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2-28 15:36: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设计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设计技术论文

篇1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1)交互性(interactive);(2)想像性(imagination);(3)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1)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

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2)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3)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4)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

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它支持AutoCADDXF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CAD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篇2

项目协作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可以通过VDS的过程模型表现出来,VDS的过程模型能够使参与协作的设计人员清楚自己在虚拟设计工作室中的位置,而且对研究人员在各种项目设计上的分析有着现实的意义。在网络协作中,信息传递的过程为:由初始的状态,经过循环过程,决策制定完成后再传入最终状态。信息的循环过程包括咨询、交流和决策等,信息的交流是VDS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咨询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除此之外,决策的制定和参与协作人员的灵感及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VDS过程中,当前的电子媒体是协作团体信息表达的主要方式,它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协作项目,VDS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同步通讯

同步通讯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设计人员进行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实时交流,同步通讯方式的实现主要有三种途径。

(1)网上交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的实时交流变得极为方便,设计人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通过键盘输入文字的方式进行实时的沟通与交流,文字交流也是长久以来最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

(2)网络音频,网络音频是和普通的通话一样,设计人员之间通过计算机上的耳机进行实时交流,网络音频将声波转化成了数字信息,然后再经过网络传播给对方,相比较家庭电话和一般的移动电话,网络通话的成本是极为低廉的。

(3)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的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实时交流成为了现实,现下常采用的网络视频会议是将音频和视频融合起来的一种实时信息传递方式,交流的双方可以通过显示设备看见对方的表情,听见对方的声音,从而使得交流工作更加的快捷和高效。网络视频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建筑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设计人员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草图以及数据等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对方,这样有助于设计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互补,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完善整个设计过程。

2异步通讯

顾名思义,异步通讯就是信息的传递不必要是实时的,参与协作的人员不需要同时在场的一种通讯方式,一个用户可以分享和使用另一个用户所存储的信息,当下实现异步通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电子公告、E-mail和移动硬盘等,异步通讯的应用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

二、网络协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上文所介绍的通讯方式虽然利用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灵活和方便,而且网络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但协作人员之间的感知和实时互动却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协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只停留在二维界面,而三维空间的活动情况却无法变现出来,所以网络协作技术还需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第二代的www就是一种带有互动性和三维空间的通讯方式即网络虚拟现实,这是一种全新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网络虚拟现实是利用www来实现三维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计算机图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总的来说,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虚拟图像进行远距离信息的传递,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实现抽象信息的描述,通过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和仿真设计等相关软件可以将抽象的信息变为直观的立体图形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表情互动以及身体与图像的融合,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现实状况模拟出来。网络虚拟现实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随意选择视点进行信息的浏览,参与协作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现实场景图中的感受器节点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这种情况下,协作者不需要再依靠单一的文本输入进行交流,网络虚拟现实的应用可以使设计人员实时绘制图形,在3D虚拟空间里进行协作和沟通,模拟出现实的效果,而且这种技术不需要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感受,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模拟出现实建筑的效果图,对建筑行业这种图纸较多和三维空间感较强的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网络协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

2多方参与的网络协作技术应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有在建筑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小组负责人作出具体的决策后,设计人员才可以根据要求制定设计理念并开展设计工作。这中间存在的问题是设计人员与客户、用户以及业主等人员不能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因为距离的存在,设计人员无法聆听业主们对设计的具体要求,因此设计出的作品就很难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多方参与的网络协作技术可以使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用户、客户以及设计人员等通过网络的公共空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可以充分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各方的要求作出权衡,从而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设计出最符合各方要求的建筑作品。相比较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多方参与的网络协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信息最大化的开放,避免了传统设计方式中消息的闭塞和思想的短板,设计人员只有聆听各方声音,充分做好设计思想的交流,才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

三、结语

篇3

能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更是我国日常生产与人们生活中基础能源,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能源的消耗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找到能够代替他们的新能源,是目前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中的重点。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了能够使其技术更加成熟,相关的技术人员就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各种措施,来不断的使其完善和进步,为我国社会和人们做出贡献。

二、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方式

目前,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光一热的转换;②光一电的转换;③光一化学的转换。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是光一热的转化以及光一电的转化,也是最为成熟的两种利用方式。而光一化学的转换,目前还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光一化学的转换技术主要包括半导体电极产生电而,然后电解水又产生氧,最后才利用重金属氧化物或者是氢氧化钙来实现热分解储能。只有太阳能制氢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氢的利用。如果这一技术成功利用,将能够引起时代的变革。

三、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它也是耗能较多的一个行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要求也越来越多,现代化的建筑,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同时还要充分满足环境的要求,建筑工人要懂得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的条件,降低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将太阳能的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其在建筑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减少其他各项能源的消耗。

1)要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的了解绿色建筑,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支出就要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融入设计之中。

2)太阳能功效的发挥,与其集热功能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太阳能的集热系统采用的是热水系统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其检验工作,这个工作必定是要由专门的检验部门来完成,之后,他们会出具相关的检验报告,然后,我们的设计人员可以结合这些数据,进行建筑物节能设计,使太阳能的集热系统能够长销稳定的运行。

3)在我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的支持下,太阳能的热水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取得显著地成绩,但是,传统的建筑中,有很多一部分没有给太阳能热水器预留使用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和发展造成了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在这个方面多加注意。

4)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其功能运行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其结构中最为主要的装置,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与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研究,这样才能够保障太阳能热水器的各项参数能够符合建筑物的要求,以达到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物的完美结合,使其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优化能源结构目前,太阳能在建筑行业的运用较为广泛。大量的实践也表明,在建筑行业充分利用和推广太阳能,对于优化我国的资源能源结构分布,有效减轻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常规能源的以来,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2.平衡能源的分布我国资源能源丰富,但是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能源的分布极度不均衡,而太阳能的推广和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能源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开始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以平衡各地发展中所需的能源资源。

五、能源建筑物的期望

太阳能的汲取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在阴雨天气或者是夜晚,这种系统是无法收集热量的,也就是说,其收集热量的能力是有限的,可是,人们对于能量的需求不会随着天气的改变而改变,无论是其晴天还是雨天,我们都会需要能源的供给,因此,有效的开发地热资源,使其能够与太阳能资源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绿色建筑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选择环保材料的时候,工作人员也要选择性能优良的热工材料,这样才能够是其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延长。

六、结束语

篇4

【论文摘要】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1). 

篇5

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去的建筑设计在空间上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布局上讲究中轴对称。发展到现在,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布局中像书画一样安排,把艺术的韵律感带到空间结构中,写字赏画、陶冶情操,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丝乐趣。书画讲究谋篇布局,需要注意留头留尾、字与字、行与行等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意各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空间大小的安排等,整个设计要自然、柔和、完美。书画艺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同样在建筑设计中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办法。一般在主建筑之前都会有壁的设计,只有穿过障壁才会看到建筑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神秘感,使人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在室内的设计通常使用屏风或是书柜或是家具的摆设来隔断空间,形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效果,增强空间的层次感。

二、书画艺术中的建筑设计

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与水彩画家张易生,以其独有的风格,运用清雅笔墨,将写实美景与巧妙的建筑构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代表作之一的《冰雪覆盖的教堂》,描述的是冬季北欧的雪景,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被冰雪覆盖的欧式教堂,屹立在白色的世界中,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厚厚的冰雪覆盖了一切,目光所及之处,仅仅是一点点出入的门面。北欧的教堂建筑,极具特色,极富有北欧浓重的风土人情,在白雪皑皑的世界中,尽显宁静,冰冻与庄重。教堂,承载着人们虔诚的信仰与希望,在晨光的照耀下,给这静谧与冰冻的画面中,平添了许多温暖,祥和的基调。整幅画中最中间的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在教堂门前的站立与仰望,更为画面增添了不少肃静,使整个画面显得不十分单调。张易生的作品中,将建筑设计的构图完美的展现在了书画艺术中,将书画艺术与建筑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建筑的风土人情完美展现,又为绘画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庄重与敬仰。

三、建筑设计中的书画艺术

建筑设计,追求的崇高理想就是要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书画艺术对大自然的完美解析使得它与建筑设计紧密联系。中国画是讲究“写意”的,对真实性没有刻意的追求,而以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安排,布局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往往运用写意的手法,以少概多,以简胜繁,以偏概全,在布局安排上错落有致,既体现了书法的对称、平衡之美,又通过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着无限的人生遐想、乐趣,将中国文化的书画艺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建筑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理想。园林中,山、石、花、木、建筑的有序安排,每个部分看似分开,实际又紧密联系,就如同中国书画一样,虚实相间,相隔相通,与小中见大,大中看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看,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心境,达到“以管窥豹”的效果。建筑设计同中国书画一样,都要讲究一定的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做出怎样的创新,都不能违背自然科学,与自然背道而驰,要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相辅相成,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结语

篇6

建筑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黑格尔就曾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建筑就是这样一个集时空、自然、人文于一体化的综合性艺术表达空间。因不同地区、民族的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差异性,风格迥异的建筑遍布大江南北。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也就有很多:如物体的形状、平面场景的布置、框架结构造型、材料的长短比例、色彩的质感与空间感及建筑的装饰、雕刻、花纹等多样,且需要随时更新科学的技术与设备来保障实施安全,满足人体工程学的各项要求。艺术文化在建筑中的“文”与“质”,就如同《文心雕龙》中提到的一样:“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内在的实质往往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古今中外哪一类型的建筑,都很难形成内外的完美契合,将艺术文化的内涵深入到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中,再由整体表达出来。建筑设计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将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合到设计理念中,达成建筑物内外合一的完美境界。

2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发展渗透

2.1早期艺术文化的参与

在建筑的早期设计中,实际用途占据较大的比例,就像原始人寻求山洞的庇护,最初的建筑也是人类为了自身安全与舒适考虑而建造的居住活动场所。对于那一时期的建筑来说,实用性是最为主要的,审美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在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中,对于情感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了。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与建筑设计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艺术文化为建筑带来了视觉享受,也带来了建筑在造型、选材、构想方面的美学逻辑思维,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将建筑物作为某种信仰文化的代表,成为某类思想的识别标志。如我国北魏时期兴起的寺庙建筑,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选用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且根据所供奉的佛像的不同,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或布局,这些差别大多体现在大殿装饰、门窗雕花、寺庙院落布局等,还有一部分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来修建,如山西省的恒山悬空寺,就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庙,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处于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造型与选址都十分具有特色。

2.2中期工艺结合

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建筑的修建带来了新材料、新能源,也促使了建筑设计方向的转变。工艺美术运动的开展,为设计提供了“美与技术结合”的新标准,尝试用新方法来诠释设计与环境、自然、人文之间的关系。到20世纪初期,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成为建筑设计实现理论创作的基础,将艺术活动中的文化内涵输入进来。反之,建筑设计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已经逐步渗透,在工业革命后的新环境下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亦或是生活方式。但就初期的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民众对建筑设计要求还是停留在实用性要强的阶段,这是当时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所造成的,过分的追求建筑的功能作用,对审美方面的装饰物品却有着较为简单的要求。在建筑设计的工艺结合中偏向重视“工”的比例,增加物品的工业数量,实际是对物体本身的精神性的分离。

2.3现代新关系

从工业文明开始,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渐渐被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或领域,认为建筑设计中的科学性、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随意性、开放性是不能归为同类的。其实不然,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造型、布局、装饰中需要考虑到美学规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建筑相关知识计算、测量,保障建筑的安全合理性。没有艺术构想参与的建筑设计是缺少真正核心力量的模仿品,只是冰冷的建筑,难以完成人的情感流通活动。而艺术文化也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完成与时俱进的时代任务,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美的认识及表现手法,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在传承古代智慧结晶的同时也在供应着新鲜血液的流动。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设计、艺术几者相互的关系,并了解到它们在内在本质中就是一个总体,是可以互通的。但需要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从中剖析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3结语

篇7

实践能力是设计人员把其思维创新付诸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也是研究能力中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大学生能对设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设计创新的目的。通过实践设计与思维创新的互动与调试,判断设计思维与实践是否符合时代需要和客观需求,把握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正确性与时代性。

二、注重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部分着手。

1.制定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划定,其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以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不能在教学计划中只列入《手绘效果图》、《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的专业课程,应同时开设《中外设计史》、《园林美学》、《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概念设计》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专业理解的学术性课程,并通过不定期举行设计前沿分享专题讲座、推广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涉猎学术前沿提供广泛的选择与丰厚的土壤,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日后参与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学位、文凭,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保持跟专业前沿的对接、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并定期邀请知名设计人员或专家学者为教师做讲座、开展培训,或者选拔优秀教师送到知名企业和高等学府继续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关注设计的前沿动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就缺乏先进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对设计实践加以深度分析和总结,其设计成果也难以形成推广性,不利于行业提升。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行业、设计企业、优秀案例的对接,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专业教师知识固化,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应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更要引进一批走在设计实践前沿的知名设计企业、设计研究院所著名设计师、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以主题论坛、短期工作坊等各种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补足设计专业教师的能力短板,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3.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在国外知名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一般以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室更类似于一种实训室和工作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此,需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活动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形成多样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工艺技能、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

1.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应在注重知识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中,可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重点在项目调研、设计理论、参考案例、可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①设计主题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设计主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制定出设计思路,还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展示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示范,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观察、借鉴、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学生逐渐构建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且有针对性,且与所学内容相关。②项目调研参与。项目调研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学过程是全方位的,应该囊括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艺术设计理论课上,教师要注意项目调研分析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设计环境和市场背景做出合理分析,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了解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从而反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③科研项目渗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可以这些把科研活动渗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科研项目中大学生能完成的板块交给学生去做,通过深化课堂作业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设计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中,不仅会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潜能,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流学习,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流行特色,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实践操作是艺术专业设计的主题,加入竞赛的模式无异于锦上添花。平常的实践操作是竞赛中的脱颖而出的基础,而竞赛的督促又让学生反过来更加认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通过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四、结语

篇8

1建筑设计

所谓的建筑设计就是对建筑进行规划,达到一定的美观效果,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另外在进行外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并且和城市的特点相符合。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建筑设计,只有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最终意义。在传统的意义上,建筑属于空间的范畴,也有相关的学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可见,建筑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广,建筑设计的深度也相对较大。

2生态环境艺术

现如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建筑设计中也会融入一些生态环境艺术在其中。建筑的美除了包含建筑本身的设计之美,还包含其基本的设施。对于建筑来说,城市的绿地设施可以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基础上,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才能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因此,建筑设计者们应该从生态环境方面入手,将生态环境艺术和建筑设计相融合。

3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建筑设计的宏观思路

3.1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的设计是在小环境中进行的,虽然建筑的美感可以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本着保护自然地原则,可能会出现整个自然环境的恶化现象。因此,在建筑的施工中,要以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原则,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中需要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尽量避免有害的物质进入周围的环境中。要将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3.2基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的设计实质上也是对周围的物质和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同时自然的物质的主要特点就是存在着一定的循环性。建筑本身就是集合能源、材料以及环境于一身,因此建筑材料也应该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为此,建筑的设计师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设计经验以及灵感将建筑和材料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对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利用,进而实现建筑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内涵

在进行建筑的设计中,需要适当地引进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主要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是环境的局部,因此需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调整局部的同时对整体的大环境进行保护。

4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要实现这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先需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为建筑来说,其本身就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的美感对环境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建筑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使得其在展现设计造型的时候不得不依托与周围的环境。所谓的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些绿色植物。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为建筑物营造较丰富的外部空间。可见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另外,建筑和外部环境的相互结合,正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体现,进而形成了完美的地域景观。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

5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耐,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6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