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化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准备每章的教学内容时,要花较多的时间收集材料。比如在绪论中举例介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都离不开有机化学;讲到构象、构型时,举例说明药物也存在着不同的构象或构型,不同的构象或构型与受体结合能力以及生理活性也不同;在芳香烃和含氮化合物两章分别介绍两类化学致癌物:稠环芳烃和N-亚硝基化合物,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立体化学一章,除介绍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手性药物合成及化学奖获得者对手性药合成的贡献外,还可大量介绍不同构型的手性药的药理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手性的重要性;在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羧酸一章,详细介绍羟基酸、酮酸等与人体三大代谢的关系,通过掌握和运用有机化学的普遍原理,使学生初步具备联系体内复杂反应的能力。医学与有机化学有关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每章里面都能结合医学和药学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专业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2建立理论框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有机化学内容多,但规律性较强,有些内容是建立在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大学阶段与高中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根据学生在中学及基础化学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应删去重复内容。中学时代由于高考大纲的限制,有机化学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着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理解能力的培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在大学学时数紧缩的情况下,仅仅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有目的地讲授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理论框架,从理论高度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关系的理解,这样在讲授某些具体问题时教师可以点到为止,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①电子效应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电子效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一节,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从电子效应的概念、特点和类型上分步讲解,通过运用有机结构理论的知识,解决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的选择性亲电加成;共轭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苯环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水、醇、酚、羧酸的相对酸性大小等。②杂化轨道理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首先必须掌握该物质的结构,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必须从原子的杂化开始。所以在杂化轨道理论一节中,要让学生明白构成有机物的主体碳原子在形成分子时轨道为什么要杂化?杂化对分子的形成有什么好处?杂化后轨道外形和电子云外形有什么变化?杂化轨道是如何形成共价键的?sp、sp2、sp3杂化在轨道成分、形状、长度、夹角及空间构型等方面有哪些区别?如何判别杂化方式等等?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对掌握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③酸碱理论。讲述酸碱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每一种理论的本质,从阿累尼乌斯酸碱理论、勃朗斯德酸碱理论,到路易斯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对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尤其是路易斯酸碱理论对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全局意识
在有机化学教学环节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就这门课程而言,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多、化学原理抽象、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及机理繁琐。在绪论一节授课老师都会强调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突出预习和课后归纳总结的重要性,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一开始还能跟上进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全面推进,大多数学生不再预习而是跟着老师走。为了缩小教学矛盾,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注重章节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比如烯烃的稳定性与消除反应之间的关系;醛与醇的亲核加成反应是糖的环状结构形成以及成苷反应的基础,含氮化合物的性质是蛋白质和核酸中涉及的一些反应的基础等。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而不是孤立地陈述一个个具体的反应,同时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优化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当然,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既要考虑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4抓住反应本质,构建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反应多且复杂,但规律性强。只要找到某一类物质反应的实质,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不需要记住每一个具体反应方程式。比如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实质是: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决定了取代反应的快慢,学生理解了反应机理,掌握了自由基的稳定性大小,自然就会写出主要产物;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加成仅仅记住所谓的“马氏规则”是不够的,要理解反应过程和实质:中间体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决定了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快慢;“查依切夫”规则预测消除反应的方向,同样需要理解其实质:生成比较稳定的烯烃为主要产物。所以通过寻求有机化学中反应物、产物、中间体的稳定性与反应性能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5多条复习主线及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好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有效途径。多条复习主线包括:以官能团为主线;以反应类型如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为主线;以物质的酸性或碱性大小为主线;或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类反应、某一问题或按照目录章节顺序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以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链,把相对独立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这些归纳总结工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学好有机化学也需要多种学习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设问置疑式等,但有机化学在知识结构上系统性、连贯性更强,学习方法上有其独特性,比如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一类物质由于同系物的存在,我们不需要记住每一个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这就是普遍性,如果再注意到个别物质的特殊性,某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以全面掌握。如含有碳碳π键如烯烃、炔烃都能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但含炔氢的炔由于具有特殊性可与硝酸银的氨溶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发生反应而与一般的烯烃和炔烃相区别;羧酸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但甲酸因含有醛基而具有还原性;醛、酮都能与羰基试剂如2,4-二硝基苯肼反应但乙醛或甲基酮能发生碘仿反应表现出特殊性。另外,类比法也是学好有机化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水、硫化氢的区别类比到醇、硫醇的结构与性质区别;有机胺与无机氨结构性质相类比等。通过探索多种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不仅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达到书本知识从厚到薄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机化学记忆也更加深刻。
6优化问题设计,建立章节典型例题和题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1)开卷考试:考试中允许学生带教科书和笔记本进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考虑到采用开卷考试,出题的原则作了适当的调整,绝大部分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所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如已理解和掌握,不用翻书,稍事思考就能找出正确答案,否则即使翻书、看笔记也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在“氨基酸代谢”一章,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与S-腺苷甲硫氨酸无关的反应有:A.肌酸的生成;B.胆碱的生成;C.多胺的生成;D.尿素的生成;E.肾上腺素的生成,选项中所列反应,除去尿素的生成,其他都与S-腺苷甲硫氨酸有关。而上述相关反应,分别在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章节中学到过,但需要同学们自己进行归纳。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更多地通过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2)计算机模拟考试:学习若干章节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到计算机上抽题测试。测试是在师生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实行的免监法,在充分的诚信品质教育培养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觉作答,使学生的发挥达到最佳,也对学生的综合道德品质培养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免监考的目的在于建设良好的学风[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要求平等和受到尊重与信任,渴望拥有自[6]。最有力量的学校管理者不是那些只会行使行政权力人,而是那些善于尊重人、相信人的人[7]。免监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更大的责任、具有更大的自,从而也更有力地调动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采用大班案例讨论课考核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3采用论文综述撰写与答辩方法考核创新能力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1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医学化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极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但在学校一般都归属于公共课,并未将其重要性体现出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内容未得到改进,而且实验条件也非常简陋,导致这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实验上根本不能得到创新性改革,仅仅依靠填鸭式灌输,学生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1.2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如果想要真正的从基础上改善学生化学实验部分的实验水平,首先就要更新教学模式,摒弃原来的传统模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老师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离开老师的带领自主进行实验,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验中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
1.3实验考核缺乏实效性
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课考核的时候,单纯的考虑其最终实验结果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其进行实验时思考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水平,不过因为这一类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占到的比例也不大,进行考核的时候,成绩的高低仅仅取决于实验报告的优劣,无法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出来,更加无法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实验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时候会出现忽略实验、重视报告的现象,更有甚者干脆不做实验,然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像这样的仅仅以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决定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只会使得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不会对医学化学实验造成任何好的影响。
2教学体会
2.1优化实验内容
现如今,在高等院校里面开展的医学化学实验课程,其实验内容非常陈旧,一般都是在做一些验证已有明确结果的实验,这就导致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兴趣平平,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无法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医学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内容的创新,以护理专业的人才根本要求为基础,将其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学生实验积极性之上,努力提升其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2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一定要使得学生了解一次实验的根本目的、此次实验课程要达到怎样的水平、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医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去,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必须按照规范标准实验,使其体会到进行科学实验时严谨的重要性,这也能够决定一次科学实验是否成功。比如,进行苯甲酸含量检测的时候,第一部就是申明教学目的,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进行此次实验,不能够是为了完成试验任务而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操作步骤,一次实验不成功往往就是因为试验中步骤不规范产生误差,例如,配制缓冲液的时候,需要用到不同的吸量管来吸取不同的共轭酸碱溶液,假如其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最终测得缓冲液浓度误差明显。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需要不断地改善其成绩评定制度,将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提升之上,将课程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加大,考核内容可以划分成实验操作部分以及最终考试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考核课程中的实验技能水平、对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理解、试验出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以及操作水平,而后一部分就重点考察其对整个课程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了解、掌握水平。如此,将课程的考核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并且最后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课程知识。
3结语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2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3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4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自然学科、生命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生物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研究人体内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从分子学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本质,课程中既包括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涵盖生命科学的前沿。因此,构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改革有助于临床医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要求,笔者制定了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能看懂常见生化化验单,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解释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的发病机制,并能提出合理性的治疗和改善建议。
2创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理念是教学的先导。笔者以临床工作项目为导向,调整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用、适度”为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职业能力,力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突出生化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实用性。
3构建知识模块,优化教学内容
3.1理论教学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不仅分子大、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途径多,涉及酶的种类多、调节复杂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生物的分子基础、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及基因工程、机能生物化学等四个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授课中,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先进行静态教学,再进行动态教学,即先学习生物的分子基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内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静态),然后再学习物质代谢过程(动态),做到循序渐进。明确课程的重点,在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这三大物质代谢各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能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常见病的发病机理、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饮食调节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于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代谢过程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建立生命化学的物质系统观等是教学的难点,笔者采用以下办法进行解决:①化繁为简:基础内容精讲,前沿内容略讲,并在内容上做好生物化学课程与后继专业课程的衔接。②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引用生活案例和临床案例分析生化知识点,拉近书本知识与临床、与生活现象的距离,充分体现生物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在运用中掌握知识。③抽象内容形象化:通过互联网或自制课件等方法充分搜集教学素材,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形、音的优势,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难理解的内容简单化。
3.2实践教学
生化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有16学时,分8次实验授课,每次2学时。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两部分。其中基础实验项目有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酶学实验、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等,这些实验是对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巩固理论知识。综合性实验有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吸量管、加样枪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浆蛋白、血糖的测定、血脂的测定、谷丙转氨酶的测定等等。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4.1案例教学法
生物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运用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从分子角度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引用适当的案例导出生化知识点,加以分析,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知识又明白知识的应用[1]。比如,在相应章节设计的典型案例:高血糖患者后期将导致酮血症、肝性脑昏迷的症状、磺胺类药物治疗敏感性细菌感冒的机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分子病、胆色素代谢异常引起的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无机盐代谢异常引起的酸碱失衡等等。实践证明,案例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优点:①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用抽象的生物化学原理解释临床常见病的具体现象,启发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深入理解生化理论,并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做到活学活用。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病案,不断创新学科背景资源,激发学生就死扶伤、追求医学知识的斗志。③教师关心大众健康的忧患意识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由此,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通过老师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点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2]。
4.3讲授法教学
从学情来看,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有一半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基础化学、生物学知识薄弱,虽然在生物化学课程开课的前期也学了一些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知识,但化学知识依然不够扎实,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学习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中,不仅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把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理解和接受。在这些新的复杂的内容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生物化学系统科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法教学中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能通过说明目的、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启发自觉学习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法还能反映出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态度等,这些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4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