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字阅读8篇

时间:2023-03-01 16:2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阅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阅读

篇1

1月27日,苹果公司在旧金山举行新品会,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像关注美国总统选举一样,盯在屏幕前看乔布斯摆弄他那些新玩意,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看,这款被命名为iPad的平板电脑一点都不新。但谁都知道,这个小小的数码产品,最膨胀的野心在于进军传媒出版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一款苹果版的电子阅读器。人们都很好奇,这个小玩意是不是能像iphone的诞生彻底改变数码音乐产业那样,推进传媒出版业的革命?

汉王科技的董事长刘迎建也盯在电视前看了乔布斯的会,他和他的汉王科技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世界卖电子书了,如今从销量上看,汉王科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生产商,2010年的销售目标是超过150万台。“乔布斯都杀进电子书行业了,这至少说明这个行业巨大的商业价值被认可了。”刘迎建说。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乔布斯还断言,人们早就不那么喜欢读书了,电子书是没有前途的。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这波由终端阅读器制造商们掀起的数字阅读浪潮已经开始席卷整个传媒出版业,那些被传统的出版商们牢牢掌控多年的文化传播链条是否能轻而易举地被新技术撼动?乔布斯的阅读器一出生就得到了全球最大的5家出版商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这个市场潜在的利润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读者在线付费习惯的培育、政府对出版业严格的管制、下载通道的垄断等等问题的解决都远比技术革新更加困难,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国情困难阻挡了这个行业的外资公司同步进入,为致力于汉字内容数字化的本土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中文世界,谁能真正攫取数字阅读时代的第一桶金?

技术革新永不止步

在北美市场,苹果的iPad诞生之前,最成功的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kindle所使用的技术是电子墨水,这是一种旨在模仿纸质书籍阅读感受的显示技术,而iPad则是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的新变种,iPad的诞生竞争目标直指kindle,这两种电子阅读产品以及其背后的显示技术的对比也成为业内最热衷的话题。

汉王所生产的电纸书跟kindle一样,使用的是电子墨水技术,一直以来,刘迎建都把亚马逊定作追赶的目标,因此,iPad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为汉王担忧。是不是会被拥有更多功能的iPad所取代?毕竟,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一个又一个一度辉煌的IT企业迅速走向没落。如何能够确保电子书不会成为一个过渡产品?

对此,刘迎建倒是没有太多担忧。“苹果的加入,只能让人们更加确信,不管是怎样的显示技术,都至少说明电子书跟电脑、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固定的类别将会长期存在。”刘迎建说,科技总是进步的,产品也随科技和需求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电子书也一样,必然向更高的阅读体验方向前进。

事实上,目前两种显示技术都拥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各自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墨水还做不到彩色显示,而液晶显示则更加伤害眼睛、浪费电池。在成熟终端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刺激下,试验室里的科技竞争总是显得活力十足,这也正是世界各个国家科技进步的一大源泉。

电子书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与美国不存在代际差距的一个领域。“汉王还拥有独有的手写输入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完善阅读体验和互动功能的重要技术,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始终在为提升阅读体验夜以继日地努力。”刘迎建说。在他看来,与书报、电视电脑、手机一脉相承,电子阅读器可被成为人类阅读的第四屏,随身携带、超级低能耗、无线下载、即时摘抄、改编、发送等互动功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

搭建电子“新华书店”

技术的革新听起来总是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美妙憧憬,但是当下,跟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商人们更关心的仍然只是如何将别人发明的新技术应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而攫取利润。

刘迎建很清楚,现在的电子书行业还处于导人期和成长期,因此依靠卖终端阅读器就能够赚到钱,但用不了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就将迈入平稳期,到那个时候贩卖终端获取的利润将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细分,电子书行业可以分为内容供应(主要指出版社)、数字化(将大量的图书转换成数字模式)、下载平台(相当于网上书店)、下载通道(移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五大环节。其中,最大的利润所在是下载平台的建设。因此,不管是掌握资源的出版社,还是掌握下载通道的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各个环节现在都在极力做自己的下载平台。

早在去年7月,中国移动就曾召集国内的阅读器厂商,希望搭建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资源运营平台,并整合各个出版集团和网络原创网站,在这个平台上,中国移动统一阅读器上的文件格式,并提供便捷的下载通道和支付方式。

除了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头之外,那些传统的出版社依然是数字阅读链条上最具话语权的一方。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开发人员和硬件技术都无法取代编辑们依赖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在出版价值链中,出版机构仍然把持着最核心的资源,即使今后个人出版兴起,但编辑们对内容的挖掘、把握、整理、推介等对作品阅读价值的提升都至关重要。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应该阅读更高价值的读物,这一需求也锁定了专业出版机构的不可被替代性。

对于汉王科技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既不掌握丰富的出版资源,又没有垄断性的下载通道,依靠什么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仅是核心技术显然并不够用。“未来网上会有很多书店,但是到底哪个书店能够成功,制约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资金、技术这些单一因素。”刘迎建很清楚,“汉王的定位还是‘做好出版产业的服务生’,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为各出版机构以及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为了扩充自己的在线图书馆,汉王甚至计划将80%的收入付给内容提供商,以吸引版权持有人。

无论如何,读者的需求、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家们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将推动整个阅读价值链滚滚向前。

被改变的阅读

事实上,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亚,这些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电子阅读所掀起的浪潮并无二致,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遭遇却有着相当大的反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推介电子阅读器,刘迎建对其中的差异感触颇深。“欧洲极度保守,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则都非常恐慌,认为纸质图书会很快消亡。”刘迎建说,但最具活力的依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大公司竞争态势剧烈,从而促进这个行业的大发展,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这么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强调改革,事实上已经相当激进,对新生事物政府其实总是充满热情,在每一个行业,不改革似乎就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所以以新闻出版总署为代表的相关政府机构,对数字出版非常支持,这样的景象与欧洲等地大有不同。

对于中国而言,和其他行业一样,政策主导的发展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培育人为的巨头,民营企业希望在这个事关国家文化传播大计的行业取得决定性的地位难度极大。不管是出版资质的审批、无线基础设施的改进和监管,还是传播通道的垄断以及内容的审查都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书撬动的数字阅读时代,是正在进行着的新闻业的数字化革命的深度延续。对于一个民族的长远进步而言,文化的传播远比信息流通更加重要,因为它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代国人的国民性格。

也因此,数字阅读的大潮带给中国社会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未来的文化传播将会以怎样的形态来进行,什么样的机构会掌控文化传播的链条,崭新的传播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政府严苛的文化审查出版机制抑或被政府更加有效地管制?这些都是饶有趣味且需深度观察的议题。

篇2

世界上有很多非常伟大的企业都实现了这样的变革。比如苹果,它不仅是个人电脑的创新者,几年前它又创新定义了手机。还有微软、谷歌等,这些企业都推动了模式的变革。

作为中国数字出版领军者,中文在线所做的事情恰恰也是对出版产业商业模式的革命。传统的出版流程是,先创作,然后交给出版社(出版社可能会拒稿),接着是排版、印刷,最后制作成书,再通过批发零售环节到达读者的手中,整个过程会有十几个环节。中国地域庞大,一本书到达一些乡镇,最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1999年,一个外国人创新了一种模式,他把后面的环节都省掉了,读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单,然后递送给读者,这种模式叫网络书店。但是网络书店仍然需要物流。

中文在线创造的新模式,能把整个产业链压到最短,作者在网络上创作,直接成为出版物,读者很快就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我们把以前的十几个环节变成三个,这叫做数字出版,被称之为人类出版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为什么我会选择做这样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1999年,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想法。2000年,我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用的就是中文在线的创业策划书,最后获得上百万美元的创业融资。这个理念在那个时候提出以后,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追捧,包括巴金先生。于是在2000年,在巴金、余秋雨等作家的支持下,我们共同成立了中文在线。

但是很不凑巧,中文在线成立之后,偏逢纳斯达克一路狂跌,其中互联网公司受损最大,好多公司的市值跌到5%,所以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再愿意做投资。但我决定继续下去,开始的时候我自己垫资,等自己的钱用完之后就借钱,到后来借不到钱了,我就在外打工赚钱养活公司,当时公司很小,只有几个人的团队。

2001年泰德收购了中文在线。接下来的3年,中文在线没有发展,直到2004年,我从泰德手中把中文在线再买回来,再次回到清华创业园几十平方的地方重新创业。今天的中文在线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出版平台,每年出版物超过50万,包括时下最畅销的莫言小说,以及十文件都在中文在线上,覆盖面超过了60万。

回顾过去13年的创业历程,我领会最深的是坚持。尤其是在做革命性创新的时候,会受到非议和冷嘲热讽,这个时候要坚信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你的目标去努力。

从创业之初,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理念:数字出版是未来的方向。

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从零到今天已经超过了1000亿的格局。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和文化创意并列新兴产业。美国《新闻周刊》在2013年1月1日停止了纸制版,只出电子版。全国出版人有一个预测,2018年数字出版会成为世界主流。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电子阅读器;内容平台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107-03

自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在中国发明,人类使用纸媒体阅读的历史已逾千年。即使20世纪末出现了电脑和互联网,即使LCD和LED的液晶显示屏取代了CRT,即使人们已经更喜欢使用键盘“写”字而疏远了笔,借助纸媒体阅读的状况也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读书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谁会在床上、在沙发上、在洗手间里捧着笔记本电脑阅读呢?而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出版发行模式、新的阅读器已经闪亮登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数字阅读,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到来。

一、什么催生了数字阅读

数字阅读取代纸媒阅读是历史的必然,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今世界讲求的是低碳、绿色、环保的经济形式。而书的形成要浪费大量的林木资源,并且经过造纸、印刷、仓储、物流等多个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环节。而且同时,这些环节也增加了书本身的成本。所以数字阅读更环保,更经济[1]。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数字阅读成为可能。1.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和纸书尺寸相当、轻薄、阅读舒适、海量存储的电子阅读器。2.3G和WIFI的发展使我们真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各种信息的逻辑距离已经趋近为零,于是读者有了随时随地获取内容的渴望。

第三,电子商务的成熟为数字阅读奠定了基础。经过了10年的发展,对于网络支付,人们已经开始从担心到习惯。由于流通环节变少以及物流的发达,人们可以从网络书店获得更快捷、更经济的购书体验,当当、卓越、京东已经成为年轻的阅读者们的首选“书店”。而数字阅读连物流环节也省略了,价格更经济,速度更快捷。

第四,真正的动力来自于阅读体验的提升。从阅读的舒适性来说,再好的阅读器恐怕也无法超越纸载体。但是数字阅读可以最终实现随时、随地、任意移动终端对海量内容的即时访问,就好像给我们配备了一个移动图书馆。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让我们更迅捷的在内容库中找到需要的书,在书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获取知识的效率发生质的提高。另一个革命性的飞跃是电子书的全媒体化,这在苹果的应用商店已经实现。基于综合性能上的强大,随着时间发展,电子书在面对纸书的竞争中将越来越处于优势地位。

在中国,网络书店正在蚕食实体书店的份额。而在欧美,传统的店铺式经营正在遭受比中国更大的打击。曾经具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10年以前将网络书店业务卖给了亚马逊,成就了后者的世界网络书店的霸主地位,而今却在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双重重压下宣布破产。基于同样的原因,英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水石(Water stone’s)也在2011年初了盈利预警公告。而当一些连锁书店慌忙选择网络配送时,亚马逊已经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网络书店逐步取代实体书店已经成为现实,数字出版会取代网络书店吗?

二、用什么取代纸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技术前进的脚步。仅从目前来看,取代纸媒体的候选者有三个:智能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它们同时满足数字阅读的几个基本需求:轻、薄、尺寸与纸书相当、无线上网、阅读舒适性好。

在这三者之中,智能手机显然是阅读性能最差的,这主要在于它的尺寸不太可能做到像电纸书和平板电脑那么大。手机的优势是: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它的用户群是最大的,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消亡。同时由于它的尺寸小,便携性能在三者中是最优的。因此我们看到手机上附带了摄影、摄像、录音、收音、数字阅读等日常使用的功能。你永远不会奢求手机在这诸多方面表现会比专用设备更出色。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轻装出行,只在口袋里放了一个手机的时候,它仍然可以胜任你的很多基本需求。近几年来,3G的应用,特别是苹果iPhone、手机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使智能手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搭载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和图形芯片,安装更大尺寸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屏,使用多点触控技术,阅读的效果显著提高。

电纸书是这三者中唯一的专用阅读器。它采用被称为电子墨水(E-ink)技术的电子纸,可以提供类似纸书一样的阅读体验。由于亚马逊与Kindle模式的成功,电纸书在数字阅读领域曾经风光无限,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电纸书产品,如亚马逊的kindle、索尼的Sony Reader、艾利和的iriver Story以及国内的汉王、盛大、翰林、爱国者、OPPO等。与其他的电子阅读器产品相比,电纸书更节能环保,待机时间长,辐射低,像纸书一样不反光、不刺眼,只要有合适的光线就可以阅读。当然电纸书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目前的电子墨水只支持灰度显示不支持彩色显示。其次,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不能阅读。第三,电纸书是低耗能的,处理器功能不强,很多功能并不流畅。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2010年底,汉王已经在日本展示过自己的彩色电子纸产品,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技术就可以被大规模使用。

目前最被看好的电子阅读器产品是平板电脑。2011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平板电脑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各公司的产品让人应接不暇。联想的领航者柳传志甚至把平板电脑看做与当初PC迅速普及时一样的机遇与挑战。“不转向平板电脑联想将会面临灭亡,在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引了一条路,但是后边在这个行业里将是一条百花齐放的路。”过去的二十年,Inter与微软统治了个人电脑。在移动互联网元年,采用基于ARM的处理器和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将是突破禁锢的一个机会。所以,平板电脑的流行首先并不是因为它是一款优秀的电子阅读器,更是因为它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电脑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永远在线”的时代,人们当然会携带这样的一个电脑:它轻、薄,可以随意装入公文包甚至衣服的口袋。使用它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处理简单的工作、娱乐,当然还有阅读。与智能手机相比,平板电脑的尺寸更适于阅读。

与电纸书相比,平板电脑对环境的依赖更小,几乎是全天候的。更令人心动的是,与前两者相比,平板电脑的厂商在卖硬件的同时,还为硬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包括电子书的应用,即所谓的应用商店。例如苹果现在拥有三个在线商店,一个是iTunes,另外一个是App Store,还有一个就是iBook Store,提供包括音乐,应用软件和电子书的全方位服务。麦克劳•希尔出版公司(McGraw-Hill, Inc.)总裁Philip Ruppel曾经说过“现今的电子书终究只是印刷品的数字版本。不久将来的电子书将不仅仅是文字,它将拥有互动能力,这会改变它的一切。”而这一切在I Pad上已经实现,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Group)已经在I Pad上的电子书中嵌入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内容。未来的电子书不仅可以读,更有声音可以听,视频可以看,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对于纸书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2]。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电纸书在数字阅读领域的专业性将使它们成为未来的“纸”。而在性能上它们也在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三星的Galaxy Tab平板电脑已经可以打电话,只要其他厂商愿意,电话功能也会出现在他们的平板电脑上。同样的低背光、低耗能、阅读更柔和的平板电脑与全天候、功能更流畅使用的电纸书产品也肯定也会实现,在技术上应该不是大的问题。对于电纸书和平板电脑来说,下一个要攻克的难关是可弯曲屏幕。一旦攻克了这个难关,我们将看到一本与纸书一样的“书”,数字阅读的体验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如何选择一款未来的纸,最终也许取决于用户对经济性的考虑。从目前的趋势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综合性终端,而不是专业的电纸书。

三、终端为王还是内容为王

自从2007年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亚马逊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推动了全球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热潮。亚马逊的“Kindle+”模式也成为全球移动出版商竞相效仿的目标。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终端+内容平台”模式。追根溯源,这种模式其实出自苹果的音乐下载灵感,即“IPod+ iTunes”模式。只不过史蒂夫•乔布斯直到Kindle推出3年之后才默认了这种模式应用在阅读领域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当然乔布斯仍然不认为Kindle是成功的,他的观点是“多功能的设备总有一天将会胜出,因为消费者不愿意为专用设备埋单。”于是苹果推出了平板电脑I Pad,同时推出了移动阅读业务I Bookstore。毫无疑问,亚马逊和苹果是全球移动出版领域的领航者。至2010年底,亚马逊能够从Kindle项目中获益9.83亿美元,而这个收益只用了3年的时间[3]。(此处或许需要一些数字支持,amazon与apple有多少数字资源)可以这么说,亚马逊和苹果的成功不是终端上的成功,而是“内容+终端”模式的成功。

相比亚马逊和苹果,中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内容建设上的速度,远远不及终端生产的速度。以中国的阅读器市场的老大汉王为例,汉王电纸书曾经占据中国阅读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汉王科技(深圳代码002362)在2009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1.07元,2010年末取得了每股收益0.88元,股价曾于2010年5月创出175元的高点,成为a股市场令人瞩目的明星股。而2011年,汉王成为昨日黄花,风光不再,一季度利润亏损,半年报预期亏损9000万元至9800万元,复权股价也跌破40元。汉王的没落,一方面是由于汉王没有及时转向平板电脑,在I pad为首的平板电脑的冲击下依旧坚守自己的电纸书市场。而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汉王“现阶段依然终端为王”的战略思想。中国的阅读器市场很大程度依赖于单位集中采购,即往往把阅读器作为一种时尚的礼品或奖品。当一款新的更时尚的终端产品出现,而自己的内容平台并未牢牢吸引客户时,终端产品是很容易被市场抛弃的。

所以,当kindle和I Pad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曾经热闹的电纸书市场受到冷遇其实并不为奇。现在像汉王、联想等大陆厂商也在积极的进入到平板电脑市场。但是如果内容服务跟不上,没有好内容支撑,再好的阅读器终端都只能是无本之末。从发展的角度看,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一开始或许是终端为王,而最终一定是内容为王。随着技术的普及和进入门槛的降低,阅读器终端的利润在大幅度削减。2009年,亚马逊的Kindle如今天的苹果I Pad一样引人注目。而今天,为了与苹果竞争市场,亚马逊不惜把Kindle的售价降低到几乎零利润。在未来,也许手持阅读器会像手机一样免费赠送,而只需绑定一定时间的内容使用费。数字出版的本质与核心的问题,成败的关键最终将是内容服务。

四、我国的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出路

我国的数字出版还处于发展初期,问题还很多。

首先,数字出版物的资源非常匮乏。据统计,2010年9月,Kindle平台取得版权的电子书有68万中,加上公共版权达到80万种,并且其中很多是畅销书。而我国的数字出版平台上可以使用的资源却非常少,好的数字资源、畅销书就更少[4]。就是这样少量的资源,还被众多的数字出版平台所瓜分。而读者的阅读器都是定制的,只能访问某个平台。尽管盛大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在网络文学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资源虽然海量,质量却很难保证。在我国,数字阅读器的营销模式是预装内容。这些数字内容大多数是公共版权,而且不考虑用户是否喜欢。而在用户购买了阅读器以后,就很少在内容平台上下载资源了。虽然很多人认为这与中国用户付费阅读的意识比较差有关系,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好的资源、合理的价格,还是可以吸引到读者的。现在的情况实际上是两边都在观望,一边是读者在等待价格合理,质量高的数字图书,而另一边出版社和平台构建者在等待中国读者的付费习惯的养成。谁要先迈出第一步?当然应该是后者。

其次,缺乏有实力的资源整合厂商。在我国,看好数字出版的企业很多,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也很多。但是,所有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企业似乎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好像每个企业都在试图打通整个产业链,硬件商要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出版社也要做自己的阅读器。不能集中精力搞自己擅长的环节,都搞小而全,实际上,对这个产业非常不利。殊不知连亚马逊都不过是一个好的资源整合者而已。本来数字资源就匮乏,又被无序的竞争、内耗所蚕食。没有一个又大又好的平台,读者又怎么能放心的去购买阅读器,加入到你的阵营之中呢?中国急需有一个亚马逊的出现。

第三,传统出版社犹豫不决,准备不足。出版社在整个产业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内容的生产者,但是却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不积极的一个环节。这种不积极体现在几个方面:1.对盈利没有把握。大多数出版社都注意到了数字出版,也建立了数字出版部,但是我国的数字阅读市场尚在培育之中,利润微薄,对内容方的分成不多,导致出版社并未做很大的投入。2.版权问题。出版社长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图书资源,但是大多数图书资源都没有与作者达成数字内容的版权合同。而且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新问题,版权合同如何制定也需要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3.数字内容存档问题。大多数出版社都保留有图书的排版格式文件,但是并未存有原始的文字与图片资源文件。而且排版文件的格式众多,这些都对数字内容的制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上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果,后两个问题是因。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投入增加了,加上强有力的资源整合者的出现,才能做出又多又好的数字内容资源。对于出版社来说,要认清趋势与形势。数字出版是一个发展的大潮流,顺则昌,逆则亡。谁先介入,就会在这个潮流中站到潮头。要着力培养既懂得出版知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新一代出版工作者。要积极的进行版权的商讨与数字内容的转档工作,做好未雨绸缪。而对于资源整合这个大课题,在我国的这个大背景下,牵头的应该是新闻出版总署这样的国家队,尽早的结束数字出版界的战国时代。尽早的制定数字阅读器标准、数字内容格式标准,将整个国家的图书资源纳入到统一的平台。要让多样化的阅读器都可以使用海量的优秀的数字资源,这样才可以培养读者群的规模,进而降低单位成本,进入良性循环。

五、未来,开放的力量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新的模式,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出现。IPV6、云技术等等,不断地见诸报端,但是真正让人关心的是标准与开放平台的建立。Kindle、I pad、汉王电纸书……仍然只能在自己的内容平台上获得资源,数字内容的文件格式也始终没有得到统一。这种情况不会一直延续下去。Google正在尝试建立开放平台,让不同的数字阅读器都可以下载资源。在不远的将来,硬件和文件格式标准都将被建立,各种阅读器都将与内容平台无缝对接。我们真正可以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的数字阅读器,阅读任何一个图书馆的图书。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董可.阅读器及数字出版发展报告[J].数字出版,2010(9).

[2] 孙进.移动阅读革命[N].第一财经日报,2010-03-11.

[3] 电子书阅读器未来发展关键词:内容开放[OL].赛迪网,2010-07-14.

[4] 李淼.电子书产业发展的中国式难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1-13.

[5] 吴治强.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J].出版参考,2010(4).

[6] 吴江文.2009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M].中国出版,2010(3).

[7] 钟健华,王亚非,刘成勇.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共同思考[J].中国编辑,2010(6).

篇4

01 电商网站

纷纷推出电子书业务

事件1

2012年2月20日,京东电子书平台上线。

事件2

2012年11月15日,苏宁易购推出电子书刊。

02 个人企业

维权意识提升

事件1

作家维权联盟状告百度文库,由韩寒领衔。2012年9月17日判决结果:百度文库存在主观过错,判处百度分别赔偿何马、韩寒、慕容雪村共计14 .5万。

事件2

大百科全书状告苹果侵权。2012年9月27日判决结果:苹果公司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赔偿52万元。

事件3

2012年10月25日,四大搜索网站(百度、搜狗、腾讯、奇虎360)与盛大文学联合打击盗版,签署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白皮书及备忘录。

03 数字阅读受到

资本市场关注

事件1

2012年5月,盛大文学获Orbis 1500万美元投资,Orbis占盛大文学1.875%的股份。

事件2

2012年11月5日,数字杂志运营商VIVA(维旺明)获得奇虎360和高原资本的新一轮投资,周鸿祎成为VIVA的新董事。

事件3

2012年11月,小米全资收购多看科技。

04 终端市场活跃

事件1

2012年10月,《读者》推出读者智能手机i800,售价999元。

事件2

2012年7月25日,当当电子阅读器,定名为“都看”(Doucon)。

事件3

2012年6月6日,盛大推出Bambook手机,售价仅为1299元。11月,Bambook电子书并入盛大文学。

05 基地模式

助推数字阅读

事件1

2012年4月29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授牌。该基地包括滨江数字出版核心园区、杭报数字出版园区、中国移动手机出版园区、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园区、华数数字出版园区、数字娱乐出版园区、滨江动漫出版园区、人民书店数字出版园区等功能园区。

事件2

2012年6月,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揭牌。该基地将重点发展手机出版、电子书、传统出版数字化、数字动漫与网络游戏等六大业务板块。

06 海外数字阅读

企业入华

事件1

2012年3月22日,Flipboard入华,有专人负责中国地区Flipboard的发展工作。

篇5

“从北青报到北青Pad”,在建党90周年党报(刊)事业发展成就展的北青集团展台前醒目地标有此广告语。从字面意义已可见传统报业对数字化转型这一蝶变的理解与决心,这也与“报纸消亡论”有些不谋而合。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内容不会消亡,消亡或被革命掉的应该是承载内容与产品的形式,即介质。而与此相关,如果媒体内容的载体改变了,那么内容也会与之前发生很多改变与衍生,例如付诸于数字终端之上的媒体内容会逐渐走向更加复杂与多元的市场化,会在销售新闻信息之外产生其他的延伸服务。于是,媒介生态的产业链也会由此而爆发又一次的革命,未来我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许多其他诉求会融合并轨在一个渠道进行,今后新闻媒体的内涵与外延也将会有全新的定义。

iPad要革传统媒体的命?

20lO年,一场由苹果iPad引领的移动终端革命波及全球,平板电脑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区别于电脑与智能手机,然而又兼具很多特性,并且抢眼的“移动”魅力与随心所欲的应用体验着实吸引并吻合了当下受众的消费需求。同时,iPad也在阅读领域深深地影响并启发了媒体的变革。从2010年至今,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iPad化的队伍中,选择将内容在iPad上线或许是顺应时展的必由路径,但如果只是简单盲目地跟从与追随,而没有真正对iPad阅读方式的受众体验做深入探究,没有持续稳健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恐怕也只能像是投向茫茫戈壁的一粒沙,会毫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因为,对传统媒体来说,移动终端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严重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内容编排与产品服务与时俱进,这给了媒体更多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是挑战也是机遇。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移动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满足快餐式、浏览式、碎片式的受众体验。

目前,国内很多传统媒体已选择了在iPad上线,媒体特性与资金实力的不同铸就了各自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实际效果与收益。与北青选择自己开发和运营移动终端不同,更多的媒体选择了与苹果合作,借助对方的强势平台展示和销售自己的内容,如人民日报、南方报业、中国新闻周刊等等。《新闻晚报》副总编辑韩自立认为,和iPad合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有没有把结合点看透,在内容的互动、赢利模式、打造结合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摸索。

据了解,眼下能够在iPad稳居下载排名前列的纸媒往往拥有自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如果一些媒体只是做“搬运工”,仓促上线后简单地把内容搬到iPad上,再频繁地修订版让读者更新,这无异于是在漠视iPad的媒体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数字化让传统媒体更灵动

正如北青Pad制作团队所形容的一样,移动阅读终端是一场媒体的革命,它分别在材质、平台、体验和功能等方面实现了超越。“纯粹阅读的报纸即将成为历史”,移动阅读终端高度注重用户体验与个性化需求,很多时候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们不仅把内容资源的供给成本降低,而且延伸到更有想象力的丰富应用中,为用户提供好玩、便宜、高效、多选择的阅读解决方案。

在移动阅读终端上,读者可以通过连接无线网络阅读到感兴趣的报纸和杂志,最新资讯触手可得。而更为人性的是,媒体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通过微博、社区网站等与他人实现互动。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所说,“现在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点对点,有网状传播,所以它可以聚集、互动、链接。如果iPad要成为主流性的传输,它一定要适应这样的网状传播。”

反观媒体人,由传统媒体转变到新媒体,载体变了,内容变了,方式和渠道也变了。一系列的改变起点于人又回归于人,即有了受众的需求于是产生新的产品与服务,由此投射到内容生产者――记者与编辑,他们会顺应并探索出更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北青集团新媒体部负责人王磊说,“数字化时代的记者应该是全媒体型”,即记者要具备新闻采集的多项技能,除传统要求外视频等新技术手段也要掌握,在新闻理念上要有突破,并且在实践中全媒体记者也能更加真实地感知到自己的价值。

在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势必要求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都思考内容与服务的开发和应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关注用户的个性需求和独特体验,这是媒体人的角色定位。北青Pad的研发和问世,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本土传媒力量在数字化终端平台的尝试与开拓。据北青新媒体部负责人介绍,北青Pad不仅仅是服务于北青集团自身旗下的传统媒体,而是采用了开源特性,投入市场后会欢迎同行传统媒体的加盟与合作,吸纳更多的国内传统媒体共同打造这一更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数字终端,为纸媒的转型和发展寻路。

形式真的大于内容么?

数字化时代,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了革命性突破,这也给作为内容生产商的媒体提出巨大的挑战,要如何顺应时代?要如何挽回流失的受众和读者?要怎样和终端生产商谋得利益实现双赢?对比新媒体,过去的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和盈利模式更倾向于单一,如今的媒体要做转型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媒体概念要由从前的狭义转变为广义。

篇6

出版的核心价值在于编辑,编辑的实质是对有价值信息发现、整理,制作和传播。在精神产品制作当中,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出版过程,而是需要编辑协助专业化的劳动。编辑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稿件后期的制作,对稿件写作过程提出建议,更代表一种读者。编辑可以直接为作者选题,也为作者策划选题。

好书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中国编辑职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渊源流长。数字出版创造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渠道,但是数字出版并不排斥编辑,相反信息越是海量越是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加工,越是需要对信息进行编辑。对受众提供信息管家式的服务,对于特定受众群体提供管家式的服务,恰恰是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作用所在;在信息方面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是出版社避免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被边缘化的自信来源,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也来源于我们对自身优势的发现。

首先,作为出版社,要把提升内容创新能力、加强原创出版,放在首要位置。国内出版和国外出版最大的差距在于内容创新不足,原创出版不强。数字出版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没有好的内容,传统出版谈不上,数字出版同样如此。虽然近几年原创有很大加强,出版结构不完全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出版社对教辅出版过度,精品力作不强,数字出版的最大问题还是内容。因此,不能拿教辅填补数字出版,也不能拿老祖宗留下来的做数字出版,更不能引进国外出版,出版社要想数字出版,必须要把内容做好,使优质内容得到更广泛的出版。

第二,要发展数字出版,实现业态转型。数字出版就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一些新技术在出版各个环节当中的应用。所以,对于出版社来说,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对出版社的末日宣判,而是提供新的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驾驭新技术和自觉性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手机阅读;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111-02

一、基于手机新媒体,数字化阅读成为趋势

阅读行为具有社会性,媒介技术的革新往往带来媒介语境的变迁,媒介技术所产生的阅读对象、阅读习惯、和阅读对象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技术进步本身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巨大优势的手机新媒体数字阅读更是如此。具体来说,手机阅读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移动便携性

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其首要优势便是便携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了碎片化在受众中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越来越紧凑,人们对报纸、杂志、书籍的阅读多在“碎片时间”进行,在这些“碎片化”时间里获取新闻信息,碎片化时间引起了碎片阅读;例如人们往往利用在公交车上,在就餐排队时,以及睡前等任何的闲暇时间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无疑,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载体是满足人们这一阅读要求的首选。数字化阅读凭借手机手机媒体,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物美价廉

一份报纸的价格在5毛钱左右,价格最贵的报纸《南方周末》则需要3元;一份杂志的价格不低于5元;一本图书最便宜在10元以上。而在手机媒体中,只需每个月3元就包含了一个月的早、晚报纸内容,甚至有些报纸的手机报根本不收取任何费用。手机阅读时代,在手机中一本杂志只需5毛钱左右,并且包含了免费体验的杂志内容,一本图书只需2元左右。同时数字化阅读不仅物美价廉同时也免去了过去消费者亲自到书店挑选的麻烦,相比之下,手机阅读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贴心的用户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手机具有记忆功能,无论看到哪里只要一个动作,加一个书签,下次就能接着上次的阅读继续体验。同时为了增加用户看书时的体验,手机阅读器使用了EINK电子墨水技术,看电子书与看纸质书的感受类似,而不像盯着电脑屏幕那样费眼力。另外新一代手机更是具有人脸感应技术,只要用户没有把手机挪开,手机屏幕就不会关闭,省去了每各30秒或者一分钟就要重新开启屏幕的麻烦。

可见,基于手机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平台的应用,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二、手机阅读的流行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格局

手机网络阅读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传者与受者是相互分离的,信息的流动是单向、非民主的。读者的个性化选择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但是,数字化的手机阅读改变了这一问题,借助于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联接直接参与到微博、博客、播客等环境中,自助式地进行网络阅读,同时,网络改变了传统纸质出版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具有交互性,为读者与作者及其他读者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功能,打开了传授双方互动的阀门。正是由于这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数字化阅读新时代,基于手机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却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格局产生影响。

(一)手机报

西方学者曾预言到2030年左右报纸将死亡,面对新媒体的崛起,传统报纸业岌岌可危,于是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立联姻关系,发行纸质报纸的同时开发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报等内容。专家预言,手机媒体将拯救逐渐衰落的报业。以手机为终端的手机报,按照信息传送方式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即:短信、彩信、WAP方式。短信是较为早期的一种手机报形式,彩信和WAP方式是当前手机报中较为常用的方式。较之传统报业,手机报具有方便携带、即使浏览、可保留、内容丰富、没有广告污染等优势,因此更容易得到用户的青睐。据统计,自2004年7月《中國妇女报》率先推出彩信版手机报后,截止到2007年11月,手机报增加到300多种。3年时间,中国手机报已经经过了导入期,进入了高速成长期。手机报用户已超过1000万,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中。手机报已成为报业数字化化发展的“蓝海”[1]。《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预测未来10年中国报业将出现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数字报业”[2]。

(二)电子图书

尽管在电子图书市场中,手机阅读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却发展速度最快的。自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3G上网、互联网手机的概念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屏幕、智能、高速上网成为手机市场的标准配置,移动、联通、电信纷纷推出各种3G手机购买和网络流量的优惠活动,这些都为手机阅读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手机阅读的图书市场收入由2008年的3030万增加到2009年的5760万。专用手持式阅读终端市场(内容)收入由2008年的500万以下增长到2009年的700万[3]。由于电子图书价格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因而越来越多的读书者把目光从纸质图书转向电子图书,拉动电子图书收入的同时对纸质图书的出版发行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手机杂志

我国杂志行业一直出于疲软状态,内容优良的杂志则价格比较高,我国消费者不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内容较差的杂志更是夹缝求生,步履维艰。无疑,手机移动终端带来了杂志行业的新希望。清晰的阅读感受,低廉的价格都顺应了读者需求。目前我国手机杂志产品市场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纸质媒体或互联网媒体的手机版,是指电信运营商或一些主流手机杂志平台开发商通过和出版社、杂志社、网站合作生产的产品,这类手机有一部分保留了纸质杂志的内容原汁原味,也有一部分是将杂志进行整合后搬上手机屏幕。如VIVA畅读手机杂志,杂志类别广泛,包含了时尚、财经、体育、旅游、汽车、军事、健康、生活等17大类、千余种期刊。这种类型的杂志对于出版业的影响最大,是传统杂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动出击进行电子化出版改革的产物。第二类是专门的手机杂志,这类杂志采取自己设计制作产品、独自进行技术开发、运营管理团队并且拥有自有或租借的发行通道,如中国移动推出的《12580 生活播报》等。第三类是集团内部发行的手机杂志,部分企事业单位为了打造优良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和人文关怀,往往会选择通过免费赠送手机杂志的方式,将企业动态或产品资讯提供给公司的员工或VIP 客户俱乐部成员。

如下表所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大限度的满足用户体验,手机阅读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价格却远远低于纸质媒体,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手机报、手机图书及手机杂志的发展速度正印证了这一点。

三、手机阅读:严格控制质量方能走得更好

尽管目前手机阅读较之传统纸质阅读具备了许多优势,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图书质量上,手机媒体所拥有的搜索内容相比于传统纸质书刊稍逊一筹。据调查,学历较低的手机用户对移动阅读的使用频率更高、且依赖性更强, 手机用户学历与有过移动阅读付费经验率成反比关系 。手机无法像阅读纸质图书一样进行深入思考,而那些内容比较丰富的图书只能通过专门的网站进行付费下载。而优质的图书作者考虑到经济因素往往也很少选择手机电子图书发行,在手机图书市场中质量较为优良可读性、艺术性较强的图书往往是纸质图书的电子版,通过复制进行二次盈利。

可见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用户追求的都是一种阅读体验。纸质报纸、图书和杂志等的出版均经过正规部门监管,内容质量有保证。由于制度不健全,手机阅读内容监管尚不完善。手机阅读具有海量的选择,而选择的对象又是良莠不齐,需要用户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内容选择。为了使数字化阅读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手机阅读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

四、结 语

科技改变生活,新媒介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生活、消费、思维习惯的改变,在未来,加强用户体验,提升门户的动态运营能力,结合用户阅读频率,定期向用户推送偏好图书,并及时下架上货,开展营销和阅读关怀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手机阅读习惯,带领消费者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参考文献:

[1] 周云倩,杨娜.基于实证调查的手机报扩散战略研究——以江西市场为研究个案[J].新闻爱好者,2011(7).

篇8

>> 关于数字时代提升文化传播力的思考 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阅读的思考 教师阅读的文化思考 关于档案数字化的思考 关于汉台区数字林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数字时代历史教学的思考 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 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关于电视文化的思考 关于文化强国的思考 关于文化养老的思考 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关于“旅游”的文化思考 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工作 数字阅读下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作用 探究关于数字阅读与图书馆的危机 对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的思考 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孙桂华.数字化阅读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1(7):61-63

[3]聂震宁.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J].现代出版,2013(1):5-10

[4][5]屈明颖.全民阅读 当下数字阅读发展趋势解读[C]//柳斌杰,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1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262-263

[6]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OL].[2012-05-16].

[7]朱咫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2011(2):26-29

[8]爱立信报告称中国农村手机拥有率升至90%[OL].[2013-04-16].

[9]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1994(1):59-63

[10]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 2008(5):132-136,144

[11]常凌翀.数字时代阅读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12(11):80-81

[12]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19

[13]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5]张红艳.关于3G时代建设和完善手机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24-27

[16]张晓武.中国数字出版的未来和希望(上)——风起“云”涌的变革与趋势:专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40-4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