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73―01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预习,学生往往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鸟的天堂,引发学生的讨论,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以上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鸟的天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精讲和精练。精讲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上课开始,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教学。2.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3.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交流学习情况。精练表现在:1.教师对作业量要精心编制和挑选,增强针对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2.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纠正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做到讲练结合。
三、课堂练习突破重、难点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本中配有许多练习题,教师应处理好三大关系,使所教的内容很好地被学生掌握。1.量与质的关系。练习要有一定的量,但必须保证质量。2.量与难的关系。设计练习必须根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3.新与旧的关系。练习设计要新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
四、注意教学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的合作交流方式十分灵活,学生表现个性和差异的机会多,具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动手、多上讲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探究教法、学法
叶圣陶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在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最终让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我们都知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主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在思考中增长才智。
一、抓住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小学课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两句“核心”语句,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把它当成教学的突破口。学生经过读书、思考,理解了句子内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哪句话能证明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开始埋头苦找,后来又窃窃私语。一生说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老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一生补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老师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这时学生开始新一轮的静思默想。课堂上静静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终于有一群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这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从文本拓展开,设计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风。”
②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由于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这时,他们的答案就精彩纷呈。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还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杨柳”……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师就是在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再思考。从而落实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还为第二课时体会“绝弦”的悲怆奠定了情感基础。整节课中,学生开动脑筋,找内容,表述内容,创造内容,思维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提问,进行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只问一些有关生字读音、字词意思之类的肤浅问题,由其他学生匆匆回答后,接下来的整节课充满了虚假的学生主体性。我认为要真正引领学生发问并思考,就应该在学生初读文本提出困惑时,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评梳理,然后以学定教,把课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启发的探讨交流课。
以下是我在校内公开课《鸟的天堂》教学的开头片段——师:“谁来说说预习了《鸟的天堂》之后有什么问题?”生1:“老师,第二段的第三个字怎么念?”师:“小懒虫,自己查字典。”(师生笑)生2:“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师:“谁还有类似的问题?”部分生:“我们也是想问这个。”师:“你们读书真仔细,发现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好的,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师简要板书学生的话)……生6:“老师,您不是叫我们写文章要简练吗?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还要写进去?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生笑)师(激动):“你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还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大家在学文后,都来思考这一点。”(择要板书)……
接下来的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学生的课前发问相融合,让学生静静地读文、思考,教师在学生答案在心而难以表达的时候给予启发点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教师搭了表达的台,让学生唱表达的戏——生1:“我现在认为巴金爷爷不是没话找话,第一次是总体印象,第二次写局部特点,这样大榕树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点写树,第二次重点写鸟。树是静的,鸟是动的。一静一动,就显得生机勃勃。”(掌声)师小结:“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巴金云,树欲静而鸟不止。”(大笑)
……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处理:对没有很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对共性的问题,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充满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把它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在学习文本内容之后突破。
三、培养追问意识,形成思考习惯
语文教学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大部分的语文素养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始终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我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会上,经常让学生来评一评:①读一读各组推荐的美文,评一评哪篇文章最感人;②看一看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评一评谁的问题最有深度;③听一听学生代表说感受,评一评哪位代表说得最深刻。这样的课堂,学生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出望外……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以读为本 体验情感 以人为本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多媒体 学习兴趣
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所得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以读为本,体验情感
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将朗读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更真切、准确地感受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做到因声悟情;通过读的训练,以声传情,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以此来体现学习语文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还有《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采取自由读、引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诵读中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然于胸,同时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激发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突出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要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如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草原》等,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读自悟。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迁移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思维的方法等指导。
3、注重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与伙伴合作的良好习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有师与生的交流,还有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已养成了敢干发言积极参与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读完了课题,学生会问:“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鸟的天堂美吗?”“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树。如教《第一场雪》一文,学生朗读后问: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要描写的?弄明白后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三、主动参与,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
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从导读出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教材的每组课文都是以导读为核心组织材料的。导读把学生在小学期间应掌握的读写基础知识和应形成的基本技能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目标。在自学课文的教学中就要配合导读要求,巩固训练技能。例如六年制第十册第三组课文,导读要求学习本组课文,把你的感受、想法的同学交流,有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这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学生会在讨论交流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哈尔威船夫是怎样使大家镇定下来的?他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价人格。一组教材中心的导读,是这组教材的纲,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具体的读写训练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导读,明确自读课文教学训练中应进行的重点,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引导自学
学生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复习巩固;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并逐步形成阅读技巧。如六年制第十一册第六组的导读要求“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讲读课文《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第二次对鸟的活动的动态描写。学生分清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学习到了描写事物的两种方法。相应的在自读课文《镜泊湖奇观》的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在《鸟的天堂》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从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样描写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分清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自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学。把自读课文作为训练的材料,帮助学生实践应用到所学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导读要求进行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反思,运用已认识和初步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自学
自读课文教学的时间相对少,内容相对多,有的课文还很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为训练学生进行自学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相机引导。
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如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训练要求是“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本组的自读课文《三克镭》在阅读提示中提出:你对“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读了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讲的这时段话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强化了本组的训练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还可以想开去,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法的新发现、新成果,甚至想到与居里夫人的品格截然相反的言行,种各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的阅读提示直接提出了学生自学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如六年制第九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提示”要求用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给课文每部分加上小标题。类似这样的方法,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但是,透过这些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我们也看出一些问题,尤其是看到一节节颇得好评的公开课后,教师们认为:要想上好一节公开课,首先教师应具备演员的素质,而且最好是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讲台成了教师一个人舞台,舞台上只见“演员”声情并茂,声音悦耳而又极具感染力,不时还能高歌一曲,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其次少不了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图片制做精美,逼真,令孩子们赞叹不已,令听课的老师们自叹不如;当然,这样的课堂还少不了“小观众”们恰到好处的“捧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总之,教学多法不仅多样而且“时尚”,“亮点”不断,学生被老师夸得忘乎所以,飘飘然,学生也极具个性化。使人不仅感叹:这还是“课”吗?这些语文教学,表面看似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理论“注意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向课外延伸”,实则削弱了文本的价值,丢弃了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理解、体会。我也听过许多名家们的课,他们的课给人一种普遍的感觉——朴素,没有制做精美的课件及动听的音乐,没有琴棋书画的展示,没有花里胡哨的板书,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睿智的对话。大家普遍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那么,究竟如何来评价我们的课堂呢?我有一些粗浅之见:
一、看“面”
就是看老师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上好课就如同写文章,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中心突出,构思新颖,要做到这似简单的几点并不容易,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经过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做长时间的准备。而上好一堂课,教师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认真解读文本,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开发、探究、创新,轻松愉快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营养,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得,都有提高。
二、看“线”
1.结构线
就是看课堂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材是教师最为熟悉最为常用的课程资源,所选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亮点、疑点、空白点让我们去挖掘、开发、利用,如何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呢?教师就必须好好钻研,慎重考虑,做到去皮肉而见筋骨。
如一位老师教《西门豹》一课,在提示课题时,从“西门”这个复姓,就联系到了“百家姓”的姓氏趣闻;在介绍“邺”地时,又联系到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划分;最后还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如此做法,显然是在喧宾夺主,他忘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掘因受课堂时空制约和数学目标的定向使然,必须有严格的选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偏离了主题。
2.主旨线
就是要准确归纳文章写作的主旨,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做到去其骨而见其魂。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一明一暗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明线就是“好好儿活”,暗线就是在“好好儿活”背后交织着的、浸润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无限的敬意。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展开,通过理解“好好儿活”,感悟“好好儿活”,内化“好好儿活”,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这样文本资源开发的价值才能有效的体现出来。
三、看“点”
1.教学流程简洁流畅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是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那么如何给课堂“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架构。就是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或文章结构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鸟的天堂》一课的主线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对于大榕树的美丽及到处都是鸟的两部分的描写,体现了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反映出了鸟与树亲密的关系,处理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出了文章的整体架构。
2.教法简要实用
在课改逐步深化的课堂上,其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不能说不多,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实物展示,时尚的“课件”展示,课本剧表演、游戏、画画,还有新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等等。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出“彩”,招儿一会换一个,活动一个接一个,结果有限的四十分钟被挤得满满的,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的课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教学手段,却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原因是教师把握了文体的关键,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次清晰,点拨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抛开了这一点,无异于舍本逐末。
四、看“主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整合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学校中使用最多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问题和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语文课堂中普遍应用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问题1]: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时,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许多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才设计出精美的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
[对策1:化难为易,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影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的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课件的困难。而丰富的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网络的资源逐渐增多,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搜集和整理,每人负责整理几个单元,然后一起共享,这样可以实现时间和效率的最优化。
二是购买现有资源库。目前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组织电教人员下载,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现成的课件不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可考虑利用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由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这样针对性也更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一般的课件不妨就试试使用易学易用、效率较高的powerpoint软件,其功能虽然没有authorware、flash强大,但是效果也是不错的。
诚然,目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率,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
[问题2]: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尝到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从头到尾都是多媒体课件。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界面过于花哨,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对教学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对策2:突破重难点,适度恰当选择课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将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也有许多特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髦。教师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够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是每个课时都适用于课件制作,正确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常规教法就能较好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等作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案例与反思]:在教《我的战友》一文时,我不是马上呈现多媒体,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跟随作者去想像、去感受、去领悟。在讲到“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我开始用网络及多媒体出示了声像结合的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身体虽化了,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神似理解,不失为一项创造。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整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操作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控制。教学内容虽然只有一部分采用多媒体来实现,但是教学效果却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平常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方便前翻、后翻、跳跃。
[问题3]:有些语文教师常常担心上课时操作失误,为了图个方便,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要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展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了一次键,电脑便将下面还没有教的内容已经展示出来了,使执教者尴尬不已。
[对策3: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者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醒自己。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等,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这些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课件结构可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让自己的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学之精髓。
[案例与反思]: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丽。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鸟活动时的视频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中。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索,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实现整合的目标。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4]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