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11:2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基层文化工作 实践能力 精讲多练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51-02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为满足军官更高一级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培训。当前,在全军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新形势下,担负任职教育任务的军队院校,应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工作在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强、内容广泛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层文化工作理论、音乐知识、体育知识、美术知识和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方法,这些内容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该课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立足学员的任职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能力。
一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员的组织领导能力、动口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是“导演”,学员是“编剧”和“演员”。实践教学的实施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促进学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要始终以问题为核心,以学员参与为基础,以实践为基本形式,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民主教学原则,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实施实践教学必须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民主教学原则。实践证明,并不是教员教了学员就能进步,而是学员真正学了,自身才能提高发展。教员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员怎样学。不应以教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应以学员为主体去设计、组织教学。教员要勇于让出讲台,把学员推上讲台,使学员由“台下听”到“台上讲”。如在学习“基层俱乐部工作”时,课尾的10分钟可以开展“我谈新时期俱乐部建设的创新方法”活动;学习“音乐知识”时,开展“我来教歌,大家点评”和“我指挥唱歌,大家点评”活动;学习“体育活动组织方法”时,开展“当一次篮球裁判”的活动。
2.坚持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精讲多练,即理论部分精讲,增加学员实践机会。有些教学内容放手让学员自己组织备课、试讲、讨论交流;其次要实施换位教学。如由学员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自导自演文艺晚会,并拍摄下来让学员观看,然后集体总结晚会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提高学员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注意引导和启发,从侧重“教”到指导“学”,从“学会”到“会学”。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教学全过程,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知识、技能产生了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就是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让学员体验基层文化工作实践独特的魅力,使学员主动、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课堂教学中要为学员提供广泛的实践活动和大量的参与机会,设定教员指导下学员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模式,由主持人组的学员筹划主持程序,多媒体组的学员制作实践教学课件,摄影组的学员拍摄教学活动,留下珍贵镜头。
二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的方法
1.优化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并不断加以完善以自成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四个一活动”来实现知行合一。“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台文艺晚会,组织一次篮球比赛,组织一次板报展评,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在文艺晚会的组织过程中,由学员自编、自导、自演,既学习训练了文艺技能,又培养锻炼了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篮球比赛中,由学员自己编排比赛的程序、要求,学员既当裁判又当参赛队员,篮球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基本技术、组织程序都在活动中进行实践;在以“履行职能使命,争做忠诚卫士”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学员积极开动脑筋,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选定主持人、评选学员评委、评选优胜选手,锻炼学员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课堂教学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课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理论要讲解透彻外,还要结合理论多做示范,把教员自己在文化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注意的问题和细微的感觉传授给学员,让学员仔细揣摩。同时,还要针对理论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消化理论,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另外,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有现代意识,努力掌握现代教学知识和手段。
如多媒体的运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和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以增强教学效果,增强课堂艺术性和感染力。还要运用录音机、电子琴、VCD光盘等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美妙的视听效果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3.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要真正提高学员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能力,只靠课时很少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它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我们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为学员开设“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让学员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的基层文化工作技能,在“第二课堂”熟练掌握;把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在“第二课堂”完成,通过“第二课堂”使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作者简介:潘志宏(1970-),男,湖北武汉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张家港 215600)谢凌燕(1973-),女,湖南洞口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编辑。(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28-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1]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2]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3]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4]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5,6]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7]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8]、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9]、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10]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2]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11,12]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使得本文研究能成为“走出去”的研究。
在本校导师为第一指导人的基础上,将来自不同高校和企业中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提倡导师个体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强调校际、校企师资共享,突破了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能克服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以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2]肖劲,李劫,赖延清,等.立体交叉模式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实践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91-193.
[3]张勇,邵松林.走出象牙塔开辟研究生教育新天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2(9):113-115.
[4]杨晓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3):22-24.
[5]莫建文,张顺岚,林基明.产学研合作提高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9):70-71.
[6]陈舜蓬.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47-49.
[7]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84-87.
[8]丁芸,鲍燕宁.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9):300-301.
[9]许斌,高才,牛玉超,等.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6-90.
[10]王玲玲,赵君,蔡翔.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六题[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363-365.
关键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多元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87-02
引言:
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本质价值发生了转变,它俨然成为了现代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甚至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等错误手段,严重影响了该项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某些监考人员由于对自身工作职责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不重视,出现了为违规操作、态度漠视等不良现象,给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优化之后,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客观地承认该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考务工作繁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校扩招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其接收的生源数量不断增长,四、六级报考人数也大幅上升。这一客观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难度,工作量较为繁重,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充足的考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整理报名数据、分装考场材料装袋、检查放音设备、抽调并培训大量考务工作人员等等。但是,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特殊时期,不少高校专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其相关准备工作往往只由一人负责。某些管理人员除了要承担考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兼任其他行政类工作,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同时肩负着教学职责。从直观效果而论,这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支出,使得高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教学体系建设上,提高了本校一定的教育实效。然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毕竟有限,过多地承担工作任务,势必会出现疲于应付的不良现象,极容易发生操作失误或管理疏漏等问题,最终影响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有序进行。
2.个别教师监考不严。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家级考试,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某些高校及教师对国家级考试的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上把这项考试的严肃性等同于校内的考试,忽视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及规范性。同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常都在周末进行,部分监考老师认为这占用了他们的私人时间,因而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举动,例如接听电话、丢失封条等。四、六级英语考试监考是一项十分神圣和严谨的工作,在身份核实、试卷启封、听力放音以回收答题卡等各考试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操作标准,需要相关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但是,正是由于个别监考老师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不屑一顾的监考态度,致使监考工作中容易出现纰漏,如缺考生记录错误、违纪生试卷丢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对考生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失去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意义。个别监考教师监考不严是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3.作弊屡禁不止。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的权重无限放大,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某些本科院校及更高学府把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证书的重要标准,并由此决定优等生评选、奖学金申请、专选课学分替代等。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或单位及国家公务员招聘,都将四、六英语测试成绩视为人才录用的必备条件,甚至还与其绩效、工资、福利等关联在一起。从某种积极意义上讲,这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度,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知识,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动歪脑筋,企图作弊蒙混过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不良商家针对我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存在的漏洞,研发了很多高科技作弊产品,为大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这些作弊产品小巧精致,并被包装成橡皮擦、工具盒、眼镜等,给监考老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校园内充斥着各类替考、作弊等广告信息,增长了部分存在作弊心理学生的气焰。
二、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对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1.降低社会关注。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至今,社会极高的关注度无限放大了其权重,致使考试规模急速扩张,学生作弊现象泛滥,与该项考试原本服务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为了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源抓起,适当降低社会对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注度,转变社会各界及高校、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功能化的思想,回归其设置初衷,实现其服务于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的价值。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教育目标和任务,深刻意识到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本质价值,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在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其评选受奖、毕业结业情况,激励他们努力学好各学科知识。用人企业或单位则应该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招聘人才,可将大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非硬性标准或唯一标准,全面衡量应聘人才能够为本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各类人才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招聘人才的潜在能力。
2.提供网络服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量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中的引入,将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传统人工操作服务模式,不仅对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增加了工作任务量及其烦琐程度。在人力资源数量收缩、结构优化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推进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报考学生提供网络式服务,以保证报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开设校园信息服务平台,请考务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把报名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公布出来。如此,既减轻了繁重的管理工作,又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3.健全管理机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工作是高校教师及其他教育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作保障基础。各级考试考务管理相关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这其中包括责任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成立考务工作领导小组,全程对监考老师的现场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经发现、违规操作等行为,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严厉惩处,利用强硬的手段强化监考老师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各相关人员则需要认真研读四、六级英语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及制度,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效付诸实践。另外,高校也应该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将之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当中,定时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们的职业素养,端正他们的监考参与态度,强化其专业技能,尽量保证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监管过程中不会出现工作纰漏。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行为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主动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项工作上。
4.净化考试风气。针对上文提及的考试作弊行为泛滥问题,国家教育部、工商局及其他协作部门应该强强联合,净化英语四、六级考试风气,坚决打击帮助学生考试作弊的商业行为,断绝学生考试作弊通道。在此建议政府从立法层面上,对辅助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规定,严禁高科技作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一旦发现即刻予以惩处,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责任。另外,各级教育部门则应该加强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试题的管理,强化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防止题源泄漏,从根源上消除考试答案贩卖等不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作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行为,受学生思想的主导。要想从根源上消除英语考试作弊现象,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其恶劣性和错误性,从主观意识上剔除学生蒙混过关的思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考试观,促使他们对考试负责、对自己负责,引导他们自主拒绝作弊思想和行为。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十分重要,未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动态发展,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有效意见或建议,以尽量保证考试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的发挥,使其应有的价值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李洁.浅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轻工教育,2013,(03).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79-01
一、建章立制,规范德育管理
“无规距,难以成方圆”。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管理,达到严爱兼施,恩威并重的德育效果,中等职业学校要修订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强化措施,以制度推动管理,着力构建德育管理长效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和心理特点,制定《宝鸡技师学院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行为习惯守则》、《学生请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花木管理制度》、《门卫登记制度》、《到校放学迎送制度》、《校园巡逻制度》、《考勤登记制度》等,形成了《宝鸡技师学院德育手册》一本。二是多次修订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和《班级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有力保障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老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促使班主任用心谋事,激情干事。三是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职能科室政教科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和工作特点,修订完善了《科室工作职责》、《干事工作职责》,严格科室职责分工,完善了学生管理机制,担当德育工作的领头雁,充当学生管理的排头兵,视学生德育管理为神圣使命,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首位,严谨求实,毫不懈怠。四是每学期开学之初,政教科制定《科室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并督促班主任制定《班务工作计划》,全面指导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为有效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凝心聚力,发挥团队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工作,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更要一支荣辱与共,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师资队伍,更要一支“舍得吃苦、敢打硬仗、不计得失”的优秀团队。在工作实践中要发扬和践履四种精神:对职教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所有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关爱精神;对职业教育教科研的求真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精神。
多年来,我校紧紧围绕“真、善、美、爱”德育主题目标,稳固构建“校-科-班”(学校、政教科、班主任)三级管理和“组-团-会”(值班组、团委、学生会)三线管理网络体系,精心实施“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控育人”四全德育模式。
一是中心主任全盘负责,高点定位,民主决策,统揽全局,主抓德育副主任负责落实德育管理目标,围绕重点,注重细节,强化过程,科学评价。二是政教科具体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活动,做好班主任的向导和参谋,克服行政气,增强人文气,充分发挥统盘监控,指导执行的积极作用。三是班主任积极配合政教科以计划为指导,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灵活机动地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实干,潜心研究,抓好落实主题教育月、主题德育周等活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校团委组织并指导学生会参与德育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强化了学生会的服务职能,又促进了政教科的学生管理。具体可引导学生会主持校园之声广播节目,参与卫生管理与监督,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创立社团协会,举办文体活动等,锻炼学生交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配合协作能力,民主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五是值班组每天由校级领导带班,中层领导任组长,两名行政干事为成员,轮流值班。值班室设在学生公寓楼,从早操、活动、用餐、就寝等环节入手,实行严密的跟踪服务管理和弹性的督促检查指导,落实责任追究制,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和校风、班风、学风全面优化。
三、以人为本,突出活动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设置情境,突出实践,使德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德育的过程即是成长的过程,锻炼的过程,发展的过程。通过各类德育活动让学生成为主角,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能力,挖掘潜质,学会自尊自爱,与人合作,分享快乐,收获成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学习雷锋,为民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经过政教科精心策划,五大专业的资深教师组织带领40余名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在县城和乡镇巡回设点,讲解技术,修理家电,缝补衣物,展览作品,宣传政策。青年志愿者们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城乡群众连连称赞。这项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实践性、服务性,让学生在父老乡亲面前展示技艺,推介自我,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在真实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活动的学生主体性。
又如,学校坚持每学期召开运动会一次。春季召开田径运动会,冬季召开球类运动会。裁判员公正裁判,班主任组织全体运动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涨,赢得了体育竞技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体育竞技活动的筹划和开展,极好地鼓励学生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重在参与,文明竞争,追求体育竞技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和团结友爱,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活动的活动过程性。
再如,校团委和学生会举办演讲赛、歌咏赛、校园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进步,发挥特长,展示自我风采,发展多方面能力。文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学生自发筹备,精心排练,经过各专业学生预赛,再到全校决赛,既强调全面参与,又倡导竞争淘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校园的气氛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性。
实践证明,德育活动的设计应讲求学生主体性,活动过程性,广泛参与性等基本原则,德育活动的开展应遵循“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以素质提高为中心,以行为养成为目标”的活动模式,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目标,走近社会,走近生活,发展特长,历练内涵,追求成功,分享喜悦,充满自信地迎接学习、生活、就业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 实践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2月,总书记在考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深切表达出对技工院校发展和一流技工培养的关注与期望。伴随着技工院校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和专业建设的日益现代化,如何创新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发挥德育在培养现代一流技工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核心作用,一直是技工教育同行密切关注的课题。笔者试从多年从事技工教育实践出发,以宁波技师学院德育工作的一些新探索和新实践与同行共商,以求抛砖引玉之功效。
二、理论思考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技工院校原创性的事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一切从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工作的实际出发,边探索实践边完善提高。
以一流的技工、一流的素养为目标,坚持和创新技工教育,以育人优先、能力为本的办学特色;以优秀技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平等公民精神、规则规范意识养成为根本,融学生德育工作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以优秀校园文化创建为载体,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全员、全方位德育工作网络和院系两级管理体系;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为途经,形成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模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建制度、重落实,抓队伍、重质量,寓载体、重实践,寻合作、重创新的德育工作方法。
三、实践过程
1.建制度,重落实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实现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工作制度是德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先进、文明班级考核评比制度》《学生管理条例》等近十项制度,有效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学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来,实施分专业系部量化考核管理,全面提升了德育常规工作质量,使学校纪律、卫生、班级管理等工作面貌全新。
(2)健全德育工作机制,狠抓落实到位。一是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学生处负责人、各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通盘考虑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落实和德育工作考核。
二是建立班主任值班制度,每天分早、中、晚进行教学场所、寝室和校园周边巡查,做好值班记录,及时反馈值班信息,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是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通过学生参与食堂管理与服务,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美化活动,参与各类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等,发挥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性,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
四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德育工作于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德育课、文化素质课、专业实践课、技师研修等教学环节的作用,使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抓队伍,重质量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大学之道在于有大师,一流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办学的基本条件。为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建设,学校连续5年引进40余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新师资,大大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学校开展学科带头人、技能带头人、课程带头人评选活动,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师高级研修班,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实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2)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德育工作提供骨干。班主任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在班主任选配上,学校制定了规范的班主任任职条件和班主任工作职责。选派了一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其中不乏有全国技术能手、省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杰出班主任。学校每一学年还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对班主任进行拓展培训。
(3)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纽带,为德育工作提供活力。学生自我管理是德育工作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有效方式。学校以院、系两级团委、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选拔和培养大批学生干部,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3.寓载体,重实践
(1)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彰显校园文明风貌。一是定期举办校园趣味运动会、内务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和技能运动会等大型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通过新生军训和始业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职业素养。
二是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各个专业系部根据专业特色,组建了各类社团。如学校电气系组建的“蓝鸟电子协会”社团,利用专业优势,为本校师生乃至周边社区提供免费电气维修服务,深受认可,被评为“宁波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队”“宁波市志愿服务先进服务队”“宁波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宁波市先进志愿服务站”。
市“三提升”活动办公室:
围绕年内冲击国家级示范校的奋斗目标需要,学校以市委“三提升”活动为契机,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将2010年确立为学校新的三年规划启动实施的开局年,改革创新的攻坚年,教育质量的提升年,加强内涵的建设年,精细化管理的强力推进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效果显著。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1、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完善机制。3月中旬校党委组织全校党员干部进行了为期一周自上而下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大讨论活动。在一周的学习和讨论时间里,广大干部、群众从学校的软、硬条件,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生评价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充分查找了学校及自己所在部门的差距和问题,共揭摆查找问题103条,提出意见及建议34条,确定了冲击国家级示范校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级示范校标准,对标定位,研究制定了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及2010—2012年本部门三年发展规划。这是我校主动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努力冲击国家级示范校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转变发展方式,更好的服务科学发展需求以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这次大讨论,大家找准了差距,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建立起了有力的长效机制。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提升”活动要求紧密吻合。
2、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深化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上,学校坚持“教育就是服务”和“眼里没有差生”的教育理念,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原则,明确了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职业指导为特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在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上下功夫。以礼仪教育为抓手,改变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使礼仪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亮点和特色,同学们对师长、来宾彬彬有礼、鞠躬问好的习惯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也逐渐形成了同学们的品格,成为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张名片。校礼仪队也已成为XX市各类大型活动的一张名片。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先后参加各种活动次,高标准完成任务,受到市长、市委书记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特别是今年2月28日,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共同举办的“年轻的世博,青春风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礼仪人员选拔决赛中,北京赛区共选出15人。我校7名同学入选,卢鑫悦荣膺北京赛区冠军,孙君杰、2名同学也进入前10名。此外,卢鑫悦、孙君杰、还分获“最佳身材奖”、“最佳风范奖”、“最佳仪态奖”三个单项奖。我校成为北京赛区入围选手最多的学校。目前7名同学正在上海参加世博会礼仪服务工作。市教育局授予七名同学“市礼仪标兵”称号,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向他们学习。
另外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严重旱灾、XX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害的时候,我校师生心系灾区,积极行动,先后组织了两次大型捐款活动,两次活动共为灾区筹得善款十万余元。
3、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招生就业火爆。
学校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不断开发新的联办企业,积极开拓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使每一个分支专业都有一个或多个企业作为支持,特别是增加高层就业岗位。在巩固我校与现有高层合作单位的良好关系的同时,加大与我市各大企事业单位的联办力度,为百姓子女在当地就业搭建了更高的平台。截止到5月1日,我校已有1000余名学生定岗实习,先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大剧院、纪念堂、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清华同方集体、联想集团、许家庄电厂、沙岭子电厂、张家口供电公司、张家口商业银行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良好的出路,引来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报我校,目前已有900多名学生缴费报名,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考成绩喜人
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管理的生命线。学校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考核标准进行滚动修改、调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美术专业高考中,我校共有19名同学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专业测试,其中王以晴等16名同学取得全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专业证书,央美取证率84.2%,再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第一。另外我校有230名同学参加天津春季高考,218名同学上线,上线率超过95%。
7、向全国劳模学习,荣膺全市劳模集体。
我校全体师生以全国劳模为榜样,开展了“学习先进,争当模范”活动。我校特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X省十大金牌技师、XX宣工机械发展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韩醒田;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创业富民急先锋”、XX县东望山乡元子河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仁为全校师生作报告,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我校领导班子也荣膺XX市劳模集体荣誉称号,我校也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学校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存在自满情绪,思想作风和素质能力与“三提升”活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师资队伍相对年轻,培养力度需要继续加强;三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学校的发展速度相比不太适应;四是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三、下步工作重点
1、扎实推进招生就业工作。7月20日前完成2600人招生目标和1400人的就业安置任务,并且稳定就业率。
2、全力冲刺全国技能大赛。力争完成动漫专业保二争一、计算机专业保三争二、烹饪专业保三争一的目标。
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教材、课程改革的落实工作。
本文作者:丁夏敏工作单位:无锡市技工培训教学研究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教育
当今社会,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思想也空前活跃。处在青春期的青年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比其他人群的思想更显活跃。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新语言、新词汇在他们中间广泛流传,且不断进步。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如果仍然恪守传统,一副“说教”老面孔,一副“灌输”的老方法是肯定不行的。因此,面对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人、变化的青年群体、技校特殊的对象,我们必须不断地改革思想道德建设,创新道德教育的意识、内容、手段、方法,使思想道德建设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1.创新教育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为对象的。因此,在技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中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技巧,形成一定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仅要教学生做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通过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教育学生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对变化的世界,运用创新的理论和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多种教育中去选择、鉴别真伪与好坏,选择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道德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对技校学生特殊群体,少一些官腔、说教,多一些对人的理解和呵护,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提高教育的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学生建立同一的人格平台,做到师生双修,互动双赢,使每个学生在亲和的环境中增进人生的知识和情感。2.创新教育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教育内容能够与时俱进。无锡市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增加了新的理论。所谓新理论是指当前社会中创造的,符合经典理论基本原则又能指导当前实际的理论。如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些具有指导中国开创新世纪实践的理论,离学生最近,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2)增加了动感的内容。动感的内容是指新近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知识。当今社会,信息量与日俱增,新东西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快,如果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内容不紧跟形势变化,不注意及时增加新的内容,淘汰过时内容,即使老师讲得再起劲,学生也会觉得“没味”。如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技校普遍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文明在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中,并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荣辱观教育,形成立体教育效果。(3)增加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热点。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就业指导的内容。通过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使学生正确了解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选择自己的就业途径和合适的就业岗位。(4)增加了警诫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历来是以正面内容为主,但事实上应该正反面兼有,反面内容也是难得的教育内容。如政治领域的“”问题、权力腐败问题,经济领域的假冒商品问题、走私偷税问题,文化领域的盗版贩黄问题,社会生活领域的崇拜金钱、恃强凌弱问题以及学生违法违纪问题等。通过这些反面内容的剖析讲解,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辨别能力。实践证明,反面内容比空洞的说教好得多。(5)增强了针对性。根据青少年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情绪易起变化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了成系统、分阶段、有层次、有特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使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更具实用性、针对性,以达到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根本目标。(6)强化了实践性。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要紧密贴近现实,强化实践,即把教育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强调思想内涵,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无锡市各技校以纪念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升国旗等为内容的主题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春游、秋游、参观思想道德建设基地活动,开展学习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活动等,使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和升华境界。(7)提倡多样化。要坚持以重点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喜闻乐见的、多样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于多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悟出真理,提高自身的素质。3.创新教育形式由于技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仍存在模式陈旧、手段单一、以灌输为主、实际效果差的现象。这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者积极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关系。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形式必须创新,从而使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充满现代性、新颖性、亲和性。这几年来,无锡市技校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形式上多种多样,创新体现为以下几点。(1)自主性。即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选择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形式,把自我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使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一种自主选择的活动。(2)交换性。即把一种“我讲你听”“我讲教育,你受教育”的单向关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一种互动的双向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坦诚的师生关系。(3)个性化。即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发挥学生的个性视为永恒的课题,不过分强调统一、强调共同要求。总之,教育方法、手段、形式都为实现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目标服务。教育以达到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目的。
务实求精,不断提升技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作的品位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目前,无锡市共有技工院校18所,在校学生4.1万人,学生来自于全省各地,其中有90%的学生为住校生。因此,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无锡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各技工院校长参加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制订工作计划,明确无锡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形成了“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要求各技工院校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组织机构,并列入了对学校工作的考核项目。目前,各学校都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负责人,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络,从而从组织上保证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健全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无锡市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中心教研组的作用,加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研究。几年来,印发了德育工作研究课题,召开了全市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研讨会,举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观摩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工作联络员队伍的建设。2.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技校时期是青少年政治思想、品格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品格和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反之教师素质低,对学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此,我们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关键来抓。通过全市技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表彰会、班主任培训班,以及老教师带新教师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并对全市技校教师提出要求:(1)要求教师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教师在技校实践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强化自我修养,用高尚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优良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化学生。(2)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应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务真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仪表整洁大方,对学生言传身教,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学会教人,即使是教一门课程,也要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形势,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要经常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经常研究分析新形势下技校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变化,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合实际,收到实效。(3)要求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是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师应发挥各门文化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功能,寓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于各学科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全面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水平。3.加强网络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环境实施育人战略,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点。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建设,是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育人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1)抓学校环境的创建工作。所谓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为人师表的榜样环境,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因此,必须注意教师素质的培养,抓好校园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和“学生远离行动”活动,启动实施“全市技工院校学生网络文明行动”。(2)抓社会环境的创建工作。所谓社会环境无非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群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为营造良好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环境,全市技校都建立了学校、家族、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聘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网络组织,使全社会共同承担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如无锡市技师学院、江阴高级技工学校在探索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思路和规律的过程中,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把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全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教育内容系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使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了崭新的面貌。学生的违法违纪率为零,毕业生就业率、思想品德优秀率均达到了100%。毕业生十分抢手,企业欢迎,家长满意。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要通过制订一整套比较严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为此,无锡市教育局先后制定印发了《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意见》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管理项目》等文件,对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抓好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学校认真执行有关政策法规,依法实施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各学校也都制订了《品德评分标准》《违纪学生处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校园治安治理条例》《宿舍管理规定》《学生下厂实习管理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予以对照,起到自我教育、自尊自律的作用。(2)扎扎实实贯彻制度。为了将工作落到实处,开展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检查评比,建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台账,家庭、校企思想道德建设考评联系单,设立好人好事和违章违纪园地、“学生文明流动岗”、开展“三自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导向性强、看得见、摸得着的措施来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调动学生自主教育的积级性。(3)建立公开、平等、竞争的平台。要求学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让学生既有一个融入自我的天地,又有一个规范达标的向进性。总之,在技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宜人的社会德育大环境,开创具有无锡特色的现代技工院校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