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4: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业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陕西 云南 区域旅游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49-02
陕西是旅游大省,旅游业一直是陕西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大、品位高、特色显著、多样性强的总体特征。旅游业已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陕西的旅游行业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发展速度与资源不符的缓慢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一、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纵向比较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内涵给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早在1980年旅游业刚刚兴起之时,陕西就凭借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资源成为当时的旅游大省,享誉中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陕西省旅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壮大。然而近年来,同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其他省相比较,我们明显已不能相提并论,远远落后于昔日并驾齐驱的北京、海口甚至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四川等地。
(二)陕西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关中地区。
以西安为中心及其毗邻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该地区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汇集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占陕西高级别旅游景点总数的90%。
(1)发展优势。西安旅游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古老”为特点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其二,西安旅游业后续开发优势明显,管理体制有潜力可挖。其三,发展思路准确,带动作用明显。思路新,发展快,旅游业已完成了从“接待产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升级过程。其四,旅游资源挖掘潜力大,开发前景不可限量。随着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更多的宝贵资源将逐渐被发掘出来,西安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目前西安旅游业即依仗上述的各种优势,进行粗放经营,简单再生产,在客源空间结构及市场空间拓展中面临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①旅游生态环境缺乏保护,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西安旅游业一直遵循“一次性投入,持续性消耗”的发展模式,不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②由于不够重视管理,经营者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差,服务秩序混乱,大大破坏了西安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③从旅游资源竞争力来分析,西安偏离了经济发达、旅游需求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城市化水平低、居民出游率和旅游花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严重影响开发该区的旅游市场。
2.陕南地区。
汉中地处陕南南部,北倚秦岭,南靠巴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气候、地貌特征,使汉中的旅游资源与毗邻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同,形成了以“汉”“绿”“水”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汉中地处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一时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1)发展现状。汉中以其自身的特点,多年来发展一直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旅游产品风格独特。旅游景区景点离中心城市较近,汉中市辖十县一区,旅游精品线及环市休闲度假旅游村以汉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2)存在问题。从总体上看,汉中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甚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①规划设计落后。②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方式不灵活。③精品线路打造缓慢、资源利用率低。
3.陕北地区。
延安是陕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朵奇葩,红色旅游已成为延安的一张名片。据调查显示,陕西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总共有486个,延安就占360个;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总数、五级红色资源数量、四级红色资源数量、三级红色资源数量分别占到陕西省的74.074%、100%、85.71%和86.87%。延安旅游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延安的革命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其吸引力优势、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二是延安已成为我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延安一直是游客向往的革命圣地,国内外认知度非常高。
二、陕西旅游业与云南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一)从营销角度对比陕西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个外延比较大的产业。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旅游业也符合现代营销学的4C原理,即:旅游产品、旅游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的方式。只有把旅游业的4C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形成好的赢利模式推动本地区GDP的增长。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借鉴经验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云南在全国及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已在不断上升。云南省为了提高自身旅游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提出了4点对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在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具有垄断性民族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实践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富有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区域竞争能力。目前,全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重心西移,旅游区域内的联合发展都是云南发挥区域优势,提高旅游业区域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3.进一步调整形象定位。把云南省的旅游资源与中国西南部的其他省份及其相邻国家相比,云南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多样性的,云南省全年舒适的气候就占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地位。
4.进一步重视市场研究,增强促销力度。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认真研究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游客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游客喜欢的产品,才能扩大客源市场。
三、加强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中地区
第一,旅游产品的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日益成为旅游产业国际化、文明化的重要标志。第二,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西安旅游业转变优势的关键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软件因素对发展西安的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陕南地区
第一,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激励整体的框架体系;第二,投资应多元化,首先,投资环境要宽松;其次,投资方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进入,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集中力量开发旅游线,在客容量不成问题而资金成问题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名牌旅游线,是最佳有效途径。
(三)陕北地区
第一,认真定位和包装延安的旅游资源,开发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关键就在于对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层认识。第二,改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延安应从全局考虑,优化整体优势,发挥所长,建立能有效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三,设计“体验型,参与型”系列旅游产品,通过各项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从而转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第四,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景区首先要改善经营体制,吸引素质高的人才。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的实质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从而拓展并稳固旅游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以,陕西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陕西各地域旅游业的发展。再通过三的合作,使得陕西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实现旅游业持续、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辉,刘联党.陕西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7.
[2]韦鑫.陕西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7.
[3]郁广健.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2006.
一、洛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洛阳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洛阳旅游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截止至2014年底,全市国内国际旅行社88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6家,三星级旅行社30家,二星级旅行社41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开放性旅游景区(点)74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
(二)洛阳旅游资源遍布全市
洛阳悠久的建都史使其披上了一层浓浓的古文化外衣,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更是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外,洛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部分代表性景区列表如下:
(三)洛阳旅游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洛阳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洛阳接待游客总人数946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总收入600.96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创汇238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17.34%;接待国内游客9385.61万人次,同比增长9.93%。国内旅游收入58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7%。
二、洛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特色单一
洛阳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但是在游客印象里最深的估计也只有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和“甲天下”的牡丹花了。提起洛阳,人们心中除了出现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再无其他。而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洛阳旅游特色单一,在大力宣传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忽略了其他旅游景点的宣传与营销,从而使洛阳的众多旅游资源埋没在这三样盛名之下,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
(二)旅游产业规模小,链条偏短
洛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与洛阳现有的旅游产业规模并不相称,在硬件方面,洛阳现有的星级饭店、旅行社数量等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少。在软件方面,高素质旅游人才、高质量旅游服务也显得捉襟见肘。旅游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效应不强。除了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以外,洛阳旅游产业链条偏短也制约了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洛阳的旅游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上,新型的旅游产品偏少,旅游业链条短小,旅游项目局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
面对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滞后的基础设施又成为阻碍洛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每年牡丹花会期间,由于宾馆、酒店价格飙升,房源严重紧张,很多游客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住宿的地方,除了星级酒店、宾馆外,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停车场、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多个旅游景点一到旺季就会出现人群拥堵、车辆堵塞的局面,导致我出不去,你进不来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景区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四)旅游高素质人才缺乏
目前洛阳旅游业人才状况是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首先,熟悉景区规划、线路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专门技能人才非常缺乏。其次,由于旅游产业的门槛对文化素养要求不高,造成了旅游从业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多为高中、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才非常稀少。再次,由于旅游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基层的旅游从业者普遍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造成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三、洛阳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特色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针对洛阳来说,除了宣传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花外,也要打造其他知名资源品牌。一、对其他的重点景区,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龙潭峡等,要深入到景区内部,因地制宜,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从而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二、针对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要将旅游与文化充分融合,以文化为载体,旅游为形式,推进二者的互动和融合,突出文化旅游特色,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洛阳旅游业要想飞速发展,必须要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以强带弱,引起连锁效应,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保证洛阳旅游产业在“科学、和谐、高速”的轨道上发展。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基础上,也要使旅游产业链条增长以及促进各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使传统的观光旅游朝着更加多面、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发展,同时可以使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环保型特色工业等想融合,促使洛阳形成旅游产业规模宏大、链条齐全、各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健康局面。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洛阳所出现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加大规模建设一批中低档的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停车场、超市、公厕等,增设城区到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车。
(四)提高旅游产业员工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随着国际环境的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全方位人才显得更为紧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发展的好,人才要留的好。一、加大投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旅游人才。二、加强对各旅游产业员工的培训,可以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培训讲师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可以定时参加各项相关的培训班,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三、加强旅游产业人才的监督与考核,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
四、结论
关键词: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规划
拉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千年古城,现辖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七县一区),享誉中外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灿烂悠久的藏文化、隽美的高原生态风光,构成了拉萨得天独厚的旅游吸引力。作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拉萨市旅游局统计,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市旅游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3万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28.96%,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8.18%。拉萨旅游业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基本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吃:来拉萨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食品外,还可以品尝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浓香的酥油茶和各种藏式餐饮。
住:拉萨现有宾馆(饭店)33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90家,星级家庭旅馆15家,社会旅馆231家,共有客房16426间、床位30558张。拉萨目前有旅行社78家,专职导游2000多名,旅游汽车公司23家,旅游车辆2754辆。
行:目前,拉萨已形成了贡嘎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网(邦达机场、米林机场、和平机场、昆沙机场)、公路)(全区公路网的网心)、铁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为主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游:按照“规划先行、环保第一、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的原则,拉萨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萨作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纳木错作为生态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马驿道东廊道、南亚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拉萨在市郊重点打造覆盖拉萨七个郊县的“一湖七区”重点旅游发展片区。
购:来拉萨旅游,不仅可以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购买许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产,如:传统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驰名天下的灵芝、藏红花、冬虫夏草、雪莲花等藏药材。
娱:拉萨城区有各种演艺场所,独特朗玛厅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你还可以观赏独特的藏族歌舞表演,西藏民族歌舞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文艺相结合,独具魅力。
二、拉萨旅游业发展规划分析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区位条件
拉萨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是西藏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大西南沟通内地与南亚诸国的重要中转站。区位优势必将使拉萨的旅游业有光明的前景。
2.旅游资源概况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雪域冰峰、高原湖泊、宽阔的拉萨河谷等构成了拉萨神奇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黄教六大寺中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美妙绝伦的藏式建筑、壁画、唐卡和塑像艺术,独具神韵的藏歌、藏舞、藏戏,神奇的藏医药,以及异彩纷呈的藏民族风情,构成了拉萨高品位与极具垄断性的人文旅游资源。
3.拉萨旅游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萨古城为核心的拉萨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因此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1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3.42亿元。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交通瓶颈限制、建设与宣传投入滞后等原因,使得拉萨现有旅游产品结构相对还很单一,总量规模还有很多空间提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尤其是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相互不协调。
(二)、旅游发展总体构想
1.拉萨旅游发展战略
一是突出拉萨作为市域及西藏地区旅游目的地和中转站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中心辐射能力的旅游中心战略;二是开发藏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促进拉萨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品替代与推进战略;三是以拉萨城区为依托、通过建设快速旅游通道构筑以线串区、逐级扩散的资源组合式集群开发战略;四是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创造旅游投资、环境营造等方面条件和氛围,同时逐步引进和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拉萨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的政府主导战略。
2.拉萨旅游发展重点
重点构建两大核心旅游区(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和北部自然生态旅游区),四个辅游览区(尼木藏乡文化游览区、甲玛沟游览区、德仲游览区和热振寺游览区);形成一环一线旅游精品;发展8个以上国家级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精品项目;培育1个一级(拉萨市)、2个二级(墨竹工卡县城和当雄县城)旅游组织中心。
(三)拉萨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规划
1.拉萨旅游产品规划
(1)构建拉萨精品旅游线路
一环: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林周热振寺、柏树林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热堆龙德庆楚布寺拉萨城区
一线:日喀则尼木吞巴藏香村曲水卓玛拉康拉萨城区达孜甘丹寺墨竹工卡甲玛沟、斯金拉木错林芝(或反之)。该旅游线是西藏旅游黄金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推出拉萨藏传佛教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转经线路:内圈、中圈(帕廓)、外圈(林廓)
·市区朝圣环线: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
·市域朝圣环线: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直贡提寺热振寺楚布寺
·区域朝圣游线:拉萨日喀则山南
(3)拉萨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拉萨城区藏式民居大院及传统街区观光;藏医藏药探源与体验;雪顿节、藏历新年等民族节庆之旅。
(4)拉萨乡村旅游产品
以娘热民俗风情园、甲玛沟景区、尼木吞巴藏香村、当雄草原风情区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乡村风情之旅。
(5)自然观光旅游产品
·区内游线:拉萨达孜林周热振当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拉萨
·区际游线:拉萨昆明成都(包括其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和茶马古道)
2.拉萨旅游项目规划
(1)对现有宗教文化景点的提升与扩容。
(2)新增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拉萨“四大林”及其它特色寺庙(拉萨“四大林”即丹吉林或丹杰林、功德林、策墨林或策门林、次角林或策觉林。注:所谓“林”是指圣地或寺院,是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寺庙,掌握极大权力)。
(3)加快自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纳木错湖、羊八井地热、德仲温泉、日多温泉)。
(四)拉萨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1.进一步开发目标市场
国际旅游:一级市场——西欧、北美市场,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二级市场——东南亚、澳洲、南亚、西亚市场;三级市场——中亚、中东、东欧等新兴旅华市场。
国内旅游:一级市场——西藏自治区内其它城市,成渝、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二级市场——西南其它地区和华中地区;三级市场——东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
2.营销及宣传拉萨总体旅游形象及口号
总体旅游形象:神秘拉萨,雪域圣地
总体形象口号:神秘宗教文化·神圣雪域圣城·神奇世界屋脊
3.市场营销战略
以部门合作促销、区内合作促销、旅游节事促销、整合促销和价格促销战略为主。
(五)拉萨旅游交通与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目前,拉萨的对外交通主要是青藏铁路、多条进出藏公路,即“一区三廊道”(城区和三条国道)和多条进出藏航空交通,以拉萨贡嘎机场为中心,开辟更多区内外以旅游热点城市为核心的新航线,公路以拉萨市区为中心(拉萨至贡嘎机场的高速公路也将于本月开通)、两纵两横的快速通道为骨架的路网格局。旅游服务设施依托拉萨城区、县城及重要的旅游节点布局。住宿设施建设以稳固发展高中档与经济型相结合的旅游星级饭店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青年旅舍,以及缓解季节性供需矛盾的家庭旅馆、帐篷林卡等住宿设施,在主要旅游景区建设医疗急救站。
(六)拉萨城市旅游规划
突出藏传佛教文化、藏民俗文化和藏医药文化三大主题,选择一批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寺庙、民居大院、纪念地)进行保护性修复,并作为专题博物馆或旅游景点开放,规划八廓街、雪村、河心岛三大集观光、散步、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活动场所,组织策划藏戏表演节目,同时有重点的发展和推介一批有极具特色的朗玛厅,丰富夜间的活动安排。开辟旅游巴士专线,设计“拉萨古城探密一日步行游”线路,设置完善的标识和景点说明。
参考文献:
[1]王颖. 西藏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一、舟山群岛概况
(一)各项资源丰富
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在长江入海口以南,拥有1390多个岛屿。其中建设成的旅游景区有1000多处。同时舟山还拥有丰富的鱼虾蟹类的资源,潮汐能、风能资源富足,盐田和矿产资源也极其丰富。
(二)旅游资源
舟山的岛屿分布比较集中,以大岛为中心,小岛屿分布于周围。舟山群岛的自然景观独特,极具观赏价值。由于海水的长期冲蚀,形成了大量的海蚀岩和海蚀洞;同时有名的沙滩岛屿也有一些,如普陀山的千步沙,朱家尖岛的南沙沙滩等。除了以上提到的风景,舟山还具有很浓的文化氛围,有历史遗留的军事文化景观和海岛渔俗景观等,还有很浓厚的佛教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都为舟山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舟山群岛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舟山群岛有着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就舟山群岛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区商业化,影响景区持续发展
现在,舟山的旅游景点都是靠自然风光吸引游客,以短期的旅行度假为主。所以景点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建立了大量的宾馆、客栈、餐馆等商业场所,还有许多摆摊设点的临时摊位,与景点的整个风格格格不入,破坏了景区的生态氛围和文化气氛,容易使游客产生游览厌倦感,影响景区的后续发展和游客的再次光临。
(二)旅游业产品种类少,开发程度不够
在舟山的旅游纪念品种类较少,一般都是佛教的念珠、佛像、珍珠、玉器、海螺等,而且大部分工艺品并非本地产,缺少本地特色。另外,出售这些产品的一般都是本地居民自己摆的小摊,没有专门的工艺品销售店,会给游客留下这些工艺品做工不专业、加工不精细的印象,影响到旅游业的收入。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舟山的旅游业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和加工的相关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国海岛众多,所以开发具有自己海岛特色的景区或商品是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目前舟山群岛并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地土产或旅游商品,有的也仅是在其他景区也可买到的一些明信片或海产品。
(三)旅游景点的特色不够
目前人们的开发项目仅局限在可以短期就得到回报的,从而忽略舟山群岛的其他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上文中提到的军事文化和海岛民俗文化,都是吸引中外游客的很好的开发项目。所以目前舟山的旅游项目开发过少,具有单一性,且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变相造成资源浪费。
三、舟山群岛旅游业发展策略
(一)提前制定规划,控制商业场所数量
与旅游相关的各项商业场所,如宾馆、餐馆等的建设必不可少,是服务游客,方便游客的便利设施。但是需要掌握原则,控制数量,做到数量少但是品质优,建设的数量根据景区的规模而定,选址排列不宜过于密集,并且这些场所的外观设计符合景区的风格特点。同时,可以适量设置一些摊点,满足一部分游客边游玩边购物的需求,但不能过多,把握度。
(二)针对游客类型,注重开发新产品
舟山旅游管理者应该根据游客的不同类型,开发新产品。根据游客的需求,设计如军事旅游,主题岛旅游,拓展训练,探险旅游,自驾游,疗养游等,这样更能方便游客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游玩计划,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还可以设计体验式旅游的项目,现代的城市工作人群的工作压力较大,设计能让游客舒缓、释放压力的体验项目,更符合当代游客的需要,势必能带来好的收益。同时,根据不同的主题项目,设计相应的周边产品,让游客在体验完旅游项目后,可以买些相关纪念品带走,留下永久的回忆,也能带动景区的经济收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三)对景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杜绝破坏景区、污染景区的现象
由于舟山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景区游客数量的增多,难免带来环境污染的系列问题,对此我们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走“边开发边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景区内加强宣传,使游客树立不乱扔杂物,不破坏文物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制度管理,使违反制度的行为能够得到惩罚,从而保证文物的完整和景区的整洁。对于一些接待能力有限的景区,可以实施“限流”的制度,保证景区在可承受范围内接待游客,避免对景区产生不可复原的破坏。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收入;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旅游能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所以近几年国内外旅游市场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湖南省也将旅游业确定为本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湖南省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还为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两个总量指标出发来看近几年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1.湖南省旅游人数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9年湖南省接待游客总数为16065.03 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5934.16万人次,国外游客130.87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总计20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8%,其中国内游客20397万人次,同比增长28%,国外游客19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011年湖南省接待游客总数上升至25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3%,几乎是200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倍,其中国内游客25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4%,境外游客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人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较快都在20%以上,其中国内旅游市场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趋势较好,而相对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则增长缓慢,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湖南省旅游收入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收入也是呈上涨趋势。2009年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总计1099.47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7.43亿美元,旅游外汇收入6.73亿美元;2010年旅游总收入上升至1425.8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30%,旅游外汇收入9.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11年旅游总收入为1782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湖南省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为湖南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达到99.%,由此可知湖南省的旅游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内旅游市场,而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来说相对较慢。
虽然总体而言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全国来讲都是较快,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湖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有衡山北有洞庭湖,这也是近几年游客人数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在资源开发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规划,湖南省旅游景点数量很多,但大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一些地方只顾地方利益而不顾全局,导致全省旅游景点的开发没有统一规划,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其次是盲目开发,近年全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一些本来落后贫困的地区因为开发旅游而富裕起来,使得很多地区、部门都开始盲目开发旅游,而不顾本地区的实际状况,造成很多旅游项目建成后入不敷出,严重浪费资源。最后是后期管理不到位,许多旅游景点在后期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虽然吸引了大批量游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只顾一时之利的做法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旅游品牌建设落后
湖南省旅游品牌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旅游品牌定位不清,湖南省旅游景点数量很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在旅游品牌打造上缺乏创新,很多旅游品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很难在同类型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其次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近几年湖南省虽然已开始注重旅游品牌建设,但成效不大,影响力不足,广告投放少,营销方式单一,目前除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这个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知名度外,其他旅游景点的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对旅游需求的增加,一些旅游景点导游收取回扣,店主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湖南旅游景点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景区尤其是知名品牌的旅游地,虽有优美的风光如果没有与此相配套的优良服务也是枉然,所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史极为重要的。
4.相关产业发展不足
旅游业发展是否好,不仅看景点的建设,配套产业发展的好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而湖南省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比如在吃方面,湖南的小吃很有特色,但不集中未形成规模;在购物方面,缺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住方面,酒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这些都会影响湖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关键词:旅游区;文化产品;周口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168-03
1 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现辖8县1市1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 173万亩,总人口1 070万人,居全省第二位。境内现存有太昊伏羲陵、女娲城遗址、平粮台遗址、孔子弦歌台、老子故里太清宫、老子升仙台、吉鸿昌纪念馆、故居等名胜古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周口市旅游业乘势而上,投资力度加大。1992年―2001年,该市共投入景点景区建设资金2.3亿元,重点建设了太昊陵、老君台等12大景点,全市旅游面貌彻底改观,各地方县人文景观完善修复。“十五”以来,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4亿多元,年均增长15%。2006年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前10个月,接待国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多元,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显著增加[1](见图1)。
近几年,周口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与河南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相比,显得相对缓慢(见图2)。2006年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139.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旅游总收入1039.39亿元,增长30.0%。周口入境游客数量不多,国际旅游收入水平低。10年来共接待国外游客不超过1万人次,根据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2005年周口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是1512人次和42万美元,仅占河南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的0.25%和0.19%,周口接待入境游客数量与周边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周口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有一定基础,但是,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但还未发挥优势,景区服务建设要进一步标准化。到2006年,周口店现有初具规模的旅游景区点33个,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10家,导游员70多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 000人。与河南整体规模相比,2004年河南全省已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国际社32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2006年河南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2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0处。由此可见,周口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旅游产品。
2 周口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周口市地处中原,河流繁多,沙颍河、涡惠河、西淝河、洪汝河等淮河支流蜿蜒区内,自然龙湖碧波万顷;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异彩纷呈,全市有人文古迹寺观遗址360多处,有名的庙、寺、庵、堂、楼、台、亭、阁、城、坛、观、陵、冢、古墓达326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28处。以伏羲和老子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太昊陵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古城市建筑文化、姓氏文化以及杂技文化,为周口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口在资源上占有绝对优势。周口市内外交通格局的变化将大大提高可进入性。漯河―阜阳铁路西连京广,东接京九;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成为内地连接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106国道纵贯南北,311国道横穿东西;沙颍河复航后,船舶经淮河入长江直达南京、上海。4条高速交汇,一条铁路提升,一条河道通航的交通条件,使周口具备了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优势[2]。
2.2 劣势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基本要素,游客出行注重舒适和便利性。周口不仅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定点的购物超市几乎是一片空白。单调的旅游项目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产业政策不健全,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能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定位和该产业的产业政策。到目前为止,周口还没有一套针对旅游产业投资的专门性的优惠政策。没有政策优惠,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故而,投资商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积极性不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周口市旅游产品大多是文化旅游产品,游客易于产生单调和乏味感。旅游产品种类不丰富,缺乏文化与自然山水旅游的互补性。产品层次单一,观赏性不高和吸引力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周口市除导游人员缺少外,星级饭店中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匮乏,至于对旅游资源和景点的策划、开发、营销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寥若晨星,这直接制约了周口旅游业的发展。
2.3 机会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加入WTO以后,中国旅游业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将到2010年,国际旅游收入预计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 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 700亿元[3]。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将为周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全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崛起。2003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正式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原城市群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即中原城市群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紧密圈、中原城市群辐射圈。周口离郑州只有2个小时,在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小时通达圈内。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将对周口旅游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周口文化旅游线路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华夏寻根游”、“孔子周游列国游”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又把周口定为河南省五大旅游区域――豫东旅游文化区域的核心地,这为周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4 挑战
目前,由于自然风化、脱落和人为的原因,周口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景观与原貌相差甚远,使游客失去了原始古朴的视觉效果,周口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潜在的威胁。周口的文化与周围的文化存在着相近或相似性。像山东“三孔”文化对周口弦歌台孔子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新郑“黄帝故里”也是中国“三皇五帝”文化的象征,对周口的伏羲文化构成较大的挑战,开封的宋都文化,许昌的曹魏文化对周口的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的压力。如何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上做文章,突出文化特色,突破阴影效应,形成区域竞争力则是周口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异常迅速,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像郑州、开封、南阳、商丘等周边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比周口较明显,旅游资源级别较高,对周口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源分流,客流量减少。
3 加快周口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3.1 “三区、两点、一线”的构想
市区近郊型生态农业旅游区――所谓“生态农业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周口处于平原腹地,沙颍河从市区蜿蜒而过,市区气候凉爽舒适,环境幽雅。周口属农业大市,是棉花、粮食和素菜的生产基地,市郊区与农田相近,在瓜果素菜成熟的季节,花香四溢,平原景色优美迷人。可以凭借沙颍河和平原生态景观,通过农业生态示范园、生态植物园,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优质农作物基地为依托,在市区近郊开展集体观光、娱乐、休闲、民俗于一体,以风俗人情、瓜果采摘、农具展览、荷塘垂钓等玩法为主体的“农家乐”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在这里获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妙享受。
淮阳文化旅游区――淮阳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国保”单位2处,省级2处,县级43处。“中国姓氏文化节”和“二月龙会”在这里举行,是周口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周口发展旅游的中心。淮阳文化旅游区应以太昊伏羲陵和弦歌台为依托,“中国姓氏文化节”和“二月龙会”为平台,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文化旅游。万亩龙湖是豫东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水体资源。有“南有杭州,北有陈州”,“杭州有西湖,陈州有龙湖”之说。淮阳应以龙湖为支点,以水资源为依托,开展生态湖泊观光旅游。通过布置各种娱乐设施,如湖中伐舟、冲浪和采莲子等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把龙湖打造成豫东最大的水上乐园,使淮阳成为文化、娱乐、休闲、湖泊观光、旅游和度假胜地。周口是“杂技之乡”,河南豫剧“月凋”的诞生地,可以在龙湖湖畔适当的安排杂技、豫剧、挑花篮等节目的表演,展现豫东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添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气息,增加游客的旅游兴趣,开展豫东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湖泊资源,增强文化旅游与湖泊观光之间的互补优势,弥补参观太昊陵与弦歌台皆是古典建筑的重复和单调性,使古老文化建筑与自然湖泊交相互映,形成淮阳“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画中”的格局,把淮阳变成周口美丽的后花园。
项城工业旅游区――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开展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工厂、企业、公司和工程等工业生产和运营之地,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项城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是品牌价值43.8亿元的莲花味精集团的所在地,凭借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以莲花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把项城建成工业旅游区。从周口到项城沿沙河南岸的“龙”体上,设置工业旅游观光园区,将周口的知名工业企业产品聚集在一起。展示像莲花味精,辅仁药业等集团的产品、种类、制作工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开发、公司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开展工业旅游,丰富周口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周口旅游产品种类,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满足现代旅游者工业考察、文化旅游、湖泊观光不同层次的需求。形成以旅游业宣传工业企业品牌,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以工业带动和反哺旅游业,两者相互带动,长期共同发展的良好形式。
“两点”就是以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为基点和重点,让其培育成文化旅游产品的热点。最近几年,在国内和国际上形成了一种研究老子文化的热潮。周口旅游业的发展应以此为机遇,高举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的大旗,以龙都、女娲文化为辅佐,以举办“一节”“一会”为平台,加大对伏羲文化,道教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经典的文化旅游产品,树立中国文化源头品牌。
“一线”就是在旅游线路上形成周口关帝庙――淮阳太昊陵、弦歌台――鹿邑老子故里――项城项城故居“三角”黄金旅游线。把这条文化旅游线路进行包装,形成省内、省外、国内乃至世界的著名文化旅游线路。在周淮路两侧构建周口文化旅游带,建设周口的文化长廊。
3.2 资源整合
周口的旅游资源不集中。景点分散,景区各自为政.形不成资源规模。要在分区开发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整合资源首先要对各景区服务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各景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资源的组合将七零八乱的景点、景区连成一体,划成一片,形成资源优势。在开通“伏羲文化”、“道教文化”、“孔子周游列国”等黄金线路的同时,进一步开通“陈氏”“李氏”寻根游,“二月龙会祭祀”游等线路,形成区内旅游线路网。在区域合作之间,以弦歌台为基点,以“孔子周游列国”线路为载体,将淮阳弦歌台与山东的孔府孔庙连接起来;将太昊伏羲陵与新郑的黄帝陵连成一体,推出“三皇五帝游”;使纪鸿昌纪念馆与驻马店的杨靖宇纪念馆进行合作,推出“爱国教育”游。突破文化阴影效应的负面影响,实现周口与其他地区和省市的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将周口旅游区与河南“五大旅游区”对接,与中原旅游圈相连,与华中旅游圈相容,使周口旅游驰入全国的旅游快车道,弥补客源不足之劣势,进而增加周口旅游业的影响力。
3.3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要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形成体系,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像中国最古老的图腾泥泥狗和形态可爱的布老虎,要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包装,增强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商品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使旅游商品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穆仁先.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对我市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周口日报,2003-12-01.
关键词:惠州;滨海旅游;现状;对策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尽管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具备把滨海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一、节会活动在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春有文化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春秋两季这两次节会活动为带来了大量客源,活跃了旅游市场,“唯有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节会活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年文化节,历时四十天,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1%和8.33%。河洛文化旅游节历时30天,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94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和10.25%。两次节会共计70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647.5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次的38.5%,旅游收入13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38.6%。
二、入境游继续稳步发展,港澳台游客数量大幅增多
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其中接待外国人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港澳台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9%。港澳台游客中以台湾游客数量最多,占港澳台游客的59.4%,其中香港澳门游客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呈大幅增加态势,年来自香港、澳门的游客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39%、119.27%。说明旅游在香港澳门一带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来洛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以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年全市接待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外国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78%,其次是来自欧洲的游客,共13.31万人次,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在外国游客中所占的比重为33.3%,仅次于亚洲,但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减少了25%,接下来的排名是美洲和大洋洲,游客数量分别是2.87万人次、1.15万人次,来自非洲的游客数量排名最后,但与去年同期比却增长了3.6倍。
三、境外游客在洛停留时间减少
年境外游客在洛人均停留时间是1.46天,比上年减少0.11天。其中外国人在洛人均停留1.41天,比上年减少0.02天,港澳台游客人均在洛停留1.61天,比上年减少0.57天,港澳台游客湾游客在洛停留时间减少最多,人均停留天数是1.68天,比上年减少0.78天,台湾游客在港澳台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停留时间减少影响了港澳台游客整体在洛停留时间。港澳游客在洛停留时间变化不大,均比上年略有增长。香港游客人均在洛停留1.52天,比上年增加0.03天,澳门游客人均在洛停留1.53天,比上年增加0.32天。
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游客在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原因,游在,住在郑州的问题,让优质的旅游资源,不能享受全部的旅游成果,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元素中把一半以上的利益割给了别人。
2.自贺车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出游次数增多,同时由于私家车大量增加,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旅游时尚,但交通拥堵、道路不畅让很多人“欲游而止,望游兴叹”,影响了游客来洛旅游的积极性,制约了客源市场。要确保游客畅游,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同时道路规划也要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