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5: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面质量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字:QC 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的一大支柱产业,而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质量管理是能适应现阶段建筑行业生产发展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的现代化质量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意味着使用技术技巧和方法及系统,更强调能为公司为本建设项目提供更有效的富于哲理实际可行的管理思想.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满足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本建设项目本建筑物的各种需求的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务、信息等资源,提供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这对我们在将建筑物推向市场、加强建筑竞争机制的大气候条件下金融危机下寻求自身发展,加强自身实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使我公司我建设项目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尤为重要!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现阶段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执行质量职能是全体员工的责任,应该使全体职工都有质量的概念和参与质量管理的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不排除检验质量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3、进一步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对一切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因素进行系统管理,在此基础上保证建立一个有效的,确保质量提高的质量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全体人员同心协力,综合应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合理地开发、研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管理活动.其其本观点是:
1、全面管理的观点;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3、预防为主的观点;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5、文明施工的观点.
质量控制的主要对策为:
1、以人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2、 严格控制投入品的质量;
3、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4、严把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5、贯切“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建筑市场这个竞争强专业行强的行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应以“质量”为中心,依靠的对象是建设项目系统中各个层次和所有部门的人员即全体职工;强调人的作用,全员参与,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并不断改进,以搞好企业内部各项管理为基础,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级性,做好本职工作为核心,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达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规范,实现符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对本建设项目的各种需求,又要不断地改进质量提高服务,提高全职工的生活生产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职工潜力,提高起素质,促进建筑行业我公司的发展.
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建筑企业项目中QC小组是指在施工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建筑职工,围绕建筑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其性质是群众性质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建设项目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项目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新发展.质量管理的首要是明确工程质量目标项目。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甲方采购的材料和乙方采购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
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例如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都是关键部位,越是人们不常去的地方,或者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查的重点,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样板引路。对每一个工程都要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样板间,经甲方和监理单位认可后,大面积推广,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实行“三检”制度,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搞好技术交底。班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心中明白所进行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以及必须把握好的技术难点根据本工程点及实际情况、编制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使资源合理配置和工期最短、安全最可靠、质量最佳、成本最低,实现想技术求效益的方针。在开工前,组织技术和施工人员熟悉图纸,同时搞好图纸会审工作,理该工程的设计构想和设计意图,对图纸存在的疑问及实施设计意图的困难提前解决。在开工前,由分公司总工程师想项目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使项目尽力部各级对工程的技术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由工长做好分项工程技术交底,特殊部位由项目内业技术员做专项技术交底,使作业班组明确技术要求。对工程施工文件和资料及时作好受控或作作废标识,设计变更通知单及施工技术核定单应及时在施工图上标识,以免施工中误用作废的文件资料。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计量管理,保证量值传递的正确性,并保证施工过程计量准确性。施工中各类有关人员应做好各种施工技术资料办理、签证和收集整理工作、保证资料与工程同步。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对施工技术资料样饿把关,未经审核的资料不得向外和向下传递。对特殊工程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严把材料质量关,对进场按有关规定进行试验,对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有进退记录。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三检”作用,把好质量关,防患于然,对某些预测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作好预防措施,对已发生的质量问题,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分析其原因,及时进行修改纠正。施工过程中加强成品、半成品、预埋件的保护。开展QC活动,克服质量通病,不断改进工序质量。
本建设项目的QC小组,在活动中强调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可使用的科学方法,还要强调活动程序的科学化,要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相互发展,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明确的目的性--提高素质,共同进步,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严密的科学性--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广泛的群众性--人人参与,献技献策,充分发挥群众优势的有效政治形式,是职工群众在活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大学校;高度的民主性--各抒己见,集思广义,各显其能,实现共同的目标.以提高企业公司整体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心情舒畅的施工生产,服务工作环境为宗旨.
在建设项目中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成立QC小组,其作用为:
1、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
2、有利于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
3、有利于产品建筑服务上等级;
4、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有利于全员参加管理;
6、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加强;
8、有利于实现项目的方针目标;
9、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显得后劲不足,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及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为目的,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办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一、高等教育全面质置管理概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最早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随后在日本快速发展并风靡全球。全面质量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国际标准组织也对其作出了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人教育管理,进行教学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传人我国,80年代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践,90年代部分中小学掀起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热潮,21世纪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积极进行ISO认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三)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内涵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来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早应用于生产型企业,要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被广泛应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根据对全面质量管理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全国各个高等教育组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及社会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师生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有利于教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但是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过相继出现教育经费不足、机构冗杂、专业设置冷门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一方面促进了办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和谐、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和谐、招生与就业的和谐、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和谐,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人才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对教职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此举能够让教职工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实现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方式、社会满意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实现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需求。
三、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最近几年在各大高校得到迅速推广,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服务意识也逐渐加强;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学校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改进,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结合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
(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不愿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学校都怀疑其可行性和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学校不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同时,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没有涉及到学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之前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没有分析出当前学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范围和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重点,往往虎头蛇尾,?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国家层面上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要求,对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没有进行严格考核,导致了部分高校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开展质量整改工作。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和学校的不重视。
四、实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实现了教育过程的全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各个高校的事情,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坚持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协调一致的推进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一)政府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推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减少高等教育组织的行政管理机构,争取实现垂直领导,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机构’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加深对教育质量的监管;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严格实行“教育质量工程”以及“本科教育达标考核”,提高高校教师准入要求,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考核标准。通过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宏观上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育部门要监督执行国家质量管理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但各学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督促各个高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切实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到各大高校了解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改正方向,要号召各高校进行质量管理认证,规范质量管理过程,对严重违反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二)高等教育组织进行质量改革
学校是教育管理的载体,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对教育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从高等教育组织内部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实现质量管理全程控制,要坚持正确的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质量保障、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质量改进的顺序进行管理。要落实质量保障,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质量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让教育质量得到保障,然后邀请专业的机构对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是否达标进行测评并作出客观评价,学校根据这些评价以及学生、社会的多方建议进行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内部一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如何确保管理质量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
既要强调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积极性,也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教学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五、结语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和播出,实际上也是一种新闻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过程。与录播的新闻播出方式相比,在单篇新闻制作完成以后,直播的电视新闻更像是经总装后无仓储的直销产品。由于在演播厅直播,少了一道“出厂检验”这一环节,而且一些小的瑕疵一旦出现往往无法弥补。所以,在这整个新闻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与录播的新闻节目相比,直播新闻的每一个细小的瑕疵在直播时都会显得特别扎眼,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会被直播无限放大。对直播新闻而言,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观众)的质量要求,指导人(记者、编辑和播音制作人员)、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
在直播的电视新闻中,播音员补妆的镜头播出去之后,等到外面的导播发现后,就已经播出去了,当这一瑕疵被检验出来的时候,这个新闻的次品便已经销售出去了,不好的影响也就不可挽回。这就生动地印证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质量管理并不是从生产流程末端产品的瑕疵的检查才开始,而是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就像没有合格的零部件,不可能总装出合格的产品;有了合格的零部件,如果没有合格的总装工艺,同样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要生产出的零部件全部合格,同时进行合格的组装,就必须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环节上,都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更何况电视新闻的采制在流程上有其特殊性:现场没拍到的画面,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可能补拍;新闻现场消失后,尽管不满意自己的出镜效果,出镜记者也不能再出一次。
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对于直播的电视新闻来说,是包括从新闻的策划、采访、制作和直播等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把新闻直播有关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因此,制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质量标准,并定期进行自查、抽检和及时改进尤为重要。
把质量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即制定可以量化的指标和指标考核体系,对工作、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管理,具体来说,要对电视新闻直播的全体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其后,建立每个岗位,从栏目负责人到采访车司机,都要全面建立具体的质量考核指标。比如设备管理员每天早晚对设备的检查,与摄像员及时沟通,保证摄像机、电池、电池灯、话筒入库前后保养和完好,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提交维修等;文字编辑对文稿的核实,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准确;主持人直播前化妆、服装的准备,良好的精神状态等。所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量化的、可以度量的明确规定。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参加。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科学的手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4、要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用户”的思想。档案是由多部门、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能否密切配合,上道“工序”能否给下道“工序”提供高质量的“半成品”,就成为提高档案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个上道“工序”都能把下道“工序”看作是自己的“用户”,为下道“工序”提供质量保证,那么,档案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5、要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优良的档案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一基本道理,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档案管理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密切配合。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有序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全方位科学管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和《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我国自推行全优工程以来,建筑工程的质量不断地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工程质量问题仍然是我国建筑业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多年来,因劣质工程的返修、加固、补强而发生的器材、能源的浪费数量巨大,使得用户蒙受了不必要且巨大的经济损失;因劣质工程而造成的各类事故的发生也比较频繁,由此而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令人痛心[1]。因此,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从而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即TotalQualityControl,就是全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全体人员,对生产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它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本工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管理的作用,建立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建造满足设计要求、用户需要的优质高效低耗的建筑工程。
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2]
(1)全面对待质量的观点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3)以预防为主的观点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5)文明施工的观点。
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的循环,称为PDCA循环。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的形象图,它好象一个车轮,不停地向前转动使产品质量不断地提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干、查、改”,即边想边干,边于边查,边查边改,边改边想,反复循环。
三、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即为施工前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控制,包括准备工作以及此阶段影响质量的各因素的质量控制[4]。
(1)认真做好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文件的核查工作。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流程图,确定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程序和重点控制部位,周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条件下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5]。
(2)落实施工准备情况。检查工程是否符合工程质量要求,施工机械设备是否能够正常投入运行,施工队伍各工种的质量教育和质量责任制度是否落实,分包施工队伍的技术质量考核是否能够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五通一平”是否能够保证工程需要[5]。
(3)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抓好源头控制,这一方面需要精选采购人员,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质量鉴定能力的人员负责各种材料的采购,另一方面要掌握各个厂家生产材料的详细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其次,材料进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对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以及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核对验收,并且要对材料做二次鉴定,鉴定不合格不能在施工中使用。再次,加强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提前安排材料存放的布置规划以及运送路线,施工中,落实材料管理的责任制,本着“干什么,用什么,管什么”的原则,划片分区,责任到人,搞好材料平衡[1]。
(4)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的安装要符合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安装过程中,要对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在设备安装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试压和试运转,这是确保配套投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是选择机械设备的依据,要能满足施工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如起重机的性能参数,必须满足构件吊装中的起重量、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径的要求,才能保证正常施工[6]。
(5)环境控制。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所以应以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为依据,对工程质量的有影响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控制。此外,严寒季节、炎热季节以及梅雨季节,要采取季节性施工保障措施,以免工程遭受冻害、干裂、冲刷的危害。另外,要对现场的环境加以改善,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文明施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总之,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由于涉及面广,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必须在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基础上拟定控制方案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1]。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为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所有与施工过程有关各方面的质量控制,包括对中间产品(工序产品或分部、分项工程产品)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按工程项目施工层次的结构可划分为:工序质量控制、分项工程质量控制、分部工程质量控制、单位工程质量控制、单项工程质量控制[4]。
(1)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这是质量控制的实质性工作阶段,具体控制要落实到岗位和人员。工序质量达不到要求决不验收。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经下道工序质量验收,在确认达到质量标准后再转入下道工序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中要经常进行工序质量分析,发现异常因素,采取措施纠正,做到预防为主,要使每道工序都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中[5]。
(2)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是操作者直接加工或改造劳动对象的技术措施和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分项、分部工程编制工艺保证措施,向操作者进行技术交底,使操作者熟知设计要求、技术规范和施工操作方法,明确质量要求,并制订提高工程质量的改进措施,使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5]。
(3)不合格品的纠正与通病消除。对常见的质量问题要事先加以预防,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属一般可以纠正的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和处理,达到结构安全,消除缺陷,保证使用功能要求。产生通病的原因比较多,除了建设部提出的10项质量通病外,还应结合当地和该工程在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对症治理达到消除的目的。消除质量通病必须遵守操作规程和施工程序,认真执行技术责任制。
(4)成品保护。成品保护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项目施工中,必须建立严格的成品保护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对已完分项、分部工程采取包、拦、护、盖、封5种保护措施。对重要部分或薄弱环节要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对成品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等等。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就地解决,严重的问题还需立刻停止施工,进行核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1]。
1规范业主行为
建设单位就是业主,是一项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受益者,是项目的法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重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业主,就有什么样的工程,因此要牢固树立建设单位是质量事故第一负责人的观念,要确保其素质,要规范其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事故频繁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甲方”素质不高和行为不规,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不报建,不办开工许可证,不合理中标,任意压价,肢解工程,代购或推销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这在公有投资的项目上最为突出。工程建设项目有其自身的规律,工期、质量和造价之间互为影响,互为联系,维持一个临界线,超出界线必会发生问题。开发商要赚钱,承包商也要赚钱,如果开发商把工期、造价压得超过临界线,承包商的施工质量就没有保证,而且最终受害人是业主。所以,业主要明确自己在工程质量中的责任和义务,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2监督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现阶段人们的对住房功能的需求,符合当前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勘察设计的水平决定着工程的水平,设计院一点一线的差错都会导致工程的灭顶之灾。住宅的使用功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如果建筑的开间布局、线路布置等不合理,必然导致渗、漏、堵、空、裂等工程质量的通病,影响使用,引发抱怨。现阶段,我国设计单位存在的弊病主要有下面几点:
1.设汁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资格认证不严。
2.设计单位的内部分工协作不合理,出现错、漏、碰、缺的现象,影响工程的设计质量。
3.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缺少监督。在我国,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的监督较为完善,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的监督尚未建立,这等于忽略了质量监督的源头,仅仅靠设计单位的自我监督是无法保证的。
3.强化质量管理
(1)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筑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实现质量保证所需要的组织、程序、过程和资源。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否科学、实用和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相接轨。当前要以宣贯ISO9000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几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要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而是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三是注重持续有效的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的表现,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前提,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关。质量意识的形成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观念,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通过教育激发职工的质量责任感,使职工懂得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和工程质量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质量意识的教育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进行。通过系列质量意识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顾客观”,树立“质量是企业的信誉”、“质量是企业的标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武器”,“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等认识。
(3)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质量预控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制定出专门的质量管理计划、措施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已干过的工程项目可引用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等作为指导书。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需要达到质量的具体目标值;2)施工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阶段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分配;4)适用的试验、检验、测量和审核大纲;5)可能遇到的施工环境的保证措施;6)样板开创和实验阶段。通过质量预控,尽量做到技术领先,方法恰当,管理严密,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体系优化和工程质量优良。
4加强质量监督
(1)监理公司的独立性还不够。一边监理方由建设方聘请,负责监督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另一边监理方不能完全听命于建设方,按照监理工作职能的有关规定,监理方对建设方有监督权利。实际中,监理公司拿甲方的钱,自然在许多方面迁就甲方。这样一方面,监理方不能够很好地独立履行质量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当甲方出现“违规”行为时,监理方难以公正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制止。
(2)监理领域的不正当竞。由于投资较少,获利容易,社会上开办的监理公司如雨后春笋。监理公司的增多,出现不正当竞争,有些靠压低监理费取得工程,有些通过某种关系取得工程,监理市场的竞争机制遭到破坏,要引起注意。
(3)对监理公司的管理有待加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监理工程师一证多用,但实际上屡禁不绝,这使一些本来资质不够的监理公司取得了监理资格,其监理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如何有效地管理监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是提高监理公司的素质和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药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89-02
建设社会主义平安药品市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药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质量,全力防止因监管不力所滋生的各种不法现象。所以,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药品监管中,构建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药品监管部门改变“重处罚而疏预防”、“重执法而疏服务”等现状,进而提高药品监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树立服务型政府行政执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一、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药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现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美国的菲根堡姆和朱兰于1961年最先针对企业所提出来的,后引入政府部门。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运筹方式、工作原则等运用到药品行政监管中——将公共服务、完善监管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运用科学的手段落实到位,持续不断全过程改进监管质量,提供优质监管服务,降低药品监管成本的同时达到监管质量的高效,为公众提供安全的用药环境就构成了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强调以下四个管理理念。
1.顾客至上。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将“顾客”为导向作为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和落脚点,建立畅通的消费者举报渠道,广泛参照全面质量管理净化药品市场,满足民众用药安全的需求。将“顾客”为导向的思想引入药品监管工作中,对提高药品监管执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质量。这里的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包括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监管人员培训质量。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以外相关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有利于达到降低成本、及时提品和服务的目的,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3.预防式管理。通过强调事先预防和控制,有助于药品监管部门在避免公共资源不必要浪费的同时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高质高效。
4.多方面受益。通过全员参与和全社会参与,有助于药品监管部门充分调动组织内外所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地提供更优质的监管质量和公共服务,使广大民众得到药品市场的安全保障。
二、目前药品监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缺乏常态化
常态化监管缺失留下了很多的隐患,比如化工厂为制假者生产假药原料,无人监管;网上假药销售信息泛滥,没有具体的部门查处。正是注重对已流通的假冒伪劣药品的追查和处理,而忽略从源头上进行防范性的事前监管,使得一些不法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
(二)监管范围不全面
药品研发环节存在注册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在已上市的药品基础上改变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或者增加新适应症的就可以申请注册成新药,这种规定明显存在着疏漏之处。
药品生产环节存在假劣药品屡禁不止的现象。目前在国内主要对企业采用GMP(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制认证,这种认证方式是对制药企业的总体评价和综合评估方面,并不针对具体药品,所以很多制药企业花费巨资进行改造以获得GMP认证,但是认证之后又放松要求,使那些为了迎合认证的设备和配套制度形同虚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使GMP认证体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药品流通环节存在价格虚高、虚假广告泛滥的现象。1997—2012年初,国家对药品进行了28次的降价,但是面对这样的调整,药品市场上出现了“降价死”的现象。“降价死”的现象是指当国家指定的药品降价后,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经过改名变新药,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同时,在流通环节还存在着虚假广告泛滥的问题,在市县级地方性电视台、报刊上尤为严重,这些药品广告商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夸大或虚假宣传迷惑大批消费者,最后使其经济受损的同时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
药品销售环节存在管理不力的现象。我国目前药品分为处方用药和非处方用药,按规定,在无医师开具处方的情况下不得销售处方药。但是在大部分药店没有驻点药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营业额,直接根据患者需求出售药品,造成乱使用抗生素等现象,最后对药品分类管理产生很大障碍的同时使得民众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监管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纵向职权配置来看,药品审批工作采用“中央集权”的方式,由国家级药监管理部门对药品进行审批和认证,省级以下药监局主要进行申报资料的审核和日常监管。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药品质量标准,但是由于决策机制还未实现真正的透明和公开,所以容易导致腐败;从横向职权配置来看,药品监管是以药品监管机构为主,工商及卫生行政等部门为辅的监管主体较为分散的模式,所以不可避免的造成在执法过程中各部门争权或推诿现象。
三、构建药品监管部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监管内部TQM基础性工作
首先,取得领导及高层的支持。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数理分析和流程改造,需要参与人员能够突破常规。所以这种模式能否正常运行,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其次,构建专门的职能机构。监管部门在实施TQM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关键性角色,并进行相应的职能建构。这些职能机构的人员要包含组织内部从高到低各个层次的人员,也要有来自外部的专业咨询和参谋人员。通过这种专门的职能建构,能够提高TQM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力与合法性地位。
最后,开展全面的培训。首先是提高监管人员的服务技能,进而形成符合TQM改进要求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其次是不断更新知识。随着有关药品监管和查处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新的法律法规、执法程序大量涌现,需要监管人员加强学习,及时熟悉掌握并正确运用。其三是更新技术。针对现代社会中新型制假贩假犯罪行为的不断出现,制假手段日益翻新,监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监管人员对化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二)扩大民众参与度
在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中,需要内部监管人员和外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第一,对内要充分授权。基层监管人员直接接触民众,最了解民众的药品安全需求,最明确组织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所以监管部门应该充分授权予基层监管人员,调动他们的监管积极性。第二,建立监管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承诺制度。将监管部门对社会公众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工作程序、责任追究等细化和量化,并经上级批准形成服务承诺的正式文件,之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问责。第三,建立外部评价机制。组织社会公众监管评议活动,根据他们的评价,监管内部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采取奖惩等激励和强化措施,促进监管部门与外部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监管服务和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监管日常持续改进机制
药品监管质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实现监管质量的持续提高,需要规范的管理模式做保障,这个科学的管理模式就是“PDCA质量环”。“PDCA质量环”是指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实现管理质量阶梯性提高。药品监管“PDCA质量环”中,P是找出药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质量工具的运用查找影响监管质量的原因,之后寻找出影响大的原因,最后制定处理问题的措施计划。D是按照高层的设计方案采取具体行动和措施执行。C是检查在实施阶段的各种活动是否遵循计划阶段制定的标准,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如果与预期存在着偏差,就要综合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技术,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A是总结经验的阶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是有利的,就在认真验证后固定下来;如果这些因素是不利的,则应防止其再次发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则反映到下一计划。
(四)编制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建设药品监管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文件体系。这套文件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药品监管质量手册。它阐述药品监管的质量方针和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体系、运作要素、实施要点、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文件的结构、制定和审批程序、分发、控制、归档等)。二是药品监管质量计划。该计划针对特定监察项目、服务等规定专门的质量实施、资源和活动顺序。三是药品监管程序。它包含药监管质量活动的目的、步骤、方式、时间、资源等程序内容。四是药品监管质量记录。它为已完成的活动和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包括实际监管过程的全部信息。文件编写质量的高低对其后的质量管理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还应充分考虑到体系文件的实用性、协调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
(五)强化药品监管质量保证体系
在提升药品监管全面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组织教育培训,使各级监管人员掌握质量保证体系文件。随时掌握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加强组织协调。严格对有关程序、方法、条件、过程、服务、记录进行连续监视和验证,以纠正监管过程中偏离规范的情况。建立监管信息闭环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质量保证体系文件要求的做法,并对质量体系文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最后,定期组织对药品监管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和评审。
参考文献:
[1] 魏娜.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剑.公共服务视野下公安执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构建[J].公安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