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5: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文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习上。语文是学习各科的基础。许多同学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做数、理、化题目时,往往会遇到一类实际运用题,觉得无从下手。而这并不是因为题目本身多难,而是题目太长,读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所以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其他学科往往也很难学好。
其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一个人没有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出门旅游,不认识路牌和地图上的字行路难;工作时,不识字就不可能掌握好先进的技术,甚至连起码的留言条、请假条也写不了……。这些虽都只是一些假设,而历史上因为语文未学好而产生的教训也是有的。想当初,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论文就是因为语言难懂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被人们所理解,直到另一位科学家以流畅、通俗的文字介绍了这一发现,世人才为之惊叹。
第三,语文水平是体现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往往可以通过他那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言谈、充满智慧的文字、一手漂亮的好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相当重要。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祖国的使命,所以我们必须学好语文。让我们用“身体去读书,用头脑去读书,用心灵去读书”,在努力加强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多思索,多总结,多实践,力争更多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吧。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在进步,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知识也在飞跃的发展和进步。用语文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是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的,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授学生文化和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对知识与素养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可以相互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写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要想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给学生做出表率的作用,老师本身就要在写作素养这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往往可以展现出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和不一样的感悟。为人师表,老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像自己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只有学生钦佩老师,仰慕老师,学生才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说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写作课堂,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小学的学生正是出于青春懵懂的时期,也是处于人格塑造和道德准则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教育和课堂式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素养培养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写作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在生活中也严于利己,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问题。
关键词:实践活动 兴趣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很多人都认为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如果一个人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反思,那么语文的悟性就应该不错。但是光有悟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语文需要学生能自主的“动起来”。[1]
一、兴趣性
主动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能在学习中“动起来”他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我在高三复习阶段时,中央电视台里播放《成语大会》,我从中受到启迪,于是我就让我的学生也进行准备,以成语大会的形式进行成语比赛。准备之前,先认定了三个队长,然后让队长成立自己的队伍,给自己的队伍命名,让队员自己选搭档,给了一星期的准备工作时间,然后比赛。其效果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这次比赛可以看出同学间的合作及团队精神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针对我的学生而制定了复习计划,我把习题课还给了学生,因为主动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晚辅导时,我让学生自己讲习题,而其他的学生也要在讲之前完成习题,这样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尽情的讨论相关的问题。而主讲的学生则要准备充分,来应变课堂中其他学生的提问,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的创作力。[2]
比如我在讲扩展语段时,有这样的一个题: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到:“凌晨四时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胜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请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按要求补写他们之间的对话。[3]
学生一:川端康成(怜惜地)说:海棠花儿你没的凄凉,美的哀伤,是因为知道盛放之后终将凋零,才会如此黯然伤神吗?
海棠花(感激地)回答:谢谢你对我的关怀,因为有你,我不再哀伤,因为有你,我不再孤独,因为有你,我会更好的盛放,散发芬芳。
学生二:川端康成(怜惜地)说:深更半夜,你显得更加娇弱,但我却看出了你哀伤中所带着无与伦比的美,你的美让我可远观不可亵玩啊!
海棠花(感激地)回答:谢谢你对我的赞美,漆黑的夜晚不能暗淡我的光彩,事物的变迁不会动摇我对生命的珍惜,光阴的易逝不会影响我对美的追求。所以我深深的知道,不再沉默中绽放就在沉默中凋零。
这仅仅是两位同学的作品,一节晚辅导掌声不断,那么可以看出好的片段真的不少,这就可以看出语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的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个头”一个笔头子,一个嘴头子。而现在的学生表达能力非常差。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他们的潜力的发挥是所以我们老师就是应该顺应教改的大潮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课堂内的实践活动是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摸索和发现。
二、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要注意大语文和小语文的的区别和联系。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提高“两个头”的能力。
语文是惟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的。生活就成了学习的大园地,要注重生活的语文信息,不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只要学会在生活中学习,那么语文的知识性的提高就会很快了。[4]
三、人文性
教育教学中,经常有“人才”一说,那么就是说先教会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成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若想更深层地理解“人文性”内涵,首先要了解“人文”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见,“人文”泛指人类文化。既然是人类文化,其中必然包含大量具体、形象、带主观色彩、主观情感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必然会引起同属人类的学生的共鸣,从而对其产生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理念时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这句诗说明了“人”与“文”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文”作用于“人”,即人类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二是“人”作用于“文”,即学生对人类文化的接受是一种多元反应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各自不同,就决定了对语文理解的不同。另外“人文”也特指人类文化中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关注人类命运、“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的人文态度;一种指向“终极关怀”的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同时也是对“人之所以人”不断探索,昂扬向上、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入世精神,这些就是人文精神。
综合以上观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注意平时课堂上实践活动的锻炼;让学生了解并能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在课堂上多多进行活动锻炼,才能更好的把语文和生活接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这些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那就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我们在顺应课改的大潮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军峰.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与尝试[J].语文学刊.2008(16)
[2]张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2)
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能增大语文的信息量。它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内的不足,又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一部好书,就像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学生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学生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每学期的二三十篇课文,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根据语文教学专家的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150万字的阅读为底限。因此,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阅读一条腿走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终将无法形成和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要读得多而博,老师要讲得少而精,其中课外的阅读尤其显得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轻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 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主导。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评价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三个方面。
1、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并从中获得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如何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上保持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的面貌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气氛,如果整节课教师激情昂扬,语调抑扬顿挫,始终带给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状态,那么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积极的参与。如果课堂教学上老师有气无力的,学生只会死气沉沉。在与学生交流中多用“我们”,少用“你们”,以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多使用表扬语言,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候,学生不愿回答或不愿思考的原因是缺乏自信,缺乏目标。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多运用激励性、表扬性语言,如:你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你的回答见解独特等,让学生树立起自信来。教师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少做“裁判”,多当“参谋”,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能够回答好。同时老师也要选择一部分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在班级中树立典范,作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榜样后,学习会更积极,甚至会更努力的去超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像课堂表演就能够很轻松的为学生构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上《变色龙》这课的时候,叫学生先预习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学生激情高涨,连平时性格内向的同学也跃跃欲试,都想到台前来表现自己。众多的对话场面,滑稽的动作和惟妙惟肖的神态展示,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样的氛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学而忘苦,学而忘难。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在对“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此大命题论述之先,我想先浅谈一下有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范畴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两个大方面。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其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区别的,其涉及的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单一化”的语文知识教学,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对社会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因为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向度”大多也是从事社会企业中的相关工作,因此,其语文的教学工作应该要考虑到“多维化”,更多的要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社会语文基础常识的掌握,更好的武装自己。其次,谈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整个社会中学生所需要加强的非常重大方面,绝对不是单一的一个部分,当然也不仅仅是中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得以提高,使得他们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年轻人。以下,我将对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做一个结合,进行浅议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基本文化常识,才可以谈及到素养的部分,才可以从形而下的层次上升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基础。谈及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做好对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此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的重点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有效“时空”,需要好好把握。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最重要应该以一个良好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学生也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掌握,对课堂的基本文化常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是人文素养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之前也谈到过,学习基本的文化常识最紧要的也要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学生只有学好基本的文化常识,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成绩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的工作学习中有更好的判断力和见识。因此,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基本文化常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基石。
二、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基本语文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应该如何做,在德行方面进行良好的培育。同理,学生在学习基本语文知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背后所体现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品德、素质。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课堂知识,也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更好做人。这是学生德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课堂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教师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台上台下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学习产生非常深远影响,所以无论是中职教师也好还是普通高中的教师也好,在做好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也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德育的培养做一面良好的“镜子”。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总之,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核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于中职阶段学生思维的成熟度的培养
所谓的思维成熟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的进步。谈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纠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待,不仅仅要恪守旧式的“偶像”学说,更应该要养成自己对问题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这便是学习思维的一大进步。谈及课下的为人处事方面,语文教学可通过课堂讲授一些先进人物的典例来进行教学培养,告知学生于社会中应该如何更好的适应,更好的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知识。当然,思维成熟度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职教学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思维的成熟度培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补充与完善,同样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不断提升。终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基本文化常识培养、德育培养和学生思维成熟度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其中一定有不足之处,也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还需要不断的批评和指正,同样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双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及尝试[J].教育艺术.2008(01)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 小学语文 生本教育 重要性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指在开始新课授课之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新课进行常识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前置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养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前置性作业,能够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设置的基本要求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材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能够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本课要学习、掌握、突破的知识点来确定前置性作业的练习内容。其次,教师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本班学生的平均能力有深入的了解,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作业内容。一般来说,前置性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要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前置性作业的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点、体会到自我教育的乐趣。另外,前置性作业设置得要尽量简单,这样既能够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前置性作业中学到东西,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前置性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经常被提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将这句话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开展教学工作,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预习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纯地让学生读新课字、词、课文段落的预习方法会让学生在真正学习新课之前就已经对教学内容失去了兴趣。有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回答问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前置性作业的提出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一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置性作业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高涨的热情进入课堂学习中。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故事性非常强,很多学生都对这种故事性的课文十分感兴趣。但是单纯的课文内容无法让学生了解到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各位人物的关系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在设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或者是通过网络手段,简单地了解三国历史,通过诸葛亮与周瑜之间是什么关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草船借箭计谋图等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自控力不强等发展特点,在小学学习阶段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小学生整体的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前置性作业的出现很好地克服了这种弊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设计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活动,根据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采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课文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也能够通过设问、回答、反问等环节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例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前置性作业:这是一座什么的“桥”?你觉得从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感受得到这座桥的特别?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位老人的品质的?你对课文中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自主地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能力,对课文形成自己的感受。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够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大部分前置性作业都需要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这样就在使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拓展学习环节大都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如果课堂上有一定的剩余时间,教师就会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或者是在课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拓展,但是后续的监督环节往往被忽视掉。而前置性作业的出现让这一环节被移到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在前置性作业练习过程中拓宽视野,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例如,之前提到的《草船借箭》的前置性作业能够让学生简单了解三国以及相关人物,能够丰富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的前置性作业中可以让学生搜集与长城和运河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你还能说出我国历史上创造的其他奇迹吗?”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前置性作业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扩宽语文教学的外延,为以后语文教学的“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置性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尝试性的作业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方式,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刻的把握,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知识层次,设置前置性作业,这样才能够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宏.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4(4).
[2]梁乾胤.关于“生本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