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6: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3月,我校被确定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后,校党委高度重视,在充分征求各党支部和广大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学习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目前,我校已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三个围绕”:
第一,围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确定主题和载体,使学习培训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校党委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谋求学校生存和发展路子的重大机遇来抓,围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展生存空间的实际需要,确定以“推动科学发展,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发展后劲”作为活动主题,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活动载体。校党委紧紧围绕主题及载体,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学习培训:一是组织党委领导班子学习规定篇目并针对学校面临的生存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6次集中学习和4次专题研讨。二是组织各基层党支部及各科室结合实际开展学习培训,既学习规定的必读篇目,又结合业务工作进行了学习;三是针对学校学生团员达2000多人的实际,把学习培训扩展到团员青年之中,实现党团互学,把教学工作与学习培训相结合,做到了学习培训活动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学习的同时,校党委明确学习主体在全体教职工中以党员职工为重点,在党员职工中以中层以上干部为重点,在中层以上干部中以党委成员为重点;在全体学生中以团员青年为重点。在学习培训中,全校党员、教职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共40次,学生团员组织学习累计达171次,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科学发展意识和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意识。由于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了始终与试验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相结合、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较好地避免了学习培训空洞化、教条化的问题,增强了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围绕学习主体和学校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调研环节,校党委针对扩招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对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认识错位、教师科研热情和动力普遍不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和学校安全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等重点问题,共确定调研课题4个,分别由党委成员领题调研并亲自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成果在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全文进行通报。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由领导干部带头剖析,注意引导教职工深化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把制约学校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和学校发展路径作为讨论的重点,围绕如何定位学校的发展现实和方向、如何创造条件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召开专题讨论会3场次,参加大讨论120人次。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现状和发展需求的了解,在学校生存和发展路子的选择上形成了共识,初步明确了“服务试验区跨越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学校科学发展现实路径。同时,我们注重边调研、边讨论、边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对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共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10条,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学生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机制、合理化设置专业机制、学校后勤保障机制等,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词】实验材料;习惯;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这门课程以动手探究为主,而要让学生动手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材料,备齐实验材料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第一步。虽然学校实验室中已经有了实验所需的大部分器材,但是一些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还需要老师或学生自己准备。然而,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并不叫人乐观,忘带、漏带实验材料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通过观察、调查发现,学生是很喜欢做实验的,但是不喜欢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我认为是以下几个原因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1.准备实验材料的兴趣没有被激发
大部分学生觉得准备科学实验材料是一项作业,对于他们是一种负担,缺乏带材料的积极性,态度比较消极。而兴趣是做一件事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准备实验材料的兴趣很高涨,那么他去准备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2.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
有时我们的孩子没带材料并不是他们不想准备,而是他们去准备了,但是由于找不到,实在没办法!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了。所以,我们老师在布置带材料的任务时,一定要事先备好课,去考虑孩子是否能够轻松的准备,这样学生才可能带来合适的材料。
3.学生自身个性心理特征
如果认真观察课堂,就会发现,经常带材料和经常不带材料的,其实总是固定那几个学生,还有很大部分的孩子是有时带有时不带的。没有材料的孩子他们并不快乐!这个时候他们都在后悔自己为什么就不带材料,有的还可能就在跟自己说:我下次一定要带来!可真到了下次,有些孩子可以改正,有些孩子还是和原来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跟孩子自身的特点有关系的:其一是喜欢玩记不住事情,你反复强调的事情,他一转眼就忘掉了;其二是意志力不强,准备材料时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其三是学习意识薄弱,对待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我们的孩子具备了这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那经常忘带材料也就不觉为奇了!
4.家长的忽视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其他的学科他们基本不会去管,除非孩子在某方面特别的出色!如果家长可以稍微关注一下科学一类的学科,在上课的前一天提醒自己的孩子别忘带实验材料,我想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二、针对这些原因,结合实践,总结出了几种培养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的方法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对准备材料这件麻烦事产生兴趣呢?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实践,我们总结了几个比较有效的方法:①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②用“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用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为学生出谋划策,降低材料准备的难度
布置实验材料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可能我们随口一说,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担。有很多实验材料不是那么好找,就算孩子想准备,他们可能也会因为困难太大而准备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下,我们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学生能否轻松的完成?经过实践,总结了几种帮助学生筹集实验材料的方法:①全册通览,人人皆知。②平时积累,积少成多。③分组准备、分散难度。④材尽其用,丰富课堂。⑤组织讨论、降低难度。
3.发挥小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常规机制
儿童的特点是喜欢玩,忘性大,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材料准备机制,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准备实验材料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前一天将要带的材料写在黑板上,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小组长要做好检查、督促的作用,将组员的材料准备情况记录在本子上,汇报给课代表。课代表将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情况记录在加分榜和红花台上。
4.拓展渠道,争取家长的支持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实践教学;工业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0-0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如今,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即既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又具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实践运用能力。[1]
一、实践教学目前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3]。但是,通过广泛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及参加相关会议交流,在化学化工及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没有建立稳定的认识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生产任务繁重,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企业怕学生实习影响安全生产,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考虑专业对口、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所以寻找稳定的实习单位较为困难。另外,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指导老师无法提前进行实习准备工作,大大影响实习的质量。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实习模式是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这种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但是参观实习虚多实少,学生只是单一的参观,不能动手操作,加上怕影响企业生产,大部分学生几乎就是走马观花,很难对实际的生产工艺、具体设备的结构和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严重制约了认识实习质量的提高。
3.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使得学院的实习经费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只得压缩实习时间,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再加上学生的不断增多,教师资源和实习场所配置出现相对短缺,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在表面上大致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与工艺流程,无法接触到实际工程问题,更不能动手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二、改革思路及措施
近几年,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不断研究和探索,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努力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三合一”实践教学新模式,即引入“双百工程”成果、引入工业仿真软件和企业现场实习相结合,优化传统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优势互补。
【关键词】记忆能力;遗忘规律;具体做法;小学数学
一、小学生记忆能力与遗忘规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按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等;按感知器官可将记忆分为听觉记忆、味觉记忆、混合记忆等;按记忆保持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按意识类型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与记忆相对应的即为遗忘。遗忘是人脑中过去的经验模糊、弱化、不反应等现象。
“记忆―遗忘”与“遗忘―记忆”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相互对抗的两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受到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高低、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时间因素、学生的态度等五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遗忘现象,主要是因为压抑(动机)、提取失败、学习干扰、记忆消退等原因。
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记忆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连除应用题”时,教师需要明确了解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点: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导,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此目标开展,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学习新知识。
(2)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同样,以“连除应用题”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探究性的分糖活动,让学生先将糖按小组平均分配,再从小组平均分给个人,思考每人能得到几块?有无剩余?使学生在动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图形认识”章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意义展示给学生,并附以文字表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4)教师学习并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以供学生使用,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地组织学习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将应用题按解题方法分为若干类,然后每个类别下设置相应的例题,促进学生解题方法与解题能力的双向学习。
(5)重视复习方式,防止知识遗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活动,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思维,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例如,讲授练习题时,可以尽量的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三、教师教学的具体做法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章节学习的目的与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小学生对于某一章节学习的目的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为具体的解题奠定基础。第二,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标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及其满足自身学习需要而指定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章节学习的目的与目标,并善于引导学生实现章节学习的目的与目标。
(2)教师积极改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中最基本的一点即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最基本的生活化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所学知识时,亦要坚持该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比较常见的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等等。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逐渐推广,以及遗忘规律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与体验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选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深入的融入到教学环境的具体实践中,让学生基于对具体情景的直观感受,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的过程里,从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3)教师协助并要求学生重复记忆与练习。重复记忆与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也是小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识记新知识、以及复习旧知识过程中比较好的基本手段,更是塑造学生良好记忆能力的根本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的重复记忆与练习,记忆基本的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练习与区别,总结学习技巧,养成好的解题习惯。具体的重复记忆与练习可以借助图表、框架、程序、辐射等辅的工具,利用辅助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及综合性、有区别的记忆基本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宗学军.小学数学认知策略的改进[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
【关键词】学科整合 气糕 统计图表 微生物 关系
科学和数学同属于理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数学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取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开化美食――气糕为载体,尝试将其中的数学与科学知识融合,让学生在探索气糕中蕴藏着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相互联系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体验学以致用的真正魅力。
“气糕中的学问”属于乡土教材,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整体解读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教材,得知“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食物的包装”也编排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因此,将年级定位于五年级学生,通过对发酵过程的研究,发现发酵时间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借助折线统计图呈现规律并进行分析,从数学角度合理分析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自编“气糕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借助气糕情境,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增强探索意识。
2.通过折线统计图探究微生物生长与温度间的关系,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年级定位】小学五年级
【课前活动】
观看“开化美食――气糕”的视频,阅读有关气糕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学习材料中包含气糕名称由来、气糕荣誉、气糕制作过程等内容,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糕,初步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研究气糕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气糕图片):这是什么?对,这是开化美食――气糕,同学们课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气糕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课前的铺垫,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已被唤醒。导入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
二、新课展开,数科探究
(一)微生物的生长因素
师(呈现气糕学习资料):你从学习材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飧庵谱饔兴牡拦ば颍罕噶稀磨浆―发酵―炊蒸。发酵最重要,直接决定气糕的口感。
师:确实如此,最关键的工序是发酵。关于发酵过程,你又读懂了什么?是什么在起作用?
生:微生物中的酵母菌在起作用。
师: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温度、空气、水分等。
师:微生物生长(发酵时间)与温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会阅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是数学和科学都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阅读,自然调动知识储备去积极思考:微生物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这就是科学与数学的融合点。)
(二)发酵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师(出示杂乱的数据信息):老师课前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收集了一些气糕发酵时间与温度关系的数据。
生:杂乱。需要用数学方法进行整理。
师: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整理记录这些数据?
(提供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空白表,学生自主整理)
交流反馈:
1.填写统计表要注意什么?(有序)
2.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绘制?
3.观察折线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发酵时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有适合的温度区间)
4.进一步分析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8摄氏度、27摄氏度,发酵可能需要多久?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高于40摄氏度时,微生物可能会怎样?
师:冬天,气糕发酵时,往往会把装米浆的桶架在炭盆上。你能根据刚才的分析进行解释吗?
[设计意图:呈现气糕发酵时间与温度的杂乱数据,顺势引出数学统计的有关知识。先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尝试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交流中回顾体会统计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同时在比对中进一步明晰气糕发酵时间(微生物生长)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科学本质。此环节中,数学与科学相互交融,用数学知识解释科学道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学科边界,实现学科整合。]
(三)气糕的保质与销售
师(出示炊蒸环节与气糕图):气糕已经成为开化品牌,销往全国各地。但是新鲜气糕不容易保存,在销售时得考虑什么因素?(提供学习单一和学习单二,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
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气糕发酵过程中,已经对数学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有一定的接触。此环节教师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在探讨交流中,对学科融合的认识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显变得深刻,学生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思想意识也升华到更高境界。)
三、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
生回答,师连线成图(见右上图)。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数学与科学相互交融,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全课点睛之笔。此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的同时,将黑板上散乱的知识点用几条线连接在一起,再次将数学的折线统计图与科学知识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孤立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整节课的目标定位与学习重点也一目了然。)
四、纵横拓展,延伸思考
师:我们研究的只是气糕的一部分学问,还有如体积变化等许多知识。龙游发糕等食品也有类似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去研究。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本节课不局限于课堂上研究的知识范畴,而是继续抛出问题,使研究纵向深入、横向拓展,让思维继续延伸。)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教学
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他们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关系密切,学校老师对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影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认真听、拼命地记,没有互动和思考,更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教学中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只会按照背诵所记忆下来的公式去解题,碰到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他们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消磨殆尽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不到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正确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是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正确理解是灵魂,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能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很少,甚至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还不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仅用一种单一情况作为模型,以偏概全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构建,却忽视了对整体情况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偏离了课程编写的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取决两大因素,即教学指导(老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生如不能克服过去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弊端,对所学的知识总是用过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创新思考的话,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更遑论对知识点内涵和延伸的思考与理解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心里、生理,他们对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丰富,学习新概念的质量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实F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对接。
(二)教师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点和方式较陈旧,仍然停留在让小学生“背概念”与“读概念”的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压抑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概念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另外,教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其数量、质量、组织和陈述等也都会影响对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
三、提升小学数学概念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到改变思维方式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科学习兴趣入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乐于学习的观念。接着,老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概念。
(二)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首先对概念教育的理念有着明确深刻的理解,重视小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设计,建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概念学习,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优化、整合外部条件
高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的难度。缺少了梯度,会让小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实际,会让小学生难以从以往经验中获取帮助。另一方面,学习材料中概念陈述要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既有专业学科术语,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诸如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的探究与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田兵,韩志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小学数学参考,2012,(06).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实施
一、加大对信息资源时效性和丰富性的应用
在选择小学科学学习材料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利用信息资源所具有的时效性以及丰富性等优势,将信息技术适当地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具有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则能进一步拓展教师的视野,使得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科学学习变得更加贴近于生活实践,从而令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如,在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笔者首先用大量的优美自然风景图进行播放,辅以轻松的音乐,当学生陶醉其中之时,展示大量被污染、破坏的树木、水源、大气等冲击性强烈的新闻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上来。笔者顺势引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积极寻找答案,很快环境污染的种类、危害以及治理方法都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加大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伴随人类社会步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资源丰富性、传播及时性以及读取方便性等特点,使得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生动丰富,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利用电教媒体的模拟动态演示,可以将理解起来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变得更加简单轻松。例如,在向小学生传授理解“地球运动的关键是相对运动”时,可以利用摄影机将周围的景物运动在学生转动过程的变化进行录制,便可使得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转动时周围景物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情景。又如,在教授比较抽象的宇宙探索一课时,可以将一些与宇宙相关的内容制作成“资料包”存储在电脑中,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完成对宇宙的探究任务。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使得枯燥的抽象教学内容变成趣味十足的具体动画,同时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建构性教学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产生有效教学的关键不是一些固定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教师头脑中内隐着的认知框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知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许多复杂多变的情景,如何理解这些情景并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对教学效果起着主要作用。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时,第一步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第二步是教学策略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目标体现其思想与理念,依据内容选择具体方法;第三步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安排;第四步是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设想,包括材料、器材和视觉媒体等;第五步是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或学习展开的时间序列;第六步是学习评价设想,这是依据目标的效果判断的。在整个流程中,每当选定了一种教学策略,其教学的思想就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其中,因为每种教学策略都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谈教学策略,就要谈到教学方法,因为教学策略指导着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上,即具体到实际应用中,是最终体现在和应用于方法上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而教学策略在施行过程中也是一些具体的手段和技巧,是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产生于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理性思考之上的,具有计谋的色彩,是对有效教学方法的概括和推断,具有实践特点和创造性。叶宝生学者依据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提出与之对应的“建构性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策略”和“表现性教学策略”。
建构性教学策略是指营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教师和教学情景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学习,进而建构起关于科学世界的理解,获得科学知识及其意义。这种教学策略关注过程、利用过程,重在科学概念的获得和科学规律的理解,但也融入探究因素。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以下以首师大版小学科学第四册《 果实的结构 》为例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解剖果实的技能;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辨别植物的果实,培养探究植物果实的兴趣,体会到只有细致科学地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教学策略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由于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知道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初步学会解剖果实的技能,前者属于科学概念的获得,后者属于技能和方法的习得,而后者是为了服务于前者,更好地更精确地认识前者。依据建构性教学策略,同时融入探究性过程,来展开教学设计。据此,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两个层面: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和观察、实验的技术方法。选定了建构性教学策略,教学的思路和理念也就渗透其中了。① 准备10种典型植物的器官,让小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辨认果实的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探究氛围,在学生主动地参与的过程中,层层递进地引导,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建构对果实的认识。② 通过代表发言、小组讨论、交流评价,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达到三维目标。
3.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在确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方法后,由于解剖果实的实验需要分工协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设想
在结合教学资源的情况下,选择的演示媒体: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学习材料:10种植物器官、解剖工具、记录单、方形盘。选定了教学媒体后,就需要运用设想,利用演示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和利用学习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性学习。
5.教学程序的设计
基于建构性教学策略,选定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与设想后,确定教学展开的时间序列。大致的过程是:课前准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提出方案实验探究建构知识演绎应用转变前概念课外延伸。根据“建构性教学策略”设计如下。
课前教师准备:通过课前提问和访谈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并给每组准备10种典型的植物器官和相应的解剖工具;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等设备;每人一张记录单。
创设问题情境:准备10种典型植物的器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辨认果实。
小组讨论:以什么作为判断果实的依据呢?学生会说出他们前概念中鉴定果实的依据,可能也有些学生运用证伪的思想,针对其他学生的回答进行辩驳。教师将学生的判断依据展现在板书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的同时,还与后面的课程相呼应,有助于概念的积极建构。教师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同学们提出这么多判断果实的依据,到底哪个是科学的判断依据呢?到底哪些是果实呢?通过什么方法知道果实的结构呢?”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
提出方案:打开果实,观察内部构造。
实验探究:首先介绍切果实的工具、切法。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说明使用工具的安全性、规范性。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公认的三种果实,探究其构成,并将观察结果画在课前发的记录单上。让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对果实结构的深层次理解。
建构知识:由以上的环节引出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思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建构自己对果实结构的理解。
演绎应用:在学生刚刚建立的对于果实新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用简单枚举的不完全归纳对果实的结构的概念进行演绎,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加深对其他类果实结构的判断。
转变前概念:讲到这里,教师可以回应板书上学生前概念中判断果实的依据,再一一剔除不合理的依据,以对学生的前概念中的错误进行修正,巩固正确的概念。
课外延伸:看课后小资料,回答种子和果皮的作用,在此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强调了果实这种精密结构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求知欲望。
6.学习评价设想
教学目标是学习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作出学习评价的设想,是有利于督促和反思教学设计的,是完善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
三、建构性教学策略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
整个教学程序设计,都是基于建构性教学策略来展开的。我在课前准备中通过提问访谈的方法诊断学生的前概念,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10种植物器官,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育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构建起对果实的初步认识。另外,通过课前对学生前概念的诊断,了解到学生对“无花果”的认识错误,因而在课堂上,鼓励同学提出质疑、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而转变其认识。还有,我在设计中给予学生个人充分的时间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观察记录描绘果实的组成,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最有效地构建其认识。还有不断地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连贯完整的教学环节,层层推进,肯定学生的回答和推论。例如,可以从教师提出的“怎么知道这三个里面有种子?”到学生的“打开果实观察内部构造”再到学生的“依次看是否有种子、果皮、果肉”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参与,推动教学的有序进行。将学生描绘的果实内部的结构图投影在屏幕上,增强其成就感,逐步地构建学生关于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的科学认识,获得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