范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文件,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
3.构建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名册,分各专业召开顶岗实习学生专题会议,具体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业余时间和宿舍管理、实习现场管理、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二、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程序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应该包含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任务同时开展,专业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相关,对于较难实现的,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实习中注意观察,找到论文写作的方向,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完成论文,这样可以使论文避免抄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文质量。
(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学院系统、全面、仔细的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培训,弄清顶岗实习开展的步骤、方法、要求等,每名学生都应明确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
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协议格式由学院或系部统一制定。学生自行打印后,填写自己信息,与所在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多人在同一企业实习,可集中填写后与企业签订1份协议,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3.领取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由学院统一印制,每名学生离校前领取一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基本信息、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结、实习考核与评价等。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顶岗实习手册。填写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和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主要任务等;按实际实习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周记;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
2.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三、依托就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顶岗实习需求
对机械类专业而言,就业企业是最大最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就业企业指导教师同学院指导教师实习期间共同指导学生的顶岗实践,共制订培养方案,并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液压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
参考文献:
[1]吴贵才.高职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2]何冰.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顶岗就业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3]邱丽芳,等.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4]靳建峰,等.浅谈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教学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