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语文教育8篇

时间:2023-01-15 20:35: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语文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语文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语文素养”;课程特点;途径

语文是中学课程中比较基础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及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提法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并尝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构建语文教育的新的模型。事实上,它不仅包含字词句篇方面的积累,也包括语感养成、思维形成、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养成、写字识字、写作和阅读技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思想观念的修炼、情感态度的陶冶等。这些都是“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是学生语文基本功及“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人们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及交往活动。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二、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育在课程特点、课程任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应注意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构成了灿烂的人类文化。故而,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与任务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

如在课程任务方面,确定课程任务时不仅要依据人、社会、自然的需要进行考量,还要依据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确立。根据以上标准,中学语文课程的课程任务如下:首先,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态度、健康情感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尽量争取在此过程中创新语文的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事实上,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们,无疑早已成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主体,人们需要通过不断获取及传递、加工和贮存的过程获取社会、自然及人本身的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应用,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获取到贮存的每个环节都涉及“语文素养”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成果。

故而,针对课程任务特点,教师应从最基础的目标出发,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比如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兴趣等,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应通过对课文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更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比如,在课文《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读课文,并找出你认为很精彩的段落、句子或短语,并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念并说明原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句子的分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对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画的河流上航行”的分析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课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在看到紫藤萝花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用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应该坚强、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地活着的道理,告诉学生要像紫藤萝一样,不管遇见了什么样的不幸,都要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尽情怒放。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基础。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特点和课程任务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把学生培养为具备一定表达交流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现代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篇2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造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残缺及不正常发展,导致了一些列的问题,这是教育实践中众所周知的事实。学生们感叹学习乏味无趣压力大,成人们批评现在的学生毫无生气、感情,无论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当今社会,就读于中学课堂特别是城市中学课堂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就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所言,他们很多失去了手足之情,有些不但没有手足之情,更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缺失非常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强化中学语文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其次,在中学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课的明确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谈到有关文学鉴赏目的和态度时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它们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最后,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任继愈先生在给台湾《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的序言中写道:“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课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进行,同步开展的。”中学时代正是他们情智成熟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诵经阅典,透过教师的生动讲解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文章内涵之深厚,又及时矫正注重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内容,校本研究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方式

20世纪初,一大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学者,他们同时也是很出色的国文教师。除了博学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他们身上的热情、温情、重情这些很本真的东西。语文是很人性化的、情感化的,教师的良好性情与之交相融会,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最人文化的滋润。情感教育就应该是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相互渗透、交流。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相比于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贮藏着大量的感情因素:有对个人信念的执着、对朋友的守义、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的忠诚与爱;有肆意的笑容、淡然的平静、嚎啕的哭泣。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首先,教师要自己要溶于情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教师想要用自己的课程打动、感染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感动自己。所以,教师需要正确的理解把握教材文章的主题大意,抓住角色的思想感情,把握住感情因素并体验其中的情感,进而激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教师教授时才能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正是这样。

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鸣:

1.在教学时,运行绘声绘色的语言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除了充分利用丰富的文本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外,还应进一步讲究方式方法,拓宽渠道,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实践的能力,真正让中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理想沃土。教师应倡导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培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3.另外,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他们活泼的天性得到发展。同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同时塑造细致、认真的性格。

三、总结

篇3

一、 “人文性” 的教育是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先觉条件

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文本,但是对于任何优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而教育人文性的精神实质或核心就是要求在教育中彰现和宏扬一种人文的精神情感,即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和发展、需要和追求、自由和创造、人格和尊严等等方面而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和尊重,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而在以往的中学语文课教学中,人们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政治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其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位一体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过去的教育人们只注重中学语文的教育只注重其工具性,使得中学语文成为脱离了的内在品质而存在的一个毫无灵性的物质体,对于中语文教学这样缺少了人情味,没了学习的情感,这样的知识就是没有生命的,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古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样没有人文性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自然是很吃力,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成长。在中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应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二、 营造良好的中学语文学习情境

语文的学习是需要用精神情感来学习的,而且还需要有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方面的情境性问题。并且运用兴趣在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通过桥梁进入语文学习的大门。而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特征就是直觉性和自动化。自动化就是指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并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而且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在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中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效果。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情感因素这个武器,做一个课堂上的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真实营造一种氛围和情境。可以通过教师的对语言的描述,借助一定的经验和想象空间,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如真实的展现在人面前一样。从而真正实现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罗杰斯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只有营造一起学习情境,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和情感了,他们才有更多的想象力和更多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三、 中学语文中教师的情感教育表达方式

1. 鼓励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评价是加深学生对学习科学的价值的认识,以此才会让学生舍得投入,才能保持动机不减落。而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 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在提问中随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以鼓励为主的评语,并且使每一句话里面都饱含热情,每一个眼神里面都对他们寄予希望,每一个手势里面都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每一个示意里面都给他们以鼓励,真正使学生感到教师时时在关心他们、培养他们、锻炼他们。但是如果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错了或说不上来,或读音不准,教师应说:“没关系。这问题确实有点复杂,同学们都应该认真听老师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之,教师给予的鼓励性评价应贯穿整堂课,处处使用鼓励性评价,对在课堂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的。

篇4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

篇5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

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

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

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

1.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几乎全部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孩子在人生的成长中缺少了手足之情,缺少了来自上一代长辈例如舅舅、姑姑、叔叔、大伯等亲属的情感教育和人生指导,独自的成长会直接导致很多中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非常严重的缺失状况。面对茹尚德这些状况,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强化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将情感教育推行到中学语文的课程教育中在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课都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涉及到中学学习文学的最终鉴赏目的以及情感态度时明确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它们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最后,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够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实现中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与和谐。中学时代是每个中学是情智成熟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学校应当在此期间身体力行地让学生多去接触和诵读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文学的生动讲解从而在名篇佳句、字字珠玑的书香、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浸染,让学生的兴趣得到调动,并且既能够感受到文章内涵的深刻含义,又能够迅速、及时纠正和辨识教材体系的传统课堂教育的主要思想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个人的品质和情感、价值观念都得到促进和引导,朝着正确、积极地方向发展。

2.情感教育的方式

在我国的20世纪初期,涌现了一大批十分活跃的作家学者群题,他们在中国的文坛发出持久的光热,除了作家学者的这一身份,这些文学家大部分也是国文教师。博学的才智是这些教师的基本内涵,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还是这些老师身上体现出的热情、温情、重情等一系列优秀的情感品质。语文是由丰富的人性化、情感化思想组成的,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将自身的良好性情和学术思想融会贯通以此应用到实践的教学当中,中学学生的内心情感才能真正得到启发和调动,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才能够充分地得到情感、人文的双重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中学语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相结合就应当真实做到教师这个领路人带领学生在情感和发现自我的道路上不断抒发和感受自己的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为纽带引领学生的情感,二者相互渗透、共同有效地交流、沟通。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和其他相对理性的学科相比,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语文讲究文质兼美,在语文文学的知识中又往往有着大量的感情因素贮藏其中:个人的执着理念、朋友之间的信义、追求事业孜孜不倦的态度以及对祖国的忠诚与爱;有肆意的笑容、淡然的平静、嚎啕的哭泣。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教师要不断投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自身的情感、态度溶入到所学知识的情感体验当中去。正向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语文教师如果将要用自己的课程打动、感染自己的学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先把自身感动,调动自身的丰富情感。正由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正确而又准确地去理解和把握教材中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主要情绪基调,将角色的思想感情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把握住感情因素并体验其中的情感,进而将自身的情感进行激发的调动。只有这样,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真挚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鸣:

(1)在教学时,运行绘声绘色的语言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除了利用丰富的情感教育的文本内容外,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拓宽渠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的沟通,情感的表达,情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中国的理解教导学生成为情感理想的肥沃土壤。教师应促进密切接触的学生阅读书籍中的经典文本,在朗朗的读书过程中带领学生感知语言的感知,培养灵性和保湿自我个性的自我理解之中。

(3)除此之外,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使他们活泼的天性得到发展。同时,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同时塑造细致、认真的性格。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必要性生活能力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是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好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学好语文,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多种弊端,阻碍着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些弊端当中,主要在于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且通过层层考试将这一学习模式强化。同时,考试的内容多为知识性、概念性试题,而应用性、创新性试题较少。在评价学生时,语文教师大都奉行“高分即优”评价理念,分数高则是“优等生”,分数低则是“劣等生”,这样易于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最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了比过去更具体的要求。初中版新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实现学生从语文学习过中获得质的发展,从而解决长期以来质与量不能协调发展和相互有效转换的问题。这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难点所在。走向生活,学以致用,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这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亮点。

只有把语文融于生活,语文才能尽显魅力,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还没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占主要作用。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水平基本上达到可以自学的程度了(不包括专业的汉语言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已基本有了读写训练能力,感到语文就在身边,与自身血肉相连,感到语文的实际用场,能后用来(感性)处理事务,表达所见所思所感。教师应充分利用、启发加深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这样迫切需要,从而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这一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育生化化的途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所以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大家谈论得也很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能是口号,要付出行动才行。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立足课堂,但还要看到其他学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具体来看,中学语文教育生活的主要途径有:

1)在课堂中感受生活。语文讲读要生活化,即课堂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要求教师善于提炼文本的灵魂,并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了文本内容更自然地连接学生的生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等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的实际,也许由于时代久远,学生难以体会当时作者的感情和思路的发展,那么教师就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更深刻、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世界。人文世界与生活世界得到整合。

2)设计、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课外语文活动,实现语文训练生活化。要突破语文教学的现有困境,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就一定要把课外语文活动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制中,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辅助内容呢。语文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应用和操作能力、传承民族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手段以及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造能力。开展活动应有“高位”意识,保证活动酷友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根据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实际有益的语文活动,是帮助中学语文教育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

3)中学语文教育也担负着培养、训练中学生生活能力的重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本身,而且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要重点培养中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同是,语文教师要把中学创新思维训练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要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必须实施语文教育生活化,而我们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就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把语文生活化。中学语文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缩短教材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满足中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从而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谈21实际我国语文教育的走势[J].语文观察.2002(1)4.

篇8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在如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且语文试题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和现实,语文已经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那么,单纯呆板的知识灌输和教条主义的做题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语文教育也要换代更新,不断向前发展。

首先,教育内容上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如今的社会,新文学、新词汇层出不穷,时代的主题也在改变,因而应适当增加新兴的文章和词汇的内容。部分地区的语文课本已经做出调整,删减掉了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是因为某些文章的思想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已经不能对新时期的教育和学习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在新的时代,只有补充新鲜的血液才能与时俱进。在这些新的内容上,教师们也要对其做出针对性的和时代性的讲解,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国学热也是如今新的发展形势。国学在语文教学的范畴内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歌赋,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在如今英语大潮的冲击下,语文教育已经陷入一个十分困难的局面,而社会对英语的需求和对中文的忽视更是让语文教育雪上加霜。怎样保持语文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呢?国学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对一些涉及到国学方面的内容加以延伸,不仅不会让课程显得生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成语、俗语、俚语、歇后语,都是调剂课堂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法宝。我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如能有效利用,又何愁语文教学陷入僵局呢?

其次,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同的年代,就要不同的对待。从古时候有私塾到近代有新式学堂,都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来的。新的内容往往代表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扬弃的继承,同时根据新内容新特点创立新的教学方式。如今的课堂更讲究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性以及灵活性。当下的语文教育中,大多以课本和试卷为主,方式过于单调和死板,偶尔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和思考方向、方法,因此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欲其昭昭,使其昏昏”,效果适得其反。其实对于新的内容,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但是由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难以将这些想法流畅地表达出来,这就限制了学习上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因而容易同新的内容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给学生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对其正确的方面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纠正错误。语文教学中,教的不仅仅是读书写字,更是思想。教师只是一位引导者,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方式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再次,要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分数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几乎唯一的目的,题海战术已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量习题的训练,而对其他的能力不管不顾。如此一来,学生的头脑便受到严重的束缚和限制,他们可能能够给出各种题目的标准答案,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文学中所必须的灵气和活力,变成一架“学习机器”,这对学生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诚然,如此一来,学生可能得到高分,教师欢心家长高兴,看似皆大欢喜,但是,学生失去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在题目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的现在,能够坚持多久的“高水平”是一个难以回答的疑问。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语文正是培养一个人良好品质和强烈的社会、民族责任感的利器。语文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髓汇聚在一起,当然不是学生只为取得分数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将分数和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影响力。分数只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鉴定和考察,语文教学不应为了分数抛弃一切,而应在育人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分数。试想,学生人人都有优良的品德和强烈的学习激情,那么提升成绩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然,新时代的内容灵活多变,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中学生又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的年龄,学生在对新的事物感兴趣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其影响而步入一些误区。例如,网络语言的风行和对一些词语的歪解,虽然新奇好玩,不乏创意,但是往往会让学生对其真实意思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学习。学生现在对电脑都很感兴趣,在用电脑打字时,基本上都是用拼音输入法,往往是音对字不对,但学生并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造成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错字连篇。对于这个方面,教师应及时纠正,多加引导,使之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对于新的事物,我们要辩证对待,不可一棒子打死,同时要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情况,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语文学习中来。治学如治水,疏导才是王道,尤其是语文教学,要深入学生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引导和帮助,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同时也可令语文教育事半功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