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就业指导工作计划8篇

时间:2023-02-28 15:36: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就业指导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指导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全程化 全员化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中已形成共识。高校的就业指导对于顺利实现高校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要,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并且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利用最有限的资源去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能,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对于提高和改进高校就业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就业指导”的产生

“就业指导”也叫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旨在为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智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导向,使其正确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这一概念诞生于2O世纪初,它的奠基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

2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就业指导理论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理论到特质——因素理论、类型学理论、发展性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几种不同的就业指导理论。根据这些理论,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从职业指导阶段发展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其实践工作从人职匹配安置就业的短暂行为扩展到贯串整个大学生涯的全面发展人的生涯辅导。

3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我国就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校就业指导模式逐步从国家“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其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指导学生填写择业志愿表,调查社会职业需求和毕业生资源状况,向毕业生职业需求信息等。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并且全面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2002年19号文件明确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新机制),这些都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也给职能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高校就业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1、就业指导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个性化和社会化程度不够,与教学过程结合不紧密;2、重视就业指导的作用,但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就业形势的需要;3、就业指导不扎实的局限性,使其重心仍停留在毕业前择业期的指导,只关心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岗位,而忽视学生自身个性特点、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的培养;4、就业指导只为了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5、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有待于建立一种新的就业指导体系。

4 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

从“就业指导”的概念、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以及我国就业指导的进程和存在问题,不难发现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体现了系统论中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因素及我国国情的特点,提出了“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1 从纵向方面来说,就业指导体系要体现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它应贯穿于学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实行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是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也是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高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实现是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容包括:科学地评价和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科学的评价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评价专业学习,处理好专业与职业关系;正确地看待金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全程化就业指导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阶段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就业指导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成功校友的事迹介绍等。在结合其专业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就业指导和养成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建立专业思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势态,为自己学习和发展制定目标与计划,增强求知的欲望和培养能力的自觉性,并开始注意和收集有关就业信息。对于大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已逐步明确,此时应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了解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导学生围绕职业发展去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他们不但能够打好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又能够接触社会,了解当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具体,还能通过思想教育和各种活动让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对于大三学生,应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志向,拟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对于考研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就业的学生,可以把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业需求情况向学生作分析.使学生对来年的情况有推测性的了解。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在制作简历过程中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争取在今后一段时间中给予弥补。了解搜集信息的渠道,熟悉学校就业网络。使其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对于大四学生,涉及到许多职业选择活动,是就业指导的关键时期。重点应围绕就业形势、就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来进行。引导学生从容的应对挑战,注意信息的收集与筛选,择业的步骤与技巧,择业误区的避免等,依据所获取的用人信息做好择业准备与心理调适。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鼓励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进行自主创业的思想。对于毕业后的学生,继续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跟踪调查,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动态信息库,以及做好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4.2 从横向方面来说,就业指导要体现全员化

倡导就业指导的全员化,是体现系统的相关性和开放性原则。同时,这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增强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必需提高高校各层面及社会各界参与就业指导的意识,使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及其学生本人等各股力量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层面 学校可成立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党办校办、研究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包括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则及对就业工作目标分解;核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名单,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网,供用人单位查询;开拓就业市场,收集需求信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洽谈活动,负责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日常事务。各院(系)可组建由院(系)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下达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负责院(系)毕业生资格审查和综合测评工作,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送毕业生生源情况和综合测评结果,组织班主任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意见;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社交能力、求职观念、就业心态、心理素质、就业期望值等多个层面建立学生个人就业档案,然后梳理,分类,进行分类指导。加强与就业指导课老师的交流与沟通。举办“双选会”、小型招聘会和用人单位联谊会,走访用人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和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建立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市场的日常联系制度,信息通报与制度,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络。不断增强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毕业生资源库、毕业生电子档案库,使供需双方的信息资源能够互动起来,为毕业生进入无形的市场提供帮助。引导企业界、政府部门、科技界、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走进高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进行指导。引导企业走进高校,进行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走出校门,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写信的方式主动联系家长,向家长通报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呼吁家长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见解,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层面 就业指导课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团体的领导者”和“家长的人”,而且还应是“心理辅导员”、“生涯设计指导者”、“职业工作介绍者”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员”。教师需要掌握或熟悉相关的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强调查研究,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参加专业性的进修、培训,加强对典型就业案例的收集,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就业指导课教师应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出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连续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需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高校教师层面 专业课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要树立起以就业工作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彻底摒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任务的模糊思想,可通过自己的同学、学生或亲朋好友为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和考研院校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环节,要注意渗透就业指导思想,加强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层面 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中渗透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树立职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理想教育落实在职业理想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学生的行为规范结合;在职业选择上把个人志趣与服从社会需要相结合等。这样学生就能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观,使学生在就业、择业中有正确的思想和方向。

高校校友办公室层面 广泛联络校友,充分发挥校友资源,让校友主动来关心母校建设和发展,宣传母校的同时,向母校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反校为在校的学生作讲座,以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工作经验和素养来指导学生。

高校图书馆层面 图书馆是高校重要教育阵地之一,图书馆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情报人员、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吸引学生的场馆与宣传栏等可利用资源都能在就业指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图书馆可以营造高雅的就业服务环境;可以挖掘馆藏资料,宣传推荐相关就业的书目;充分利用场馆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理念和相关就业信息;利用图书馆专业情报人员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咨询工作;利用网络优势指导学生收集网上的求职信息,且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求职与求学栏目,认真为学生解答在求职和求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文献,供学生阅读与参考。

高校后勤服务层面 高校后勤在满足教育教学及科研和师生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应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把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后勤社会化的育人功能。高校后勤要创设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勤工俭学的内涵和品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学生层面 发挥学生党员、热心班委成员及学生就业信息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让他们在关注自身就业的同时,关心帮助班级同学,把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向班级同学宣传;搜集就业信息;建立企业信息库;定期调研周围同学的就业进展情况,及时反映给学院;协助举办就业讲座、择业技巧培训、创业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5 结语

完善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这不仅是今后一段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构筑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开展高校就业工作,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1):104~107.

[2] 张颖萍,张传亮.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0,(3)录用.

篇2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视角;高校;就业指导;创新

在大学教育角色中,大学辅导员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但是学生在教育事业中的开拓者,也是学生们日常十分信任的朋友,是高校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一盏“指路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事业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趋势。在教育系统中,就业职工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发展流程,而大学辅导员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广大高校教育辅导员要进一步加深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

一、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意义

根据国家教育部做出的统计数据表示,截止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突破了750万,增幅达到了10%以上。随之伴随而来的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就业指导工作就是针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设置的。从根本上说,高校辅导员作为指导大学生发展道路中的引路者,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中也肩负着同样重要的指导任务。在四年大学生时光中,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全面的教师,在增进学生的发展前程上具备重要的价值。

二、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优势

(一)辅导员角色的发展优势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理年龄在20岁左右,已经具备了初期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思想,具有了较强的思想主见,在性格特点上浮动较大,并且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青春个性”。对于家人、教师的意见,大学生往往出现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难以理解和听从。但是,高校辅导员教师因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特殊性,所以具有倾听者、引导者、规划者、咨询者等多重角色,所以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有一些明显的发展优势。这是因为,辅导员工作本身具备的覆盖面较强,几乎涉及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o导员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专业背景上相互融合,相互熟悉生活和学习的各项特点。这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多的便利。

(二)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责任

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始终。甚至可以说,辅导员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就业教育启蒙。这是因为,大学时期是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过渡期,开展日常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肩负着引领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我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辅导员教师的职业指导中,他们的工作中肩负着帮助学生制定就业指导的发展依据。

三、当前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着不足

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辅导员在岗辅修的专业都是中文、思政类专业,在就业指导、社会工作等专业方面进有所涉猎的辅导员所占的比例较少。因为这样的专业分布现象,导致一些辅导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在生活、思想上不出现偏差就可以了,对于有其他的专业问题、职业规划等教学任务不必探究。导致一些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教育理念十分保守。

(二)就业培训的机会较少

受师资水平的影响,很多辅导员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的。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同时,对于高校辅导员教师来说他,他们工作十分琐碎、零散,难以对就业指导工作投入较多的精力。导致辅导员教师难以具备较高的学习层次,校内外培训机遇十分匮乏,业务能力和自我提升素养都的机遇都不够丰富。

四、基于辅导员专业化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首先,广大高校辅导员教师要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学校和社会就业指导的发展规模。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面的拓展,从而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生活中;其次,调整教学观念,使就业指导和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相互贴近,建立一个“就业中心+班级辅导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使辅导员能够保持科学的就业理念,促使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沿着一系列系统化的发展步伐迈进。在就业指导观念的转变上,要紧跟时代就业思潮,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确保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带动高校就业能力

辅导员教师要针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实践能力。摆脱“毕业就是失业的发展”困境。首先,高校要大力强化对高校辅导员教师的业务培训、制度建设、教学测评。要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岗后、常态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测评、就业信息管理等方面,对高校辅导员教师指导工作体系的构成进行全面深化。同时,辅导员教师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手段,组织学生走企业、下基层、进岗位,使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总结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发展难题。为此,广大高校辅导员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增进创新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娥.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论丛,2013(06)

篇3

论文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问题。其中,除了存在有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足的矛盾外,更多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现有岗位技能结构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根据各地情况反映,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求职者众多,合适者寥寥,大学毕业生难以与就业岗位匹配,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招到满意合适的员工,这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尤甚。据笔者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归纳为:1)理论与实践有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才干需要单位培养;2)毕业生缺乏自身明确定位,眼高手低;3)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容易跳槽;4)不易融入团队,协作能力差;5)责任心不强,害怕承担责任,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不能仅认为是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将其归结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更多地是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它列入教学计划,或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1.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年级实施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其实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用职业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

(1)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介绍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等。大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

(2)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此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测试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3)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此时的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大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意愿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

(4)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面对全部在校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程化分年级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目前还未开发出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与方法、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该教材内容全面丰富,但把整个内容都放在大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应按年级分段教学。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增加以下有关内容:如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定向,介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等,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案例补充进教材,并根据分年级指导的要求,分册编写。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网络,例如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等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引入名校名师、名企名家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问题

篇4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要针对学生中较普便存在对职业期望职过高等心理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学生的高就业率,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反之,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合适,就业指导工作却跟不上,学生的就业率也不会高,使学校为培养人才所做的前期工作都付诸东流,没有用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脱离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看重的是利益,只看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些均需要学校去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既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又必须围绕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利益过多;职业目标不够灵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由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深人到学生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依照社会职业需求标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标准,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否则,就会出现毕业生和职位需求错位等问题。所以,就业指导者要认真研究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并把这种标准与学生专业情况做对比,分析学生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要求

1、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纳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高职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既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稳定的内容,也要有根据每年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就业市场分析内容。

二是开展求职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根据学生求职的意向及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方式。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把专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专家主讲,后一部分由学生根据他们切身关注的问题提问。对专家主讲的内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要把关,要保证其内容的生动性、直接性和时效性。

三是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行业职业现状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在实习中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择业心理,择业方向。 2、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准确定位,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择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帮助毕业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以便在职场上“推销”自己;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正确的认识自己、估计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在择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就业做好心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使自己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1、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

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篇5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要针对学生中较普便存在对职业期望职过高等心理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学生的高就业率,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反之,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合适,就业指导工作却跟不上,学生的就业率也不会高,使学校为培养人才所做的前期工作都付诸东流,没有用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脱离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看重的是利益,只看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些均需要学校去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既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又必须围绕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利益过多;职业目标不够灵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由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深人到学生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依照社会职业需求标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标准,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否则,就会出现毕业生和职位需求错位等问题。所以,就业指导者要认真研究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并把这种标准与学生专业情况做对比,分析学生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要求

1、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纳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高职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既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稳定的内容,也要有根据每年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就业市场分析内容。

二是开展求职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根据学生求职的意向及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方式。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把专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专家主讲,后一部分由学生根据他们切身关注的问题提问。对专家主讲的内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要把关,要保证其内容的生动性、直接性和时效性。

三是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行业职业现状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在实习中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择业心理,择业方向。

2、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准确定位,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择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帮助毕业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以便在职场上“推销”自己;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正确的认识自己、估计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在择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就业做好心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使自己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1、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

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工作 问题 对策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加强就业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通过就业指导,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帮助学生及早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及早进行能力储备,鼓励学生自谋职业、自我创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成系统。

帮助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业的机制,特别是就业指导课学科建设不成系统,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不全,学生的就业理论教育滞后,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就业指导。

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认为,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万事俱备,就业指导课不需要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内,学生在就业中的结果只与专业水平有关。这样,学生如果没有系统地接受就业指导,就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客观认识,不能准确地设定自己的就业目标,没有强化职业意识,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心理,明确自身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力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调查显示,有43.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是大学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并且位于各种压力之首。再加上高职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大多希望能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好工作,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过高,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旦和现实碰撞,就会失望甚至丧失自信心。

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学生不能适应角色转变,就业心理未能调整;二是学校不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侧重点在于灌输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策略层面。当学生有就业心理压力时,如果进行很好的心理辅导,就可以缓解他们的自卑、忧郁的情绪,如置之不理,轻则出现抑郁症、自闭症等症状,重则出现对社会进行报复等极端的行为。

(三)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支专业的队伍开展此项工作。但由于各学校独立设置机构的还不多,其职能隶属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德育教研室、招生办等部门,这都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就业指导学本身尚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建立起来,其内容又涉及多门学科,综合性极强。所以,就业指导人员无法接受系统、全面的训练,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且人员配备不齐全,造成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充分、不及时,难以实施高水平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中的队伍建设不健全,一方面表现为专职工作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各校基本模式是“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毕业班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专职人员也往往易受日常事务性工作牵绊,影响了他们对就业工作深入研究,理论上得不到提高,兼职人员则更没有保证。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加之学校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他们得不到系统的从业资格培训及认证过程,在指导过程中大多凭“个人经验”,甚至“纸上谈兵”。

(四)重就业指导,轻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中,比较重视就业指导,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与择优观念占主导地位,但是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其实创业并不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专利,适合高职生创业的领域很多。只要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就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以前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忽视创业教育现象,导致全体学生千军万马拥挤在求职的独木桥上,而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在创业过程中存在有很多创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的情况,例如资金的准备、计划书的书写、组建团队,等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成果、知识和才能直接面向市场,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新的就业岗位。

二、高职就业指导措施

(一)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就业指导课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礼仪学、管理学、人才学、信息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政策、就业意识与观念、就业法律与维权、就业推荐、就业心理调试、求职技巧、就业派遣等方面的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知识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党的十六大中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精神要求,教育部等部委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纷纷将就业指导课提上教学日程。就业工作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民心工程之一,而大学生就业工作更是关系国家发展、稳定大局的事情。

(二)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对高职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形式展开。常用的方法有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自我发展式心理辅导和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以求达到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消除焦虑、调整心态等目的。还应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能够胜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对离校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能够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二是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和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一名有较高的就业知识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三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稳定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设置独立就业工作机构,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个机构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一样,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

(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对高职生开展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

一是学校教育。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进行创业教育。其次,学校的各种活动要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开展。再次,学校要积极为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条件,让高职生可以“边学习边创业”。

二是社会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开展创业教育要让高职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创业。比如让高职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听讲座、实习等,使他们早日选准自己的位置,从容地踏上谋职求生的道路。

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途径之一,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创业理念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对学生的生存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三、结语

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就业指导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积极建设就业指导队伍,重视创业指导教育。通过系统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必胜信心,使他们大胆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邵振丽.高职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业指导,2005:27-28.

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总体而言各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就此提出了解决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各院校就业指导中心都已设立,就业指导体系初步形成

每所大学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并且由过去的只侧重应届毕业生,而转为面向所有年级、所有学生服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的组成有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一般是由各院系的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的兼职人员。就业指导中心除了提供给学生就业服务之外,主要还负责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安排指导日和指导会议,约请专家来学校讲话座谈、并展示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这些信息资料包括国家颁布的就业方面的文件和政策、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预测、当年的就业形式介绍以及计算机管理提供的数据资料。

(二)就业指导课程基本纳入教学计划

各高校基本都遵循教育部出台的在高校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相关规定,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纳人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以全过程就业指导理念为基础的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且部分学校在组建就业指导中心的同时,还聘请专职教授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选聘校内专兼职教师、校外知名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课程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分析、职业态势调研等工作。

(三)学生积极参加与就业工作相关的活动

据了解,部分高校成立了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是一个由学生独立运作的、非营利性的组织,但同时又有学校和就业管理部门以及专家教授的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和具体参与;学生就业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此外,各高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以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操锻炼;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已经设立,但整体就业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尽管各院校都相继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机构都不是学校独立的部门机构,往往是与招生部门或者学工部合署一个部门。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具体工作的二级学院没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相应的办公条件不足,没有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相关经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童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且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同时,几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一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三、解决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应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求。但唯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讨论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地细致人微。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改变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模式

教育部教学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日常教学。”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内。但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新型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全程化、阶段化、试训化的模式。具体而言:①全程化:是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也是其大学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全程就业体系明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始终。②阶段化: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面对就业时,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大学的每个阶段应实施以不同内容和方法的就业指导。③实训化: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无论教给学生多少求职面试的技巧,最后都要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实践,所以,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实际操作与训练为主。

(三)应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将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延伸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渠道进行延伸。一方面应该加强就业网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工作,与社会上各就业人才市场、专门型人才网站及相关高校就业网联合,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增加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网络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在任何学生需要的时候接受就业指导。因此,在就业指导教师相对于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开辟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学生的单向接受,而网络的介人就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仅是一种点到点的交流,而且可以是一种点和面的交流。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解答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就业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四)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工作堕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像国外的某些高校那样,学生一人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各项服务,如职业倾向测试,成长职业规划,让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在毕业后仍然对其进行职业跟踪等,他们表示,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今天,就应该透过采取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才能让学生认同他们的工作,并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从而解决有的毕业几个月后仍然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就业指导 小组工作 就业小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43-02

距2012届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4个月后、2013届毕业生就开始考虑找工作了,据江苏省教育厅调查,江苏仍有4万名2012届毕业生未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导致2013年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更多。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大学生求职难成为当年最明显的特点,有专家指出2013年并不比2008年的就业形势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 就业指导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就业指导也可以称为“职业辅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为被指导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其求职与择业,为其与具体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充当两者的“中间人”;广义的就业指导则是指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

就业指导起源于美国,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院推行就业指导工作,1903年美国的帕金斯最早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1908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1911年,哈佛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在我国,1916年清华大学开始就业指导相关的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

就业指导的总目标就是协助大学生作出职业选择、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适应职业生活。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可采用授课、报告、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成立就业小组,可以丰富就业指导形式,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二 小组工作

小组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小组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Group Work直译而来,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来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依赖群体经验成长和发展,当个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工作,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在小组工作中,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展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就业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成员间的互动活动,解决就业问题。

小组工作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小组的组成、工作结构、成员的参与程度、工作目标等方面来划分。就业工作小组是从小组的工作目标来划分的,就业小组也可以再继续细化,根据毕业生去向分为国有企业就业小组、民营企业就业小组、外资企业就业小组、事业单位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职业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小组,商业、服务业人员就业小组等;根据求职行业分为金融业就业小组、教育就业小组、房地产业就业小组等;从求职地域分为本地就业小组、外地就业小组等。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在就业小组中主要采取的是互动模式。在互动模式中,小组被看做是一个互助的体系,成员依靠小组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建立信心的资源。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即就业小组中的指导老师,以协调者的角色在小组中发挥作用,不断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及时了解成员的需求和期待,挖掘小组的积极潜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为成员提供信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服务。

三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

就业小组工作过程是组员与指导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可分为准备、开始、冲突和后期等阶段。

1.就业小组准备阶段

以毕业班的时间为参考,就业小组准备阶段集中在9月份。准备阶段的工作有就业意向调研、招募与选择组员、目标确定、制订工作计划、做好就业准备等。

第一,求职意向调研。在确定开展就业小组之前,要考虑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意向包括求职地点、求职行业、职位等内容。求职意向越明确对就业小组工作的开展越有利。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求职意向不明确,可以做一些职业测试,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方向。

第二,招募与选择组员。根据求职意向,将需求相似的成员分到一组,人员较多时还可以从性别、兴趣爱好等再细化小组。一般一个小组在3~50人之间。

第三,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就业小组的工作目标是就业,不同的就业小组会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如外资就业小组会锁定一些外资企业作为目标,银行就业小组会将银行作为目标。为达到就业的目标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如学习计划、实践计划、交流计划等。

第四,就业准备。就业准备有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材料准备等,就业心理准备主要包括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强应变能力;求职材料准备有就业推荐表、求职信、个人简历和各类荣誉证书等材料。

在就业小组准备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开展求职意向调研工作,组织各就业小组的人员招募,为各小组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完善学生的就业准备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就业小组开始阶段

就业小组开始阶段集中在10~11月份。主要的工作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经验的积累等。

第一,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就业信息的收集要把握真实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多种多样,如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各类人才市场信息、互联网等。在就业小组中,收集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就业信息的共享,相互告知,把握就业机会。

第二,就业经验的积累与交流。在收集就业信息后,投递简历,进入面试、笔试等环节,不同的行业领域会有不同的就业经验要求,就业小组成员在就业过程中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进行交流、借鉴,从而促进组员的成长与发展。

在就业小组开始阶段,指导老师主要的任务是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制订小组规范、指导各就业小组开展工作等。

3.就业小组冲突阶段

就业小组冲突阶段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就业小组工作开展之后,因组员的需求、条件相似,在应聘中会因竞聘同一个职位而产生冲突。在这个阶段,各组组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在互帮互助的前提下开展良性竞争。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在冲突未出现时让组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冲突出现时要及时协调,并尽量引导、维护组员关系,较好地处理就业竞争冲突。

4.就业小组后期阶段

就业小组后期阶段集中在6~8月份。经过前三个阶段,就业小组中部分成员已经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个别组员仍在为找工作而努力。找到工作的组员要做好对未找到工作组员的交流指导,并为入职做好准备。未找到工作的同学,会在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帮助下继续求职之路。

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要对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加强入职观念教育,并指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消除攀比心理等。对于未就业的同学,需高度重视,在提供就业信息、求职过程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成立多种样式的就业小组,在发挥指导老师作用的同时,让需求相似的同学通过互动的方式相互帮助、成长,从而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4万毕业生未就业 江苏2012就业形势“寒冷”[EB/OL].人民网

[2]陈红艳.广东首场大学生招聘会昨鸣锣6人抢1职位[N].新快报,2012.11.1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