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7: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课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活力
和谐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化思维的呈现、潜能的开发、情感的释放、自主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一堂课,而应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一、教师——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与实践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如,四年级在学歌曲《小螺号》时,要求学生认识“上滑音”并运用到歌曲演唱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从而主动去探索发现“上滑音”的演唱方式。学生听后,有的说:“我发现,在演唱的时候,好像有些音是向上滑着唱的。”有的说:“我感觉每一个乐句的结束都有上扬的感觉。”我积极引导,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生知道了“上滑音”的正确唱法,而且记住了这个音乐上特殊的记号。在探索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对音乐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2.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教师运用生动形
象的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情境。在四年级学生演唱歌曲《少年队进行曲》时,学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附点八分音符的识读。因为在之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的都是时值均等的两个八分音符,这首歌突然增加了一个八分音符的时值,学生不太好把握。于是在教学中,我想到了马的奔跑,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马儿在飞速奔跑时的慢镜头,请学生模仿马儿的奔跑动作,并逐渐用嘴和手打出这个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这下,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为课堂增添了活力,而且帮助学生解决了难点,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师生互动,创建和谐课堂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单调的教,学生无聊的学,其结果就是学生机械生硬的记忆教师讲的,一味地模仿教师示范
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情感表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应分享彼此的思考与创造,分享彼此的情感。和谐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化思维的呈现、潜能的开发、情感的释放、自主的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师不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参与者。
二、学生——课堂的真正主人
1.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歌曲的学习
感受和情感的流露。认识到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求,想象他们的感受,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2.发挥小老师的优势
在学年级《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时,我为学生出示了两个小节的节奏:“× ×|× ×| ”。这种节奏在以前已经练过,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正确的读出,接着我出示另一个切分节奏:“× × × |× × |”,这种节奏就有点难了,当时我先用我们班班长的名字读出这个切分节奏,学生有的就会读了,可是大部分还不太会,这时我就会启动我们班的“小老师”来帮我,他们有模有样地学着我说的名字打节奏,一会说:“王老师,你好。”一会说:“同学们,快看。”学生跟着这个小班长读的还真带劲,一会功夫这个切分节奏就被解决了。
简单的话语,实在的教学,在愉快中轻轻松松帮助学生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小老师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见,课堂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小老师的作用。
三、评价——激活课堂的调味剂
从过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看,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以学生是否完整地演唱一首歌曲、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给的知识为标准,这样的标准未免太过片面。现在音乐新课改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上课一开始到下课,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学生也正是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迈上一个一个台阶的。在这样的一节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取得的一点进步和出色的表现给予恰当、有效的评价,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质,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向着
更高目标前进。语言的评价也要讲究艺术性,改变以往索然无味的“很好”“不错”“正确”等这样的词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丰富生动,因人而异。课堂上,我发现某个学生的闪光点时,我会发挥评价语言的美丽。如,当我看到学生的表演动作优美时,我就会动情地说:“你们看,一只美丽的小孔雀飞到了我们的身边!”“哇,她真像只美丽的白天鹅,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呢!”“你们听,他的声音就像风铃摇摆的声音,多动听,多优美!”“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班的小歌星!”……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0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潮推动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标志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深水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基本价值取向,既贯穿于课改纲要的基本精神,又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但在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这十多年,诸多新生的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其中,农村教育最为凸显。
在这里可以引用一个经典的教育方针表达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多功能人才。”这个经典的方针重点上强调了教育个性化的素质和学生学习的多功能性。而新课改也是要打破从前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手脚的恶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还需要尽量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主动”中增知,在“活动”中创新,在“合作”中发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难题,自己去发现公式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
但中国拥有大量的农村教育份额,我们不能够忽略这沉默的大部分,农村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学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的教育还能平稳地走新课改的一套教育方法吗?新课改是否还会加剧城乡教育差距呢?
有媒体报道,2003年3月4日到12日,据教育部课程评估组对全国12个课改实验区实验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的结果显示: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按照从省会、市县、乡镇到农村的顺序排列,对课程改革“完全适应”的教师的百分比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这一调查结果让一些专家学者着实为农村教育改革问题捏了一把汗,有的学者也提出“新课改农村包围城市是个伪命题”的观点。
当下在农村地区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普遍出现了一下问题:
一、经济能力有限,学校家长吃不消
新课改后,增加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业水平测试,或将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对硬件条件有限,计算机、音、美等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农村学校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于农村家庭中的学生家长来说,能够送孩子进校完成学业已经是十分不容易,不仅仅是经济上不愿接受过多负担,在心理上也只希望孩子可以学好基本科目,能够在考试场上拿到好名次。至于基本科目以外的测试,家长并不抱多大关注与支持。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吃不消
一些地方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教师不明课改的精髓,也不具备推行课改的素养和能力。他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探究教育和人文教育,对习惯于旧有教学模式的农村教师来说却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教师生拉硬扯地讲人文性、合作精神、自主探究,就容易出现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现象。
三、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机会变少
面对新课改新形式,除了学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外,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更是一大难题。农村学生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更没有经济能力去学绘画、跳舞,许多成才的机会就与他们无缘。例如近几年吃香的自主招生、保送生等,农村所占份额基本为空白。因为农村学生在证书方面太缺乏,无论是奥数等知识性竞赛,还是各种小发明、建模、美术、音乐等素质比赛,他们都难以在其中获得成绩。这样,就输在了新课改教育中的起跑线上。
这样看来农村教育在新课改中想要跟上脚步,取得成就也就很难。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其问题的所在,辩证看待以求更好的发展。
从课改的源头来说,本轮新课改的专家主要借鉴了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经验。而这些国家和我国的国情还有差距。教育和社会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当前的教育必须和国家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虽然教育本身具有超前性,但如果太超前也会势得其反。
【关键词】 新课改 新模式 老师 学生 习惯 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开学之初,学校开始实行新的课改模式。外出培训时听了课,听了汇报,也和讲课老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实际操作中,从模式的熟悉到熟练再到创新,是一个需要实践、体验、反思、总结的过程。新的课改模式 ,如同所有的新事物一样,给人以期盼。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新课改的实效已经逐渐显露,新模式也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新课改之新,新在模式,新在教师和学生,新在习惯和实效。
一、新课改首先新在模式
在新的课改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是输入过程;提问展示和课堂练习是验证教学效果的输出部分;点评精讲和课堂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拔高提升的作用;补救达标实现了每个同学都能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真正关注了学困生。
1. 自主学习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走到了学生中去,引导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观察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讲解或者在小组交流时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
2. 小组交流环节是学生解决疑难,共同进步,为展示做准备的环节。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组员的共同进步、发展和成长,这种进步和成长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获取,也表现在组员之间的合作、互补、欣赏,勉励和友情中。
齐心协力合作创新,为本组组员的成功高兴喝彩,为本组成员的失误而叹息着急;当堂训练时他们互相督促认真作答,唯恐落在其他组的后面。点评、补充、纠错、质疑、总结时他们也会提醒本组成员积极参与,为本组争光。尤其是在全组过关时,他们个个积极踊跃,把为小组尽力当成自己毋庸置疑的职责。小组合作,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曾经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困生,如今在集体的氛围中,在同学真心的帮助下,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的笑容渐渐洋溢在他们脸上,和同学相处时,他们也不再那么自卑,他们心情开朗了许多,眼神中多了从容和自信。
3. 提问展示环节,学生能够大方大胆的表演展示。上板书写单词和句子,他们已能做到快静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写,转组互判,并能对错误的词句圈出,以利于写错的同学改错。对话和故事表演,学生能大方的走到台前,配合动作表情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自信自强和能力的展示。
4. 课堂评价和总结环节,学生已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收获,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以后的改进意见。
二、新的课改模式,新在教师
教师是新课改的引路人和课堂的导演。只有教师输入了新的课改理念和思维,领悟到新课改的内在价值以及可能带来的课堂高效,才能真实的接纳新模式,从而主动自愿去钻研新模式,带动学生一起走上新模式的探究之路。学生的新模式之路走得如何取决于老师的引领。新模式是否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实际操作。既然称之为新的模式,教师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领悟,并在实践教学中适应、改进、创新。教师既要应用新模式,又要在新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有所创新。
三、新的课改模式,新在学生
在新的课改模式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新模式推行的载体。新模式的推行,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潜力,让学生从思想上自觉的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在学生的思维里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在唤醒之后,还需要反复不断的引导和巩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心灵深处参与的欲望,成长进步的欲望,表现的欲望。
四、新的课改模式,新在习惯和实效
新的课改模式,从最初的模式培训,到如今的灵活应用,新模式的实效逐渐凸现出来,师生都已在课改中发生了变化。老师把课堂更大程度的还给了学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学,交流,展示,反思和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中的“我来答’、“我质疑”、“我发现”、“我纠错”、“我补充”、“我评价”、“我总结”等声音此起彼伏。由于新模式实行的是学困生优先的规则,所以学困生比中等生和优秀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展示。学困生变的大胆自信,成绩也在逐渐提高。学困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习惯也就随之改变了。随着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和成绩的提高,优秀生、中等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整体学习气氛进入了良性循环。习惯好了,学习效果也就更好。在新模式的推行中,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精神面貌也更加阳光自信。
新的课改,新的模式,学生展现出来的是改变和提高。改变的不仅仅是习惯,提高的也不仅仅是成绩。在学生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今日课改对他们思想、心灵的触动,将是价值无限。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新课改 教学方法
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从事化学教育教学近10年,经历了几次课改,这次课改,我感受很多。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教,而是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且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实验的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就兴趣骤浓,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效果,增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由此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养成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彩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强的创造力呢?明白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五、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中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会直接影响中考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情况看,应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中考成绩而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孙桂贤.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就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他们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计划和目标。如果实际情况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他们就会反思自己可以采取哪种不同的方式,并由此调整自己的计划。”这是我偶然在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托德?维特克尔的书中《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所读到的关于优秀教师的评注,很受启发。的确,何为优秀教师,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课堂效果就是最好的评分标准。掌控大局,运筹错于帷幄之中,用严谨的教学计划,多样的教学手段应对丰富的课堂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做到的。如何掌控课堂,必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终身研究课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仅此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1.新课改,新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的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老传统,旧课堂
新课改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主张自主创新,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干扰及教师个人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不足:
1.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材处理欠妥。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4.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3.广学习,多总结,提升课堂掌控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富于创新的教学新理念、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博学多览,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都必不可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是掌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捷径。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教师需要耐心,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用意,常常东拉西扯讲不到正题,这时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想象,思考,整理,切忌急躁。
3.2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要学会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客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应具备其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乐学是一种情绪,一种行动,是一种精神势能。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种幸福,是种享受,从而做到乐学且善学。
3.3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需要师生合作,共同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效果的提升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囚徒”,而应是积极的学习者,尽力营建宽松,融洽,彼此信赖与接受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 “自由表达”与 “自由参与”中,逐步达到自我实现。
3.4 掌控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新鲜事物,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在很多情形下,如果授课老师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还是固守成规地照本宣科,其课堂效果别说有效,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厌学,最终放弃整个英语学习。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激活课堂,将语言融入生活,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以自信、轻松、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才可能随时生成。
Please remember: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KH*2/3D〗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C.Rogrs).学习的自由[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7).
一、提高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是指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知识是任何一次课改都必须遵循的,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教学目的。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改在教材的编写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理论性过强的知识删掉了一部分,而以阅读材料的形式给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课改在知识的掌握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第二,大大增加了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且探究括动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课改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大大增加了案例教学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使教学更加灵活。教材难度的降低,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紧贴生活,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操作。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研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逐渐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思维。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注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指导实践。从教材的编写上明显反映出,新课改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那么面对新课改,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一、推祟新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具体讲,教师应做好两大转变:(一)由单一的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并重者转变。新课改下,课标和教材都有很大的变化,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必须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寻找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法和学法。(二)由师德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者转变。如果学生基础好,教师采取探讨、讨论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诚恳巧妙地解决,切忌批评敷衍。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教师绝不能遗弃,要更加关心、重视,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的同时,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
关键词:目标 掌握 层次 性质 关键 新课改 创造性
新课改,改什么?是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我个人之见就是“一目标”、“二掌握”、“三层次”、“四性质”、“五关键”,具体的说就是――
一目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这个“一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二掌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指出了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准确的、有目的地教给学生。
达到“二掌握”,即:
一是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二是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层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话说明着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层次艺术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人性化的应用之一。
四性质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抓住学生的心理,贴近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合理的变化课堂形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说明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
(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五关键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新课改,改什么?其中关键问题就是――
一是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强迫式、师生式的“师道尊严”教育体制,实现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方式;
二是教师就要吃透课改教材
课改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在实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思想还是思想、《孔乙己》还是《孔乙己》,就是放大了空间,留下了思维的余地,重视了课内、课外的实践,需要一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层次,它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评课;
三是教师就要创造课堂高效
创造课堂高效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完美结合,需要合作、探究和总结,需要课前准备、课堂灵活和课后思维,才能够初见成效;
四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之前,教师就要列出重点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提问、指导思维和强化理解;课堂之中,灵活掌握学生的思考动态、学习动态和认知动态,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和胡思乱想;
一、对数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在迈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数学教学将本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二、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
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