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8篇

时间:2023-02-28 15:33: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篇1

关键词:本科;特殊教育学;校内实践平台

一、加强构建特教专业校内实践平台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必然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逐渐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高校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育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笔者所在学校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培智学校、自闭症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对特殊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特殊学生可以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外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外实习单位包括医院、特殊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康复机构等。目前校外实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出现“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实习过程中只是观察、了解,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机构的课程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信任,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切实锻炼。二是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特殊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时间共二十周,大学三年级每学期有六周的课程实习时间,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大学四年级有八周的自主实习时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等到时间结束后再向教师反映。一些高校很重视课堂教学实习,忽视比较实用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训练工作、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内容。校内实践教学指高校在校园内组织特教学生开展以第二课堂为主的一系列专业活动,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时间和环境中掌握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理论知识。校内实践的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康复技能、个案干预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实践对象范围大和实践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校内实践中,可避免实习时间较集中的问题,解决实习时间靠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避免实习时间靠后、学生发现问题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弥补的缺陷。学校要不断拓展校内实践的内容,探索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立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品德修养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康复技能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除开设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沟通(哑语、盲文)、动作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具玩具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开发、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实践课程。学校成立于2002年,特殊教育专业在本校首次招生是2012年,并且成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访谈等的调研结果,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具体技能要求,学校分别从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和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等五个方面,构建出一整套丰富、稳健、规范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以期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三、校内实践平台的实施

1.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2012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开始,学校建成一批院级的实验室,包括美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沙盘实验室、知动实训室、语言康复实验室和蒙氏实验室共六个实验室。秉承“医教结合、教康整合”的理念,学校于2015年3月成立知动实训室,涵盖前庭觉训练器材、本体觉训练器材、触觉训练器材以及动作训练四类器材,共计百余件。语言康复实训室配有特殊儿童感知觉、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的玩教具。奥尔夫音乐教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引进德国原装进口的乐器,大小共计430余件,包括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蒙氏实验室配备教具为标准88件套,涵盖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六大领域,为特殊教育的早期干预服务。美工实训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余人上课。沙盘实验室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配置,包括木制沙盘及沙盘桌6套,木质沙具架8个及各类沙具4000余件。另外,实验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便于记录学生沙盘作品。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计划建设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实验室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场地,又可以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训练场地,同时也是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的场地。2.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以笔者所在学校获批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学院目前承担的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探究”的工作需要,启动“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聘请相关教授担任指导专家,通过优秀教师传经送宝、听课评课会、实践反思、精品课程展示、参与课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加深专业认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3.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第二课堂主要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依托专业实验室通过辩论赛、读书会、特教技能(手语、盲文、感统)比赛、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和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旨在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提高特殊教育康复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做好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和创设第二课堂的积极性。4.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学院制定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守则》和《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创设,制定《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中心管理规定》规范对外开放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开展三级评级机制。第一级由教师把所有活动的资料汇总成书面资料上报学院领导,由领导展开评价。第二级是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交流,开展反思活动。第三级由被服务的特殊儿童家长评价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康复训练。5.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所有对外服务项目都是公益性的,主要针对三类群体:正常儿童、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家长。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奥尔夫音乐教室、蒙氏实验室和美工实训室开展3~6岁正常儿童的亲子活动,开展围棋、绘本等兴趣班。学校在知动实训室和语言康复实验室,开展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语言康复、感知动作康复、集体认知和音乐律动五项服务。学校举办家长咨询会,解答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疑惑,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内容与策略,指导家长顺利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笔者所在学校于今年建成特殊教育图书馆,馆内的所有书籍免费借阅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群和想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人群,有利于加强普通大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

四、校内实践平台实施的反思

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今年应该更加充分利用平台,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服务于更多群体。第一,要整合专业实验室,建设康复中心,为更多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服务。第二,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的规定,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实时评价和有效评价,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反馈,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性。第五,要扩展对外服务的对象数量和类型,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鼓励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能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等专业的抽象理论,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宝超.如何在高师院校创建特殊教育专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4

[2]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

篇2

关键词:多元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殊教育(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7-03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科学研究的助力器,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间架起桥梁。[2]

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作为体育与特殊教育的交叉学科,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特殊人群及所学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策略与康复技能。而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性课程设置少,质量有待提升,实践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等。

广州体育学院(下简称广体)特殊教育专业自2008年开办以来,基于对专业特性及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修订,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特别强调专业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加深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整个专业成长的背景带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如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及引入学生管理员实施社会服务项目等;另外加强与国际特殊人群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等,丰富传统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实践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型人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3]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虽2008年才开始招生,但华南地区目前尚无其他高校开办此专业,近年来广东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增大,且本专业立足体育学院的优势,根据特教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理论+技能+实践”“三板块、两结合、一坚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情感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地方、彰显社会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走医教结合道路、以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具体表现为: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 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

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可使宝贵经验得以传承。总结编写了《水中运动疗法实用指导手册》,制作水中运动教学光盘,并将建立适应性水中运动指导网站。所有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也将持续性地应用于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08):34-36.

[2]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

篇3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篇4

实习单位概况:我们实习单位是的听力康复中心,市听力康复中心成立于年月日,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特批的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是一所集听力技术开发、耳聋康复科研、言语康复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中心地处动物园旁,有宽大的康复治疗场地和广阔的户外活动场所,可同时容纳名聋儿在训康复。中心硬件、软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级康复中心标准。

门诊拥有国内先进听力检测设备,能对患者进行听功能的全面检测和评估,为诊断耳聋性质提供科学的依据。门诊拥有一支由医学专家、听力专家、康复工程师、电子工程师、言语矫治师等组成的强大专家队伍。通过专家会诊,对不同类型的耳聋患者提供听力补偿最佳解决方案的强大专家队伍。并率先开设言语矫治专科门诊,主要解决极重度耳聋及更严重的耳聋患者发音不清、吐词不准;大龄聋哑儿假音、假声;以及言语发育迟缓、发育性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自闭症、孤独症等言语疑难问题。还设有人工耳蜗调试训练中心,全面开展人工耳蜗调试和听觉语言训练工作。

经过门诊检测,那些具有康复和提高可能的儿童才可以进二楼的言语康复教育部。我们实习主要是在言语康复教育部。这里与一楼的门诊不同,是以教育为主,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到知识和听力得到提高。康复教育中心设有语训部,综合素质教育部和社区康复部三个部门,其功能如下:

1.目标:使每一个到市听力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聋孩,经过科学的听觉康复训练和语音矫治,都能开口说话,进行语言交流,并能发音清楚、说话流畅。

语训特色:

突破年龄突破“超过七岁很难康复”的传统观点,对大龄聋孩通过语音矫治,也能达到言语康复攻克听障创新语言康复技术,极重度听力损失也能说清楚

压缩时间将原来需要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语言康复期压缩至更短时间

2.综合素质教育部:

文化学习:根据国家教育大纲,完成聋儿的文化教育,同时继续康复语言、发展思维

文化培优:对优秀学生重点学科或全面培优,向重点学校冲刺;

特长培养:开设美术班、舞蹈班、手工班、职业特长班等。

蒙式教育:引进北京市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中心最新成果,开发聋儿潜能,促使聋儿身心协调发展。

3.社区康复部:

1、家长学校举办函授讲座、交流康复经验、开展家长联谊活动、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家庭康复训练、研讨家庭康复教育

2、“聋儿之家”跟踪了解在普校随班就读的聋孩子情况,推广优秀典型;每年举办“暑期相聚在”活动,让已经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在这里进行语音矫治文化补习特长培养才艺展示夏令营活动

3、定期发行《康复》宣传康复典型、提供康复信息、介绍康复知识、交流康复经验、康复专家访谈、传递上级精神、倡导扶弱助残、弘扬社会关爱。

和孩子们一起玩,教他们读书,辅导他们做作业,参与“语训课”,在交流中纠正他们的语音错误。

他们实行一周六天制,只有星期天休息。课程主要有晨谈、语文、语训、数学、美术、体育。上午两节课之间也有课间操、中午午休。

他们还实行负责制,每个老师带57个孩子,听力特别严重的带34个。老师们不只教孩子们上课、说话。因为是全托的,所以孩子们的饮食、住宿,也归各自的老师负责。自早上起,孩子们起床要给他们穿衣服,吃饭要给他们打饭,口渴了要倒水给他们喝,课间操要和他们一起做。(当然,老师的作用是看护、监督,主要是让孩子们自己做,让他们通过提高动手能力反过来促进语言发展。)知道了这些,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老师们真是辛苦。

教育部的杜在新主任也这么说,(她坚持要我们叫她杜老师,说孩子们都这么叫她。)所以当我们说明来意的时候,她就说让我们体验一下老师们的辛苦,带聋孩子不容易啊。于是安排我们带孩子们玩。大约两个小时吧。每个人带一个。即使只有一个,我们还是忙得够呛,累得够呛。刚去之前,以为聋和哑是一起的,既聋,那就哑。其实不然。杜老师说他们这不收完全耳聋的儿童,他们是康复中心。是要让那些听力较差的儿童通过治疗和教育训练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回到正常学校、正常的生活中去。上课的时候普通话一定要标准,因为他们不仅要听,还要看,通过看口型来领会那不能完全听明白的话。我们带他们玩的时候,和他们交流,一定要对着他们,让他们看到口型。也许平时他们都不大出来玩,课间的时候,总是在教室里玩。于是难得一次的机会出来,他们满院子的跑,从这个小房子到那个滑梯,直到累。也没什么交流,因为她总是不愿停下来听我说,停下来了也不看我。可能是陌生的感觉让她这样,只问了她几岁了,她用那稚气、模糊的声音告诉我:“五岁”。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她看到我就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直到上课。

本来,他们老师上课不让人打扰,所以杜主任总是安排我们星期天他们放假的时候去,带孩子玩。总是这样,我们就不能体会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不知道孩子们是通过怎样的课来康复的。于是我们希望在他们上课的时候来实习,幸运的是杜主任一下就答应了。

于是我们就真正的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上课了,这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学校开设了四个年级,在每个教室里,黑板的旁边都挂着一张最新幼儿拼音挂图,还有一些用汉字同时又用拼音标出的日常用语。

即使是同时在,他们也有差别,听力好的,说话就很积极,不好的就很沉默,而听力好否,不只是先天的原因,还有助听器好坏的原因。父母都是疼孩子的都想他们快点好,但是经济条件限制,有的买不起好的助听器,虽然老师们没说,我想送孩子去本身就要花不算小的一笔钱。当上课你看到两个听力相差无几的人,表现有天壤之别,而这只是因为助听器价格不同时,你就会忍不住的为那个沉默的孩子难受,社会到处都充斥着不公,上天本来就让他们有缺陷了,还要用家庭的经济条件来制约他的治疗和康复。

那一节语训课可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在一年级的教室里,老师正竭尽力气的喊,以让他们明白做土豆丝的程序刨土豆洗土豆切土豆炒土豆,让他们都读一遍,力求读得标准。然后,是发挥,“大家想一想,刨土豆的时候,用什么刨。”“洗土豆用什么洗?水,对,是用水,那,水还能洗什么?来一个一个的说。”“切土豆要先干什么,磨刀对不对?来大家和我一起磨。看看刀磨快了没有?”“然后要切土豆,大家都来切土豆,边切边说,跟我说,切土豆、。大家想把它切成什么形状?”“猜猜看,老师把它切成了什么形状?”“切好的土豆丝放在盘子里,满满的,像什么?大家说像什么?”“然后干什么?炒土豆,放在哪里炒?”总之,课堂上,老师会尽力想出很多与之有关的内容,然后,鼓励他们尽量说出来,老师会看着他们发音标不标准,口型正不正确,边说边训练,边玩边学。黑板上的字都注了拼音。

老师不仅是老师,是朋友,是慈母。孩子们最听的就是老师的话,上课铃声一想,老师说上课了,一二三,坐好。他们就全部坐好了。“老师好”,要是声音较小,或是有人发音不准,老师就说,“不好”于是又重新喊“老师好”,有时重复喊几次。那次,老师说:“还有呢?”然后拿眼睛瞄了我们一下,聪明的小朋友们就大声喊:“姐姐好。”“姐姐是来干什么的呀?来看我们说话对不对?那我们说得好好的给姐姐听好不好啊?”上课时,有人针对别人的话反驳不停,老师会说,你真棒,他的话你都听见了,但是要放在心里,上课不要说出来。有时,小朋友的耳朵痒、头疼,老师会赶紧去看。

最后我们也体验了一下当他们的老师的感觉,大声、很慢地问:“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了什么?”“你们说,这铅笔是用什么削的,这支呢?”“你们是喜欢用卷笔刀削的铅笔,还是喜欢用转笔器削的铅笔。为什么?”还好,他们都能听动我的话,还很配合,互动。当然,感觉不像老师上课时那么积极,我也不能像老师一样,能从一件事,一句话,引出很多话让他们说。不过老师说:“你讲得不错嘛!”让我很是自豪。

斯金纳的强化作用在学校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他认为,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肯定是孩子们良好行为发展的方向。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家庭或听力障碍程度的原因,有的聋儿十几岁别的正常孩子读初中的年龄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每个阶段的需求和发展的人格不同,如果把他们也和五六岁的孩子同等对待,那会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摆脱无声世界,走进正常的生活,是他们的成功的目标。杜老师的儿子就是先例。他三岁时意外重度耳聋,医生都说没有希望了,但是杜老师不信,坚持用爱和科学的语训方法来治疗,终于能说第一句话,然后上了正常儿童学校,接着考上大学,现在已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有父母般对他们的老师,还有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语训的科学方法,还有社会的关爱,这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会在努力之后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来。

从实习中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聋儿的听力有障碍,但是智力正常,对待他们完全可以像对待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样,只是需要耐心,耐心的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明白你的意思。

篇5

实习单位概况:我们实习单位是的听力康复中心,市听力康复中心成立于年月日,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特批的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是一所集听力技术开发、耳聋康复科研、言语康复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中心地处动物园旁,有宽大的康复治疗场地和广阔的户外活动场所,可同时容纳名聋儿在训康复。中心硬件、软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级康复中心标准。

门诊拥有国内先进听力检测设备,能对患者进行听功能的全面检测和评估,为诊断耳聋性质提供科学的依据。门诊拥有一支由医学专家、听力专家、康复工程师、电子工程师、言语矫治师等组成的强大专家队伍。通过专家会诊,对不同类型的耳聋患者提供听力补偿最佳解决方案的强大专家队伍。并率先开设言语矫治专科门诊,主要解决极重度耳聋及更严重的耳聋患者发音不清、吐词不准;大龄聋哑儿假音、假声;以及言语发育迟缓、发育性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自闭症、孤独症等言语疑难问题。还设有人工耳蜗调试训练中心,全面开展人工耳蜗调试和听觉语言训练工作。

经过门诊检测,那些具有康复和提高可能的儿童才可以进二楼的言语康复教育部。我们实习主要是在言语康复教育部。这里与一楼的门诊不同,是以教育为主,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到知识和听力得到提高。康复教育中心设有语训部,综合素质教育部和社区康复部三个部门,其功能如下:

1. 目标:使每一个到市听力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聋孩,经过科学的听觉康复训练和语音矫治,都能开口说话,进行语言交流,并能发音清楚、说话流畅。

语训特色:

突破年龄---突破“超过七岁很难康复”的传统观点,对大龄聋孩通过语音矫治,也能达到言语康复攻克听障---创新语言康复技术,极重度听力损失也能说清楚

压缩时间---将原来需要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语言康复期压缩至更短时间

2.综合素质教育部:

文化学习:根据国家教育大纲,完成聋儿的文化教育,同时继续康复语言、发展思维

文化培优:对优秀学生重点学科或全面培优,向重点学校冲刺;

特长培养:开设美术班、舞蹈班、手工班、职业特长班等。

蒙式教育:引进北京市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中心最新成果,开发聋儿潜能,促使聋儿身心协调发展。

3.社区康复部:

1、家长学校举办函授讲座、交流康复经验、开展家长联谊活动、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家庭康复训练、研讨家庭康复教育

2、“聋儿之家”跟踪了解在普校随班就读的聋孩子情况,推广优秀典型;每年举办“暑期相聚在”活动,让已经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在这里进行语音矫治---文化补习---特长培养----才艺展示-----夏令营活动

3、定期发行《康复》宣传康复典型、提供康复信息、介绍康复知识、交流康复经验、康复专家访谈、传递上级精神、倡导扶弱助残、弘扬社会关爱。

和孩子们一起玩,教他们读书,辅导他们做作业,参与“语训课”,在交流中纠正他们的语音错误。

他们实行一周六天制,只有星期天休息。课程主要有晨谈、语文、语训、数学、美术、体育。上午两节课之间也有课间操、中午午休。

他们还实行负责制,每个老师带5-7个孩子,听力特别严重的带3-4个。老师们不只教孩子们上课、说话。因为是全托的,所以孩子们的饮食、住宿,也归各自的老师负责。自早上起,孩子们起床要给他们穿衣服,吃饭要给他们打饭,口渴了要倒水给他们喝,课间操要和他们一起做。(当然,老师的作用是看护、监督,主要是让孩子们自己做,让他们通过提高动手能力反过来促进语言发展。)知道了这些,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老师们真是辛苦。

教育部的杜在新主任也这么说,(她坚持要我们叫她杜老师,说孩子们都这么叫她。)所以当我们说明来意的时候,她就说让我们体验一下老师们的辛苦,带聋孩子不容易啊。于是安排我们带孩子们玩。大约两个小时吧。每个人带一个。即使只有一个,我们还是忙得够呛,累得够呛。刚去之前,以为聋和哑是一起的,既聋,那就哑。其实不然。杜老师说他们这不收完全耳聋的儿童,他们是康复中心。是要让那些听力较差的儿童通过治疗和教育训练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回到正常学校、正常的生活中去。上课的时候普通话一定要标准,因为他们不仅要听,还要看,通过看口型来领会那不能完全听明白的话。我们带他们玩的时候,和他们交流,一定要对着他们,让他们看到口型。也许平时他们都不大出来玩,课间的时候,总是在教室里玩。于是难得一次的机会出来,他们满院子的跑,从这个小房子到那个滑梯,直到累。也没什么交流,因为她总是不愿停下来听我说,停下来了也不看我。可能是陌生的感觉让她这样,只问了她几岁了,她用那稚气、模糊的声音告诉我:“五岁”。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她看到我就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直到上课。

本来,他们老师上课不让人打扰,所以杜主任总是安排我们星期天他们放假的时候去,带孩子玩。总是这样,我们就不能体会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不知道孩子们是通过怎样的课来康复的。于是我们希望在他们上课的时候来实习,幸运的是杜主任一下就答应了。

于是我们就真正的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上课了,这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学校开设了四个年级,在每个教室里,黑板的旁边都挂着一张最新幼儿拼音挂图,还有一些用汉字同时又用拼音标出的日常用语。

即使是同时在,他们也有差别,听力好的,说话就很积极,不好的就很沉默,而听力好否,不只是先天的原因,还有助听器好坏的原因。父母都是疼孩子的都想他们快点好,但是经济条件限制,有的买不起好的助听器,虽然老师们没说,我想送孩子去本身就要花不算小的一笔钱。当上课你看到两个听力相差无几的人,表现有天壤之别,而这只是因为助听器价格不同时,你就会忍不住的为那个沉默的孩子难受,社会到处都充斥着不公,上天本来就让他们有缺陷了,还要用家庭的经济条件来制约他的治疗和康复。

那一节语训课可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在一年级的教室里,老师正竭尽力气的喊,以让他们明白做土豆丝的程序刨土豆—洗土豆—切土豆—炒土豆,让他们都读一遍,力求读得标准。然后,是发挥,“大家想一想,刨土豆的时候,用什么刨。”“洗土豆用什么洗?水,对,是用水,那,水还能洗什么?来一个一个的说。”“切土豆要先干什么,磨刀对不对?来大家和我一起磨。看看刀磨快了没有?”“然后要切土豆,大家都来切土豆,边切边说,跟我说,切土豆、。大家想把它切成什么形状?”“猜猜看,老师把它切成了什么形状?”“切好的土豆丝放在盘子里,满满的,像什么?大家说像什么?”“然后干什么?炒土豆,放在哪里炒?”……总之,课堂上,老师会尽力想出很多与之有关的内容,然后,鼓励他们尽量说出来,老师会看着他们发音标不标准,口型正不正确,边说边训练,边玩边学。黑板上的字都注了拼音。

老师不仅是老师,是朋友,是慈母。孩子们最听的就是老师的话,上课铃声一想,老师说上课了,一二三,坐好。他们就全部坐好了。“老师好”,要是声音较小,或是有人发音不准,老师就说,“不好”于是又重新喊“老师好”,有时重复喊几次。那次,老师说:“还有呢?”然后拿眼睛瞄了我们一下,聪明的小朋友们就大声喊:“姐姐好。”“姐姐是来干什么的呀?来看我们说话对不对?那我们说得好好的给姐姐听好不好啊?”上课时,有人针对别人的话反驳不停,老师会说,你真棒,他的话你都听见了,但是要放在心里,上课不要说出来。有时,小朋友的耳朵痒、头疼,老师会赶紧去看。

最后我们也体验了一下当他们的老师的感觉,大声、很慢地问:“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了什么?”“你们说,这铅笔是用什么削的,这支呢?”“你们是喜欢用卷笔刀削的铅笔,还是喜欢用转笔器削的铅笔。为什么?”还好,他们都能听动我的话,还很配合,互动。当然,感觉不像老师上课时那么积极,我也不能像老师一样,能从一件事,一句话,引出很多话让他们说。不过老师说:“你讲得不错嘛!” 让我很是自豪。

斯金纳的强化作用在学校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他认为,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肯定是孩子们良好行为发展的方向。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家庭或听力障碍程度的原因,有的聋儿十几岁——别的正常孩子读初中的年龄——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每个阶段的需求和发展的人格不同,如果把他们也和五六岁的孩子同等对待,那会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摆脱无声世界,走进正常的生活,是他们的成功的目标。杜老师的儿子就是先例。他三岁时意外重度耳聋,医生都说没有希望了,但是杜老师不信,坚持用爱和科学的语训方法来治疗,终于能说第一句话,然后上了正常儿童学校,接着考上大学,现在已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有父母般对他们的老师,还有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语训的科学方法,还有社会的关爱,这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会在努力之后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来。

从实习中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聋儿的听力有障碍,但是智力正常,对待他们完全可以像对待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样,只是需要耐心,耐心的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明白你的意思。

篇6

实习单位概况:我们实习单位是的听力康复中心,市听力康复中心成立于年月日,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特批的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是一所集听力技术开发、耳聋康复科研、言语康复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中心地处动物园旁,有宽大的康复治疗场地和广阔的户外活动场所,可同时容纳名聋儿在训康复。中心硬件、软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级康复中心标准。

门诊拥有国内先进听力检测设备,能对患者进行听功能的全面检测和评估,为诊断耳聋性质提供科学的依据。门诊拥有一支由医学专家、听力专家、康复工程师、电子工程师、言语矫治师等组成的强大专家队伍。通过专家会诊,对不同类型的耳聋患者提供听力补偿最佳解决方案的强大专家队伍。并率先开设言语矫治专科门诊,主要解决极重度耳聋及更严重的耳聋患者发音不清、吐词不准;大龄聋哑儿假音、假声;以及言语发育迟缓、发育性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自闭症、孤独症等言语疑难问题。还设有人工耳蜗调试训练中心,全面开展人工耳蜗调试和听觉语言训练工作。

经过门诊检测,那些具有康复和提高可能的儿童才可以进二楼的言语康复教育部。我们实习主要是在言语康复教育部。这里与一楼的门诊不同,是以教育为主,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到知识和听力得到提高。康复教育中心设有语训部,综合素质教育部和社区康复部三个部门,其功能如下:

1. 目标:使每一个到市听力康复中心接受训练的聋孩,经过科学的听觉康复训练和语音矫治,都能开口说话,进行语言交流,并能发音清楚、说话流畅。

语训特色:

突破年龄---突破“超过七岁很难康复”的传统观点,对大龄聋孩通过语音矫治,也能达到言语康复攻克听障---创新语言康复技术,极重度听力损失也能说清楚

压缩时间---将原来需要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语言康复期压缩至更短时间

2.综合素质教育部:

文化学习:根据国家教育大纲,完成聋儿的文化教育,同时继续康复语言、发展思维

文化培优:对优秀学生重点学科或全面培优,向重点学校冲刺;

特长培养:开设美术班、舞蹈班、手工班、职业特长班等。

蒙式教育:引进北京市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中心最新成果,开发聋儿潜能,促使聋儿身心协调发展。

3.社区康复部:

1、家长学校举办函授讲座、交流康复经验、开展家长联谊活动、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家庭康复训练、研讨家庭康复教育

2、“聋儿之家”跟踪了解在普校随班就读的聋孩子情况,推广优秀典型;每年举办“暑期相聚在”活动,让已经上普通学校的孩子在这里进行语音矫治---文化补习---特长培养----才艺展示-----夏令营活动

3、定期发行《康复》宣传康复典型、提供康复信息、介绍康复知识、交流康复经验、康复专家访谈、传递上级精神、倡导扶弱助残、弘扬社会关爱。

和孩子们一起玩,教他们读书,辅导他们做作业,参与“语训课”,在交流中纠正他们的语音错误。

他们实行一周六天制,只有星期天休息。课程主要有晨谈、语文、语训、数学、美术、体育。上午两节课之间也有课间操、中午午休。

他们还实行负责制,每个老师带5-7个孩子,听力特别严重的带3-4个。老师们不只教孩子们上课、说话。因为是全托的,所以孩子们的饮食、住宿,也归各自的老师负责。自早上起,孩子们起床要给他们穿衣服,吃饭要给他们打饭,口渴了要倒水给他们喝,课间操要和他们一起做。(当然,老师的作用是看护、监督,主要是让孩子们自己做,让他们通过提高动手能力反过来促进语言发展。)知道了这些,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老师们真是辛苦。

教育部的杜在新主任也这么说,(她坚持要我们叫她杜老师,说孩子们都这么叫她。)所以当我们说明来意的时候,她就说让我们体验一下老师们的辛苦,带聋孩子不容易啊。于是安排我们带孩子们玩。大约两个小时吧。每个人带一个。即使只有一个,我们还是忙得够呛,累得够呛。刚去之前,以为聋和哑是一起的,既聋,那就哑。其实不然。杜老师说他们这不收完全耳聋的儿童,他们是康复中心。是要让那些听力较差的儿童通过治疗和教育训练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够回到正常学校、正常的生活中去。上课的时候普通话一定要标准,因为他们不仅要听,还要看,通过看口型来领会那不能完全听明白的话。我们带他们玩的时候,和他们交流,一定要对着他们,让他们看到口型。也许平时他们都不大出来玩,课间的时候,总是在教室里玩。于是难得一次的机会出来,他们满院子的跑,从这个小房子到那个滑梯,直到累。也没什么交流,因为她总是不愿停下来听我说,停下来了也不看我。可能是陌生的感觉让她这样,只问了她几岁了,她用那稚气、模糊的声音告诉我:“五岁”。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她看到我就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直到上课。

本来,他们老师上课不让人打扰,所以杜主任总是安排我们星期天他们放假的时候去,带孩子玩。总是这样,我们就不能体会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不知道孩子们是通过怎样的课来康复的。于是我们希望在他们上课的时候来实习,幸运的是杜主任一下就答应了。

于是我们就真正的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上课了,这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学校开设了四个年级,在每个教室里,黑板的旁边都挂着一张最新幼儿拼音挂图,还有一些用汉字同时又用拼音标出的日常用语。

即使是同时在,他们也有差别,听力好的,说话就很积极,不好的就很沉默,而听力好否,不只是先天的原因,还有助听器好坏的原因。父母都是疼孩子的都想他们快点好,但是经济条件限制,有的买不起好的助听器,虽然老师们没说,我想送孩子去本身就要花不算小的一笔钱。当上课你看到两个听力相差无几的人,表现有天壤之别,而这只是因为助听器价格不同时,你就会忍不住的为那个沉默的孩子难受,社会到处都充斥着不公,上天本来就让他们有缺陷了,还要用家庭的经济条件来制约他的治疗和康复。

那一节语训课可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在一年级的教室里,老师正竭尽力气的喊,以让他们明白做土豆丝的程序刨土豆—洗土豆—切土豆—炒土豆,让他们都读一遍,力求读得标准。然后,是发挥,“大家想一想,刨土豆的时候,用什么刨。”“洗土豆用什么洗?水,对,是用水,那,水还能洗什么?来一个一个的说。”“切土豆要先干什么,磨刀对不对?来大家和我一起磨。看看刀磨快了没有?”“然后要切土豆,大家都来切土豆,边切边说,跟我说,切土豆、。大家想把它切成什么形状?”“猜猜看,老师把它切成了什么形状?”“切好的土豆丝放在盘子里,满满的,像什么?大家说像什么?”“然后干什么?炒土豆,放在哪里炒?”……总之,课堂上,老师会尽力想出很多与之有关的内容,然后,鼓励他们尽量说出来,老师会看着他们发音标不标准,口型正不正确,边说边训练,边玩边学。黑板上的字都注了拼音。

老师不仅是老师,是朋友,是慈母。孩子们最听的就是老师的话,上课铃声一想,老师说上课了,一二三,坐好。他们就全部坐好了。“老师好”,要是声音较小,或是有人发音不准,老师就说,“不好”于是又重新喊“老师好”,有时重复喊几次。那次,老师说:“还有呢?”然后拿眼睛瞄了我们一下,聪明的小朋友们就大声喊:“姐姐好。”“姐姐是来干什么的呀?来看我们说话对不对?那我们说得好好的给姐姐听好不好啊?”上课时,有人针对别人的话反驳不停,老师会说,你真棒,他的话你都听见了,但是要放在心里,上课不要说出来。有时,小朋友的耳朵痒、头疼,老师会赶紧去看。

最后我们也体验了一下当他们的老师的感觉,大声、很慢地问:“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了什么?”“你们说,这铅笔是用什么削的,这支呢?”“你们是喜欢用卷笔刀削的铅笔,还是喜欢用转笔器削的铅笔。为什么?”还好,他们都能听动我的话,还很配合,互动。当然,感觉不像老师上课时那么积极,我也不能像老师一样,能从一件事,一句话,引出很多话让他们说。不过老师说:“你讲得不错嘛!” 让我很是自豪。

斯金纳的强化作用在学校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他认为,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肯定是孩子们良好行为发展的方向。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家庭或听力障碍程度的原因,有的聋儿十几岁——别的正常孩子读初中的年龄——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每个阶段的需求和发展的人格不同,如果把他们也和五六岁的孩子同等对待,那会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摆脱无声世界,走进正常的生活,是他们的成功的目标。杜老师的儿子就是先例。他三岁时意外重度耳聋,医生都说没有希望了,但是杜老师不信,坚持用爱和科学的语训方法来治疗,终于能说第一句话,然后上了正常儿童学校,接着考上大学,现在已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有父母般对他们的老师,还有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语训的科学方法,还有社会的关爱,这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会在努力之后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来。

从实习中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聋儿的听力有障碍,但是智力正常,对待他们完全可以像对待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样,只是需要耐心,耐心的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明白你的意思。

篇7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懂知识,会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的方法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思考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

应用型;实践育人;品牌塑造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众多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擅长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的第三部分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上这些是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发展的机遇。据统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儿童康复专业的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所高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儿童康复专业为例

(一)儿童康复专业的特点

儿童康复专业具有教康结合以及医教结合的特点,即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通俗点讲,也就是毕业生通过3年到4年的学习,熟练掌握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相关技能,服务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因此,为学好儿童康复专业,并在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残疾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康复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具有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具有大爱情怀,善于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并经过努力满足其需求。

(二)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绩

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十多年来,坚持医教结合、立足儿童康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师+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取得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成效。

三、实践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实践育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为创新教学方式变提供借鉴和启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对于儿童康复专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儿童康复工作者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一课堂来开展,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以致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残疾人康复主要包括有教育康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三种形式。教育康复是通过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的有效方法。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应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单纯靠课堂学习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文科的学生更需要课外的实践操作才能理解并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康复。因此,儿童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懂得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从广的意义上讲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就需要熟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有些是相通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社会工作作为国外的舶来品专业,其理论知识更需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仅靠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操作才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知识,在实践中还能学到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过程。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习之余参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到残疾小朋友,另一方面可以用所学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为他们服务。活动的过程还会感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耳濡目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弱势群体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课。实践育人可以将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新时期“好学生”。除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之外,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实践育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获,或者是自身技能的提升,或者是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是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指导老师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争取机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成长导师。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探索

(一)“殊博汇”:关注特殊人群、传承博爱精神、汇聚正能量

“殊博汇”是康复科学学院多年来实践育人的成果的凝练,也是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殊博汇”由康复科学学院团组织实施专为特殊人群汇聚博爱能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暑期及每周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为地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以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为目标,将地方组织力量与高校专业优势相结合以形成联动机制,青年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新老志愿者接力、与助残对象结对”的服务模式,深入社区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功能评定、康复计划制定与实施训练等系列专业服务。

(二)“暖阳公益”:送知识,送服务,送教育,以实际行动推进融合教育

暖阳公益是南京特教学院一支由学生自发组成、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团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暖阳公益一直致力于推广平等、博爱、融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培训专业志愿者,通过暑期夏令营、宣讲会、体验日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推广融合教育理念,让当地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走进日常的课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特殊教育精神与正确的残疾人观,达到推进当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品牌塑造的过程及意义

实践育人品牌是育人的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有助于实践育人成果项目化,品牌化,从而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过程,是培养懂社情、国情、民情,做人做事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高飞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莫玉婉.大学跨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2).

篇8

毕节学院面临着所有新建本科院校所面对的困境,如何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挑战中准确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毕节学院作为省地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始终围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服务地方的办学路径。特殊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人员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这些都驱使着特殊教育专业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依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备发展空间的大学四年制本科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主要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班、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福利院、社区等单位提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二、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明朗,但依然存在着不足。(1)专业开办历史较短,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不足。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提升;(2)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性。为了快速解决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缺口,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盲目地大规模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从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科专业至今,已经毕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233人,特殊教育专业辅修学生120人,其他同类学校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毕节学院。(3)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师资流动性过大;学历层次不高,高学历人才匮乏;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小;学科背景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科研方向不明确,科研能力不足。(4)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既要顺应国际国内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强调前瞻性,又要考虑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实现引导性,更要立足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情况,力求实践性。

三、促进特教专业发展,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设高效一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必须加大自身的建设。

(一)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

纵观国内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经验与规律,培育符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发展的专业方向群将是形成自身的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试验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境况以及毕节学院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群。主要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

(二)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特教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3)课程内容孤立,缺乏整体优化;(4)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比例不协调;(5)课程设置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发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在特教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注意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师范性、前瞻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置要体现出模块化、弹性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层次性。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按照公共基础课——师范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逐级深入的层次进行[6]。根据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模块,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强课程模块的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需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操作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培养出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人才不仅需要系统而完善的课程设置,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之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较强的技术性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较高要求,都迫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改革教学方法,破除“灌输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师仅注意将知识进行讲授,强行要求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接受。在此种教学方法之下:一方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弱。另一方面,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也无法理解知识的内在涵义,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破除“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发散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进行分层式教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试验活动,及时总结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达到树立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其探究能力的目的。

2.推广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特殊教育专业的临床性较强,需要呈现较多的素材以深化学生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多媒体的音影设备正是呈现这些素材的最佳载体。传统的“纸笔”模式靠教师进行板书和挂图、模型等手段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更强,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切换便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教学实践,强化教师基本功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与教学基本功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其教学基本能力。一是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一线教师经验分享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二是强化特教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手语、盲文、康复训练技术等;三是通过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模拟活动,加强学科教学及教师基本功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实践的见习与练习;五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四)构建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

通观国内特殊教育高校发展的规律,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保障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兴办较晚,平台搭建有待完善,构建一只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是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为此,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从如下方向着手:(1)积极引进师资,合理调整生师比。(2)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发展平台与空间,营造和谐人本的工作环境等措施,提高师资的稳定性,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创造性。(3)完善师资进修方案,通过学历进修、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4)优化职称结构,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转入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等途径,逐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5)优化教师的学科背景,重点引进具有特殊教育与康复学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6)完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方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7)明确本学科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特殊儿童认知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为教师搭建便利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促进教师跨专业的合作,以研促教,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社会声誉。

(五)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师生交流活动或学术讲座。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方向选择制,依照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职业方向课程。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估,实现共同成长。再次,建立灵活高效的生态化教学考核体系,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最后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确保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是体现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毕节学院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具有如下功能:(1)专业实践教学的功能。(2)教研相结合的功能。(3)服务社会的功能。(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功能。(5)毕节试验区资源中心的功能。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共建成了听力康复实验室、音乐治疗室、手语翻译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统合实验室、视力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并建成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毕节试验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此外,毕节学院计划兴建认知训练室、言语康复训练室、动作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将建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的合作,设立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四、加强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存在着如下问题:(1)特教师资欠缺,教师数量不足;(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3)特殊教育教师跨专业、跨学科、跨残疾类型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4)特殊教育对象结构性变化之下的教师教育转型困难;(5)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6)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研究层次不高;(7)教师学历层次不高;(8)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9)教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职后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存在如下问题:(1)职后培训的机会少,覆盖不全面;(2)培训层次较低,以校本培训居多;(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用性不足;(4)理论知识培训居多,实践技能培训较少;(5)短期培训居多,长期培训较少;(6)培训考核缺乏,培训效果不佳;(7)培训形式单一;(8)职后学历教育缺乏特殊教育专业。

毕节学院特教师资职后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1)建立一支业务素质优良、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2)依据毕节试验区的特殊情况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形式,培训基地应可以提供校本培训、短期培训、脱产培训、函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特殊教育高级研修班及其他培训形式。(3)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与评估体系,保障师资培训的效果和质量。(4)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教材的开发。(5)构建系统丰富的培训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6)发展学历提升教育,提供专升本、函授、特殊教育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并创造条件发展特殊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满足提升毕节试验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7)建立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教师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8)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平台,着力打造以特殊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为特色的培训服务,提升特教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