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7: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讨论式教学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人为本”是现代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本”是指事物的根本,在世界万物万事中,“人”才是根本。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有效地服务学生。教师只要落实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学工作才能做实、做好,才能把促进全面学生发展。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主、以人为重、以人为先,面对当今越来越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学生观”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传统教学上的失误或失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学生观”必须得到彻底的改革。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教师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既关注那些将来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将来成为“匠”的大多数学生,实现教育教学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宪法研讨式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教师不再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权威神圣不可挑战。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服务,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宪法研讨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不要强求课堂上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自己来推导出结论,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在宪法研讨式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具备宽容的心态。当今学生个性越来越张扬,也许会在宪法研讨式中出现突发事件,学生提出与当今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观点和看法,给宪法研讨式教学带来不利影响。面对突况,教师首先要冷静,不要以言语压制学生,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次,教师要宽容,换位思考,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思考。教师具备宽容的心态,就具备了教师的爱心。爱和感动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教育,是一种爱和感动的教育,换来的必是教学的双赢。
二、目标层面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宪法研讨式教学有其教学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作为宪法研讨式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储备知识的结构体系,是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是既有宪法学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宪法学拓展知识。宪法研讨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将来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宪法研讨式教学既注重宪法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注重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在掌握宪法学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讨论或辩论向外延伸和拓展相关知识。学生为了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研讨式教学的任务,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拓展与宪法学相关的课外知识。因此,宪法研讨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宪法研讨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教师布置宪法学研讨式教学选题后,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解决每个选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检索能力提高了。第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第三、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宪法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并对每个选题撰写1000字左右的发言稿,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第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宪法研讨式教学这种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才干;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映的特征。人格包括两部分:性格与气质。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和合作,懂得如何面对课堂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学生形成沉稳的性格和良好的气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三、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创新
宪法研讨式教学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即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即学习主体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和规范性。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研讨选题后,要求学生根据选题查找相关资料,对选题进行分析、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四个方面特点:第一、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第二、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第三、探究学习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第四、探究学习必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学生在对教师布置的选题进行深入探究式的研究,即对选题所涉及到的研究现状、观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创新研究,在辩证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宪法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学习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通过分组方法,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的学习策略。宪法学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对选题形成小组观点,然后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课堂研讨,通过课堂研讨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宪法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和课堂研讨都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宪法学研讨式教学属于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方式。在宪法学合作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
(四)创新学习
关键词:法学教学;司法实践;互动
一、法学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教学
我国法学教育的传统和特点是重视法学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般法学知识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和原理可以用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大学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有限的,不可能每颁布一个法律,就设置一门法律课程。对于新的法律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学生从相关理论出发进行法律推理,使学生能够在无需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也能够依靠法律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新颁布的法律”[1]。学生要具备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就需要良好的法学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法学理论课程占比重较大,而从事实际操作的课程极少。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都比较重视一般的法学原则介绍。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理论脱离实际。最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填鸭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教学枯燥、沉闷,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主要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难以造就具有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然而,“从我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需要大量法律人才,这些人才当中绝大部分将会从事法律实务,从事法学研究的只是极少一部分”[2]。因此,这种脱离实践的法学教学模式跟不上我国法制建设对法律人才的质量要求,导致法学毕业生的理论和能力都与社会脱节,甚至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为此,必须加强法学教学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实际来讲授理论,重视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外国、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适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抽象的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具有了生动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思维习惯。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辩论才能。
2.重视法律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第一,观摩审判,即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通过法庭旁听,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各种诉讼角色的诉讼行为,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法律的。这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理论学习和进一步的法律实践打下基础。第二,模拟审判,即由教师提供恰当的案例,学生运用该案例模仿正式的审判进行演练。在模拟审判中,学生担任各种诉讼角色,亲自实施与其角色相应的诉讼行为,运用其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通过模拟,理解具体适用法律,从而获得强烈的亲历性。通过模拟法庭,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辩论能力。第三,实习。实习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法律环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司法从业经验,从而为其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基础。上述实践性教学法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观摩审判为模拟审判提供可供参照的标准,而学生在模拟审判中获得的经验又为法律实习打下了基础。总之,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有助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法学教师应当参加司法实践活动
法学实践教学对法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应当具有很高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甚至法学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如果一个法学教师没有司法实践经验和能力,指望他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若教师从来就不曾参加实践活动,对司法实务没有切身的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提出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是主观的和教条式的。又如,模拟审判是一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一次成功的模拟审判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解决学生在模拟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对模拟审判活动进行恰当的归纳和总结。然而,在教师本身无出庭经验的前提下,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并无多大帮助。
从我国大学法学教师的情况看,虽然有些教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但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司法从业经验。我国法学教师中,多数是从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而且,我国高等学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科研压力很大,法学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理论研究,而无暇顾及法律的现实,更难以抽出时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上述因素决定了我国法学教师较为擅长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而难以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因为,教师本身就不了解司法实践,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和技能。
我国高校要进行法学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其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应当尽快改变教师只重视理论研究而不关心和参与法律实务的状况。教师应当走出大学校园,参与法律实务工作,积累司法实践经验,并借此了解我国的司法实践状况。这不仅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而且可以使教师的法学理论研究工作与司法实践结合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参加司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鼓励法学教师做兼职律师工作。可以考虑在大学法学院系设立律师事务所,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设立律师事务所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法律实践活动的场所。因此,可以不按市场价格向当事人收费,如按市场价格半价收取费用,以维持日常开支即可。教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可以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司法的运作过程,这使他们在法学教学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和能力。
2.与司法机关合作,配合我国陪审制度改革,由法院聘请法学教师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审判。这样做对法学教师和法院均有好处:对于法学教师而言,可以直接参与审判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对于法院而言,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司法审判的质量和水平,因为合议庭里既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官,又有具备较高法律理论水平的法律专家,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高校法律院系应当聘司法实务界人士到学校任教
教师参加司法实践活动,改变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缺陷,这有助于教师了解法律的现实,熟悉法律的实际运作过程,积累司法实践经验。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办案的亲身感受作为例证对法律原理、原则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避免纯粹的和空洞的理论教学。而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时,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能够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不过,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角度,仅仅依赖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是不够的。毕竟,法学专业教师从事司法实践活动是兼职的,他们的本职工作仍然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由此决定他们在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局限性,他们更擅长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仍然缺乏司法实务经验和操作技巧。因此,指望专业教师传授给学生从事司法职业的具体的经验和技能是不现实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大学法学院系应当聘请司法实务界人士到大学做兼职教师。这样做的可行性在于,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推进,在司法实务界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这些人是近20年来从政法院校毕业充实到政法队伍的,他们拥有大学法学本科学历,不少人取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司法技巧。他们到高校法学院系兼职,可以讲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证据学、律师实务、司法文书写作等,也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他们走进大学课堂进行教学,不仅有丰富生动的案例,而且又有深刻的理论分析。他们可以把经过长期司法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法律实践中“活”的知识。笔者在读研期间,曾听过湖北省检察院公诉处一名检察官关于工作的专题讲座。该检察官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结合案例指出了法律规定的不足之处,并介绍了其从事公诉工作的体会和经验。从他的讲课中,学生学到了许多从法学教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参考文献:
可见书法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和风度等。的字奔放、豪迈、龙飞凤舞、气吞山河,足以表现出他那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的字苍劲、清晰、严谨,表现了他坚定而谨慎的性格和苍松翠柏般的道德风范。书法是民族历史文明的精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就自己的浅陋之见,谈几点对硬笔书法教学的体会:
一、教师的字是学生的活字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共同感受,一个教师若能在第一堂课中板书写出漂亮的字体,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迅速地提高威信,从而课堂效果非常好。这是因为教师写出美观、大方、清晰的字,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精力集中到讲课的内容上来,提高了课堂效果。同时,好的板书会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会自觉不自觉的摹仿,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老师的板书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总之,教师的字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但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应练出一手漂亮的字,并掌握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启蒙,使之终身受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书法审美情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越高,求知欲望越强,学习就越主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指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情的爱和热忱产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书的兴趣深植于艺术的、审美的土壤之中。因此,引导和激发这种兴趣必须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出发,才能奏效。怎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审美情操呢?
首先,定点要准,取法要高。书法有实用和艺术双重性质。写字是基础,书法是升华。书法不仅要求正确的书写,更重于书写技巧、章法、意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美育,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操,才能使这种兴趣经久不衰,甚至终生以之。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所以硬笔书法教学取法要高,在教学中将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融会贯通,就能更强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书法学习要引导得法。初始阶段,要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书写水平与社会的需要、自我的精神需求发生强烈冲突时,才会对掌握知识寄以很大的希望。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书法不象学舞蹈、音乐、绘画那样生动、练久了会感到清苦乏味,会出现停滞,有的学生往往半途而废。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点破迷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坡在《柳氏二外生求笔迹》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书法理论,如:《青少年书法》、《中国钢笔书法》等,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书法欣赏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书艺延革、风格变化、书体特点等,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感悟能力,在加上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音乐、文学等姐妹艺术的欣赏,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在练习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古人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和轶闻趣事,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觉得学习硬笔书法很有意思。另外,对于课堂练习都应及时予以评点。评点时用劣中求优的方法,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指出关键不足,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进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同时展示优秀作品,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专心读贴、临贴,这样的评价反馈,使得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当堂动手改正、当堂树立形象、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书兴趣,有益于迅速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
再次,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人都有一种充分显示个人存在价值的基本需要,都希望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欲则显得特别强烈。我们应给予热情的支持。如组织校园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市、省乃至全国举办的书画展,在去年九月县文联和墨怡社组织的“向阳杯”少儿书法现场比赛中我校一位同学荣获一等奖,其余几位同学获得了优秀奖,通过这次参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在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艺术力量来进行教学。3月中旬学校领导邀请了另一学校的张老师来我校进行书法讲座,预计一个小时的讲座,延时到一个半小时,尤其在师生互动时,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提问,那种对书法艺术求知的欲望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讲座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呢!通过此次讲座学生学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三、学书必先求法
第一,选贴。书坛对选什么贴入门众说纷纭,一般主张先临平稳的字体。如篆书、隶书、楷书,因它讲究笔法,点画清晰,横平竖直,易于掌握,行、草结体变化大,运笔复杂,初学者难于掌握。就个人的看法认为,对于中学生应考虑其实用性,最好先练楷书。目前钢笔书法字贴很多,因此,学生在选贴时可因人而宜,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规范、工整的贴作为练字的范本。
第二,以临为主,心手并用。临摹字贴是练好字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今任何一个书法家无不是临贴上用功的。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代艺术大师,都是初临一家,后临百家,将众家之长熔为一炉而自出新意,写出自己的风格面貌。因此,要练好字除勤学苦练之外,还要讲究临习的方法。即临贴四多:(1)多读;(2)多思,就是边读边琢磨每个字的用笔结构特点或作品的神韵;(3)多临,在细心观察和动脑思考之后,做到意在笔先,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各部件的比例位置,作品的气势、神韵等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落笔临写;(4)多对照,每临完一个字或通篇作品时就和字贴对照反复比较,查出差距,然后再临写。黄庭坚的《论书》说:“佳贴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法,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可见临摹时一定要神采为上,以形传神。
第三,精读熟背,重在应用。所谓精读熟背,指练字不能贪多求快,每天临贴要少,逐渐增加,反复临写达到背着贴能默写的程度,为了巩固记忆要养成“空临”的习惯。同时要使书法练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突出书法教学的实用性,配合语文及其它课程的教师抓好作业书写。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问题 办法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讨论式教学是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授课方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是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在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探讨课题中,教师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一、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自己有的认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互动。
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讨论的效果不佳,方式方法单一,学生逐步感到厌倦。2、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容量,或根本不值得讨论,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结果使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讨论学习之真谛。五、优等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角色。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机会。
综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症结在于教师缺乏对合作讨论的本质理解,片面地、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讨论。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离题。在展开合作讨论之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
2、全面完整理解合作讨论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的实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实现多样化。
3、合作讨论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告诉学生会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c、将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4、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以从前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时间。 5、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分组讨论学习一般采用异质混合。在组合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对学困生以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扬长避短,从而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关系,从而使自己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体验自身价值。
总之,在教学中要搞好讨论式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一、紧扣课堂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原则
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所讨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紧扣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成一个个递进式的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由易进难前后的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
例如在讲授《电能的输送》时,由于教材写得详细、通俗,所以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问答:(1)为什么要远距离输电?(2)在输电过程主要考虑什么问题?(3)根据已有知识,请你说明在输电过程中为什么有电能损失?(4)从理论上分析应怎样减少电能损失?(5)减小电流应怎样做?(6)应怎样升高电压呢?(7)用户需要较低电压怎么办?(8)从理论上分析能不能减小电阻来减少电能损失?(9)如何减小电阻?(10)在实际情况下用减小电阻来减少电能损失有何局限?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而最后又进行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培养了学生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达到了引思路、教方法和举一反三的目的,又引导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来考虑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任何理论都不能脱离实际的道理。
二、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善于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问题。要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发问,以便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抓住知识的模糊点提问点拨,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认为转化为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结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迫使学生思维,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例如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做完托里折利实验后,在学生疑团莫释的情境中,及时提出问题:(1)测得水银柱的高度是76厘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2)为什么托里折利管中的水银面比槽中的水银面高76厘米?(3)实验时玻璃管不竖直时,对读数有什么影响?此时管中水银柱长度怎样变化?管内外水银面高度有没有变?(4)有内径不同的玻璃做这个实验时对读数是否有影响?(5)实验时如果管内进入少量空气对读数是否有影响?(6)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水来做?如果用水来做实验,那么玻璃管至少要多长?这几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仅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这个实验全面辩证的理解。
三、量力性原则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它包括若干类的好奇心、上进需要、自激作用和同伙伴的相互作用等。激发内部动机的刺激特点,通常有新奇、惊异、复杂性、趣味性、矛盾等,它们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确定信息。如果说不确定信息(如问题)是引起内部动机的原因,那么信息不确定的程序是否适当,则是引起好的内部动机的重要问题。例如确定度过高的信息,学习者的心意不致丧失均衡,固而知性冲突较弱,内部动机不能充分激发起来,相反不确定度较低的信息学习者开始就接近不了,经不起过强的均衡丧失,就会弃之不顾了,所以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具有的“要求水准”,使信息的确定性程序达到最佳水平。
比如,在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应遵“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即量力性原则。所提问题应当像摘果子那样,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问题提得过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松的心理。例如在教《声音的发生传播》时,如果叫学生讨论拉紧的橡皮筋受到拨动后会怎样?显然这样的问题学生不用经过讨论也能轻松做出回答。再如问学生为什么发音要靠介质传播?显然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是没有办法也用不着知道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是不要设置问题,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等,都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来决定。
四、教师的指导原则
学生能否积极地进行思维和有效地进行问题的讨论同他们的思维是否受到“点拨”有关。教师在进行问题讨论法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设疑同时还要善于导疑、点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或对某个问题发生争执无法深入时,教师要迅速而细心地分析学生成疑原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点破迷津,另辟新径。这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能力,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思维障碍,并通过巧妙的设疑,将问题化整为零,突破难点和关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五、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关键词]市场营销团队学习体验学习实践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市场的要求,是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入分析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了解当代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即弄清供给与需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团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一、市场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与当代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特点
外部市场环境竞争日趋激烈,致使企业对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营销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市场对营销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营销工作的许多方面,如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营销环境分析、产品试销、与客户进行洽谈、产品的促销等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
2.营销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除了应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敬业的精神;二是合作的态度。在市场营销领域里有一句经典的行话,要做好营销工作必须先学会做人,再做营销。这里的做人就是要求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营销工作职业素养,它是干好营销工作的基础。
3.营销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从事实际的营销工作,要求能将所学的市场营销原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进行市场营销相关工作,如市场调查的计划、组织、实施、分析市场调查结果,最后形成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
4.营销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倍速改变的社会,目前的社会不崇尚英雄,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因为只有合作起来,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个人的能力面对如此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实在是有限的很,而营销工作更是如此。所以,营销从业人员必须学会如何跟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经调查发现,当代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具有的显著特点是:当代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或是兄弟姐妹少,从小在父辈们百般呵护中长大,受到的挫折少,自主意识强,团队合作精神欠缺,没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责任感弱和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差。这些特点与社会市场需求差异大,就需要我们在营销教学中刻意地缩小社会需求与供给的差异,以满足市场对我们毕业生的需求。
二、传统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市场营销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件构成的系统,教师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宰的地位。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其特点是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市场营销的思想及重要知识点和实践方法传递给学生或者说是灌输给学生。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摧残。采取以教师为主体拼命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兴趣就荡然无存。
2.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营销人员不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更加看重的是其实际的操作能力,而传统的市场营销学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结果是大学毕业生极可能自己都推销不出去。
3.学生既无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与市场需求有相当的差距,导致学生上岗容易,下岗也迅速的后果。
三、团队体验式学习的特征
1.团队体验式学习的内涵。何谓团队体验式学习呢?团队体验式学习就是指在营造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逼真的环境中,通过身临其境般的亲身经历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论知识来达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目的,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整个体验学习的过程不是单个个体进行,而由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团队共同努力合作完成的2.团队体验式学习的特征。团队体验式学习,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并且以团队为单位展开,无论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的引导,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学生是主体,且学生间相互合作学习贯穿始终。这种主动地参与式团队学习模式具有特征为:(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80后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信,讨厌说教,但乐于动手,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较传统的说教方式学习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兴趣。(2)有利于培养8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团队体验式学习,考核体系完备,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可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体验式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成员之间真诚、平等的沟通,有助于学习成员沟通能力增强。(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学习与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相互依赖、互敬互重、相互帮助,共度难关,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团队的合作精神通过团队体验式营销学习过程得以养成。(5)学以致用,有利于使学生获得一定市场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团队体验式学习的精髓是“LearningByDoing”,就是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营销实践“体验”,为学生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知识的空间,使学生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现实环境和思想交流之中,营销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等到显著锻炼与提高。
四、团队体验式教学的实现
团队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导学,不要讲课。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市场营销团队体验式教学需要由四个教学环节构成的完整教学链条来实现。
1.团队体验式教学的设计。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保证市场营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2.团队体验式教学的组织。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市场营销教研室教学任务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团队,各团队成员分工与带队老师接洽等工作,在这个阶段具体确定。
3.团队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向学习团队明确学习任务或项目,并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团队如何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与改进方案指导。整个过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合适的问题、情景、活动等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要求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感悟营销之道。充分体现教师扮演教练角色,学生是真正的运动员,学习成果的取得只能靠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团队共同体验学习营销的过程,让80后的大学生真实体验创新、感悟营销,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团队体验式教学效果给予评估。这个阶段,每个教师需要对自己指导团队体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结合预期目标体系进行对比,成果评价是优、良、中、差,要得出结论,分析原因。学生学习团队也要给自己团队打分,给出得分的理由,对于做得差的方面需要认真剖析原因。最后师生一起面对面地畅所欲言地沟通,共同评价学习成果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5.团队体验式教学改进。在团队体验式教学成果评价与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团队需要共同一起总结团队体验式市场营销教学中成功与失败之处,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策略,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的市场营销教学工作提供实质性帮助。
五、团队体验式教学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
团队体验式营销教学是市场营销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新事物就需要有恰当的土壤,没有合适的环境其成功实施就会遇到障碍,总体来讲主要有这样一些阻碍。一是学生配合的意愿是否强烈,这关乎成败;二是教师是否有愿望以及能否打破传统的市场营销教育模式也是一大障碍;三是确定合适的体验营销项目也是一大难题,案例教学、创办营销策划公司、举办创业大赛、专题研究、项目实践等,需要结合教学时间的长短、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学校的拥有的资源与条件、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方面面综合考虑才能确定。
基于市场需求的团队体验式营销教学的成功实施,将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真实感悟营销,体验营销,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工作责任感得以形成,为更好地融入营销实战打下坚实基础,应当成为今后市场营销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得元:怎样进行分组讨论式教学[J].青海教育,2004,(12)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讨论式教学 中职
讨论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时期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课改实施以来,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几乎每有公开课、观摩课,必有小组讨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我认为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强,理解能力也相对强,语文教学完全适合讨论式教学;高中阶段的学生高考压力大,学校里所有课程都是为高考做准备,老师必须在最短时间里,把正确的知识和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开展讨论;中职生没有高考压力,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一点来说非常适合讨论式教学,但是中职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学生素质低,自我控制能力差,学生会借口讨论而唠起嗑来,教师如果掌握不好,会把一堂讨论课,变成散漫随意的自由课,所以也不适合把所有课文都采用讨论式教学,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点现实意义的课,作为讨论课教学,如在教材的每个单元安排一次讨论课,偶尔改变一下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如何准备讨论式教学
1.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讨论式教学的纽带和核心,问题质量直接影响讨论的质量。好的问题能够启发高水平的思维;恰当的问题是教师运用讨论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工具;赋予创造性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问题的明确性,一般一堂讨论课不应超过5个讨论题,另外讨论题的内容应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标准,落实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和学科思想目标。问题的设计也要赋予创新性,与时展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教改后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鲁迅《灯下漫笔》一文时,就要求学生讨论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大家各抒己见。
2.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就把要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以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课上才能进行有准备的发言。
3.讨论式教学一般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组规模过大会影响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讨论质量下降,同时也给教师组织讨论带来很大困难。一般认为每个小组以5~8人为宜。以座位顺序分小组,便于集中讨论,也便于随时改变教学方式,每个小组选出核心成员,大家广泛发表意见。
4.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课堂讨论”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些单调呆板的讨论形式大大削弱了“课堂讨论”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师生是互动的,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如果学生不敢或不愿张口,讨论就难以展开。 所以,课堂讨论前,教师要进行一番动员,以自己饱满的热情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一种激情澎湃的讨论氛围,像辽宁北方电视台的《交锋》节目,大家都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要引导学生轻松讨论,不要有负担,不要怕说得不对。
三、如何进行讨论式教学
1.讨论式教学进行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三个不要:不要讲解。教师的讲解会给学生的自由讨论造成影响,容易引起学生先入为主,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考虑问题,从而影响讨论质量。不要模糊不清。不要在讨论刚开始时提出一些模糊不清的、非常概括的问题,如:你的想法是什么?有谁想反驳?谁先发言?等。不要有任何偏向。不要暗示一些能说善辩的学生发言,否则其他同学就会降低参加讨论的热情。讨论一开始,学生会进入到思考的状态,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结果,这时候老师要保持沉默,看一看沉默能带给我们多少新的、明确的想法。沉默也是讨论课必要的组成部分。开始讨论时要给那些犹豫不决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也是讨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角色要轮流互换,让平时发言积极者和沉默寡言者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讨论式教学如何维持,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吸引尽可能多的人积极参与其中,教师的讲述应当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水平。一般认为参与讨论的核心支柱是掌握问题、倾听和回应的技巧。讨论需要有课堂随时提出的问题来支撑。这些问题有以下几种类型:要求讲出更多的证据的问题。如: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你的论点有哪些论据做支撑?有哪些观点支持你的看法?你在文中哪一段找到这样的观点?等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换种说法吗?你能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这样讲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下刚才的术语吗?把各个发言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如你所讲的内容与刚才那位同学所讲的有何联系?你的发言与某某同学是否一致?你能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吗?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如这次讨论中的重要一两点是什么?关于这次讨论还有什么未做解答或存有疑虑的问题?如果下次我们想对此话题作更深刻的理解,那应当再谈些什么呢?哪几个词或哪句话能最好地概括我们今天的讨论?如果教师的问题问得精巧,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些想法,又都有一些疑问,这时候他们将非常渴望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说出来,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他们的眼睛里会闪现疑惑和探究的光芒。倾听。当别人发言时参与者要善于倾听,努力做到: 听出当前话的内涵而不是思考下边要讲什么;在支持或反对之前努力理解所讲的观点;对同意或反对的观点都同样认真的做好笔记。教师应该做到:向参与者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扩大和加深讨论;关注发言者的自信心。回应。学生发言后,教师不应作为最后的或唯一的回应者,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保持沉默,等待其他学生的回应;二是让持反对意见的同学来回应,以便激励全组同学发表不同观点;三是提出一个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话题。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多加肯定,表扬是重要的回应手段,但需要有新意、有实际内容。
3.小组讨论在相互尊重中进行,成员间要相互启发、相互肯定、相互鼓励,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状况进行细致的观察,确保班级内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并且找到讨论状态欠佳的小组(包括整体水平比较薄弱的小组、水平极不均衡的小组等),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尽量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是帮助学生组织起更好的讨论。
4.小组讨论重在激发学生思考,使所有参与者畅所欲言,鼓励提出不同见解,不同见解融合讨论,就能使不同想法互相碰撞,激发学生灵感,让风暴进入头脑,让头脑改变风暴的方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讨论课的完成
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会很迫切的想展示小组的成果,所以在讨论课上,将小组讨论的主旨向大家报告是必要的程序。报告方式决定学生的感受,学生会因报告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想法,讨论课的最后是老师总结各小组意见,给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也就是落实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讲明重点和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可以有多个答案的,老师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抛砖引玉,学生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将来在社会实践中知道何者为佳。
参考文献:
[1]罗岩. 教育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式;教法初探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深入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值得各位老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一、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介等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以讨论为中心环节的课堂结构,特点是发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独立思考和自学习惯的培养。就其实质而言,是启发式的一种,也可以说是启发式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课堂结构,讨论式是结合其他形式进行,又是与其他形式相辅相成的。启发式的讲解与讨论更是形影不离。在开头,它是开展讨论的引子;在中间,它是接连讨论的过渡;遇到理解性的难点,它是引向柳暗花明的向导。如果说组织讨论好像是指挥战斗,启发式的讲解便起着突破防线的作用。一般来说,经过启发式讲解的引路和搭桥,都能进入讨论的境界。不论是现代文、文言文的讲授,还是写作课的教学,都可以通过讨论来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点拨等形式体现精讲,一旦讨论起来,不仅教师启发学生,而且学生也启发教师,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最活跃,不论智力还是能力都可以得到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写作要有冲动,唤起灵感;讨论要有势头,活跃思维。这需要教师进行一系列工作才能促成和保持。(一)指导预习,既是训练读书,也是课堂讨论的前提,应当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来抓为提高预习质量,教师必须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先来几句能引起阅读兴趣的导言,再把事前设计好的几个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布置下去。教材里原有的“思考和练习”可供参考或选择。(二)发动学生是课堂讨论不可缺少的“组织教学”,是教师的主要活动讨论每一具体问题时,还需交代每一个问题的意义,唤起求知的欲望。开始时,从启发式的讲解入手,逐步向讨论式过渡,由教师与学生讨论到学生与学生讨论,或两者交叉与结合,形成“讲讲议议,议议讲讲”的局面。讨论的热情激活以后,要倍加爱护和珍惜,对每一个人的发言内容都应该有所表态,不然就冷落了。这种表态,不是检查提问式的消极评价,而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对的加以肯定,错的做启发性分析,诱发大家思考。遇到关键性的意见分歧,要设法挑起争论,争论起来以后就要发挥交通岗的作用。(三)最后让学生通过复习去修改预习的答案,把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书面作业,这是完成整个语文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说与写虽然都是表达,却是两种表达能力,中间有很大距离。常常思想上似乎清楚了,往纸上一写又会难住,要顺理成章还需继续努力。这既是掌握文字工具的演习,也是进一步的思维训练。经过讨论,认识提高了,比自己独立做题容易,不仅作业质量会高些,而且即使作业量大点也不会加重负担。养成习惯之后,学生会边讨论边做书面小结。教师在必要时还可对书面作业组织讨论和修改,达到反复训练的目的。在讨论式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体现得更加充分。“导”就是引导、诱导、开导、疏导,与学生一起切磋琢磨,潜移默化使他们既循着一定的路线走,又感受不到任何束缚。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讨论的势头并非每次都能发动起来的,一旦出现,就要抓住不放,宁可打破原来的教学计划。《威尼斯》中的一句话:“轮船象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引起了争论。这一句话的讨论,导进课文内容的中心,使学生不仅讨论了双关与比喻两个修辞格的区别,而且抓住了水上城市的特点,还练了摆论点举论据进行驳论的本领,在争论中常常激起智慧的火花。语文课具有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当然,不是每一个问题的讨论都带有全局性,但是许多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往往都可以经过诱导而引入教材的核心。语文课,实际是在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相同的训练—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至于具体问题,只起个引导和例子作用而已,其本身已退居次要地位。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四、尽力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在讨论式课堂上,教师不能放任自由地让学生讨论,这种讨论不是漫无目的的乱讨论,而要精心准备主题、选择材料、组织讨论和教学点评。在讨论式的课堂上,教师的能力不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而在于能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捕捉火花,提炼精华,及时组成满意的答案。在讨论中,统一不了的意见分歧,只要疏通了思路就有益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五、必须克服的几个障碍
讨论式能把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熔于一炉进行训练,便于体现扶儿学步、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如果“教师为忠于职责忠于学生”,就什么都会迎刃而解了,任何改革都是必定要遇到的;吃力,正是获得成果的必由之路;水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
作者:田筱莉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鲁家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