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思政课8篇

时间:2023-03-01 16:23: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思政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思政课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

高校中的“思政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高校的“思政课”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途径。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考核上,高校“思政”老师在考核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时事热点,进行“思政课”考核模式的改革,但是现在很多高校沿用传统的考核方案,比较死板,不能满足新课标改革的需要。

一、“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1.“思政课”考核模式当下状况如何

目前高校“思政课”采取的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达到教学标准,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的题目主要来自学生的记诵,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能考察学生的记忆力,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开设“思政课”是为了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目前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散漫,不听讲,在考试前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方法,死记硬背,考试之后就都忘掉了,不能用于实践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现在的“思政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改革的含义就是去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融入新的顺应时展的部分,并不是否定原来的制度,而是对原来的制度加以创新。学校的“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党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必要途径,但是传统的考试模式使得老师授课时以课本为主,不能延伸出去,无法切中时事热点。什么样的考试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适应了应试教育,为了得高分而死记硬背。科学的考试方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不仅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理论考试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进行高效“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

2.“思政课”改革的意义

考试是为了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教育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说法,“思政课”考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思政课”的传统考核只是片面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进行“思政课”考核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二、“思政课”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传统“思政课”考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很多学校把学生的评优与奖学金发放联系在一起,“思政课”的本质本来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旦和分数连在一起,开设课程的原本意义就成空谈;另一方面,现在的传统考核模式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而且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方法还容易滋生学生的懒惰之心,这与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悖。

三、如何进行“思政课”考核模式改革

首先,思想政治课在高校中作为选修课和专业课相比,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高校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各个课程之间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学校要把“思政课”的考核模式和课程的教学目标统一出来。思政老师在考试中要使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思政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思政课”的考核模式要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各有所长,可以采用闭卷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进行考察,而开卷方式则可以用于考察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分析判断,两者综合合成最后成绩。学生的考核形式也可以摆脱“大班”制度,即废弃一个老师监督全班同学考试的方式,同学之间平时的学习状态是最了解的,采取学生分为小组,互相打分,让学生参与到考核模式中来,但这种方法也可以产生学生之间的彼此分离,不利于“思政课”的进行。所以,我们要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思政课”进行考核模,从而促进“思政课”有效地开展下去。

最后,“思政课”的考察模式应该采取以人才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可以实现对教学的诊断、反馈,为教学提供指导性作用,通过对“思政课”的考察采取以人才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思政课”的教学带来良性的循环,为“思政课”的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始终保持“思政课”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四、结语

加强“思政课”考核模式改革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创新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直视“思政课”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地措施,完善“思政课”考核模式,使“思政课”考核模式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薛宝林,潘科,刘玉玲,单红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4321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2]赵涛涛.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华章,2010(12).

篇2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必修课,跟专业课不一样的是,所有的专业都必修学习这门课。这到底是一门什么课,或可做此一观。

第一,是国民教育课。国民首先要爱国。爱国,本来是一种天性。但在各种利益面前,国家有可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商品。因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非常有必要了。爱国主义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保持爱国之赤子之心,不受利益驱使。要保持爱国初心就必须明确爱国的意义和价值,把爱国从一种原始的情感,上升到理性的行为。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是人生教育课。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要懂得生活。生活一定会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比如身体疾病、心理问题、情感危机等等等等。生活要过得美好,无疑就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人生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处理问题的勇气和方法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

第三,是学业教育课。大学生最好的定位是什么,就是由纯粹的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大学生当然还是学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就是通过学习来实现上述转变。如何学习,这其实是门技术活,也许需要一点天赋,但天道酬勤。

如果说学生在古代最缺的是学习材料,那么现代学生最缺的则是学习方法了。或可这样说吧,对于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给知识,而是给方法。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本身就是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学业教育首先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把学习材料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课程的殿堂,但大部分时间应该记住千万不能忘了把方法教给学生。

好学,或者说好奇心,本来也是人的天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从三岁小孩时就学得很开心很快乐,他基本上就可以保持这颗宝贵的好学心。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人在学习的过程必然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好学心很可能在一次次打击之下,消失殆尽。学业教育就必须重新激活学生的好学心,因而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和价值。通过理性反作用于感性,把好学心重新激活。

第四,创业教育课。这个是对大学来说的,小学和中学不存在这个问题。一个人到了大学阶段,就应该明白大学跟中学和小学不一样,中学小学毕业之后仍然是学生,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是学生了。因而,大学阶段就必须慢慢地从学生(消费者)转变成创业者(生产者)的角色。

创业教育课必须引导学生实现这样一个转变,首先就是转变思维方式。要实现从消费者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为创业者的思维,习惯于“花出去,回得来”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其次,当然还要教授创业方法。创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撰写创业计划书,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和业务。

篇3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72-01

一、思政课存在的意义

思政课,顾名思义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流价值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而在如今的思政教学中,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配合度明显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学生称其为“洗脑课”,上课时睡觉、聊天、玩手机是一部分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惯用态度。老师在讲台上既要维护思政课的严肃性又不想造成更紧张的课堂气氛,所以往往是有气而不得发,影响教学心情和教学效果,从而使课堂陷入此恶性循环。

从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来看,思政课的开展不仅有意义,而且甚至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重要一环。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讲,敌对国外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经常会混淆视听,煽动民众,企图制造社会动乱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加之一些鼓吹所谓“普世价值”的“非普世者”日夜盼望着中国人主流价值观的动摇,以便达到其分裂中国的目的,因此我国必须坚守住社会思想的主流阵地;从个人角度来讲,没有思政课的引导,一些人就会误入人生的歧途。就如同马加爵刑前后悔“当初的思修课没有认真听”一样,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犯罪,那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便会类似俗语戏谑说的“流氓会武术”一般,往往比其他人大的多。综上可见,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难开展的原因

(一)教材内容的重复性较强

如果我们翻开思政教材可以发现,很多政治类的内容中学时已经学习过不止一遍,而课本所做的只是将以前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复杂化。大学新生是刚刚经历过高考的,他们对那些背了无数遍的史政内容是“审美疲劳”的,出现逆反心理并不奇怪。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纵向计划制订时是否要考虑阶段教育内容的顺序性安排,而不是每个学习阶段都把所有的大略内容学习一遍,应让学生在新的教育阶段接触新的知识名词。另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存在着重复与交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 这些同样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二)理论的嵌套缺乏生动感

可喜的看到,如今的思修和马克思原理等课本在内容上已经增加了一些较为生动的实例,但总体上讲,教材的内容还是过于理论化。往往教师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来讲,只能是一个理论去解释另一个理论,这就造成了理论的嵌套,使得课程内容失去生动感。而如果不按课本内容来讲,往往又陷入了脱离课本的危险。

(三)指导范畴有待细化

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课程理论无法很好的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无法给予学生“拈来即用”的生活指导作用。很多学生都会有此疑问,“我今天学的思政内容对我今天所要做的事有何用处。”虽然我们不鼓励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但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得到了一些具体性的指导,那无疑其学习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像《基本原理》这样的教材,很少能看到生动的事例和联系现实生活的例证,对于新世纪习惯了娱乐视听的学生自然是不喜欢学。如何联系生活的具体实例来编撰思政教材和课堂教学,这需要极高的通识性造诣,是我们需要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三、思政课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注重程式,阶段教学

首先要开篇明义,以一个或几个专题展开来分析,或通过简短视频让我们感受名家对当前社会局势的见解,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再联系上本章节要讲的书本上内容嵌套,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其次,在主体知识讲解时可在恪守主干基础上,吸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军政学、管理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受用性,借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形散神不散”地将发散性学科或社会科普知识,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 “细枝”嫁接,从实例中交叉讲理论。例如从古巴的朗姆酒一直发散到切?格瓦拉,进而突出西方的干涉甚至暗杀等,增强学生反抗西方霸权的决心。当然,最后要层层收拢回归,把握主干内容的延续。

(二)注意细节,多样教学

思政课的老师不是政工的政委,我们不能把自己框死在一本正经的“本本印象”的之中,将当前社会热点加以嵌套,用思政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明白了原来思政是这么好用,能让他们看清事情本质,思考解决途径。还有以实例为中心展开讲授的案例式教学法和以互动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多样尝试,都可能有较好效果。

(三)培养魅力,幽默渲染

教师的魅力对于教学有着特别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因崇拜老师而喜欢课程,而且不仅对于课堂,甚至教师的魅力指引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态度都有着心理暗示,使学生做事做学问也都会潜移默化的朝向自己的榜样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培养自身的独特魅力,或是学识渊博,或是诙谐幽默,总之要让学生认可,甚至是适当的崇拜,因为崇拜一个人是不可能不听这个人讲话的。

如果一个老师不知道如何打造自身的独特魅力,那至少要学会幽默的本领,因为幽默往往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幽默有时是一门课程开展顺利与否的隐形因素。当然,老师的幽默要适时适众,在不该幽默的时候幽默,或是旁人都不买账的那种幽默着自己的幽默,非但不会起到帮助作用,还会让学生更加反感轻视这个老师。懂的幽默的人往往能无形中化解很多难题,博得勃勃生机,对于文科性的课堂来讲,没有欢笑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例如在学生违反课堂秩序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管教方式,切不可因为生气而实行强压政策,比如厉声厉色的批评学生,说些激愤的话等,尤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愈加无人听课。应采用一些玩笑话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这样学生既不会僵化对峙,也不会下不来台,往往能更加喜欢这个给他留面子的幽默老师。在如果没有幽默贯穿课程始终,那很难调动起学生的视听来,也很难形成教师的独特魅力。

我们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平日的言传身教可能影响着大学生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项伟大而重大的任务。而无论课程内容有多么优质,知识多么精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听课,对于学生来讲,没有听课就没有课程。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前言:众所周知,思政课在大学课堂上的重要性,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够更好培养的人才,在培养一些领导上具有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课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的一些观念,可以更加有效纠正学生们的三观,对于大学大学横来说,即将进入社会,三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思政课又是非常的乏味,会很容易使学生困乏,使他们失去兴趣。那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会弥补这个缺陷,可以吸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对于学习思政课的内容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实践课可以更加有效的使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教学内。

1.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我们都知道,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很多高校对于实践教学主题、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要求等缺少必要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对实践教学过程没有规范地指导和有效地监督,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实践教学的组织远比课堂教学复杂,实践教学要深入开展,真正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策划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且需要涉及考虑诸多保障条件。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和运行机制,即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实践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同时又存在着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了‘放羊’的做法,说到底是作为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所导致。

1.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科学、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但是。很多实践活动实施完之后,在实效考核和成绩考核等方而缺乏规范和明确的导向,实践教学评价对象和指标往往模糊不清,既没有对活动过程的考核,也没有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并且,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一些活动表而上开展得轰轰烈烈,也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对学生的实践成果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我们都知道,为了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除了需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之外,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用科学严密的方法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如果考核评价缺失,或者考核不到位、不科学,那么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为了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迫切需要高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以利更好地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的教育效果。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冷漠,也使很多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1.3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

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一般只包括观看影像材料和组织学生出外参观等内容,但是 当今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思想越来越复杂,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接受的信息量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课肩负的使命更是任重而道远,更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那么这样就会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和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的高校很少单独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即使开展的,也基本上是处于无序或随意的状态,多采用参观访问、观看录像、撰写心得等方式,形式单一,范围狭窄,对于今天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而言,显然有些滞后,致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没有特色与足够的吸引力,不能让学生产生很强的兴趣。

2.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创新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估,是实践环教学的重要一环。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督促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实现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规范和有据可依,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践环节教学的效果评估,可以有效地检验实践环节教学专项实践方案的执行效果,可以获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师生的反馈信息,为今后更好地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为此,需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权重、考核内容、考核分值及评定、考核要求等,以此作为实践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学校思政课部主要使用学生实践手册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手册中对每学期的实践内容和环节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通过对手册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构建稳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一方而通过要求学生完整记录实践过程,确保考核评价有据可循;另一方而注重完善实践监控手段,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践环节都要提供相应证明,确保实践教学真实有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则会消弱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拥有规范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才会真正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通过综合考核,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思想向行为的转化,有效地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3.结语:从本文可知,高校思政课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会显得非常重要,并且这种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这种效果是常规的思政课教学不能比的。那么,这样,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现在的很多的学校尽管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有的学校也会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有创新的意识,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的学校实施思政课教学非常的盲目,并没有一些确定的目标,这样就导致效果不太好。

在这情况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从本文可知,现在我高校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创新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课,它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决定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政课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力和生命质量,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育价值。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思政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生命教育;渗透;探究

前言: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和价值的源泉,通过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价值,自觉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而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教育充分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质量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样是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进一步达到完善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活状态、塑造学生的目的,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命意义。

1.高校思政课与渗透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

1.1高校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定义

高校思政课中的生命教育是指教师以生命发展的规律为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更加完善的认识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热爱程度,使之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且增强对生命的敬畏感。通过生命教育的开展,让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健全自身的人格,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增强大学生的智慧。这一过程的实施将使高校思政课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

1.2高校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在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其目标在于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使其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同时,通过生命教育来实现满足学生成长内在需求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3高校思政课是生命教育的有效平台

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主要是以教育为主要手段,将生命作为核心,对学生的整个生命活动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使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感,从而达到提升生命质量、获取生命价值的目的。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更加关怀生命状态、追求生命情调,从而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关怀意识,它不仅是指对生命个人的关心,更是对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的引导,通过生命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尊严,丰富内心世界,使之充满生命活力。思政课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相互融合的,他们都在寻求个体生命的完善发展。教育部门对高校思政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无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在指导思想上,都为思政课中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2.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任务的紧迫性,让思政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命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2.1更新生命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课的开展目的不仅是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应当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自身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则是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格特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生命得以正常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拥有生命教育的意识,自觉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政课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之路,将学生看作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生命个体来进行教育,同时自身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生命态度,用蓬勃的活力来感染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沟通自身对生命的体会和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意义,通过更新自身的生命教育理念,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

2.2开发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要充分开发生命教育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很多蕴含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将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讲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时,可以将一些伟人的事迹穿插到教学内容中,讲述这些历史伟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应对的,让学生在这些历史实例中感受生命价值的力量。让学生在思政课中获取知识,获取对生命的认知,从而不断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扩展教学资源,例如让学生观看影片、旁听法院庭审等,使其真正受到心灵的洗涤,亲身体验到生命的意义,通过美化环境、植树造林等活动来感受生命带来的无穷力量,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仰。

2.3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学模式是指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课程主体出发,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从而提炼出较为典型、富有趣味、比较稳定的教学样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讲、听、读、记、练,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刻板,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并不能真正的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讲授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它是一种高级的育德、育心的心理活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身的情绪变化较大,如果单纯的利用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用心设计教学方案,可以将自身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启发学生,真正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关注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处理生活困难的方法,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3.高校思政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3.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它与其他专业课不同,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我国教育事业的功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些思政课教师并没有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自身为主,运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听课感受和反映,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远远不够。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的,教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而思政课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核心课程,却并没有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的传播。学校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学校思政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也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将生命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不仅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只有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政课中,督促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才能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引导并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有效达到思政课教育的目的。

3.2拓宽生命教育渠道,降低悲剧发生率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大学生生活在多元的文化社会中,价值观念在逐渐发生转变,他们面临的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困惑与人生的迷茫状态。据调查,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况、社会现实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产生了困扰,有些大学生甚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们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出现了漠视生命存在、丧失生命意义等的现象。传统道德正在受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冲击,新闻报道的大学生自残、轻生与犯罪等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这些事件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一些高校已经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政课中,然而还有部分院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等到恶劣事件发生时才去处理问题,高校缺乏生命教育教师,教育效果不明显。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人生,提高对生命的热爱意识,自觉地把握主流意识。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必须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让他们更加正确的看待生命、看待人生,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戴世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 (06): 176-178.

[2] 何仕.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0): 152-153.

[3] 魏瑞花,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渗透“三生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1 (06):211-213.

篇6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关于实践教学的概念,《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的定义:“与理论教学相对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标准不同,定义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实际操作来获取感性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狭义与广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和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相对的教学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包含了理论教学之外一切和实践有关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还是教学之外都有所体现。第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第四,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出发,实践的本质在于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主体。因此,只要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都是实践教学。判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不是通过教学场所,而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方式以及途径的实践来判断。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提升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在教学形式或者内容方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的覆盖面低

笔者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了向往性,但是,真正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的学生数量非常少,他们多数无法体验到实践教学所带来的成就。这是由于高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资金、上级安排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无法保障全体同学的参与,而只能选拔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教学。这种形式的学生参与程度,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

(二)时间上不连续

我国很多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随机性与偶然性所占的成分很大,没有深入思考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其结果必定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毫无规律可言。尤其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方面,根本没有做到稳定与连续,有时甚至是部分班级开展了实践教学,而部分班级没有开展。这种现象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三)没有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对我国的很多高校而言,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当调查学生对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感受时,他们往往以“知道了”“参加了”的态度回答,但是当问及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何收获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茫然的态度,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议

(一)课内实践教学

针对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不佳的现状,很多高校开始了对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首先,进行专题教学。这一过程要求思政课教师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充分拓展课堂教学。其次,进行研究性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学生查阅足够的资料,然后分析提炼出要点问题,完成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并在思政课课堂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与发言,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合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大大增加。最后,进行体验式案例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与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真实还原案例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案例发生的真实状态。

(二)校内实践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便是高校,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同,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这也是吸引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原因之一。通过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价值观念变抽象为具体,大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能够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带头作用,开展题材丰富的专题讲座,例如演讲比赛、读书节等。由于大学生社团属于大学生们根据自身爱好自发加入的团体,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们的兴趣特征。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对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校方面必须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及收获进行有效记录,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校外实践教学

所谓校外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学生在校园之外以参观、调查等方式,与社会深入接触,在社会环境中体验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现实国情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资源,带领大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去参观学习,也可以带领大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参观实习,亲自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组织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大学生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提升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奋斗的热情。

(四)专业实践教学

篇7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调查分析;职业焦虑

以豫西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为基点,从关注和关心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调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本研究涉及师范院校、理工院校和医药院校三类具有代表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调查对象,自行编制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问卷》,该问卷设计有30个题目,包含3个一级因子,(教师课堂教学的体验,教师职业发展的体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问卷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1]。发放问卷80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率95%。

一、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现状及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成就感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思政课教师总体测评平均分较低,最低分也较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缺乏成就感,对自我能否完成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推测和判断也较低。从三项一级因子的得分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自我效能感测评的平均得分最低,接近比较不同意的分值,说明教师对自我认可度低,对教学工作信心度不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得分为28.3分,接近同意的分值,说明教师虽然对目前的教学缺乏成就感,但是对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信心和好的期待。

(二)学生的表现影响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对教学成就感的影响三项得分中教师的分值较低。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的数量是多维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控性难度加大。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对专业课更高的重视度,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漠视,如“小悦悦事件”等,学生的这些表现都会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成就感和教学满足感偏低,体验不到该课程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愉悦感。

(三)思政课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

在教师职业发展体验维度,其中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得分最低。思政课教学的目前存在着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高要求与现实环境满足缺位的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思潮冲击和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外部环境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一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前景和职业预期缺乏应有的信心,对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方面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对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倦怠[2]。思政课教师大多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提升,地方高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相对也较少,导致部分教师,特别是低学历、低职称的教师理论自信还有待提升。

(四)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成就感存在显著差异

医学院校教师教学成就感低于理工科院校,理工科院校低于师范院校。不同职称教师职业成就感存在差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种职称级别中,助教最低,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助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其他职称教师。不同学历教师职业成就感也存在差异性。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的对策

思政课教师教学成就感缺失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势在必行。其一,从教师个人来说,首先,教师改变观念,坚定信念,坚守阵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静下心来,坚定信心,坚守阵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阵地,在自己的一方沃土潜心耕耘,用理论的魅力和坚定的信仰来照耀前行的路。其次,拓展平台,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艰巨的挑战,要求教师更要从理论素养上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再次,改进方法,改变现状,改善环境。思政课教师要改变旧观念,改变旧方法,以改革来促发展,让思政课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最后,关注学生,关注自身,在与学生良性互动确立教学的双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了解学生的现实诉求。其二,从学校来说,首先,重视思政课教学,在学时和实践教学上予以重视和保证,不能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其次,要为思政课教师搭建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思政课教师因为教学目标特殊性及知识体系更新的高要求性,导致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和进修机会。再次,加强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和学生教学测评体系的改革,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学生测评体系的重要指标。复次,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多开展相应的活动,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如理论知识竞赛,理论学习和讨论,讲课比赛,讲课录像展示,组内互相听课、评课等活动来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最后,关注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差异性,进行有针对地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如多关注女教师和助教的发展诉求和现实境遇。为低职称、低学历的教师创造职称评定的机会,请一些有经验教师指导科研,教学等,多渠道帮助和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3]。其三,从学生来说,尊师重教,加强与教师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教学中成就感的缺失,幸福指数的偏低,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表现有关,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改善教学效果,学生是关键。首先,学生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之钙,学生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其次,学生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与教师及时的反馈沟通。再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将思政课教学中的收获、体会和感悟,真正内化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作者:张丽娜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睿.我国不同类型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现状及比较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3(9).

篇8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