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化工大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2-28 15:3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工大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工大学论文

篇1

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从2009年至今累计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94人,毕业26人,其中90%以上进入苏、浙、沪大中型企业,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通过5年来的摸索,化学工程领域已经实现了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格局,完成了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工程实践为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扬州大学在化学工程领域开展了以学科内在关联性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纽带的“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力图通过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出能综合运用多个工程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具备适应多种工程研究工作和解决多样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大化工”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由“单一工程领域的狭窄对口”变为“多个工程领域的广泛适应”。

二、“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重新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扬州大学围绕“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对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培养面向行业、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复合型“大化工”人才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良好的创新思维、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的化工、材料、制药、环境等学科基础知识,能综合运用化工过程、绿色工艺、工业催化、材料制备、药物合成和环境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备独立从事化工-材料类、化工-制药类、绿色化工-环境保护类等多个大类方向的研究工作和解决多样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按照“方案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基本原则,重新制定了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模块化双螺旋”课程体系

针对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新的培养方案,学校在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和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由化学工程领域牵头,校内多个工程领域协调配合,改革了传统的层次化课程体系,见图1,构建了基于多工程领域学科交叉的“模块化双螺旋”课程体系,见图2。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多链交汇,有效解决了传统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脱节的问题。对相关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使得课程内容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加上多工程领域学科交叉的理论课程平台和多元化实践课程平台所整合的多种教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通过设置模块能够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多链交汇,有效解决了传统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脱节的问题。对相关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使得课程内容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加上多个工程领域学科交叉的理论课程平台和多元化实践课程平台所整合的多种教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

(2)“双螺旋递进式”的课程排布更加贴合人的发展规律

“双螺旋递进式”的课程排布,既保持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性,又确保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使得各模块之间呈现了从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基本工程技能———建立初步工程概念———获得多领域工程科研训练———亲历工程实践———实现“大工程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完全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3)多元化的实践课程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学校多元化的实践课程平台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教学实践资源包括扬州大学国家级测试中心、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药物研究所、扬州市材料性能强化技术中心、扬州大学联环生物化妆品研究所、扬州大学超分子化学研究所、扬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研究所、扬大-中化精细化工研究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药物合成专业实验室等;校外教学实践资源包括扬州市化工园区、高邮市电缆材料科技园区、大学科技成果孵化园、泰州医药城、江苏油田、扬农集团、长青农化、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联环药业等多家单位,以及50多家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近70家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多工程领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3.打通相关工程领域的课程设置“大工程领域”的课程设置

应该摒弃传统的学科主义色彩,充分体现实用主义的根本诉求。学校通过打通相关工程领域的课程设置,将多工程领域学科交叉的构思细化落实到相关课程之中,重点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少而精地设置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工程数学类课程以及相关工程领域所共用的最基础的课程。最基础的课程并不强调学科系统性,而是以“必需、够用”为度对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旨在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首先要重视其学科交叉性、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能反映本工程领域和相关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使学生熟悉多个工程领域科研的最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将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或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企业工程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最后课程内容的选取还要考虑系统性,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课题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学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

(3)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

选修课的设置除了相关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外,还要设置大量的交叉学科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能力在全校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解决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适应不同类型研究方向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4)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

“大工程领域”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课程学分占到1/3左右,实践课程的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本工程领域的教学内容,更多是要提供多个工程领域的实践教学内容。而且,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将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知识学习、科研选题、工程实践,以及延伸至对论文写作阶段工程应用性的指导。同时,还要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内在联系,提高知识学习与工程应用的转化效率,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4.科学合理地配备师资“大工程领域”的课程在师资配备上

除公共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外,主要采用“三三制”,即多个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讲授课程占总课程的1/3,企业及研究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讲授课程占总课程的1/3,院内有企业工作背景及长期与企业有业务合作的教师讲授课程占总课程的1/3。尤其对于实践课程的师资配备则要充分体现“工程背景”,可以是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拥有一定数量面向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校内教师,或是来自企业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积极尝试采用多教师串讲的授课形式,例如:在化工—材料类课程中醋酸纤维的生产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将安排三位老师进行串讲和指导,两位校内教师一位主讲化工工艺与设备,一位主讲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而邀请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则讲解醋酸纤维的应用及市场行情分析。从而实现了多学科知识配置—市场认知—企业应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

三、结语

篇2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尤其是机械工程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环扣一环,结构紧凑和合理,因此,课程和课程之间联系很大。但是,传统的机械工程专业,似乎并没有涉及到化学这一学科,更多的是涉及到数学和物理。其实,机械工程和化学关系也很大,理解到这一点,还可以把本课程作为机械制造课程群的基本课程之一。如《工程材料》课程:材料的结构涉及到化学的物质结构内容,不锈钢涉及到电化学腐蚀内容,化学热处理更是直接和化学有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种热加工都不开化学热力学知识,冷加工离不开表面工程和摩擦学知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钢材表面的预处理、表面成形的工艺确定、表面质量的确定、各种热处理工序的安排、各种先进制造工艺等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再制造》课程:由于机械零部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腐蚀、断裂三种,因此,零部件的再制造技术离不开表面工程、摩擦学、电化学、纳米技术等化学知识。由于本课程理论较深,偏科学,机械工程学科相关课程实践性较强,偏技术。事实上,理论和实践、科学和技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它们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是由于生产实践需要创建了技术,然后提高到理论上来,再反馈到技术中去,促进技术更一步发展;二是在实验室中揭示了某些基本规律,建立了比较完成的理论体系,然后再在生产技术中创建全新的技术部门。比较化学学科和机械学科的关系,也有助于理解科学和技术的辩证关系。

2结合专业实际,阐明化学基本原理

在讲解教材主体部分的时候,应适当结合机械工程专业特点,这样讲解起来学生印象较为深刻,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大一阶段逐步渗透机械工程学科思想。如讲解物质结构部分,化学的结构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各种结合键结构、晶体结构等,这些内容纯粹是化学知识,其实,结构的范围很大,机械工程也有宏观的结构。如轴上有键槽、轴肩、挡圈等,连接结构有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等,机构结构有平面连杆、凸轮、齿轮机构等。这些都是结构,只不过和化学的结构从内容上不一样,但从结构决定性能的角度看,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结构的尺度不一样,一个偏微观,一个偏宏观,现在很多科学研究都是跨尺度研究。再比如化学的合称,在材料界称为制备和加工,在机械上就是机械制造,名称上有差别,实际各自的角色都差不多。学院除了机械工程专业以外,还有三个专业,分别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生应对一个学院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讲解反应部分,这部分热力学知识涉及到能量的改变,在学院这几个专业里面,都要涉及到能量的转化,机器和汽车涉及到电能、化学能、机械能等相互转换,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有专门传递能量的过程工程;同时,该部分和过程装备制造工艺密切相关,过程设备壳体制造的准备工序第一道就是钢材的净化处理,以清除材料表面的锈、氧化皮和熔渣等;讲解电化学部分,也可以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某些过程机器防腐蚀的特点来讲解。事实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前是化工机械专业,是化学工程各机械工程两大学科结合起来的。

3结合宁夏地区实际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同时大学也要服务社会,从这个角度讲,老师应了解本地的相关企业,对于学生而言,也要清楚自己的专业和所学课程和当地社会的关系。,在讲解熵变时,可以联系能源的开发前景和利用效率,找到更加清洁与高效的新能源,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等[2],可以结合国电宁夏太阳能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来讲解;讲解溶液部分,涉及到渗透压概念,纯粹的讲解概念学生肯定感觉到太学术,不清楚和身边的事物有何关系,如果能结合宁夏地区的盐碱地实际情况,了解到盐碱地不容易种庄稼就能很深刻的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讲解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时,可以参考宁夏共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铸铁的非铁元素含量较高,从而凝固点要比铸钢低,所以共享集团的铸铁温度要比铸钢温度低;在讲解电解池部分,可以结合宁夏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电解铝、宁夏天元锰业集团电解锰来讲解;在讲解化学和环境这一部分,可以结合银川污水处理厂采取的水处理流程环节;讲解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公司的轴承保持架均要采取磷化处理,区内其他机械公司的机械产品均离不开摩擦学知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了,又了解了当地的企业主导产品。

4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学习,要有一定的热爱才会学好,学起来才有主动性。因此,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化学发展历史,化学与诺贝尔奖,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学科前沿等有趣的典故、故事。如人们利用扫描纳米探针技术进行原子、分子尺度上的机械刻蚀,操纵单个的分子、原子,将单细胞核酸分析技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已经能够进行乳腺癌特异性RNA中某种结构的测定[3]。以及向学生介绍化学理论已经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为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的贡献,化学的面临的难题等[4]。让学生知道化学学科不再枯燥,严密的化学学科也存在娱乐性的一面,还让他们清楚化学学科和社会、生活都有关,更别说机械学科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共性规律,增加科学素养和情操。

5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掌握思想、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思想,本课程设置了三个专题: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这三部分主要由学生讲解,原则是学生要讲清楚知识点,讲清楚化学与这些主题的联系,并且一定要联系宁夏地区实际讲解。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讲解一个专题,每组确定一位组长,让组长给组成员分工,主要包括查资料、作PPT、演讲者等。任课老师首先把每个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和需要查询的书籍、期刊文献、图片、网站等给学生交代清楚。讲解的时候,该组学生全部坐在前面,讲解完后,其他组学生自由提问,由本组学生负责解释和回答。

6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工程实际中会运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因此,考核方式与机械工程其它课程有所差异。课程考核采取全程考核,多种方式并存,期末考试考试采取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如下:(1)在三个专题讲解环节要求是每个学生参入,但是分工不同,有的查资料,有的做PPT,有的讲解,而且课堂有问答互动。本环节,我给每位学生的起点成绩为60分,让每个参与的学生保证及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给分工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分数。(2)小论文环节该环节是每个学生自己完成的环节,在上述各小组分组讲课之后,根据现场讲解及师生互动情况,每位学生把专题讲解总结成小论文,小论文角度不限,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理解,但要兼顾本地区、本专业等基本原则,要求内容正确,层次清楚;图标规范,语言通顺;论证合理,思路清楚;参考文献等要有出处,是网络来源,要写清楚网址。这为学生以后写科研论文也打下了基础。(3)期末考试环节本环节采取闭卷考试,学生作答。本环节不仅是考学生,也考老师自己。由于本课程的实际情况,试卷中尽量少出现计算、推导等试题,大部分试题侧重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因此,作为任课老师,一定要知识点丰富,了解各个学科(如物理、化学、力学、材料、生物、尤其是机械学科等)的内在联系和交叉、衔接情况,也要清楚本地区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

7结论

篇3

1.1以同一专业同一教学班及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我校是典型的民族院校,基于相对多元化的生源情况,化学工程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将专业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划分为第一次层;将专业知识基础一般但是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划到第二层;将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划为第三层。学院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同一实验项目对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第一层的学生要求他们深刻理解原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寻求不同解题途径,培养发散思维,挖掘潜在能力;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则制定相对低一些的教学目标,B组层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完整顺利地实验操作过程,培养相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C层学生要求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理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完整完成实验步骤,达到专业实践学习的基本目标。同时实验室次用递进的方式,鼓励下一层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逐步进入上一层的学习目标。

1.2以同一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学院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其基础实验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其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培养,另外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考虑到一些学生语言(如:维吾尔族、藏族学生)等各种障碍原因,我们合理增加最新化工学科动态和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自身体验式的学习,避免因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教师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而对于基础扎实过硬,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院则提出“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学习化工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为满足社会发展新的需要做好储备。

1.3层层细化,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口味”

我院在基础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又根据学院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技能训练。近年来,我院以环境、高分子、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为试点,基于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只是作为这两个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验室开设了环境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化工原理的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身体验式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分层只是暂时的、流动的,分层的标准也是灵活的,会随着学生的进步程度而变动。同时分层也是递进的。分层教学不是为了拉开学生学习起点,而是协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地修正学习目标,持续地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基础好与坏、能力强与弱,都可以在自己的原有程度和能力上有所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针对工科实验特点,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内评估体系

当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开展高校绩效评价的,但对于工科实验课程用这种“投入-产出”的二次化分析的评定方法仍旧存在不合理性,不能有效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我们对西北各高校实验教学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高校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都是也一样的,即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百分比简单结合,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室课来说,卷面考试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的考核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而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评定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我院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障碍,结合专业共同体理论,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院内评估体系。

2.1立足于学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实验教学的主动权归还学生”的实验教学理念。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敢于大胆放弃,尝试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联系,使两者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2.2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作为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工业化学、石油化工等多个化工衍生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因此,建立具有化工特色,能够兼顾基础和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对化工院校来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

2.3促进创新,以学生创新求学院整体发展的需要,大胆改革传统守旧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部分专业设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学生兴趣实验室。设置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着“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的原则,由学生自发组员为创新团队主体,专业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参与的前提下,确定若干科学、可行的实验创新项目,再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操作分析和撰写总结。

3结语

篇4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而且,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差距很大,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高校应该主动应对,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通过各种平台,采用各种形式,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篇5

大学的物质文化一般是指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通常体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例如,校园建筑(教学楼、门面、学生宿舍、道路及食堂等)、校园文化设施(主要指俱乐部、体育场、图书馆、展览室、音乐厅、学生活动中心以及相关的设备器材等)和校园美化物态(指草坪、花坛、雕塑、纪念碑、假山及亭台等)等。原本的客观物体就是一种状态,没有情感和生命,但是通过建设者们的努力,把这些生冷的建筑,进行精心设计和创造后变得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校园建筑和生态环境巧妙融合使整个大学校园环境也变得活起来,更加有朝气。大学物质文化不仅可以作为环境育人的元素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其本身也具有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明显印记。许多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符号,其实都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物化”,如校园雕塑、人文景观、艺术馆、博物馆、校园规划等。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来评价全部的周围环境,常以所接触的人为榜样进行模仿。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要在校园内学习、生活,在校期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是明显的。校园物质文化蕴含着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积淀着一个学校的历史与传统,是学校道德认识的重要素材。“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受这种物质实体文化氛围,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精神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过渡到文化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的过程”。

2.大学精神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体现了大学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追求,反映着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大学精神文化对道德具有隐性导向功能。大学精神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具有强制性,却能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与认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使他们去主动地完善自己,适应并改造社会。大学精神文化对个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大学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隐性导向功能,主要融合在学校各种优秀的报刊所倡导的理念、校园物质条件到精神活动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学校各种制度以及领导工作方式中,给每个校园人心理上以一定的暗示,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学校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学精神文化对道德具有激励和凝聚功能。大学精神文化本身具有—种“内驱力”,能对大学师生产生激励作用。大学精神文化使一所大学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个由理想、价值、荣誉等凝聚起来的教育机构,作为人类精神家园,使人形成一种比较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概括地说,大学制度文化是高校所制定的各种大学规章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制度文化反映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内部机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是促进大学物质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并将其转化为高效有序行动的保证。从大学本身来说,大学制度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规制作用更为明显,而“文化化”的制度或者说制度文化,对学生道德养成的功能作用同样明显。首先,表现在规范和约束功能层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方式、伦理道德、技术能力、行为规范和知识水平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是环境的产物。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理念,离不开一定的组织和制度的调控,制度是学生最好的导师,良好的人文环境必须要依靠制度文化来保驾护航。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教育观念、学校管理结构、教育目标乃至心理氛围中。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权威性,就会成为集体价值理念,师生员工就要自主地接受它,并认识到这种校园物质文化的价值、功能,防止人为破坏。制度文化具有组织性和规范性。例如,教学制度、培养目标、校规、校纪等都是师生应严格遵守执行的。制度文化是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其次,表现在积淀功能层面。大学治理从表现上看是制度本身,但其本质却是大学制度的“灵魂”即大学制度的文化属性。大学制度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制度,区别于政治、经济乃至一般的文化制度,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体现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髓。

4.大学活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大学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血液,是指大学通过各种活动倡导及表现的大学文化价值及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动态的外在表现。它能展示学校的风貌。学校举办的各类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活动,如文艺晚会、辩论赛、学术活动、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能反映出学校师生的精神状态。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政治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活动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大学活动文化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最现实的路径。我们知道,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淀离不开大学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大学活动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实践条件,对于促进道德认识迅速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用不可低估。第二,大学文化活动特别是学习类的活动,对促进大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上进心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大学活动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体验,也是把德育付诸实践并内化为人的品格的过程。大学行为文化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它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学生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学习生活、娱乐休闲、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大学行为文化鲜明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它既是包括大学人对大学设立的基本要求、办学的宗旨及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认知和体现,也包括大学人对国家、社会、大学的发展传统、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利益规范等一系列观念体系的认知与体现。学校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都是大学行为文化在大学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篇6

1.感染性。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心理上他们可以相互诉诸感情,可以相互克制情绪,形成一定的共识,寝室成员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深受其感染。

2.倾向性。

寝室成员间相互诉诸情感时会各自形成对对方的评判与效仿,在潜移默化中对方的行为和意见也会影响自我,观念上会形成整体一致的效应,行为上也与外界不同。寝室文化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与评价和态度的统一性上。

3.潜在性。

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外在强制因素对寝室的个体影响不足以构成寝室文化氛围,寝室文化的影响力摸不着但能看见效果,它营造的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对个体有所牵制,它的力度体现在它的无形约束力上。

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功能

如今,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寝室文化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认真研究它对大学生有着如何的影响,了解寝室文化的根本性特质,在逐步构建寝室文化时注入高尚的情操,使寝室具有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健全发展,才能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寝室文化也随社会化逐步变化,对大学生心理构建与人格塑造具有强大的功能,引领学生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舆论导向功能。

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前必定有一个桥梁作为连接,校园寝室就充当了这一桥梁,他像是一个小型社会吸纳了外部世界的思想、理论、观念、思潮,而这些在其在内部内化,因此大学生的涉足视野变得广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也变得较为成熟。

2.规范约束功能。

寝室文化中的寝室制度文化是一种行为规则,而寝室成员通过投射效应,从室友对他的褒贬、毁誉来反省自己、约束自己和控制自己,这是寝室文化规范约束作用,进而达到反省自我的效果,这与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约束有着内在的不同。

3.情感平衡功能。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时光充满矛盾与冲突,心理变化迅速,情绪波动起起伏伏,这时他们更需要的就是倾诉,需要知心朋友。他们有着自己愿望、利益和要求,对合适的场所也相对依赖。课堂文化和其他校园文化载体在行为上有着极大的束缚力,而寝室则不然。相比寝室而言,它的自由空间更大,在心理调节方面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矛盾也好,冲突也好,在这里可得到简单的化解,对人的情感起到了平衡作用。

4.品质塑造功能。

大学生寝室文化具有净化和感染学生的作用,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成熟。而寝室内部正好为他们的确立提供参考和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有趋同心理,有时更倾向某种观点。因而各自的观点、态度以及价值判断也会随之而改变,从而各自的价值标准也会趋于雷同,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得到完善和确立。

5.对大学生素质产生影响。

寝室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他们将来的成才也要通过这一关。寝室内在很多思想耳濡目染,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判断也相应得到提高和转变。大学生觉悟素养,道德标准,文化修为是构成寝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五种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在创建和谐大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文化系统的诸种育人功能中,德育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学校管理,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大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从各种层面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种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师生员工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包括领导集团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办学理念、学校定位、管理理念、人才观、教育观、发展观、质量观等,这些价值观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是通过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等来具体体现的。在校园文化中,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校园文化中蕴涵的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各种管理行为,管理实践中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领导集团所确定的预定目标(价值取向)来展开的。师生的价值观是校园精神的内核,制约着师生理想的产生、行为的选择,构成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目标,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体现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个学校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源于学校绝大多数成员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并不是天生的,是学校通过灌输、教育、约束等多种途径逐步达成的。学校管理和学校领导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校园文化所创造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尤其是大学精神的认同过程,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

1?郾学校的校训、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学校的成员时刻发挥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

2.教育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反映,也是管理过程中规范各成员行为的依据;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变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觉行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校园文化中的环境因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幽雅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仅彰显着学校集体的审美取向,而且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集体意识的培养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文化传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为绝大多数校园人所认同,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同化功能。这种同化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同化作用。文化传统实际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优秀的观念、价值取向、管理模式及物化形态的文明成果之总和。文化传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积并经过历史检验的。因而,文化传统对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同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还体现在行为示范上。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园文化通过示范而体现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现为领导集团的行为和学校成员的行为的相互作用。领导集团的行为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演示;学校成员的行为则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在领导集团行为和学校成员行为产生的影响合力下,任何不同价值取向的言行都会被逐渐削弱,且最终被同化。

四、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通过有形的与无形的规范和约束两种形式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形的约束主要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来规范师生的行为;无形的约束主要通过校园精神辐射作用体现出来,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管理、制度、纪律的控制作用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主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操,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能引导学生产生感情上的认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促使他们去主动地完善自己,适应并改造社会。校园文化对个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和传递,它融化在学校这个集体的血液中,积淀下来并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规范约束力量,使受教育者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完善了个性,促进了创造力的发挥,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全面的、良好的基础,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在一些条件下,这种来自校园人“内心”的价值约束比行为的约束更加有效。

五、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的实质是解决动力问题。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方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指明方向的基础上,还表现为一股推动力量,推动师生员工朝向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方向不断努力,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价值观本身就是驱使人们努力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动力。因为价值观指向的是未来的目标,它不是一种对“实然”的事实描述,而是一种对“应然”的理想设定。无论是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这种理想目标都具挑战性和激励性,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从而促使其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校园文化就其短期影响而言,它能形成对教职员工士气的激励、鼓舞作用,会帮助学校克服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学校良好的环境氛围;从长远发展来看,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学校的成长壮大更是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都应深化认识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努力学会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去建设校园文化,去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雷.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谢秀军.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篇8

请注意你右手的腕部,如果你是Office一族,那里一定有厚厚的茧。试想:若干万年以后,如果人类一直这么折磨着自己的手腕,它将成为“进化论”的另一个佐证。

人类是高级动物,他们总是想着法子让一切处于自己的掌控中,于是,他们发明了――人体工学。

人体工学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又叫人体工程学或者人类工学。它以“人-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具体到产品上来,也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完全按照人体的生理解剖功能量身定做,使身体和精神不需做任何主动适应,从而可尽量减少使用工具所造成的疲劳,更加有益于人体的身心健康。

键盘上的人体工学

我们以微软某款产品为例,来看看键盘中都采用了哪些人体工学设计。首先我们来看这款键盘的设计,与普通的键盘相比,它的主要键区被分成两部分,并呈一定角度(约14度)展开,显然这种改良的设计可以适应人手的角度,输入者操作时不必弯曲手腕,所以使用起来更加舒适自然,并可有效地减少腕部疲劳。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键盘特别加上了掌垫,这个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人体工学设计。因为我们知道,键盘通常都有一定的厚度,如果操作时键面较高,我们必然要让腕部上翘,这样时间一长会引起腕关节疼痛。因此键盘的前沿厚度不应该超过50mm(最好保持在30mm左右),而加上掌垫,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掌托不但能够减薄键盘前沿的厚度而且能够给手部提供支持,大大减少了操作者的疲劳感。

另外在产品中我们还看到,它的整体外形采用了流线形设计,具有自然的弓形仿生学曲线,使得手指在按键时移动距离更小,同时带来更自然舒适的输入姿势。

手机上的人体工学

采用符合人体工学曲面设计的手机握持起来手感更佳,长时间使用也不会不舒服。而对于拇指族来说,手机的键盘设计也非常重要,现在许多时尚的手机往往强调大面积的屏幕而忽略了键盘的合理布局。键盘的面积也设计得过小,而且过于集中布局在下端,这种设计其实是不够合理的。

另外,机身侧面的按键设计也很有讲究,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机通常都是将音量调节键设计在左侧,这样才能更利于大部分用户按压按键。曲面设计以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设计在翻盖和滑盖的机型上更容易实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板设计的手机虽然外观很酷但并不如前两类机型更适合用户使用。

液晶屏中的人体工学

液晶显示器目前已经是非常普及的显示设备,要想在长时间的使用中更好地保护眼睛和维持身体健康,选用经过人体工学设计的产品是你的明智之举。在液晶显示器上,合理的高度调整构造是最为重要的。现在的液晶显示器普遍通过两种方式去实现高度和角度的调整,一种是气压的方式,一般欧美日系产品比较偏重这种结构;其他大部分产品则更器重双轴或者多轴设计,由此也分成了两大派系。不管是采用以上那种高度调节方式,都是出于人体工学设计的考虑,为提升用户使用感受而设计的,所以用户为此付出的一些成本也是物有所值的。

笔记本中的人体工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