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8篇

时间:2023-02-28 15:35: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因;对策

作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各界乃至教育界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客观归因并进行对策分析,就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关键一环。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归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的城市化进程,20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并贡献了令世人瞩目的GDP增长和城市化率,而那些被迫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孩子们,却成了这一宏伟进程的衍生品而被忽视。(一)家庭方面完整、稳定的家庭结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往往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进程打工而出现裂痕,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转变,出现了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隔代监护型”现象和“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型”即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辈进行抚养的形式;“单亲监护型”是指父亲或者母亲外出打工,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这两种教育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往往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例如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出现障碍、亲子关系淡化、儿童学习意识不足、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消极,不善交际等等,由于在人格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完整的父爱母爱,多半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不等的身心建设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和学校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留守儿童就读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是常有的,尤其在师资配备上,当前农村教育场域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例如语数外教师充足而其他学科教师比较匮乏,这使得农村学校很难有针对性对留守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身心建设教育和引导,只能简单地进行一些大众化的教育,难以实现有效教育的目的。(三)社会方面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是无法取代的。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社会方面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支持还远远不够,留守儿童生长的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极为不利;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将户籍与教育进行挂钩,也限制了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逐步接收一定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但由于资源配备、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其现存问题及原因上入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各地政府的有效帮扶和政策支持责无旁贷,各地政府应建立当地农村留守儿童专项经费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对农村学校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学校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切实履行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职责。(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当前有效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政府及学校自身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指导家长关心子女,同时在学校中开始相关课程,例如有关心理辅导的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或父母定期联系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引导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夫妻双方应尽力避免同时外出打工,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如果被迫将子女留在家里,也应多和子女进行联系、沟通,随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心理发展问题,及时和子女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也应大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带动农民工就业。让更多的背井离乡的留守儿童父母都能就近务工或者返乡创业,从根源上大幅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这是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三、总结

总之,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好这一义务教育中的现实性顽疾,需要指出的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基础实践,早日解决好这一现实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13-29+188-189.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2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实施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殊的历史现象(章国平、何建华2007)。长期以来,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教育问题、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问题等方面。下面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1.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学习成绩、学习辅导监督,学习动机和目的等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只是少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出现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和学习态度的散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1,叶敬忠等2006);而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也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中国农村研网,2004.11.17)。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周宗奎等2005)。

在学习辅导监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者出现空缺的较多,学习监督力度不够。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外出,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学习辅导机会,部分孩子的辅导者出现了转移,少数孩子的辅导者出现空缺。留守儿童中需要辅导但没有人来辅导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21%,超出了非留守儿童(叶敬忠等2006)。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或请他人照料,监护人或者由于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或者由于要承担沉重的家庭内外事务,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辅导小孩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叶敬忠等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

在学习动机和目的方面,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有的为减轻父母负担而学习;有的是为出去而学习,憧憬外面的生活;有的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读书。有的研究者从调查数据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就学习目的来讲,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儿童都认为自己上学主要是为了考大学、减轻父母负担、为父母增光和找个好工作(吴霓等2004,段成荣、杨舸2005,叶敬忠2006)。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动机和目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生活目标就是外出打工,不愿意继续上学。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逃学旷课、厌学乃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及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影响(林宏2003,范先佐2005,吴霓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

张鹤龙(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前者神经过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一些教师认为,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李立靖,200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白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中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林宏2003,李立靖,2004,范先佐2005,吴霓2006,于慎鸿2006,殷世东、张杰2006)

有的研究者发现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这样孩子是少数,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3.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正常成长的家庭环境,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教育和关爱,存在着学习生活放任自由,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问题和危机。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产生了诸多不良的社会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陆士桢等2004,李秀英,2004,叶敬忠等2005,范先佐2006,许立华2005)。

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放任自流,我行我素。部分留守儿童常常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约束力差,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道德严重滑坡(林宏2003,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吴霓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②生活奢侈浪费,好逸恶劳。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爱攀比、奢侈浪费,好逸恶劳。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缺少社会责任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黄应圣、刘桂平2004,吴霓2006,殷世东、张杰2006)。③不尊敬长辈,狭隘自私。许多留守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不尊重师长;不诚实守信,狭隘自私,不关心别人(林宏2003,于慎鸿2006)。④社会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沾染上说谎、讲脏话、吸烟、吸毒、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甚至抢劫或犯罪;有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欺负同学;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上网成瘾,看不良录像、夜不归宿,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此外,留守学生中早恋的比例也较大。(林宏2003,李立靖2004,周宗奎等2005,范先佐2005,吴霓2006,

殷世东、张杰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的良好引导,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等原因,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社会化不完善,早期社会化陷入困境,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社会化行为产生偏差或失败。

4.日常生活的教育问题。关于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教育的影响较复杂。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监护人一般也会将他们的生活上尽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吴霓等2004,周宗奎等2005);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会发生困难,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吴霓等2004,周宗奎等2005)。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与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省鲁山县、叶县的4个乡镇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专项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中国信息报,2005.02.03)。

研究者主要从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和衣着状况(满意度)、疾病照料状况、劳动负担状况、上学方式、零花钱使用状况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来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饮食和衣着卫生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别,与父母外出前后的对比也差别不大,但少数监护类型下(如隔代监护、父亲监护等)的留守儿童在饮食和衣着上所得到的照料状况较差,形成一些饮食不规律、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叶敬忠等2005,殷世东等2006)。

在疾病照料方面,留守儿童一般疾病的照料情况和非留守儿童差别不大,只是带孩子看病的人发生了变化;在严重疾病的情况下,监护人普遍感觉到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有不安全感;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在疾病时得到的照料较其他孩子要差很多(叶敬忠等2005)。

在劳动负担方面,由于留守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等职责,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叶敬忠等2005,段成荣等2005)。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在中国第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一一江苏如皋市林梓小学进行调研,留守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南京晨报,2004.11.27)。

在上学方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很多低年级、年幼的留守儿童在上学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零花钱并没有过多增加,相反,很多留守儿童更加体验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他们在零花钱的使用上更为理智。

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的外出务工使部分留守儿童交友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时还受到侵犯,一些留守儿童还会因交友不当而导致行为的偏离。

另外,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求助的对象有所不同,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

5.安全教育问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吴霓2006,周福林、段成荣2006)。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吴霓2006)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人身安全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问题,指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有的留守儿童由于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周福林、段成荣2006)。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因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而溺水、触电、车祸、自杀、小病拖成大病等意外伤亡事故不断发生。这对我国农村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篇4

1.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 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替代功能发挥和应对机制的衔接不畅势必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形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2] 正因为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2.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研究多半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己的身份参与和意见表达,多半将留守儿童看成是负面的、功能缺失的、需要被管理的对象,所提出的对策往往也是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立场出发,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再比如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在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中,研究者大多是从国家、制度、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外在因素着手,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经济、物质上的补偿,而加强思想、道德、心理上的教育,施以制度、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显得缺乏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验证其效能。通过实验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理论和具体方法去弥补现有范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可行性,以期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主体性、农村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和整合。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淮南、黄山、合肥、阜阳四地农村在校儿童对象1000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3份,有效问卷913份。并选择教师、家长、学生、地方教育管理者50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通过量表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验以便于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量表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教育理念的问题视角,服务主体的被标签化和被污名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管理者,对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倾向,并多半伴有较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印象的语义差异量表,调查社会普通民众对留守儿童的评价,调查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比较负面,详见表2。

这和本研究前期所做的文本分析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具有惊人的重合性和相似性,这也是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这必然会影响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具体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造成留守儿童的负面自我实现,而这恰恰是不能被调查数据所证实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Spss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上,还是在心理健康的评判上,是否留守与负面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标签化的机制通过传媒舆论、文本、学校的隐形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等因素而不断被强化,势必造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

2.留守儿童教育延续性缺乏,教育正向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作为主要的维模机制和社会体系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说明、为经济系统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价值的传递提供主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正向功能。但在大学扩张和就业压力攀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教育质量下滑等现实面前,教育所应发挥的促进社会流动、改善社会地位等正功能不断地在经济撒旦的魔方前被解构。[3] 教育无用论越来越被社会上的人,尤其是农村居民所认可。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表现。从调查数据看,有43.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子女接受完初中教育即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初二以后就存在着明显的是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分化。主体性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并被直接反映在升学率上。

3.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相互衔接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场域环境下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下,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正常功效。调查发现,目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而忽视了发挥社区、文化、舆论传媒及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即使是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主张往往也是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而各自为政,对其功能假设也缺乏事实的验证。举例来说,对家庭的功能恢复,目前的政策导向无外乎通过发展地方经济让家长回流,或者改革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政策从本意上来看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评判性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忽视了教育体系社会嵌入的属性和现有系统的制度性约束,忽视了农村社区优势资源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和开发。

4.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公正性

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合理性已经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同意,但对于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分享有限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性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教学点的设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还是学校的隐性课程设置、受教师的关注程度等都呈现出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特征。农村教育的许多制度和政策设计通常是以家庭健全的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对象的,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和现实。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及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工作方法,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主体实现自助的专业活动。[4] 在具体工作中遵循着尊重、保密、接纳、诚实、参与、自我决定、优势视角及差异化的伦理态度,对于整合资源,消除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标签化、污名化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功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优势资源,弥补政府、学校的资源劣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其具体的介入途径可以参照表3。

1.社会政策方法

在理论层面充分研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社会政策环境和制度性约束,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背景下,通过调查了解儿童、学校、家长、监护者等利益攸关者的需求,尤其是要从发展主义的视角,评判儿童的需求。分析具体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受损者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的伦理价值,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对其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

2.在实务层面,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案主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服务,以提高其潜能的工作方法。[5]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农村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就是很好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它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状况进行专业记录,并由专人通过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行为修正、情绪治疗的方法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和尊重,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第二,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以提高案主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社会目标、互惠、治疗等模式实现主体的能力建设、社会化和问题解决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提携的作用。[6] 在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它可以给予留守儿童心理的慰藉与支持,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第三,社区工作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培养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自主、自觉的能力,其实质在于构建共同体式的生活。[7] 调查中看到不少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纳为指标体系之一,通过家长制、职业家长、托管家庭动员、公众个人或集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的关爱;通过动员政府、企业、社区和媒体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长期和可靠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总体而言,家庭、学校属于微观层面,社区属于中观层面,政府、政策法规属于宏观层面,不同层面的支持体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父母入手,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和相应资源;同时,争取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支持,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佳效应。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

参考文献:

[1]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3]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35—02

一、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外出经商,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得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当地,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复杂的教育和社会问题[1]。

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不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就全国而言,据2009年全国妇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有4 000多万人。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将近7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留守儿童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极易出现辍学现象。统计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道德面临集体滑坡的趋势,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受到极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生疏,缺乏有效沟通。例如,在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孩子叫妈叫不出口,还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孩子书包里发现她用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在一沓练习纸上写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受伤,妈妈就回来了。所以,我要经常伤我,但是,看见妈妈,我就是说不出,其实我很想妈妈。”类似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年迈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他们只能从生活上满足孩子需求,不会从心理上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及经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条件。但总体上看,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恒心,产生忧郁焦虑自闭等症状。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道德的全面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

部分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导致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难以留住人才,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监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更加难以管理,造成部分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孩子父母身上。学校教育的疏忽,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个别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与学生又很少有课外交流和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政策调控不足

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缺乏公平性,社会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极少,不能满足需求。在公安管理上户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衔接不到位,无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有限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调查,许多农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由于机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资料显示,在几次座谈会上,当问及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2]。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职能上还是实际功能的发挥上,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城乡二元体制

中图分类号:D4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6)01-0275-03

作者简介:罗杰(1988—),男,彝族,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为改善自身经济条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由农村走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给老人代管、亲戚朋友照看或送入寄宿制学校。于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伴随打工潮的出现自然产生。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国家相应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全国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辍学率也多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布不均,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诱发了诸如少年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有利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产生。因此,本文尝试从教育公共政策角度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同时探索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受教育状况堪忧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多在初中教育水平以下,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未经过扫盲培训。他们虽重视留守孩子的教育,但无力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人员逢年过节回家或周末有空打电话对孩子开展的家庭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状况的询问层面。同时,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低,无力辅导教育孩子。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为主,办学环境较差、教学人员较少,招收的学生又较多,学校课余只是负责照看孩子的安全问题,起不到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衡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教育分配政策偏重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所能配置的公共教育资源极少,使农村地区除国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外,得不到更多教育资源来解决体制、历史等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现行户籍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限制,不能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只能在农村的公办学校或私人寄宿制学校就读。

(三)缺少各方关爱,学生易误入歧途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很难与父母团聚,无法体验亲情的温暖。同时,留守儿童又与代为管理的老人或亲戚朋友存在感情上的代沟,导致其与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差异。时间一长,他们往往容易产生寡言孤僻、偏执暴躁等性格方面的缺陷。另外,儿童的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多变性和可塑性,良好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但不好的引导却会让孩子误入歧途。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情感上的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受社会中不良环境的影响,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等恶习,更有甚者还会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参加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原因

(一)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力投入、教育经费投入等。人力方面,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中小学的生师比,说明我国在教育的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倾斜于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人力投入不足。2009年,我国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达到122310935.4万元(占GDP3.58%),全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仅为44205028.8万元(占GDP1.29%)。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相关教育经费支出计算,2011年农村小学的经费总投入为27230002.2万元,农村中学的经费总投入为16975026.6亿元。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上看,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二)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虽然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却没有被废除。城乡二元体制下,孩子的受教育问题首先要受到户籍的严格限制。虽然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在保障农村孩子就近上学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城市的中、小学总以学生户口不在本片区、学校教育承载能力已超负荷等借口推脱留守儿童就近上学,严重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城市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同时隐性拉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影响社会公平、公正。

(三)教育政策不健全

当前,我国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完善进度较慢,而且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政策法规只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宽泛的界定,没有具体的操作要求、问责制度,使教育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效率大打折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讲,我国没有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对资源配置方式、配置均衡情况等进行硬性规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把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城市,而将少量的教育资源分配到农村,造成城乡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出现巨大的“南北差异”,导致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发展。

(四)教育政策执行效率低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为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特岗教师计划、志愿者支教、希望工程、农村孩子免费午餐计划,等等。这些有益的尝试或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部分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教育事业的过度行政化,也使许多教育政策在经过复杂的层级传递后发生实质性变化。例如,农村孩子免费午餐计划。在西部一些较偏远的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中央财政支付用于提高孩子免费午餐的专款被截留一定比例,用于修建翻修学校教室、购买教学设备等。教育政策执行的低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总量与结构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经费增长机制,扩大教育财政性支出,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保障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结构,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农村地区的人才投入,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结构,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队伍,逐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高品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打破教育的户籍壁垒,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或法律,取消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户籍限制。同时,对巧设名目收取农村留守儿童转校费、借读费、捐资助学费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公办学校或私人学校,进行监督查处,规范基础教育秩序。同时,探索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的试点工作,缩小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事业均衡,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教育政策体系,规范教学活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离不开政策保障,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体系不健全,亟需加以完善。政府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政策立法,出台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儿童教育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监管权利与义务,并配套出台相应的奖惩政策,保障政策有效执行;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政策,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学资源;出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奠定人才基础。

(四)提升教育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一方面与政策执行程序复杂有关;另一方面,与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贯彻好国家相应的教育政策,政府一方面要精简教育政策执行程序,并对政策执行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使政策执行在阳光中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育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领会政策精神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提升教育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基础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问题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5):50-51.

[3]张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探讨[J].教育导刊,2010,(2):29-31.

[4]杨静慧.解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与对策[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3):65-72.

[5]李鑫.留守儿童政策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6):61-62.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政府;家庭;学校;社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成因

自本世纪初,许多有志农民为改善自家生活状况,纷纷涌入大中城市寻找工作,这些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这些儿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远离父母,得不到本应享受的天伦之乐,受不到应受的管束,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的年龄基本在12到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也正是人一生当中的叛逆期。由于他们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当行为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校正,形成了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放纵型;另一类是自卑孤僻型。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其实它牵涉到学校、社会、家庭和政府四个方面,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对策。

1.政府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一是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有学上、上起学。二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动,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能接受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并能接受该接受的教育。三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村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2.家庭方面。家庭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成长发展必要的也是关键的环境,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任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挣钱,只要满足了他们物质上的需要、让他们有学上就算尽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方面。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应是主要力量。对于如今的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作为教育的主要方面,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第二,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他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研究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儿童不得不留在农村,孩子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常常由于监护人员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责任,最终导致孩子受伤害的事故频频发生。这就需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孩子心理问题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在性格上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机会比较少,在生活中他们缺少倾诉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象,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逐渐将自己和外界隔绝,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例如情感上的冷漠、行为上的孤僻等,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自闭倾向,存在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3.学习兴趣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大多表现为学习不积极,学习意识淡薄。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比较少,孩子们从小没有对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他们经常会出现逃课、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课堂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大。有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会出现辍学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农村今后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1.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农村的教育质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要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完善农村教育制度。政府要明确学校的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

2.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孩子父母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打工的同时也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积极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加强与孩子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就要从学校入手,加大学校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校首先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为每一位儿童建立相应的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第三,在教育学习方面,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也要积极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活上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上述讨论,可从中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教师和父母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让他们的心理上得到慰藉。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乐于和他人进行交流,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 袁桂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