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8篇

时间:2023-02-07 09:46: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设计专业技术总结

篇1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1.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初衷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否所有的优化工作都能够实现目标呢?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时间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1.1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设计。

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1.2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优化不成反遭劣化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但非专业因素过多地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结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虽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博采众长的活动,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1.3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由于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2.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策略

2.1重视成本要素

目前成本指标已成为限额设计的一项硬性约束,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然而,在投标阶段,设计单位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专业,建筑估算往往仅能达到匡算深度。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结合具体的中标方案,对建筑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成本限额指标对功能、材料、结构形式、技术标准等进行全面优化与协调。

2.2关注文化、功能要素

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内涵,广泛涉及到历史、文脉、民族、地域风情、风格定位、建设单位的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且往往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述。对文化要素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表达通常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中标方案能得到评标专家的认可,一般会在文化要素的诠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全面到位。在方案优化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均应对文化要素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反复的沟通与论证,以准确把控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建筑格调。

在功能方面,由于招投标之前尚无建筑方案雏形,建设单位对功能需求的描述往往是粗线条的,大量技术指标尚有待细化与明确。因而,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基于中标方案对功能要素进行梳理,并逐一验证落实。同时,力争通过功能集成,碰撞、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使功能更趋完善与优化。

2.3加强质量设计与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施工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还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规程进行具体化与细化,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与管理对建筑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达到高标准工程的关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优化是通过人员优化、项目设计管理优化以及科学的统筹安排来完成的系统工作。设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基础,并对每个设计人员的专业项目进行整合,使专业人员的强项得到发挥,以此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2.4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模式

“倒三角工作法”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总部办公大楼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如图1所示。

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总 结

现代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要求的提高,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以全过程、全面性的管理理念和新的设计思路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与优化,才能提高投资效益,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1.1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的整体造价

建筑工程设计图纸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程项目设计费用约占工程全费用的1%左右,但是其对工程整体投资额影响高达75%。在单项工程设计中,建筑设计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例如层数、高度、结构类型、材料选用等,对工程造价有不同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工程总体造价节约5%~10%,最高可达20%。由此可见,强化设计管理、优化建筑设计、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等,均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2建筑设计管理影响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图纸质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有关调查显示,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责任造成的质量事故约占总事故的35%。有些建筑工程项目因为缺乏合理的设计,严重影响正常使用;有些工程设计图纸深度不足,专业间配合不协调,导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返工或是停工的情况,这些都与设计图纸质量密不可分。所以提高建筑工程的图纸设计质量,强化建筑设计管理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2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业主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忽略设计环节。其原因是对设计阶段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重视搞施工招标,让施工单位要让利,殊不知设计阶段的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节约。所以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造成业主对设计阶段管控的忽略。

2.2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近几年,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上一大部分设计业务直接委托设计公司,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上,设计以不出大的质量问题、能通过施工图审查及各政府审批为标准,多数设计单位未建立图纸审校制度,对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等,造成设计人员失去优化图纸的压力和动力。

2.3建筑方案设计常见问题

1)建筑方案不合理造成结构成本增加,如住宅平面布置不规则,核心筒位置薄弱;立面造型过于复杂夸张,结构设计时难以实现;建筑高度与结构高度计算方式不同引起各种结构超限(如住宅建筑高度按门厅一侧算99.9m,结构按最低一侧算100.5m,结构需进行地质安全评估)。2)建筑方案不合理造成设备成本增加,如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与防火、人防分区面积不成倍数,不得不增加设备机房数量;设备管道井布置不合理占用较大面积,引起公摊加大。

2.4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

1)多数建筑设计人员具备理论知识,未参与现场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经验欠缺,因此理论知识无法完全与实践相结合,出现设计成果或图纸构造做法现场无法施工,造成变更修改,影响工程进度及增加造价;2)施工图设计负责人与方案负责人不同,如果沟通不足,现场按施工图施工完成的效果与方案初始效果偏差就比较大,造成二次施工变更修改,增加工程成本;3)设计单位施工图各专业间配合深度不足,建筑与结构专业图纸对不上,结构布置未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如结构梁高引起门洞口高度不足,结构立面边线与建筑图不符,楼梯净高不足等。4)设备专业布置图不满足相关政府部门要求,如配电室设计面积或尺寸不满足供电局要求,单体内管道井面积偏大,引起公摊加大,降低实际使用面积效率。

3解决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设计服务意识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服务行业。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仅取决于有高水平的设计队伍,还取决于这支队伍的良好服务。从建筑方案确定、设计合同的签订开始,设计方对建设方服务的关系便确定了。设计图纸变为建筑物的过程就是设计方服务的过程,所以服务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优质服务就是在设计方和建设方建立一座通畅的桥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项目负责人和每个技术人员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展现在设计图纸上,与施工方密切合作,有效地实现设计意图。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加上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设计市场中站稳脚跟,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2建立设计竟争机制

1)统计错、缺、欠、漏变更单数量,对数量最多的给予公开批评,对数量最少的给予奖励,以激发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优化意识,提高设计图纸质量。2)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重点考核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严格实行按比例末位淘汰制度,增加设计人员的压力,从而激发主动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设计图纸质量。

3.3改变观念,加强设计管理

目前,建筑设计市场缺乏完善管理,多数业主忽略设计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影响,加上近年房地产快速发展,设计单位设计任务不断,但设计水平仍停留在完成图纸、满足规范、通过报批等基本要求上。1)加强业主对设计质量的管控。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标准化管理文件,如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项目建设标准等,严格要求设计单位按标准完成设计图纸。业主可选择相对固定的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熟悉彼此的要求和做法,减少设计修改,提高工作效率。2)设计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设计单位要针对业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按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制定相应的图纸审核标准和要点,落实到每个项目中并逐条完成,以减少图纸错缺欠漏,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3)提高方案设计人员的综合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使方案设计更加合理,以减少后期施工图修改工作量。4)制定项目巡查及交底制度。根据以往项目总结经验,在容易出错的环节安排项目巡查,如第一个标准层结构施工完成、样板间砌体完成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相同的问题重复出现。在特殊节点及重要环节施工前安排交底,如外装修开始前、地下室设备安装前等,以减少因施工错误引起的二次施工修改。

4结语

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教学方法;土木专业

一、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构件工厂化制作受环境条件影响小。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促使原有的部分手工劳动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流水线操作工人,实现施工现场无粉尘作业,节省劳动力,节约时间和降低能耗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与效率。装配式建筑构件通过工厂化生产,产品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建筑构件的精确度,保证建筑整体偏差缩小。预制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施工现场用时,对建造工期有更高的可控性。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建筑有利于研究发展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耐火性能、隔音效果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检验得到显著改善。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外墙板不但可以达到质轻、高强与节能,经过引进工艺,可使建筑物的外观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美丽多彩。

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才需求

装配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过分依赖的传统建筑岗位将出现大幅缩减。这给传统的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挑战。为此,高校需要培训建筑工程人员从传统的劳动方式向新的劳动方式的转变。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基础薄弱,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从前期策划管理到技术支撑能力与工程实施经验存在认识不足。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对于BIM人才的需求愈发急切,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技术研发人才迫在眉睫。土木工程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内容上,就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及维护方面应加大教学工作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解决我国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应补充的内容

为顺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推动建筑构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补充。为建筑业输送具有装配式建筑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1.装配式建筑设计原理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了解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套课堂教学,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构想,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变为第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起点,着力培养学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能力。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想与精细化设计将会出现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从内部结构节点连接到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等,专业教学一定要紧跟发展需要,及时总结,把成熟、可靠、适宜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国标与地方标准图集中有关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构造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应用三维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空间的直观感触。3.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重新加入关于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教学章节。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应包含: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与管理科学化。现在被大家热谈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构建、施工、运营的全专业全过程的管理,为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运作提供数据支撑。装配式建筑适合实现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调查装配式建筑,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概况及入门的认识,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知。在认识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鼓励学生带着资料参观建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装配式建筑构造,提供丰富的辅导资料与教学答疑为学生开阔眼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实地调研,促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概念和实际的建筑实体对应起来,学习被调研建筑中的一些建筑设计策略和装配式建筑技术。

五、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基础民生的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城市居民建筑等,是最为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它们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 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分析

1.1 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烈

设计人员的O计理念将直接决定建筑结构设计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如果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就无法及时发现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隐患,甚至会出现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对建筑审美价值的提高,而忽视对建筑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的提高。从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分析数据来看,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的建筑安全问题占据着较大比例。建筑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不仅会直接降低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而且还会对后期建筑施工的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出现工程返工、工期延长、建筑成本增加等问题,对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1.2 建筑质量较差

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因素,不仅包括设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包括施工环节开展的高效与否。材料质量低、操作流程不合格等,是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几种问题。这些问题会极大降低建筑设计结构的安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流动性较大,不便于管理,无论是在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还是在资金控制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一些工作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谋取利益,就会出现收取回扣、挪用资金、偷取施工材料等行为,从而使建筑材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降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此外,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就会擅自降低建筑材料使用标准,进而造成工程建筑质量的降低。钢筋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好坏。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控力度,为建筑工程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1.3 稳固性较差

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建筑的稳固性都有待提高,以便于更好地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为建筑使用安全提供保障。一旦建筑受到地震的影响,出现裂缝、坍塌等事故,就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因此,如何加强对建筑稳固性的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2.1 增强建筑结构设计的稳固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增加建筑高度,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我国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对建筑的稳固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通常来说,建筑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量极大的工作,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设计理念,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建筑抗震性能的提高来说,我国正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发展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实现对我国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

2.2 加大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力度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建筑设计中适当的应用一些新技术,能够使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为建筑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保障。比如说,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可以将前期勘测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使用专业的建筑设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果,最后由建筑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2.3 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设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是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建筑技术多样化、施工过程自动化,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设计人才管理制度,加大对设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其次,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以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的发展犹,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最后,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为优秀建筑设计团队的打造提供可能。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对设计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为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提高提供保障。

篇5

关键词: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概况

“建筑模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为建筑学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帮助,该实验课程看似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地位也不如建筑设计课程重要,但其实其中涉及大量的综合知识,包括建筑智能化、建筑构造、建筑美学、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历史等,可见其重要性。

1.1“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建筑模型是一门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学五年教学计划的课程,因为模型制作伴随着几乎所有设计课程,从建筑学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开始就有模型制作的环节,二年级建筑设计课开始制作小型公共建筑的模型及居住建筑的模型,三年级开始制作3000~5000平方米建筑的模型,四年级制作大体量的建筑模型或者城市综合体模型,五年级模型制作环节主要体现在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总之,建筑模型的任务随着课程的推移显得越来越重要。此外,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有景观模型制作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该课程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五年期间最重要的一门实验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本身上,还体现在其拓展空间上,课程内容涉及量大面广,包括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等,因此要想学好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图面表现力求完美,还要精通建筑模型制作,并将模型和设计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些学生觉得建筑设计很好做,就是因为他的模型制作功底强,设计过程遇到问题能及时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帮助解决。建筑模型实验课程能够体现一所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实力,每年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联合省内外高校组织一些针对学生群体的结构创新竞赛来检验高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建筑学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建筑模型实验的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到高年级该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该课程的难度上说,自始至终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低年级强调利用建筑模型制作来认识建筑及建筑设计入门;中年级强调通过建筑模型解决常规建筑的功能和流线的结合;高年级采用建筑模型来强调建筑群的合理规划及复杂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1.2“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技术的改革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主要采用现场动手,实际操作的方法。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前那种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入了电脑、投影等新技术。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模型实验室中专门配备投影机、幕布、摄像机、照相机、音响设备。在建筑设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的模型制作设计案例给学生,可以利用摄像机将模型加工厂的模型制作过程拍摄下来供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漂亮的模型通过视频和PPT等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模型课程的兴趣,尤其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鲜活的建筑模型制作中故事来打动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感性和理性思维,因为做好建筑模型和做好建筑设计一样都必须做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2.“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出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现将“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首先,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建筑学专业老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很多高校由于师资问题,其实专业的模型老师很少。毕竟学历高同时有十分精通模型制作的人才很稀缺。所以我们采取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如请木工师傅讲授如何进行基本的木工操作;请油漆师傅讲授如何进行喷漆工作;请水电工师傅讲解如何水电融入到模型中来。这一教学改革立刻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大家对模型制作更加喜爱了。在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中,有的学生甚至将水泵、马达、无线电设备安装到自己制作的模型中,做出了流水别墅、移动城堡、飞翔的幼儿园等新颖的建筑模型。

其次,要理解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目前面临的困难,“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是在“建筑模型”实验课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当前的困难是,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老师耐心地帮助学生逐一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专业课老师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每次上课,专业课老师最多只能解决10个左右学生的问题,而我校建筑学专业目前一个模型老师要指导将近40名学生,所以老师必然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无偿辅导,老师普遍反映工作强度非常大。因为建筑模型涉及问题很广,牵扯到模型材料的选择、结构选型、设备安装、景观设计等内容,所以,往往上午四节课通常连下课时间都得不到休息,极大影响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所以导致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整体水平得不到大幅度提高。“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着重研究新的建筑学专业课教学方式,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外聘校外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招聘专业老师;二是将学生送到模型加工厂学习,这有利于学生更早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三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我校建筑学专业每个年级共有两个班级,将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做任何改变。二班进行分组,将班级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六个学生组合成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成员按照优秀、良好、中等、较差进行均分,并将建筑模型实验课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场地分析阶段、材料准备阶段、底板制作阶段、主体模型阶段、成品阶段,分阶段总结教学效果,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改进之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更加适合建筑模型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对两个班级的分析比较发现,整体上来看二班的学生在负担减轻的同时能够更好完成老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同时老师的教学负担也减轻了很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中。而一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问题仍然很多。究其原因,是分组教学法有更高的教学效率,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不像以前那样孤身作战,这样就有很多问题能够在学生中间自行解决。分组之后每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小组左右成员的问题,汇总后一起上报给指导老师,然后进行集体答疑,这样每个学生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的答案,还能了解到其他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从而获得更多的建筑模型制作方面的知识。

3.“建筑模型”实验课程改革成果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问题;措施

建筑设计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工程的成本。建筑设计管理需要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保证建筑设计质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控制建筑设计的成本,尽量避免设计缺陷,精细化施工图设计,减少因设计指导不足引发的施工质量事故,保证建筑质量安全。

一、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筑设计的不合理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师的灵魂,然而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及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及安全意识不足,导致建筑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成本,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甚至,有些设计师为了追求建筑结构的独特性,即使知道结构设计存在不合理因素,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一些问题,也给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的一定的威胁,因此应该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及安全意识,为人们的安全第一道放线。

2、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设计方案影响建筑的直接能源消耗,在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对建筑的直接能耗有较大影响,目前,大部分业主忽略了设计环节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只重视施工招标,让施工单位要让利,对设计阶段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殊不知设计阶段的优化可以带来更多的节约。所以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造成业主对设计阶段管控的忽略。

3、对建筑设计管理流程重视不够

建筑设计具有严格的工作流程,按工作阶段分为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各不相同,每个阶段对不同专业都有具体的工作深度要求。当前设计行业普遍存在着“唯业主论”,处处按业主的思想安排设计工作,虽然从服务的角度无可厚非,但并非所有的业主都了解设计管理流程,并非每个业主都懂得建筑设计中各专业的工作特点,经常出现业主的不合理功能要求得到满足、不合理的工期要求得到执行的现象,最终导致牺牲了建筑工程品质,侵害了业主利益。

二、提高建筑设计有效管理的措施

1、加强建筑设计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设计单位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和有关资料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设计大纲。通常情况下,设计大纲可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在调查、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进行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大纲提交业主方进行审定,然后据此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初步设计的审查。对初步设计的审查主要是针对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审查过程中应当与设计要求大纲进行对照,看其是否满足相关要求,设计概算是否在控制范围之内。对施工图进行审查。这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对施工图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是否达到标准。审查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等等。

2、加强设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建筑设计管理分为需求设计、施工方案设计、最初设计的扩充、施工图纸设计各个阶段的施工设计以及设计与施工的配合等几个阶段,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依靠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努力,政府的监管和审查也十分必要,甚至比设计单位自身的管理还要重要。在设计管理中,需要要加强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满足管理的需要。加强监督力度需要培养大量专业技能较高且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实现设计管理工作的目标而努力。

3、加强建筑设计人员对于建筑安全性的重视

不同的单位对于设计的要求都不同,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有时候在设计单位与业主之间会因为修改图纸而发生纠纷,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须根据实际的建筑工程,对相关规范含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减少图纸或者方案的修改,每一个基本构件的设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经常总结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工作教训进行反思,对于今后的建筑设计进行经验的累积。在进行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发挥自身的作用,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正确意识到建筑设计的安全性等问题。

总结:

建筑设计是一项有着重大意义的工作,其不仅关乎着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国民享用的建筑的质量,而且考验着我国建筑行业专业设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因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不加强提高有效的管理措施来设计建筑的结构,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因而,对我国建筑行业来说,抓住建筑设计的要点,推行能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利用的建筑设计方案,提出节约建筑造价的优化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明岩.浅谈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科学. 2014(02)

篇7

一、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的理念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没有好的质量,产品就没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

笔者认为,只有在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成品。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

二、健全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基础――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1)建立法人挂帅的组织机构。成立质量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审核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三、建筑设计质量优化管理的运作

建筑设计质量优化,不仅是为了设计产品合格,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而是为了高标准的追求。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向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关键在于建筑设计思想目标的确立,建筑设计思想的优化。

四、建筑设计运行系统与过程的优化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篇8

关键字:建筑设计;优化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措施

1. 引言

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建筑设计业是这样的。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讲可等同于建筑产品,它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它不能用工业化、工厂化、程序化的过程进行生产,对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是不同的[1]。如果没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或将标准化管理认为是“负担”,质量管理标准的执行就会被打折扣,而这种打折的管理将降低质量,时间长了则形成恶性循环。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劣,确切地说是一个目标范围的界定,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是建筑设计合格的下限。因此,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2. 建筑设计质量管理

2.1 优化管理理念[2]

建筑设计成果的质量评定不能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即使达到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规程,也不能称该建筑设计就是优良品或精品。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双重创作的结合,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结果。在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产生出全新的东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

建筑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在于强化、强调了设计的“全过程管理”,这是动态管理。它也打破了过去静止的简单化的“结果管理”淘汰制。从而避免浪费时间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建筑设计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 由部分到整体、由管理点到强化点, 由方案到施工图,这些工作都要进行细化、优化和筛选。它是积极主动、极具挑战性的动态管理。建筑设计精品是在设计运行过程中优化取舍,完善完美。

2.2 优化管理措施[3]-[5]

2.2.1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首先成立监督机构,即法人亲自挂帅,专家起主导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体。设立质量检查小组,每个项目均设质检员。以专家为主导是为了掌握专业技术的高标准高质量,法人挂帅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行 主要目的是使这项工作经济化、制度化、责任化。

其次是要健全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具体化、细化、量化,特别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其运用的经常性和可检查性,以其达到预定目标。二是规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门别类填写打分。三是设计人员行为要规范,原则性要强,只有我们自己有效地规范了行为,才能使我们的服务对象满意。四是跟踪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更正与处理。五是事前计划要具体,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总结有效果。

2.2.2 建筑设计运作中健全质量管理

在设计优化管理运行的前后,从计划到分工、从人员到产品,从部分到整体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最优的方法和手段,产出最佳产品。

(1)在定岗定位人员时即时挑选,既要进行优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有进取精神,思想中时刻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竞争意识。这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

(2)确定每一个项目的优化管理。所谓管理点,就是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比如项目设计的方案图、施工图、预算,这就是建筑设计项目宏观中既有影响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点。

(3)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设计项目的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运行必须要进行周密地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专业及专业内部密切联系,避免出现差错,大大地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随时制订与研究项目的创新计划。凡是设计项目运行过程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都应该进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断地朝着较高的目标前进,优良产品才会不断产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创新要精品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如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经验,做到这一点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径。

(6)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给设计对象创造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在设计运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独当一面。

(7)制定优化的最佳目标,打出最低的要求线,尽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变成定量的标准,以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8)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管理。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设计项目十分重要,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仅仅是为了评选好的方案,优化选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设计方案运行中进行优化管理。当建筑设计方案选取后,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管理, 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方法。

2.2.3 建筑设计全过程控制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这里目标指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标准。方案有几个,而最好的只有一个。复杂的建筑设计周期短的几周、长的几年,施工的周期更长。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总之,设计的优化管理,关键在于优化,实质是部分的优化及与整体的优化组合,就是时时向高的目标奋斗,从而调动每一个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主动地开拓进取。当然目标要在运行中不断地提高与完善,其花费的功夫越大,收获也就越多。优化设计管理就是在运行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当然学习不是照搬,也不是非要具体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习本质的东西,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学习的最终是要创新,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