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4 14:51: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职学院教学工作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近年来,中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已逐步被接受。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外条件,如实训场地配置、师资条件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校情进行课程开发,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对电工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试图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在中职院校课程开发中的可操作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涵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作”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体现的工作对象、内容及要求;“学习”的课程内容是该专业典型岗位对应的重要“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职业能力要求。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1.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学科专家共同提炼专业的核心岗位及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学习课程领域
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目标转换成学习课程领域。
3.构建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开发并编制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工作手册及教材。
4.课程实施及验证
按照工作和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课程实施,并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设计
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是电工(电气)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室讲授知识点,再到实训室做实操训练,因电类理论知识点抽象,学习效果较差。笔者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转变到实训室来讲授,老师讲完知识点,学生即操作,学习效果有了改善。但试行后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实操技能掌握不好。通过深入研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1.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改革过程中,关键环节是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化的传统教学内容便于开展系统性的课程式教学,但对于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并无优势。针对这一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为:安全用电、认识电路、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线路、稳压电源、放大电路和数字电子技术。
2.学习任务的设计
(1)任务编写。编写的任务要经过精心设计,要包含具体的内容、明确的目标和完备的知识链接;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任务的难度,做到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2)工作页编写。工作页是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系统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行动中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学习工作过程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应用
授课中应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模式,交叉使用多媒体演示法、实物投影法、阅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4.教W设计
为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包含七个环节:教学组织(工作准备);情境设计(做什么?);方案制定(怎么做?);方案验证(试一试,效果怎么样?);效果评价(方案能否再完善?完成如何?);拓展学习(能力再提高);结束总结(工位整理)。
以安装白炽灯照明电路为例,建议5学时。
(1)教学准备。包括:元器件准备、仪器仪表检查;学生分组;复习回顾,复习相关电路图及控制电路。
(2)情境设计,任务驱动。首先,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家居照明的视频,要求仔细观察其运行控制情况。提出任务:家用电器接在哪里?如何设计带有插座的“一开关控制一盏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其次,任务分析。利用课件,讲解家居照明电路的控制原理、电路图设计的规范、电路安装步骤。
(3)制定方案,实施方案。首先,制定方案。小组讨论学习,以工作页为指导方向,初步制订实施方案。其次,方案检查修改。各组确定方案后,交由教师检查,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意见,修改完善方案。
(4)方案实施验证。首先,电路的安装。依据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安装工艺及步骤,进行照明电路的安装。其次,检测电路,通电试验。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组织讨论,修改方案,再次实施,同时完成工作页的填写。再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照明电路安装及故障的排除方法,提高专业能力。
(5)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包括以下方面:教师对各组的电路通电试验,并给予评价;各组展示本组的最佳方案,其他组提出点评意见;由师生共同评出本次任务实施较好的几个小组,给予表扬鼓励;教师提出优化方案供学生参考,指出小组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照明电路典型控制方法及安装工艺规范,同时引申出多控制电路的家居照明电路设计;各组对方案进行再完善,填写考核评价表。
(6)拓展学习及作业布置。包括:其他家居照明控制电路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照明电路安装的行业规范及要求;作业布置,布置任务4“安装荧光灯照明电路”的相关准备工作。
(7)结束总结。组织学生整理工位、清扫教学场地。
5。实施效果分析
实施发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公平”作为核心关键词之一,提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纲要》中也多次提及“教育信息化”,提到要“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广为流传的观点:“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本文就此观点展开讨论,并将范围限定于我国中小学。
2 问题分析
教育公平,可以定义为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1]。提到教育公平,说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总会立即想到要公平地分配相关教育资源,但实际上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对其影响更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具备基于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发展[2]。《纲要》中提出的根本措施实际就是制定“倾斜的”政策,从而在配置教育资源时照顾弱势地区和学校。
教育信息化,可以视为“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过程”(祝智庭,2011)。谈到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或作用时,往往会提及其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有学者认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将保障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3]。
学界从理论上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实践中的效果提出了怀疑。由于城乡、地区、学校的经济、物质条件差异,许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并没有真正享受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实惠,反而更加陷入教育资源的劣势,出现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理论与实践不符,可知“根本措施”没有到位,也就是说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资源(简称“教育信息化资源”),未能制定或实施合理的“倾斜政策”进行配置。根据基于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观,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根据某一待配教育系统已构建的教育目标,对各种教育资源在质与量及其他属性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配备和依据这些教育资源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布置[4]。既然已经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而且研究证明“教育公平与教育优异可以并肩前进”(M. Sadker,2001),那么教育公平就是我国教育系统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而由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作用,对其相关资源的配置就更应该基于教育公平的考量。
究竟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政策,才能规避“教育信息化”的不利一面,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呢?笔者不敢妄言。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考证,但决策者至少应该明确某地区或某学校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状况,应该考虑不同类别学校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学生获得特定教育资源的机会与程度[1]。简单说,就是要知道现有的差距,才知道应该怎样向弱势方“倾斜”。接下来就讨论怎么表示不同地区或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差距。
3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要是建设信息设施、开发信息资源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表述方便,这里将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数字资源、师资配备等,统称为教育信息化资源。
根据对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了解,并对闫慧、王唯、孔繁世提出的三种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借鉴,笔者提出一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用于描述所测地区或学校某年度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情况。
1)基础设施。
①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均投资(元/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购买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等设备,建造多媒体教室、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以及配备卫星接收装置、铺设网络等。
②教学用计算机的生机比,即在校学生数/教学用计算机数。
③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百人):计算机数统计时包括教学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图书馆的计算机等,人数统计时包括所有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下同。
④每百人电视机拥有量(台/百人):用于播放电视节目以及教学光盘的电视机,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设备。
⑤每百人多媒体教室拥有量(间/百人),包括各种可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机房、电子阅览室等。
⑥人均网络带宽拥有量(M/人):反映网络通信能力。
2)数字资源。
①用于数字资源开发的人均投资(元/人),包括开发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软件、课件、多媒体素材等所投入的资金,以及购买市场相关资源的资金
②教学资源数据库总容量(G):某地区或学校存储的教学资源库总量。
③教育管理数据库总容量(G),即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容量。
④网站数(个):某地区或学校拥有的教育教学网站数量。
⑤网络课程数:某地区或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门数。
3)师资配备
①信息技术课程生师比,即在校学生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数。
②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反映信息技术教师的质量。
③每千人中信息技术专门人才数(人/千人):信息技术人才包括拥有一定信息技术特长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体系由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师资配备三项组成。基础设施是根本,也是以往的教育投入中最为重视的一部分,但由于各种设备得不到妥善利用出现大量的浪费现象。于是“人”的因素越发得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而且往往承担着建设校园网、开发教学及管理软件的任务,其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得到保证。对于弱势学校和地区而言,要“配套”满足基础设施和师资,数字资源则可暂缓发展。因为数字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易于共享,可以先使用国家及优势地区开发的资源,比如教育部开发的国家级大型基础教育资源库等。
4 小结及不足
根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测度指标体系,可以测得某地区或某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相关情况,获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师资配备三方面各个小项的数据,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合理的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政策,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等弱势地区或学校倾斜,从而有可能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对于具体如何制定政策,本文在提出资源测度指标之后并未讨论,有待教育规划领域的专家进行解答。而且,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教育公平,不只有制定配置相关资源的政策这一种方法。很多弱势地区和学校在观念上就对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或许这才是造成他们无法享受教育信息化成果的最大原因。如果要对这些观念进行测度,则需要用到“使用计算机时间”“信息技术课程占所开课程比例”等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成玉,蔡定昆.教育公平: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
2009(3).
[2]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0(10):24-32.
[3]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工作计划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别,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会不尽相同,那么所作的工作计划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仅供参考!
中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一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素质协调发展,掌握煤矿开采技术与管理知识,具备采矿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煤矿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生产组织与生产技术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2.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业务能力:熟悉掌握煤矿开采技术和掘进技术,能够解决采掘生产中的生产、技术问题,具有组织和指挥采掘生产及编制采掘作业规程的能力;掌握煤矿五大灾害知识,具有煤矿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掌握矿井通风与安全,具有矿井通风设计、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解决通风、安全中的一般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指挥生产和技术、安全管理能力;熟悉矿用机电设备的基本性能,具有机电设备选型设计能力;具有煤矿地质变化的分析判断能力;。获一项以上相关技能证书。
4.外语能力: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外文技术资料。
5.身心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乐观向上,团结友爱,身心健康,能胜任本专业工作,并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与军事技能。
三、主要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艺术课及其它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本专业基础课程有: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等。
中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督导工作以升本改建迎评估工作要求为指导,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为目标,以加强常规教学检查、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坚持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督导结合的原则,在认真总结过去教学督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良好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我院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内容与要求
1、以升本改建工作评估实施方案为工作指南,做好迎接升本改建评估的专项督导工作。
(1)按要求完成学院升本改建工作评估实施方案中教学督导承担的工作任务。
(2)认真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专项督导工作,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作出客观评价,提供合理意见和建议。
2、深入教学一线,督导教学全过程,抓好教风、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保障的督导。
(1)加强日常教学秩序和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查。
(2)分期初、期中、期末对教学院部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工作情况、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执行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情况进行阶段性重点督查。
(3)随机听课与重点听课有机结合,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指导。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院的推广和我院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4)做好院领导、教学院部、处室负责人随堂听课、评课制度的督导工作。
(5)做好教师课堂教学和系部教学管理评价。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活动。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教学质量问卷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对院部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抽查学生作业、实训报告、考试试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6)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教科研活动环节的督查,提高学习和活动的质量及效果。
(7)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保障的督导。督促教学管理部门严格履行教学管理职责;督促教学院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使督导与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督促服务保障部门按照学院要求切实做好教学服务,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1)修订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和工作职责,成立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管理;制订教学院部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和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的院系两级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教学督导体系。
(2)召开学院教学督导工作会议,部署教学督导工作要求,总结交流教学督导工作经验,表彰优秀院部教学督导组和优秀教学督导员。
(3)规范教学督导文书、报表的格式,学督导评价标准,及时归档教学督导资料。
(4)将教学督导纳入院系绩效考核工作中。
三、工作进度安排
20xx年9月:期初教学准备与督导工作检查,督查课程表安排、教材与师资到位;督查学生到课率,督查教师教学日历、备课本、课件以及调停课等情况。
20xx年10月:升本改建评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自评整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随机抽查听课;督查组织学生技能大赛情况。
20xx年11月:升本改建评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自评整改;督查教师参加教案、课件、板书、说课等比赛情况;期中教学管理与督导工作检查。
20xx年12月:升本改建工作评估;教师课堂教学和系部教学管理评价;召开学院教学督导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教学督导工作经验,表彰优秀教学督导员。
20xx年1月:期末教学管理与督导工作检查,督查按时结课、安排考试、组织阅卷等。
中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三
本学期,我任xx班、xx班、xx班、xx班的数学课,更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从网上搜集资料,寻找更好的方法。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六、做好检测工作
加强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认真组题,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树立我校的诚信意识,严格考风考纪,对于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要进行复测。期中、期末检测后要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针对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师 压力 压力管理
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导力量,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中坚的力量。教师在履行自己的教学管理义务的同时,也在承担着各方压力,不能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就会给教师造成影响,从而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进行,阻碍学校的发展。中职教师不同于高校教师,要搞科研课题;也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师,有升学压力。中职教师有着特殊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
一、关于中职教师压力的简述
压力是指当一个人意识到某种情境(人或事物)具有潜在的威胁性而呈现出紧张状态在应激反应。中职教师压力,则是指中职教师在工作环境中,追求的目标受到长期、持续的威胁,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这种压力过大或过于持久时,就会产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多梦,记忆力下降,焦虑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缺乏工作激情,教学效果下降,甚至出现和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
二、中职教师的压力来源
1、来自社会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传播,个别教师不负责任的现象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如兼职家教、侵犯学生、殴打学生、让学生去娱乐场所实习等等,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教师的形象在媒体、民众的声讨中变差。大众对教师的看法发生巨大改变,从以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保姆”,无不说明教师社会地位的降低。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很快、也很方便就能从网络了解到知识,可以说教师的功能也在弱化。这无疑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而中职教师面对的正好是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动机薄弱的学生。他们往往对学习不敢兴趣,而对社会上一些新奇事情充满了好奇心,往往有一些成为让家长、老师头疼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如何把握好管理的度就成为了关键,否则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2、来自学校的压力
学校要求教师要教育管理好学生,要积极备课,上好每一堂课,同时还要管理好学生,不能让学生出事,这让教师倍感压力。再者学校一般有很多繁琐的事务要老师去做,还进行严格的考勤。教师在精力、体力以及能力都备受考验。中职教师的不仅仅有教学压力,课堂管理的压力更是比其他阶段的老师都大。上课时,学生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是大面积的不听课,不写作业。更有甚者会扰乱课堂秩序,无视老师。中职教师如何能让一堂课顺利地进行,让教学目标和任务顺利的完成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3、来自家长的压力
家长没有时间照顾、管理自己的小孩,很多家长把小孩扔给学校后就很少过问,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将全部的教育任务都由教师来承担。他们对待教师的看法没有足够的尊重,却又要教师承担起所有责任,这更加深中职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多中职生的家长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是教育方式过于放任或粗暴;要么家长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往往无法配合学校老师一起管理好学生。有些家长甚至帮助学生来欺骗学校和老师。中职教师除了要管理好学生外,有时候还要矫正家长的错误行为,甚至和家长“斗智斗勇”,不能不身心俱疲。
4、来自学生的压力
中职学生是被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人,不爱学习,自我意识强烈,思想偏激,行为懒散,缺乏自控。中职教师在面对这样的学生,上课没有成就感的,积极准备的课程往往因为学生不爱学习而失去作用。对学生的激励和调动,更需要教师极大的热情。而学生无法自控的违规行为,又给教师增加很多不确定的压力。90后的学生,思考问题多数从自身角度出发,比较关注个人利益得失,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同时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做事注重既得利益,常常推卸责任。青春期的学生又冲动,偏激,打架行为是有发生,同时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常常已经形成了对教师的坏印象,中职教师很多时候很难找到突破口去走入他们的内心,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来自自身的压力
教师有追求自我价值的愿望,他们要评职称提高待遇;他们要照顾家人,合理安排时间;他们要处理人事,寻找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然而并非很多事情都能顺利,尤其是那些编外教师,他们苦苦在努力奋斗,也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教师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极易导致感情抑郁、孤独、怪癖的心理问题。
三、中职教师压力的有效管理策略
当中职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时,若不能自我调节,或者学校不能给予良好的机制促进,教师将产生各种问题。如有些教师对学校没有归属感,一下班就放下所有工作离开学校;有些教师备课不积极,上课不认真,放任秩序混乱在课堂也不管,上课等于熬时间;有些教师不关心学校组织,对招生、学校声誉漠不关心;有些则在私下寻找其他单位,另谋他处。因此,学校对中职的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中职校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压力管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校教学和教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建立弹性的管理制度。
中职教师在多重压力下,要想发挥其工作热情和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学校老师主要从事的是思维性工作,僵硬的工作规则对教师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教师喜欢的工作应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让老师从工作中享受乐趣,因而相互尊重和谐的环境就能为教师提供工作场所进行优越工作的快乐。
作为管理者在教职工的工作计划上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意愿,在不断丰富教职工工作内容,使工作趋向标准化的同时,加大教职工工作时间、地点、方式的可伸缩性和灵活多变性,使教职工觉得工作不是一种压力,工作是一种友谊的拓展,从而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因而达到管理目标。当然,在这个方面也不能无目的放任自流,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行适时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释放教师工作压力。
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安排好丰富的工会活动,组织各种增进教师感情的聚会,让中职教师在和谐人际中释放压力,将工作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教师之间的人文关怀会激起教师巨大的工作热情,因此在中职校管理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全方位地关怀教师,不但要关心教师的教学工作,还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处处以人为本,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让中职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士为知己者死”,无微不至的关怀将会换来中职教师的真情回报,会让教师从感动到感激,直至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获得教育的最大效能。
3、采取有效的奖罚手段,多元激励教师发展。
激励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主要手段。在中职管理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励教师释放压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提高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能缓解中职教师的生活压力;把教师的成绩与管理的发展挂钩,形成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的激励模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要抓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他们爱岗敬业的道德信念;在管理中要注意奖励勤罚懒,制定合理可操作的制度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多劳能多得,一方面能更热情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增强对未来的期盼。
4、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
教师在争取合适的劳动报酬的同时,亦有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中职管理者应为教师提供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技能,使其具备多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学校应了解教师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又能展示中职教师才能的机会。如提供出国考察、参加国家培训、参加国省竞赛、参与技能证培训、就读在职研究生、在管理岗位上锻炼等等,设立“传帮带”,让中职教师能自我提高,自我实现。
5、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中职教师的压力是教师本身对外部环境或应激事件做出反应、认知的结果,外部环境是否构成压力源,取决于教师对该事件的认识态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主体主动的自我认知和主动行动有助于缓解压力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中职校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如开设专家心理卫生讲座、提供教师心理咨询服务、组建慰问团等等,可以帮助教师对压力事件有正确认识并有效舒缓心理压力。
总之,虽然中职教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但只要学校能营造一个好的和谐的管理氛围,采取有效地激励措施,真正能够以人为本,让教师感觉到能不断成长和提高,教师们就会释放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爆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职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饶淑园.教师压力管理原则探析[J].教育科学.2010(03)
[2]、王文静.高校教师压力管理探析[J].知识经济.2008(03)
一、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每月进行一次教案检查,每周五下午举行“中青年教师”——公开教学,特别鼓励年轻教师不断向老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多去听老教师讲课。教务处领导随堂进教室听课及一天至少2次查课, 严抓常规教学管理,以优良的教风、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及时排好学期课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照课表上课;施行上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双向考勤制度,教务科不定期的到教室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教师的到岗、授课情况;采用了新的调课程序,授课教师如需调课,须认真填写调课通知单并由教务科领导审核同意方可调课,调课通知单留档保存。 2、深入课堂听课,严把教学质量关。教务处定期深入到各个班级进行听课、评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评价教师的上课质量,并及时的给出建议。 3、每周五下午定期召开全体教师教务例会,总结一周正常的教务常规教学情况,收集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出现问题应及时得到解决,教师例会上,探讨课程特点、教材选用、教学设备、师资配备、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教学秩序良好。期中教学检查采用教师自查和教务处集中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的内容包括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到课率等内容,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4、2018级所有学生在12月底完成了在校2.5年学习任务,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二、鼓励重视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和参加培训创造条件
1.2020年8月学校派出钟玺、李维2位老师参加专业教师国家培训,他们分别到南昌应用工程学院(汽车运用检测与维修)、广州(江西)贪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动漫设计)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2.2020年下半年学校录取17位新老师,从8月1号起对新进老师为期2周的培训,培训内容为:劳动纪律制度、教学常规、上课流程、如何学写教案、怎样当好一个班主任,学生管理等项目,使新老师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为提升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考核及等级测评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技能鉴定所的功能
本学期新增各专业考评员6人,建立了学校各专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场所。
在本学期9月28日---29日对18级汽修1班—汽修5班、18级幼师1班—幼师3班两个专业(汽车维修专业197名学生、学前教育的保育员资格证118名学生)进行技能资格鉴定考核。取得优异成绩,通过率将达到100%。
四、教务处继续组织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及“双师型”申报评定,满足教师资质需求。
本学期我们教务处有共有7名教师获得了技工学校教师上岗证。
职称工作的评定几年来教务处一直很重视,本学期的职称评定于2020年6月开始由教师填报资料,上交主管部门进行中级职称评定,我校有4位老师获得了中级职称资格证。
本学期下半年我们学校共有7位老师取得“双师型”资格证。
五、学校十分重视师生技能方面培养训练,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
1、今年8月份我校有4位老师参加江西省汽车专业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三等奖。
2、2020年9月23号—24号学校共有学前教育、车身修复、车身涂装、机电维修、汽车营销、电子商务共6个项目18名学生分别参加2020年萍乡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技能大赛的举行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兴趣。
3、2020年11月4号—6号学校共有 车身修复、车身涂装、机电维修、汽车营销、酒店管理5个项目5位老师和14名学生分别参加江西省人社厅举办的萍乡市“振兴杯”技能大赛,每个赛项师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4、2020年10月—12月不同时间学校共有4个项目即学前教育、车身修复、车身涂装、机电维修代表萍乡市中职学校参加2020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类比赛的参与,提高师生学习动力。
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学历提升工作尤其外出顶岗实习学生学历要求
七、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尊重教学规律,以人为本,使教学保持正常状态。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教学大纲,落实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2、高考班级进行规范性的月考。非高考班进行期中、期末考试。
5、从严从细落实教学常规的检查,实行教学常规日查课堂周通报、月查教师教案、作业、听课、教学反馈对检查的结果及时通报。
6、充分利用德育课、班会课、语文课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尤其今年疫情特殊时期的防空安全工作,每天早上的健康打卡,对学生早、中、晚的体温测试、周日返校的行车登记。加强学生的两型教育、体育教育、科技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国防教育。
7、期末各科试卷的制定和印刷
8、组织期末考试和试卷批改
9、上交各科成绩和各项资料
10、积极开展教务处教研活动,每周教务例会结束后开展“中青年教师”公开教学,发挥教师的教学热情,集体公开评课,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八、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还不够,个别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的规范方面,某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管控学生,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
教师在课程前的准备过程中,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不清课程内容的重要程度,才导致备课针对性不强。
工作纪律方面某些教师过于松散。
工作的依赖性强,缺乏钻研精神。
对于教务处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制订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请假制度,加强个人责任感。
2、加强已有制度的执行力度,经得起各个方面检查和各项考核、考评
3、讨论绩效考核、课程系数、劳动纪律问题。
4、更加完善教务处各项制度管理的制度。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内科护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60-02
行动导向教学法来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笔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10月在广西桂林举办的中德两国合作项目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班,聆听了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对行动导向教学的阐释,并通过参与动手操作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解。本文对行动导向教学应用于中职内科护理教学进行探讨。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内涵及其教学方法的特征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
职业培训意味着培养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是一种始终能够完成新工作任务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4方面的能力构成,是多元化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内化。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培养行动能力为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策略。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行动的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简单地讲,行动导向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会做"。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教学。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指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完整的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行动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行动能力发展。尽管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但能力要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会来形成。因此,行动导向教学需将职业活动作为学习情境,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止用脑,而是脑、手共同参与学习,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行动能力。
(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特征
行动导向教学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灵活多样性。指针对不同职业、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显示出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2)综合性。指在一个教学单元中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3)实践性。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从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4)教育性。指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能够教书育人,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5)适应性。指教学法要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及劳动组织方式的发展水平,还要从本专业(职业)实际出发,适应学生的文化技能基础、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6)互动性。指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及学生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比例。(7)发展性。指教学法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变化。(8)双部性和双型性。双部性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外部活动,又要关注学生的内部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双型性指模仿型和创造型。
二、将行动导向教学应用于中职内科护理教学的意义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杂枯燥。传统的内科护理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概念、理论的准确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因而学习热情不高;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原因,单凭听教师讲课学习效果不佳;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得到鼓励,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联系起来,“高分低能”的情况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暴露无遗等。
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以教师“教”为主,而是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创设职业情境,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行动进行学习。其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师生间合作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是学生通过行动过程主动探索获得的,其记忆也会更牢固;评价学生的标准包括构成行动能力的四个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职业情境作为学习情境,可使学生更快地适应职业实践,也更符合我国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直观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行动能力的发展,而掌握必要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内科护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杂枯燥,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容易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因此,内科护理教学中应尽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最好能进行实地教学如到医院见习,或者进行实物教学如在实验室进行仪器的操作,当没有条件进行以上两种方式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绘制、摄制或搜集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编辑,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科护理教学内容中,疾病的病理变化,病人的症状、体征等,都特别适合通过媒体技术来呈现。
(二)整合教学内容,将时间还给学生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这需要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内科护理课程内容多,如果都靠教师按传统讲授方式讲解,课时安排通常很紧张,与此同时,学生听了很多,记住的却没有多少,更遑论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将其中重复的内容合并,既利于学生记忆,又节省时间。如内科护理教材中,各个系统疾病的第一节概述里,都会介绍该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而在随后的每个疾病中,还会根据该疾病的症状体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如果能在概述中把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讲透,以后各具体疾病的讲授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三)灵活运用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
1.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注重整体观的教学方法。使用引导文教学法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基于职业实践活动的工作任务,并提供一份引导问题、工作计划表(高年级学生也可自行拟定)和可供参考的书籍、网页索引,由学生根据引导问题的提示,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评价。在内科护理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肺炎病人的护理"为例,教师提供的工作计划表可包括入院处置、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评价、出院指导七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分别列出若干引导问题如护理评估环节,引导问题可以为:对病人的入院评估应在何时进行?评估前须准备哪些用物?与病人交谈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评估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总之,引导问题应与实践链接,引导问题可作为信息帮助学生构建整个复杂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情况有选择地纳入教学过程。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其实也可以称为病例分析。教师选择一个典型的病例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该病例资料后回答若干问题并阐述其判断依据,这些问题可指向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护患沟通、执行治疗、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学生认清某一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可使其分析、决策能力得到提高,还可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的角色扮演法,由教师组织游戏,学生分为演员和观察者。以“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角色扮演游戏为例,游戏前教师需把游戏相关信息告知学生,如游戏场景为病房,游戏过程为护士向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进行15分钟健康教育(具体宣教内容可分几部分,由学生抽签而定),学习内容为沟通能力(对话)、宣教能力(专业知识运用)等。确认学生明白游戏过程后,让学生讨论出游戏过程中职业角色(护士)的评价标准,如可看到的着装、动作方面应如何,可听到的语气、语言内容应如何等,此评价标准是观察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需观察的项目。然后进行分组抽签决定各人应扮演的角色,每组应有1名护士,1~2名观察员(可分别观察护士角色的“看”和“听”方面),1名病人及1~2名家属(病人及家属不设观察员,因为病人及家属不是职业角色),总之每个学生都要扮演其中的1个角色。所有的组同时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各组的观察员要逐一向全班报告其所观察的护士角色做得好或不好的地方并阐述理由。学生能够在听观察员阐述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对于职业角色的要求。最后,每一个学生要写一个自我反馈。这些反馈以匿名方式交给教师,以便教师评价教学效果及改进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如何更好地将行动导向教学应用到职业教育当中,值得每一位职校教师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Horst Stadler.项目教学法[R].桂林: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2
[2]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3]赵轶.探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蔡晓云,马晓妮.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模拟导游;中普陀寺
本世纪以来,国内掀起一股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本土化研究之风。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被广泛使用。在行动导向教学诸多教学法中,引导文教学法由于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和教学质量,因而在德国职业教育法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在《模拟导游》实践教学环节――寺庙宫观导游教学中大胆应用了引导文教学法。
一、引导文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引导文(Lead Test)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法。它的实质是教师把原来要讲的内容用引导文的形式编写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并完成相关人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引导问题,有目的地在大量专业技术材料中独立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独立制订工作任务完成计划,从而获得解决新的、未知问题的能力,并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完整行为模式”。
二、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以中普陀寺模拟导游教学为例
寺庙宫观导游服务教学时,笔者担任《模拟导游》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带领12级旅游专业的15位学生,到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中普陀寺开展本课实训,一来是由于交通安全和学生经济所限,不能到教材所列举的若干个国内著名寺院实地教学;二来也旨在利用本土旅游资源,提高学生的导游讲解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带团技能和导游服务技巧,从而带动本土旅游人才的培育。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介绍在该寺的导游讲解技能实训活动。
(一)教学准备阶段
第一步,准备和资讯。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学习任务描述,通过文字或图表形式表示工作任务;
2.学习目标描述,通过完成任务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3.引导问题的设计,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初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
4.提供专业信息渠道,教师应给学生信息材料的具体来源,如书籍、杂志、具体网站等。
引导问题是引导文的核心组成部分,完成引导问题是引导文教学法的首要环节。以引导问题作为关键线索,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系统地引导并激励学生自主地搜索整理信息,借助已有的材料弥补所出现的信息空白,找到正确的结果,教师也可以通过简短的解释来弥补所缺的知识,完成信息源的汇总。
本课学习时,学生已同时在学习《旅游文化》中关于佛教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导游业务》中导游讲解技能的相关训练,这些也是本课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针对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笔者在课前查阅了相关资料,找机会咨询了本寺主持一些相关的信息,并根据引导文教学法的要求设计好《中普陀寺导游讲解任务单》。
(二)教学实施阶段
1.提前布置教学任务。将3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各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参考资料、问询寺院人员,结合已经设计好的引导问题,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后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协商,形成一份通俗易懂的中普陀寺的导游词。
2.资料收集。这些资料包括“信息来源”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在网络、现场问询等渠道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各小组将找到的引导问题的答案整合、修改,最终形成中普陀寺导游词。
3.计划制定。工作计划要考虑完成任务所有的相关工作步骤和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材料等物质条件。然后由各组成员一起进行任务细分和分工协调,确定中普陀寺讲解的路线和顺序。
4.决策制定。这一步骤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工作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确定最终方案的过程,即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怎么做的过程。部分小组可能有几个候选计划或者组内对一些问题未达成共识,如导游讲解的流程和顺序、各点讲解的时间、景区的特色确定活动及活动所需的设备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共同作出决策。
5.计划实施,即景点实训活动。该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进行轮流讲解。讲解时,其他各组学生进行游客角色扮演,并对“导游组”提出相关问题,“导游组”成员进行配合讲解。第一组学生讲解完毕后,将和其他同学扮演游客,第二组同学扮演导游,以此类推。
(三)教学总结阶段
1.基础性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普通话发音不够清晰、准确;讲解时有忘记导游词的现象。
2.技能性问题:讲解时不够自信;讲解时逻辑不清;讲解时缺乏与游客的目光交流和互动。
三、引导文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一)引导文法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传授为主,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节奏,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在引导文教学法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由学生通过实践而获得的。相信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中职旅游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
(二)引导文法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1.加强课前准备,发挥引导作用。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相比,引导文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授课前下大量的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和整理学习项目材料、引导性相关工作单与问题、设计可行性授课计划表等,有效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展开。
2.加强过程控制,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对知识理论体系和技能有全面的了解外,还必须注意新型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尺度把控。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围绕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好引导、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不管是采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还是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课堂与原先相比都要热闹许多。教师从讲授者、演讲者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必须要控制好教学的过程而非教学的内容。
(三)多种教学法结合,必将相得益彰
引导文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尝试将工作情境转换为学习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在具体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灵活引入其他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法、实验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必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在模拟导游教学实践中,怎样合理运用引导文教学法,真正有效地让学生整体、自我都获取经验,构建应用知识的框架,获取实际的职业行动能力,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我们相信,只要保持足够的信心与热情,不断努力探究实践,就一定能摸索出引导文教学法运用在模拟导游教学中的成熟经验,为模拟导游课乃至整个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英语衔接教学误区策略
一、前言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使其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阶段学生能力发展过程和课程要求有机衔接,保证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而由初三进入中职高一是中学外语教学的延续也是一个转折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中职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当前,许多地方初中与高中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初、高中英语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交流。高中英语教材起点高,学生对教材、教法的改变不适应。另外,由于心智方面的原因,初、高中学生在课堂参与方式上和学习策略调整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波动很大,对英语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因此,如何处理好初中和中职高一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校中职新生来自全区各个初中学校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于普通中学学生较低,基础薄弱,初高中知识断层严重,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其中80%的学生没有掌握国际音标,无法独立拼读单词,语音语调有待于改进,词汇也遗忘了许多,语法比较模糊,口语和听力还不能适应高中用全英语授课的要求,上课听不进老师的授课,读课文又不流利顺畅,翻译句子无从下手,对话交际更谈不上,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搞好这个衔接,将有助于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有助于学生在高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
二、英语衔接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已有许多教师明显地意识到了英语衔接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但新生对新的学习的无法适应,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在衔接教学中措施不当是直接原因之一,其中主要误区有:
1.单一性
不少学校对新生的学习基础、兴趣、能力和存在问题缺乏深入调查和研究,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在某些学科基础、能力、兴趣等专面差异也很大。英语是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科之一。教师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各行其是,新生的衔接教育和教学始终停留在个体的自发行为上,而作为衔接教学的主体学生无任何话语权,只能被动地听任教师摆布,形成了衔接教学的单向性,衔接教学处于无效或低效的状态。
2.片面性
受目前社会片面追求升学成绩的影响,教师只注意了部分语言知识上的衔接,却忽略了学生上升学后在学习目标、方法、环境和人际关系变化上所产生的困惑。衔接教学被简化为单纯的语言知识的查漏补缺,流于片面化,结果使衔接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和学习不适应期过长,一些基础不扎实、习惯不太好、学习策略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始掉队,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3.突击性
由于学校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摸底盘查,学科的衔接教学没有统一、协调、周密的计划,衔接教学的随意性大,突击性强。教师不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是学习方法还是语言知识,是心理还是生理,是环境还是目标,以至衔接中分不清矛盾的主次。最终衔接教学就成了教师满堂灌语法,学生埋头做练习,衔接教学化为教师的一种临时性、突击性任务。
4.表面性
新生接受知识是循序渐进地,教师只关注学生学科技能的衔接,忽略了学生学习意志品质和学习策略的深层次毛病,他们或在衔打接教学中语言知识上一味地单兵突进,忽略了新生接受知识的渐进性;或只关注学生学科技能的衔接,忽略了学生学习意志品质、学习内趋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衔接。表面上轰烈烈、扎扎实实的衔接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表演赛,而学生不适变升学后的学习的深层次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
1.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和老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每个阶段的衔接准备。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大纲》等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弄清不同教育阶段学习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领悟立意和内涵,明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2.英语教材的切合点
熟悉不同阶段英语教材,做好教学内容衔接。升学后,词汇比起升学前的学习要求和需要量猛增,语法也比较系统,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材料更贴近现代生活,时代信息较浓,而且内容涉及文学、教育、天文、科技、金融、电脑网络等诸多方面,学生一下难以适应。
教师要下苦功夫吃透教材,了解各个阶段英语教材的结构和编写的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前后两个阶段的英语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上以旧带新,以新温旧。所以,教师只有在充分明确课程标准要求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才能把握好起点和课堂容量,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3.心理因素的变化
由于升学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次飞跃。有的学生认为:以前学习任务太重了,到了新学校该歇一歇了,思想情绪上有所放松;有的学生认为:新学校不是我理想的学校,就混混日子吧;还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以前英语基础就不是十分牢固,升学后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英语干脆放弃了;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前苏联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予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烦恼,恐惧和其它方面的消极感受,从而妨碍了他们竭尽全力地学习。”糟糕的是,我们漠视了大量需要情感食粮的学生的内心需求。面对以上几种局面,新生入学后不久,就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端正他们思想上的各种错误认识,消除他们头脑里的各种消极情绪。要鼓励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4.基础知识的薄弱
对于进入学校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本来以前的知识就未消化掉,现在如果新课、旧课一齐上,则负担更重,一旦“撑坏了胃口”,他们就“什么也不想吃了”。只有解决了学习英语的基础,教师才算是打好了学生的根基,才能为下一步学生能力的培养埋下伏笔。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过好单词关,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教师可以把以前所学过的单词和短语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让学生集中识记,进行考查;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过好语法关,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可以把以前所学过的语法按内容重新梳理,同时通过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也是为学生以后语法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也可以用“分散穿插”的方法,从语言、词汇、语法和课文几方面补缺。按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按时上新课,既能使优生在学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上有“咬劲”,有充实感;又能使差生对新课文中体现的语言基础知识有个认知的过程,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课后努把力,尽快达到班级平均水平。
5.学习方法的不同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的依靠性较强,学习进程多表现为被动和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练习为主。而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刚入学的新生,往往沿用以前的一些学法,不能根据实际变化而改变,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记笔记,及时复习,反复练习等。
总之,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衔接教学的基础,选择教学策略和指导学习策略是衔接教学的要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才是衔接教学的目的。只要我们不懈地深入研究,勇于实践与探索,就一定能够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毛爱清.浅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2.史彩云.如何搞好高一英语的衔接教学[J]网络财富,2010年第1期.
3.张黎.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