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6: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气象与生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是个北京的民间组织,推广读书,要我谈阅读经验,并希望我向读者强调读书的好处。阅读的经验,当然可谈;但真要毫无保留地强调读书有多大好处,我却说不出口。
我读书,也爱读。但是,近年来,接触了太多读书过甚反而生命扭曲者,也看到诸多读书的可能流弊,因此,若要我一味鼓励别人读书,还真是难以启齿。
依我看来,当代一般人的读书总量,并非太少,而是太多。尤其,自两岸先后陷入学历的恶性通膨以来,所谓大学毕业,骎骎然已成基础学历;年轻人花在就学的时间,其实早已过度漫长。台湾这些年,“博士满街走,硕士不如狗”,年轻人自幼至长,动辄二十年,都置身于学校,都始终在“读书”。但是,结果呢?
结果是台湾的年轻一辈,论生命成熟度,论安稳,论明白,较诸他们的实际年龄,都有着惊人的反差。明明奔三十了,其言语,其行事,其内心浮动,常像个十来岁的。近几年,影视女星竞言“冻龄”,但年轻一辈的心智“冻龄”,却早已极其普遍。正因如此,复因政客与商人的相竞取媚,这些年来,台湾社会遂集体幼稚化;昨天我搭火车,行经一个车站,月台上有新座椅,贴着布告,曰,“这里可以躲太阳公公喔!”
二十几年前,龙应台写“幼儿园大学生”;而今,真说幼稚,岂只那群校园里的“天之骄子”?可叹他们大好青春,年年“求学”,岁岁“读书”,那迢迢漫漫的校园生活,到头来,不仅没获得太多生命的成熟与厚实,反倒沾染了不少虚矫与浮夸。都说是“求学”,都说是“读书”,最后却落得了一脸浅薄、满身幼稚,这,又是怎么了?
莫怪这些年轻人。他们的问题,是源自于老师。你看,有多少的大学老师,藏身书斋、幽栖于研究室,他们整天读书、竟日研究;其读书数量,岂只浩瀚?其孜孜阅读,又岂只黾勉?但可怪的是,他们的不安与烦忧,却常与日俱增;他们的生命困惑,更一点没比别人少。这,又是怎么了?
别怪他们。这些老师的问题,是源自于当今的大学体制。二十几年前,我念台大历史系,才刚入学,系上就教我们如何分析、如何批判、如何写好专业的学术论文。但是,我当时胸无点墨,压根就没老实读过几本书,而且,更还一身困顿、完全没个解脱,怎么,一下子就装腔作势要夸夸议论、又一下子就故作姿态对古人指指点点了呢?学院强调读书“客观”,重在论证与思辨;在意的,是结构严谨,是逻辑缜密;他们将所有的书籍,视为撰写论文的一条条数据。在这体制下,那一册册的书本,都是“客观”知识,都是“研究”对象,说到底,都外在于人,都与生命无关。这样的态度,自然会让书本于己不亲,变成是身外之物。因此,读书越多,常常只会离自己越远,也让生命疏隔越甚。这般读书,难免会斲毁性情,也难免要自误误人。于是,我们看到了校园里许多苍白无力的教师,一身疲累,满脸倦容;于是,我们也看到了校园里更多彷徨困惑的学生,光阴虚掷,岁月蹉跎。
[关键词] 优质小麦 高产栽培 技术 措施 探析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38-01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全面开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集成了小麦高产攻关技术的规程,将各项技术环节都落实到位,实现了小麦高产逐年提升,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工作,必须要对其采取配套的标准化先进栽培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改进以及提升优质小麦品质以及产量,使得优质小麦能够实现高产,最终取得更好经济的效益。下面,笔者就浅谈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实施的关键技术
1.优选品种,是保证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
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选择丰产性强、品质优良、采用“三圃田”方法提取的垦九10号原种,以及克丰12、龙幅麦19等作为主栽品种。
2.适期适量适墒播种,保证小麦高产
科学确定小麦的播期,是高产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表明,适时早播,能够获得高产。
3.精细整地,秋深施肥,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苗床
茬口豆茬为好,重耙两遍,轻耙一遍,地块要达到“平、深、细、透、碎、实”的达播要求,达到上虚下实,地块平整,表土无大块,耕层无暗坷垃,真正做到精细耕作,能够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
4.坚持配方施肥,分期施肥,大力推广氮肥后移和增施钾肥技术
采用基肥、种肥、喷肥相结合的办法,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确保后期需肥量,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结实率和抗病率,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目标产量,设计亩施纯肥22斤,N:P:K=1:1:0.4,磷钾肥2/3基肥、1/3种肥,氮肥4/5基肥、1/5种肥,结合化学除草在三叶期、五叶期每公顷喷施尿素5公斤,在抽穗前结合防病每公顷喷施尿素5公斤+磷酸二氢钾3公斤。
5.推广密植栽培模式,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密度是关键性措施之一。为此,我们近几年设计亩保苗株数由过去的50万株提高到55万株,并且在提高匀度上下功夫,主要采用450条播机缩垄增行,由原来的15公分行距调整到最小11公分,在增加密度的基础上使小麦群体与个体发育更合理,使小麦产量得到提高。
6.加强田间管理,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必要保证
针对高产地块高密度、高肥量的实际,控高是高产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我们的思路是在三叶期结合化学除草喷施一遍矮壮素,公顷配方为:苯磺隆0.1公斤+2,4 D异辛酯0.5公斤+壮丰安0.45公斤+尿素5公斤。抽穗前如果株高高于45公分结合防赤霉病喷施第二遍矮壮素,公顷配方为:麦壮灵0.4公斤+多菌灵1.5公斤+尿素5公斤+磷酸二氢钾3公斤。
7.适时收获,保证质量
因小麦收获期正值雨季,要保质保量将小麦收获,根据气象条件,对小麦完熟期进行以割则割,以联则联,保证小麦收获及时,颗粒归仓。
二、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播前准备、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选用优良的品种以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精细播种这三个方面对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余卫东;陈怀亮;;河南省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霍治邦;;影响西瓜F_1代种子数量的遗传因素初探[A];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静;抗病、优质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4] 陈仲军;;浅谈五味子作用功效及栽培技术[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1972年,卓嘎出生在林芝,在她很小的时候,和别的孩子不同,她非常喜欢书啊、笔啊之类的东西,父母见到此情景,心里感到很欣喜,便给她笔和纸,她经常在上面涂涂画画,但是谁也看不懂她到底写的是什么。林芝是的江南,以林产品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卓嘎的家乡,盛产苹果。每到秋天,丰收的苹果让家人忙碌起来。当时农村哪有计算器啊,10岁的卓嘎就会帮家里人记帐,甚至帮村里的乡亲算帐,速度又快又准,让大人对她都另眼相看。在乡亲们的赞许声中她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上了初中之后,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还担任了英语课代表,老师要求每天要背诵的单词和课文必须在放学前完成,什么时候背诵过关了,什么时候回家,于是,她就陪着同学们一起,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完成任务,但是过了关的同学都早早的走了,她却得留下来,一直陪到最后一个同学也顺利地背完,经常是最后一个回家。她的热心感动了许多同学,在采摘苹果的时候,不用她叫,就有很多同学主动来她家帮忙,上千棵果树,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采摘完毕。
1989年,她拿到了南京气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上的是民族班,学校对他们的英语没有特别的要求,课程安排得比较少。当时尽管她的学习成绩是班里的第一名,按照她的成绩,是可以保送上硕士研究生的,但是因为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国家四级,她继续深造的梦想没有实现。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回到到自治区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一直想有更大发展的卓嘎,并没有就此放弃她的梦想,在工作之余,她依然坚持学习,特别是对英语的学习。1994年,她和5个同事参加了南京气象学院的硕士补习班和考试,结果只有她一个人被录取了。上了硕士之后,呈现在她面前的是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良好的环境中,她把自己泡在了书本之中,图书馆、教室、宿舍、导师的家里,就这几个去处,生活似乎很枯燥,但对她来说,却有太多的趣味和兴奋点,那些数据、图表和文献在别人的眼中就是天书,但她却孜孜不倦地翻阅着,记录着,思考着。大气科学以它瞬息万变的姿态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1998年,硕士毕业的她又被录取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期间,为了系统了解和掌握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她阅读了大量有关高原热状况研究、高原对季风爆发的影响、高原的积雪对亚洲季风的影响、高原对西北干旱的影响等文献资料,做了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她的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科学家陈联寿院士和徐祥德研究员。陈老师对她的帮助不光在知识和学术上,更在做人上,就在她毕业的时候,师生之间有一次很深的长谈,导师问她毕业后的去向,她坚决地回答要回工作,陈老师对她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这也正是他的想法,他的学生能够顶住太多的诱惑,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说明他的成功,也说明他的学生人格上的成熟和健全。
2002年9月,博士毕业的卓嘎并没有急于回到工作岗位,因为她觉得电还没有充足。她又申请到韩国汉城延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之后,她回到了圣城拉萨,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她发现,原来她如此眷恋这块土地,在外求学这么多年,四处奔波,这时候的她却如此地踏实、如此地欣喜,她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经常挂在嘴边的那首藏族民歌,“是草原就会张开绿色的胸怀,是雄鹰就会永远盘旋在蓝天,是儿女就会永远眷恋着妈妈”。
在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卓嘎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北重大干旱形成和预测的研究”、国家科技“攀登―B项目青藏高原第二次大气科学实验”、国家科技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中国暴雨(973项目)”等重要攻关课题的研究。参与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科技部项目《青藏高原中尺度卫星资料同化技术与系统研究》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基于MODIS卫星的高原地表生物物理参数反演方法与监测系统》的研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与生物圈模式(SiB2),对青藏高原和大气环流特别是与大气行星边界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单独或与她的同事一起完成了《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及《近四十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等10多个项目的申请报告,这些申请的项目中,有些已经获准立项,有些正在审批当中。卓嘎还在《应用气象学报》、《高原气象》以及《热带气象学报》等气象核心学术刊物上单独或与她的合作伙伴一起发表了《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数值试验》、《台风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水汽分布特征》等8篇学术文章。与同事一起撰写了《那曲地区部分湖泊流域气候特征与湖泊面积变化的关系》、《地区植被覆盖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等1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有些已经收到了刊登通知,有些还在编审过程中。
面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正在研究的项目,我感到非常惊讶,但是卓嘎却显得很平静,这正是她多年求学、实现梦想的过程,她能够拿得起,而且会有更多的成果将在她和她的同事们的努力下产生。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技阅读;方法措施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为我们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完成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根本转变,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和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强化自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科学做好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一、构建良好的课外科技阅读环境
为高中阶段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物理科技阅读的环境,必须构建一个供阅读行为习惯形成的合理因素,
1.从教材中挖掘物理阅读的内容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的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有时教师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科技物理漫谈》、《卫星与气象探测》、《地震知识》、《科技时代》、《电气化》、《物理与生命科学》、《诺贝尔获奖启示录》、《原子大爆炸时代》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科技课外书籍的兴趣。
2.通过考试评价手段,促进学生阅读物理科技书籍
高中物理不仅知识丰富,而且与各学科交错的知识点也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物理课外科技书籍的积极性,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时将物理学史、物理人物志、物理规律研究与实验的过程渗透到考试评价中去,尤其是一些与物理有关的自然知识,如,生命的起源、天气变化、力的本质及应用、运动规律中的化学、生理、数学等知识,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填空,一个回答,一个计算,一个人物的回忆与供述,但却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3.课堂教学有意渗透物理科技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深入挖掘物理教材自身的特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成果、重大科技发明融合于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例如,讲授力学时,联系我国火箭发展史,详细介绍动力学与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技术,重点介绍我国航天史及重大的载人成果;讲授热学时,引进地热的利用与发展,蔬菜保护地种植与栽培;讲授能量时,介绍三峡工程及地震有关知识,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及水能的综合运用,课堂科技知识的渗透,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阅读有关的书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引导方法很好、
二、探索合适的课外科技阅读模式
1.上好一节具有指导意义的物理科技公开课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使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有序、合理地发展下去,必须形成物理学科教学特有的特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为此,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都精心设计一节具有阅读指导意义的公开课,有效在调动了学生课外科技阅读的积极性。
如,讲授完热学这个单元后,我们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热分子运动理论。将目前世界地热能源开发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建设中地热的开发,分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开发前景和科技创新四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后,反应强烈,多数学生写出了观后感,通过应用和科技的再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分子运动理论的理解,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认识现代技术,怎样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将中央电视台每周的科技时代,科技探索,科技苑,农业博览,探险等挂在学校网上,供学生观看和欣赏。
2.设立课外科技阅读系列讲座,定期进行科技小论文评选
每学期,物理教师要人人都举办1-2场物理科技讲座,新学期开始我们就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将课题、讲座题目、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分类安排专讲教师,教师在通过组织材料、进行课件制作、素材剪集准备完毕后,定期开讲,讲座结束后教师都根据讲座的主体内容,向学生列出课外阅读的科技书籍目录,供学生阅读参考,并做出科学指导。
在举办物理科技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型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小论文征文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评选,有的学生3年内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3.将科技阅读与科技发明创造、科技课外活动小组有机结合
结合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成立了物理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制作与生活、农业、生产和服务有关的科技小产品,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不断完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
如,力学小组,根据我县蔬菜高温大棚的现状及结构特点,积极开展力学结构研究,尤其是大棚承重力学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建设,热光学小组,积极结合蔬菜高温大棚的透光性情况,进行透光及光照研究,不仅提出了改革大棚结构的形态,提出了提高后坡结构的改革办法,加大掩盖体的厚度及改变掩盖体的质量等重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调度,预报调度,洪水资源化,生态调度
黄壁庄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干流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生活、环境供水为一体的大(1)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1亿m3。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
1黄壁庄水库调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库预测预报能力不足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下垫面情况发生重大改变,给水文预报带来很大难度。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目前水库常用的常规预报和河北雨洪两种预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预报的精度仍不够高。洪水遇见期短,水库防汛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基本没有实现实时制定和比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仍停留在基于事先制定的洪水调度方案开展洪水调度的阶段。
1.2水库洪水资源利用低,防洪兴利矛盾突出
水库承担的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防洪与兴利的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水库汛期调度采用分期汛限水位,但主汛期调度仍采用汛限水位“静态控制法”,严格按照设计的汛限水位进行控制,不考虑实时降雨预报和洪水预报成果,只要水库超过汛限水位,洪水过后必须降到汛限水位,许多地区多数年份仅在主汛期来一次洪水,往往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后,再无洪水可蓄,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
1.3 岗黄水库调度方式严重影响了下游的生态环境
20世纪60年代以后,滹沱河下游逐渐成为一条泄洪河道,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河道常年断流。滹沱河河道常年干涸,河滩裸露,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二是石家庄市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三是流域内大量洼淀、湿地逐渐消失。调蓄流域洪水的主要场所从平原洼淀转移到了山区,由于洼淀干涸多年,大都被开辟为农田。
1.4 水库水污染形势严峻, 威胁供水安全
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和Ⅲ类水质,水库水质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地表水饮用水标准。但是由于上游沿河两岸分布着许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乡镇企业,这些小企业产生的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库区农民在征地线以下种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高水位时淹没耕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偏高,造成夏季水库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色度等指标超出国家地表水饮用标准。
2 加强水库科学调度管理的基本思路
目前黄壁庄水库调度现状还满足不了新时期对水利的需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水库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根据治水新理念,水库科学调度管理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不断提高水库预测预报水平,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科学化,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二是水库防洪调度要承担适度风险,实现洪水资源化。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三是把生态调度纳入水库调度统一考虑,建立防洪、兴利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运用方式,不断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确保流域生态安全。四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3 水库实现科学调度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预报预测能力建设,实现防汛调度科学化
解决水库预报预测能力不足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水文遥测站网的建设,还需增加一倍才能满足预报的需要。二是加快遥测、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水文气象信息和森林植被、土地利用、水库塘堰等下垫面信息。三是研制高精度水文预报模型。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的影响很大,用过去的观测资料率定的集总式模型参数,显然难以正确模拟当前的水文过程了。可以借鉴模拟在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和下垫面及土壤含水量存在空间差异条件下的水文过程。四提高降水预报的精度,提高水文预报预见期,建议在岗黄流域采用新一代雷达测雨技术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视能力。此外还要不断完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洪水调度方案实时制定和比较分析系统,改善防洪调度分析手段,建成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实现防汛调度指挥科学化。
3.2开展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工作,探索水库洪水风险管理模式,实现洪水资源化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课题在2006年正式立项研究,2008年初提交初步研究成果。应根据研究成果编制水库调度规程,进一步明确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时间与条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水库洪水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对雨洪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大大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和雨洪利用率,使水库更好地为下游经济发展服务。
3.3 结合下游河道的综合整治,适时开展水库生态调度,逐步修复下游生态环境
黄壁庄水库应结合滹沱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在近期重点解决城市河道断流问题,在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水体水质改善、湿地保护、城市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南水北调通水后水库要考虑进行维持下游河道生态流量的调度,改变几十年来下游河道断流的局面,恢复河流基本生命。
水库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和水库弃水,向下游河道、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在适宜地进行地下水回灌,有效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不断涵养地下水源,明显改善石家庄市地下水生态环境。
3.4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水库应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力度,把改善水库水质,确保省会居民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免费论文,洪水资源化。一是加强水库库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取缔网箱养鱼、库区旅游等一切可能污染水源地的活动。二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围乱捕、电毒炸等不法行为,保持水库渔业生态平衡。三是对水库实行封库禁渔,每年定期向水库投放鲢、鳙、草等滤食性鱼种,有效抑制和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四是加强入库排污口管理,狠抓流域内污废水的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污染源。
关键词:生态课堂,平等,共建,多样,见解。
“回归学生天性,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具体说,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思想和空间,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构建生态课堂。
所谓“生态”,在《辞海》中的意思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而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文章中作出了一个科学论断:“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课堂教学观。”
所以说课堂不是令人生厌的地方,而是令人向往的乐土;课堂不是一团死水,沉闷乏味,而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每堂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
那么如何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呢?本人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在课堂上营造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得好:“如果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将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论文参考网。”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场所,把过去“我要你学”、“我要你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与选择,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如果是和蔼可亲的,对学生能保持经常性的笑脸,并且具有健康的幽默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自然就能勇于表达,思维就能得到相互激荡、碰撞,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大放异彩。另外当我们在课堂上涉及一些想象空间较宽的作品时,难免就有一些学生会产生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果是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指责、否定,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论文参考网。心理学知识表明,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的信任、热情鼓励、耐心期盼,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信,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想法约束学生,而是要对学生的“出格”想法做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师生共建学习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机械被动、默默无声,俯首称臣。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亮色和脉脉温情。很显然,这种状况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构建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特别是学生向教师提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在“生态式”的课堂教学中,随时有可能面队学生的挑战,如我在《红色娘子军》欣赏课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问“跳巴蕾舞为什么要把脚尖踮起来?”这问题一下把我问倒了,当时我还真有点难堪,但我还是面对微笑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连老师我都没想过,课后让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下节课看谁的答案最多好吗?”然后我叫全班同学为这位同学的提问鼓掌称好,这就告诉我们,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成长。
3.学习资料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把所有的教学问题解决在课内的模式,提倡把教学问题带向课外,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带向终身。我们要改变上完课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的传统习惯,而是课前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让学生课前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比如我在上欣赏课《红色娘子军》时,课外要求学生搜集多样化的资料,如在这堂课上,有搜集《红色娘子军》影像资料的、有管弦乐《红色娘子军》音响资料的、有作品背景资料的、有作品分析资料的还有图片资料的,丰富多彩,有一个班有位同学整合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在交流课上进行展示,让班上同学既羡慕又佩服,调动了班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主动的探究中。所以说现在的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在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演能力,概括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4.让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许多疑点,这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必然,而且是学习进步的必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因为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而教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如我在上欣赏课《红色娘子军》时,有一个班一位女生在《红色娘子军》作品听赏交流会上,把诗歌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拍手称好。这样“团结动力学”的效能得到了冲锋发挥,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反启发,逐渐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认为构建生态课堂是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成为自主活动的主人。论文参考网。而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指导,大胆实践,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构建和谐的“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
基于实践活动类课程自身特点及其所承担的育人功能,让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类课程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亲身体验并接受科学素养的自然熏陶,也是拓展性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笔者聚焦拓展性课程之实践类活动,将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与之有机整合,撷取探索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经验反思,浅议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的整合与思考,以期推进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资源,展示特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认真学习综合研究方法,积极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深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因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拓展性。实际上,农村学校校园内外相关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周边田园、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我校还具备进士村浓厚的古村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香菇博物馆、廊桥博物馆等课程资源,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转化与延伸,促使科学拓展新教学趋于实践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不断开启学生探究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案例1]结合我校特色,将科学课堂与拓展新教学相结合,开展“小气象 大世界”实践活动。孩子们于世界气象日走进县气象局,欣赏“气象万千”主题摄影优秀作品,到地温场测试地表温度,在气象观测场地学习百叶箱、雨量筒、大型蒸发皿等气象观测设备的用途,以及天气预报播报数据的采集过程,将四年级学过的气象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近距离地感受科学技术的无穷趣味和独特魅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所学的知识才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知识并非纯粹客观的内容,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复制、粘贴这样的简单机械运动。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主体,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诚然,实验室提供的材料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合理利用与巧妙整合材料,对促进学生探究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兴趣,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就会愉悦地接受。教师应放手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索,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相较于传统科学课堂教学,拓展性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有更大优势。对学生而言,教室外是天地更广阔,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案例2]笔者基于学生已有的“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等光学基础,整合实验室现有的材料,开展“小眼睛 大视野”拓展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利用放大镜在纸片上“写字”,利用三棱镜和牛顿一起“创造”彩虹,利用小孔成像简易装置“颠倒世界”,利用简易相机定格“美丽瞬间”等,学生发现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也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体系。这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与探究,将惊奇转化为兴趣,从而激发对科学本真的求知欲,甚至喜欢上科学,无疑是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要求儿童表现得特别强烈。”科学拓展性课程中实践类活动的有效实施与拓展,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利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程,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促使我们的科学教学迸发出更科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在探索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追求并践行教师与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双重理念。“知行合一”之“知”,即理论知识。所谓“行为知之始”,科学拓展性教学中的“行”涵括“行为与作为”双重蕴意,意为“行动与实践”,旨在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凸显实践既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又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案例3]基于3~6年级《生命世界》的系统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活动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如何将碎片化的内容整合为系统的认知体系,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渴望突破的问题。借鉴浙江小学科学网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合我校拓展性课程的整体框架,结合我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笔者开展了“小瓶子 大奥秘”拓展性实践活动。学生经历第三代半水培种植瓶的制作过程,在等待中激发兴趣,在失败时分析原因,在重播时完善方案,在记录时发展思维,在坚持中培养毅力,让应用、生成、体验、探究成为孩子学习的常态。
四、整合评价 学以致用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因其不同的学段和课程,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其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分项等级正逐步探索多维学习目标的真实性,体现课程性质的过程性评价。
“学以致用”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教育精神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相契合,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案例4]我校倡导多元化评价,在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评价中,以第一届独具特色的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学生翔实的实验记录、探究报告、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实践作品,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等三小作品的制作与展示,黑板报、演讲比赛、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整合有方,拓展有法。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自实践以来,课程体系日渐清晰,原来一些很零碎的活动正在逐步纳入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和具体。开发课程、编制教材、实施课程,倒逼着教师迅速转变课程观念,增强课程研究的能力。教师不再是墨守成规地执行固定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材教,学生亦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师本人要不断地丰富生活地理知识
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要想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我们就必须多关注日常社会生活,多看、多听、多记、多交流、多请教……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充实知识容量,举起事例才能信手拈来。所以,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看书、学习,要成为阅览室、图书馆的常客,要经常购买一些有教学价值的书籍;同时对网络上一些精美图片、简短视频短片、相关素材要细致地保存下来;业余时间到一些街头闹市、田间地头、周边乡村进行察看,把一些好的乡土素材记录下来。如果条件允许,地理教师更应该在寒暑假周游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览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此外,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加强一些地理生活常识探究,例如:什么时候“进伏”“进九”?“伏天”的长短是怎样计算的?什么时候“闰月”?“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怎样的?等等。
二、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纵观储多课堂,“照本宣科,举陈腐案例”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贴进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少得可怜。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必须转变教法,转变思想认识,不能“书云亦云”,不能书上举什么例,出什么题,教师就讲什么内容,没有内容的变化、迁移、延伸。所以,教学设计中的内容要紧贴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器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动地迸发出来,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讨论中。例如:当地怎样安装太阳能最科学,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当地的地形特征,当地有哪些农作物,当地的人口流动情况,当地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有哪些,怎样预防灾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使课堂氛围热闹非凡,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欣赏生活实景
尽管一些教师“讲功”超群,字字珠玑,但就地理教学而言,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课堂气氛就非常沉闷。而一幅图片、一段视频、一段录像,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更大震撼;它无须多余的说明,却能更加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一方面,随着高考试题中“景观图”的频频出现,另一方面,随着各学校电子黑板等硬件设施的加强,我们地理教师更应充分借助优越的教学条件,把各地的风情地貌、植被景观、农作物种类、城市标志、工程建设、环境问题等生活实景一一展现到学生面前,以提高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坎儿井”如何利用地下水时,笔者剪切了纪录片《美丽中国》有关“坎儿井”的一小段视频,学生看后,对如何利用地下水的原理一下就了解了。
四、关注国内外重大生活时事,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随时了解世界最新动向,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要求。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试题内容常常联系重大时事,考查学生对生活热点知识的探究程度。所以,当遇到一些重大的时事时,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计划。因为此时学生最为关注,听课也更聚精会神,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应通过网络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知识(如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人口资源分布、工农业状况等区域地理知识),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解决措施等。使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热点生活紧密相连。
五、加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培养
地理课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我们除了在教室里“谈地说理”,还要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扩大地理知识视野。把课堂中获得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在搞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应就当地的条件每学期至少组织1—2次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当地乡土地理研究,调查当地工矿业、农牧业、交通、环境等内容;到气象站、工厂、水库、环保局、居民小区参观和调查;识别不同云象,探究一些物候变化;地震防范演习……
六、组织学生举办“黑板报”或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