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3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化课堂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易(1988-),女,湖北孝感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 贵阳 5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4-02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1]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2]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3]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5]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6]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会出现失衡,在教学部门和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可以逐渐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会因为技术间的磨合、地位的改变或者新的信息技术的进入而再次失衡,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就在平衡与失调之间循环往复,这将贯穿于整合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这种“平衡与失调”规律,理性有效地处理课堂的失衡状态。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确保教育技术用到实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
[2]张天保.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3]姚远峰,齐礼良.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2).
[4]周振宇.共生课堂——?一种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新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6).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商务英语;群组面试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教师开始重视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载体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学生按个体需求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协助者。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巧妙的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是为了信息化教学而进行信息化教学,而是利用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课堂的建构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2教学设计与应用——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
2.1教学分析
2.1.1学情分析用人单位对于符合基本就职资格的求职者会组织统一的面试——群组面试。学生渴望找到一份能实现自己就业理解的工作,但是对于群组面试非常困惑,对于群组面试中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普遍有畏难情绪。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辅助自己完成对群组面试中基础词汇和句型的“音,形,意,用”的掌握和通过实际模拟训练掌握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大诉求。2.1.2教学目标能通过高效的信息化搜索和强化训练掌握群组面试中基础词汇和句型的“音,形,意,用”;能用基础词汇和句型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来简要,高效,全面地完成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能掌握群组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四个不同角色的英语表达并结合案例产品完整的模拟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未来求职的信心,提升学生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愉悦情感。
2.2教学过程设计
2.2.1情感导入之三问如果将一粒沙子丢在沙滩上,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但是如果我们将一粒珍珠丢在沙滩上,它的光芒让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它。引导学生明白:努力提升自己,蜕变之后的自己才能在将来的求职中脱颖而出。自身的努力训练和面试前的准备是参加群组面试自信心建立的基础。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情感状态,建立学习的动力机制。2.2.2信息化新课教学首先我们将群组面试这样一个令学生畏难的课题进行碎片化和优化: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无领导小组讨论。第一,群组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学生课堂的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侧重点,因为教师准备的并一定都是学生课堂需要的。就算老师课前把所有的相关词汇都列出来放到PPT中逐一进行讲解和操练,这样的效率难免低下,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势都不尽相同。用传统叠罗汉似的大篇朗读讲解记忆势必更让学生头昏脑胀,也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相反,在信息化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调整后,马上可以引导学生用信息化的手段进入在线词汇训练系统,选择符合自己性格特点和表达自己优势的关键性英语词汇,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在MV情景下,语音和释义的反复训练,在线进行读音检测,由此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信息化手段选择学生个性化词汇库并进行自主学习和掌握个性化自我介绍词汇的“音,形,意,用”,由此攻破上个环节学生提出的不知道用英语说的难题。学生在掌握了个性化自我介绍词汇的“音,形,意,用”的基础上,结合三大自我介绍表达句型,形成更新版自我介绍。第二,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产品信息检索,将相关的英语表达在配音软件中进行训练,通过视听说的刺激,形成目标产品快速的英语表达获取途径,由此建立起后续情景模拟训练的基础英语表达。学生通过在线情景模拟软件进行角色表达训练。身临其境的在线角色语言训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掌握每个角色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英语表达。教师与企业进行现场连线,展开一场超越传统课堂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群组面试。学生模拟职位候选人,以小组为单位分派一人进行群组面试情景模拟,由企业和现场共同在线投票选出最优胜的职位候选人,并就进一步的学习和技能的强化提供具体建议。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团队继续进行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并上传到校园网,让更多其他的学生在点击中学习提出疑问和建议,形成互学互评,互助互促的和谐校园学习氛围。
2.3创新点
本设计群组面试的英语表达为主题,结合学生诉求,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将教学内容碎片化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如在线词汇训练,实时平台反馈,产品配音训练,角色在线模拟,情景模拟系统,结合课堂练习,形成学习成果,进行实时展示和投票,建立优学机制;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本课作为群组面试中的英语表达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主题的情景模拟训练,作为后续拓展学习,同学们在主动,积极,协作的情感状态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更直观便捷高效地进行拓展练习,并在教育平台上进行反馈;学生由开始的不自信,不知道如何准备和表达,畏难的状态转变成积极面对,努力训练,勇敢拼搏的状态。
3结语
信息化教学模式无疑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的完美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英语语言输入输出在第一课堂上的及时、高效的循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充分享用到互联网内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改变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多维信息化商务英语学习模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合理高效的设计信息化课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或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红颖.高职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3).
[2]曾建立.信息化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以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情况为例[J].教学改革,2011,(10).
[3]孙磊,扈国馨.浅谈信息化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高教师教学质
虽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由捷克大教育家垮美纽斯首创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但随着信息化对教育整体面貌和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教学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建立在多煤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在理论、观念上都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它可能与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定位无疑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在新形式条件下教师如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的信自、化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如何进行定位并开展教学活动方面提出了以下儿方面初浅的认识:
1注重教学材料开发与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有关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这些外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学生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把传统的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和观念用于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不利于为学生建设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建设。
2建立伙伴型的民主师生关系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与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努力学习。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以记忆和接受力占优势,教师以经验、理解力见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变传统的填灌为教育过程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遭受教育信息化的严重冲击。教学过程应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填灌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自觉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分析得到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从“讲台上面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
4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定的指导意见,用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钻研的良好习惯。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
5由单纯的书本知识复制者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实践;技能;思维;应用;评价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那怎样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呢?
一、注重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更多去实践练习,才会更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尽可能的把表现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玩、去实践,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1.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有了问题,然后再动手去尝试,去探究。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知道对一个命令的一种操作,而是了解多种解法,进而能够比较出它们的优缺点。例如: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图标的方法有三种,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比如:你现在所使用的鼠标有几个按键?功能各是什么?存在什么缺陷?你能否设计出更好用的鼠标?
三、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四、加强实践应用,学有所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当场让学生操作。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应用与实践,尤其对于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实践应用。当学习完Word文字处理系统后,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份贺卡,使他们将所学的Word知识学习贯穿使用,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力,设计出封面精美、布局合理、吸引力强的祝贺语等,当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设计成果时,就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并经过同学间的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转变。在如今民主、开放、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瞬息万变,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和了解,并及时解决,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讲解完知识点后,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后,就坐在自己电脑前,等到下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不做任何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了而有些学生才刚起步,要求老师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勇于尝试,大胆突破。
【参考文献】
[1]孙启美.《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模式》
一、 在教学理念上,
优化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要把以教师、教材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把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发展为主,努力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行动者和体验者。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同样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使“我的课堂”成为“大家的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媒体、技术、资源等交往互动、交集生成、深度融合的课堂;反之,教师会变成媒体技术的演示者和炫技人,学生会变成媒体技术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课堂会变成新产品新工具的展览馆,课堂教学会成为新媒体新技术的会。
二、 在价值取向上,
优化处理好主道与辅道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新技术,是信息化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活动与非信息化活动主辅不分。
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教学应用》的前言中指出,“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先进,如何神奇,它毕竟只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而且充其量只属于工具性要素”。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则十分明确地说:“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活动与非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关系,正如城市中的辅道和主道,辅道是为了疏散主道的拥堵、减轻主道的压力才产生并发挥其作用的。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在于服从和服务于非信息化教学活动,在于依靠其技术优势支持非信息化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否则,课堂教学实践就可能迷糊于新产品新工具的新奇,迷失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新鲜,迷醉于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潮,最终走向技术主义的泥沼,不仅无益于课堂教学,反而会干扰或损害教学的本质。
三、在设计应用上,
优化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预设不应用,先预设后应用,有预设才应用”,保持预设与应用的一致性,避免出现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一头热”,教学设计引入了信息技术思维,教学应用却没有发生相应的信息化活动;二是“两头空”,设计和应用均停留于表层,如使用电子白板等只是为了显示、播放、书写时省时、省力、省心;三是“两张皮”,设计和应用“各说各话”,既不对应,也不对位,更不对榫。
学生差异、学情差别、教学活动的发展使教学设计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与预期有出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适时动态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和形成,也是对预设的丰富和拓展、改变和批判,生成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反对机械化地塑造和训练学生。要使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前做足准备:精研教材内容,把准教学目标,熟稔班情学情,深知媒体技术优势,努力让教学设计既不摆样子、走形式,也不贪其多、求其全。另一方面,要把对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预判变为教学设计的预案,对难点多一种处理思路,多一种解决方式,在课堂上才能更关注学生的实时差异和状态,灵活变通,机敏化解与预设相左的教学难题。那些不顾学情变化和教学发展,静止地、机械地、照本宣科地执行教学设计的做法,不仅不是深度融合,反而从根本上违背了主导与主体的教学理念,违背了主道与辅道的价值取向。
四、在教学实施上,
优化处理好繁密与简明的关系
“繁密”为繁复、密集之意,“简明”为简约、明净之意。繁简得当,才能各尽其用、各展其妙;繁简失当,易致架床叠屋、杂乱无章。
2015年和2016年,笔者在连续两届担任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大赛中学语文视频课例的主审评委时发现,参赛课例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多,有的课堂,几乎从始至终没有停止过使用信息技术,导致师生手忙脚乱。二是长,如连续用数张PPT页面呈现一个教学资源,以简单呈现替代生动讲解;一段视频、音频播放十几分钟,挤占了本应互动探究的宝贵时间。三是杂,能用则用,无选择地十八般兵器齐上阵。四是乱,想用就用,不讲究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不顾及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四大问题,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侵害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媒体新技术教学的使命,是要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发挥优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以信息技术服从教学目标达成为根本旨归,破除技术主义思维,准确分析媒体技术优势,避免炫技逞能,做到繁简得当――“简”在一般性的教学应用上,“繁”在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处。
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通常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和痛点,教学情节的拐点、爬坡点和推进点等。所谓“繁”在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处,就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始终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深入探究疑点、及时消除盲点、准确触动痛点。如使用“遮罩”强化重点,以步步推进化解难点,以交互探究澄清疑点,以提取资源扫除盲点,以问题、画面、音频、视频等触发痛点,做到用在其时,用在其点,行至深处,恰到妙处,当用则用,不宜则去,可用可不用则尽量不用,从而集中力量解决传统方法不能解决、难以解决或解决得不理想的问题。
五、在工具使用上,
优化处理好新器与旧器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信息化中新旧媒体技术的关系,体现了教师的媒体观,显示了教师对新旧媒体技术的理解和把握。
以电子白板和普通黑板为例,常见问题如下:将电子白板作为课堂装饰物搁置不用;以电子白板取代黑板,将黑板隐于白板之后;虽然白板和黑板兼用,却错位地应用了两者的功能。其实,代表新媒体技术的白板和代表传统媒体的黑板,各有各的优势和功能。虽然白板具有集书写、显示、储存和控制于一体的强大优势和便利交互的核心功能,却并不能简单地取代黑板等一切旧工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板优于电子白板的最大特点是,记录即时快捷,便于明确体现教学设计的逻辑步骤,便于简洁呈现课堂教学的完整内容,便于师生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和反思。
由此可见,在优化处理新器与旧器之间的教学关系时,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结合各自特点予以综合运用,力争各扬其优,各展其功。
六、在专业发展上,
优化处理好内能与外功的关系
宋代诗人陆游在晚年告诫儿子陆y“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外功夫”指的是在思想、精神、德行、才智、学养等方面的修炼,而非诗的形式、辞藻、技巧这些“诗内之能”。这个道理也同样适切于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专业发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教师刘朝明在2013年参加第六届教学大赛后说:“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技术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著名媒体专家克拉克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显然,这里的教学设计就相当于“诗外功夫”,教学设计展示了教师对为什么教、为谁而教、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技术和怎样用技术支撑教学等基本问题的思考,集中呈现了教师在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教学能力上的综合修为。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廖茜老师接触电子白板的时间并不长,2013年参赛前甚至对电子白板的知名品牌都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她获得现场说课比赛一等奖。专家点评,廖茜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参赛选手中的佼佼者,根本在于其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功底深厚,教学创新能力较强,善于将电子白板的功能优势和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机有效的结合。
可见,决定课堂教学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不是所谓的“内能”――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熟练程度,而是“外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久炼而成的综合修为。舍此而求彼,无异于缘木求鱼。比如,撰写信息化教学反思,是磨砺“外功”的重要一环,既是对已然课堂教学的分析、检讨和批判,又是对未然课堂教学的研究、预判和完善,目的在于发现亮点、肯定长处、坚持优良做法,查找短处、分析归因、研究补救之策。然而,有些教师在撰写反思时,不是流连于孤芳自赏式的自我赞美,就是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自我检视,基本不触及关键问题,既没有查在实处、查清问题,也没有找对病因、找准对策、明确努力方向。这种不重视反思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外功”的表现,必然有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无益于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数学教学要求准确性,科学性,这是理科性质的学习内容。所以决定了数学就是枯燥的,无趣的。所以在课堂中数学的课堂气氛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课堂的活跃性不容易调动。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也在数学课堂当中呈现出来,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
1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现在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是教的中心。还有以学生为中心也确定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学生。在这种新的理念下,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角色,有一些老教师在课堂中还是以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本身课堂就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知识,自主的去整理,在学生整理学习不够完整准确时,教师发挥他的指导者的角色,将学生的知识进行理顺和纠正。这些才算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时在头脑中一定要树立的一个想法:我这样教学是否是从学生出发,是否真正的适用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学习知识,更好地找到适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主。
2 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
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由于数学学习本身的特点它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创设一定的环境可以弥补数学枯燥的不足,帮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好的氛围和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提高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堂课拥有舒适的氛围可以帮助课堂增光添彩。例如,在学习开始之前,在学习数列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国王给一个臣民的奖赏,臣民要的奖赏内容就是一共100个格子,在第一个格子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放一的平方,第三个格子放第二个数的平方,以此类推,放满一百个格子。结果,国王的整个国家的粮食都不够给这个臣民的。由此发现数列的乐趣,数列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有激情。创设教学环境就是对于教学的铺垫,在上述的事例中,就是恰当采用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呈现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3 提出合理的、恰当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对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就需要提出具有创造性研究性的问题,这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通过问题和任务的驱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有事可做,不在课堂中开小差,走神。是充分的把握课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对于恰当问题的提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学经验丰富有能力的教师才会提出有质量,真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就会有海量的信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于知识的把握需要学生有独到的见解。要想让学生去把握重点的知识,问题的提出也需要很有针对性,问题的提出要帮助学生来梳理重点,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重点知识,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重点知识。这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哎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提出研究问题时一定要十分的谨慎,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合理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4 运用生活化的信息
任何的学习都是从生活当中产生的,都是与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生活化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学习内容,更好的理解知识。例如:“中职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比较的差,所以联系生活中的信息帮助学生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和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讲圆的面积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可以时寻找生活当中的圆,比方说篮球、玻璃球等物品。这些东西又不能够带到课堂中来,因此就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优势,可以在课前提前准备几张生活中与圆有关物体的照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同时也在教学中用信息化的方式满足了传统教学当中的不足。”这就是生活信息化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的具体化,更加具有生机化,教学不再单单的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学习生活中的知识,将理论与实际做好结合。将传统教学中不形象不直观的学习改为生动立体的学习。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现在教学所需要的,也是现在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化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语文知识,感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将多媒体、计算机等逐渐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舒适、轻松的课堂环境,并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实质上就是教学案例,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不仅能给予学生直观的阅读感受,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写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语文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完善。
我国教学资源整体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教学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发达城市信息化技术发展快,信息化技术与教学事业能够保持同步发展,但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化技术才刚刚起步,一些更落后的农村,信息化教学无从谈起。因此,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让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显得十分必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开展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中国教学受到巨大的打击。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相对偏低。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创造个动态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实践
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中的信息资源、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整合过程如下:
2.1合理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前提,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熟练掌握课件设计软件与技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语文课件的制作需要多媒体素材的支持,素材是完成教学课件的基本元素。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语文课件的制作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图像、声音、视频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2)语文教学课件应该具备很强的科学性,无论从课件布局、内容分布,还是课件的视听形象、人机界面等都需要仔细安排、周密考虑。(3)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类型的选择和描述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恰当、有利。恰当的素材表现形式是制作好课件的基础,是多媒体素材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保障。要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
2.2合理规划信息化语文课堂
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与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当指挥者、组织者,其应该以人为本,熟悉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应用,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注意事项
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语文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人文、工具等特点,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现代性,还要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2)在课堂教学中要在遵循学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消除疑点,对个别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手段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的听课效果。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教育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中信息化技术及产品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提出了语文课堂这种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凡与.让信息化走进语文课堂[J].电化教育,2012,25(7):125-126.
[2]戴笠.让语文课堂插上信息化翅膀[J].课程教育研究,2013,32(12):369-370.