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经营计划8篇

时间:2023-02-28 15:3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经营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经营计划

篇1

关键词:经营计划 预算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75-01

经营计划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控制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战略。但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许多管理人员并未真正理解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将两者混淆,实际上,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针对企业经营计划、全面预算管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作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定义

经营计划是在企业经营策略的基础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所需的各项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具体的统筹安排形成的计划体系。解决的是5W2H的问题,即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去做、在何地做、谁去做、如何做、需要的代价,简单的说就是目标、责任、时间、措施、资源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与公司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等方面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经营目标,控制经营活动,保障决策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具体预算的有机整体。

2 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的不同点

(1)表现形式不同。经营计划是制定行动方案,确定工作的重点,主要表现为经营目标、经营活动以及主要应对措施等。而预算是是公司计划的具体化,是计划的落实,是“数字化”的计划。

(2)侧重点不同。经营计划侧重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涵盖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预算将各项经营活都可以用数字化指标进行量化,侧重于经济指标,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编制依据不同。经营计划编制主要是企业战略计划、组织架构、市场标准和内部标准。而全面预算编制依据是基于公司战略的经营计划。

(4)编制的流程不同。经营计划的编制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的;而全面预算的编制时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编制的。

(5)编制的方法不同。经营计划的编制方法主要是SWOT分析法;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方法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固定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

(6)分类不同。经营计划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按照专业可以分为: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安全环保计划、采购供应计划…按照广度可以分为战略计划、作业计划;按照时间可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全面预算管理预算体系可以分为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资金预算及财务预算四个部分。

(7)具体程度不同。经营计划比较宏观,经营计划的细化和落实需要依靠预算,因此预算较经营计划相比是更加细致具体。

3 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同点和联系

(1)最终目的相同。两者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具,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升公司运营质量,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2)前后关系:计划是预算的基点和前提,预算是计划的细化和落实。公司应先编制经营计划,再根据经营计划,编制全面预算。

(3)平衡关系:经营计划通过财务测算,预估经营活动效果和效益,公司整体评价经营计划和预算是否满足战略管理目标. 平衡资源匹配和投入产出,是公司投资决策重要依据之一。

(4)和谐关系:经营计划明确公司及其下属单位年度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是落实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年度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预算衔接经营计划,将计划分解细化,用会计专业语言组合,明确化和严谨化经营计划,发挥其计划,约束,激励的多重作用.两者是统一并存,互不矛盾的。

(5)配合关系:年度经营计划与全面预算管理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计划与预算管理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只有建立在严谨细致的年度计划书基础上,预算才能真正做实,管用。

4 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误区

4.1 误区一:经营计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各自独立、相互分割

三者都是为了公司经营战略服务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公司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三条主线往往是相互脱节的,导致各专业之间不能实现无缝衔接,无法实现企业管理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导致三个管理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4.2 误区二:经营计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问题

许多人员认为,经营计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就是计划部门、预算(财务)部门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素不知,计划和预算的编制过程都需要各单位的深入参与,提出多种方案,并在多种方案中选择适合一套最有方案,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在预算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是以业务管理为基础的预算,缺少业务的支撑预算是无法实现的。

4.3 误区三:重结果忽视过程

经营计划和预算是由董事会决议的,大多数企业的决策层在审批的时候,多数以结果满意度作为是否批准的依据,造成了形式主义,不符合计划和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导致计划和预算在实际过程中无法执行。

4.4 误区四:重编制而忽视执行

重视计划和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视其过程,忽视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分析和偏差控制,导致待结果出来后差强人意,此时都抱怨计划和预算编制不准,而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内部抱怨已经为时已晚。

5 相关建议

经营计划和预算两者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互补,不同的企业之间可能对于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都有不同的分界点和运行模式,这是因企业而异的,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战略服务。

(1)正确认识经营计划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经营计划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手段,而并非经营的目的,不能为了计划预算而计划预算。

(2)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和各项专业计划的可匹配性,是编制可执行预算的前提。

(3)强化经营计划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三方面统一,做到“公司需要什么,就要重点保证、考核什么“,只有三个管理方向一致,方可保证公司共同的目标,实现1+1+1>3,这就要求三个部门或者专业之间要互相沟通。

(4)计划预算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调整的。计划预算调整是计划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许多事情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进展,对此必须有坦然的心态,不断修正计划,并随之修正预算。

(5)好的计划和预算不是主观设定的,而是通过逐步改善形成的,在执行过程中,要强调PDCA循环,不断提高公司计划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初创企业 经营计划项目管理 PDCA循环

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个动态、循序的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的综合目标而实施的一项管理工具。在X企业创业初期,公司发展较快,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为了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逐步将公司的整体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并督促公司各业务单位和各职能部门围绕企业的整体目标开展工作,提升协同与合作的效率,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行效能,决策层决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导入经营计划管理项目。

该项目体系属于软性项目管理的范畴,从公司的组织层面来分析,涉及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全体组织层面。从公司的业务层面来分析,涉及各业务单位和各职能部门。从公司落地实施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半年度经营计划、季度经营计划和月度经营计划等。因此,经营计划管理项目一个复杂程度高、涉及面较广、实施周期长的综合管理项目。

一、经营计划项目管理的特点与过程控制

作为初创企业,X公司需引进一系列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工具,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公司项目的导入与落地管理至关重要。

1.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特点

从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工作的特点来分析,该项目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组织内部管理上具有首创性;

(2)从项目总体目标性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3)从项目时间性上具有周期性;

(4)从项目可行性上具有动态滚动性。

因此在项目确定导入企业管理之初,明确了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与本年度的经营目标之后,着手经营计划项目落地实施的周期管理。从PDCA管理循环,做好该项目的实施控制与管理。

2.经营计划项目管理的PDCA管理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最早提出的,最早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适用。持续运转的企业经营计划管理是制订计划和组织实现目标的管理过程,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转。

PDCA是计划 (Plan)、执行 (Do)、检查 (Check)和处理 (Action)等四个环节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PDCA循环就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与处理的顺序进行目标管理,并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的科学程序。在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中PDCA循环可以解释如下:

(1)P(Plan)——计划。是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从公司宏观与微观来看,宏观可以理解为战略目标的制定,从微观可以视为企业年度、季度或月度经营目标的确定以及行动方案的制定;

(2)D(DO))——执行。是各成员企业或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运作,是年度、季度或月度实现计划中的工作内容。

(3)C(Check)——检查。是企业经营计划过程中阶段性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效果。就是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对阶段性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好的结果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未完成的计划或事项要加以总结,并提出改进;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二、PDCA循环在X公司经营计划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X公司经营计划项目管理PDCA循环的重要环节与步骤

(1)X公司经营计划工作的现状

经营计划项目管理是X公司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主线。公司的经营计划管理包括年、季、月工作计划、费用预算计划等各专业单项工作计划,在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计划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完成时间、工作量不够具体;完成工作计划的措施不够细化;工作落实不及时;执行检查监督不到位;完成结果不反馈;工作不交圈,达不到闭环管理的要求,绩效考核不完善,经营计划项目落实效果不佳。

(2)PDCA循环在经营计划管理中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在X公司经营计划项目中PDCA循环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如下:

①P:计划阶段 第一根据现状,找出问题。第二找出原因,确定因果。第三确立主要原因,分析比较。第四制定措施计划:确定制定措施的目的,确定预期实现的目标,确定由实施责任主体、完成时间与完成标准和完成方式与方法。

计划P公司年度计划,利用公司目标战略、部门工作计划、费用预算、绩效考核等工作,制定公司的经营计划。

②D:实施阶段第五执行实施措施计划。

执行D是指公司的方案进度追踪、预算控制以及达成率的确认与管理、经营计划会议、书面报告经营报告等,定期召开经营计划会议或预算回顾会等。

③C:检查阶段第六检查计划执行结果,纵向、横向检查。

评核C是指经营计划会议、书面报告,财务报表、沟通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确认等,绩效面谈、会议表报系统,定期考核。

A:总结阶段 第七针对结果进行总结与考核,积累经验与教训。第八将未解决或新出现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总结与改进A是指将考核结果通过“奖励与惩罚、奖金设计、福利、旅游、荣誉” 等形式,改进经营活动,同时将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3)PDCA循环在X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中应用

按照PDCA循环,在实际经营计划管理工作中设计了“部门月度经营计划与总结”流程。具体操作过程:

公司月度经营计划会议、例会、调度会、协调会等各类会议安排的工作、提出的工作措施、对各类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需落实的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全部实行月度经营计划总结与计划。组织部门以“部门月度经营计划与总结”的形式,将工作任务下达至各责任单位,并将其报送到考核部门进行备案。

组织部门 在“部门月度经营计划”中明确编制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明确工作任务是什么、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和要求,明确主责单位和责任人以及配合单位与责任人等等。组织部门从任务制定、工作布置、总结、检查、考核进行全程管理。

责任单位在既定的完成时间周期内,实事求是的填写“部门月度经营总结”,将工作完成情况、采取措施及总结的经验,将未完工作进行原因分析与说明,由责任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组织部门根据“部门月度经营总结”与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对责任单位提出考核意见,由分管领导签字后报考核部门落实考核。

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由组织部门与责任部门重新在下月工作中列出“部门月度经营计划”。考核部门负责对组织部门、责任单位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2.促进PDCA循环良性推进的措施保证

(1)强化经营计划各个环节的管理,尤其是其中的绩效考核与奖惩环节,将PDCA循环管理形成闭环;

(2)优化PDCA循环管理的频率和形式,提升经营计划项目管理的效率与工作效能;

(3)将目标管理与PDCA循环结合的更加紧密,做好公司的长中短期的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同时要求业务单位和职能单位做好目标分解,在组织层面和时间跨度上形成环环相扣的PDCA循环。

三、结论

篇3

【关键词】油田企业 经营计划 制定

经营计划是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油田企业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计划浪费是最大浪费,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经营计划,有利于油田企业健康发展。

1 经营计划的性质及类型

根据计划性质和内容,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所对应的环境中地位的计划。为了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变化,需在掌握经营情报的基础上,分析环境变化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环境变化程度和社会需求量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使计划更好地符合实际。

(2)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长期计划的时间一般多在五年以上,而短期计划是指一年以内期间的计划。一般来说,短期计划必须依照长期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来加以制定,短期计划的完成是为长期计划的实施服务的。长期计划是各个短期计划的总汇。

(3)指导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企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为企业能力,企业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开发能力、扩大再生产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竞争能力、盈利能力等。企业素质与企业能力的综合评价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即及时有效地经营情报、准确的环境预测、广泛的社会联系与经营活动能力、素质高的职工队伍、精明能干的领导班子、有效的经营决策、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与发展新产品提高质量及效率相适应的设备、有一定的科技储备及产品储备等。指导性计划具有内在的灵活性,而具体计划便于明确及时有效地完成特定的程序、方案和各类活动目标。

2 新时期油田企业经营计划的制定

编制经营计划,应收集及备齐以下资料:

(1)主管单位统一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或由国家其他部门经企业主管单位综合平衡、统一下达的指标。

(2)企业中、长期经营计划分年指标;上级有关科技发展规划及其与企业有关的项目;主管单位有关大型机电设备预安排;与用户签订的新产品试制协议书及长期供货、协作合同等有关长远规划方面的资料。

(3)市场信息,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等有关社会需要方面的资料。

(4)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等有关政治形势、法律环境及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

(5)国内外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等有关的科学技术资料;

(6)企业有关生产能力、定额、技术标准、计量、统计等计划基础资料。

(7)有关原材料、能源、资源、协作等物资方面的资料。

(8)有关竞争对象的资料。

(9)有关资金筹措、价格、行业利润水平、投资效益水平、成本水平等财经方面的资料等。

确定企业经营目标与计划指标。没有目标,无从计划,而各项计划又有各自的具体指标,从时间、空间上考虑各种计划,就形成了经营计划体系;各指标之间,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好各种指标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经营计划的指标体系。经营计划的计划体系、指标体系:通过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具体落实。

企业的经营结构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及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使结构优化。经营结构的调整涉及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及协调问题,必须编制相应的计划。项目经营计划就是为适应经营结构调整,形成企业结构革新的实体计划。而主要部门的目标,又依次控制下属各部门的目标,如此等等,依此类推。把握和利用关键性的前提条件,有助于计划人员意见一致。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假设条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凡承担编制计划的每个人彻底地理解和使用一致的前提条件,油田企业的计划工作就更加协调。然而,要把一个计划的将来环境的每个细节都做出假设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前提条件实际上只能是限于那些对计划起关键性作用的,或具有策略意义的假设条件。

3 新时期油田企业经营计划的主要策略

综合经营计划由以下各种计划构成计划体系。

3.1 综合计划方面,包括

(1)工业企业经营计划综合指标;

(2)企业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系统建设规划。

3.2 企业生产规模与产品开发方面,包括

(1)新产品开发及老产品更新换代规划;(2)主要产品品种及生产发展规划;

(3)主要产品品种、质量发展规划。

3.3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包括

(1)重大科研及技术发展规划;

(2)新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推广规划;

(3)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规划;

(4)经济管理现代化规划。

3.4 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包括

(1)技术改造及基本建设规划;

(2)技改与基建资金来源及使用平衡规划;

(3)新增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提高规划;(4)环境保护及“三废”综合治理规划;(5)劳动保护工业卫生规划;(6)消防建设规划;

(7)交通运输能力平衡规划。

3.5 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包括

(1)职工人数及素质提高规划;(2)劳动生产率提高长远规划;

(3)教育事业发展及职工培训长期规划;(4)计划生育长远规划。

3.6 物资与能源需要与节约方面,包括

(1)主要原材料需要量规划;

(2)主要物资、资源利用与节约规划;

(3)能源需要量规划;

(4)能源节约规划;

(5)节能产品生产或推广使用规划。

3.7 市场开发与产品营销方面,包括

(1)市场营销规划;

(2)市场开发规划;

(3)产品出口规划或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平衡规划。

3.8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包括

(1)提高经济效益规划;

(2)财务成本规划;

(3)资金筹措与使用规划。

3.9 职工生活福利及工资奖励增长方面

4 结论

油田企业的经营结构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油田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使结构优化。经营结构的调整涉及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及协调问题,必须编制相应的计划。项目经营计划就是为适应经营结构调整,形成油田企业结构革新的实体计划。

参考文献

[1] 孙显智.浅谈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 薛慧.对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与控制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07)

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18-01

1概述

综合型大型公司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在现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规模逐步扩大,公司业务范围也不断增加,由于不同业务间的关联性较为复杂,也为公司的管理与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在公司现有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整体协调,确保公司管理的整体最优化是公司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综合经营计划是一种能够协调平衡公司中不同计划,对于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的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不仅仅是针对企业中的某项工作制定的,而是和企业整体的战略计划紧密相连的,其时间跨度虽然比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短(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的时间跨度一般小于五年),但是其内容却更加详细具体,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的协调、约束。

2传统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开展有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工作,然而由于一些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并没有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全面预算以及绩效考核等因素,不能够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无法承担全面落实企业战略的任务。电力企业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多是企业中各个部门单独编制的,如图1所示,而综合计划管理就是将这些计划汇集起来,由于各计划的编制时间杂乱、信息交流不协调,导致了企业计划管理存在混乱、不全面、平衡性不强等问题的出现。此外,由于各单位单独编制的计划管理多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其他部门存在一定的矛盾,且与公司的整体目标关联性不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急需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3关于改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探讨

在明确企业传统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要了解实施目的和管理流程。企业的综合经营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将公司的战略规划与财务预算有效结合起来,为公司的经济决策与技术决策提供参考。企业的综合经营计划若要顺利实施,需要首先解决以下问题:①综合经营计划应当明确指出企业中各部门间的重复部分与对接部分,确保综合经营计划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②综合经营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体现生产及经营指标间联动关系,同时注重相关指标通过对标确立合理水平;③综合经营计划的数据需要实行分层、分级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指标的分专业管理。改进后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图。通过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公司各类计划可以在一个共享的平台上进行编制、完善善、互相反馈,最终形成平衡后的统一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并进行再平衡,从而真正形成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计划管理体系,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良好衔接。

4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实际应用的几点思考

以上提出的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编制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综合计划的协调平衡作用,使综合计划成为良好的企业技术经济决策平台,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4.1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与预算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的预算是针对工作计划而进行的资金使用需求预测,预算并不能凭空设定。企业的年度全面预算,需要与年度综合计划相结合,初步确定企业的收益及相应确定合理的资金使用需求。同时,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也需要与财务指标反映的一些内外部资源约束条件进行互相反馈协调平衡后制定,两者相辅相成;其次,综合计划反映的是指标的物质量而企业预算反映的是指标的价值量,两者间需要确定内在的转换关系。

4.2做好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

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和专业计划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应人为将其割裂开来,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编制流程和具体数据上,而是体现在分析方式、分析内容和目标以及有针对性地指标评价模型上。综合计划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除了专业技术方面,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协调的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有利于贯彻数据分层、分级管理的思路,为综合经营计划提供集中信息平台、高效工作平台和辅助决策平台。同时,企业系统内的计划数据内容可以便利地在信息系统内流通,指标实行分专业管理,落实数据准确性的岗位责任,这样可以将综合经营计划十分复杂的管理内容分解到各个具体管理层上面,实现管理分层分级,各负其责。

5结语

创新永无止境,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样,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探索合理高效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有利于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开展计划工作,并为最终搭建现代企业技术决策和经济决策相互协调的统一决策支持平台奠定必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英.最优计划模型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2]盛芹世,李金传,冯丽.现代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方法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18-01

1 概 述

综合型大型公司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在现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中规模逐步扩大,公司业务范围也不断增加,由于不同业务间的关联性较为复杂,也为公司的管理与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在公司现有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整体协调,确保公司管理的整体最优化是公司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综合经营计划是一种能够协调平衡公司中不同计划,对于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的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不仅仅是针对企业中的某项工作制定的,而是和企业整体的战略计划紧密相连的,其时间跨度虽然比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短(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的时间跨度一般小于五年),但是其内容却更加详细具体,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的协调、约束。

2 传统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开展有综合经营计划管理工作,然而由于一些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并没有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全面预算以及绩效考核等因素,不能够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无法承担全面落实企业战略的任务。

电力企业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多是企业中各个部门单独编制的,如图1所示,而综合计划管理就是将这些计划汇集起来,由于各计划的编制时间杂乱、信息交流不协调,导致了企业计划管理存在混乱、不全面、平衡性不强等问题的出现。此外,由于各单位单独编制的计划管理多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其他部门存在一定的矛盾,且与公司的整体目标关联性不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急需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3 关于改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探讨

在明确企业传统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要了解实施目的和管理流程。企业的综合经营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将公司的战略规划与财务预算有效结合起来,为公司的经济决策与技术决策提供参考。企业的综合经营计划若要顺利实施,需要首先解决以下问题:①综合经营计划应当明确指出企业中各部门间的重复部分与对接部分,确保综合经营计划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②综合经营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体现生产及经营指标间联动关系,同时注重相关指标通过对标确立合理水平;③综合经营计划的数据需要实行分层、分级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指标的分专业管理。改进后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图,如图2所示。

通过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公司各类计划可以在一个共享的平台上进行编制、完善善、互相反馈,最终形成平衡后的统一计划,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预算并进行再平衡,从而真正形成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计划管理体系,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良好衔接。

4 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实际应用的几点思考

以上提出的企业综合经营计划编制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综合计划的协调平衡作用,使综合计划成为良好的企业技术经济决策平台,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4.1 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与预算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的预算是针对工作计划而进行的资金使用需求预测,预算并不能凭空设定。企业的年度全面预算,需要与年度综合计划相结合,初步确定企业的收益及相应确定合理的资金使用需求。

同时,企业综合经营计划也需要与财务指标反映的一些内外部资源约束条件进行互相反馈协调平衡后制定,两者相辅相成;其次,综合计划反映的是指标的物质量而企业预算反映的是指标的价值量,两者间需要确定内在的转换关系。

4.2 做好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计划管 理平台

企业综合经营计划和专业计划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应人为将其割裂开来,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编制流程和具体数据上,而是体现在分析方式、分析内容和目标以及有针对性地指标评价模型上。

综合计划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除了专业技术方面,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协调的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的计划管理平台,有利于贯彻数据分层、分级管理的思路,为综合经营计划提供集中信息平台、高效工作平台和辅助决策平台。

同时,企业系统内的计划数据内容可以便利地在信息系统内流通,指标实行分专业管理,落实数据准确性的岗位责任,这样可以将综合经营计划十分复杂的管理内容分解到各个具体管理层上面,实现管理分层分级,各负其责。

5 结 语

创新永无止境,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样,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探索合理高效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有利于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开展计划工作,并为最终搭建现代企业技术决策和经济决策相互协调的统一决策支持平台奠定必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英.最优计划模型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07,(5).

[2] 盛芹世,李金传,冯丽.现代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制定方法研究[J].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民营化

一、产权制度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主体是虚的,全方位的,人人所有,人人不负责;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关系是模糊的,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躺在国家身上,职工躺在企业身上吃大锅饭;经理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企业负责,政府对企业要负无限责任。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就不能做到产权关系明晰和政企分开,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即由于国有建筑企业股权单一,对外,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及接受社会监督;对内,很难营造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虽然体制不能决定一切,但从统计规律看,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效率,效率决定效益。

在一起国有建筑企业与民营建筑企业共同投标的案例中,业主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责任心不强,干好干坏无所谓,与企业负责人关系不大,民营建筑企业是在为自己干,责任心强,因此,业主相信民营企业。由于该国企尚未进行改制,从而失去了中标的机会。

只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潮流,真正实现与国际建筑企业的接轨,并最终能与国际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在全方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使企业在提升实力的同时,发挥最大效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改革的方式及成效

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较为成熟的方案就是对原国有建筑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并最终确定法人治理结构。在实施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国有资产人格化的是应当优先考虑的,这是整个改革的核心问题,牵涉到企业的改革能否从一开始就在一个强有力的班子领导下依法有序地进行。可以在政府的主持下,在广泛征求企业员工及企业领导层意见的基础上,以政府派出人员为主体。组建具有兼容性的临时机构,重要事项作出过渡性安排,承担资产重组的职责。当条件成熟时,再按照法定程序来确定改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而资产重组主要方式是进行股份制改革。由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置换国有资产,使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坚持两个持大股,不搞人人持股,是建立经营者与企业利益捆绑机制的有效途径。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有利于形成利益与风险一致性,经营者持大股,使资产责任主体到位,盈利大,同样风险也大,经营者的压力大了,搞好企业的动力同样也大;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积极性,搞好企业的关键在于经营层,在于企业家,只有经营层控股,主要经营持大股,把经营层和主要经营者积极性调动起来,企业就有希望,职工的利益也就有保证;有利于形成责任与权力一致,经营层持大股,责任大,权利也大,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有利于解决“大锅饭”问题,人人持股,仍然是吃大锅饭。

目前,已经有一大批国有建筑企业因改制而冲破束缚,得到了飞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相关统计资料,镇江四建改制后,组建了镇江四建集团公司,产值大幅度增长,改制前一年(2001年)完成3.7亿产值,改制当年(2002年)完成6.4亿产值,2003年完成8亿产值,职工工资比改制前增长15%。随着产值的快速增长,企业的综合实力及行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实践证明,早改制早主动,真改制真受益,只有将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制度民营化,才能顺应人性的特点,顺应历史的潮流,才能将国有建筑企业在与同行竞争的劣势彻底扭转,才能使国有建筑企业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奉献最大的力量。

二、人才管理的改革

1.建立激励机制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建筑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而采用员工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民营建筑企业的必要选择,也使众多的民营建筑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这一点值得国有建筑企业借鉴和学习。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的研究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一般仅需发挥潜力的20%-30%就能保住饭碗,但是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可发挥出的潜能是80%-90%。这里,其中的差距系激励的作用所致。

同时调查表明,我国有56.7%的高科技私营企业将奖金作为首选的激励方式,有42.8%的公司把给予员工更大的信任和自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业务骨干应给予确定性收放,如果这种收入偏低就会导致人才流失。

2.激励方式的探讨

根据调查表明,单纯的采用传统的薪酬激励,没有其他长效激励方式,缺乏长效激励,企业价值的变动与员工的激励机制几乎不存在相关性,那么这种激励机制是一种短期行为,是失败的。

根据对一些成功的运用激励人才机制使企业活力十足,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民营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研究表明,要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要研究人的需要,人对工作的满意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的各种正当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而人才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其他业务骨干及所有的普通员工,因为企业的业绩是靠所有的人通力合作而取得的。因而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应包含对普通员工在内所有人的方法措施。

导致员工对工作满意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原因:(1)报酬,因为报酬能直接满足员工的多种需要;(2)工作本身,工作本身的多样化和对工作方法及工作进度的自是决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3)提升,提升机会意味着管理权力工作内容和报酬的积极变化;(4)管理,以员工为中心,从员工角度着想的管理,或让员工影响、参与决策管理方式无疑更受员工的欢迎;(5)工作群体,有友好和富于合作精神的同事,对员工来说,可以得到工作以外的慰藉和依靠感;(6)工作条件,好的工作条件能带来较好生理上的舒适,工作时间长短的弹性直接影响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质量”。

从以上各根本原因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来让员工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主要有如下几条:

(1)实行公开透明具竞争力的薪酬政策。公开透明的薪酬;略高于本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如高出5-10%,特殊岗位采用协议工资制;

(2)榜样计划。实行《每月一星》明星员工评选方案;

(3)免费午餐计划。基层员工上班时可以享有免费的午餐;

(4)员工生日庆祝计划。每逢员工生日时,以部门的名义,奉上部门成员集体签名的贺卡及其它小礼物,每人次费用可控制在100元以内。

(5)定期的员工大会。如每季度一次,通过员工大会,赋予基层员工与经营管理层之间更多的交流、沟通机会。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取茶话会、餐会、座谈会、联谊会及其它康乐活动等多种形式。

(6)有针对性地实施《工作人员培训方案》。通过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对业务能力特别强、业务水平提高快的骨干进行提拔,让他们将好的经验以管理的形式输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从而使团队整体得到提高。

(7)通过管理人员来实现的激励方式。当众表扬,私下批评(特殊情况除外);肯定的态度;经常发些小礼品;适时的嘘寒问暖;适当安排份外的任务。

三、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资金管理的核心是现金流量管理,建筑企业尤其如此。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办企业最重要的一条法规是资金必须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建筑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必须集合资金这一最基本的优势,才能有效参与竞争。

2.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财务分析

成功的民营建筑企业的财务部门目前通常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参与新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的风险、成本与收益等论证考核评价工作,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改善投资管理,采取强化管理抑或合并、转让、终止、撤销、清理出售等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实施程序应规范。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投资决策一般遵循以下要求:有阶段性,保证重点,集中力量,不平铺直叙;理性,只涉足与主业相关的领域;有人力和资本上的剩余能力,其中资金方面是指自有可动用资金加上以项目名义进行的适度负债经营,不能长时期搞流动资金长期化、固定化;对风险有充分的估计。投资要有一点冒险精神,但一定要对风险可能产生的代价进行测算并与收益进行比较;投资有前瞻性,有能产生长远利益的项目,以增强发展后劲。

国有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除了通过资产重组让专业集团来经营管理房地产业等资金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之外,还应在全系统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调研、评估、决策以及相应的制度,从源头上来减少或杜绝权力腐败及决策失误。因为市场经经济是无序的,而风险和机遇往往与生俱来。

3.建立合理的财务控制制度

完善财务处理流程。建筑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例如,凡投资性支出和非经常性大额货币资金支出须由业主(或董事长)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其余日常货币资金支出由分管财务副总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帐、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

强化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对于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创新,要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专项审计等领域发展。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端正整个企业的风气。

4.抓好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

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加强财产控制。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四、结论

国有建筑企业无论是在资金、人才储备方面,还是在财务技术方面,都有民营建筑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行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是由国有建筑企业先天的制度缺陷所致。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必须借鉴民营建筑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体制,对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全方位的改革,从而彻底摆脱其所处的尴尬位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周宏煜.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推动我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2]邝培润.纵谈做大做强建筑企业.

[3]张波.直面竞争,做大做强民营建筑企业.

[4]袁明桂.积极推进六大转变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5]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

[6]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篇7

一、企业信息化的生产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能够有效控制,使其有效降低,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如果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有效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从短时间来分析是扩大了资本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信息化的成本在平均分摊到各期之后就降低了不少。另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劳动成本,并逐步控制到劳动成本不断降低的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生产产量在相应的成本降低过程中达到成本最小的结果。尤其是能够为企业节约对管理人员方面的成本。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同时也更好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产生交易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要生存发展,成本是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这种成本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是价格机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了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拟定和签订契约的成本以及实施契约的成本等。这种必然产生的成本还包括了一切隐形存在不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还包括商品的质量、品种以及合作商家都会随着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对于合作双方如何进行配置的问题也是无法确定的问题,这为商家进行交易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信息内容也具有不对称的特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例如,合作双方为了尽可能避免或者降低自己在市场或者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会对商品的价格高低的变动走向进行密切的关注和了解,在这个无形之中提高了双方谈判和合作的费用。企业成本分为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但在正常情况下因为信息的不统一,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所在。在企业扩大或者合并之后能够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可以同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三、企业信息化产生正外部经济效应

(一)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计算机技术服务与咨询、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还包括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服务、软件零售业、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反馈服务、计算机管理服务、计算机的维修与保养和通信服务产业等。这些应用的实现要求发展信息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2%。这个比重充在我国不断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快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并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创新。因此,这种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可能成为我国GDP增长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企业信息化所形成的消费群体

企业的信息化有效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其他企业在企业信息和商品信息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改变了传统购买商品或者参加商家的活动必须直接到商家的实体店进行,企业信息化则带来了互联网的购物时代,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购买商品,这种信息化的产业升级提高了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速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这种信息化的环境加速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也将分散的消费人群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企业信息化产生资源快速配置效应

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来实现。而企业资源计划又是通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力量,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体的一种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之间的生产价值链的竞争。也就意味着各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转向生产系统的竞争优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通过顾客对产品所提出的质量、品种、服务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要求所呈现,并直接作用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因此,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对企业的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顾客提供品质化的产品。

五、企业信息化产生企业竞争力提升效应

企业信息化的产生事实上是对企业在传统生产规模和格局的挑战。通过信息化的实现,很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某些大企业联盟合作,形成虚拟企业,从而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然后利用信息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来对企业内、外部进行双重的费用成本的降低,从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来抵抗市场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从而取得竞争发展的优势。

六、结束语

篇8

为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推动法治*建设,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市经贸委、市企业法制工作协会于近期联合组织了“送法律进企业”之企业法律咨询与风险防范系列活动:

一、企业的期盼

随着我国新的涉企法律不断出现,新的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法律政策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更新知识、掌握本领,不断适应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新要求。因此,诸如《劳动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公司法》、《合同法》等众多涉企法律企业急需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与化解的机制建设,也是企业所迫切期盼的。

当前,我市企业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企业法律(顾问)专门人才,以及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机制建设尚处于建立健全的初始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用法制护航自己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来帮助服务。

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企业法务部门,100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100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对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与法律风险的防范的要求高,现有的法务人员队伍、制度机制建设也亟待建立健全和加强提高。企业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化解企业法律风险的内在要求与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同等迫切。

二、送法律进企业。

市经贸委、市企业法制工作协会,解放思想,创新服务,组织长期从事企业法律实务的律师、企业法律顾问走进企业,开展企业法律咨询与风险防范推介活动。

(一)走进企业,举办企业现场法律咨询。

从3月22日开始,到目前为止,企业法律实务咨询宣讲团,深入金湖、盱眙、涟水、楚州等县区企业以及市属重点企业开展咨询宣讲活动20多场。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就企业各个管理岗位上所涉及到的普遍关心的法律层面上的问题进行咨询,咨询采用一对一的互动形式,释疑解难,介绍实务操作的经验,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安邦集团、*电信公司、华能电厂、金湖输油泵有限公司、市井神盐业有限公司等我市50多家大中型企业围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公司法》、《产品质量法》等在经营管理中常遇到的法律进行了咨询。如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办?违章操作导致的工伤如何处理?约定仲裁可否?意向书是否有法律效力?还有格式合同、承揽合同、业务外包以及知识产权、民事法律等等约100余条问题,其中以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等热点问题居多。法律实务专家对企业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精辟的解答,并提出合理建议。

企业普遍认为通过咨询会,得到了启发和提高,解决了他们工作实践中的难题,提高了他们依法经营工作的能力。

(二)宣传和推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送法律进企业”活动每到一处,都通过案例对企业风险控制业务流程进行实务讲解,使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防范意识,促进了他们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共宣讲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讲座20多场,听课人数累计400多人。有的企业深受启发,正在建章立制,推动企业长效管理。

三、成效明显,企业与社会双赢。

这次活动从企业层面上看:一是增强和提高了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二是推动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与化解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固本强基”;三是直接服务、解决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实际问题,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