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7: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医学生 专业认识 就业观念 不足 建议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大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识情况(以莆田学院为例)》的问卷调查,对莆田学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18个选择题构成,主要调查医学生从事医学专业的原因、认识和就业观念等内容。
调查对象: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大学生,年龄均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58%,女生42%。大一40%,大二40%,大三20%。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收回100份,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调查结果和分析:
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
90%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的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生报考前对医学专业的了解:
75%大一大二和58%的大三学生认为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接触医学专业后的看法:
56.3%学生认为一般,而低于37%的学生认为很有趣。
医学生对从事医学认识:
80%的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个高尚的职业。有趣的是,这项调查中有50%的大一学生认为薪水高,52.1%的大二学生认为是高危险行业,52.9%的大三学生则认为是很辛苦的工作;90%的学生医学专业的毕业出来的使用性很强;60%的学生对医学就业前景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的就业观念:
60%的学生愿意继续读研究生,30%的学生表示暂时不清楚;41%的大一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的不超过20%;80%的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都希望能先就业,有固定收入;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30%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50%的大一学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26%的大二大三选择专业知识的应用;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69%的大一学生认为是综合能力,而78.7%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是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
一、医学生对从事医学的认识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报考医学专业的各方面准备不足。在收集和分析能力上表现较为欠缺; 在面临选择时表现成熟度不高, 将医学专业理想化, 缺乏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中,家里人要求的大一占96.4%,大二91.3%,大三97%。可见,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很大部分是遵从家里人的想法,医学生个人并没有强烈地渴望从事医疗事业。在人格上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决策能力,这导致许多医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后出现消极情绪,可能会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思想。大多数医学生在报考医学专业时看重医生的薪水、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条件等, 讲究实用和实惠, 却缺乏科学探究精神,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功利思想较为明显。
(三)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超过一半的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了解,而33.9%的大一学生认为容易就业,而50%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不容易就业。可见医学生没有经常关注就业前景,这将会导致学习消极和缺少上进心,不利于医疗事业和个人的发展。
(四)医学生入学时,大多分数高,第一志愿入校;医学教育的学制长、成本较高,导致医学毕业生难以有好的心态正确就业定位,表现为医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较高,不能正确评判自我。每次招聘会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城市大医院招聘台前门庭若市;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态度热情,但门可罗雀,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 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确当的给自己评判,影响了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
二、对于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认识情况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报考医学专业前做好充足准备。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报考医学专业前,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医学专业的各方面信息,不应通过自身的想象给医学专业下定义。通过别人的建议自己进行抉择。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①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 做书呆子, 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强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 ②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要适应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能触类旁通。这就需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善于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 在理论中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 用人单位都希望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具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
(三)要抓住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这一关键主体环节。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抛弃旧的就业观、读书观。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工作平等,工作光荣”的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大农村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去。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医学生的职业方向有其自身的特性,医学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医学生最好的职业标准。三是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与行为,并进行长期的投资积累,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四是要有竞争意识和个性意识。竞争促使进步,大学生要直面社会的残酷,积极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技能。同时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参考文献:
[1]季国平.当前医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11(04)
(南医学院临床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对毕业生开展自我评价调查,为学校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56名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查。结果:医学毕业生自认管理能力、竞争意识不足,英语水平、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欠缺,学校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对个人职业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增加人文医学培训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关键词 :医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4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通过毕业生自我评价,探寻影响毕业生的关键因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着陆点”。
1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目的
为了学院更好的发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始终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
1.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自我评价、业务能力、英语水平、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等内容。
1.3调查对象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2011-2013的毕业生,本次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共邀请到156位毕业生参与,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100%。
1.4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双人双机录入,通过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调查结果
2.1毕业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56人参与,其中男生占46.15%(72/156)、女生占53.85%(84/156),调查对象涉及到临床医学专业138人,占总调查对象的88.46%(138/156);医学影像学占8.97%(14/156);康复医学占2.56%(4/156)。学生收入在2 000以下的有54人,占34.62%(54/156);2 000-4 000元的有76人,占48.72%(76/156);4 000元以上的有26人,占16.67%(26/156)。
2.2毕业生自我能力评价
毕业生自我评价主要反映个人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调查显示,在工作中能完全胜任的人有122人,占78.21%,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有34人,占21.79%,完全不能胜任的为0人。因此,选取了思想表现、敬业精神等9个指标对毕业生进行了全方位评价,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生在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组织纪律、责任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均在90%以上;84.6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能力较强。学生自认为在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均在70%以下。因此,毕业生要加强管理能力的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学校各级部门应重视学生在这二方面能力建设。
2.3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职匹配”的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延续。因此,毕业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两个层次,它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见表2)。
毕业生工作后,认为自己分析能力、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分别占调查对象的81.41%、80.64%、76.89%;而认为自己在英语水平欠缺的占54.49%,其次是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别占到了45.51%、30.77%。
2.4影响毕业生发展的评价
毕业生走上工岗位后,突显自身能力不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通常来讲,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二大因素,一是在校期间能力的培养,二是工作环境的熏陶(见表3)。
通过调查,毕业生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中,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对自己职业影响最大,高达82.05%(128/156),其次是个人专业理论水平占所学专业对口情况,分别占80.77%(126/156)、75.64%(118/156)。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对自己工作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存在,但不是最重要的,仅占45.51%(71/156)。
2.5毕业生对在校期间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特别是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因此,大学课程设置(教育计划)对大学生毕业后影响深远(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期间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自己工作影响最大,分别占到85.26%(133/156)、83.97%(131/156),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类对个人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分别占61.54%(96/156)和44.23%(69/156)。计算机类课程和公选课对个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应建议
3.1完善大学课程设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的需要应该成为大学专业设置的导向。而专业课程(教育计划)设置同样也需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开设,学校应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真正地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以最大限度与社会接轨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3.2强化英语、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英语、统计学、计算机”被视为现代大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英语不止作为一门语言和交流工具,而是被提升到了必备技能的范畴,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查阅专业文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等都离不开英语。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英文论文撰写、英语口语等内容教学,突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此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要求医生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对医学生教育要增加医院大数据处理、HIS等内容的讲授。
3.3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应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就业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业指导要形成完整体系,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培训不能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构建就业指导“一次培训,终身受益”的就业指导观。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更应考虑着力提升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理念的培养。
3.4夯实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专业课堂培养学生的“智商”,而第二课堂更多的则是提升学生的“情商”。针对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欠缺问题,学校各级管理机构应鼓励学生加入各种社团,并有序引导社团开展工作,着重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此外,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资助,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5加大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医学人文是既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又看重人性的适应和发展。大多医学类专业学生拥有理工科底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习“上心”不够。针对目前医院工作现状,结合学生管理能力不够、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增加学生医患关系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等模块的培训与学习,增加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医学生医院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利.面向行业和西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2卫魏.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李学鸣,彭杰.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董占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关键词:医科;研究生;违约现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17-02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目前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形式。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在自主择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违约的现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本科毕业生,但笔者认为研究生是国家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解约情况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分析以更好的促进研究生合理就业。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至2015年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研究生的违约情况,总结医科研究生的违约主要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促进医科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医科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医科研究生违约现状分析
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就业来说优势特点表现在学习能力较强,自我意识较强,思想较成熟,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劣势表现在年龄跨度较大,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受家庭影响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1]。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违约现象却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违约率由2005年的5%~10%上升到了2010年的35%~40%[2],违约率之高令人咋舌。毕业生违约行为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家庭,所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等多方利益都有巨大的损害[3]。
本次调查收集2011-2015年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研究生解约情况资料进行分析。2011-2015年我校医学毕业研究生解约人数分别为51、63、33、37和28人,占同年毕业生比例分别为4.96%、4.63%、2.71%、2.87%和2.26%,总体呈下降趋势。近五年,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解约率呈下降趋势,相对其他专业、其他高校来说始终保持较低水平,也说明对其进行的就业指导等就业干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医科毕业研究生违约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提交的解约申请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发现,工作相关原因占解约主要原因的比重最大(51.27%)。其中,27.42%毕业生认为拟签约工作发展空间更大,9.14%认为专业更加对口,6.76%因为拟签约单位能提供编制,5.96%因为单位提供更好的待遇,同时还有1.99%的毕业生考虑单位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其次,影响毕业生解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家庭(40.68%),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或希望男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等。另外,升学也是影响毕业生解约的原因之一(8.05%)。
1.毕业生个人原因。首先,研究生就业方向较为专一,就业选择范围较本科生小,尤其是医科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与专业匹配度更高的岗位[4]。毕业生研究课题与科室研究方向对应度很强。根据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的数据分析,医科毕业生解约的主要原因为拟签约单位较原签约单位的工作专业更加对口,具有更大的科研平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不仅很多医学研究生在签约非本专业单位后,再看到合适的本专业单位更容易违约,甚至即使签了单位与本专业相关但非专科的科室,也会更倾向于专科科室。比如研究脊柱骨折方向的毕业生之前签的单位提供的岗位是急诊科室的骨科,现在有机会去另外一家同类型医院的脊柱外科室时,在其他待遇、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毕业生就会倾向于后者。
其次,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对就业工作期望值普遍较高,对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及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此在遇到自认为比原来签约单位更好的单位时,如签约单位提供编制、更高级别的医院、更好的工作待遇、离住房更近的工作地点等,就容易倾向违约。
最后,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但由于博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大都在3月份进行,一些考生在无十分把握录取的情况下往往会先确定一个工作单位,录取结束后若成功录取则毫不犹豫的和原单位解约。
2.社会及家庭原因。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建立起来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个人的信用意识差,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刘玉芳,刘金祥:浅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成因及对策),在整个社会包括高校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契约意识淡薄的情况。从一定方面说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研究生违约的客观存在因素。
同时,根据本次调查在违约学生中有40.68%的毕业生认为家庭因素是造成违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年龄关系,研究生在毕业时很多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所以不得不更加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未婚的研究生在未与家人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签约后,往往因为家人不同意其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而不得不解约回到生源地工作。已婚的毕业生需要权衡小家庭的就业,通常选择度大的一方要迁就另一方,从而造成违约。
3.单位原因。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较晚例如事业单位编制审批时间长,导致很多医院入校招聘较晚,优质单位如果招聘时间太晚,就会增加毕业生的违约几率。
另外,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并未如实反映工作岗位情况,加上毕业生在择业时对签约单位的工作要求、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等没有充分了解就盲目签约,导致签约后发现单位的一些要求无法接受而申请违约,如无编制、工作三年内不允许休产假等。
最后,极少数单位在招聘时许诺的工资待遇、补贴、启动资金等不兑现,也会导致毕业生解约。
三、应对策略
通过对我校医科毕业生解约原因的分析,借鉴目前我校对违约处理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毕业生违约的情况。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系统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择业就业,避免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导致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适应性教育、认知教育、专业教育等多方面系统性的帮助毕业研究生充分就业[5]。同时,要增强毕业生的诚信观念和法制观念教育,使诚信成为毕业生择业的准则,教育毕业生认真、严肃的对待每一份协议书。
2.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制度,规范就业管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签约、解约制度,加强对就业协议书的管理,详细注明违约的条件以及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使毕业生重视就业协议书的签订;还应该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学校、学院甚至专业的违约管理方式方法,如建立导师签字认可、辅导员座谈、学院违约讨论会、就业中心审批讨论会等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与管理,坚决禁止二次解约的申请,尽量杜绝“骑驴找马”以及恶意解约现象的发生。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保持信息的有效对接。学校是连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就业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及岗位的需求,并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作为参考,有利于指导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同时,不断将学生的就业诉求反馈给单位,进一步帮助用人单位找到最适合的就业人选。
四、结语
通过对近五年来我校毕业医学研究生就业过程中违约现象的分析,使我们更加了解医学类研究生的就业心态,将有利于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完善、适应医疗卫生体系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对医学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及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坤,王菲,李冠凯,吕兆兰.预防和控制高校研究生就业违约的有效措施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0,216.
[2]段链,王晶桐,叶丽娜.医学毕业生就业违约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2,(10):64.
[3]赵敏,苏红.大学生就业主动违约的驱动因素与应对策略: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4):131-136.
关键词:就业信息 就业互助模式 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大幅递增,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被推向了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中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就业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基点,则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校内、外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目前,无论从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及就业信息的数量上来说,都是形式多样且数量巨大,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的信息获取需求。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顺利地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既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更能提高就业质量,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医学大专院校的就业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医学大专生的就业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了解大环境大背景,更需要从目前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入手,找出问题,发挥优势,进而解决问题。
一、医学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
1.医疗人才的整体需求层次提高、需求渐趋饱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和补充,目前全国范围,特别是城市的医疗人才的层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但在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急剧增长,而且在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二甲以上医院的应聘要求是研究生起点,一些医技辅助科室也至少是本科起点。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由于基层医疗卫生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很难吸引对于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医学毕业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本地生源都不愿回乡就业。虽然一些基层单位开出了优厚的政策,但是考虑到今后的晋升通道和家庭生活,医学毕业生仍然顾虑重重。
3.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现状的矛盾突出。由于医学职业的特殊要求,要具备独立行医资格必须持有助理执业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而这类的资格考试全国通过率每年基本都只有30%左右。不少医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想减少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很多招聘限制为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学从业人员,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无疑是十分不利。
4.就业思维落后于时展的脚步。不少学生进入医学类的院校,对于所学的专业有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再者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过高,希望学生进入大医院工作,能够直接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甚至个别在校两年的学生在咨询时还提出今后学校是否分配工作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出现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就业环境和职业定位的自我认知的缺失,没有认识到他们所受的仍是医学基本教育。
5.对口就业单位面狭窄,信息获取受限。医学生的就业单位一般为各级各类医院及相关医药卫生企业,又以各级医院为主。有些信息以单位-学校的模式进行传递,学校与单位之间往往结成比较固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就业信息的开放性来说,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是比较闭塞,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而从双方的人力资源方面考虑,光靠人力和就业部门来扩大就业信息交流面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目前的就业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就业信息由学校获取后转发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信息的时效性;而学生个人在自主获取就业信息的实践不足,导致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造成获取信息量少,质量基本不高的情况出现;实习期学生分散在各个实习点,互相之间的交流受限,造成就业信息交互受限。
二、如何构建“就业互助模式”
因此在就业信息如此庞大的如今,对于医学大专生来说,如何获得适合自身的就业信息仍然是不易的。以上的分析与总结,促使“就业互助模式”构想的形成,即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以定期组织人员拜访各地实习和招聘单位,走访工作在医疗卫生单位的校友,定期搜寻网上信息等方式开展。对于获取的信息,学生自主进行初步筛选分类,再提交到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最后由学校进行信息的,使有效信息覆盖校内各类需求人群。
“就业互助模式”的推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该校实习点多且分布广的特点,以该校2014届毕业生为例,90%的生源来自本省,2013年本省医院实习点为95家,企业为5家,其他医疗卫生单位为29家,分布于9个市,36个区县,基本覆盖浙江省范围。从实习单位入手即可收集大量的一手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的收集面。“就业互助模式”的实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团队组建。以各实习点学生为人员基础,按照走访单位及人员数量,组建规模为2-3人的团队,团队人员一般为不同专业,根据前期整理的就业单位名单和联系方式,制定详细的走访安排。除了当面拜访外,需定期地进行电话回访,保持信息沟通的持续性。
2.信息获取形式。主要通过参加各地大学生招聘会,拜访各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及所在地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校友,联系走访有招聘需求或长期合作单位,定期进行当地媒体招聘信息收集等。
3.拜访单位及人员信息。这部分前期信息主要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校友会提供,包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重点联系长期合作、曾经有招聘记录的单位及人员,开拓未有就业记录的单位及人员的联系。
4.信息的筛选及上报。各小组对收集的就业信息做好初步筛选,保留有比较明确招聘细节的信息,并按照就业招聘的专业需求进行归类,最后传输到学校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
三、“就业互助模式”的优势
1.渠道优势。各个团队学生都可以通过招聘单位、参加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深入各种渠道,获取大量就业信息进行汇总,减少信息死角。
2.人力资源优势。之前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是单枪匹马地进行。通过团队互助后,有专门的小组进行信息的归类整合处理,节省了在信息选择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此外,学校也可以利用在各地实习的学生,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开展与就业合作单位的关系维护、信息采集等工作,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3.地域优势。目前该校的学生来源于浙江各地区,实习点也分布于全省各个县市,信息来源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特定地区就业信息的需求。
4.学校资源优势。学校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良好的联系合作,就业合作单位覆盖全省各医药相关行业,校友遍布全省众多医疗机构,因此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这些渠道和资源都是就业信息来源的有力保障。
互助就业模式的构想及研究,主要基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主体地位及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就业信息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并让后期的就业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1]冯亚莉,肖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中职;院校合作;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3-02
一、引言
自从18世纪雷文霍克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细菌,使微生物病原学得以成立,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方面)这门新兴学科就开始萌芽。但我国医学检验起步晚,解放前虽有北京协和、湖南湘雅、山东齐鲁、广州中山等医学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建设,但组织形式松散,多附设在院校的各个教研室内,全国仅有两三所医学院校能培养出少数检验医学技术人员。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医技型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职院校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结构、规模、质量、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院校合作模式入手,分析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难点,并通过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果找出发展的新途径。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困境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五、前景与不足
纵观本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院校合作模式开展的前前后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专业老师缺乏且培养慢、教学设备滞后且更新快的障碍,通过校院之间的深度合作,让学生技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它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前瞻性,可以尝试将这种模式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医学教育中,如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药剂专业、助产专业等,都需要用行业需求的角度去挖掘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当然,这种院校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如对环境的要求高,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更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如护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医患矛盾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思。
值得肯定的是,该学校现已在国家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项目中,将院校模式扩大到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建设中,并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系统、工教结合的卫生职业教育将向我们徐徐走来。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2]翟悦.东西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需求与基础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30):9-11.
[3]黄达人.关于职业教育的几个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22-22.
[4]常冰梅.校院合作培养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28-29.
[5]徐克前,李登清.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3-4.
【论文摘要】辅导员在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天然优势,本文分析了医学高专院校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与不利因素,并就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快速增长。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U630万,供求总量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辅导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做好高校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优势
(一)熟知学生个性心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建立职业目标的重要依据。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熟知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能够准确分析学生自身优势与不足,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理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职业。
毕业生是就业工作中丰富和宝贵的资源,他们的亲身经历是就业指导工作中最具说服力的典型案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是高校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现实表现,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等原始信息的重要途径,辅导员通过定期对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业务能力、单位评价进行调查分析,获得就业状况原始资料,积累优秀毕业生资源,从而发现和树立就业典型,引导学生开展探索职业的活动,有效弥补其它就业指导形式专业性不强的缺点。
(三)时问和方法上的优势——随时随地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最信任和亲近的引路人。辅导员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仅能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预期目标。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体活动、优秀毕业生座谈等方式,向在校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养成、求职方法技巧的理念,还可以结合学校就业工作,设立班级就业信息员、班级管理QQ群和辅导员博客,提供学生了解就业信息以及和老师自由沟通的平台,在学生离校后可以及时掌握每位同学的就业动态和去向。
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一)缺乏就业指导理论是影响辅导员发挥就业指导作用的主观因素。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开展工作。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正确把握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等。目前,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还有一定的困难,有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只停留在向学生强调“降低就业期望值”、“讲诚信”等空洞的说教上,而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传授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求职方法、技巧。有的辅导员则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对职业状况还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了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二)工作繁忙、权责不明是影响辅导员发挥就业指导作用的客观因素。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学校的每项要求每次活动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并很多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大于1:200,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精力分散,不能对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
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虽然实际中辅导员是学校就业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明确把指导学生就业绩效纳入辅导员职责要求,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办法。在对辅导员考核中更多的侧重在量的考核,而轻视了对质的要求。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就业的状况与辅导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关系不大,影响了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三)形式分散、随意性大是影响辅导员发挥就业指导作用的现实因素。虽然辅导员在工作中多少都会涉及到就业指导工作,但仅停留在传达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协助校系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形式和内容分散,随意性大,不能很好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对学生缺乏系统的指导。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上,很多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只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这是片面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
三、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第一,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研究水平。辅导员既要努力钻研与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理论知识与方法;也要增强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准确把握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正确分析就业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状况;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辅导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和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同时注重在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才能根据学生专业和即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态度和方法、职业基本知识与求职技能等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推动就业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二,重视辅导员的就业指导作用,明确责任,完善考核办泫,营造辅导员发挥就业指导作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首先,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缓解人手不够的现状。高校应把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争耳义达到师生比不低=丁=.1:200的国家要求,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学习和职称晋升等工作。辅导员的配备应以号职为主、专兼结合,师生比不达标的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选拔责任心强、教学任务少的教职员工担任兼职辅导员,保证辅导员有充分精力做好学生工作,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其次,明确职责,制定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根据辅导员的能力和整体水平,明确他们在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负的职责,同时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辅导员就业指导实施方案,使辅导员能够明确职责,统一施教,提高辅导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指导、考核和监督,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第三,完成全过程的就、l指导工作。就、I指导工作从新生入学就着手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地分步实施。医学高专院校学生只有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最后一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所以实习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尤为重要。
对于新生,辅导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通过对职业牛涯进行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设计自己的人生,让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早做就业准备,进而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自觉提高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牛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勤工助学、临床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大二学生开始选择实习医院和就去向,就、lk形势和政策教育以及求职面试技巧都在这一年进行。辅导员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解读国家促进大学牛就业的政策,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调整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丰动性。辅导员还要结合就业工作,辅导学生准备求职材料,协助学生准备面试。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模拟招聘会的形式,让学生积累一些应聘经验,为顺利通过面试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大三实习阶段,足就业前的实战演练阶段。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对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辅导员充分发挥博客和网络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网上就业指导和交流,加强思想教育,调整就业心理,鼓励学生要把握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应聘,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灵活就业。
1.校内实训场室和经费有限。
学生技能训练离不开与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操作室。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实践训练,跟行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脱节。其次,实践操作需要标本,某些稀有标本(如脑脊液、骨髓等)学校无法获得,多数试验仪器设备昂贵,但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一年只用一次(医学类仪器专业性强,有些仪器只专用于特定检查项目,因此只有在讲解特定章节的时候才会使用)。
2.严重缺乏专业课老师。
该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从间断招生到现在每年级4个班,学生人数猛增。但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办学条件差,缺乏跟得上时展步伐的先进设备。大部分老师没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少,天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造创新意识。
3.解决思路。
通过到国内先进的示范校学习、听取专家建议、学生调查问卷等方法集思广益,尝试新的教师引进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临床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同时将部分实验实训与临床结合,直接将实验室放入临床检验科相应科室。
二、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方法
该校结合实际,通过征求专家、学生的意见,设置2个实验班,共计80名学生,并将专业建设与能力提升联系起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采用“会课”、“串讲”的方式,开展最能符合临床要求的理论教学;将一些实验项目放在医院专业实验室进行。参与教学的行业专家共计12人,累计授课600学时;开展的校外实验项目65个,每个学生至少参与380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整个院校模式历时1年。
1.行业专家授课模式。
针对现有中等医药卫生职业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还在进一步规划和改革中,为了更好地做出探索性的尝试,该学校聘请了当地三甲医院临床检验一线专家开展授课,其中授课内容按照与临床一线实践实际联系紧密的理论讲解,并且将内外科等其他专业知识穿插起来,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深入讲授。值得一提的是,《免疫学检验》与《微生物检验》使用的是串讲模式,将两种教材、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累计授课1992学时。
2.实验项目临床化。
实验实训的项目同样是按照《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4门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包括了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粪便形态检查、尿沉渣检查\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血清葡萄糖测定\免疫比浊测定法(C3定量测定)、间接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检测、甲胎蛋白检测)、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的检验、链球菌属的检验、肠球菌属的检验等。实验实训的方法采用“一对一”、“一点多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是针对难点、重点,尤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实验项目,导师统筹安排学生单独指导,在时间上实现了轮换调度,既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节省实验时间。“一点多面”指的是实验导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实验的基本点和重难点,要求学生自行按照学过的理论和操作说明展开练习,主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训练课程上,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院校合作模式的成效
这种“一引进”、“一走出”方式,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实现通过院校深入合作提高师资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一建设目标。首先解决该校医学检验专业专业课老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应有的教学质量,且在这种行业专家授课的模式下,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财富,进一步为改革中等职业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技术资料。其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院校合作实验班的毕业生本年度就业率达到了95%,且均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通过后期的追踪回访,90%以上的医院表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现阶段临床实践的要求,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反映均为良好。从学生个人的角度阐述院校合作模式的优缺点,第一巩固了已有的理论知识,第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带来学习的成就感,第三保障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四、前景与不足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就业指导平台 就业品牌建设
21世纪是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信息畅通、快捷,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在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均成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借此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科学化的管理。但网站主要的内容多为以下方面:(1)多年来的与高校毕业生有关联国家就业政策;(2)就业求职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技巧;(3)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以上内容使得高职院校信息网络平台存在内容单一、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性等特点,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网站的建设和定位上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互动性,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快捷、丰富的层次、强大的功能等特点有效地为企业、学生服务。
一、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网站高效运行的因素
1.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多数均在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这一背景下,应市场的需求由中专、技校或职工大学升格而成;由于变迁的历史短暂,它的办学思想、定位、思路及管理的模式明显带有中等(成人)教育的横迹;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忙于应对日常事务管理、尚未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升格前学校的员工,这些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突破已有的、陈旧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加上自身综合素质等的约束,在学校已经发生质的飞跃情况下,管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思维、理念、意识仍停留在原技校、中专或职工大学的情景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工作成效、工作创新、工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较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较大的差距。
2.缺乏充足的资金
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均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应变而生,在它们匆匆步入市场过程中;但机制方面尚未理清,它们仍隶属于升格前的不同的地方厅、局管理,在获取教学资金渠道来源方面不如本科院校的充余,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征地以满足扩招带来的人数的急速扩张,同时为了打造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正常扩张情况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将有限资金投放到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上,力求为学生打造从理论教学知识过渡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衔接平台,在少的可怜的资金运作上,高职院校的资金分配主要是投放到学校硬件设置上而忽略了软实力的打造,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3.缺乏宣传的主意识
当今互联网功能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取代了我们曾经习惯的、使用的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已成为过去式,纵观世界500强企业,除有坚实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还与其在广告宣传的独树一帜分不开;高职院校要突破陈旧的工作观,顺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踏着市场的步伐用时下年轻人都能接受方式:鼠标一点、信息进千家万户的方式来宣传学校。
4.在校学生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处于第四批次,位于民办本科录取之后,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考的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导致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基本是高考分数在三百分的群体。而这类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的约束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弱,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得他们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起点定位低、缺乏超意识的理念,致使很大部分对学校的就业网站关注力度不大,也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网络建设、网络创新力度不够的因素之一。
二、借助网络特点构建多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按照“高校搭台、学生参与、校企互利”模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应成为涵盖企业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交流咨询、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它不是一个就业信息平台,还应成为交流平台和业务平台。是一个能够形成全方位的供需信息收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立体化的信息、多渠道的、信息共享的、综合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以此推动毕业生求职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应聘发展。
1.构建以学生信息为主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它是一个须全体成员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之日就非常清晰知道它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个人信息为主的,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为辅的一条线的信息网络平台;学生从专设窗口用学号、密码登录后出现以下几块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感悟、社团活动、个人风采等模块;学生负责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每学期学业总结、学业的感悟、参加社团的体会及在校三年期间所有与他个人相关的感悟内容,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从系(部)窗口注册登录,可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对所教学生的直观感觉叙述在此,负责任地书写每个学生的学期总评,同时也包含对学生客观的个性点评。教学部门通过各自的窗口注册登录,进行对学生成绩录入、成绩修改、奖罚记录等事宜。窗口设置目的是通过学生、班主任、课任老师及辅导员从不同的视线有效记录学生德育、智育全面发展,及涉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项目,记录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实习与理论创新、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窗口模块的设置动态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轨迹,在他书写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时时提醒要学会珍惜眼下第一分钟时光,健康快乐享受生命、学习。
2.构建以企业信息为副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互动、自主、平等及多媒体等特点,可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多形式、多途径、多样式、功能强大并与企业、学生直接相联的沟通交流平台。介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性、介于行业内各企业的不同分布地区、介于企业在选择学生时的快捷性、便利性、时效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交流平台,开发网络宣传企业、网络求职投档、网络求职交流、网络视频面视、网络就业签约等一系列与企业招聘有关联的窗口项目,如设置企业登录的窗口,企业从该窗口进入后可浏览本院应届毕业生的所有详细资料,包括三年来在校的学生成绩、三年来在校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辅导员所给的评语,以及学生在校的各种奖罚情况和学生在校学习中所涉及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可让企业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减少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了解所要学生的情况、减少因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层层了解所当误的时间差,可让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段掌握企业与学生对彼此之间是否有进步了解的要求,对后续工作有个度的把握。
3.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站,多数网站均是以宣传本校和提供相关信息为主,网站内容基本上是缺少互动功能、网上沟通业务、在线就业政策咨询、在线就业心理咨询、在线就业求职等基本功能没有实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信息功能,启动和创新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功能,把握互联网的快捷、低成本特点将其运用在日常就业工作中。
(1)开辟网上在线咨询业务,网上心理测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职业生涯发展而困惑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学业、职业之间关联的困惑。
(2)开辟企业通道窗口,将已联系地过、未联系过企业分别设置,将本校毕业生的详情第一时间通过企业通道窗口传递给企业,对于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可进行下步的联系,按照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在数据库进行匹配。
(3)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将高职院校内部涉及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实现联网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快捷信息查询。平台整合的功能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化系统可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即时查询,随时随地掌握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各专业人数、各专业实习分布情况、就业签约状况等详情,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学生,缩短就业工作时效性、确保就业工作有效性和就业工作准确性。通过此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大学生基本信用档案、消除大学生实习、预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延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第一时间赢取就业的机会,尽量减少因时间差而造成的延误学生顺利走入社会的环节,把握时间,提高就业签约的准确率。
笔者认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好手中的指挥棒――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有意识地将品学兼优学生利用网络快捷方式首推给企业,主动出击、搭桥牵线,第一时间让企业、学生寻找到适合彼此的人员,从而也有意识地把握学院的就业大局分布、通过将优秀的学生引入到各类大型国企、有发展前景民营企业以及正在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私营企业,让优秀的学生做为“药引子”在这些企业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就业品牌,以此在行业内各企业布局有属于自己“药引子”领域的就业品牌。本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构建数据库网络化建设,紧紧跟上信息化主流这一趋势,让网上“购人”成为推动就业工作大发展、提高在其它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实力的重要竞争手段,同时在学生学业进取上也做好危机意识,让学生在进校之时、不浪费光阴,让青春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升华。将日常就业工作与学院品牌就业融合考虑,打造高职院校就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