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8篇

时间:2023-02-28 15:33: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总结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91-02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人们有足够的应变本领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绝不是单靠心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和强化。

一、在课题中明确德育主题

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把握住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总结出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主题: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结合《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教材,笔者分年级和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课进行设计。例如:在四年级画图《编辑选定的图形块》一课中,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片段创设故事情境,引出德育主题《森林保卫战》,明确了德育主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精心设计了松鼠的呼救、赶走“光头强”、我为动物建家园三个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赶走了“光头强”并成功保卫了大森林,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教学目的,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以课题为德育主题的教学设计能更加明确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的。

二、在练习中创设德育情境

所谓德育情境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创设的情绪场景。在营造的情绪氛围中展开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体验,移情共感,互动交流,最终实现德育目的。

情感是德育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则是对情感的优化和调节。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母亲节贺卡活动,为学生播放Flash短片,讲述了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起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直观的以“爱”为主题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爱,并在制作中唤起其对自己母亲的爱,也就是德育情境中以自身蕴涵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情感。可以看出,教师在练习中巧妙地创设德育情境,可使学生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等情感得到一步步的激发、升华。因此,教师应投入情感并运用情境中蕴涵的情感激起孩子与之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由此实现道德品质的养成,提高德育实效性。

三、在作品中展现德育成果

一幅作品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在学生创作的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等作品中可充分展现小学信息课中德育渗透的成果。笔者积极组织4至6年级学生参加珲春市电脑制作活动,带有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快乐的清洁工》、《得与失》、《别让地球妈妈伤心》、《铅笔小子的诞生》等和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电子报刊作品《祖国妈妈》、《田园风光》、《乡村美景》等在全市电脑制作评比中纷纷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作品创作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主题丰富的作品,一幅幅电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学生心目中祖国妈妈的动人风采,勾画出学生感恩祖国、保护地球的浓浓深情。

四、在课堂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的同时一些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而在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必须的、肯定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等道德教育有效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地推广开来,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也非常强调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因为这些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品质,每一个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应该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针而进行。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德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奠基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司空见惯,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操守是现下网络信息时代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化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有效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众所周知,目前网民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作为小学生,其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念等并不健全,还没有能力去实现自我把控,而网络世界的缤纷和虚幻让很多小学生不能够自拔。对于这一点,作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教学工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过于沉迷。

二、树立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

在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富的创造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业方式,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传授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W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目标。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讲述近代信息技术创业的社会精英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教育,而且也要适当地从反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电信诈骗和网络犯罪等等,这些无不是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些都是社会公众所极为痛恨的社会毒瘤。通过这样的教育,要让学生首先学会分辨这些信息犯罪手段,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从另一个侧面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让学生产生同这些社会恶劣现象作斗争的社会使命感。这样也会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非常讲究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不仅体现着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更加体现着成员之间的性格和奉献精神。然而这些都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但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没有给予学生性格的发展以非常良好的重视,更多的教师是通过熏陶和影响等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但是这样真正能起到多少的效果,谁也不得而知。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是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还是注重学习成果,而不是注重合作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个人成长。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动手操作内容来加强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将一些具有动手操作意义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想到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又要考虑到团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通过一次一次的协作,学生之间会更加感觉到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会更加地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德育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所不能够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对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更是异常关键。因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使用日益频繁,互联网道德更是社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其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互联网道德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将会是一件意义深远的教育举动,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来加强德育渗透,为学生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人才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1-0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使一门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中讲到这样一点“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信息技术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有关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的知识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课时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计算机,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的,但一个计算机教室不是固定为某个班专用的教室,而是许多班级上课的地方,然而有些学生就会有这样的心理和想法:“反正不是自己的教室,班主任也不会来要求我们打扫管理计算机教室;反正我上完课就走了,计算机教室怎么样都跟我没有关系……”然后学生在上课时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在机房里吃零食,随地乱扔垃圾,有的甚至将垃圾塞在电脑的主机里,让你发现不了;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及相关配件等等。因此,我在高一新生来上的第一节课时,不急着教授书本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课前教育,制定有关的计算机教室上课规定,让学生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上课习惯。有关规定的内容简单如下:必须保持计算机教室干净整洁,严禁吃零食,乱扔垃圾;不擅自摆弄计算机,严禁在显示器、课桌上乱涂乱写,不有意损坏键盘和鼠标;不准擅自携带个人外存储器在计算机上使用,防止病毒入侵;下课时学生将凳子、键盘等摆放整齐才能离开等等。经过这样一节德育的教育课,学生就知道以后上信息技术课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们就会在以后的课上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上课学习习惯了。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电视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些低俗的肥皂剧、大量的暴力场面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看电视也减少了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影响身体健康;还比如因特网虽然能扩大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利,但网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网络病毒、垃圾信息、谣言邪说和网络诈骗,很多青少年都患上网络成瘾症等等。因此,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要给学生有关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德育教育。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中就有讲到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要做个有自护意识的文明网民。在上课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讨论“上网有利还是有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要合理使用网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并让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从而让学生学会做个有自护意识的文明网民。这样的一节课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把德育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的学生,大概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之间越来越缺乏这种美德了。在课堂上,学生有什么不会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老师而不会去问身边的同学,有的同学自己会的知识就是不愿意去教给其他同学,只想自己独享。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上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六章讲到网站的制作,这时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个组共同来完成一个网站。学生们首先一起讨论确定网站的主题,虽然其中也有过争执,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学生们进行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文字素材,有的负责收集图片、音频、动画素材,有的负责网站的框架构造设计,有的负责用学习的软件将相关的素材内容组合起来,最后每个组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结果非常的好,学生们从中既学会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学的内容,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任务,因此在我教授的信息技术课中也经常渗透着这样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时,可以让学生使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以“诚信”为主题的小报,学生在收集图文素材的时候,会注意到什么是“诚信”,怎样做到“诚信”,有关“诚信”的一些具体事例。这样,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在心灵深处也会对诚实守信有一定的触动。又比如,在三月份的时候学习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刚好可以配合三月份“学雷锋”的主题,让学生创作完成一个动画,在学生完成作品时,也进一步学习了“雷锋精神”,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渗透到平时的作业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教学内容,也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培养。

在平时的工作中,上好每一节课,教会学生相关学科的知识很重要,但在上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领导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教授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德育渗透到学科中,让学生在上课时拥有双重的收获。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方法 关爱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63-01

大学毕业后我便走上讲台,当上了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今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七年多了,在教学中有心酸也有欣慰,有摸索也有进步,下面就是这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就要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先讲一下目录,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本书主要是围绕哪些内容而讲授的,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内容,让他们心里有底,觉得信息技术这门课挺贴近生活的,并且容易掌握,让他们在第一节就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且非常向往要学会它。另外每一次新课都要精心设计导入部分,让同学对本节所要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

二、教学方法要得当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是在教室里完成,而信息技术课则是在微机室里完成。信息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们主要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老师先讲解并演示主要知识点,然后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自己练习。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刚入学的时候就会发现,高一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同学操作起来非常熟练,而有的同学甚至连鼠标键盘都没碰过,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麻烦,讲的内容太简单,那些熟练的同学觉得没意思,而拓展太多,后进生又跟不上。经过几年的总结,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每节课都有基本内容和延伸内容两大部分,基本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所有同学都要求掌握,而延伸内容是给那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觉得自己有内容可做,每节课下来自己都收获很多。除此之外,任务驱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也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作为教师要学会关爱学生,没有班任、科任之分。虽然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状况,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爱,让他们在爱中学习,在爱中释放。关爱学生还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不要在教学中出现“偏心”现象,只对“好同学”关心,对“差同学”不闻不问。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施爱,懂得自爱。平时多找同学谈心,只有你把心交给学生了,学生才会把心交给你。

四、德育渗透

在教课的同时也别忘了对同学进行德育渗透。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上网人数也逐年增加,网上诈骗、网上犯罪时有发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义务告诉同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的话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利用不好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告诉同学平时上网的时候不要随意泄漏个人资料,不登录非法网站,不发表不利于国家的言论。多给同学介绍一些健康的,有利于学习的网站。

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信息化教学 德育

一、德育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德育包括社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四个方面。德育的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第一、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合适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说教,用更加生动多样的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收心灵的洗礼,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

第三、渗透信息技术的德育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饱含热情,用自己饱满的情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信息化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的接收其中的德育思想。第四、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既有学生的创新,也有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和德育的特点,开发适合信息化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激情。学生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下,自由发挥,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创新精神,真正学到知识。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让整个教学都充满惊喜和创造,实现教育对自身潜能和自身素质的深层次开发。

二、德育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既然是榜样,就要有为人师表的道德素养,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有:(1)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高尚的情操。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根本,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教师有责任精心培养每一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必须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不求甚解,不深入的钻研自己的业务,只是勉强应付学生,只会误人子弟。只有对自己所教的知识有比较深的造诣,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因材施教。(3)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都尊重教师,爱戴教师,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如果学生十分讨厌老师,肯定也没有什么心思听课,教学也达不到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师毕竟只是在某些方面强于学生,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某些方面老师很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1、在内容上整合。借助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德育课程与现实生活在内容上的整合。以往的德育教学中偏重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却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借助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现实生活的场景拿到课堂上当作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计算机多媒体所特有的多媒体特性,能从声音,图片,文字,语音,视频多方面展示案例,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专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使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和巩固。

2、在方法上整合。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德育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断提高,所以教学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以往的那些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新的时期,德育教学的方法应该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也是一新生事物,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利用新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展示给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获得启发,把抽象乏味的理论概念直观的展现出来,必然获得学生的好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不断探索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在这里举一些比较成熟的例子。(1)情境-讨论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借用多媒体,将自己的核心思想蕴含于图文并茂,情境交融的图画里,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学到该学的知识,从实际情境中懂得德育教育的内涵。这种模式的具体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目的,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讨论式:这种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将案例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交流,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自己得出的结论,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出点评,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定能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德育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果。

四、总结

在德育教育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是现在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作为教师,在不断探索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各种可能的方式,综合应用各种新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丽平.信息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3,03(29):121-122

篇6

加强班级德育建设网络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德育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要重视现代教育下的网络教育作用,实施网络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的配套合作制度,真正实现网络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利用网络广开德育教育资源,搜集名人事例演讲或视频讲座,时刻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强档栏目,下载德育片让学生观看,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设网络校园,开辟了班级文化,网上创办了校本文化一角“摘星采花集”、“成功者的足迹”等专栏,利用名篇名作来教育熏陶感化学生,使他们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的感染,实实在在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成功的内涵。

二、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性

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班级管理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班级建设间的结合,完善二者运行有机整合制度,让教师摆脱“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育人方式,侧重育人在“实用性”上下功夫。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有一套适合新课改的有效运行制度。首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课程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教师的技术及业务水平。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与落实。经过培训,老师能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及flash等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活动,也更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了。其次,开展教研活动,用课件找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力争把最适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或者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们鼓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凸显结合点,通过示范课、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教师在德育结合点上把好脉。之后,学校将好的德育课件集中存档,建立学校的德育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最后,专门开辟班级论坛,鼓励老师上论坛交流网络信息技术,互相切磋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困惑。在论坛上,对德育分类,版主提出讨论的话题,鼓励老师讨论教研,广开言路,互相切磋,以此基础制定课件,进而在论坛上共享教研成果。信息技术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默契,也让家校、教师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更能接受班级建设的文化熏陶以及德育渗透。

三、总结

篇7

一、从小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机房管理不规范,我们不时会在机房发现以下现象:刚

上完课的机房桌椅凌乱,桌面上或键盘下到处有杂物、纸屑等,主机还在运行而显示器已关闭了,屏幕保护出现不文明的语言等等。

针对以上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对策:首先,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在练习中经常提醒学生发挥小组的监督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其次,课后安排学生及时检查,轮流值日,把不讲卫生、不按程序关机的同学的机号记下来,在下一次课给予通报,教育并引导他们学会自律。再次,教师要有的良好的素养,不要忽视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要规范操作,要十分注意自身的表率作用。

二、结合生活实际,深挖教材,发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己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要素蕴藏于知识讲解内容中。

譬如,在学习“画图”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画美丽家乡”的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来向学生灌输“爱家乡”的集体主义思想;在word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让学生制作给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贺卡,以此进行友爱、亲情、感恩教育;在讲解ppt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祖国、家乡、学校的资料,在《长江之歌》的雄浑背景音乐中、在圣洁的雪山、绚丽的风景、悠远流畅的沿岸概貌中,让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感油然而生;在Excel教学中,结合奥运会、全运会、校运会的举行,让学生收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获得金牌数,通过金牌数的变化,然后用图表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金牌数不断增长,祖国在不断强大,使学生树立的民族自豪感。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大支柱”,其中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在信息技术中,资源共享则是共同生活的前提,而共同生活则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就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21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现在学生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经历,

直至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乏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确定任务,然后各自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遇到困难先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小组解决不了,再向其他小组成员或教师求助。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技艺;编排一份电子小报;其他学科的的资源整理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使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课外作业要独立完成,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集体竞赛活动,并由学校开办业余电脑科技活动课,等等。

四、在网际交流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教育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层次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和道德伦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双管齐下”:第一,在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生活;第二,培养学生网络的“环保意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很多不文明行为,如:在发送垃圾邮件甚至带病毒的文件、捏造虚假信息散布含有不健康内容的邮件、欺骗或用不文明语言攻击他人等等。结合网络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必要的网络环保意识,培育学生的公德心和责任感。

篇8

贴近学生生活,实现教学目标

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设置学习任务。教学素材要体现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当教学素材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好学的欲望时,他们的表现将会非常投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全文搜索引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题材:“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然后设置教学任务:“大家比一下,在google搜索引擎上找到的哪个同学的姓名最多?”“记录各种引擎找到的分别有多少项信息?”“是否有和自己生日一样的人?”“分职业找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名人?”当学生在一步步完成任务时,既能掌握有关搜索的知识点,又能领略关键词的神奇应用,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开阔思路。在教学中,通过引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性较强的教学题材,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激发,并带着探究的心态去实践,最后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贴近实践应用来组织课堂教学

实用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组织 在教学的组织中渗透信息技术实用性,通过组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实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自主使用的认知手段、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进而提高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奠定基础。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内容时,组织学生:观察学生现在所操作的计算机的组成,感性地了解相关知识点;上网亲自尝试配一台计算机;自己选择常用安装软件。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融学生求知欲望为一体,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优于传统的教学。

组织实用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应当真正在内容和方法做文章 在实用教学实施中,要重视教学的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组织趣味教学来吸引学生。比如,开展小组竞赛,让各小组分别用Word软件或Excel软件制作一张电子表格,分析各有什么优缺点。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如中英文打字游戏,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让学生查看自己计算机的文件大小和磁盘容量大小,增强对容量单位的初步认识,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

要达到有实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要抓好常规课堂管理 为使实用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加强教材的理解,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常规管理:一是加强活动有序性的训练,完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二是成立协作小组,指定“技术顾问”,专门负责解决同学们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共同提高;三是因材施教,教学组织要有层次,适合不同的学生发展,并留有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贴近学科教学,开发教学资源

加强与文化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文化学科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渗透英语、物理、数学等文化学科的资源,并在教学时加以引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又促进了文化学科的学习。如在初一阶段的指法练习教学时,与英语教学同步,根据课文内容或单词表练习英文输入,然后再默写出课文并翻译成中文,进行中文打字练习。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指法练习不再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既提高了打字速度,又促进了英语学习,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又如,在PPT软件教学中引入制作选择题,充分利用超级链接判断选择结果是否正确,让每个学生出一个学科知识的题目来考一考大家;或是在Excel图表分析中引入数学统计知识,加深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

加强与德育的整合,充分渗透德育 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德育题材的信息处理中加深对德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获得德育实效。如在初学Flash软件时,让学生制作出本校学风“尊师、守纪、勤学、争先”的文字变换动画,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使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深刻地受到了思想教育,端正了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来开展安全文明、环境保护、网络道德等德育研究活动,并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小报;还可以结合网上浏览信息,开展网上美文阅读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写作奠定基础。

要不断开发学科教学资源,为实用教学可持续实施打好基础 为充分发挥实用的作用,教学资源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难度适宜,体现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可以是一段信息素材,如一张宣传画、一张小报作品、一个小动画;可以是一个活动项目,如活动方案、活动成果展示;也可以是一个问题探究,如学科知识难点、一个历史问题、一个综合实验主题等。信息技术实用教学资源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笔者对教学资源的积累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其一,在学生的作品中挑选出一些有创意的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其二,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日常交流中得到启发而制作成教学资源;其三,配合学校的主题德育活动创设教学资源,如“学雷锋”“迎奥运”小报制作等;其四,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通过学习想完成什么样的制作,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有积极意义的素材,如有的学生想利用Word软件来做一份简历。可以说,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资源,将引领每个学生融于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实用教学的可持续实施提供保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